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把文学圈的害群出版商、刷单畅销榜、热度墙头草讽刺了遍,还投射到舆论新闻对事件的导向上,而且揆诸了中年危机的种种。
内容是很饱满的。
总体上很有讽刺喜剧的味道,台词的讽刺意味就更强了。
古典音乐的搭配让迷蒙的文学疼痛气息扑面而来,于和伟由中年颓废到意外得志再到自证创作的癫狂绝望的心理表演也让马寅波这一虚荣形象得到很好的诠释,许恩怡也真的很美。
但还是比较浅尝辄止。
跳楼部分是个败笔,拖坏了全片的节奏,而且哪个跳楼的会听一个大叔讲大道理。
很认同一条短评写“马寅波最后干脆die了,然后他的作品发表出去扭转口碑,再次重蹈覆辙”。
现结局转得不如儿子跳楼那段自洽,更像是,一段臆想。
二手杰作 (2023)6.5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王子昭 / 于和伟 郭麒麟
看完这部片子,再看看众多的口诛笔伐,我会心地笑了。
这部影片翻拍自《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将其中对“乌合之众”的讽刺改编的更加锋利。
那些纠结于影片里文学水平高低、剧情逻辑、人物人设的人,甚至还咒骂不道德的被戳痛玻璃心的人,不好意思,这部电影就是在骂你们。
或许是存在一种智商绑架型电影,咒骂那些不识泰山、人云亦云甚至指鹿为马的人,咒骂那些低智低素养的用艺术品当痰盂的消费群体,这种电影先骂爽了玩爽了,再蔑视地看着一帮不知所云的傻瓜,愚蠢地以自己的有限理解回应,骂的越厉害的人反而真的成了这种电影骂的傻瓜。
对于这种电影,我是敬佩的,马老师从头至尾都在用荒诞的强烈的对比,讽刺着无知的乌合之众,最后怕他们听不懂,在天台上讲课时专门演绎出对自己的自问“干嘛要在乎”,对啊,为啥要在乎傻瓜的评价?
影片结束了,电影还没骂够,在彩蛋里又点了题,两个说可惜了没跳正,一个说幸好跳歪了,两个表扬优秀教师,而马老师说,我要回家。
什么作家,什么教师,什么狗屁知名人物,我要回家!
对于这种电影,别骂,怕伤了自己的智商,最好会心地示意明白了,然后取回智商。
记住了,尊重别人的作品,没看懂就骂,唾沫会顺风刮自己脸上。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八百个影视剧评论(也是第八十个长影评),这篇影评也是为我自己立个里程碑,我和本片里马老师不一样,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人生就是戏说,何必太当真,自由洒脱最为重。
我认同这部电影,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一片茫然无知的人海,“我不认这个世界”。
总体上来说,电影有点虎头蛇尾,前半段远好于后半段。
据说是翻拍外国电影,也因此有好几个部分在本地化的过程中就显得特别拧巴,例如对媒体环境的夸大和臆想就非常的胡扯淡,还有医院的各种相关元素也是不切实际的[捂脸]于和伟倪虹洁郭麒麟等人联袂演出的一部荒诞讽刺轻喜剧,影片开头看到坏猴子出品几个字就知道电影不会太差,事实上电影质感不错,只是全片调色都有点暗沉有点啡色绿色发霉的感觉,这又是为了哪样呢?
这个确实没想明白[闭嘴]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都可以算是一流,夫妻二人几段吵架用的手抓机拍摄,隐忍到位贴切,展示出导演的专业素养[强]影片各处对韩寒的调戏是最大的笑点,郝云毛不易的歌曲选用又有着画龙点睛的高妙[鼓掌]硬挑刺的话,影片悲大于喜,荒诞大于讽刺,执拗大于逻辑,比例略失衡,导致影片结束时很难用莞尔一笑来画句号[坏笑]影片的女二那个小女生,真是形象声音演技全方位翻版薛凯琪,选角最大败笔[抠鼻]另外,为啥那个“青文学大赛”口型对不上,全是后期补配音的?
[闭嘴]电影原作叫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现在改成了二手杰作,这个名字我完全get不到想干吗,不点题不喜剧,倒真有点符合那个绿了吧唧的色调,轻喜剧带出了惊悚片的味道[擦汗]最后夸一下倪虹洁,她的演技越来越好了[强]
嗯,怎么说呢,这个说是喜剧,但给我的感觉又不像是喜剧,全程看下来非常难受。
买票时看到这个有很多人选择,就随大流买了,结果到场时没多少人,还没结束一些人就走了。
我知道这个电影可能是想表达某种讽刺意味,可是它的剧情让我很难评,马墨偷窥女同学还被女同学仰慕,他似乎从头到尾没有认识到自己偷拍是错的,在他父亲想把他坠落伪装成自杀时,大声辩解自己就是去偷拍女同学的,亳无悔过,就很……不要脸?
