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是到盛世小西天看的。
电影资料馆今年重新成为了我的最爱。
20元的票价相当物美价廉,影院效果不错,电影时间固定,片子也都有谱,比现在的影院排片要强许多。
最起码不用扑到影院后为中文配音还是原音调时间,还要在影院附近徘徊。
更何况还有生煎,总之异常符合我连吃带看的简易追求。
电影资料馆的放映固定在每周四和周五。
去之前一般会看看豆瓣评价,以判定是否值得去。
以往的习性是只看周四场,周五一般直接忽略,具体原因也搞不清楚。
结果这个礼拜过得浑噩,周五还以为是周四,好在后窗惊魂从电视上看过,觉得相当一般,错过就错过了。
恰逢变故,为了捍卫我习惯的庄严,毅然前往。
豆评上说此片不错,尤其是看了论坛里关于细节的讨论,这让我如临大敌——难道此片意识流如此严重,以至于很多人看不懂,所以开帖讨论?
像我这样的脑残、三俗症患者是不是看不明白?
结果,一目了然,哦耶,我变聪明了!
从整体上看,片子很简单,内容也非常清晰,前半截的拍摄手法非常招人喜欢,前后跳跃式的片段,第三人称的旁白、现状与监狱场景的串接,人物性格的反差对比,简明交代出入狱的原因、复仇行动的组织、复仇联盟的构建,现状的网织,毫不拖沓。
但是从白老师入场开始,片子变得有点繁琐,似乎为了交代得更明晰而刻意勾画,个别情节有雕琢用力的痕迹、有韩剧的啰嗦倾向,以至于大概1个小时20分钟的时候,我有点不耐烦,个人觉得这个片子如果能压缩到1个小时40分钟,可能会提高观赏度。
但是,好在导演以勾引心魄的片段,压倒了整体拖沓的缺点,适当弥补了缺憾。
不得不说,学哲学的导演有其优缺点。
这表现在:对一个事物多视角的引入和表达,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比如第三者旁白、金子的视角、女囚的视角。
但导演犹嫌不过瘾,又引入了鬼魂或幻象的视角。
以小男孩的幻想表达人物内心的折磨和赎罪过程是必要的,但过于频繁出现,甚至在珍妮睡觉的时候两次出现,有画蛇添足的意味,甚至有降低整个片子品质的嫌疑。
尤其是导演大量使用象征意义的意识流手法,比如白老师化身为狗的幻想,珍妮与金子相认时的旷野与天空云朵排字、金子在澳洲被珍妮用刀相迫时跪伏地上的姿势,金子给女巫喂饭时当场添加漂白水,以及白色代表的清白,飘雪的黑夜,红色的眼影等等,很能反映导演的哲学偏好。
此外,导演的哲学意味还表现在对人性的讽刺,比如,白老师餐桌XX,老婆还搂着桌上的碗筷防止落下,XX对话以及若无其事继续吃饭;家长的聚会,从观看绑架影片的咬牙切实,到个别人在行刑前的害怕、互相推卸责任,既懦弱真实又痛苦;从有人试图远离罪恶,到罪恶的群体行为吞噬个人意愿;从事后众人高唱生日快乐歌,庆祝自己从悲伤与复仇的重生、祝愿孩子往生,到全部关注赎金能否确定打回自己的账户,让人感叹,悲伤之上是金钱;以及从抓阄到纵贯全场的旁观,强制犯罪的金子是为了个体的复仇还是众人的复仇,让人无法言说。
但是,这种异常真实的反映,使本片超越了简单的犯罪片、惊悚片,深入到了轻微的反讽层面。
个人觉得导演的哲学意味,还表现在对片子的面面俱到上,基本上每个情节都照顾到了,这倒让我有点吃惊和赞叹。
这从金子出狱后的居所、工作、工具等就可以感觉出来——从同性恋的朋友那里弄来房子、从间谍那里弄来枪支的细节图、从换肾的莫逆之交那里找到打造枪支的人、从被迫口交的女囚那里打造枪支上的银色装饰、让被暴打的女囚成为布置的眼线、以及吃得死死的工作地老板教会金子做蛋糕的技艺,导演可是一点都没落下,想得相当周全;再如,复仇前被金子拒绝的清清白白的豆腐,到复仇后,拼命啃吃洁白的蛋糕,前后呼应,同时点出金子追求清白的十三年之路;最大的周全,我觉得还是表现在绑架男孩的幻想上。
绑架撕票的男孩时刻侵扰金子,让她备受愧疚的折磨,但这孩子的幻影并未因复仇成功而完全消失,因为杀人并未赎回金子的罪恶,身为一个胁从者,金子有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即便她有断指的诚意。
可以说,厕所抽烟孩子的幻想,是我最为欣赏的。
但是,面面俱到的背后就是百密一疏,说得越多,漏洞越多。
比如,牧师怎么突然变成了白老师的工具,即便为了教众敛财,基本的道德常识还是有的,这个被拉拢的过程缺乏铺垫。
再如,金子复仇的心理历程、复仇工具和复仇联盟相当紧密,但是复仇不是想象,这玩意是真刀实枪的上场杀人,一个女人的体力、智慧,精密的谋划与相关训练必不可少,这可不是捏着一条狗打一枪就OK的,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硬伤——金子如何预防白老师的反攻?
