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有些意难平。
arthur满心欢喜,等着雅可的回电,而雅可已经非常清楚他活不久了,就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电影属于LGBT类电影。
Arthur对于自己很坦诚,影片中有一部分就是以他的视角说有些同志yp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反而把许多问题归结到自己不幸的童年和不幸的家庭。
其实,就像一粒种子,它选择不了它出生的环境,但是它从未放弃过生长。
就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人,我们应该不要放弃自己,整天自怨自艾,应该永远心怀希望,Hope is a good thing.
故事的最后,布列塔尼男孩也没能等到来自巴黎的电话,他的小小期待是否落空了呢?
但是,待到一觉醒来,等着他的还有圣米歇尔山头初升的太阳、雷恩碧蓝的海和塞纳河畔旖旎的风。
他的爱人、他亲爱的老头已不在身边,留给他的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巴黎。
成熟让魅力加倍,特别是像雅克这样一个男人,灵魂孤单而忧郁,骨子浪漫而风流。
电影院的初遇是心动,河畔的畅谈让阿瑟缴械投降。
这位会说“书架上连一本小说也没有,还想让我在这过夜”的男孩怎能抵抗得住巴黎作家的侃侃而谈呢?
九十年代的艾滋病还是不治之症。
雅克是克制的,他时时提醒着自己,他不久于人世这个事实,但阿瑟实在太性感了,二十出头的年纪,充满活力,腹有诗书。
雅克还是没能放下,拨通了电话。
他们在电话里谈论文学,好似跨越了千山万水拥有了肌肤之亲。
互寄明信片,即便明信片的开头带着说教的色彩,但当烟雾一圈圈萦绕,撩人的情话便藏不住了。
雅克的布列塔尼男孩追随着他来到了巴黎,他怕自己慌了阵脚,便躲在楼上的好友家,偷偷俯身在地板上听楼下的脚步声,输液管连通在他的左手;他悄悄地跟着阿瑟出门,最后还是忍不住走到了他的身边,对他说:你为什么偏偏是个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
你就不能是最内向害羞的那型吗?
后来我又瞄到你在街角的咖啡厅吃三明治,那时我才发现,你真的是我的菜。
在阳光下的露天座下,正在吃你的三明治,手里还夹着烟,你那双宛若柔荑的手穿过头发,于是我心想,我不会不好意思说,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凡德尔公园”了。
雅克遇到了他的“凡德尔公园”,先是怦然心动的喜欢,接着是小心翼翼的亲吻,可命运偏偏要给他的公园冠以“最后”的名号。
在医院的时候,阿瑟抱着他说:“我们两在一起是快乐的”,但经历过生离死别的雅克清楚这份快乐的短暂。
快跑是他的选择。
电影结束后,我一直不愿意接受雅克最终选择结束生命这个伏笔。
我宁可相信雅克最后回了阿瑟的电话,听到了他的男孩决定不顾一切去到巴黎的消息,然后两个人依偎着走完他短暂的余生。
但这是不可能的,雅克是一个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保护自己孤独的人。
他不忍心让阿瑟看着自己一天天衰弱,一步步迈向死亡。
他是以什么心态放开自己最后的公园的呢,大概回到一个人的卧室的时候,还是会对着电话机哭泣吧。
他亲爱的布列塔尼男孩,他是那样年轻,青春在他的眼眸中流露,他还应当喝上无数次蜂蜜酒,哼着小曲,热情似火地舞蹈,用大把时光去幻想他的“美心”,享受一把“惠特曼”的风流,在某个午后邂逅“错金发男”,最终找到那位灵魂契合的“凡德尔公园”。
但我总觉得,阿瑟是不会忘记等待在电话亭旁的那个夜晚的,没有月光,路灯渺渺。
谁能放得下第一个“凡德尔公园”呢?
从此巴黎袅袅升起的香烟云雾中,独少了他家老头的那束。
Arthur有人说Vincent Lacoste长相像王思聪,也有人说我像王思聪,然而我自认为和Vincent Lacoste外形相似之处很有限。
尽管如此,影片中他扮演的Arthur走出Corvisart地铁站的那个镜头,我还是活脱脱看到了初到巴黎的自己,在同一个地铁站出口,坚定又有一丝茫然、充满憧憬地张望着。
Arthur是个非常典型的法国式角色。
典型的法国人推崇的清瘦而不失肌肉感的身材,以及对待感情毫无遮掩的坦荡。
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这确实是我熟悉的一部分法国人的常态,也是我由衷喜欢这群人的地方。
Arthur对女友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也对男性感兴趣,对方也没有因此发作,对他的感情也始终不变。
爱,就是纯粹的爱。
法语里的Je t'aime就是最高形式的爱的表达,没有任何矫饰;即使只加上“很/bien”这个词,je t'aime bien并不是比“我爱你”更深的“我很爱你”,只是“我喜欢你”的意思。
这并不是我臆想的。
恰好在看影片之前不久看了导演前作Les Bien-Aimés, 里面反反复复的一个唱段就是: Je peux vivre sans toi 没有了你我也能活 mais le problème c'est que je ne peux vivre sans t'aimer. 但我做不到活着却不爱着你爱情本身甚至比爱人的存在更重要。
Arthur就有大把的青春年华,去尝试,去爱。
相比与5分钟内勾搭上的金发Stéphane的床戏,印象更深的是他在深夜里,走到两三个孤独男人伫立的停车场寻欢。
那场戏几乎无声无色,那些男人也早已不是风华正茂,Arthur的青春气息把他们的目光钉死在他身上。
其间有几个试探的瞬间,气氛尴尬到让人哑然失笑,然而漫出银幕的情绪和欲望却令人紧张,直到少年的上衣被掀起,绷紧的裸露的年轻肉体呈现在银幕内外所有人眼前时,那种诡异纠结的美好达到顶点,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开始Jacques大概也是Arthur探索路途上的猎物。
爱情是如何萌发的?
