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叫veronique,最爱两生花了2,自杀吞药丸时放了个歌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3,ost不错4,女主的头发和黑衣服好看5,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漂亮有钱会弹琴的姑娘不一定高兴,知道自己快死了的漂亮有钱会弹琴的姑娘才真的高兴6,有最精彩的短评:艾薇儿的抑郁症被卢平教授治好了
电影看到70%部分,本来已经打算看完就删掉它;没想到看完全剧后,决定永久得收藏它。
一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女人,打算去死;没想到,自杀未遂,被送到神经病院。
在那里遇到了她的朋友,一个医生,还有一个陪伴她终身的伴侣...原来以为不久人世,没想到竟是个美丽的谎言;原来以为是部凄美的心理片;没想到竟是一部完美的爱情片。
从一心想死的心态到追求生活美好的这种心理变化,导演编排得那么合情合理,一点都不突兀。
当维罗妮卡看到爱德华忧郁的身影,我就知道维罗妮卡已经爱上了爱德华,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当维罗妮卡和爱德华一起逃离疯人院,奔向美好的生活开始,一切也都变得完美;当维罗妮卡和爱德华坐在海边的长椅上,憧憬着诗一样的美好未来,当维罗妮卡斜着脑袋沉沉地睡去,爱德华悲痛欲绝;当谜底揭开,一轮朝阳缓缓升起...我终于知道活着本身就是奇迹。
这片看过后开始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从昨天到今天,经过一天的发酵酝酿后,加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关于“抑郁”的感悟,刚巧又碰上我最近在看的书《逃避自由》,我突然觉得书中描写的状态跟电影描述的状态很符合,虽然个人的语言不是很能表达得好,但这些都促使我写一篇心得体会,首先上一段《逃避自由》中摘抄的文字:“一旦赋予个人以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一旦个人面对着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他就面临两种抉择,因为他必须克服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
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一个人,且用不着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与完整。
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
这个第二条道路永远不会再把他与世界融为一体,永远也达不到他作为‘个人’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事实是,一旦分离,便不能再返回。
这是一种摆脱难以忍受之境地的逃避,如果这种境地继续下去,生活将不可能了。
因此,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这种逃避便具有强迫特征。
它多少还带有完全放弃个体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
所以,它并非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
原则上讲,它是一种见诸于所有精神病症现象中的一种解决方式。
它缓解了无法忍受的焦虑,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
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活动。
”我想维罗妮卡代表了大部分生活在机械的强迫活动中的现代人,由于长年累月不得不被迫“适应”,完全丧失了个体性,完全没有了“自发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当然得不到由衷的幸福感。
如此,潜意识自然要采取措施,于是她的自杀不过是潜意识以这种方式在唤醒她自己,提醒并警告她注意,让她看到并照顾自己的真我。
维罗妮卡代表了这样的一个“乖孩子”群体,因为儿时的过度听话,导致没有自我,一切都生活在父母的安排,良好的生活道德规范下,这一切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吗?
