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这辈子活的太拘谨了,可以试试松垮一点,玩过。
片子的台词就像片子的画风一样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劲。
其实如果加上东北的温度到片子的体感来,会更不一样。
曾经发达过,曾经喧嚣过,也曾经动荡过,但就像这冰冻的世界一样,虽然遍地残垣断壁,但依然会冻住那些美好的过往。
而过往的精髓中也必然会衍生出更深的人性思考,因为那些追随南方温暖气候的漂泊人群,不一定比留下的人更能感受这大地的温存,漂泊他乡的人更需要时间去适应,而土生土长的人更容易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出一片新的天空。
手机打字,随手写想到哪说哪儿,有点语无伦次,抱歉了,有些不方便编辑。
有人说完成度不高,其实还行了,感觉讽刺也好,黑色幽默也罢,某些地方已经很大胆了,不能做太多展开可以理解,不过审,限流都是小事,扣个帽子那完蛋了。
全片的中心思想都交代清楚了。
闻过迷魂香皂的,都轻松+愉快。
那个失眠的被劫的简直是对症下药,估计被抢的那点钱比看医生性价比还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里的人们都活得很压抑,焦虑危机感,根本就是都有执念,闻了香皂被迷晕了,反而能得到短暂的解脱。
那么信仰是解药吗?
可能是,但信仰能照进这里不太现实。
和尚很假,作为对比,找妈妈的那位基督徒就是真的吗?
他也不是,他在生活中有仪式感,循规蹈矩,还能引经据典熟读圣经,却在得知假和尚是骗子之后和他划清界线,不愿意接纳浪子回头的假和尚。
导致本可迷途知返的假和尚去和香皂哥组了队,成了犯罪团伙。
假和尚郁闷得发泄呐喊还在香皂哥之前,而且犯罪从骗到劫升级加重了。
要知道其他片场信基督的无不高大上,或者各种装比范,这里面偏偏选了个长相有点二且粗鄙贫困的来做代表,他背圣经给人一种背船销语录的荒谬感。
这里谁也没有信仰,谁也也没有号召力。
要知道香皂的主人,一个以骗为生的坏蛋住在一个屋檐下都没有对女人动歪心思,而代表正义的胖警却一直想着拿香皂当法宝使用。
最后喝醉随手吃了自己的头孢寄了。
有人说他们报警根本不至于怎样,根本不用去毁尸灭迹,简直是自己找事,罪加一等。
那你看到后面那个警察随便开枪了吗,他说他故意打歪的,还留了一手,那个假和尚差点就寄了。
这里要有道理讲的话,谁还去担那个风险?
片尾那段阴间滤镜伴随着飘散的絮状雪花,几个年纪稍长的角色都迷惘地走着,然后已故的胖警还对着屏幕前开了枪,那是一种传递和质询。
接近尾声之前,胖警寻人启事上写了40岁,这个年纪仍然被大个半级的同事拿来试药,可见他也过得浑浑耗耗毫无希望。
你是否日子过得轻松加愉快?
能不能轻松加愉快?
哪怕短暂地轻松加愉快?
“轻松、愉快”是在影片中唯一死掉的那个人嘴里说出来的,是在他闻了迷魂肥皂沉睡而后又醒来之后说出来的感受。
片子中的八个主要人物,一个卖迷魂香皂的骗子、一个假扮僧侣的骗子、一个不知身份(但大多会被猜测为妓女)的女子、一个管荒地里行道树的主任、一个传福音的傻子和两个警察。
看起来演员不是什么有名的角色,有可能是素人,但角色外形确实直接把影片拉出了一个张力。
如果说这个片子是现实魔幻,也可以这么说,但是现实魔幻的题材,往往透过现实的真实投射而呈现出来一种「我靠,这是真的啊」的魔幻感,虽然有的时候依靠一些神秘力量和无法解释的设定来撑起魔幻的气氛,但终究没有那么到位。
所以说,现实就是最魔幻的,现实魔幻也不再是一种题材,而就是一种真实。
反而,商业电影或各种利益相关的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美丽新世界,才有可能是一种真正的魔幻。
话说回来,本片为何魔幻?