也许谁也不能说清。
在Arthur听闻Jacques身患艾滋病却毫不退却那一刻我就爱上了这个角色的无畏和果敢。
对他来说,爱上Jacques也是某个可能未自知的瞬间的事。
JacquesPierre Deladonchamps外形并不算我特别喜欢的类型,演Jacques这样事业小有所成的巴黎作家倒很适合,因为像他这样的巴黎中年男人太多了。
剧情里Jacques 35岁,就是所谓“C'est déjà trop vieux pour mourir jeune(现在死都算不上英年早逝)”的年纪,虽然有人到中年的困扰、只买得起宜家货的窘迫、死亡阴影的笼罩,活得还是有巴黎式的精致。
22岁的Arthur到35岁时,应该也是Jacques这个样子,所以他们互相吸引是必然的:Jacques身上有Arthur追寻的文学气质和渊博学识以及阅历和事业积淀下来的翩翩风度,那是这个22岁大学生最渴求的东西;而中年将死的Jacques,最贪恋的也是自己已经无可追回的青春和生命力。
他们就是互相眼里最好版本的自己。
不同的是,年轻的Arthur无所顾忌,即使艾滋的阴影也阻挡不了他;而时日无多的Jacques,只能在理智和情感间纠结,一次次拒绝,甚至小到称呼这样的细节都坚持用敬称vous来保持距离,提醒自己他和Arthur有多么不同。
也许是巧合,这次和Jacques同居的将死的昔日恋人Marco,外形特点和Pierre Deladonchamps在【湖畔陌生人】演对手戏那位很相似。
Marco的存在始终是Jacques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浴缸里的相拥和温存,Marco宣布搬走时Jacques的勃然大怒,Marco死后Jacques的无法排遣的悲痛,以及Jacques儿子路路口中那句,“爸爸爱你”。
Arthur和Jacques,是将开始却强行结束,Jacques和Marco,有一段完整的爱,但在电影里未得善终的两人苟延残喘地维系着彼此关系。
影片这样的视角,跳脱了一般情节剧爱得死去活来的戏码,却令人十足怅惘。
Jacques有个大名叫Louis的儿子路路,正在上小学。
这个可爱呆萌的孩子,也许是Jacques望得到终点的生活里最大的慰藉,以及整部影片忧郁冷清的蓝调里,最大的一抹暖色。
没有孩子对父亲的不解,没有孩子生母对Jacques的不满,一家人在送孩子去夏令营时和其他家庭并无不同。
撇去了这些drama, 影片的重心才能真正落到爱与欲望,以及生命的无常感上。
Plaire/Aimer法语里plaire是个很微妙的词。
A plaire à B, A的特质对B有种吸引力,使得B喜欢上A。
主动权在A手里,A却不自知。
Arthur和Jacques初遇就是plaire这个词最好的注脚。
幽暗的电影院里一个眼神交换后就心照不宣,彼此都不愿意移开目光。
Jacques主动坐过来后,两人更是无法抑制交谈的欲望,直到旁人不满才罢休。
这段非常动人,在我心里甚至接近了【阿黛尔的生活】里的那场初遇,如出一辙的电光火石、意犹未尽。
其后那段夜行的构图、光影和运镜,有种诗歌般的美感。
酒店门前Arthur的坚持,Jacques的回绝,如同每一段感情里的拉锯,最后以Jacques的妥协告终。
一夜欢爱后Arthur带走了Jacques的内裤,Jacques一人赤身在床上,若有所思。
这是很经典的法国式关系开头,接下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互相加深了解,顺利的话开始同居生活。
然而Jacques回到巴黎后出于对自己病情的纠结,很久没有联系Arthur,直到抵不过内心的冲动,给Arthur打了那个长电话。
我觉得Jacques那时心意已定,才会那样掉书袋,拼了命取悦对方;而正在和Stéphane亲热的Arthur也彻底被套牢了,不顾临时对象无聊得听起音乐,竟拿出本子开始记录。
然而Jacques病情的突然恶化改变了这段感情的走向。
Jacques一开始理智上不愿见从雷恩来到巴黎的Arthur,在长久的无奈和纠结之后,他还是选择去见了一面。
桥上他向Arthur坦陈一切,Arthur选择去接纳和爱。
Arthur拥有青春年华和健康,他的无畏和执着令人动容;而Jacques行将失去一切,他的退缩和迟疑令人心碎。
这一段是全篇最苦涩而甜蜜的一段,这种复杂的感觉集中体现在他们在塞纳河边光天化日下最后一次亲热,即使在今日看到也会让人惊诧——Arthur的无畏来自于他的爱情,Jacques的无惧来自于他的死亡,这场戏有喷张的、绚烂的情欲,却也有悄悄渗透出来的、静默的死亡,像飞蛾扑火般壮烈,像围着金牛犊起舞般末日狂欢的绝望。
因为有Marco的对比,以及Jacques那封情书里轻佻的肉欲,在影片结尾前我都不确定Jacques对Arthur是否真能超越plaire到aimer的程度。
但到了最后那个不会有人接起的电话,我想我明白了。
一边是Arthur的语音留言里的无限憧憬,另一边是Jacques和好友Matthieu下决定后难堪的静默。
Jacques毕竟经历过Marco的最后一段日子。
他选择不让Arthur也像自己那样经历一次。
Il l'aime.
