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经过去5个月,新片没有一部能打的,直到《罪人》惊喜上线。
黑帮、种族、音乐、恐怖等多种类型混合,形式新颖,兼具娱乐性和艺术性。
黑人第一幕大约40分钟:1932年,Smoke和Stack兄弟二人从芝加哥返乡,买了地,准备创办酒馆。
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社会图景栩栩如生。
导演的功力相当深厚,比如三K党虐杀黑人事件的呈现:没有任何画面,只是由老者云淡风轻地道来,配合想象的音效,便将黑人的悲惨处境勾勒出来。
第一幕结尾众人驾车前往目的地,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
IMAX画幅配上恢宏的音乐,有种开天辟地的感觉,味道太正了。
蓝调第二幕酒馆开始营业,“传教男孩”Sammie Moore献唱《I Lied to You》,浑厚的嗓音和优美的蓝调惊艳了众人。
小哥一开嗓,气质都变了传说有些人,有天赋创作极其纯粹的音乐,能穿透生死的界限,召唤过去和未来的灵魂。
于是便有了这段魔幻长镜头:来自过去和未来的音乐齐聚一堂,不光有黑人音乐的蓝调、嘻哈……还有京剧和孙悟空,所有人都嗨了起来,那场面是相当欢乐。
吸血鬼Sammie的歌声不仅招来了灵魂,还招来了几位不速之客。
本片的吸血鬼能歌善舞,彬彬有礼,未经允许,绝不进门。
它们对Sammie的音乐很感兴趣。
主角们很警觉,没让它们进来。
但是酒馆的收入太少,Stack和其前女友Mary还是决定冒险一试,结果都被转化成吸血鬼,主角们和吸血鬼展开了斗智斗勇。
中场休息时吸血鬼们也不忘献上一场歌舞:
爱尔兰民谣《the rocky road to dublin》经过激烈的厮杀,吸血鬼终于被杀死,幸存的人类只有Smoke和Sammie。
三K党吸血鬼死亡,但危机还未结束。
从吸血鬼口中得知,卖地的人是三K党,他们计划进攻酒馆。
Smoke继续迎战,一人全歼三K党,自己也牺牲了。
这一段面包机帅炸了。
宗教另一边Sammie回到教堂,父亲让他放下吉他,对上帝宣誓忠诚。
有趣的是,这一段曾经在影片开头出现过一次,而且将父亲和吸血鬼的画面交叉剪辑,对宗教的否定态度不言而喻(注意这里并不是否定宗教音乐,详见影片彩蛋)。
Sammie会如何选择?
那一天第三幕:时间转到1992年,Sammie已经垂垂老矣,他在芝加哥开了一家酒馆,演奏自己的音乐。
某天晚上,两位熟人来访。
原来吸血鬼Stack和Mary没有死,当初Stack承诺远离Sammie,Smoke才放过他。
Stack提出转化Sammie,但被Sammie拒绝。
二人回忆起“那一天”,日落之前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那短短几个小时内,他们感受到了自由。
群体指向- Sammie的父亲:宗教。
- 三K党:种族主义者。
在他们眼里有色人种和猴子没有区别,就应该赶尽杀绝。
- 吸血鬼:上流社会。
与种族主义者不同,他们满嘴仁义道德,鼓吹爱与平等,而且擅长使用软刀子:用名利引诱普通人,吸收 → 改造 → 分化 → 抹杀各个种族及其原始文化。
一旦被他们同化就会失去和自己种族的联系,再也见不到“太阳”。
罪人们黑人兄弟创办的酒馆在罪人们的围攻下土崩瓦解,那个充满希望的理想国仅存在了几个小时,片刻的自由终究是幻梦一场。
通过Sammie的两次选择,影片否定了宗教和上流社会,将落点放到蓝调音乐上。
这正是本片的目的:以音乐为锚点,追寻黑人文化的起源,找回黑人群体的身份认同。
也许自由仍然遥不可及,但至少不要忘记:我是谁?