飘雪的夜,金子搂着自家姑娘走夜路,我在银屏下担心得七上八下:这要是半路窜出个强奸犯,金子如何反抗,或是当地治安很好?
当白老师派人杀金子,金子居然能反抗得了男人的迷药、不断与男人扭打,甚至成功,这个就有点胡闹了。
再如,白老师的影册上放满了金子的照片,这说明他对金子的复仇有相当的心里预期,那么他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的老婆是眼线?
还非要牧师先生拍下来?
以及他还敢吃自己老婆做的饭?
再如,侦探先生从一开始不相信金子是杀手,为什么会在还原犯罪现场的时候,帮助金子选择正确的枕头?
如果说他是为了满足金子入狱的愿望,难道此时不正代表他明白金子有不可言说的隐情?
如果他明白,又放弃后期的追查,为什么会在雪地里和一众警探发现雪地里孩子的遗体?
而且十三年后才发现遗体?
如果说是金子密告的话,但搜索到孩子遗体的时候,金子正在白老师家里搜影带。
这就说明白老师并未告诉金子所有的真相,否则金子不会翻个底朝天才从桌子底下找到影带。
所以基本可以推想,白老师当时并未告诉金子杀人藏尸的地址。
还有,警探为什么会突然成为胁从者,甚至杀人指导者?
因同情金子?
如果是同情,为何十三年不闻不问,未做追查?
因事情过于恶劣?
那他大可躲开,不必将自己牵涉进去,成为群体中的一者,而不是将罪恶引入深处。
以及,金子的渴求入狱,丝毫未给警探留下线索,到后面埋怨警探为什么不细查下去,从而可以拯救孩子们等。
总之,身为犯罪片所累,导演们总会偏好以种种故作玄虚,试图与剧情、与观众玩藏猫猫,从而提高片子的观赏性和悬疑度。
他们自得其乐,试图设计出种种巧妙,然后躲在不易察觉的角落里,在观众迷惑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得意的大喊,“你没有发现这一点吧,哈哈哈”。
结果却时不时被人发现,他跳出了的时候居然没穿内裤……当然,以上都是细节。
本片的最大缺点实际在于情节过于简单,片段化的丰富描述压倒了情节的构建。
这种手法会让观众在现场相当满足,因为它淋漓尽致,勾画丰富,极大地取悦观众的瞬时观感,但是在观影结束后,却觉得余味不足,经不起推敲和再现。
或者换个角度说,片段式狂欢是本片的特点和亮点。
我很难说清楚是导演热衷于驾驭形式,还是最终导演被形式给驾驭了。
如果说开头的片段式的情景交代,让大家赞叹于摄影手法与导演思路的话,那么中后阶段,尤其是仇杀盛宴,很清晰的可以看到导演迷失在细节放大上,这就好像看日本的鬼怪片,导演被吸去影片反噬了。
所以当很多人回味,包括我回味起来,能深刻记忆的是:前女巫浴池口交、金子给女巫喂饭时加漂白水、白老师餐桌XX、白老师暴揍绑着老婆后吃饭、众家长杀人争执、警探杀人指导、杀人过程、分吃血蛋糕等等。
这些场景如此深刻、如此细微,让人无法自拔。
它损伤了影片的整体性,又成就了影片的精彩性。
这样评说这部影片似有吹毛求疵之嫌,我废话那么多也似乎口水过多之嫌。
总体上说,整个影片还是很不错的,去看吧,保证让你很尽兴
犯罪片多少有些类型片的问题,这部实在没有任何框定感,或者说,亲切的金子不属于任何类型。
光女主就够五星了,萝莉熟女样样精通,纯洁圣女做着一开枪脑浆横飞的美梦。
同朴赞郁以往电影一样隐喻无处不在,连色彩也在讲故事,反而真该讲故事的地方倒总觉得哪里不太对,比方为金子铺好“正路”的牧师为什么给白老师通信?
第一遍我是没看出来。
金子抓到白老师的时候电影才到一半,我想复仇都快结束了剩下半部拍什么,虐杀部分拍上半部么?
但后半部分才是重中之重,朴赞郁用非常非常黑色幽默的方式描述了受害者们的私刑,他们不相信法律审判,一方面不是法律无能,而是不、解、恨;另一方面才是法律无能处,因为法律管不住无良媒体,无论是说罪犯的犯罪细节或是挖掘受害者的八卦,都在给受害人再次加害,没有不可恶之处,但法律从没有一条为庸众定罪,从没有,直到500转发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对后者无能处朴赞郁一带而过,对前者“不解恨”这点突出表现,没错,即使文明再怎么发展,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心理一直都存在。
如同《脑男》,逍遥法外的犯人必须手刃,哪怕因此变成杀犯人的机器也在所不惜。
新闻过了会烂尾,记得某次爆炸案连环杀人案 的人数渺渺,但对于受害者,新闻永远不过时,所谓低犯罪概率在当事人身上即为百分之一百,无可挽回。
除开真正关心事实的当事人,“旁观者”也未必接受统一的惩罚方式。
取消死刑或虐刑本是出于人道主义,但很多人无法接受犯下无人性之罪的犯人寿终正寝,更不相信他们会“变好”。
现代司法让所有类型的犯罪都用同一种方式惩罚,即使不是受害者,某些多愁善感的旁观者也未必能认可。
即使对社会有功、曾经多么善良也并不能为他们扳回几分。
很多人接受天海佑希的女王理论,这些罪犯的心弦,一根不剩。
这是出于正义吗?
