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19号的点映就一直意犹未尽,昨天又和朋友去二刷。
因为看过一遍了还算淡定,第一次看的朋友是又哭又笑,全程被剧情带着走,走出影院,朋友对我说,这部电影出乎意料的好看,殡葬题材的基调大多数是沉重且悲伤的,这部剧却在温情脉脉中夹杂着令人捧腹的搞笑成分,当然,泪点也是满满的。
最让人出乎意料的还是朱一龙的三哥,朱一龙的作品还是看过一些的,温文如玉的齐衡、刚毅果决的林楠笙,也看过几眼漂亮的不像话的陈一鸣……在看到三哥之前,从未想象过朱一龙还有“街溜子”的时候,想必这就是演员的魅力所在吧,千人千面,一人也可以有千面,朱一龙便是如此。
小演员又又的表演也很戳人心,很有灵气。
朋友的评价和我的想法殊无二致,朱一龙此次的突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就像刘江江导演说的一样,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他确实做到了!
可能这就是演员的自我修养吧!
这片子营销做的太过了,吹出了《药神》的感觉,我兴致勃勃的去看,结果收获了一缸子色彩斑斓却不可食用的糖豆。
主线一点也不清晰,到最后都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东西。
好多该表现情绪的地方没烘托出来,剪辑也很一般。
片段花哨而剧情狗血,看到了很多好几年前就被用烂了的桥段。
真的很拉跨我记得影片宣传的时候说“这是一部殡葬业的片子”,还以为要看到国版原创剧本的入殓师了呢。
结果片子拍得一塌糊涂,行业服装倒是换了不少。
问题是你别光换衣服啊,你得用细节把职业的架子撑起来,现在好像给我们看了个衣柜,光有一堆衣服搭在上面,具体的全都看不见摸不着的。
糟糕透了。
行业行业没讲好,情感情感也理的一塌糊涂。
最后孩子妈妈出来的时候完全崩盘。
三哥的反应让我感觉人设崩塌了,孩子妈妈演技真的拉跨,听她的台词我真的直接出戏。
对了说到了台词,里面的台词也有点莫名其妙,方言着方言着突然就开始普通话了。
就感觉一段音乐,有的地方加和声了有的没有,关键是卡口还完全不对。
真的就冲这一点,我劝强迫症千万别去看,不然会崩溃。
我感觉我在影院已经扣出了三室一厅。。
后半部分还插了两条巨硬的硬广。
有个某某科技出来的时候我还翻了个白眼,心里想这导演疯了吧?
后面羊奶罐子出来的时候只剩满心卧槽,原来不是导演疯了是制片不想干了,要知道现在营销号都已经不屑这么硬的推广了,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抑扬顿挫的“他好我也好”真的是部惊天巨雷,中途没愤而离席全凭小演员,唯一的亮点吧。
朱一龙结尾的那个似哭似笑应该也还不错。
但对不起当时我已经被狗血剧情逼的满心槽点了实在是没被感染进去。
最后,那个烟花感觉太落俗了,而且完全经不起考究。
随便往里一塞就能爆两次了?
我怎么这么不信呢。。
另外出现过很多次的星空,既然是个重要元素能不能好好拍,感觉就像拍了10秒钟然后直接后期插进去的,连学生作业都不敢这么敷衍了吧?
1.小文这个年纪已经到了可以知生死的时候了,尤其是她没有父母更应该独立起来,奶奶之前没有告诉过她相关话题我可以理解。
在奶奶死后,所有人都任由她大闹上天堂,以一种倔强的姿态闯入莫三妹三个人的生活里,他们对此不满、无奈、叹气,但是就是不告诉、不教育小文,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三个成年人对于一个小孩子的爱护、体贴。
于是小文大闹火葬场,生意砸了,成年人生气了,莫三妹用一种最残酷、冷血的方式向小文揭示了生死的阴影。
这时候就可以不再体贴爱护小孩子了吗?
归根到底是没有触犯到自己真正的利益时,成年人懒得向小孩子,尤其是陌生人去解释。
借着这一段冲突,小文在骨灰盒上阴差阳错的绘画挽回了莫三妹的顾客,于是莫三妹又愧疚了。
对着小文再次和颜悦色起来,这就有了后面小文误吃弹珠,三妹三个人这才心甘情愿地去查看小文的粑粑,看弹珠有没有出来。
2.三妹先是被绿了,然后在前女友请求帮忙的时候他还真去帮了......好吧,你可以说人都死了还那么计较做什么呢?