不是,这一切是“被强迫的”,于是,抑郁出来了,反抗出来了,在治疗过程中,“钢琴”是她的一个解药,死而复生的儿时梦想激活了她的内心,才让她从要命的压抑自我,适应规范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不乖”才是拯救内心的良药,不是按别人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去生活,而是按自己内心的要求去生活才是解药,才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才是成为“自己”。
再摘抄一段,“大多数心理学家想当然地认可他们自己所在社会的结果,认为那些与社会不合拍的人就是没有价值的不健康者。
另一方面,与社会合拍者则被认为更有价值,更合乎人类的价值尺度。
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
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
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精神病症状和遁入幻想生活寻求拯救。
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我想,抑郁也许只会发生在有梦想,有思想深度的人身上吧。
总之,电影就是反应了人类的这一矛盾,如果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委屈压抑自己,如果你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保留自我,有点难度,只有自愿沦为精神病,你从中二选一吧,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冒沦为神经病者的风险,所以生活得勉强,痛苦又焦虑。
最好是选择第三条路,既适应社会,又不丧失个体性,也就是维罗妮卡恢复后能够欣赏日出的这种状态,从消极自由到获得积极自由。
一原村长赵大宝改行心理医生,“话疗“范伟,告诉他一个谎言,最后让范伟战胜了心病。
我曾经满怀希望,本片不要和春晚小品《心病》情节重合。
但先后中两次提示Dr. Blake的”非常规疗法“已经透露了最后的包袱。
一个假死的谎言战胜了Veronica死亡的决心。
¡QUE LÁSTIMA! 二全片”囚禁感“突出,是唯一比较到位的地方。
相比之下《禁闭岛》有着广阔的空间,供迪卡普里奥”神游“。
而本片的”囚禁感 “可以切实感受得到,如同饥饿、苦行一般。
三mp4那个翻译组为本片起名为”凤凰涅槃“。
Veronica和凤凰一词的通感十分强烈。
把握得十分到位。
而豆瓣这个”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就算了吧。
其实,就”Veronica“而言,本片还未开始,就已经两生花了。
四其实我看过美版咒怨、The Air I Breathe、Suburban Girl,对女主很有期待的。
但结果不太如意。
自慰无疑是亮点(那段我也是在公车上看的囧)。
怀疑本片有删节。
这是平凡的一天。
我们的维罗妮卡出现在镜头里,和庸碌的人们一起。
她美貌并且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按照世俗的眼光这会是“很好的一生”。
但维罗妮卡并不快乐,脑内的多巴胺分泌不足,于是只好依靠药物。
但药物不能使她感觉好起来,她只是假装很开心。
她说:她会遇到一个温柔的男人,婚后第一年they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
之后按揭还贷,照顾小孩,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然后十年后老公有外遇然后争吵,过几年老公又有了第二个情人时就会假装不知道……I'm fine really。
我们的维罗妮卡实在太清醒,所谓的人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好值得期待?
我也时常这样想。
坐车的时候。
走路的时候。
早晨醒来的时候。
如果往后的人生那么容易就预见,是不是太过乏味,那么所谓的意义呢?
于是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播放CD,将药片整齐排列,在Radiohead的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飘渺迷离的音乐声中,吞服药片。
在药力完全发挥之前试图保持清醒,她写下遗书,她说为什么人们就是不愿意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自杀好过参合这个集体疯狂的世界。
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影片的这部分为止我都非常喜欢。
如果维罗妮卡就此死去,然后开始讲述她死前以及死后的世界我也觉得合理。
但维罗妮卡没有死,她被救活了,送进精神病院。
醒来时被告知由于药物的关系动脉里长了瘤自己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
这实在意外,似乎也找不到再次自杀的理由。
后半段突然就落入了俗套。
维罗妮卡预见了另一个患者,如此这般之后两人相爱彼此拯救。