未必,是出于人们心中对所谓恶的惩罚更多一些,正义清晰明了,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罪恶边界模糊,稍有沾边便成为众矢之的。
为了定义正义,杀戮罪恶成了最正义的行为。
30金子帮白杀过个5岁男孩(原因1有人看见金子带小孩进了浴室2最后家长问金子他存那么多钱干什么?
金子说他想买帆船。
说明子跟他很亲密很了解。
还有很多证据不再多说)虽然是帮,但是杀5岁小孩的金子。
(原因金子片头的内心的忏悔,你相信我内心有天使吗?
如果有天使我怎么会做出这么邪恶的事。
还有去死者家里剁手指,精神肉体双重赎罪。
后面还有证据,请继续)可能是受到白的威胁,这个不重要。
金子为什么要复仇?
1被迫杀人住13年牢,主犯逍遥法外,心里不平衡。
2金子深信有了罪恶就得赎罪,大罪大赎,小罪小赎。
内心的天使要听我召唤才会显现!!!
内心的天使要听我召唤才会显现!!!
也可以说杀白是帮白自己赎罪。
(原因 要复仇为什么不直接杀掉白?
还设下陷阱让死者家属参与“处决”?
你们面前有2条路一条是交个警察另一条是自己处决,很明显的陷阱)这样做还有1个好处。
就是既达到目的,又不用继续再坐牢。
监狱里那些女犯被巫婆欺压的情结,说明那不是好地方,金子虽然有好人缘,但也绝对不想回去。
他的好人缘,是为以后收买人心复仇准备的。
再说下最后的出现的5岁小男孩魂魄,中间有个画面是小男孩在金子家玩波子。
说明对金子阴魂不散。
最后魂魄又出现再厕所,金子想说话,口被堵住了。
很多人说那是小男孩原谅金子了。
其实不然,大家想想导演要是安排原谅会用口枷堵住金子嘴???
玩sm的朋友应该知道口枷是干什么用的,是惩罚犯人用的。
会用这样的方式原谅吗?
再看,细心的朋友记不记得有这么一个画面,白想说话被金子用口塞堵住了嘴。
(插下,堵白的口塞和堵金子的虽然不一样,但很相似)受害人不想再听犯人过多的解释,同样,小男孩也不想再听金子过多的解释和忏悔了。
金子为什么有白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呢?
强迫白交代的?
我感觉不像。
1金子不是为钱,所以也没必要索要账号密码。
2白被绑架一句求饶的话都没说过,可能是知道自己要挂了,多说无益了。
所以我觉得白不可能被强迫交代。
最后金子脸贴蛋糕,他对女儿说要女儿洁白,女儿对他说也要洁白,然后女儿伸手让她舔手指上的蛋糕。
金子没舔,他依然认为自己不再洁白,而且还有很深的罪恶,所以最好脸贴上了蛋糕。
想用蛋糕的洁白,洗去自己身体心灵的罪恶。
片中插了段 18岁的金子 ,很浪荡随意,有一段自言自语的话,大概内容是:“老师我怀孕了,想住到你家,我男朋友还小不能住他家。
白的钱真的是要买帆船吗????????????
仔细想想导演安排的每一个情结,他会继续颠覆你们的观点。
《老男孩》:很多人说结尾是男主被女催眠师的帮组下,经过催眠后,忘记了之前种种,和自己的女儿美道心安理得的成为了爱人,把这种乱伦的之恋从此继续下去。
错!
男主到最后根本没有忘记美道其实是他的亲生女儿这一事实!
看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美道和男主拥抱后,男主迷茫的笑了(给人感觉好像他把以前的东西忘了),然后,镜头定格到男主,最后2秒,男主由笑变哭,并且表情十分痛苦,撕心裂肺。
说明他根本没有忘记过去,他一定知道自己在和自己的女儿恋爱,但为了保护女儿的身心,他可能还得把这段恋情隐瞒并继续下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情。
为什么这样设置呢,复仇3部曲基本都是描述人逃离不开那种隐隐的命运的安排。
《老男孩》中那个感觉很牛逼的会催眠的女人,之前催眠都很牛逼,但是最后也无法帮助男主消除男主的乱伦的记忆。
--我听过一些信佛的人跟我说,人做的种种事,只能转运,但改变不了命。
《愤怒的金子》,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有看懂,或者被忽略了影片快结束前,女主的小女儿,和她国外的养父母睡在一起时,坐了起来发现房里有股白烟。
然后小女孩就跑出来跟自己的母亲金子在街道上拥抱,然后一番煽情影片结束。
没有人注意到为什么会有那股白烟吗?