但是三妹因为前女友坐了牢诶?
这都可以不计前嫌,我给你颁发个世界和平奖章吧。
还有,前女友道德绑架的也太令人恶心了吧?
因为你老公死了,所以三妹一定要帮你?
因为三妹对你还有感情,所以你就在那里声泪涕下地求人家。???
他喜欢你真的是上辈子倒了八辈子的霉。
大概理解编剧像强调三妹本质内心善良,是铁汉柔情那一类的人物。
然而这段将三妹写成了全身缭绕着圣光的圣父,一点也不贴合市井,算了吧。
3.骨灰做成烟花炸上天对我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雷or震撼。
因为之前正好看得一本小说习俗就是人死后会把骨灰做成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设计好的图案。
鉴于我看得小说晚于电影,而电影立项很早,所以算是撞梗。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在所有人追着三妹抢骨灰的时候笑出了声。
三妹真倒霉啊,刚把小文送走,朋友正跟他吵架呢,父亲去世了——编剧你有病吧?
制造冲突和泪点要全部积压在一分钟里吗?
4.上面提到他朋友跟他吵架,让我想起了全剧最没有脑子的一个设计。
三妹没有结婚不能领养小文,恰巧自己身边的两个朋友结婚了,于是替代三妹领养了孩子,成了小文名义上的父母。
成为小文的父母对这俩人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喊的爸爸不是他们,去上学叫家长也不是他们,跟孩子一起住的仍然不是他们,与其说是成了小文的爹妈,不如说是用自己的婚姻成全了莫三妹。
这也就是穷,但凡白雪他们夫妻有钱,领养会这么容易吗?
领养的孩子是走了合格的法律程序的,同婚生子一样享有继承权,但凡这几个人有钱一点,未来就是一地鸡毛。
成为小文的父母有好处吗?
没有诶,甚至你孩子被好朋友送走了你们夫妻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没有任何商讨过程。
——这跟熟人拐卖孩子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无视法律上的父母,将孩子送给了有血缘关系的亲妈??
这里就能看出来莫三妹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对于不熟的、有过私人感情牵连的,他是圣人;对于一直陪伴自己风风雨雨走过来的兄弟,他是独裁者。
跟这种人做兄弟,就不害怕吗?
5. 画蛇添足的亲妈。
三妹和小文感情和谐了,快结局了,编剧大手一挥:我们再来个小高潮吧!
然后出现了令人如鲠在喉的、拿了复活币的亲妈。
:这么多年我没有出现不是我抛弃了小文,我是逼不得已的!
我每一天都在想着我的孩子!
那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
然后三妹感动了,趁小文睡着二话不说将孩子抱上了车,一点点地告诉小文亲妈你闺女的习惯是什么什么。
编剧:好像不够煽情啊,再加点戏吧。
于是小文在车里醒了,挣扎着要下车,三妹在下的比依萍去要钱那天还要大的雨里追着车跑,在万众期待中小文终于喊出了观众们早就想好了的“爸爸”。
我可以自己找泪点,自己感动到哭,但是你不能拿两筐洋葱放到我鼻子下面强行让我哭!