Courir vite我到现在也没明白标题的courir vite具体何指。
法语里有Le temps court vite(时间飞逝)的说法,当然字面意思是快跑。
也许是双重指向,人生苦短,所以要尽力飞奔,抓住每次机会,抓住每次爱情。
算下来从【巴黎小情歌】开始,也看了导演Christophe Honoré四部作品了。
从【巴黎小情歌】结构上对【瑟堡的雨伞】的模仿就知道,这位导演就是执着于法国痴男怨女形形色色的爱情。
四部作品里“爱而不得”是共同的主题,甚至在【被爱的人】里,导演借角色之口说道,得不到的爱才是最完美的。
【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弃用了歌舞形式,甚至导演标志性的一些转接镜头也用的少了。
这次更像是一次新的叙事尝试,仍旧是非常美的成品。
演员也不再是Louis Garrel,Chiara Mastroianni,Ludivine Sagnier这样的老班底(【巴黎小情歌】和【被爱的人】两部实在串戏十分严重),Vincent Lacoste与Pierre Deladonchamps的表现都很自然流畅,对一部Honoré电影来说是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
当然,它依旧很Honoré,依旧很巴黎,也许对没有浸淫过法国文学和电影、体会过法国人情爱观的人来说,这部电影自带无形的壁垒。
对于一部被打着同性标签的影片,很多人期待的认同点,在里面丝毫不会找到。
说到底,它的内核无关艾滋、无关自我认同、无关社会平权,这只是个探讨情爱与欲望的故事,正如之前千千万痴男怨女的一样。
附本片歌单:
Les gens qui doutent 歌词及翻译
“爱我少一点,但爱我久一点。
”(巴黎小情歌的台词,用在这里更加合适吧)电影里Jacques不仅有旧情人、炮友、挚友,还有儿子及儿子他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遇到真爱男二,但会发现Jacques对每一个人对每一对感情或者说对每一段关系都认真且热情。
男二Arthur与Jacques一见钟情 ,一夜过后各种书信往来(可能是小情调的终极境界了吧,可惜自己不会法语看书太少很多点get不到),即使在Jacques时日无多之时,依旧疯狂相爱。
让我想到了《同性之光》里的那句,“当我爱过二十个人后,站在你面前说我喜欢你,那就意味着我是真的喜欢你”,这句比较符合男二Arthur的心态,有个只舌吻的女友,晚上出去野战,与搭便车的小哥OOXX时接到Jacques的电话,又气又忘不了的状态,真的是可爱。
电影中Jacques则更多是一种“我可以轰轰烈烈爱上很多人,但每一段我都会认真去对待,如果你不尊重这段关系,那抱歉我会继续爱下一个人”。
从Jacques与患病即将去世的Marco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接到Marco电话收留他,一起洗澡一起睡觉,陪伴着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可当听到Marco依旧与对象联系的时候,Jacques便怒了,“对,你需要尊重我”,我可以不计较其他,因为我爱你,但你需要尊重我。
不知道是电影里的法国人如此浪漫到无可救药,还是现实中人家的确如此,22岁的Arthur初遇Jacques时那个撩人的劲儿,如果是我肯定会阵亡,年轻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看到后面发现在遇见真挚感情的时候,不仅会撩且成熟认真,为了一个人想要去到一座城。
感觉身边的很多朋友情感生活四平八稳,甚至有刚结婚的同学就嫌自己的妻子胖,我想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能轰轰烈烈,也要撩到燃烧。
看完后甚至觉得我可能活在了一个假的2018,为什么别国的人可以把感情、责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或者说没有那么多负担。
而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却都是那么艰难艰辛心酸。
十一跟老姐去俄罗斯玩,有天吃饭突然讨论到同性恋的话题,我说:爱情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没有道理和理由的,遇到了真心喜欢的人,管他是男的女的,我都觉得ok。
老姐大概表达的意思有几点:1.她也会有玩的很好的闺蜜,很欣赏的性格,但要想到有肉体接触,会觉得特别恶心;2.绝对不允许我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很乱容易得病, 二是社会不能接受她不能接受爸妈不能接受所有人都不能接受,不可以自私为自己而活,需要承担责任;3.我是书读的太多了,所以想法总是千奇百怪比较前卫。
当时我也没有逐一辩驳,一方面怕伤害到她感情,一方面觉得她对这个问题特别抵触不想破坏了了旅途的心情。
我尊重她的看法,但令我惊讶的是她的观点竟然如此的国人。
一直觉国人很喜欢或者说对待人生的态度属于中庸派,大家总是会随着社会大潮来过日子,一旦有人的想法与大众的不同,就会觉得是个异类,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一个正常的生活轨迹绝对应该是“到了二十四五岁开始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像我这种虽然才毕业两年但已27岁的单身男青年,日常收到最多的问候便是“你怎么还没有对象?