孩子又为什么会跑出来?
注意看,孩子发现白烟并坐起来后,她对面的那个点蜡烛的梳妆台下方,有火光,一定是火光,仔细看还能看到火光还在闪动。
这里为什么会这样设置?
应该是失火了,并且小女孩只自己出来了,根本没有喊自己的养父母一起逃生,甚至恶意揣测一下,小女孩还有可能故意不叫醒自己的养父母让他们被烧死!!!
理由1,影片前面介绍过,养父母很爱这个小女孩对她很好,而金子也让小女孩跟养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她觉得人家把自己女儿养这么大了,不容易,自己突然把女儿带走了不道德。
但女儿只想跟金子在一起。
所以,女儿想离开养父母和金子一起生活唯一的可能,只有养父母不在了。。。。。
理由2,如果小女孩叫醒自己养父母一起逃生的话,那俩老外不可能由着自己的养女一个人光着脚到处乱跑,自己却消失了,只能解释为他们还睡在着火的房子里。
导演这样刻画的用意是想表达:小女孩和母亲金子拥抱后,金子拿出个蛋糕,希望自己的女儿live whith,像雪一样洁白的活着。
可是,她不知道,由于自己年轻时交男友的随意,由于发现怀孕后错投了白老师求助,由于帮助白老师绑架了小男孩-(金子虽然没有杀男孩,也不想伤害他,但绑架是有参与的,可能是被胁迫的。
因为前面影片提到过,有人目击金子带小男孩去洗澡,所以尽管她知道小男孩根本不是她杀,但她仍然出狱后在男孩父母面前切掉自己手指谢罪)--由于被白老师要挟顶包,由于坐牢不能照顾自己的女儿女儿才会被领养,由于女儿从小失去生母渴望和她一起生活。。。。。。
这种种的一切,都是自己曾经的错造成的,并且一步一步错了下去(包括最后杀白老师,固然解恨,但这难道不是错吗?
),她希望自己女儿能纯洁的活下去,这个愿望显然已经不能实现了。。。
《我要复仇》:有人说最后杀死老板的4人组是裴斗娜所属的组织成员,来帮她报仇的。
那么之前警察明明调查过,裴斗娜在大街上发传单说是XX组织,组织其实只有她一人,这又怎么解释呢?
这4个人,其实只是一个象征,他们可能也是跟裴斗娜一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蚂蚁”,也可能跟那个切腹的工人一样是被拖欠工资的工人,这些人,就是那些生活在底层遭遇不公被压迫的人。
他们杀了老板最后留书:我们宣判你的死刑。
这个时候,镜头画外音想起,裴斗娜临死前说:我是恐怖集团的,里面的人有你的照片,他们会杀了你。。。。
导演其实是在暗示:如果韩国经济还这样萧条下去,如果当局再没有作为,如果企业家再失去良知,那么社会上真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这个“恐怖组织”,哪怕这个组织最初只有一人。
白老师:绑架罪、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可能涉及强制猥亵罪 绑架罪(以出卖为目的,绑架五个孩子)、故意杀人罪(故意杀害五个孩子)、诈骗罪(孩子死后以录像带欺骗孩子父母,索要赎金),可能涉及强制猥亵罪(若其对孩童实行猥亵行为)金罚子:防卫过当、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侮辱尸体罪、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的教唆犯,数罪并罚 防卫过当(有待商榷,面对两名绑匪的绑架利用枪支反击并杀死两名绑匪),非法拘禁罪(实力控制并限制白老师人身自由),故意伤害罪(故意打伤白老师两只脚),侮辱尸体罪(对白老师的尸体连开两枪),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教唆四对家庭父母,使其产生故意杀人犯意),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的教唆犯(教唆朋友生产制造枪支)其他被害孩子的父母(除宏穆的父亲):非法拘禁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故意杀人罪共同犯罪的既遂,数罪并罚 非法拘禁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非法拘禁罪是继续犯,既遂后可构成承继的共犯),故意杀人罪共同犯罪的既遂(均有杀人故意,并且部分实施全体负责)宏穆的父亲(未参与):不构成犯罪(因其未实施危害行为、且不具有作为义务)警察: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非法拘禁罪不作为的帮助犯、侮辱尸体罪不作为的帮助犯。
因其警察身份,其具有作为义务,构成不作为的帮助犯
一个复仇的故事可以只有两个人,例如水果硬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恩怨纠葛,譬如本片。
什么时候会出现复仇,当法律触及不到,施展不了正义的时候。
复仇往往是无奈之举,审判的权力到底是在受害人家属手上还是在法律手上呢?
影片中最后的审判是违法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我亲手)和在法庭上看到宣判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手刃仇人的感觉是重担卸下的轻松感和杀戮本能宣泄的绝妙融合,这是为什么能在复仇中的看到诡异笑容的原因吧。
一个好的复仇片往往看起来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都是精神病患者,作为观众,我还是挺着变态美的道。
回到本片。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金子是怎样一个人,亲切的还是心狠的?
她的亲切似乎都在为未来的复仇而假装的,若是一直活在伪装下,该是怎样一种悲伤。
唯一的寄托的女儿,唯一的目标是复仇,以后呢?
