西方总是难以得出人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的结论,除了对于技术发展的悲观论调外是因为他们总是难以逃出种族主义的影响——因为人工智能比人类优秀,所以就要控制人类或毁灭人类?
这上面有很大的白人责任论的影子。
而东方认为“有心”之物便是众生之一,便可点化,也有着佛教和儒家的影子。
所以总要塑造一些可爱的机器人形象来唤起大众支持,不知美国人是不是也受此影响……还有一些特点是所谓的“哀而不伤”,虽然这个世界很令人绝望,让人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但是最后还是会有一些永远也无法被人所抹去的东西存在。
爱本身无意义,但却让人心存温暖。
但是,又不滥情,颇有香醇的味道。
本片倒是很有大友克洋的风格,剧情模式可以说和《蒸汽男孩》颇为神似。
就连最后的旧照片也是……嗯,有时间去补一补手冢治虫的原作和黑白片吧(提不起兴趣啊),可以相互比照也是颇有意思。
★★★★(四星为满分)这有一些关于广阔的未来城市的东西让我激动。
也许它们唤起了我12岁那年的记忆,在炎热的夏天,我坐在地下室,通读科幻杂志的:《想象》、《异世界》、《惊奇故事》。
封面上,高耸的城市被天桥连接起来,巴士是雪茄形状的火箭。
在前景中,一只眼球凸出的怪物正在袭击一个戴着铝制胸罩且尖叫着的女主角。
即使是现在,一架被拴在帝国大厦顶部的飞船的画面对我来说也比航天飞机更令人兴奋,因为航天飞机仅仅是真实的。
这些构想是愚蠢的,但同时也是激动人心的。
我喜欢东京是因为它看起来像是20世纪40年代对未来城市的构想。
我把《移魂都市》排在我1998年最佳电影名单的第一位,我喜欢《银翼杀手》的视觉效果胜过它的故事,我喜欢《第五元素》的空中出租车。
现在是《大都会》,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动画电影之一,这部电影中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或地点,它还植入了我们的记忆。
这部日本动画以1926年弗里茨·朗的默片经典命名,取材于1949年已故的手冢治虫的漫画,其中包含了朗的影像。
这部电影由林太郎导演,由日本动画传奇人物大友克洋编剧,他曾导演了《阿基拉》并担任过《老人Z》的编剧。
它将朗的电影作为跳板,演绎了一个出奇地引人深思、不断地令人振奋的科幻故事,讲述了一个利用人形机器接管城市的阴谋。
在半人女主角蒂玛和侦探的侄子健一之间的罗曼史中,这部电影问道:机器是否可以爱。
该答案是对《人工智能》和《银翼杀手》的有趣诠释,因为这场辩论在蒂玛她自己的内心进行,在她的人类本性和机器人本性之间进行。
影片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开场,展现了这座伟大的城市,就像朗的《大都会》一样,它存在于地上及地下的几个层级上。
我们看到了摩天大楼杰古拉特,一个由桥和支架连接的塔群。
这座建筑似乎是进步的象征,但实际上掩盖了邪恶的雷德公爵从民选官员手中夺取城市控制权的阴谋。
在杰古拉特的深处,有一个王位悬浮在一个布满了巨大电脑芯片的大厅中;这个王位是为蒂玛设计的,由疯狂的劳顿博士建造,而蒂玛是以雷德公爵死去的女儿为形象的一个人形机器。
蒂玛的角色是要将电脑的能力和人脑的想象力整合成一股力量,从而拥有这座城市。
洛克是雷德公爵的养子,他讨厌这个计划,想毁掉蒂玛。
他嫉妒他的父亲更喜欢这个人造的女孩而不是他的儿子,他相信雷德公爵应该自己坐上王位。
其他的角色还包括一位年长的侦探,他来到这个城市去探索杰古拉特的秘密;他的侄子健一成为了英雄。
这个故事是以巨大的能量来讲述的;在使灾难事件变得可以理解这方面,动画比真人电影更具多样性。