她会发现自己的心脏病已被治愈,从此认为之后的每一天都是个奇迹并心存感激。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编排,我宁愿维罗妮卡在一开始就死掉,或者至少也是用别的方式得到救赎,一种只给的,自我领悟的力量。
人之所以如此痛苦,无非是真实世界与自我的期望存在太大差异。
维罗妮卡不得不顺应自己父母的期望,顺应这个世界的要求,那不是她想要的,于是那么痛苦。
如果是自己足够强大的话,强大到足以抵抗这个世界就好了。
可是一个渺小的人又如何抵抗这个世界呢。
或者在战胜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被巨大的孤独感压垮。
我们的意志尚不足以支撑我们柔软的灵魂。
后来我仔细想却找不出比爱情更好的办法。
没有契机就无法触发剧情的发展,不能够完成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完整认知。
如果这个契机不是因为爱的话,我很难想象维罗妮卡会继续痛苦多少年,或者因为这过程太痛苦以至于她会选择另一场死亡。
一个人实在太寂寞。
如果有另一个人一起。
two against the world。
我是怀疑论者,并不认为维罗妮卡和爱德华从此就过上幸福快乐的人生。
因为爱德华最后也有可能像开头维罗妮卡述说的那样,两个人最后还是貌合神离。
但我相信维罗妮卡绝对不会后悔。
那是她“选择”的人生,而不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推动这个世界运转的终究是爱,使人得到救赎的也绝对会是爱。
爱,到最后也许终究不过是场谎言,但我们都深信不疑。
主题是一部09年的美国电影,不太有知名度,IMDB评分也不高。
主要讲的是一个各方面综合条件相当不错的年轻女性,精神抑郁自杀不遂,被医生施计拯救,还邂逅一段爱情的故事。
抑郁症和精神病话题在电影领域几乎是要被演烂了,毕竟电影需要造梦,在常人中“精神病”就是梦里的事情。
天朝来说,这个主题是真正的烂,范冰冰的二次曝光就是例子,把精神病人理想化成一种莫名奇妙的天才状态,外表孤独冷漠内心才华绝世,这样的逻辑里,精神病=张国荣。
但现实世界有这样才怪好吗。
好天赋是上帝的礼物,精神病就只是精神病罢了。
当然有可能好天赋带来的高智商可能会影响天才与常人的相处,导致天才孤独感比较强,精神病概率高。
但逆向并不成立。
而按照这部电影的看法,抑郁症的精神世界大抵是因为在一个笼子里,无关太多智商。
Veronika来自一个不算健康的家庭,但确把自己经营成人生赢家,集齐青春、相貌、高薪、爱情多张卡牌。
这样判断来是个倔强聪慧的人,顺利成章的会有自己的梦与独立的价值观。
她不认同行尸走肉磨灭理想的上班族,抨击green is the new black的时尚逻辑,不喜好向自己求婚的十好男人。
朝九晚五的时光里充满无限吐槽的火药味。
她的眼里这一切都太无趣,能够预想的规则化未来并不值得期待,无聊大过欢乐,性价比一算不值啊所以决定要自行一死。
剧情的发展是Veronika自杀未遂,确被告知有了自杀药物引起的心血管脆弱,几周内还是要挂。
于是Veronika破罐破摔生活随便过,没有包袱内心坦荡,但一个纯粹的灵魂容易遇见真爱,于是火速邂逅了男主。
在移情热恋的浪漫节奏中知道自己重获健康,从此过上了愉悦的生活。
电影的中心在Veronika遇见的这个男主桥段,让她跳出了原来绝望的牢笼,拥抱新希望。
编剧的逻辑初看起来有点非黑即白的二元主义,但细想不无道理——世间所有的不高兴都是因为被困在自己的牢笼里。
失恋可以靠新恋情化解悲伤;无趣可以靠新趣味重拾希望;如果有什么难过可以让人闷闷不乐常挂心上的话,那不过是因为当下生活太过乏味不丰富。
所以就算是庸人的我们自己 ,更会懦弱更易畏惧,甚至在这个钢铁森林的城市里大多数时候不敢谈什么自由的欢乐,但还是要尽可能的过上丰富充盈的日子,持续的遇见微小的新天地,至少可以侍养好自己的灵魂。
虽然很俗,但确实认同:爱是精神世界的超级上帝,一场邂逅就可以拯救Veronika。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会点亮生活,这是微小新天地的最直接形式。
知道原著作者Paulo Coelho是一个偶然,之后发现这个巴西老头在推特上说的话总是很有哲理。
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被放在角落里的作品,其实那书是按照一定规律排放的,只是恰好是最后一排了。
订了英文作品集到家,12本并不包括最新作品,倒是有这个电影的原著。
看电影之前并没有看过原著,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把原著拿在手里,翻看了几页。
She picked up the four packs of sleeping pills from her beside table.Instead of crushing them and mixing them with water,she decided to taken them one by one,because there is always a gap between intention and action,and she wanted to feel free to turn back halfway.With each pill swallowed,however,she felt more convinced:After five minutes the packs wew empty.电影开始很忠于原著,后面便是只看电影了。