复仇已经结束,几个家庭的悲悲痛会渐渐被掩埋,那么十三年来只有复仇的金子怎么办?
女儿说Live white。
红色的眼影被擦去了,并不意味着她脱下了复仇者的外衣。
她在监狱中的亲切和出狱后的冷漠,那个才是真正的她?
看官自行定夺吧。
金子以后还能干净地活下去么?
I think not。
她(印度的毀滅女神迦梨)通常被繪制成一個可怕的、美杜莎似的實體,擁有無數隻手足,擺出進攻性姿勢——然而,正如每一個印度人所知道的,關鍵在於,在這些手足中隱藏著某種元信息(meta-message),一隻小手以撫慰的姿態伸展出來,似乎是在說:「不要把這個荒唐可怕的形象太當真!
這只是一種力量的炫耀,而事實上我並不真的那麼險惡,而且實際上我愛你們!
」這種異常信號正是我們要在某種侵略形式中所要尋找的………——齊澤克:《易碎的絕對》頁48。
於是,順理成章地,我就找到了金子的手指。
它被白紗布誇張地包紮,比金子的手掌還長,如一根小型手槍的槍管。
金子華衣美服容光懾人,那隻手指卻尾大不掉地曳在她身上,成為一個不完美的污點。
為什麼要在一個鞋必高跟、衣著配搭各有主題的、強調「一切都要漂漂亮亮」的角色身上留下不協調、不完美的污點?
當然是因為那便是金子不可或缺的核心。
永不雪白的雪白餘數那手指有著類似武器的形象,然而又代表著柔順的懺悔:手指是為了向宏穆父母請求原諒而斬斷的,它代表贖罪;而它那種反協調的美學取向也提醒著我們,它不但代表贖罪,還代表贖罪的殘餘,那個「除不盡的餘數」,俗謂贖不清的罪。
大仇得報後,金子柔順地跪在宏穆的鬼魂面前,正開口想要求宏穆的原諒,立刻就被宏穆戴上了口塞,那個堵塞她的懺悔的口塞,正與她給罪人白先生戴上的,一模一樣。
金子不會得到原諒,因為她的懺悔行動(殺死白先生),正是她的罪——透過利用他人來達到目的。
金子對鏡抹去象徵復仇的紅色眼蓋膏,四周裡無數整齊鑲嵌的長方形原木塊,那正是象徵著餘數的無限:復仇—罪—懺悔——然後便是愛了。
天使(女兒)遞來由金子親手做的「雪白」,金子怔怔地流淚,但她始終不能吃下,只能將頭猛撞向「雪白」的蛋糕。
但正因如此,金子最後終究得到了女兒(天使)的擁抱,蒼老女聲的旁白說:正是因為她沒有得到內心的寬恕,我才更願意更愛她。
金子無法將「雪白」內化,在彷彿淨化一切的大雪之下,只有她一身復仇的黑衣。
但這便是絕望麼——不,金子身上還有一個雪白的地方,就是那隻手指,一個外在於她自身的,銘刻著復仇與罪的餘數。
而一切的痛苦和寬大正正都在那個餘數裡面,它們互相加強,而不是互相取消。
美好而堅強的團體如果復仇一般被認為是焦點集中全神貫注的,則《親切的金子》與《原罪犯》相比,節奏無疑較慢,分散焦點的角色也較多。
於是我認為全片最具趣味的就是父母們集體復仇的群戲部分。
朴贊郁在此顯示了與《原罪犯》最不同的取向:在父母們初出場的平靜大特寫之間,穿插著他們神情激動的預敘鏡頭,這整組跳接的意義在於,朴贊郁意圖超越《原罪犯》那種由極端情節結果及其逆轉所帶動的感官快感,而轉向選擇,敘述的細節;那些細節的觸感及快感是結果被預告之後,都依然存在的。
在細節裡,我們看見這些父母如何逐漸形成一種群體感。
他們會有分歧、討論、表決。
每個人個別的缺陷都會暴露,會惹來攻擊和幫助。
角色會互換,被幫助者會變成幫助者,擔怯者變成勇敢者。
他們尋求意義、也有躊躇,而後堅持自己的慾望。
他們會忍不住互相傾訴,只是訴苦未必帶來同情——容洙的祖母說,誰沒有自己的故事——而弔詭的是,同情的缺席並不撕裂群體:正是被容洙祖母說得語塞的狠勁大姊,在復仇發洩的瞬間拉住失控揮斧的父親,提醒他容洙祖母還在等著,不可以一次過把仇人殺掉,不可以太過分(也許還包括不要讓體弱的容洙祖母看見太過血腥場面)。
能夠出現這樣的相處方式,我會說這是一個堅強的群體。
在這種豐富而複雜的理解中,他們似乎得以成長(在這個層次上,對於生日歌我傾向理解為成長而非重生),同時他們在復仇時都顫抖、失神、痙攣、需要他人的擁抱。
這種弔詭性正如,這麼美好的群體(復仇後的大合照多麼有型)的建立,其保證並非在於正面情感如共同的喪親之痛,而是在於金子邪惡的威脅:「誰敢報串的話……我不說下去了。
」事實上,我時常想像我的團體有類似的邪惡和堅強。
美好與邪惡的互相加強關係,乃是與純淨天真的「至善」的複雜決裂;在我們這差異性不斷加乘增生、矛盾對立日益加強的世界中,弔詭地指示一片更繁密的天空。