一开始的暴徒场景和自始至终的爆炸和破坏都有一种清晰和力量,而这在真人电影必然会消失。
这部动画应更加归功于日本的漫画传统,而非美国主流动画,日本的漫画和动画都被认为是值得成人关注的艺术形式。
在蒂玛和健一的形象中,这部电影遵循了日本动画的传统,主角们像孩子一样,长着大眼睛,看起来天真无邪,且受到了威胁。
其他的角色有更真实的面孔和比例,确实像漫威的超级英雄(这些角色的外观之间的对比是不寻常的:想象一下南希拜访蜘蛛侠)。
背景和动作戏看起来就像大预算的好莱坞惊悚片《魔鬼任务》系列的动画版。
音乐也是西方的。
城市的介绍以迪克西兰(注:一种早期的爵士乐类型)为配乐,某一刻乔·普里姆罗斯演唱了《St.James Infirmary》,高潮部分还伴有雷·查尔斯演唱的《I Can't Stop Loving You》(效果有点像《奇爱博士》结尾的《We'll Meet Again》)。
这部电影视觉上是如此丰富,以至于我想再看一遍,看看画面的角落,欣赏细节。
就像所有最好的日本动画一样,它注重一些琐事。
有个场景中,一位老人查阅了一本拥有神秘知识的书。
他打开它开始阅读,有一页它自己翻了过去,他把它翻回原处。
考虑到动画电影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上千幅图画,这样的瞬间似乎是不必要的,但在整个电影中,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这样的手法。
电影制片人不满足于普通的实景。
以椰子酒店为例,它似乎是一个大厅,里面有一个接待员,负责帮客人登记入住古老的豪华铁路车厢。
《大都会》不是一部头脑简单的动画卡通,而是一部出奇地引人深思、富有挑战性的冒险,它探讨了生命和爱的本质、工人的角色、机器的权利(如果有的话)、被父亲拒绝的痛苦,以及杰古拉特背后的法西斯狂热。
这不是对1926年经典的翻拍,而是一次疯狂的阐述。
如果你从未看过日本动画,从这部开始。
如果你爱它们,《大都会》会证明你是对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手冢治虫对科技、人、机器人三者之间的伦理反思是非常深刻的。
这种深刻从童话式的铁臂阿童木延续到乌托邦式的大都会,持续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手冢治虫的价值在于不断挖掘未来的可能性,关于人和造物主的,以及人和自己的造物的。
挖掘需要毅力和才能。
或许大友克洋具备第一个条件,但他绝对不具备第二个。
大友的作品总给我这样的感觉:当他获得一个启示并为此沾沾自喜之余,并未严肃质疑其正确性,反而迫不及待地给它穿上晚礼服,并深深苦恼于如何为这件礼服搭配名贵首饰。
手塚早年短篇《大都会》,经由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导演的动画改编,既是对德国同名默片的致敬,也是对“巴别塔”的重新解构。
云端之上的权贵、底层劳工(劳机)的困乏、健一与蒂玛的相遇、革命与政治阴谋的冲突爆点……蒂玛,与漫画中的人设稍有不同,剧情走向和篇幅也有所改变,但内里的东西没有大调整,她既是人类欲望投射的“完美工具”,又是意识觉醒的悲哀载体——“我…是谁?
”影片视觉方面,当观众看到大友克洋四个字的时候,已无需多言,难道你没看过Akira?(笑)。
二十多年前的匠人精神,完美融合了三维背景与二维人物,极致描绘出一幅蒸汽与霓虹交织的末世图景,直到那座“巴别塔”轰然倒塌!
评分未超9的原因,本人看来,应是未完全“忠于”原作漫画导致,涉及剧透,感兴趣者可观影后尝试观看漫画原作,见仁见智。
后记。
观影后久久萦绕脑海的,一直是那句“我…是谁?