然后小文走丢了,亲妈和三妹正争吵呢,小文出现了,她之前背下了三妹的住址,于是回来找“爸爸”。
放到这一幕的时候电影院里出现了一声特别大的“切”,我悄悄给这个勇士鼓了掌,我已经不知道翻了多少个白眼了。
大概编剧觉得孩子一定要在正常家庭里成长才好,什么是正常家庭呢,父母双全。
所以结尾在小文亲妈要走的时候,三妹问她干不干的了这一行,小文亲妈震惊地抬头。
然后一家三口加三妹的冤种兄弟夫妻抬头看星星。
无话可说。
看了期待已久的《人生大事》。
殡葬题材,喜剧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我其实是有一些预判的。
看过一些喜剧的我以为会是前半段捧腹大笑,后半段涕泗横流的常见模式。
而当我坐到电影院里,才发现《人生大事》走的是欢笑与眼泪交织,深思与温和并存的路子。
112分钟的时间里,我的情绪始终在跟着角色波动。
机缘巧合凑成的冤家父女,丧葬店与婚纱店比邻的敌对关系,幼儿园里上演的气死亲娘的“孝子打碗”;失去亲人的痛苦,与家人之间的矛盾隔阂,以及莫三妹内心对丧葬行业、对自我的不认可。
背道而驰的两种感情交替出现,却又衔接得恰到好处,不会一味地沉溺于悲伤,也不会有情绪被打断的不适感。
.1《人生大事》的故事发生在一家三代相传的丧葬店“上天堂”,主角是刑满释放的殡葬师。
是很不常见的设定。
我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认知中,死亡从来不是正面积极的。
于亲人而言,它带来的是痛苦和遗憾。
于不相关的人,它是不吉利的。
于是死亡常常伴随着眼泪和哭喊,以及葬礼后的闭口不谈。
但电影《人生大事》给我的感觉却并非如此。
作为一个讲述死亡相关的故事,它让我感到平和而又沉静。
从电影院出来,我还在努力思索要如何向朋友分享这种感受。
而此时此刻我想,《人生大事》是直面了死亡。
它淡化了作为当事人面对亲人离世的强烈痛感,转而从以处理他人后事为职业的殡葬师的角度出发,带着观众旁观了死亡这一“人生大事”。
这是《人生大事》作为电影的独特之处,也是这部电影的悲悯与温情所在。
.2作为“上天堂”的继承者,殡葬师莫三妹(外号三哥)是电影的绝对主角。
但老实说,三哥“这种人”是我生活中遇到会绕道走的。
除去服刑的前科,三哥这个人的外表对于普通人也很有“威慑力”。
是单凭第一印象会被当做坏人的程度。
但电影开始不久,三哥的心软就渐渐显露了出来。
他只是看起来凶狠暴躁,实则内心温暖而又善良。
所以他才会因为“看不惯”而带回被舅妈嫌弃“拖油瓶”的小文。
所以才有了冤家父女的故事。
三哥和小文,孙悟空和哪吒的设定,注定这对父女的相遇难以风平浪静。
但抛开最开始的误解引发的种种闹剧,小文其实是很听话懂事的孩子。
她明白大人的态度,知道谁才是对她好的人。
更知道自己给三哥带来了麻烦,所以极力想要解决这个麻烦。
而作为父亲的三哥,也会被自己的父亲莫老爷子“人前训子”。
在莫老爷子看来,三哥是拎不清的“不孝子”。
这让他没办法放心把“上天堂”交给三哥。
.我突然想到,哪吒与孙悟空父女的设定,除了喜剧效果,又是否带有相对应的叛逆和误解的意味呢?
在经典的神话故事中,哪吒挑龙筋被父亲逼到削肉剔骨,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
而在这部电影中,叛逆的小文和莫三妹,又何尝不是饱受误解和痛苦呢?
.3当然,一部好的电影,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演员的表演也至关重要。
《人生大事》着眼于小人物,电影中出现的角色并不算多,但每一个角色都让我为之动容。
尤其失去女儿的母亲,在看到小文为她的女儿绘画的骨灰盒后,止住眼泪,为头发乱糟糟的小文规规整整地扎了头发。
在那短暂的时间里,除了感激小文作为同龄人对她女儿的心意,或许她也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女儿。
而作为殡葬师莫三妹的扮演者,朱一龙在《人生大事》里可谓是颠覆了以往的形象。
在以往的作品中总是温文儒雅、干净纯粹的他,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剃光了头发,打扮极具市井气,一眼看过去简直是十足的“街溜子”。
但莫三妹这个角色,却与朱一龙以往的很多角色有一个共性:温柔。
莫三妹的温柔不在言谈举止,而在内心。
作为演技精湛的演员,朱一龙用行动和语气塑造了莫三妹的粗俗外在,而在莫三妹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表达方面,他用了自己极为擅长的眼神戏。
嘴上发狠嫌弃,动作推拒远离,眼神中的关心和心软却常常将他暴露无遗。
好的演员总是以角色为先,朱一龙尤其如此。
每一次的角色,从外形到内心,从剧本到表演,他总是竭尽所能地去感知,去塑造角色。
我想,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有许多让人念念不忘的角色,才会有《人生大事》里极具反差颇有魅力的莫三妹。
首先,这电影肯定不是烂片,而且还有不少优点,题材好、故事大纲好、演的好、人物塑造也不错。
尽管集结了这么多优点,这部电影作为长片还是不太行,导演和编剧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这么长的叙事。
因为它的缺点太明显:刻意,刻意制造矛盾,刻意煽情,刻意转折。
这片最刻意的的地方,就是莫名其妙跳出来一个妈妈要把小女孩带走。