(如果嫌齊澤克太遙遠,我們還有葉蔭聰*。
)我等小資女子難免迷戀細眉細眼的東西,但至關重要的是,《親切的金子》細節之精緻不只在於華衣美服,還在於過剩溢出的蠟淚、金子臉上的傷痕、詭異的看起來不像李英愛的大特寫,這種種互相撕裂和加強的細節。
而有個尚未命名的x,它散落其中;至於它是神還是魔鬼,我倒並不真的很關心。
至於朴贊郁對罪人有十分足夠的善意,此則確鑿無疑。
原文: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葉蔭聰文: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55725&group_id=16
大多金玉其外的东西,总会有败絮在其中。
这就好比说人无完人一样。
朴赞郁《亲切的金子》最初就在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道理。
往深里去,却又觉得其实这出戏,这出戏里显露出来的行色人性善恶根本与完美与否无关,只不过是深藏在人性本善之下的恶的一次华丽冒险罢了。
很多评论都说了,这是一出华丽的复仇,导演利用一切美好的华丽的外在为血腥的暴力与残酷披上嫁衣,而作为人的道德底线也在这华美掩盖下被硬生生的拽出来,却又是潜移默化的。
从影片开头金子砸掉牧师手中那代表纯洁重生的白豆腐开始,这已经就是在向某种伦常挑战了。
像是信仰。
从13年前金子进入监狱那抬头的一瞥开始,这个计划就已经开始。
在狱中,人们都称其为“亲切的金子”,因为她的复仇计划需要他们,无论是出于利用或者真心,她将自己善良与邪恶发挥及至。
正如影片中金子发出金色光芒的脸,她此时已经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神,她的目的是善待一切,来操控一切。
一步紧接一步的复仇计划在出狱后,全盘在计划中进行。
本以为金子会用那把特意为复仇而造的镶银雕花手枪毙了仇人,导演却嘎然而止。
接下来的镜头便是全篇高潮与出彩之处了。
仇人白是个至今逍遥法外,并利用金子作为替罪羊的变态小孩杀人狂,或许只是因为自己无法生育。
理由看似很脆弱甚至疯狂。
像法国导演欧容在《挑逗性谋杀》里阐述的其实杀掉一个人不需要什么理由一样。
相对着的,金子的复仇,却是有很多理由,包括含冤13年,包括替惨死的孩子们报仇,且被阐述得让人心疼,使人同情。
这是否和导演的些许观点相同,大抵罪人都是有其悲哀性的。
紧接着的受害小孩的家人,聚在教室,甚至包括了当年审讯此案的警察在内一起,他们讨论着如何处置这样的仇人白。
导演对整部影片的完美调控在这一段完全展露无疑。
包括报警还是私刑处理,包括各自动手还是一同行动,各人姿态与丑恶嘴脸在这一刻暴露。
想想他们只不过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要他死,要他死在他们所有人手里。
而我们亲切的金子这时又做回了她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灵位置。
她主导这一切,所有都在她的掌控中。
最为黑色的一幕要数十来人坐在教室外面的椅子上,身穿雨衣手拿序号等待着手刃仇人白那一段。
有些如同安妮的文字,温柔的残酷,直白的隐忍。
仇人的命就在这些人的手下结束,致命的不是手拿水果刀的中年妇人,不是手举斧头的中年男子,而是并未披雨衣,相对于恐慌的其他人异常平静的老妇人,她的武器只不过是一把剪刀,从仇人白的后颈直插命门。
原来人都是可以歇斯底里的,原来人都是有着罪恶本源的。
当然,他们本就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刀斧这样的狂魔武器并不适合,一把剪刀就足够泄愤了。
好一出黑色幽默!
再来说说金子,可以说她的身上无处不隐喻。
红色蜡烛,红色高跟鞋,红色盖眼膏,点点连衣裙,还有为了赎罪砍下手指后包扎起来的雪白小手指。
不可否认的,金子是美丽动人,充满诱惑的。
然而从开头就跟随着她的小指白绷带,在每一幕都显得扎眼,这好像又在说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那么一点点的不和谐是不是正是完美外在掩映下金子那充满罪恶的心?