讽刺的是,片中的Sammie后来玩起了电子乐,后期出的专辑被Stack评价为dogshit,老吉他已经很久没用过。
逃过了吸血鬼的文化掠夺、三K党的肉体摧残和宗教的精神压迫,却没能守住初心,那位灵魂歌者早已迷失方向。
附原声带:Sinner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罪人》(Sinners)这部电影,2025年4月18日北美上映,票房口碑双丰收。
票房,首周末4560万美元【1】,次周末4500万美元【2】,跌幅低到恐怖(电影制作成本也只有9000万美元)。
口碑,烂番茄新鲜度(媒体评分)97%、爆米花指数(观众评分)96%,难得的口碑两开花。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故事,最好看完全片再来阅读。
首先,很难去界定《罪人》到底属于一个什么类型片:它前半部分是历史片,后半部分是恐怖片,恐怖片后面还接了一小段黑帮片。
电影前半部分讲述1932年,一对黑人双胞胎兄弟(均由迈克尔·B·乔丹 Michael B. Jordan 饰)本来在芝加哥黑帮中打拼,如今回到家乡——密西西比州一个小镇——开起正经生意,试图摆脱不愉快的过往。
整个白天,他们都在为晚上即将全新开张的音乐酒馆奔走,观众跟随二人视角,领略黑人社区生活的魅力、见证他们遭受的苦难。
随着黄昏来临,一个浑身冒烟的白人男子突然出现,电影后半部分画风陡变。
原来白人男子竟是古老的吸血鬼,他为音乐酒馆中黑人男孩萨米的吉他音乐所吸引,意欲将其收归麾下。
吸血鬼拉起一支庞大鬼军,对音乐酒馆展开恐怖的围攻,于是黑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战……
这种将不同类型片混搭在一起的做法是导演刻意为之【3】,不过存在一点商业上的风险:因为固然很多观众会将这种混搭视为创新(比如我),但也有很多期待看到恐怖片的观众被前面一个小时的历史片搞得昏昏欲睡——就像是我高中时做阅读理解特别讨厌遇到散文,什么“形散神不散”,完全搞不懂这散文到底要干嘛。
本片也可以视作是“形散神不散”:它的类型虽然混搭,但其在政治层面的表达是高度统一的。
也就是说,《罪人》形式上是一半历史片、一半恐怖片,但究其内容在本质上是一部政治片。
《罪人》和去年的《美国内战》某种意义上有些相似:它们不符合传统商业电影1:2:1的三幕剧结构,它们的高潮都很短促,且陡然来临,高潮以前则是散漫的铺垫,为的是让观众彻底沉浸。
《罪人》的历史片部分就是铺垫,我们跟随双胞胎和男孩萨米的视角,看到黑人为自己的身份与文化自豪,也看到黑人在棉花田中劳作、被白人歧视。
黑人音乐家小小地吐槽:白人喜欢蓝调,但不喜欢创造蓝调的黑人。
我们还看到一个有趣的长镜头:在小镇主街上,镜头跟随双胞胎里的哥哥走进一家华人店铺,里面都是黑人顾客。
哥哥与男店主谈生意,男店主差遣其女儿走到街道对面的店铺把她妈妈喊来。
镜头跟随女儿走进街对面的店铺——里面都是白人顾客——又跟随女儿的妈妈回到男店主的店铺。
这一来一回,我们可以生动形象地看到种族隔离是如何实现的,而华人(特别是华人女性)如何成为其中的中介。
电影进入恐怖片部分,铺垫仍在继续。
音乐酒馆里,一个黑人被抓到在赌博中出千,于是遭到其他黑人“牌友”的一顿痛打。
有趣的是,电影通过蒙太奇手法,将赌博房间内的围殴与外面的集体舞蹈交叉剪辑,还踩上了点。
这似乎又揭示了黑人文化中,艺术与暴力乃一体两面。
男孩萨米代表了黑人文化的灵魂,他的音乐如此有力,以至于当他开始演奏时,各个时代、各个种族的灵魂都会在此连通。
于是奇幻的一幕出现:在音乐酒馆内,黑人远古部落的舞蹈、21世纪的电吉他、华人的京剧……各个时代、各个种族的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却又保持着各自的遗世独立。
也正因此,吸血鬼垂涎萨米——是的,它也怀念自己身为人类时的民族与文化。
我们惊讶地发现,它虽是白人面貌,却来自爱尔兰,在本土时受基督徒迫害,到了美国又与黑人一样深受极端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如3K党)迫害,甚至被视为黑人的同类。
【4】至此,这部电影的政治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有的观众简单地凭借肤色认为,吸血鬼代表白人;吸血鬼吸黑人血,代表白人掠夺、同化黑人。
如果电影真的这样“黑白分明”,那它确实就过于浅显、泯然众人了。
事实是,电影中黑人与爱尔兰吸血鬼的对抗,代表的是被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压迫的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一种意识形态强调保留自身特性,另一种意识形态强调抹去自身特性以便组成更加强有力的战争机器。
极端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作为本片的主要斗争对象,甚至全片都没怎么出现,但观众到处都能看见他们施加的影响、造成的恶果。
爱尔兰吸血鬼咬了3K党、华人、黑人,他事实上在自己的组织中消除了种族主义,却创造了一种与种族主义同样恐怖的“一视同仁”:所有人失去自己的身份与意志,成为不可名状的“黑夜”的一部分。
但是,当我们看到爱尔兰吸血鬼唱起爱尔兰民谣、其他黑人吸血鬼围着他跳起非洲舞蹈,当我们看到因种族不能在一起的爱人成为吸血鬼后却可以长相厮守,谁又能说吸血鬼的黑夜不吸引被压迫的人们呢?
爱尔兰吸血鬼迫切地想要征服黑人文化,它对萨米穷追不舍,两人的对决带来故事的高潮。
萨米是牧师的儿子,面对“魔鬼”他只能颤抖祈祷,殊不知吸血鬼竟也像一个大神学家,一字不差地与他一起复诵祷词——上帝的言语竟不能伤魔鬼分毫?