父母的教育是不是也存在欠缺,看到评论区有人说彩蛋里他最后考上了摄像系……还有马寅波,他父亲也是,虚荣心,导致他妻离子散。
最后因为救人坠楼,彩蛋里大团圆了。
整部电影有一种完整但不和谐的氛围在。
作为讽刺喜剧完成度很高,但作为表达中老年黏人壮志未酬最后一蹦跶这个主题,所有电影加起来,都没有当年贾志国同学会后那一场哭闹动人。
只是,最后《像我这样的人》起到了洗衣粉的作用, 尤其那句“像我这样莫名其妙的人”,多少引起了物伤其类的感动。
只是那一刻分明被感动了,事后咀嚼又哪哪都不对劲。
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主题已经被徐峥等一拨人讲恶心了。
男主角一律又怂又油,说是人生理想,挣扎的本质统一是有名有钱有权。
偏生还认不清自己,把自己的不得意责任甩给这个世界不识金镶玉,最后一律认清平凡是金回头是岸,心不甘情不愿的认命结尾。
再想想说这种话的人又往往是徐峥这种实际掌握话语权的爹系男孩,一想到自己居然有那么片刻和他们共情,就更腻歪了。
从头到尾都是中年男人对镜自怜的那点事,镜子大概是惜命,满嘴瞎话绝对不吐一颗象牙。
男凝,当然是男凝,但总没当年的夏洛那么招人烦,虽然许思思是简直是照抄的秋雅人设。
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评分6.9低了些。
但是原版《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分也不高,回头去看看那个。
另外,片子里的永远年轻永远矫情的豆瓣是很多人想象的豆瓣,真实的豆瓣其实是“永远烦着呢,永远离我远点”,可见这批电影人在意豆瓣评分,却压根懒得搞懂豆瓣。
爹系男孩们总以为豆瓣是一群伤春悲秋的80年代文艺女青年,为什么是80年代呢?
因为80年代是他们的青春时代,那个时代承载了他们对女性的所有美好想象和求之不得的痛苦再加上因为求之不得带来的因爱生恨,就跟冯小刚的文工团一样,要不怎么永远是男孩呢。
说了这么多,为啥还是给4星呢,还是因为完成度高,能把一个故事讲明白,其实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
拍摄 特效 笑点的密集程度都不太尽如人意还好有新颖的部分,不然我的票钱真是打水漂了最想吐槽的就是结尾马寅波跳楼的那一段,他下降的速度和地面上人们移动的速度完全不成正比,还出现了好久,这一段比剧里的大部分笑点都好笑还有剧中的配音,非常值得吐槽,很多口型与声音不符的片段还有很多,明明演员情绪很激动,但配音却很冷静的片段也有很多在片子里有很多深刻的隐喻,但是在结尾出现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是出版社老板入狱,从此出版社再没有坏人(大概意思)整部片子贯穿了很多隐喻,但结尾有一个特别童话的结尾,感觉有一点矛盾作为一个喜剧,他确确实实让我笑了,但笑与哭的比例是对开的作为一个上了12个小时班的社畜,在面对要上14个小时的周六的压力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在周五晚上7点看一个喜剧放松一下,但他却妄图搞哭,我真的很难抒发压力,最后的最后,一个高中的孩子去爬女生的宿舍楼偷窥女生,偷拍女生,在女生澡堂外蹲守,但是最后却考没有受任何惩罚,父亲也是在帮他遮掩,而不是教育,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没受到什么影响,甚至还隐隐约约的透露出来一种诚实的人设剧情可能是想要在片子中反映出一些人们错误的行为或选择,从而警醒人们,但是一部片子里全部都是错误的行为和选择,真的会让人看的很累
一部二手杰作,最开始是满场笑声,笑声过后引人深思。
它不是喜剧,而是一部借子成名的荒诞闹剧……风格很独特。
于和伟老师跟郭麒麟一起合作的电影,早就期待了。
小人物的大梦想,现实却很骨感。
这部电影还侧面表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流量和热点的追捧,整部影片封闭无处不在,到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嘛!
电影拍的很好,中间的配乐相得益彰,值得一看!