原著描述着压抑,电影演绎着压抑。
故事的开始就被暗淡的光泽笼着。
说不出是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觉得Veronika真的会死去吧,但是又不希望如此。
那个疯人院,看上去和Veronika格格不入。
因为太久的压抑,长期的情绪低落而选择自杀,似乎只需要看个心理医生吧,和精神病应当扯不上什么关系。
既来之则安之,故事,总归还要继续的。
疯人院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Edward看上去也不像是个有精神病的人,同样的,只是看心理医生就会好了吧。
他一出现,就让人觉得男主就是这个人了,之前我还怀疑过是不是那个医生。
见到V的第一面之后,E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一见钟情也许可以用在这里。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反思社会和人性,同时赞扬爱情的。
表面上爱情使两个人逃离疯人院开始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世俗所不容许的。
看过一故事,一个女孩说:活到25岁然后死去。
我才20岁,25岁大概也算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吧。
17岁左右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的不理解。
那个时候生活很单调,很简单。
就算是面临着升学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就算是分班也没有什么人员变动的实验班气氛还很融洽。
可是后来,面临着挫败,离开是一种解脱的念头曾经围绕着我。
18的暑假,发了疯一样的熬夜。
最后,终究还是没有行动的勇气。
对于这个世界,多少还是留恋,所以,至今我无法理解自杀者的心态。
25岁,我依然还会选择活下去,那个时候我自己选择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关于爱情,我没发言权,除去那场没有结果的,我没有经历过多少。
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看客,看朋友们的分分合合,每次我抱怨他们瞎折腾的时候总会招来意味深长的鄙夷。
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这句话越来越真实了。
说实话,在电影的进行当中,我甚至都没有明白他们什么时候有了感情,什么时候确定了对方于自己的爱情。
等到读完原著,再回来看的时候希望能了然。
我不否认这是一个爱情片,也不否认即使结局出乎意料的圆满,但是总归是一个压抑的故事。
即便在逃离疯人院后的日子是欢快的,结局时候险些以为Veronika会这么睡过去,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少了那抹明亮的色彩。
即使知道自己将不久离开人世,因着所谓的爱情,Veronika最终还是选择和Edward站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爱情。
没有经历,我终究不会懂得。
关于人生,我向往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能够让人永不知疲倦,好像没有死亡,不需要为任何的未知而恐惧。
近一段似乎不太好,常常被并不轻松的梦打扰了睡眠。
因为担心很多,患得患失很多。
头脑中都是问号和巨大的哀伤的感叹号,挡住了风景。
隐约再过一年我就会成为28岁的Veronika,披着成功的人生和灰色的人生观,有着让人羡慕的小小成绩却没有找到人生的乐趣。
生活中交杂着各种欲望,可能某天就被绊倒在途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起来……我不会像Veronika那样极端,相比她不得宣泄的人生压抑,我的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相同的是,我应该也遇到一个可爱的人,他打开我心扉,我抚慰他伤痛,在四目相对、时光流转间找到永生的幸福感受。
电影里,这幸福,要感谢医生的谎言,关于Veronika只有不多生命的可怕谎言。
这让她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看眼前的世界,又在情节上激发了浪漫的爱情。
Veronika睡着了,而刚刚重获得新生的爱人,悲怆含泪看着远处绯红的朝阳,以为她死去。
这让我想到莎士比亚笔下喝毒药的小情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没有打对时间差,而失误恸失生命及爱情。
很温柔的编剧显然给了观众一粒糖果,男主角并没有在误会女友Veronika死去的时候就跳海轻身。
而在他雕塑般站立着,周身洒满朝阳的光辉时,爱人醒来,给了他一个再一次的拯救……一个拥抱,我知道他们从此会幸福了。
对于作为观众的我,深知爱的等待不仅是时空上的错位,更有如神灵的捉弄。
那我们何不玩笑一些的面对这种残酷分离,一个人的时候,就尽情的去做哪些两个人、四双手会显得太杂太吵的事情吧。
总之,人生每一刻的幸福就是要去懂得享受现在独一无二光景的时候。
扯得略远~我也精神出走了!