吸血鬼悠悠道:“很久以前,那些偷走我父亲土地的人,强迫我们背诵这些话。
我恨那些人,但这些话还是让我感到安慰。
”
这句台词是全片最绝的讽刺:你们黑人信奉的白人宗教,不过是加害者用来麻痹受害者的幻觉!
更绝的讽刺是:这种麻痹是真mb有效。
讽刺还没完,吸血鬼言毕,把萨米反复按到水中——仿佛在对他进行基督教式的“施洗”。
既然魔鬼也能“施洗”,这不仅让人联想,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教宗圣人,真的就那么白璧无瑕吗?
他们口中的上帝与魔鬼,是不是本来就没有什么分别?!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影片的高潮短粗而有力。
讽刺到位了,故事也该结束了。
最终吸血鬼落败,3K党被杀光、反英雄为曾经的罪孽赎了罪,所有的罪人尘归尘、土归土。
最后的罪人——萨米在面对牧师父亲的斥责时,拒绝放下手中破损的吉他。
他没有屈服于吸血鬼的同化,也没有屈服于白人的同化。
他仍旧是他自己——黑人民族仍旧是他们自己。
电影解读完了,最后再多说一点。
《罪人》这部电影的表达非常细腻。
为了这种细腻,它必须把节奏慢下了,它必须前半部分是历史片,它必须压缩后半部分刺激的、娱乐性的情节。
这种含蓄的表达,在商业上算是一个挺危险的行为,因为这可能导致口碑两极分化,也就没法大赚特赚了。
所以我们日常中很少见到这种含蓄的电影,更多见到的是“鸡血”电影和“狗哨”电影。
“鸡血”电影比较low一点,喜欢直白地高喊口号,甚至不想费心去好好编一编剧本。
典型代表是去年歌颂“女性力量”的《泳者之心》(豆瓣评分高达9.0),声称改编自真实事件,但实际上对真实事件进行了大量歪曲篡改,故事也乏味地一杆子捅到底,却凭借敢骗敢扯的大嗓门,给女观众狠狠打了一波鸡血。
“狗哨”电影就更高端一些。
因为“鸡血”电影虽然能讨好一波人,却难免得罪另一波人,“狗哨”电影就不会。
狗哨能发出一种高频音,只有狗能听到;所以“狗哨”这里比喻的是:让有争议的信息无损地传递给想取悦的群体,同时让可能被冒犯的群体无所察觉。
【5】典型代表是《绿皮书》,同样声称改编自真实事件,同样修改了真实事件,但故事十分完美,绝大部分人感受到的都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友情,很容易忽略其中的“狗哨”声:为什么一部抨击白人种族歧视的电影,还是找了一个白人来做黑人的人生导师?
在讨论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时,中国的“鸡血”片和“狗哨”片一点也不少,之前写影评都提过,不再赘述了。
比起《泳者之心》《绿皮书》,我们更需要《美国内战》《罪人》。
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参考【1】《罪人》首映票房口碑双丰收,北美影市再掀高潮,https://www.sohu.com/a/886982098_121924583【2】迈克尔·B·乔丹、海莉主演恐怖惊悚电影《罪人》北美票房轻松破亿,https://www.163.com/dy/article/JU7F4PVP0537JPWI.html【3】《罪人》的幕前幕后,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2435510493496【4】美国侵犯难移民人权的事实真相,https://www.news.cn/2023-03/30/c_1129478013.htm【5】为“狗哨政治”正名:民主的“必要之恶”,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17A09DLR00
man i walked in thinkin sinners gon slap but it ain’t gon do nothin but mumble it way thru two hours of slow-walkin twin-talkin soul-searchin tea-sippin drama i ain’t sayin it’s dumb but it sure as hell ain’t sharp they gon drop heavy themes like slavery n bloodlines but forget to drop the damn horror i came forfirst hour gon drag like sunday school without the snacks n both them twins lookin same talkin same actin same i ain’t know who was who n i ain’t care by minute forty i’m tryna hear sumthin scary but it ain’t gon come til real late when they finally remember oh yeah we got vampires n cgi in the budgeteven then it ain’t gon bite it just gon pose look pretty act deep but ain’t got no soul no scream no shock n then credits roll n i’m like welp that was a long quiet sigh but then boom post-credit twist pop up like “surprise we had ideas after all” n i’m mad ‘cuz that was the movie they shoulda madefolks online actin like if u ain’t get it u dumb—boy pls i got it n i still ain’t moved y’all just scared to say it mid as hell ’cuz y’all scared to sound uncultured but i ain’t gon lie for clout movie ain’t bold ain’t scary ain’t stayin in my head longer than this sentencesinners got soul but ain’t got teeth n that’s the whole damn problem
影片要回答这个问题,何为罪人?
是鸡鸣狗盗、杀人放火是罪人?
是不符合社区(社会)的预期是罪人?
是不符合道德的约束是罪人?
还是其他?