一个故事往前推进,依靠的是人物动机和行为,编剧不能为了推进,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人,这属于强行插手,就像一个故事中的主角要死掉,他可以有很多死法,但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带来的命运转折,而不是编剧突然让一枚导弹掉到他家里,这肯定不合理。
突然出场的这个妈妈,一通强行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死,变得很爱女儿,天天哭着要带她走,带就带吧,还不跟小女孩说,小女孩都聪明到能搞来30万了,你要沟通的话肯定能理解吧。
好吧不说就不说吧,还非要等到晚上睡着偷偷送走,这里编剧太刻意了,就是为了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因为小女孩肯定会找回来,就可以煽一波情,然后爸爸和妈妈结婚,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其实妈妈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能想到她会和朱一龙在一起,只是没想到这么狗血。
其他很刻意的地方片中有很多,随便举几个例子:1.小女孩找姥姥舞伴搞来30万,明明取姥姥的钱可以让朱一龙去取,非要找个老头花30万办个假葬礼,还演了一出宫廷戏,这里我理解要显得荒诞,但其实非常格格不入和莫名其妙。
完了最后还被家人捣乱,这个就更莫名其妙,套了一个孩子争夺拆迁款的理由,一点也说不过去。
2.恢复手表中的数据,被搞的跟演大片一样,我能理解这样显得朱一龙很在乎,但这么处理,只会显得很傻。
3.绿了朱一龙的前女友,莫名其妙死了老公,然后还找回来,难道这个地方就没有其他丧葬师了吗?
其他的大家补充。
《人生大事》是一部好电影,至少在今年羸弱的电影市场中,能得见这样质量规整的影片已实属不易,然而相比于前期的诸多期待,《人生大事》终究距离那类令人充满惊喜的作品差了一步。
在“殡葬”这样一个很有潜力题材的加持之下,本片尝试着加入了不少其余的元素,比如朱一龙和小女孩辗转的“父爱”,比如充满着城乡气息的武汉背景,但显然,导演未能很好地将这些剧情编排出感人至深的效果,剧情的发展是程式化,且可被预料的。
但好在题材的加分和剧情本身也算非常工整,固然影片没能达到直击灵魂那种深度,也足以称得上讲了一个好故事,并能带给大部分观众足够的愉悦与享受。
“殡葬”题材,确实是很容易出彩的题材,就如同片中父亲所言,死亡,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而基于这种永恒的逝去,倘若愿意挖掘,那么无论美丽,丑陋,欣慰,伤感的题材,都能在生死两别的故事中寻到一席之地。
而更重要的,便是身为殡葬行业之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作为守在黄泉路上为死者送上最后一程的人们,他们在复现每个死人生前神采的历程中,对人生便能有更深的理解。
《人生大事》既然讲述这个题材,自然或多或少触及了生死的内核,但本片说起生命的体悟,更像是主角在一桩桩迥异葬礼后成长的故事,孩童的葬礼,情敌的葬礼,一直到最后,把自己父亲射到天上,剧作处理毫无疑问有偷工减料的瑕疵,但总体而言,角色的成长刻画得还算完整。
然而剧作者显然并不满足局限于“殡葬”,小文的加入便算是对整个压抑氛围的一种调剂,从收养小文,莫三妹和小文从不对付到亲同父女,到收养,到狠心放弃,最后还是寻回小文生活在一起,这条故事线同样非常完整,也占据了全片1/2的剧情。
于是男主的成长,便不仅于一场场葬礼中接触死亡而获得的生的感悟,更是在照料淘气孩子的历程中,和自己,和孩子,和长辈彼此和解的一段历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编排得还算不错。
只是从剧情的转折来看,依旧过于随意,小文的几次离去和归返几乎是可以预见的,而男主看到亲生母亲便以一种“绑架”的手段送走小文的剧情便也显得过于刻意。
从结果来看,两条线索的叠加并未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固然其中交汇在小文对姥姥的怀念,但殡葬和养女儿两段剧情彼此交缠,互相削弱了每条故事线的力度,而每条故事的收束,父亲的死和小文送离与回归,又因为把爸爸炸上天和亲生母亲的死而复生而显得怪异,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剧情的可信度。
其实,一部电影并非不能包罗万象,我比较喜欢的导演杨德昌的几部作品,《一一》,《海滩的一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恐怖分子》等,都试图描绘多线剧情彼此缱绻的复杂故事,尤其是其最知名的《一一》,从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几乎全景覆盖了人生每一个阶段,并让一个个故事聚焦于“人的后脑勺”的这一中心思想,呈现给我们那些不属于我们,但又真实存在的“人的一生”。
当然,这样的作品往往需要非常精细的编排,每一条故事线都需要足够令人置信,否则任一线索的崩坏,都会让整个故事走向混乱与无趣的结局。