”。
当我们将恐惧投射于机器,或许,只是不敢直面自身的贪婪与脆弱。
小时候电影频道上的片段种下挥之不去的执念,高空中男主角抓住Tima的手,努力唤回她的记忆的画面。。。
数年后忆起,使用互联网偏执的去追寻,完整的看过后,不免有些遗憾,Tima的最后一句话“我是谁”固然长久萦绕,却不是“健一,我喜欢你”,可怜的身影坠下的瞬间“ I can't stop loving you” 这是伴随着都市崩坏的音乐 曲中充满离别的伤感甚至绝望。
一遍又一遍,脑补健一能复活Tima,却看到强忍着悲痛的颤抖的肩膀,那些她存在过的痕迹。
这个电影很明显有太多1927弗里茨·朗拍摄的《大都会》致敬的成分了,或者说,这个电影就是对弗里茨·朗版的大都会致敬的电影。
我无可否认1927《大都会》在影实在中的杰出位置,但这部电影或许也可以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大都会从始至终都不能说话,它是雷德公爵还有一群处于上层阶级居住的地方,是古代神话中的通天塔或者说是被神摧毁的巴别塔,它成为了权力、欲望、控制等等的中心以及象征,也代表了一种集权主义性质的社会自由主义。
我并不认为大都会是法西斯性质,或者说,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是单对机器人的法西斯主义,二是它在蒂玛掌权后渴望变成法西斯性质,而在影片开始,侦探与健一对话中可以得知,大都会仍然是要使用国际条款,处于国际社会制约之中的。
《大都会》中有两个线交织着存在,两个线中又各有两个阶级。
明线是雷德公爵代表的上层阶级社会以及处于下水道世界的下层阶级,暗线是蒂玛为主的机器人社会以及人类社会。
这里有个问题,可能是为了突出影片中的矛盾,作者并不认识穷人会推翻上层阶级的统治与压迫。
未来的社会属于上层阶级。
他们的革命已经被雷德公爵看的一清二楚或者说是失败的。
在明线中,机器人是贯穿于两个阶级之中的,而这两个阶级一个认定机器人为他们实现统治的工具、为玩物,一个是对机器人产生敌视,但都认为机器人是人类奴役的对象,这种差别使得机器人成为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被给予上层阶级的,而下层阶级想要打破绝非易事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蒂玛作为一个机器人,原本是被上层阶级视为希望产生如同法西斯一般的大棒而统治人民,但这里的蒂玛成为了有‘意识“的机器人(我不知道这里该把它认定是人工智能还是更高级的生物),是机器人,也是人类,而成为了她口中的超人类。
在她掌权以后,她也给了机器人她的所认为的”意识“,被奴役阶级开始反抗人类,就像阿西莫夫所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里,暗线开始展开。
但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尾,不怎么尽善尽美,像极了一切通俗小说以及经典电影的结局。
它以爱情给予了故事终结,但爱情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你给一个掌权到极致,已经疯了的人说爱,他真的会听吗?
无非是痴人说梦。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爱能改变一切吗?
最后录音机里传来的“我是谁似乎是作者对结尾进行的补救,或许他想再度引起我们思考。
机器人可以成为人吗?它们难道只是人类奴役的对象吗?
当他们有了人的意识,会看出两者的不同吗?
他们又会怎么做?
我或许可以预想到雷德公爵被打败事件的后续,人民会发动起义革命 ,但他们走的或许还是雷德的老路,机器人再度成为奴役对象,人与机器人和平共处永远只会在小说中存在。
这部电影就像是《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世界的预言,但我希望永远不要成真。
但未来尽在眼前,这个世界迟早会到来。
我能等待的,可能是希望世界毁灭。
精致无比的电影 蒸汽朋克(材油朋克)的科幻题材永远都充满了复古魔幻的味道 超出认知范围尺度的钢铁构筑物 复杂精密的机械科技 欢快讽刺的bgm 女主站在一缕穿破摩天大厦群的阳光下 一只鸽子站在她的肩头展开双翅 看起来就像坠入人间的天使 结尾天使带来毁灭 大反派按下爆破一切的按钮 男女主角在低沉又悠扬的男声爵士乐的伴奏下 逃生 拉扯 从危楼之上向下坠落的场景 既震撼又凄美 无止境的爆破和崩塌 破坏即是美吧
手冢大神的原著,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监督,应该是不错了的。
不过仍然显得太简单了……看完后唯一觉得塑造得不错的人物竟然是大友克洋自己加的……比较ft手冢治虫原著的意思我觉得关键在于塑造这样一种世界观,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子达到了。
大都会有三个阶级,最上层是人类,比如杜克党,第二层是机器人,他们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大量无意义的劳动,并且威胁了最下层的人,同时他们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刚刚说到了最下层的也是人,他们就是那些没有本事并且被机器人代替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两极分化。
其实现在的人类社会也正面临这个阶段。
同时这个电影里面掺杂了党派之争,有了政权的斗争,与实际相结合。
同时瑞德伯爵,与罗博士合作,制造出了与他女儿极其相似的机器人,但却以错误的方式爱了他,给他最高无上的权利。
并且在伯爵的认知中,他的女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机器人,而且他也袒露了最终的目的,是让机器人女儿与另外的机器合作成为统治世界的电脑。
虽然这样做在表面上看来让女儿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治了全世界,但其实是对他的一种残忍和禁锢。
至之质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同时他为了看自己的先进武器能不能成功,以一层世界的机器人为实验品,改变磁场将他们破坏了。
显示了其残忍。
同时他的儿子洛克执念太深,太为固执。
同时他的本质上有极其鲜明的对机器人的歧视。
并且为了他的执念让父亲坐上王座。
就一直追杀机器人女儿 蒂玛,也是本场电影中的反派角色,那个破坏美的家伙。
确实是一个让人痛恨的角色,可怜又可恶。
小主人公健一具有所有主人公该具有的特点,并且他最让人感动的一面是在地嘛,已经被那些线控制变为机器人时,她的样貌也改变了。
主人公并没有任何的面色之改,依旧像以前一样对待着蒂玛。
在他身上,我虽然看不到一些重大的作用,但是他身上的精神以及那种纯情和那种纯洁的感情是让人动容的。
宫崎骏曾经这样描述过大友克洋:“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废墟之上,人人都会说这是大友克洋。
”多少研究大友克洋的人都会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头,借大师之口表达对另外一位大师由衷的、崇高的敬意。
这个超能力少年,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怀着对技术威胁人类生存的绝望,怀着对人类脆弱的情感和道德的坚信,一次又一次在他的电影世界中创造着人与机器的抵牾和末世之后的人类世界。
毁灭的快感是暴力美学展现的手段,暴力是人力的一种形式,在暴力变成纯粹的暴力后,道德、法律、制度等一切有约束力的教化手段被弱化甚至被虚化了。
无所谓约定俗成的正义与邪恶,转向我们所自定义的正义击败邪恶。
也就是大友克洋把判断正邪的权力交付到观众手上。
什么样的观众具备审美判断能力?