影片用《罪人》取名,却没有指明谁是罪人。
是那群生而就是黑皮肤的黑人是罪人?
是那群白人吸血鬼是罪人?
是获得既有利益某3K白人们是罪人?
还是所有人都有原罪?
那位华裔女人敢爱敢恨、飞蛾扑火,直面问题,第一个站起来反抗吸血鬼,玉石俱焚的烈女,让人印象深刻。
错乱的时空影片里有一段错乱的时空,把各种信仰交织在一起,从古至今,是探讨“原罪”,还是探讨信仰的传递?
还是探讨与“先祖”的沟通?
探讨殖民主义(移民)不论是黑人,亚裔,还是爱尔兰人,都是移民。
而本地的印第安人,是被殖民。
不论是移民还是殖民,被改造,违背原始的信仰,违背“先祖”的遗愿,是否是罪人?
万恶的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引发的“欲望”,人们被诱惑。
是否“资本主义”就是“万恶之源”,还是“人性”本身?
梦想和现实最后“传教士男孩”违背了现实(他父亲的传教的期待),没有放下手上破碎的“吉他”,离开了家乡,去了广大的城市,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组建了自己乐队(Pearline-他初恋的名字)。
可遇不可求的自由影片的最后,老年的“传教士男孩”回忆说,改变他人生的那个下午是他人生最开心和最自由的几个小时,永远印在他的心里。
我觉得这种状态往往是“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时候,但凡人拥有了“智慧”,就失去了享受原始欢愉的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到底谁是罪人,或什么是罪人?
我认为(影片也有表达)是失去了和“先祖”建立连结的能力或无法和“先祖”相聚(不是违背先祖的愿望),就是罪人。
就像“吸血鬼”一样被隔离在“先祖”的圈层外,永远无法同他们交流。
想问“吸血鬼”能做梦吗?
人们都会犯错,世界变化很快,站在历史长河的维度,不论是信仰耶稣,还是信仰原始的宗教;不论是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不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农耕经济;不论唱蓝调、民谣,还是唱摇滚、Rap,都不能说这些是一种“罪”,而是一些变化。
真正的“罪”是失去了“人性”本身,失去了和“先祖”的连结,失去了做梦的能力,失去了最基本的良善,如行尸走肉一般,陷入到无限的虚无之中。
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罪人”吗?
值得深思!
剧透预警!
昨天看了大聪对电影的解读,颇有收获。
片中那些被吸血鬼转化的白人,其实是穿着白袍的KKK——他们代表的是种族隔离时代的“旧美国”。
而吸血鬼,看起来十分包容,意识与记忆共享还长生不老,但他们已经没了灵魂,成了行走的躯壳。
影片最后唯一活下来的Sammi,看似导演在隔空喊话:黑人兄弟姐妹们,要坚持自我,别被同化!
别忘了自己的梦想——比如音乐。
即便你爹是个满口圣经的老牧师,也得敢于挥手告别过去,拥抱属于自己的舞台。
总之,想要在新旧美国的夹缝中好好活着,可能真的得唱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而电影中短暂出场的印第安人是唯一没有sin的那个,他们是吸血鬼猎人并且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但因为力量强大且迅速同化所有人的新美国,他们在这个土地上已力量微弱。
接下来是我自己的脑洞:双胞胎兄弟像极了EVA里的碇源堂,执着于搞一番事业,就像建立NERV。
他们也对前任念念不忘,就像仍想与真嗣母亲重逢,完成“人类补完计划”。
片中的Stack已于Mary重逢并且补完。
片中的Mary有点像凌波丽。
而最后吸血鬼全面入侵的桥段,也让人联想到使徒来袭。
而Sammi的选择——拒绝转化、坚持自我——就像是在拒绝补完,哪怕世界混乱,也要保留自己的灵魂、活出自我,一眼真嗣。
双胞胎中的另一人有点像加持良治,对真嗣Sammi照顾且有向导的意味。
IMDB评分8.1分;烂番茄影评人新鲜度98%, 观众爆米花指数97%;CinemaScore评分为史无前例的A,观众口碑爆棚
这部华纳出品,2025年4月18日在美国上映的最新恐怖片《罪人》,取得了超高的口碑,可以说是成为了划时代的恐怖片《罪人》剧本于2023年冬季开始在好莱坞各大制片厂流传,至去年1月已引发竞价大战:这部融合剧情惊悚与生存恐怖的狂野之作,设定在吉姆·克劳法时期的密西西比州,包含蓝调音乐桥段、香艳性爱场面、深南部神秘主义及数十名跳大河之舞的吸血鬼。
编剧兼导演为瑞恩·库格勒——漫威14亿美元票房巨制《黑豹》的创意灵魂,演员启用其银幕缪斯迈克尔·B·乔丹分饰名为“烟”与“囱”的双胞胎黑帮兄弟,二人转型为蓝调酒馆老板。
这部以1930年代种族主义肆虐时期为背景的寓言电影,将镜头对准美国社会始终未能痊愈的文明伤疤。
导演以吸血鬼意象重构种族主义,从殖民时期对印第安原住民的种族灭绝,到蓄奴制度下被铁链禁锢的黑人躯体,种族主义的病毒始终在美国文明的肌理中疯狂增殖。
影片以超现实叙事叩问现实困境:当系统性歧视如瘟疫般将人类异化为嗜血怪物,被原罪缠绕的现代文明该如何挣脱这永恒的诅咒?