先前说到角色的设定,就很莫名其妙,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的互动却往往不合常理。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故事发生的空间。
很明显,冬天、苞米地、废掉的筒子楼、东北口音,即便没有任何直接的展示,但这就是发生在东北某处的故事。
那片挨着苞米地的荒废筒子楼群,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画布。
说是画布也行、说是舞台也可,总之,这个背景就仅仅是一个背景,承载了故事的魔幻性,凸显了一些荒诞感,但没有和角色有进一步的填色。
这个地方好似就生长这八个人,两个骗子天天就在这废弃的地方瞎转悠,传福音的傻子天天在这找妈妈,主任天天看大树,警察天天抓骗子,确实很魔幻,但仔细想想,没有任何逻辑。
在苞米地附近的成群筒子楼,看起来废旧,但不会非常老,在东北工业的脉络下,出现这样的房子通常是在八十年代。
五十年代刚刚在东北建立大工业体系的时候,工厂还未有这样的财力、技术以及精力去建设这样「豪华」的筒子楼群。
为了应对大批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新工人群体,盖平房才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而这样的楼,通常都是在计划经济发展鼎盛的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兴建的,那时候很多工厂直接在厂区附近盖房子,周边都是农田,围墙一围,就成了工人村。
就因为这些围墙,工人子弟和农民子弟还时常在围墙里外打仗,就是因为工业和农业的不平等关系。
但是说回来,这些东西衬托了故事中的什么?
骗子为何骗人?
他是工厂被下岗的工人吗?
傻子为何找不到母亲?
为何又要传福音?
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为何有个主任在管树?
他的妻子和警察之间有什么关系?
看起来电影就是留下一堆问号,构筑起来一个虚虚实实,好像尔虞我诈、公权力泛滥、男女关系不明、婚姻关系极差、肃杀寒冷、破败荒凉的东北某小镇。
最后,留在人们心中的是道德,是儒家的也好是佛家的也好,总之,死掉的警察最后穿上僧袍,佛挡众生相。
长焦,拍的很清晰。
画面很对称,更显得讽刺哈哈哈。
穿大衣的骗子,愣是整出了港风的感觉,画面感很强,很不错。
把东北农村的空旷,萧条都拍了出来。
充满深意的小故事,不管是天上掉馅饼的肥皂还是庙里失火的假和尚,再到忙一辈子比不上一棵树的小职员,都很现实。
权力的转化,一开始没看懂为什么一个警察吃药另一个也要吃药,后来再想想,很妙。
一个是领导,一个是办事的,从桌上的电脑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能用,一个只能伸长脖子看。
再到只有一个人出警,有意思。
权力的转换也很有趣。
报警的小哥被迫练武,生理上不允许哈哈哈但还是只能打一套拳。
到最后低级的jc被迫闻香皂,同样的生理上不允许却有了不同的意味。
谁有能说一直高高在上。
骗子碰上强盗,有意思。
社会成了森林,弱肉强食。
假和尚和真基督徒的友谊。
新老骗局的碰撞,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视角。