因为于和伟老师点进去看的。
一开始觉得它是一部荒诞喜剧。
直到后来的二十分钟才慢慢看懂。
非常有意义的一部电影。
影片讽刺了现实,讽刺了所谓流量,热点的成名经历,讽刺了人们盲目的追捧,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捧什么。
纵然你再有天赋才华横溢,没有话题没有热度,就没有资本捧你。
儿子有热度有话题,出书就万人追捧,马寅波出书却无人问津。
可是这书是一个人写的。
真是讽刺…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各种的力不从心积压开始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成年人精神崩塌的时候,没有一件令人糟心的往事是无辜的。
女作家小美的精神崩塌与马寅波的精神崩塌,各有各的苦衷,但无不是殊途同归的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成年人精神崩塌同病相怜的共同点是过往的伤疤被人无情地揭开,流着血,别人非但没有丝毫同情,还洒上一把盐,看你痛苦难当,别人却把你的这种痛苦当成是话题与热度,打包商品一起新鲜出炉就地售卖。
你的苦,没有感同身受的劝慰。
你的痛,没有同病相怜的哀怜。
你的苦痛,只会成为别人的谈资与炒作商品时香喷喷的佐料或是让商品更加有卖相的添加剂。
最窒息的马老师已经劝下小美,小美却因为父亲的一通电话又要轻生。
马寅波为救小美,意外坠楼,真正的马老师没死,他虚荣的过去却死了。
过去种种譬如往事一样死去,未来种种譬如明天一样新生。
马老师在救赎他人的过程中也在救赎自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永远比死了更需要勇气。
人生,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和自己和解。
毛不易的神曲想起的时候,内心的酸楚也油然而生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个和马寅波一样不甘平庸却又碌碌无为一生的人呢。
所以我们要和自己和解。
影片非常有意义。
好看的。
四星。
太直白的就不提了,房地产,致敬大腕,什么秀,说一些弯弯绕的,有点残酷。
1、我不相信最后的结局,所以马寅波在大彻大悟后,跳歪了,死了。
这个黑暗结局是本片最大的讽刺。
能不能一举成名,似乎也没那么多人关心了,因为他自己,只想回家。
2、马老师在阳台上成功劝退杰西卡,黑板板凳,跟马老师走,生命的最后,他还是更适合当个老师,教书育人,怀才不遇不存在,作家只是个梦。
3、校长情急之下训斥了小保安,用的是陕西话,可见跟小保安关系不一般。
4、马墨的智商其实比马老师还高,他不想当作家,说的话更像哲学家,所以他才琢磨,克制和放肆。
5、小保安是个文学爱好者,不然在短视频的今天,他没事老看马老师的酸文章干什么。
6、杰西卡其实是个营销高手,她不仅急于推荐自己的玛丽苏文学,还积极拓展影视行业,而且知道在网上连载,这种虽然也过去十几年但总好过马老师,硬生生投稿这种三十年前的方式。
7、青少年作文大赛的评委主席,听说马墨没有来考试,说有点意思。
然后马上有文章在网上炒作,看起来是偶然,很可能是评委主席组织的,毕竟有话题的第二比没话题的冠军要有用多了,比如五条人。
8、谁说马老师不懂营销,打榜,刷销量,这些不都是现在电商常用的伎俩吗?
9、全片最明白的俩人是倪虹洁和出版社老板,倪虹洁知道自己老公几斤几两,不然不会把书房放在阳台上,出版社老板不看马老师的书也知道他红不了。
10、马墨到底爱不爱许思思,我倾向于不爱,因为他自己说,你喜欢的只是你幻想出来的我,比起许思思,他更在乎自己在同伴心里的地位。
倪虹洁说得好,谁还没有那个年纪。
11、出版社的师哥说文人要有风骨,说贫贱不能移,可惜上句是富贵不能淫,人呀,一富贵就没风骨什么事了。
12、马老师带着两个小编辑带着一群人在大仓库里集中作战买书,打榜,喊着口号,像不像好多公司,热血,奋进,加班,绩效,一群人大张旗鼓的干一件违法的事。
13、儿子跳楼,爸爸也跳楼,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终于泰山。
14、马老师替昏迷的儿子写了遗书,在校长办公室叫板,校长马上立正鞠躬,说会给家长一个交代。
15、要么耍流氓要么自杀,要么地狱要么天堂,人生的选择题没有C。
今天小乔要谈的是看了很久了的《二手杰作》其实小乔本来想看《困兽》的无奈,放粤语版的那家影院真的是太远了真的很爱吴妈
抱着看喜剧电影的小乔,去看了《二手杰作》可是笑不出来,甚至觉得委屈难道真的只是在庸人自扰之
王子昭导演许渌洋 刘晓丹 王子昭联合编剧于和伟 郭麒麟 倪虹洁 许恩怡 张子贤等领衔主演豆瓣评分:6.7分,推荐指数五星院线正在热映
接下来内容涉嫌剧透,请谨慎阅读于和伟饰演的男主马寅波,人到中年很多都力不从心面对漂亮的老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别的不说,倪虹洁身材是真的好家里还有一个令人头大的孩子高一复读了两年,功课依旧跟不上同事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力有问题