总结本篇,类似《逃离疯人院》的情侣版,今天的我看它,很喜欢。
抑郁情绪古已有之,人人都感受到过。
但是抑郁症却是被载入精神疾病诊疗手册的一种精神疾病,在谈抑郁之前,我想我们要区分二者。
抑郁症与抑郁的分野在于,是否影响到社会功能,是否持续对人的情感意志上造成困扰。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的是,不仅仅是已经成了精神疾患的抑郁症,而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会说自己走向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何以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如何看待它?
(1)正常、优秀与恐惧有一部电影叫《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电影。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女孩子拿着药瓶子,各种各样的药片,摆了一桌子,然后一仰头全部喝下——她决定去死。
维罗妮卡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一直以她为骄傲,她有姣好的面容、从小到大都在优秀的学校、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毕业后找来一份年薪很高的工作,住进高级公寓,衣食无忧,可以说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她的父母也一直以她为骄傲。
然而,她内心里却一直是抑郁患者,生活中她的脑海不断出现一些闪回,画面是她中年成家了,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乏味的日子永远无法逃脱,像大多数人一样,无比正确地、令人窒息地过下去……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只好去死。
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很多年轻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很多年轻人也正在过着维罗妮卡的生活。
他们从小就被告知要按照一个社会标准中产理想模版去活:到了18岁要考上重点大学、到了22岁毕业了要进入外企国企500强、到了27、8岁要谈什么样的恋爱、结有车有房的婚……在彩虹合唱团的歌词里,年轻人说,亲朋好友们恨不得我毕业就结婚,结婚就生娃,一次还生个龙凤胎……一路优秀,然后呢?
所以说抑郁很多时候是中产的标准“病”,爆发于好像什么都有了的时候。
心理学里的假性自体概念,是指我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一个理想自我的样子,我们不是用真实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与人交往,而是在用我们认为别人希望看到的样子在生活着。
假性自体是一种人格面具,但是怀抱着它生活久了,假的人格也跟真的长到了一起。
假性自体貌似是文明的代价。
高度畅通的社会信息渠道,意味着高度融合、统一的价值观。
别看今天网络上,我们的信息流那么巨大,但是观点却几乎空前一致,且信息的传播标准高度一致、统一,所以其实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一致化、粗暴化、简单化了。
所以对于生活的选择,你以为你可以做自己,但是你已经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融合到哪些思潮流中。
古代在穷乡僻壤,你可以做一个隐君子,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观,然而今天,已经没有信息覆盖不到的地方了,你毫无意外会被卷入舆论和评价之中。
所谓普通人不过是亦步亦趋的人,没有选择,只是跟随,却往往又不甘心于千人一面。
以牺牲真实为代价的社会认同,如何形成?
因为文明要求一个高度效率运转的社会,所以组织化、一致性应该被放在前面。
代价就是每个人都无限趋同,不能活出内在的不同,别人认为的正常、无聊、理想的生活,有些人刚刚好喜欢,有些人却感到窒息。
现代社会无法提供存在的意义感,其实是让人落进了一个文化危机中,一切都在世俗化,精神价值是空置的。
这也就是徐凯文老师提出来的“空心病”,很多人的抑郁情绪就是跟真实自我的一种失联,是价值的失落感。
他们中很多人是优秀学生、优秀白领,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也是一个对自己内在一无所知的人,内在生命力正在枯萎。
(2)对理想的丧失感电影里,心理医生在一次治疗中,对维罗妮卡说:“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用恐惧代替了他们所有感情,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只有很少人能实现它们,这让没能实现的人都成了胆小鬼。
”维罗妮卡说“即使他们觉得当胆小鬼是他们的权利?