jc调戏妇女,中年男人被社会框住的懦弱,权力的滥用。
玩过只是因为有权力,而懦弱也只是因为被压迫的迫不得已。
之前的吃药也是铺垫,最后终于撕破脸皮,却死在了高血压上,讽刺啊。
j号9527,哈哈哈。
最后的累积的冲突爆发,很有张力。
每个人都想跑,每个人都想自保。
这边跑完那边跑。
最后的爆发,爆发后的请客吃饭。
有意思。
如果不是zz因素,评分应该更高些。
画面真的很不错,长焦下的东北农村,空旷,寂寥。
演员演技也很好,代入感很强。
最后基督徒哭的时候真的看的人很难过。
对称的画面,工整的镜头,真不错。
不合时宜的敲钟声,正如下岗后的人们,破败的院落,充满弱肉强食的社会,权利的滥用,请客吃饭的“人情”社会。
拍的真不错。
看完,轻松 愉快。
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封世界里,耿军用摄像机凿开一道裂缝,让我们窥见东北冻土下暗涌的荒诞。
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界独特的"冰雪诗人",这位鹤岗导演在《轻松+愉快》中编织的并非简单的犯罪叙事,而是一幅后工业时代的魔幻浮世绘。
影片开场的长镜头便定下基调:灰蒙蒙的苍穹压着积雪覆盖的平房,孤零零的烟囱吞吐着稀薄的炊烟。
这种克制的视觉语言贯穿始终,固定机位如同冷漠的旁观者,记录着冰原上蝼蚁般挣扎的生命轨迹。
假和尚褪色的袈裟在寒风中鼓荡,基督徒的寻母启事被雪粒反复覆盖,护林员妻子永远擦不净的玻璃窗——每个意象都暗藏时代密码。
耿军的黑色幽默像一把钝刀,在看似荒诞不经的叙事中剖开现实的肌理。
假销售与假和尚这对"江湖骗子"的失败史,恰似市场经济浪潮中的黑色寓言:当宗教成为开光佛牌的生意,诚信化作迷魂香皂的筹码,连犯罪都显出笨拙的悲凉。
胖警察猝死在香皂泡沫中的场景堪称神来之笔,权力者最终溺毙在自己培育的欲望沼泽里。
影片最精妙的对照存在于基督徒与护林员的互文关系中。
前者执着寻找的"母亲",后者竭力守护的"森林",这些在东北工业废墟上都已成为消失的图腾。
当护林员说"一棵树,就要开除我",荒诞台词下翻滚着整个东北的集体阵痛。
耿军用极简的镜头语言构建出双重困境:物理空间的凋敝与精神家园的溃败同步发生。
在长镜头凝视下,连假和尚也发出了“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的质问,罪恶都显露出某种笨拙的真诚——当整个时代陷入价值真空,或许唯有荒诞才能对抗荒诞。
在冰封的叙事节奏里,导演刻意保留了大量"无意义"的沉默时刻,对话在寒风中凝结成白雾,长久的静默比任何台词都更震耳欲聋。
这种留白不是拖沓,而是对"下岗叙事"的美学回应——当宏大叙事崩塌后,小人物的生命只能以这种失语的状态延续。
结尾四人走向绿光的超现实场景,恰似但丁笔下炼狱的东北变奏,工业文明的幽灵仍在雪夜游荡。
作为"铁锈带"的影像书记员,耿军始终在寻找冻土下的精神脉动。
在与独立电影批评家张献民的一次交流中,他说要拍一股歪风邪气,“是《新闻联播》一身正气对面的那个歪风邪气”。
我理解,那是主流声音以外的东西,是真实反映底层现状的声音。
这部充满冰裂纹美学的作品,既是东北的哀歌,也是转型中国的寓言。
当二手玫瑰的片尾曲响起时, 银幕外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各自的困局中寻找出口?