吸血鬼在此化身为最精妙的政治隐喻。
这些苍白可怖的永生者不仅是种族主义的人格化象征,更暗示着压迫体制令人毛骨悚然的同化机制:昔日手足在黑雾侵蚀下沦为施暴者,温情脉脉的社区在恐惧中异化为猎场。
导演以惊悚类型的外壳包裹着哲学思辨的内核——当压迫成为集体无意识,当暴力化作日常仪式,人性与兽性的边界究竟该锚定何处?
英文片名"Sinners"如利刃剖开美利坚的建国神话,将种族屠杀、奴隶贸易、种族隔离这些深嵌在国家基因中的原罪,血淋淋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以双幕剧形式完成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惊人蜕变。
前半段宛若一曲献给多元文明的赞美诗:黑帮兄弟携资本还乡,将伐木工厂改造为蓝调萦绕的狂欢圣殿,然而当吸血鬼的獠牙刺破田园牧歌的假面,导演以暴烈的视觉语言将叙事推入血色炼狱——燃烧的十字架映照着施暴者猩红的瞳孔,蓝调酒吧化作种族仇恨的角斗场。
这场始于救赎终于毁灭的悲剧史诗,最终在灰烬中萌发出超越种族的新生宣言。
影片的配乐值得一提,路德维格·戈兰松Ludwig Gransson不愧是二封配乐师,《黑豹》和《奥本海默》之后,明年估计又能入围奥斯卡提名这部《罪人》里,Ludwig Gransson用忧郁的班卓琴与灵动的爵士鼓,在银幕上浇筑出种族融合的黄金时代华纳又回了口血,本来影片一部接一部的亏本,结果四月份《我的世界》票房大爆,《罪人》口碑又这么好,接下来还有《死神来了6》估计也要大爆
种族歧视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电影表达的核心。
除了用黑人做主角的魔改童话故事以外,也有不少电影在表达种族问题,比如《绿皮书》《触不可及》。
就连奥斯卡奖也公布了最新的评奖规定——参与最佳影片奖评选的电影需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两项,其中涉及到演员阵容的包括:主角或主要配角中至少有一位来自少数族裔;次要角色中至少有30%来自两个少数族裔或群体(包括女性、少数族裔、LGBTQ+等)。
这样的规定自然涉及到了政治正确,对于一些国内观众来说可能比较反感。
迈克尔·B·乔丹今年主演的新片《罪人》在法国和北美上映,没有登陆亚洲市场,最终获得了3.61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然而这部电影在国内的讨论热度也很高。
作为一部美国R级恐怖片,《罪人》的血腥镜头实际上并不多,除了开头一些故弄玄虚的画面以外,影片几乎没什么18禁的画面。
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用吸血鬼题材精装的种族对立与黑人觉醒的故事。
要想看懂这部电影,必须了解黑人被残害的历史。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组织叫3K党,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团体,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
该组织奴役和侵害黑人的权利,通过暴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抢劫黑人的家,破坏黑人的祈祷会,更有甚者通过焚烧、虐杀黑人来实施种族隔离政策。
目前这个组织仍然存在。
而《罪人》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1932年的美国密西西比州,当时正处于吉姆·克劳法时期,种族隔离和歧视现象严重,黑人生活艰难。
迈克尔·B·乔丹一人分饰两角,饰演刚从一战战场上回来的双胞胎兄弟,他们带着一大笔钱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开一间酒吧。
电影80%都是黑人演员,包括导演自己就是一名黑人,电影想表达的正是那段黑人被迫害的历史。
因此,影片中有不少对黑人文化的隐喻。
比如兄弟俩想要开的是一家蓝调酒吧,而蓝调就是黑人自己的音乐。
然而在白人文化的强势冲击下,蓝调音乐面临着迷失的危险,因此当山米弹出自由的蓝调音乐时,史莫克非常激动,因为蓝调音乐并不是从白人那里舶来的,而是黑人自己的文化。
这间酒吧就成为了种族隔离的壁垒,成为了有色人种的保护伞,因为这间酒吧只接纳黑人和黄种人。
山米是牧师的儿子,也是双胞胎兄弟的表亲,他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他的音乐会引来恶灵。
因此,他的父亲强烈反对他唱歌,让他放弃音乐。
但山米不信邪,没想到在酒吧开业当日,山米演唱了一首献给父亲的原创音乐,真的招来了吸血鬼。
这群吸血鬼是白人,在他们的家中还挂着3K党的标志,吸血鬼就是隐喻了3K党。