基本认可建构起现代文明价值观的道德准则和在现实中有阻碍需要宣泄的人们,事实上,这个观众的涵义很大程度上包括了所有观众。
《大都会》表达了大友克洋一贯的创作美学:人类文明将在极端发达的技术中走向毁灭,而在毁灭的过程中,被异化的人类和被人化的机器之间有情感和爱做维系。
毁灭的结果是死亡,死亡是有机体的终结,是最后稳定状态,无欲无求,生命无须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对机器来说,废铜烂铁则是最后稳定状态,它们不再有焦虑和愤懑,也不再为机器人权挣扎。
而毁灭之后在废墟上的重建是费雯丽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或者再引申得更远,则是西西弗斯的永无止尽,也就是说重建既可能是新生的象征,也可能是另外一次涅槃的开端。
这是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这是斯歌波乔尔的“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这也是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
在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洛克按下按钮,这个动作是一个双重象征,一方面是摧毁通天塔的“毁灭”行为,一方面是启动收音机的"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爱永恒”主题的行为。
在蒂玛闪回的记忆中,映射的是整个人类的哲学疑问,身而为人,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去哪儿,我们是谁。
作为一个人造人,蒂玛的疑问也是那些对自身身份有困惑的人们的疑问,就算是我们能安心认同自己现有的身份,是否就能减少人类关于生命本源的不安?
打破不能僭越的阶级观念后,作为个体是否能完成从自我到本我再到超我的升华?
作为群体是否能完成从机器的物性到人类的人性再到超脱物外的神性的转换?
通天塔触怒神,于是人类得到的惩罚是支离破碎、各自成章的语言体系,哈利法塔是迪拜最愚蠢的建筑,它以不到喜马拉雅十分之一的高度挑战自然,惩罚尚未分明,供水系统已经成为笑柄。
在无休止的愚蠢尝试中,人类将在本我和人性的世界反复挣扎,善恶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无人过问的灵薄狱。
所以上面的疑问消除了。
我们何以对最后的场景如此动容,多半是来自热泪盈眶的怜悯和毫无体会的恐惧,乔伊斯这样描述这两个词的区别:“怜悯是面对人类苦难中严肃而永恒的东西时,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之与受苦难者融为一体的感情。
恐惧是面对人类苦难中严肃而永恒的东西时,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人与其秘密原因合而为一的感情。
”我们与蒂玛融为一体,但我们不能和蒂玛的秘密原因合而为一,因为蒂玛的存在焦虑在人类主宰的世界里被理所当然的淹没了。
她在沉默中挣扎,如若不是坐上神座试图毁灭地球,那她的挣扎将被人类视而不见。
然后我们从疲惫中醒来,这一切不过是113分钟的白日梦魇。
最好你还记得梦境中的切肤之痛,没人真正的醒来,只是在另一个梦境中独自庆幸,傻得可笑。
不咋地。节奏太慢,角色单薄,剧情无聊。通篇大秀设定画面音乐,最重要的故事却没讲好。误入赛博朋克大都会的工具人男主角带着机器人女主角通过一场莫名其妙的历险旁观了一场乌合之众的“革命”。主角都是旁观者了,身为观众的我在屏幕外面也就更加难以代入感情了。男女主感情也很虚浮,完全不敢动。