《人生大事》显然没有这样的剧作功底,全片作为题眼的“大事”,在父亲口中缓缓念出来“人生除去死亡没有大事”之时确乎能让人心潮澎湃一下,然而回过头来细想,这个主题真的是本片所要陈述的吗,怕是只能算一句好听的格言而已吧,莫三妹转手就抢过父亲骨灰,炸到天上,大概也显出了这所谓的“大事”,只是一句玩笑而已,我们并不求主角真的有多么“尊重生命,敬畏死亡”,但“人生大事”加上遗言里“有创意”的需求,得出的竟然是江滩的漫天烟花,未免过于冲动且武断了一点。
剧情中同样过分随意的便是亲生母亲的突然出现,这几乎像是剧情上强行圆回来的一个补丁,毕竟对于小文这条剧情线,必然会有一波离别的高潮,但为了硬凑这段剧情,从国外监狱里拎出来一位母亲,又让莫三妹降智般把孩子绑架打包带走,就实在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了。
于是,这些剧情上让人难受的点,让本片的剧情流动变得不那么流畅自如,观众大概也会在某些时刻感受到一些无趣,换句话说,本片最关键的节点缺少那么一些让人心满意足的“设计感”,而“设计感”正是能让影片脱颖而出的关键。
于是本片未能让我足够满意,但总体而言,无论主题还是角色的成长,《人生大事》的完成度还是可圈可点,最后给小文带回姥姥的声音也算有一点励志的小感动,武汉话与汉口城市的背景倒也让本片蛮接地气(当然也不经意间降低了丧葬的庄重肃穆之感)。
诚然,人生一辈子都会走向死亡,死亡或许也就成为了每个人都避不过的“大事”,然而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去爱,去恨,去经历离别与重逢,感受欣悦与悲伤,这些感受与经历,又怎能称作“小事”呢?
只是,人生事太多,电影短短一两个小时往往无法讲个透彻,毕竟很多人活一辈子都还活不明白呢,所以还不如撷取三千诸事中的一瓢,把故事讲细,把故事讲透,或许也能比这样试图大而全的题材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2022年第一哭献给了《人生大事》这部电影。
本以为这种温情片会用各种狗血桥段赚取观众的眼泪,但这部电影并没有设置一些生搬硬套的情节,反而全程逻辑在线、真情实感。
本片从冷门的殡葬行业出发,从这个相对猎奇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
在传统的中国,“死”一直是很让人忌讳的,但这部影片却让我们直面死亡,这是很难得的。
而朱一龙从清秀小生到痞气殡葬师的反差让人眼前一亮,与孤儿小文从针锋相对到情同父女,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痛苦、有愤怒、有成长,也有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索。
剧中老爷子一句“人生就像一本书,你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
人生,除死,无大事。
”让我感触很深。
在现实的压迫下,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在被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击垮后,或许都有过一了百了的念头。
但这部影片让我们重新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这种立意也是现代社会很需要的。
“天上每一颗星星都是爱我们的人”,这几个“种星星的人”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品味、去深思。
人生大事,这是看过那么多电影之后唯一一部我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感受的电影。
故事的开头让我笑的死去活来,故事的结尾也让我哭的稀里哗啦。
关于“死”这个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词。
我基本上也不会去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电影,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对“死亡”有了更多的见解。
殡仪服务者莫三妹被称为是种星星的人,他和小文互相救赎,共同成长。
一个是每天都会感受到死亡的三哥,一个是离死亡非常非常遥远的小文。
电影在他们的双重视角下演绎的贴近于真实的生活。
影片中小文的外婆其实就是我们共同的长辈,她所表达的就是家中长辈对小辈最真实的爱,电影中小文和外婆的生活其实就是现实中我和我的外婆的真实写照,她是我我也是她。
但我比她幸运的点来于我的外婆还能够陪着我很久很久。
可能因为这几年yiqing的原因,对于生死我好像也没有看的很重要很重要了,我只想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可以温暖自己也可以去温暖他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说不定以后可以成为最亮的那颗星星。
“天上的每一颗心 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只要你愿意相信 你就是种星星的人”“人除死 无大事”
人生大事看了,感觉这两天脑袋里总会时不时响起小文哭着嗓子喊爸爸,三哥在后面追的镜头,眼睛里也都会湿润。
真的后劲太大了!