当吸血鬼想要进入这间酒吧的时候,警惕的黑人们将他们拒之门外,而他们攻克这间酒吧的突破口是从一位白人女性入手的。
这位白人女性是由海莉·斯坦菲尔德饰演的玛丽,她的母亲曾经因为接生过这对双胞胎兄弟而遭到了3K党的屠杀。
当她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观众能够感受到双胞胎兄弟与这位白人女性的矛盾,玛丽一直在埋怨双胞胎兄弟不去看自己的母亲,认为他们没良心,在葬礼上连一束花都不肯献。
但是,她却以“家人”的身份进入了这间酒吧,作为整个酒吧里唯一的白人女性,她显得格格不入。
当吸血鬼还没有暴露身份的时候,她主动请缨去了解这些白人的想法,其实在这里,种族的壁垒已经显现出来了,白人仍然在抱团,她从没有真正和黑人成为家人。
因此,她也是这个小团体里第一个被吸血鬼撕咬而成为吸血鬼的。
用吸血鬼隐喻3K党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吸血鬼与人类原本就是同宗同源,但是吸血鬼通过撕咬、吸血的方式剥削人类,就好像白人在剥削有色人种一样。
这里的3K党主要针对的是黑人,但黄种人同样受到了牵连,因此在这部电影中,黑人和亚洲人成为了朋友,双胞胎兄弟首先去找到了亚洲兄弟帮忙做酒吧的牌匾。
而黑人却做着偷窃、抢劫的勾当,这一方面展现了黑人的生存处境,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黑人的整体素质。
黑人在当时能够承担的工作非常有限,好一点的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美国历史上曾有大量黑人奴隶被迫在南方种植园种植棉花,这是美国奴隶制时期黑人所遭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的重要体现。
双胞胎哥哥史莫克和妻子在白人的农场里种棉花,直观地展现了黑人在历史中被奴役、被迫从事艰苦劳动的形象,而弟弟史塔克带着他闯荡黑帮世界积累财富,象征着黑人对自身命运的抗争和对白人社会所设定的刻板印象与束缚的突破。
然而,在白人文化的侵袭之下,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坚定地反抗白人,也总有一些动摇分子选择投靠白人。
影片里被吸血鬼撕咬过而变成吸血鬼的黑人正是对这一群体的隐喻,相反,精通巫术的安妮知道如何对付吸血鬼,而当她被咬后,她让丈夫将木头插入自己的胸膛,宁愿死亡也不愿意成为残害同类的恶魔。
而影片里的华人形象就更有意思了,他们是非常摇摆的。
当史塔克让他们帮忙做牌匾的时候,一个长镜头展现了在白人店铺帮佣的Grace前往黑人店铺商谈价格的过程,华人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了连接黑白的“中介地带”,这样一个镜头就巧妙划分了一个社会空间,由华人连接起了黑人和白人的稳定经济带。
但在危机时刻,摇摆的也是华人。
华人丈夫波在危难时刻最先逃离现场,然后就被吸血鬼撕咬后成为了吸血鬼,他先是伪装自己没有中招,想要重新进入酒吧引起混乱,之后又引诱妻子出来。
吸血鬼族群能够进入这间酒吧,也是因为Grace担心吸血鬼会盯上自己的女儿而喊了一句让吸血鬼们进来的话。
这个设定很有趣,吸血鬼象征的3K党不会不请自来,而是很有规则和原则,必须接受了邀请才能进来。
最后在那场混战之中,不少黑人被吸血鬼撕咬后也变成了吸血鬼开始撕咬同伴。
而最终解决的办法就是拖延到了破晓时分,太阳出来后,吸血鬼自然开始自燃。
当无数个吸血鬼焚烧身体的时候,导演完成了一次镜头语言上的复仇,这是对3K党焚烧黑人身体的一次反击。
双胞胎兄弟的名字实际上也是对黑人困境的隐喻,smoke和stack合在一起就是烟囱,象征着人生的虚无。
最终stack变成了吸血鬼和自己的情人玛丽长相厮守,不老不死,而smoke则选择和3K党同归于尽,追随自己已经去世的妻子和女儿。
而幸存者山米,他的脸上被吸血鬼灼伤,留下了三条疤痕,他虽然印证了自己的音乐会招致恶灵,却仍旧没有放弃音乐。
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一位热爱音乐的少年对音乐的坚守,实际上隐喻了黑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哪怕3K党继续追杀,他们还是要顽强生存与之抗争。
结尾很有意思,原以为吸血鬼已经全部消灭了,但变成了吸血鬼的stack和玛丽却突然找上了山米。
此时,山米已经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歌星,是个快退休的小老头了,而stack和玛丽却还是老样子。
虽然stack和玛丽似乎没有丧失理智,但他们的出现意味着3K党的余党仍然存在,只是没有爆发出来罢了。
结尾仍旧给观众敲响了警钟。
整体看这部电影,就是非常老套的“鬼怪屋”模式,任何一部好莱坞恐怖片都是这样的套路。
但是电影里的文化隐喻却值得深思,种族矛盾与战争只是一摊看似熄灭的火种,谁知道哪一天会死灰复燃呢?