郭麒麟饰演的儿子马墨,看起来智力确实像是有问题的样子郭麒麟为了这个角色付出蛮大的呀变得又胖又丑,差点认不出来了
马墨喜欢班里一个女生,经常拿着手机偷拍她许恩怡饰演的许思思,就是被暗恋的那个女孩许思思根本不喜欢马墨,甚至有点讨厌
马墨还是一如既往的跟踪偷拍许思思甚至爬到了女生宿舍楼上去偷拍不知道是不是太激动的愿意,坠楼了一下子昏迷不醒了
儿子被定性为流氓,作为父亲的马寅波自然觉得丢人他连夜挥发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儿子写了一封“遗书”把不学无术的流氓儿子,包装成了阴郁公子一封情绪饱满的遗书,更是让他变成文坛冉冉新星
马寅波甚至借助儿子的名气,把自己没能出版的作品出版了甚至还成了畅销书一下子火了拿了奖,有了粉丝,还赚了很多钱
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他的作品终于有人认可了接着儿子的名字抒发着自己难以抒发的情感
他开始流连于酒吧,他依旧趾高气傲以为是自己的才华终于被发现了
他以为自己终于被看见了他以为所有的喝彩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可是妻子告诉他,书火是因为儿子,而不是他
他为了证明自己,找到出版社为自己出书可是出版社却拒绝了他,转头就为玛丽苏小说出版他愤怒的咆哮:你们不是为了文学!!!
最后马寅波自费出版了自己的另一部作品事实却是无人问津反之原先KTV坐台小姐写的玛丽苏网文的签售会却是门庭若市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是病了,病了很久了!!
可是他还是没有放弃,组织了一个打榜小队以为有观众看到,就会被认可却被说是抄袭,被说成是儿子代笔他感觉委屈和愤怒,却又无力似乎忘记了,这不是他为了面子而造成这样的吗?
被抓,被误会,被骂他开始反思,开始认清现实他烧了自己的书,他到天台喝闷酒
在天台上遇到了那个网文女孩因为出版社用她之前的工作来炒作现在女孩坐台的事被所有人都知道了,羞愧的想要自杀在天台马寅波语重心长的劝说着她,何尝又不是在劝自己认清现实,活在当下切勿“庸人自扰之”
这个电影和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很搭毛毛的歌声一出来,内心就五味杂陈鼻子酸酸的,想要哭却哭不出来明明觉得委屈,却又理智的告诉自己“认清现实吧”
马寅波为了救那个女孩,掉了下去很幸运没摔死,却火了马寅波真的还活着吗?
小乔觉得他死了,活着反而是最大的讽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很难得的一部,完成度很高的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看似荒诞却都🈶有迹可循的真实案例全员演技在线尤其于和伟老师,具象化的表演出了什么叫做“庸人自扰之”
最讽刺的是彩蛋,假模假样的把出版社搞了下去
可是有一部分观众看不懂,真的很羡慕他们他们一定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吧学会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做一个泛泛之辈,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挺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宁浩监制,坏猴子出品,依然是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做为新人导演作品,已经很不错了,兼具可看性和话题性。电影前面有多癫狂,后面结尾于和伟那一下就有多悲情,做为一名中年男性,居然产生了共情😂
合着我讽刺我认为的社会乱象,把基本盘都写成轻易就被迷住的二傻子,我就可以无视偷窥、性骚扰、爹味、癫狂,然后还要感叹“像我这样优秀的人”???
改编不是胡编,荒诞不是荒谬,讽刺不是发癫。爬女生宿舍偷拍女生就没人管了?老公给孩子测个智力就想离婚了?还在老公刚挣一百万事业刚起步的时侯?高一的女生和全班去医院探望同学,当着全班师生的面就亲上了?在低劣的坑里,自负又自恋地自我感动……靠肤浅烂俗的台词和段子堆砌成的视频可不能叫电影。
不是喜剧,没有笑点,就算是讽刺故事片吧,讽刺教育业、出版业和人性。适合写作者看,心酸又委屈。节奏缓慢,音乐音效都不那么准确。翻拍自《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我觉得更适合拍成话剧,或者说这个导演拍得很话剧。除了于和伟,其他人演技都没发挥出来。
从自己出书买榜打榜就开始呵呵了,闹呢么,一路从喜剧变成闹剧,天台上怎么突然就和解了,执拗半生怎么就瞬间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最后医院那段更是多余。第一次在电影中听到毛不易的歌感到不适,就这剧情根本配不上《像我这样的人》。像马寅波这样的人,虚荣油腻偏执不切实际知错不改三观堪忧,貌似是为了保护儿子,但从头到尾,他对儿子哪有一丁点的爱。以及,从头到尾父母俩没一个人对儿子偷拍这件事有任何后续,这事就过去了,纳尼?