”不过就像我姐说的,我就是想法很多想法很前卫,坚决不妥协(不敢说读过很多书,但依旧坚持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触动很深想要表达出来,是因为最近有个好朋友跟我和另一个朋友出柜了,就在international coming out day的后一天,晚上约了吃饭喝酒,在酒精和烟雾的熏染下,我甚至有点激动地想为他鼓掌喝彩,其实更想对他说一句“这么多年你的内心一定很难吧”。
很努力很拼又很认真可爱的小哥,我为他感到骄傲。
老姐的观点应该是代表了大多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虽然很多都说不反对不支持,可是如果真的是发生在跟自己有关的人身上,多少人能冷静对待?
所以什么不反对不支持简直都是狗屎。
为什么异性婚后出轨乱搞都默认为合理?
而大家只要听说同性在一起可能就觉得什么了不起的天大新闻一样。
关于同性恋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回归基础逻辑,是要能看到事物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道理,没有什么是所谓的不正常的。
借用出柜好友的一句话“这是写在我基因里的,男性对我就是比较有吸引力”,为什么不能接受人事物的多样性,而却是要所有人都活得跟你一个样子?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质水平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更希望所有人能够多去思考认知这个时代。
当然我并不是什么愤青,也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家伙,我也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这不影响我崇尚自由、崇尚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只想以后能对着孩子说:“你可以选择你的生活,但你要理解别人的生活,因为你可以选择善良。
”
说到巴黎的都市体验,很多的学者往往会谈到一种独特的人群,漫游者。
在法语,这个词叫flâneur。
这个词产生于1806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波拿巴王朝。
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男性的漫游者,在一种敏感的个人意识下,在一座城市,慢节奏的游走和无目的的,被动的觉察,去寻找一种自我的无限。
可能现在人在匆忙的朝九晚五下没有像200年前的人那么闲在,当下的flâneur或许只是在到达各种目的地之前的一种有限的头脑休憩。
Flâneur都是有限的,或许这样证明了,从无计划的被动接收到有计划的主动欣赏,或许是人的思维模式在这两个世纪间非常大的转变。
然而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去实践flâneur也真是轻松,拿起鼠标,找个Google街景地图,去看看风景没什么难的。
本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去看了看巴黎卡普辛街的街景。
在当今的卡普辛街大咖啡馆旁(这个地方不是原先的大咖啡馆),有一座高蒙(法国电影公司)旗下电影院。
我在这个“虚拟现实”的观察点驻足了很久。
虽然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的脸上都被打上了厚厚的马赛克,让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悲欢离合。
但除了躺在街边的乞丐以外,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因为他们的目光都是那样目视前方。
穿着整齐的绅士拿着手机正在准备过马路,几位穿着相似的黑衣的女性在谈笑风生,当然还有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在走向有着红色外立面的大咖啡馆。
然而现在我要说的电影《喜欢,轻吻,快跑》以广告的形式就出现在电影院的门面之上。
如果在巴黎拱廊街漫游和研究的本雅明突然魂归21世纪,是不是在他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也会发出“the shock was too violent” (这种震撼也太暴力了吧。。
)的感叹 (这句话出自本雅明对脑海中一个食盐产品广告的描述)。
因为,这个广告很直白的信息是:三个老中青三代的男人光着躺在同一张床上,他们很享受这种同床共枕的时光。
很幸运的是,从诸位行人的目光中,仿佛没有任何行人对这拥有三个男人的图像背后的指涉感兴趣,因为他们连看的工夫都没有。
“La cruauté… ce n'est pas qu’un homme blesse l’autre, ou le mutile, ou le torture, ou lui arrache les membres et la tête, ou mêmele fasse pleurer; la vraie terrible cruauté est celle de l’homme ou l’animal inachevé, qui l’interrompt comme des points de suspension au milieu d’une phrase, qui se détourne de lui aprés l’avoir regardé, quifait de l’homme ou de l’animal, une erreur du regard, une erreur du jugement, une erreur, comme une lettre qu’on a commencée et qu’on froisse brutalement juste aprés avoir écrit la date.”“残酷…不是伤害某人,肢解或折磨,或者将某人四分五裂,甚至也不是让人哭泣。