不过,这样的电影能够上映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平等本来就是相对的,真正的平等还从未出现过呢。
瑞恩.库格勒导演的《罪人》,说是关于吸血鬼的恐怖片,实际上是对于种族和文化精神深刻祭祀的人性电影。
《罪人》用了博人眼球的商业模式,独辟蹊径的创造了一种对于历史人文追溯的撼人作品。
以音乐与吸血鬼的元素,呈现种族关系里无法回避并影响深远的黑暗记忆。
穿越了时空与种族的界线,纵情以音乐来释放解脱,抗争着人生信念里的不同困境,如阳光倾泻般的冲向真正的自由。
黑人对于蓝调音乐的热爱,出于精神归属的重要意义,在人物关系之中渲染了大量的音乐笔墨。
贯穿全片的优秀音乐,拔高了电影艺术形式的重要意义。
音乐是抚慰灵魂的良药,也是贯通人间与地狱的媒介,是牵动感情的催化剂,也是寄托无限丰富复杂情感的载体。
所以《罪人》蕴含的极其丰富的音乐性,代言了片中无论是种族议题,不同人物的情感,超脱于时代的影响力。
远古归来的吸血鬼被音乐吸引,音符带着无限的诱惑力,还有无形不见血的杀伤力。
《罪人》的隐喻太多,对于身份的认同,对于不同文化肤色相处的解析,对于情感关系的刻画。
一场入夜后的嗜血音乐派对,折射出的是超脱了时代对于深刻主题的思考。
一面是放松恣意的自我狂欢,一面是侵入灵魂同化宿主的冰冷洗脑。
夜晚之中伪装徘徊的入侵,白昼之下粗暴冷血的弑杀,不分黑白的罪恶行径与念头,在远古的吸血鬼与现在的伪善恶人之间,分不出谁更可怖。
电影的妙笔特别多,但电影的音乐是足以点亮情绪的重要所在,特别是“I Lie To You”的那华彩四溢的一段,将黑人文化中的音乐艺术元素,汇聚在穿越时空的场景之中,无论是传统原始的音乐表现,还是现代流行音乐文化,音乐打破了时间的壁垒,神性奇幻的共冶一炉,足见者来自精神深处的音乐影响力,是多么的强劲与伟大。
单凭这一段流畅尽兴的蒙太奇表现,《罪人》也足以成为今年无数人年度电影佳作的必选。
不被邀请无法进屋的吸血鬼,在啃咬之后借着宿主顺利进入。
关于入侵的各种隐喻,都成为祭祀种族、肤色、人性、罪恶的本源所在。
而电影中最重要的音乐,其中细腻的煽动力,还有极强的共融性与伪装性,也像是一种神奇的武器,箭在弦上射中心灵。
!!!!
我的天我昨天的感觉没有出错!!!
怪物不是完全坏的,不是代表白人。
被短评带跑了,今天看到这篇幕后文章发现我的感知没有出错……难怪忍不住被怪物诱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想要往怪物那边去……那句吸血鬼头头在水里念圣经,说是外来者强加给他们的,那句话就是不对劲啊,说明这支吸血鬼族群也是被白人文化剥夺的一方。
第三方。
演奏爱尔兰音乐不是因为吸血鬼代表白人掠夺了爱尔兰文化,而是这支吸血鬼本身就是爱尔兰人引用原文:片中没有直说原初吸血鬼雷米克的身世,但从他与萨米的对话可以推断,他的本土凯尔特“异教徒”家庭在第5世纪被到来的基督教徒驱逐出了爱尔兰。
虽然本片选择“吸血鬼”这一题材可能是在暗喻白人对黑人文化的挪用,但片中的爱尔兰吸血鬼从来都不是白人文化的代表。
事实上在19世纪中期,因马铃薯枯萎病的席卷,以及英国政府的不当政策,在爱尔兰引发了大饥荒,约200万爱尔兰人移民至美国。
抵达美国后,在这个以新教为主的国家,拥有不同信仰的贫困爱尔兰移民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歧视。
雷米克和吸血鬼们在片中代表的正是另一支这样的种族,比起3K党等白人,他们更能与主角们的黑人群体产生共鸣。
出处:《罪人》的幕前幕后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2435510493496
So first of all it’s similar to the vampire diary a lot of things are the same like the booze rules but they are some shining points of this movie so first of all is African-American protagonist with those hip-hop style special way of talking like there’s sarcasm and nasty language and how so the blue is just so lit The boy with like the tiny body but actually rockers of voice like a senior citizen going through the abs and downs the background music is great although is not so bloody and special effects just mediocre you just quite enjoy a show and 2 1/2 hours