”心理医生点头,“尤其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这里(指精神病院)就空了。
”抑郁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意识到理想的我,跟现实的我之间有距离。
强调个人奋斗,高估了梦想的意义,对平凡、对Loser无情地贬低。
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存氛围。
现代的年轻人压力很大,中学的时候一个孩子可能门门成绩优秀,但是大学一毕业之后,他却成了蚁族,如何奋斗也买不起大城市的一套房?
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生可能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成就。
他就陷入了一种无力感中。
即使他觉得自己就想平淡度日,但是需要多强大的心脏才能逃开成为loser的恐惧,恐怕只有修道才行。
西方文明带来的全球化浪潮,强调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以欲望为源动力,强调梦想,自我实现,每天都会听到财富新贵的神话,但是贫富悬殊,有些人却注定却无法实现梦想。
这加大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尤其是看到社交网络上理想阶层人们晒出来的生活时。
这种对自我的不满意,对现状的焦虑,一方面让社会的暴力事件会增长,人们会把压抑向外,对愤怒的耐受度、宽容度下降,很容易一言不合就暴力;另一方面就是会自我攻击,把对loser的恐惧变成一种自我压制,向内,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和否定。
这根本上也是一种死亡焦虑,如果不能完成自我,那我是谁呢?
这种缺失感,其实在潜意识里很难摆脱。
(3)失控与对失控的焦虑维罗妮卡的父母来精神病院探望她,他们表现出对女儿的担忧,他们非常担心,一直说着她从小如何优秀,一切都很好,想不通为何会自杀,一直央求医生尽快治好她,让她回复“正常”:医生说道“首先,您女儿想要自杀,这没什么让你们感到羞耻的,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一直寻求快乐,但如果我们不快乐,我们就会觉得无助,就会觉得很失败。
”维罗妮卡的父母代表来很多人的想法,对于精神世界的失控我们有更大的恐惧,因为如果是生理疾病,好歹我们觉得身体是客观的,可以不受我们控制,而精神世界的失控,却带来一种自己的无力感,不正常的感觉,有一种深深的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有时候才是更多抑郁的来源。
正如你失眠的时候,如果不总是想自己会失眠,为失眠而焦虑,其实会更放松,正是想到“我失眠了”,这种着急才更让人睡不着。
焦虑本身即是一种对失控的恐惧。
因为羞耻感,无法对外人言说精神上的失控,带来情绪的更加低落。
如果你抑郁了,正是那种不断对自己说快好起来吧,害怕失控的恐惧,将自己推向孤独中更远的地方。
(4)聪明人与还未做出的环境和解有一次,维罗妮卡情感爆发了,她直接攻击心理医生、对着他大段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或者说贬低:“我讨厌你那张烂桌子、 讨厌你哪条奇丑无比的袜子,还有那可笑的袜子,我讨厌被锁在这个鬼地方的所有人”“我讨厌我的父母,倾囊所有,把我困在这个动物园(指精神病院),天哪,他们真应该好好为自己活一次。
““难道这就是来这儿的目的吗?
要和别人都变成一样的?
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自己身价的蠢货,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在地铁里的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已经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或是忘记他们压根就从未追逐过梦想“从向外表达出愤怒开始,她实际上已经找回了部分自己的力量感。
但是从这段话中,也可以感受到她其实是一个拒绝趋同的人。
换句话说,或许比较有理想、比较灵的人,才能够敏锐地觉察某些正常人觉得正常的生活,其实是有些问题。
正如很多被抑郁困扰的人,本质上是敏感而且完美主义、有理想的人,维罗妮卡,对生活有抽丝剥茧的洞察力,但是她还没有找到自己与环境的和解方式,她一度怀疑一切,并被这种无意义感打败。
然而这不是“缺陷”,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她建构自我的一个过程,打破,然后重新找到一个缝合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心理医生给了她两个故事,帮助她这样敏感的人类与世界和解:故事一:一个是纪伯伦写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巫师在一个国家唯一的井里下了毒,全国的人都喝了井水,只有过往没有喝。
全国人都在谈论自己没有疯,而是国王疯了,于是就要废除国王。
后来,唯一清醒的国王也只能喝下井水,全国的人和国王一起庆祝国王不疯了。
故事二:其实,当发明第一台打字机时,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后来一个人在打得很快时,键盘就卡住了,所以这个叫斯科尔斯的人,就发明了标准键盘,强制性地让人打字慢一点。
心理医生说“现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不需要是最好的,或是合理的,只需要满足了社会的整体需求。
有些事是通过常识来改变,但其他事就要靠后天改变,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本应如此。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抑郁的人有“获益”吗?