真正可怕的残酷,是让某人无法完成成就,像句子里的省略号那样打断他,重视过他有远离他,让他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或者错误的判断。
就像我们写一封信,才刚写了日期,就突然把他揉成一团扔掉了。
” -- 选自《孤独在棉田》【法】贝尔纳尔一玛丽·科尔代斯科尔代斯是法国现代戏剧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他男同志的身份给予他解构主义的戏剧一种蛊惑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同时在蛊惑着来到巴黎来自布列塔尼的青年学生亚瑟,以及电影创作者本人。
电影中引述的这句话来自于科尔代斯的《孤独在棉田》。
这是一部情节十分含糊的戏剧。
舞台上只有两个人。
虽然戏剧给予观众一组“商人”和“顾客”的角色,但是他们在舞台上只有不断地互相跟踪,距离时近时远,两个人念着大段大段的独白,在剧本层面上也没有对他们的行为和台词进行明显的解释。
亚瑟常常是一个flâneur,他常常戴着耳机穿行在大街小巷,然而他却并不是毫无目的:他在本能地寻找猎物。
影片的视听即时地描绘着亚瑟的所观所闻:他的视线不断地扫过路边倚在栅栏旁的男性。
他恐怕就是科尔代斯笔下的“顾客”,一排排栅栏下站的是一个个“商人”,他们在贩卖着自己的肉体和情欲,以荷尔蒙为通货。
利用焦点的变化,和演员的位置变化,透明地展示男同性恋者之间如同商品买卖的性吸引。
然而电影中的这种“商品关系”被诠释为了某种“买方市场”,最终一名被抛弃的“商人”在这种性吸引的竞争中失去了有利的位置,而逃离了充满生猛肉体的市场经济。
导演奥诺雷影像化的正是科尔代斯那种荒谬的舞台场面调度和演员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张力和对抗,以及这种情境下一种真实却残酷的酷儿感觉 。
或者,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概念去界定这种角色之间的互动, Windows Shopping (橱窗购物)。
安妮弗雷堡(Anne Friedberg) 在其写作中,将橱窗购物作为一种女性flaneuse 的都市体验,去讨论女性逃离家庭的困局而走入社会的一种现代性。
她引用提出“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话,认为女性进行橱窗购物并非是出于需要而是由于满足快感。
随着各种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创立,女性通过橱窗购物获得某种身份认同。
从而拥有了“可运动的窥视” 的权力 (The power of mobilised gaze), 融入消费社会,以及与社会进行某种连结和互动。
当然我必须要承认,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讨论不能简单得引入到电影中所反映的这种看似随意的 “路边墙根” 的酷儿空间。
然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恐怕对于酷儿群体,某某公园或者某某街区就是犹如百货商店的存在,在其群体中约定俗成(本人不是男同志,但是大学曾居住在北京牡丹园附近,对该地区的酷儿文化有所了解,感谢曾经的牡丹园麦当劳),这样的空间是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中的某种夹缝,在这里,酷儿群体能恣意得放肆自己的感情,去满足在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下无法获取的快感。
这部电影主要反映的是1993年亚瑟与雅克短暂的情感,而这个年份也是艾滋病获得官方管控的前夕。
雅克是一个将死的罹患艾滋的巴黎人,对于他来说,死亡之前的时光,就是困于无解的悲情和无限的性爱。
在他去布列塔尼排演话剧的时候,他偶然进入了一个电影厅去观看简卡皮恩的《钢琴师》,邂逅了前排观影的亚瑟。
22岁的布列塔尼青年亚瑟,给予雅克带来了一些青春和美好,或许在这个主人公身上,这部影片也寄予了即将年过半百的奥诺雷导演,一种对于“年轻” 文人式的留恋。
即使在电影的海报上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男人开心得躺在床上,但实际上在电影里被冷落的从来都是那个秃顶的糟老头马蒂厄。
然而,除了一种在城市内部迁移所形成的酷儿的空间,我们还看到电影里这对主人公--亚瑟和雅克--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迁徙的异地恋。
他们在用技术和运动压缩巴黎与外地之间所产生的距离。
他们不仅利用电话进行交涉,也同时利用传统的书信去进行调情。
然而在法国的文化地理中,巴黎或许就是一个神圣的不可超越的存在。
大卫哈维认为在法国内部,巴黎会将其阴影投射到法国各地,然而只要走得越远,强度也就随之越弱,最后处于法国最西部的常常被称为“小不列颠”的布列塔尼半岛被巴尔扎克会描绘为遥远的边境殖民地。
在三个男人的一次夜聊中,亚瑟自黑道:“我们布列塔尼人跟你们巴黎人相比都是白痴吧。
” 或许这也在说明一种布列塔尼人在这场情感中某种起源于地域差异和当地原生家庭的自卑心结。
然而对于年轻的亚瑟,亚瑟爱的不仅是一位巴黎人,或许也是巴黎这座城,这种爱或许就如同一个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刚刚踏入梦想中的上海一样。
他来到了巴黎,也即将定居于巴黎。
借着亚瑟的身体,我们在巴黎的重要景点中游走,从而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亚瑟的内心中的巴黎文化图谱。
在巴黎,他仍然是戴着黑色的耳机,在蓬皮杜中心的展厅中,驻足观察看上去像未完成的毕加索的《坐着的小丑》,或许影片在这里特意强调了亚瑟的一种自我的认知。