影片最后,在处理完仇人白的尸体后,众人聚集在蛋糕店内,金子分给其他人的蛋糕全是黑乎乎的,这出自她手的黑色蛋糕,就像是这出华美的复仇,她精心烹制,然后喂给每个有牵连的人吃,沾染黑色的嘴,如同泯灭在黑暗中的人心。
但是金子没有吃。
她而是做了一个象征光明与鲜亮人生的雪白蛋糕给女儿,在雪花飘舞的夜晚,照亮全场。
金子说,你要活的雪白。
这分明就是在忏悔和赎罪的说,我活得是黑暗的。
可当女儿挑起蛋糕一口自己吃,一口喂给金子时,她仍没有吃。
她只是不顾一切的将脸扑在白色蛋糕上。
但她知道,即使满脸白色,全身白色,她的心仍旧如皑皑雪天里她的一袭黑袍,始终格格不入。
这既是一出华美的复仇,更是一出淡然的救赎。
复仇的是人,手刃仇人,以眼还眼;可救赎的是心,是金子曾经迷茫和无知的心。
在影片中,穿插的金子与19岁少年的爱情,金子与失散女儿的亲情,则是对于她的救赎。
仍旧是从13年前金子进入监狱的那一撇开始,她就迈入了一个深渊。
这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也是通往天堂的深渊。
13年前年轻的金子只是个无知的物质少女,无意怀上的孩子巧合或注定的成为被要挟的筹码,因而入狱。
这一切看似可怜却又咎由自取。
那么位这样的迷途是否应该付出代价?
为叛逆的青春付出代价?
那么13年的牢狱就是代价。
这看似过于残忍的代价却又是救赎,对于13年前迷茫与无知的救赎。
整部片子,就好像五味杂陈的调味瓶,辛酸苦辣皆备;又是单调空白的人生白卷,空空如也。
你需要用怎样的姿态,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手法,怎样的力度,去书写,都是你的事情。
但是记住,任何书写,任何行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同仇人白,如同复仇金。
和朋友去看《亲切的金子》,是本次上海电影节中唯一想到要去看的电影。
周日晚上的永华,观众比我想象得多,不仅全部客满,就连楼梯过道上也放了两排加座。
应该不是导演朴赞旭的影响力,而是大长今的无敌魅力再次发挥作用。
我一早便收下此碟,但至今还没有看过,有机会能看大银幕,当然不愿错过。
朋友是去炒冷饭,因此令我更加期待。
但也有同事提醒我,该片毕竟不是《老男孩》,不可期待过高。
结果没有令我失望,大屏幕上看暴力美学,刺激的程度不是电视机放碟可以比拟的。
那种鲜血和白雪的色彩质感,配合十二分变态的情节,刺激无比。
比较《老男孩》,诡异震撼的程度的确还欠几分,但娱乐性恐怕更强,一群人穿雨衣讨论如何下刀的情节令我大笑不止。
不过,场内至少有一半观众对电影很不满意,他们大多是冲着李英爱而来,又被“亲切的金子”片名误导,以为会是个《大长今》之类(或者卖花姑娘?
)的故事,即湖南卫视所说的“青春励志片”,所以有的甚至还带来了小孩子,结果当然大吃一惊。
(其实,仔细想想,片子的基调还是蛮向上的。
)我身边的两个女孩,从半小时之后就开始抱怨不停,不断嘀咕“故事难看”、“莫名其妙”和“怎么这么长”。
不过她们还不算最绝的。
电影散场时,我随着人群沿阶梯往出口走,看到一位女士坐在加座上,抱着爆米花桶呼呼大睡,浑然不知道这“无聊”的电影已经结束。
我和朋友当然是看得很过瘾啦,所以散场后跑到季诺点了一份极品黑巧克力蛋糕,作为纪念。
對韓國電影的認識不多,數數手指看過的不外乎是兩、三部,而且全都是韓國的情慾片。
最近電視重播《大長今》,看到劇中的李英愛說到「無人可以教我放棄,我是不會放棄。
」的確得到觀眾的喜愛,笑容甜甜、樣子圓圓的李英愛發揮達到水準,而且讓人牢牢地記住她。
當看到《親切的金子》中的李英愛,更加不用多說,她的演藝水平更不用質疑,相當的討好。
在沒有看過朴贊郁《復仇》三部曲的前兩部下,雖不至清楚導演在整個系列所表達的內容,但肯定的是談到人性的複雜性與善惡的界定。
無可否認,金子的角色是十分複雜的,她在獄中為了盡快完成服刑而學會用假面討好身邊的人,但暗裡有選擇害人。
當牧師認為她是「天使」時,她便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裡,然而她在出獄後卻選擇復仇,而戲中也提到人性的醜惡與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導演在電影內外都有用到宗教的角度談到金子的角色,先從海報上入手講起,金子擺出聖母的姿勢,在韓國得罪了宗教的團體,要求撤回。
然後在電影的開頭講到祈禱的作用是洗去罪行,擺出一副要洗心革面的模樣。
此外,在監獄裡為了突出角色而讓金子充當姐妹們的「上帝」,在表達方面有一幕更展示出金子的臉會發光,比喻她是「神」。
金子向人前人後展示出不同的樣貌,而她又利用她的美貌博取同情與憐憫,實際是內藏陰謀。
當她在獄中被囚禁了十三年出獄之時,呈現的是金子根本不是「天使」,而所謂的「天使」只是人附加上去的想像。
她處心積累要向昔日害她坐監的人報復,「報復」是一個充滿道德界線的問題,受到倫理與社會規範所制約。