电影里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殡葬师,他没有会以为的庄重,老成,沉默寡言,反倒是一口一个老子,脖戴大金链子,脚踢夹趾拖鞋,活脱脱的一个刚从大牢里出来的超社会的gai溜子。
影片一开头,这个男主角的形象就无声无息的立起来了。
而有了这样的反差,在后面莫三妹遇到小文后的转变,才会那么的喜剧和感人。
我特别喜欢他在灯光下修理小文被折坏的木棒那一幕,一脸温柔和虔诚,谁都不会怀疑他当爸爸的称职性。
而朱一龙本人真的真的五官超能打,尤其是他的眼睛,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美得动人。
另一个记忆犹新的点在停尸间,吴倩饰演的熙熙哭倒在曾经的情敌老六遗体旁,三哥本是为了保护她入狱,结果出来却发现爱人和仇人在一起了,自己成了局外人。
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满眼都是怨憎与释然交汇的复杂情绪。
虽然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是他的复杂心事却全部展现出来了。
而有人不理解甚至诟病的两个点,却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
一是三哥用烟花送走父亲,当灰烬落去长江里时,何尝不是莫老爹和二哥的相聚呢。
这是一场非常浪漫的葬礼啊。
二是小文亲妈的回归,真的不多余。
三哥以为小文是没有选择才留在他身边,他依然有很深的自卑,怕自己无法教育好小文。
小文的主动回来意味着她主动做了选择,三哥才有了自信。
而最后几人一起啃桃子的结尾,真的你想怎么想都可以,但小文有了两对疼爱她的父母,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殓师》,它讲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时候能相互取暖。
在今天这个疫情时代,这样的情绪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懂得要爱我们身边的人,家人,朋友,爱人……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地上爱过我们的人!
看完点映最喜欢“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这句话。
电影让我想起了我的姥姥,像小文外婆一样,带我长大的最亲的人。
可惜姥姥去世时刚好在我大三一次重要考试期间,家人知道我回去也赶不上出殡,又怕我考试分心就没告诉我,等我考完了才跟我说。
害得我连姥姥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得知噩耗的我痛哭好久好久,当年放假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祭姥姥。
十几年过去了一直都是我无法弥补的一个遗憾。
现在看了这部温暖治愈的电影,终于让我对当年的遗憾释怀了。
其实我无数次想过,人去世后会去哪里,会变成什么?
现在我很喜欢这个答案,她们变成了星星,我的姥姥也没有离开我,她只是变成天上的星星,一直陪伴着我,守护着我。
谢谢人生大事,谢谢朱一龙和小文温暖我,治愈我!