movies just like a blink And especially in the cottage lake only invited vampires can getting to the door and also vampires are different from zombies who are just dumb ass knickers they try to tempt you seduce you leave you in many different ways and music cause upon the vampire but also the broken guitarthat’s the salvation
A级制作,类型降格,剧作拼贴,人物坍缩,死性不改,隐喻成瘾,迷恋解读是病,观众和导演都得去治。
笑死我了在尬夸些啥。。感觉就是给没什么文化的人看的一集吸血鬼日记。。又厌女又种族歧视的大烂片
暴力和宗教无法拯救,他们拥有的只有音乐,音乐给相爱的人一点自由和希望。前一个小时的铺垫有点无聊,而影片现在的结构在事件后的处理上,也可以再扩充一些。
难看
能不能不要乱扣帽子???这是恐怖片吗?奶奶的,要看恐怖片的劝退,喜欢蓝调黑人音乐剧的进
看得频频走神,虽然片子不短但啥也没看出来就结束了,留白的印第安人倒让人有更多兴趣。感觉所有黑人相关的恐怖片都是《糖果人》的变种。
黑人蓝调音乐电影居然还mix上吸血鬼了,整体体验就很神奇,美妙。音乐也非常好听,尤其喜欢酒吧第一场跳舞戏。三个彩蛋中的第二个也是很完美的收梢。
IMAX版。其实是部A级制作的B级片,剧本立意和深度兼有,但大开大合的商业片执行还有过于精致的制作反而伤害了表达,没有神级配乐的助阵会看得非常煎熬。PS:片尾特意感谢了诺兰夫妇,估计就是他们建议用IMAX 70MM胶片来拍,但这效果颇有大炮打蚊子的滑稽感。
制作非常精良的带着种族议题的普通吸血鬼电影,只有成为非人类,才能天下大同……摄影和音乐真是绝了!那段跨越历史和未来的长镜头绝对是年度级的,除此之外是真兴趣不大
先不说明喻,暗喻了哪些种族歧视,先将增加亮度观看,不然到了夜里浪费了他们演技和表情。我不明白的是为嘛黑人一说话就开黄腔?这是用另一种手段来抹黑了这个群体
以为是布鲁斯音乐的历史剧,看到一半发现是僵尸片。一帮僵尸日出时就轻松烧完,感觉前面的戏都是白演。话说僵尸来袭时,酒吧里面的群众怎么都去哪了?
这玩意哪好看了?
我不想就因为风评就装作自己很喜欢这个电影,所以我打算实话实说,我是觉得这片子太空了,我这个人看电影比较喜欢看剧情,但是这个电影的剧情简直一坨,各种人物关系如同各大卫视播放的狗血伦理剧一样,感情线如同一场闹剧,老套得不得了。我其实是能感受到导演想表达什么主题,但是建议使用一种别的方法,不是人人都能是get out,电影绝对不是有主题有隐喻就行了的。电影后半部分终于开始进入吸血鬼部分,觉得终于要开始好玩了,结果,全部放进来一起打,乱七八糟,什么我都看不清。。。但是音乐还是很好,感觉tag可以加一下歌舞,还有舞会的那个长镜头也看着很丝滑
一点b级一点历史性,算是走上小清新的反面了;算是大画幅在动作场景的首次使用,瞬时的冲击取代连续的动作,形成的语言值得期待
非常标准的无聊大片,类型片也能拍的这么无趣缺乏想象力也是种才能。
其实吸血鬼就是对于白人种族主义的直白明喻,被同化的黑人奴隶便同样成为帮凶,就连宗教都是人类发明出来控制他者的工具,但好在还有苦难的回旋舞相伴,蓝调永远不死,民族永恒不灭。一唱歌我就想打十星,一讲故事我就想气的走出电影院,好在这个饺子虽然包的奇形怪状但最终味道却是好的,不论如何你绝对不曾在大银幕上见过这样特别的电影。还有Fuck you all racists in the comments, and I hope u rot in hell.唯一不满的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我们老中女当降智群众,黄种人到底招谁惹谁了。😅
酒馆开幕那夜穿梭时空的疯狂舞摆歌泣,注定了这是一出值得天旋地转的音乐盛典。那些美妙肢体与音符的双向律动带给古旧吸血鬼题材几乎前所未有的振荡跟激越,黑人群体流淌于血管内的音韵叙述,舒活过《紫色》等等伦常故事,生命力的勃发在唱跳间五感全开,像是恶灵生杀一瞬,像是黑白纷争一轮,像是宗教走神一阵,像是奴役兴衰一回,时间的感知变得扑朔迷离,回头一看,跳回百年来讽刺的歧视与冷血,在这里盛开得如火如荼。
隐喻太多,需要有很多的美国历史知识才能看懂。
为什么有人要用恐怖片的视角大肆宣扬这部电影?这电影其实很混搭。前半段其实还行,台词比较考究,但是还是很简单的流程,大致是两个有资本的黑人商人要开酒店,讲了买地,招人入伙,其中主要是招一些会布鲁斯音乐有才华的人。后半段不为前半段的剧情负责,恐怖也做不好,俗套,后事的处理也是胡编乱造。你说美国有黑人为这片买账所以虚高,国内把它捧的一样高是怎么回事。
一个迈克尔·B·乔丹一星,一共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