聖經有云:「若別人打你的左臉,就要給右臉給別人打」。
上帝的話語就是要「公平」,就是要寧願忍受也不能易暴易暴。
然而,電影的結局卻如此的殘酷,利用人的憤怒遮掩個人的理性與思維。
它是如此的冰冷、直接地充當行動的指揮者,這一切都在她的鼓掌之中。
在《路西法效應》一書中,監獄實驗引證了人的惡魔性,沒有天生的好人,而所謂的正常人也會變成欺壓別人的壞蛋。
如同金子,在對待女兒與其他姐妹們身上,金子充當保護弱小、和善的角色。
然而,當她對待令她坐監、指揮她犯罪的白老師時,她展示出她的憤怒,她的不悅、她的冤屈。
大致上她可以一刀刺死他、毒死他,但她並沒有這樣做。
反而聯合受害兒童的家屬一起採用密室的報復,對於金子的角色相當具可塑性與一定的複雜性,她既是對兒童的加害者,內心充滿對兒童及其父母的歉疚,同時她又是事件的受害者。
若果白老師沒有綁架她的女兒作威脅,她也不會參與其中。
在設定人物的時候看得出導演在這方面相當的精心,主要是突出金子身份上的矛盾,先是被威迫的無奈,後是作為母親的她如何補償女兒的缺失。
另外,女兒珍妮說英語,金子說韓語也是一種的界線,是身份使他們相處之間有隔閡,但是母女之情打破了語言的界限。
白老師的身份雖然是加害人,但他在學生面前是正人君子,壞人是從表面上看不清的。
誰會知道一個外表正常的人會做出如此的行為,誰又會知道他會性侵他的妻子。
這講到一個人總有些表面無法看到與得知的秘密,即使是眼見的正常人也會有「失範」的時候,人誰無過。
當死去小孩的家長在密室質問他時,他吐出一句:「這世界上並無完人。
」這句話道來了一個事實,當死者家屬決定要私下處決白老師時,他們被憤怒、被內心的憎惡蒙蔽了內心的理性。
然而,在整個殺害的過程也不至於一下殺死他,反而是依據各家庭的次序落手,在過程中非要弄得白老師人不似人,而要他感受更多的痛苦與傷害,彷似要這樣才能夠彌補他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整個電影到了這個部份才是真正使人反思、真正震撼觀感的部份。
特別是當家庭傷害過白老師後,他們的臉上都會流露出不快、驚慌的情緒。
事實上他們未必想殺人,而是在這件事的決定裡他們知道若轉交至法庭是便宜了加害者。
故他們需要自行了斷,為死去的家人討回公道。
在整件事上較為斟酌的點是警察先生一開始就認為金子沒有殺人,他是明白金子的感受與無奈。
但在密室處決的事上他不但沒有做好警察的責任,反而在事情上作副手,由此可見這是他心中為了彌補對金子的遺憾,所以他選擇協助並運用他的常識處理屍體。
這可能是導演希望表達出「惻隱之心」,又或者認同死者家屬的行為是合理的。
電影從一片白雪之中完結,如此的淒美,為觀眾上了一課切實的「復仇」,金子褪下眼影,變回一個普通的女人。
以後,她的路就如同雪路一樣,消失於其中,為電影寫下了這樣的結局。
整體來說,電影呈現出一個暴力的世界,然而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有些人在暴政下要啞忍,魯迅說我們存在在人食人的世界。
這是絕對的真實,然而我們又可以做什麼?《親切的金子》正是給我們帶來反思,到底在善惡交纏之時,我們還有什麼的選擇。
半身不熟的彩色螃蟹
不知道该怎么说
为了追求形式过分古怪做作,所有角色脸上一丝温暖都看不见。刻意又把家属们的悲伤都戏谑化,非常神经质,为亲人报仇的痛苦却显出十分虚伪的狭义感。整部片从头到尾冷冰冰,表情不痛不痒却个个人性狰狞。夸张放大的诡异感也许可以引人耳目一新,但却不能真的打动人心,个人觉得偏恶俗。
比老男孩差远了。
一个被冤枉的美女,在监狱里的生存记,出来后再复仇。
我看有人说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这不是瞎说吗?整部电影,最牛逼的不正是后面几个孩子的家属去报仇的部分吗?这部分,把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连看五部朴赞郁,这部最牛逼。
美。。
金子
金子的眼影永远邪恶
这种公认好片俺居然没感觉
摸着脖子抽烟那个镜头太带感了
上帝真爱多管闲事,受害人还没想过,罪犯就已经被上帝救赎了。剧本依旧是慢慢的疲态尽显,被无限拉长,好在导演善于炫技,各种重口味的暴力视觉奇观和导演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可以让你无所谓这个二流的本子,你依旧会喜欢这样的复仇。突然很想知道【斯托克】的本子给别人拍会不会很烂。★★★★
13年的牢狱中酝酿着一杯名叫复仇的苦酒,等待着痛饮的一天。
仅仅更为精致而已。
看过一遍不是很懂
一堆狗屎。
视听和剪辑节奏是“复仇三部曲”最优雅的!三部曲前两部演员大集结!剧本最大的硬伤是没有矛盾,主角行为缺乏阻碍。全片甚至沦为了剪辑的奴隶,一切为剪辑服务,怎么开心怎么放肆。
难看死了 无法理解的难看 被海报骗了
崔岷植说英语好好听T T
复仇三部曲中最造作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