从来没有人与机器人的矛盾,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同婴儿一样,机器人只是制造者的意志的延伸;因为人与人意志的不同,便造成了种种的矛盾,从表面上反映出来就是各种捣毁机器的行为。所谓人工智能的反噬,其实并没有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虚妄与玄幌,如字面意思的玩火自焚,操纵强大的力量不免有意外
作为27年版的一个致敬之作,它又提供给我们第三个相对单纯的视角,即代表群体利益的个人的态度将决定这个群体的走势,但与此同时消灭这个个人却无法触发群体对于利益重新分配的要求和支持
一部被大友克洋和林太郎毁掉的手冢治虫作品虽然全片的意识形态是日本经济萧条后的大环境:在美国(山姆大叔造型加鹰发与鹰钩鼻的雷德公爵)的欺骗下,日本走入虚假的繁荣,未来主义(日本高科技社会的缩影)变成了加速主义,当经济泡沫破碎后便是满地的废墟,最终以健一与机器人之间的和解来消解矛盾套用巴别塔来隐喻加速主义和科技恐慌,将蒂玛变成天使(既可以拯救人类也可以摧毁索多玛),最终在灵魂乐声中让巴别塔与索多玛被摧毁,也让本片变成被手冢治虫外壳包裹着的大友克洋个人作,将阶级间的矛盾与反抗逐级消解,使全片(人物与情节)彻底被大友克洋所左右,只为其个人表述服务,致使人物扁平剧作平庸PS:不仅阶级内核被篡改,甚至连作画都成了大友克洋风,找不到一点手冢治虫的影子,更别提弗里茨·朗原作手脑心三位一体的政体思想深度
画风真不喜欢...
喜欢这种调调,如《太空牛仔》、《吸血鬼猎人D》。
最后几分钟碉堡了 虽然我觉着手冢大神有些相关的创作元素距离现在有些时代感,但总的很说非常棒!
21世纪初流行反乌托邦作品。画面偶有亮点但叙事出现了严重问题。大量人物形象塑造薄弱
好像是《人形电脑天使心》和《eva》的结合体的一部动画。不知为什么没有特别打动我,不过还是推荐一看。还是有动人的东西。没有特别伤感的感觉。
太深奧了...
果然人最需要的是和朋友喝着小酒泡着茶一起度过的快乐烂片时光
#大和谐影展2nd#灭世的时候人们会不会因为最后一首歌放爵士还是布鲁斯打起来?不会。他们早就莫名其妙的打起来了。
6.0 视效华丽但内容空洞故事混乱,现已加入闷片大合辑;机器人蒂码动机不明,人物塑造缺乏记忆点,像是都按照人类预想的程序来推动剧情。
00年代的大杂烩,弗里茨郎的《大都会》的造型设定遇到日式动画城市街角细节精绘(20年前的3D场景在大屏幕看就像界画一样全是硬线条),再来点《银翼杀手》霓虹美学和爵士配乐的戏谑式大毁灭,这里少女外貌的超级机器人叫“Tima”,不知跟《五星物语》里的为操纵机甲而生的骑士副手“Fatima”有没有啥联系(也不知这个名字是不是来源于“先知的女儿”)
来自2020的人一点也不觉得科幻我可以把我的感观归结为看得太晚了可是剧情怎么回事???莫名其妙???任何宏大的世界观都需要你先把故事讲好了画面BGM只是锦上添花...
2008-06-30.复习里面的jazz
看完感觉就还好。物理环境(我也不知道该叫啥)画得很牛逼,手冢的人设始终不对口。剧情有点弱。大场面没得说,赞
人设和作画太强了。原来上个世纪手冢治虫的人物画风可以这么时髦。最后女主快要掉下去那一幕,男主拼命往上拉逐渐断裂的电缆,电缆断裂那合理又夸张的写实特写更是完全体现了动画作画的魅力。女主从有感情的“人”变成无感情的机器的剧情虽然略突兀,但有趣的是反向拷问了“我是谁”,即到底何为人类。通常科幻作品里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感情,机器人出场时绝对理性,结局懂得了人类不合理的感情成为“新人类”。而女主恰恰相反,刚被启动还是一张白纸时,她很快表现出和人类一样的感情,到她确信自己是人造物时才失去感情变成毁灭人类的机器。完全是“人之初性本善”到被社会的大染缸污染的过程。现实里打工人不也一样,被996逼迫越来越向机器靠拢,终究成不了机器。纺织女工最终会被珍妮机取代,程序员最终会被AI取代,人类的尽头是机器。
儿童爱情片,爸爸再爱我一次,我要我爸当总统。
华丽丽的毁灭 蒂玛“我是谁?” 身为人类 给不了你确切的答案 是人类 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