最后,他行至蒙马特公墓,亲手抚摸着由于艾滋病而英年早逝的科尔代斯的墓碑,最后他又拜谒了电影界的女演员多米尼克拉芬和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或许这些死去的人遗留的作品塑造了亚瑟的灵魂。
即使这些地方来自于亚瑟之前设想的目的地,我们仍然可以确定亚瑟是个标准的flaneur。
他的踪迹清楚得放大了亚瑟的彼时的自我,当然这种彼时的自我蕴含了此刻的情感, 过往的文化经验, 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在他的巴黎之旅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外乡人在巴黎的卑微,但同时又融入到巴黎的 “平等,自由,博爱” 城市精神。
一个人对一个患有艾滋的男人深刻的眷恋或许如同开篇的广告一样在这座城市不值一提,然而爱和自由却又是一座伟大的现代城市让全人类通感的极致理想。
小清新的片名,法国风味的浪漫,骨子里却是个淡淡忧伤的故事。
Jacques的成熟克制突显了他的性感魅力,这个被艾滋缠绕着最后一段人生时光的中年作家,遇见凡德尔公园,在想爱不敢爱的禁区徘徊。
他驱车夜行去找Arthur,眼睛湿润着掉头止住深藏于灵魂的年轻冲动;他知道Arthur找性伴侣不恼,和他讨论起文学野史定义的情人分类;他病入膏肓对Arthur避而不见,却还是不忍见他失望而用完整的最后一天陪伴他。
这个男人我很喜欢,他有着成熟、文艺、深情、浪漫又现实的一面,他在浴缸温柔的拥抱着前男友,调笑说你害得我挺惨(估计是艾滋病传染),知道前男友脚踏两只船马上下逐客令,又深情又有原则;时不时和小年轻(估计是个异性恋)在一起聊天寄托感情,发乎情止乎礼,流泪或笑容简直要迷死人呀
Arthur,文艺小青年,学生兼职夏令营领队,行走的荷尔蒙双性恋者,热情可爱奔放。
他为Jacques带去一缕阳光,温暖了他最后的人生时光。
Arthur为Jacques的雅痞和博文吸引,不忌他是艾滋病患,拥有年轻拥有激情,热爱音乐和文学,在病床前为Jacques跳舞给他勇气。
为了爱情惜别好友离乡背井闯巴黎。
他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勃勃生气,和Jacques的沧桑平淡形成鲜明对比,感觉,他就像是年轻时候的Jacques,而Jacques呢,也有可能是未来的Arthur(同样爱好文学、同样性伴侣多)。
这个男人我也很喜欢,他善良阳光可爱坦白,勇敢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笑起来还未脱去青涩的优美唇线很好看。
影片的拍摄细节有意思,比如Jacques给Arthur讲课时,穿越了地域肌肤相亲;比如Jacques遭受病痛折磨时幻想着和前男友相拥在一起,而前男友已经因为这病痛去世了;Arthur午夜猎艳时三个人的你来我往,Jacques在候诊时偷偷拍照旁边抽烟的小帅哥,黎明时分在公园游荡轻吻盛开的花朵……
影片的台词是展现法式浪漫的一大窗口,如有人这么对我讲,我也会言不由衷:你这么感性,我恐怕吃不消。
到车上再谈心,我放音乐给你听,到那边后,我们睡在停车场的车里,黎明时分在彼此的怀里醒来,望着太阳从海上升起。
我把你留在小木船上,但既然你礼貌地问我,我的双手、我的舌头和我的阴茎,全都等候您的差遣,巴黎佬吻你那略带咸味的肌肤。
穷归穷,但我并没放弃生活品质。
哪天你真需要我了,把你自己烧了,我就来了,别乱烧哦,太常使用,魔法就不灵了。
这件事困扰的我要命,我不能让自己谱下最后恋曲,梦想着无法实现的生活,拥抱罗曼史入睡,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我不能再做梦了。
你为什么偏偏是个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
那时我才发现,你真的是我的菜,在阳光下的露天座上,正在吃你的三明治,手上还夹着烟,你那宛如柔夷的手穿过头发,于是我心想,我不会不好意思说,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凡德尔公园”。
我的天使,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的想法,今晚我没有特别的事要告诉你,或者有太多事,我想跟你说我在这,还有……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保护你的孤独,或许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其实一点点我就满足了。
我们两个在一起会很快乐。
答应我,学着玷污美,我的朋友。
最羡慕的还是Jacques和他的死党吧,把他自我了断的事直接便告诉了死党。
最后一场他们俩的告别戏里,从Jacques捧着书进入友人昏暗的家里起便暗示了这个结局。
演员的情绪真是拿捏的恰到好处,尊重Jacques的决定没有强行挽留只是忍不住说了一句你看你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呢,除此之外便无其他。
可哪怕每一句话的腔调甚至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能感受到友人的不舍与放手。
待到Jacques离开关上门,死党才终于忍不住哭了。
彼此成全,把选择的权利真正留给对方,而后便只剩祝福
我喜欢你,你一看就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我不愿意靠近你。
我设想中,我的生命的尾声,应该是在一片平静中走过,我不愿在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任何希望,因为我不想要在人生的最后明明没有了机会却还念念不舍。
你的出现却打破了我的所有设想。
我目前的生活是一片糟糕,男友先一步的离开,对儿子的愧疚,放不下的老友。
前半生的人生是我不愿意过的,遭受的一切造就了现在这样的我,我不想要怨天尤人,我就想这样离开。
喜欢,轻吻,快跑 (2018)7.82018 / 法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 文森特·拉科斯特 皮埃尔·德隆尚一切一切的爱情挫折,最终选择离开....