我骗人我骗钱我是一个骗子,但我知道我是一个“骗子”假和尚在基督男家的时候,当基督男知道和尚是一个骗子的时候那段对话很有意思,在想想我们真的很有意思。
和尚在床上坐着基督男坐在椅子上时,导演利用屋内灯的温暖和窗外边的自然光的冷冽把这两个人区分开来,其实假和尚不是一个大恶之人,在他的心里还有这一点点的善良和底线,假和尚的台词在电影中也很有意思。
基督男可能也是一个骗子,他不是骗钱,他骗了他自己。
在妈妈”离开“后,他的生活中出现的人没有一个关心他的人,所以他不相信妈妈”离开“他骗自己,到处发传单。
最后警察说给他们介绍份工作,他回到家抱着妈妈的寻人启事哭了起来,他觉得终于还有人在关心他们的生活。
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电影从一开始的flow就一直很缓慢,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台词简单很有趣,但到了电影的中间的时候警察和老薛见面后,电影的flow就变得很奇怪,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对电影本身的剧情推动上有点拖沓。
电影一般,剧情其实原本很有意思,但其中人物和人物的对话没有起到很好作用。
守林人的树树被偷,却怎么也找不到偷盗人。
就像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林子",可是被拿了“树”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又没有什么东西还回来。
拿树的人或许是真的找不到,又或者是不能说呢?
黑土地没有了“树!
",于是电影里面的骗子环环相扣式的遇见,也是形成了一个不断索取的圈,没有合理的产出,看不见希望,只能索取。
Jc,在受骗人报案后,关注的是被害者会不会武术,也许是表达……。
台词中有一句给你好处的都是骗子,我不懂,但是我总觉得有隐喻。
不论守林人的崩溃无奈,还是骗子的荒诞,亦或者jd信徒的虔诚,都在jc鸣枪时候说了一句我不能死,是的,他们只是想活着,这片黑土地的人也只是想活着。
片尾很有意思,骗子与信徒的反抗,和jc说的那句我并没有想打死你们,我是故意射不中的。
我手枪里还有一发子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jc为什么要把还有一发子弹说出来,四个人一个子弹,岂不是没有威慑性?
电影里不懂,电影外就懂了。
最后一幕闭着眼走夜路绿光,看评论说典故里人死后会这样,按照这个理解的话。
骗子不想死,他做骗子的初衷就是活下去,jc不想死,他还有欲望没做到,而这片黑土地上其实他们都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也只是那个被信仰吊着的基督徒。
最后说一句:hs有一句话:信y还有没有号召力,是在索取后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说的。
我自以为是个相对敏感的人,但是,在生活中要想过下去,那不就得粗糙一点么,所以,虽然不时地生出许多感触,都想写下来,但都作罢了。
当时感触挺深,后来拖沓加上懒惰,我不知道怎么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我要写的这干啥。
哦,想起来了,就从片名说起吧,轻松+愉快,这个词在我曾经家乡生活的某个时段里出现、流行又消弭了,从那个时空走过的人能够瞬时回味到它的语境。
遗弃的脏工作手套。
自破烂窗户、房顶野草中满溢着破败气息的工业厂房。
貌似一个好像是下井用的呼吸罩。
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我爸爸曾跟我说过的话:“你不知道你们哥俩多幸福,知道矿区附近的孩子都得去‘捡煤’”。
现在想想,我挺惭愧的,家挺穷的,但是没有去捡过煤,没有怎么受过累,虽然,我爸爸是矿工,下井了几十年,我们这也是一个以煤矿为主业的城市,自己却对煤矿及相关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有限的几次,去我爸单位,也就是大冬天地去职工浴池洗澡。
这个狭窄的胡同,是典型的矿区生活场景,砖房,还有歪歪斜斜地板杖子。
看到这,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兴安区河西我姥姥家的房前屋后。
当然,这个电影肯定不是2022年拍的,现在所有的此类区域几乎已经全部都拆了,这场景现在想拍就难找了(2022年8月回去再看时姥姥家旧房已拆迁完,挖好坑准备种树了---这是什么操作?