如果说深层心理上有的话,那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存在感,有些人虽然身陷抑郁之中,痛苦难受,但是在潜意识中又在追求被关注,自我的存在感,所以不知不觉也好像把抑郁变成一种无力自拔的需要。
所以说,有时候聪明的人容易抑郁,也是因为灵敏过度,不想和别人一样,然而与环境之间并没有找到和解的通路,让自己理解、而不是对立。
心理医生用两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有时候社会有自己的常识运作的部分,这是千百年来群体达成的共识,没有必要去挑战,在一个平均水平上,人们是有安全感的,而做少数人是有代价的。
(5)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建构?
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一个灵性导师来到精神病院中,给他们做冥想疗法,他说:如果从无法与人沟通的角度上来说的话,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精神病。
这话是一个隐喻,抑郁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它代表一种普遍的无法沟通的生存困境,只是它更能让人产生无力感。
只是它的命名文化意义,因而被建构,我们给它了定义“它是失败的、不快乐的、失控的”,只要在这层焦虑之上,我们如何与抑郁相处,其实都是被它控制的。
因为有一种对抑郁的看法已经先入为主了。
在这样追求强势、掌控和成功的社会中,我们会非常不容易爱自己,也不容易肯定自己,会导致一种向内的攻击和无力感,而我们又会给它一个名字“抑郁”,而这个命名又会让我们在恐惧中更否定自己。
爆发的抑郁情绪,或许不应该是病症,可能正是对我们的“提醒”,是今天对我们生活的一种矫正:现代人已经活得如此理性,趋利避害,而后置着心的利益,直到无力、愤怒,无处爆发,在潜意识中剥夺了我们对生命的真正渴望。
我有个假设,如果说这个社会80%的人都在做文明世界里的正常人的话,那么或许自觉抑郁的那20%的人,也许正是代替我们承担着对文明的追问——我们是谁?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对的吗?
这种蔓延的抑郁情绪,不应被视为病症,而应被看作是需求。
影片中,心理医生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治疗维罗妮卡,他谎称她得了不治之症,将随时死亡,因为“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所以,我冒险对她撒谎了,我决定用她来测试我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因为,他相信有一天,只要维罗妮卡在任何一个医生那里得到自己健康的消息,会”把活着的每天当作奇迹。
“而不再纠结于死亡。
而命运在这时候也帮里维罗妮卡一把,她在精神病院无意中遇到了真挚的爱情,对爱的渴望,让她重新确立了生命的价值,重新见到了生命的日出,这也证明了心理医生预设的治疗前提是非常重要且本质的。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也曾经在《这个时代的空心病》中说到这样的例子:一个非常优秀的北大同学,他抑郁了,并且有非常具体的计划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徐凯文老师给他讲了北大未名湖畔的蔡元培雕像的故事。
蔡元培是北大的最重要的校长,多年间,他的雕像前会有一道风景,就是一年四季,都会有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那里献的花。
也许是路人,也许是师生,也许是游客,他们会在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前敬奉鲜花,而且会写上他们内心的感受。
这是一个雕像,并不是他的坟墓或纪念碑,一年四季都有人献花是因为什么?