拍都市戏的室内美术参考一直很有限。
大多片子的室内美术,还是延用以往的方式,靠贴墙纸、挂相框来应付,美学陈旧。
当代都市的室内装饰风格,其实都在往极简主义的方向上走,所以拍都市戏,什么做旧、堆软装等方式根本就不适用。
这片子基本可以当做室内美术的教科书,里面的方法具有普适性,随便截一些图,留作参考。
后景带窗户,常规来讲窗外须有光斑修饰画面,如果窗外光斑不够多可以利用窗户玻璃反射室内的道具光。
男主背后本是一块白墙,放一面镜子有效丰富了空间层次。
在面对大白墙的情况下,利用道具灯把墙面破开,同时可以用门框等前景遮挡的方式提升景深。
同样是白墙,在白天的情况下不再适合利用道具光,则可以用树影来做层次。
书架摆放和人物位置均处于黄金分割线。
前暗后亮,门廊和纵深,典型的室内戏拍法。
后景的房间里床只露出一半,能有效将门廊后的空间给强调出来。
后景加个群演保证构图均衡
群演使用同上
平衡的画面。
白衣服者放在背景颜色偏暗区域,黑衣服者放在白色背景区域。
窗户、门框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以及大面积的色块,现代主义的美学趣味。
今年深焦影评大赛初赛投稿 / 挺学院气的,文字留念一下 同性电影必然逃不开身体和生死的讨论。
奥诺雷的《喜欢,轻吻,快跑》也不例外,他将目光聚焦于1993年的法国。
但与过往不同,他以一种特殊的流动方式重新挖掘了同性电影的可能。
在奥诺雷的电影中,城市街道尤其是巴黎的街景一直是重要的叙事载体。
人物游走在巴黎街道,与偶遇之人在步伐交错中生活轨迹慢慢重叠乃至纠缠不清。
雅克的所有感情描摹几乎都存在于街头行走之中。
不论是断断续续见面的尚马里或是偶遇的亚瑟,城市见证了雅克在步行中一段段的感情变化。
得知自己病情恶化的夜晚,奥诺雷依旧选择用行走的方式抒发雅克的悲伤与绝望。
从酒吧出来与男性在小巷里短暂拥吻之后,他流连于巴黎的街道、路过剧院、来到花园,看到躺椅上睡着的西装男,亲吻一朵清晨的花。
人物的心情变化并不完全依赖对白或是剧情设计,而是充盈在城市流动的轨迹中。
这种流动的意识不仅出现在“行走”与“城市”这两种载体的交互中,更出现在镜头、构图的选择。
奥诺雷继承法国爱情电影中三角关系的传统,这部电影也不乏“三角”。
不同于《巴黎小情歌》或《被爱的人》中两女一男或两男一女复杂的情侣与纽带的纠葛,《喜欢,轻吻,快跑》中奥诺雷几乎取消了性与爱这一维度的“三角”关系。
他所引入的新型“三角”是将类似旁观者的角色拉入镜头。
在多人对话的场景中,镜头有时会从主要人物身上移开,转向在场的次要人物。
如当马可与雅克躺在床上争论彼此关系的时候,镜头从三人全景推进到路路的特写,并跟随路路走出房间来到客厅,争吵声逐渐消退。
路路对着湛蓝的天空自顾自玩起毛线。
虽然这一儿童的私人空间立刻被从房间中走出来的雅克打破。
或是在亚瑟和雅克跳舞的时候,镜头短暂几秒钟表现玛迪厄对着镜子独舞的场景。
在这些三人关系中,并不存在情敌式的纠缠,而是旁观者与局中人的关系对立,一如观众与影像。
镜头深入“三人关系”中倾斜失衡的缝隙,试图短暂地抽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那些 “激情”照耀下沉默个体的出逃就是最好的例子。
通片来看,奥诺雷似乎并不在意两人关系的进展。
他用流动的镜头削弱对于同性关系本身的阐述,总是在抽离游走的边缘。
这种流动的方式背后是奥诺雷用影像营造情绪,突破时空和生死,而非单纯的纪实的理念。
分别很久,雅克第一次打电话给亚瑟。
导演用直观的空间错位让亚瑟和雅克通过电波身处一室。
女友读信的时候更是直接将信以文字的形式覆盖在画面之上,没有通过电影惯常使用的旁白,而是纯粹的影像叠加。
绝望中雅克重新在蓝色浴缸中拥抱早已死去的马可。
奥诺雷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能性将心灵和回忆世界外露。
另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蓝色:雅克的家,雅克的衣物,医院,过饱和的蓝天。
蓝色串联起断点式的片段,用这一种流质的方式将整部电影浸泡在蓝调之中。
以往同性题材的电影,性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以家庭空间作为主要发生地。
出于时代、家庭、身份的顾虑,同性仍旧是藏在阁楼里的炸弹。
主人公只有身处提供一定安全感的旅馆或是卧室等私领域才能坦诚面对自己的身份和他人的肉体。
以去年大热的两部同性题材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每分钟120击》为例,虽然同性之间蠢蠢欲动的性欲弥漫在花园、泳池等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但这种欲望并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爆裂。
而在《喜欢,轻吻,快跑》中,奥诺雷明目张胆地,甚至是有意着重凸显同性在公共空间的性爱场景。
同性的荷尔蒙以极其赤裸的方式在法国街道上铺开,变成一种心照不宣的街头仪式。
深夜将白天隐藏在皮肤之下喧嚣的同性荷尔蒙以一种隐晦的、沉寂的方式剥离。
他们没有任何言语交流,仅仅通过身体的朝向与眼神的示意就完成了驱赶、占有等一系列流程。
亚瑟和陌生男子自然地走到地下通道的入口,肌肤裸露相互抚摸,而空阔街道上的其他人自动聚拢,化身观看者。
酒后滔滔不绝的亚瑟说出了奥诺雷的心声:“在公厕做爱 ,不是为了躲起来怕丢脸,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在街角体验冒险”。
奥诺雷所展现的同性景观不再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被隔离的对象。
同性似乎霸占了黑夜的城市,异性或是主流反而因为“正常”的作息而失去了对城市的掌控权。
甚至在亚瑟来到巴黎之后,白天河堤边也不乏亲热的男人。