)。
油漆门、油漆半截墙面、毛玻璃……八十年代流行的室内“装饰”风格,以及油渍麻花的“闭火”。
铸铁下水管道以及低瓦数的白炽灯照着的昏暗逼仄的卫生间。
棚户区常见的煤棚子,用于储物以及存放取暖用煤的地方。
屋檐下是初春时常见的冰溜子。
这个信基督的小二,灶台虽然贴着瓷砖,但是简拼的饭桌和一旁的长条凳、墙上挂着的日历牌、破烂的火墙以及缺少保温塑料布的单薄窗户,形只影单,日子过的那叫一个凄惨,平时也许就他和“主”俩过日子,但是他的信仰却是坚定。
喝酒喝懵逼了,仨酒蒙子。
这场景,我看着就觉的,时间是黄昏,而不是拂晓,一如当地的未来经济发展前景。
这地方,还有二层小楼,算是也曾经阔过。
旁边是砖瓦房,而且窗户是有闸板的。
偏重,有啥事都是“自助式”的广告。
时节合适的话,其实当地景色还是可以的,贴一个夏天类似的。
新一矿工人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兴安台 红旗二校也有破败的
矿场,设备叫啥我都不熟悉。
群楼食杂店?
现在到处是楼,但当年,能叫群楼,说明曾经是很繁华的地方,群楼确实不是破败社区,现在也不是啊,能感觉到它的大概位置,但是不明白为啥叫这个名字。
另外,看这道,够能(四声)的,想起小时候,刚开春时棚户区的烂泥路。
前一个场景是让和尚刷牙,后一个场景我以为反叫对方洗脚,结果没说。
我就自以为是滴把二位“人才”当做是周瑜蒋干抵足而眠的情谊吧。
一眼就看出这是猫楼(厕所)门口。
不得不服,这导演太重口了,卧地的演员,您“辛苦”了!!!
懂的人都懂。
Yue
这个场景有点“做作”,不知道是不是特制的 :)。
唉
演员:导演真会选演员,看着剧中人物的长相和精神面貌,他这是对生活赤裸裸地“抄袭”!!!
这些演员之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一个个就像是从我曾经的生活里走出来直接去片场本色出演的,一个个,让产生一种错觉,他们要么是一些当年的人保鲜到现在,要么是我曾经的同龄人在家乡的氛围内活到了那个阶段。
小二这个演员,我看的时候就觉的,这应该是“本色”出演吧,这台词肯定“麻烦”。
结果看了访谈中导演说他的台词需要“碰”---运气。
我想我要是还在家乡生活,估计就得长上面这样吧,胖、秃、怂,唯一不同的是,娶不到那么漂亮的老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同样东北地域的影视作品,有些导演专拍冬天,而本山传媒拍的《乡爱》都多少季了,一直都是夏天,永远地山清水秀,凉爽宜人。
其实都是真的,只是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展现了导演自己客观人生经历的主观印象而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是不可能地。
更多地是呈现现实世界中导演所关注的、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一部分而已。
就像一万一套的房子,它确实存在,但是同一城市也一样普遍有几十万一套的。
烙印一旦形成,就没法突破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轻松+愉快》确实存在,或者说确实存在过,它有力而准确地把我拉回到那个逝去的时光。
我查了一下,和导演同年。
这电影之于我的真实感就像是我曾经儿时的伙伴长大后拍出的儿时纪录片。
好巧,还有人拍了这么贴近我曾经生活的电影,挤着我写了这个极其糊不拉啃的观后感。
btw:写了才知道,弄一片这么烂的短文都这么麻烦,那些豆瓣里写长评的大神,我向你们致敬!!!
佩服,实在是佩服,你们太闲的蛋疼了。
导演这片把我整“疼”了,我水平差,我没有你们疼!!!
守林人的树树被偷,却怎么也找不到偷盗人。
就像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林子",可是被拿了“树”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又没有什么东西还回来。
拿树的人或许是真的找不到,又或者是不能说呢?
黑土地没有了“树!