让我在不断的笑与泪的交叠中明白,活着的人应该要好好生活,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才能让天上的亲人放心。
还有朱一龙的演技实在是太让人惊叹了,在莫老三身上除了善良和重情重义这些人性闪光点和朱一龙本人是相同的以外,你绝对找不到朱一龙本人和他以往角色的半点影子,朱一龙这演技太牛了👍 这部电影也远超过我的预期。
全组的其他演员也演的很好,尤其是小文很有灵性的小姑娘,朱老师和又又未来可期。
愚民电影,台湾当年那些文艺片尚且叫健康写实,凸现出小人物堪教化的一面(就算大部分人物的设置是为了强行缓和社会上的矛盾),这种片只能叫压迫写实主义 ,都把苦难当正常才是真的不正常,所有角色基础的人味儿外记忆全是刻板的印象放大,表演也只能算还成。乱糟糟的伪纪实风摄影根本对不起这宽荧幕。一想着编剧群对这片像神一样的膜拜就好笑。
影片开头引出主角这一段让我感到惊艳,其不断堆砌的台词与高速性的剪接营造出的一种混乱与嘈杂感,让我不禁想起《原钻》。可惜之后的一系列剧情构置与发展实在令我惋惜,利用不断的突然出现的响声---摔东西,突然一吼来增进剧情推动力,实在让我疲劳。以及充满着在《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相似的刻意随意又尴尬的矛盾点。片名是《人生大事》,而过度剪接所形成的一件件零碎小事也难以拼接为一个值得深思的整体大事。以不成熟来演绎成熟,抱歉这样的片子我已经不想再看到了。
影片节奏太快了,凸出不了主题。唯一让我不满的是竟然拿葬礼来博取笑点,还有把老爸的骨灰当烟花放,我真的无法理解。个人感觉只是披着殡葬题材外衣的家庭片罢了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
新颖的题材拍出那么俗套的故事 还有把爸爸骨灰炸成烟花????认真的吗?编剧有毒吧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亲妈败笔 想讲的太多了 朱一龙还不错
中半段崩坏了,商业片的元素喜欢不来,武汉话加一星,后来一想有些情节跟入殓师如出一辙,但没入殓师那般纯粹,商业化元素确实吸引了不少人进入影院,但也冲淡了对死亡这一人生大事的庄重和肃穆!
传统的亲子煽情内核+小众殡葬业外套+方言表述装饰。最后那一幕就是为这种俗套剧本画上的“完美”句号。
8.5分,个人年度观影Top3,这么扎实的一个剧本,热评居然有说是蹩脚的剧本?有矛盾冲突和角色成长、有灵魂的人物语言,更有足够用心的场景说明,剧本戏剧三要素都够齐整成熟了吧,蹩锤子的脚哦!除了一众老戏骨绿叶演技全部在线以外,最大的惊喜还是朱一龙和杨恩又小朋友了,演技这个东西无他,就两样,一是炸裂,一是自然。这两位的情感戏太有感染力了,我几乎是从片头哭到片尾。人生呐,除死,无大事。什么名呀,利呀,都是过眼云烟。小文的外婆寿终正寝上天堂变成守护她的星星,而三哥遇到小文以后,何尝不是点亮彼此的星星,成为彼此的星星呢?Ps:四川话太阔爱了,杨恩又小朋友未来可期呀!
7分,一言难尽的片子,男主角的脑回路异于常人,并且他经常遇到正常人很难遇上的奇事。但我不能因为讨厌男主角就认定这部电影是部烂片,也不能因为略显奇幻的剧情而否定这部电影的一切。抛去一些匪夷所思的桥段,这部电影有些地方还是有生活的力量的。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那么低,我觉得很有意义而且有笑点有泪点。除了最后把他爸的骨灰当烟花炸,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大概也能懂他意思,其他我都接受。
老套但完整,冲突还是太勉强,但小演员加分了
登顶Netflix亚太区榜首的片子,叫你们这帮不懂电影的伪文青批得跟没法看一样。看短评真把我吓坏了,以为Netflix出问题了呢。结果,我一个国外学电影的,看了短评后才去看的影片,依旧该笑的笑,该哭的哭,完全值得一个年度佳片。话说你瓣伪文青看当代国产片是拿显微镜看的吗?人生苦不苦呀?
剧本太拧巴了,前半火急火燎地搞笑,后半着急忙慌地煽情,让人没有喘息之机;庸俗桥段不是不能有,但是总得为人设塑造服务吧,老三送走小孩后悔在大雨里追车那段有必要吗?很前面塑造的冲动后嘴硬不后悔的性格完全相悖吧。
非常尬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好评 难道对于无由头情结设置 突如其来人物安排 广大观众都心怀喜悦啊 把他爹骨灰放炮 与莫名其妙女子硬生美好情感 无语到家
感觉在电影院看的不是一部电影,是一部电视剧
三星半,还行吧,低于预期
点映场。这片子的节奏,怎么说,就感觉导演赶着去投胎。电影前后两段非常割裂,小文被收养之后基本就变成养女儿日常,彻底忘了本片的主题是讲生死的“人生大事”。不过用煽情掩盖深度的缺乏倒是韩导一贯的风格了,也算是不忘初心吧。
碰到个有灵气的小孩多难啊,能看出朱一龙很多情绪都是被小孩带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