徐凯文老师说,这是不忘本心。
本心是当我做美好的事情时,当我做对和友善的事情时,我内心的自我肯定是快乐的;而当我在做一件不那么道德的事情,或者我在做一些伤害,内心会有愧疚。
上天有“好生之德”,当他跟这位同学谈论这个雕像和鲜花的时候,那个同学当时说了三次“我非常感动。
”当他在自己的学业和未来何去何从的具体纠结中,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时候,他从未想过除了那些应该要做好、自己却不想做的事外,应该有更大的视野,应该找到本质的生命活力。
生命认知的价值疗法,即人人内心都有对价值和美好的渴望,没有对生之意义的正性体验,人不会爱自己、爱生命。
这,或许就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最大的生命真理,也是带领我们走出抑郁的重要一步。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
怎么说呢 有时后我也会陷入和她一样的死胡同 感觉这世界是个骗局 相信年轻的朋友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吧 一旦出现这种感觉 我会不由自主的看一些比如说《单向度的人》之类的书 从里面找一些反叛现实的思想 但是不知为何就会绝望 难道是现实太过强大已经容不下哪怕一小点质疑它的声音了吗 薇罗妮卡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我不仅敬佩她以死来对抗现实秩序的勇气 我更为她找到了生命真实的快乐而感到高兴 有人说一看见xxoo就觉得俗不可耐 我是不赞成的 我不觉得xxoo是很俗的一件事 相反它是神圣野性而自由的 真的现实不是简单的 现实中的xxoo有时的确很让人欲哭无泪 商业+xxoo 政治+xxoo 婚姻+xxoo 年轻的生命 你们能分清其中的区别吗希望 仍有爱 能超越现代文明加在她身上的桎梏 当现代文明的大厦 因无尽的贪婪和骄傲而倾倒 那混着原始土壤的爱 能保存下 希望的火苗爱 越简单 它的生命 就越强p.s 我也自杀过
自杀癖~抑郁症~妄想症~强迫症~失语症~精神病之恋~医生都素片子~每天都是奇迹~
典型额欲扬先抑 看在女导演的份上 原谅你疯癫旺盛的表达欲和感染欲~ 男友的眼神和腮红加分~ 其它么 人呀,还是争一个主动权的问题咩?自己不要命 和老天要自己命 事实结局能差多少捏? 然而应对时候的态度到底还是会差好多~ SO, 让我们要了自己的小命吧~ 哪怕只是陪疯子去看看日出
精简改编版《飞越疯人院》;布景用心
又是精神病院故事。我们等死的吸血鬼猎人巴菲。我们的失语自闭狂唐纳利兄弟。灵异少女为黑帮少年弹钢琴,然后差点发生很情欲的事情,没关系,床戏留到最后了。简直全美剧演员阵容。当然还有电影连续剧HP的Lupin化身眼镜男医生。演员表演时有亮点,但整体剧情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
保罗科艾略
立意不错 那个绝症的时候应该欠处理 一下就猜出来医生在说谎 看到一半不想看下去了 被音乐和摄影吸引了 真的不错 自闭症很帅
不太喜欢这种爱能拯救人生的电影。太浪漫了。喜欢现实一点的电影。抑郁症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受阻。
原著改变的美版电影就是如此无力。喵的。
说到底,爱情就是一剂灵丹妙药。但如果把爱情作为人生的唯一支撑,是否也太过悲哀。
女主自杀那段音乐听得想死。。。
太作了完全看不下去 女主好醜
呵呵,死亡对活着的影响
她为什么治愈了他?他又为什么治愈了她?就因为两人都关在了同一只笼子里面?no,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笼子。只有走出笼子才能相互遇见。
导演可能看了一些光影很好的电影决定学习一下,用阳光普照表现心情愉悦黑暗镜头表现心情抑郁。抑郁症患者们也都异常好治疗只要打炮后相爱就行。年轻人们,如果抑郁了,就去打炮吧!
1改变了背景搞得历史感厚重感全无2原著独白是亮点,电影无法体现,所以吧原著拍成电影的做法很鸡肋
我。。。TT
坑爹的名字啊!
感动了 还是个爱情故事 谁有有权爱。。。
看书的时候以为没看懂,而浓缩后的电影让我发现书只是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累赘化了。。一部很好的标题党,老美的思想果然二
女人男人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