同性逐渐可以在阳光下大街上展示自己,奥诺雷正是利用这一空间上明显的转变来承载他眼中的性与爱。
雅克在街上闲逛的时候,曾看到剧院外《奥兰多》的海报。
伍尔夫刻画了一个在两性和各种身份之中不断变化的个体。
一如年轻到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亚瑟。
他喜欢过女生,也喜欢过男生。
他想尝试更多的可能,在街上发生关系,甚至到离开家乡去巴黎闯荡都是他正在成长的自己。
比起同性电影,我更想说奥诺雷创造了一部流质电影。
人物游走在街头巷尾,影像游离在主要和次要人物之间,用色彩和音乐更能激发情绪的元素代替分散的剧情串联剧情。
更重要的是,人对于事物的态度也永远都在转瞬即逝的过程之中。
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东西不过当下这一秒流动的蓝色。
【面朝死亡,春暖花开】跟CMBYN一样触及了生命当中无法回避的命题,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调调:不期而遇的美好是偶然,而如期而至的分离才是必然。生离和死别,不能承其重,却是躲不过的宿命。蓝色的忧郁成了生命的底色,却始终去爱、去痛、去享受、去铭记、去活着,唯有这样,才能稍微去对抗分离和死亡造就的孤独和缺憾。
开头稍显零碎,但跟随着好听的歌曲很容易进入情绪,影片中的他们好像很容易遇上有好感的人,也很容易相爱,是幸福又悲惨、可爱又可怜的一帮男孩子。有几个很厉害的桥段,虐。
像一篇小说中的部分章节,宏大的背景却是散文化的风格,但又不是举重若轻,偶有小趣味的句子,但无法挽救整体的精彩。三星
原来友情也可以产生结晶。这样的结晶或许并不会逊于传统道德体系下生出的批量产品。
GAY片统一1颗星
拍得很是私人,伤感的浪漫,一些细节都处理的很好。和在深夜破烂的影院形成互文。
全片最美的在片名,以及片初皮埃尔·德隆尚在餐厅里含情脉脉的样子。
#2024.5.3法文二刷# 9分,随性自由的人生,短暂深刻的相遇,虽然结尾略有伤感,但整个故事依旧如片名一样浪漫轻快。如果真正喜欢就应不留遗憾,哪怕相处的时间转瞬即逝,哪怕这样的爱没有未来,把握当下就已足够。
不太均匀,有时候以语言为主,这时候光线有着非现实的照度。有时候又强调肢体和自然光线的对撞。缺乏一种稳定的目光,这是德斯普里钦厉害的地方,他从不让人物逃离他的目光。
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有点想弃了,坚持下来又觉得其实还不错,虽然剪辑有点乱,插曲太多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那种透在骨子里的浪漫,还是很美的。也许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多生活有些窘迫但还保有尊严的中年人,却不会放浪形骸、游戏人间,不会任凭情感主宰行动,不会明白“凡德尔公园”“惠特曼”“美心”“错金发男”的意义,也不会在生命最后时刻遇到一段美好真挚的感情。
看了一半…
3.5; a lovely, vibrant snapshot of two converging lives, with a dose of intelligence and grace
Now when I remember that spring, all the joy that love can bring. I will be remembering the shadow of your smile.
一个现代童话,九十年代里与《每分钟120击》不同的支流。在电影里,整段的爱情早已不复存在,人类不断寻找支离破碎的爱意,有时候是性,有时候是陪伴,有时候是共鸣。可总是孤独、不满足,既要求即时的肌肤相亲与纯粹的躯壳快感,又想他人能读懂蛰伏在自己身上的童年,和书籍电影信件中所传递的绵长契合。爱的睡意仍在流连,我们在梦中所见到的海市蜃楼、望梅止渴,是对幻影的追逐么?是的,这个时代里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前所未有的希望(如果奢望也能被称作希望的话)。
60th 作为酷儿电影,真的是有点漫长的观影体验…讲爱情没有化学反应,讲生死又是淡淡的没什么情绪,讲艾滋病的社会议题又是玩世不恭,没有被打动
做作,法国式做作与不知所云。看不下去。
在90年代的巴黎,爱得肆意、坦荡、优雅、深情。生离死别是兰因絮果,用力去爱则无惧无悔。
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属于法国人的轻盈和清脆,稍纵即逝的生命瞬间——抚摸、轻吻、爱意、肉欲、友谊、多元成家,组成的最后的夏天。兰波是电影最好的注脚:At four in the morning, in the summer, The sleep of love still continues. Beneath the trees the wind disperses The smells of the evening feast. 好喜欢jacques,想他当知心哥哥,一起抱抱;布列塔尼小鬼好可爱好有生命力,想当他的童子军。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太可爱,想和他们在巴黎河岸散步聊天,拥抱抚摸拍拍,聊聊惠特曼和错付金发🥹 10.26二刷
不要问我为什么。肯定没奖,也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没奖。与兰波同名的小伙子,像Lagarce的剧作家,像Daney的记者,Koltès、Guibert、Collard的文字,亨德尔、Cardinal、Anne Sylvestre的音乐。没想到Cache Cache Party还能把人听哭。结尾的One没用最著名的版本,而是选了哈利·尼尔森的彻骨悲凉。
快进看完了……感觉有点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