儿子拍摄女性私照却最后也没有得到父母严厉的批评矫正,甚至最后也不清楚这是可耻之事,光这一点我就体验感不适
讽刺唯利是图的文坛和装腔作势的杏坛,对媒体乃至全社会的捕风捉影嘲讽批判。本意是想往荒诞喜剧方向创作出一部辛辣尖锐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明显有太多不合常理的胡闹情节承担着推波助澜的戏剧作用,结果呈现出来的不是荒诞而是荒谬,辛辣尖锐也沦为撒赖放泼,深刻就更不可能,只觉得智商低……该中国版总让人联想起韩寒方舟子网络骂战。而跑来豆瓣给该片点评的也算真影像照进现实的某种互文~
讽刺,也可以说是压抑。你们文青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从跳楼开始到跳楼结束,从高处坠落就是梦清醒的时刻。没人关心你的内在,没人想看“丧钟为谁而鸣”,用“话题度”包装的精致外壳才是人们想看的。
什么窝囊且不自知的男人,儿子偷拍女生且被女生原谅,这种男性的意淫能别进入市场了吗
有的部分有点儿黄建新的意思
难以相信导演只有三十多,这得是从互联网还没发明的时代穿越过来的吧……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天台上,马寅波把想对自己说的话都对女孩说了。(影片在马寅波跳楼的那一刻结束就好了,后面的太多余。)
男主死了才是最好的结局
经典讽刺当前网络现象,于和伟一个人撑起了一部影片,虽然我很喜欢郭麒麟,但这部影片中他的表现,换条狗演都不影响🤣
半部烂片,乍一看有老子被儿子压的笑料,有中年男人空虚的乏力的牢骚,也有讽刺文学、讽刺社会的内涵,但都很浅,浮夸且有点点不顾底线,用吵闹和浮夸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效的电影表达,只让观众脑子嗡嗡的有些莫名其妙。要表达的点太多,在浮夸喜剧和黑色幽默的界限上模糊,还触碰了一些很过时的文艺臭毛病就很让人无语了。校园部分,马墨和女同学的故事真的是上个世代人的校园意淫了,校花爱才子,文学是纯洁的梦,这个时代看简直尴尬的不行,其次偷拍的部分放置当下来看也是无法容忍的,尤其那些带着性意味的表达方式根本不是在证明马墨是爱好摄影的。电影有一种很不合时宜的老套观念,一种穷酸的知识分子意淫,比如婊子不能出书,文学被玷污,这些过时的幻想让电影的另一半烂的不可挽救,所幸还剩下了点中年男人吃着伟哥硬要支棱的滑稽劲了。
没想到是翻拍美国影片《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前半段对文二代们的讽刺,很到位啊!于和伟演得也很到位,不出戏。后半段就陷入癫狂了,最后还加点儿说教,没劲。
海明威被黑,豆瓣小组被黑,《铿锵三人行》被黑,电影学院被黑,文学被黑……所以犯罪偷拍行为是为 puppy love 皆可原谅?解救陪酒女是为本土文人的终极梦想?原作拍得有多好,翻拍就有多糟糕,从另一个角度看:“本土化得很成功”。PS:如果安排儿子休笔后去开赛车,兴许片子能加一星 : )
好恶臭的剧本。玩儿讽刺一定要用偷拍开头是吧,还让女同学爱上马墨,做你妈的梦吧编剧导演。好爱男宝一片儿,拉什么讽刺梦想做挡箭牌?
0/10 大锅乱炖,纯属胡来。一直奇怪于叙事动力从何而来,基本全靠剪辑硬凑内容,毫无节奏可言,前10年后10年,前后几十年的地摊文学、网络段子、互联网烂梗以及刻板印象的集成。视听烂得可以,与其说是媲美网大,不如说是短视频的堆砌,连情景剧的剧情张力都够不上。知道你要讽刺,但是请先把逻辑和行为捋顺了再来拍电影,想要找点乐子,都无法强迫自己尬笑,于和伟老师演得越卖力,观众就越难受,再请一堆明星和熟面孔来客串,这不是低级无聊硬搞噱头却没人看的综艺节目还能是什么。
陈凯歌和他爹 韩寒和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