",于是电影里面的骗子环环相扣式的遇见,也是形成了一个不断索取的圈,没有合理的产出,看不见希望,只能索取。
Fbi,在受骗人报案后,关注的是被害者会不会武术,也许是表达……。
台词中有一句给你好处的都是骗子,我不懂,但是我总觉得有隐喻。
不论守林人的崩溃无奈,还是骗子的荒诞,亦或者基督信徒的虔诚,都在fbi鸣枪时候说了一句我不能死,是的,他们只是想活着,这片黑土地的人也只是想活着。
片尾很有意思,骗子与信徒的反抗,和fbi说的那句我并没有想打死你们,我是故意射不中的。
我手枪里还有一发子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警察为什么要把还有一发子弹说出来,四个人一个子弹,岂不是没有威慑性?
电影里不懂,电影外就懂了。
最后一幕闭着眼走夜路绿光,看评论说典故里人死后会这样,按照这个理解的话。
骗子不想死,他做骗子的初衷就是活下去,fbi不想死,他还有欲望没做到,而这片黑土地上其实他们都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也只是那个被信仰吊着的基督徒。
最后说一句:和尚有一句话:信y还有没有号召力,是在索取后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说的。
或许最近刚刚看完百年孤独的缘故。
感觉这部轻松+愉快竟然还有点魔幻。
或许是我魔幻了吧。
国产片到目前为止也看过很多了,国内的独立电影人的作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想法了。
该片中有很多桥段和细节都值得去琢磨。
三张招贴启示对应的手机尾号很有意思:假装买树启示联系电话尾号911;寻母启示联系电话尾号885;寻警启示联系电话尾号740(这个最搞笑)。
你们还发现什么了吗?
有点尬,有点搞笑,还有点上头,哈哈!黑色幽默,轻松+愉快!
我就想知道 和尚他冷吗
鹤岗啊,鹤岗
平庸之作,既不輕鬆,也不愉快,敘事混亂,表達膚淺,主題不明!
看之前以为是新力量讲真故事,看完发现是更丑陋的方式讲臆想中的世界。捕捉不到背景设立在东北的必要性,讲荒诞讲人少,农村户口转城市的地方都差不多。摄影是不错。对了,真假故事对立面是拿奖到手软时期的老谋子。
我仍未知道那个声音性感的儿子到底是牛志国还是谭博,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
没有故事线,没有人物刻画,几个显而易见的骗术加毫无特色的表演,顶多一部小品的内容,拖沓成一部电影,看着难受啊。
骗子们的故事 搞笑而悲伤
唉……屎得如此彻底也算是奇观了……
以國產藝術片看算是佳品。北歐式的冷調節奏,帶琢磨的慢速對話,配合敞亮的東北雪景,雖然意與象間聯繫太刻意,但還是在腦海留下多少印象。喜歡最後一場大遠景「槍戰」,拍出了舞台劇的滋味。
1005|71/100除了节奏太慢、文本太薄之外其实还行,二手玫瑰那首片尾曲已经给我洗脑两天了。
前作短片《镰刀锤子都休息》的延续,但剧作内容撑不起全片,反复用开篇残破的空镜头填充时长。亮点集中在荒诞中冲突各方不得已形成的“和谐”平衡局面,对白涩中带刺,剧情喜中透伤。骗子强盗不休息,教徒警察难轻松,愉快的人都离开了那片镰刀锤子掠杀过的地儿。
继短片《锤子镰刀都休息》之后又一部同类题材,这次完全按照电影的思路来考量,把本片看做锤子镰刀的姊妹篇或者也合理。角色人设大多延伸着锤子镰刀,演员也找回那几个。BTW,今年这个冬季里看到这部片子,更多了一重忧郁——不由自主联想到首都“排华事件”。
北面苦寒之地的欲望,似乎冻在了地上懒得扑腾。高标特质很容易辨识,耿军导演请坚持下去。
东北是瑞典并非空穴来风这就是罗伊安德森hhh,我说那个《寒假》也想拍这种吧其实就输在演员上了
魔幻黑土地,冷幽默,骗术大全,乐呵呵地算计、过日子。度日如年,消磨时间,如鬼城
在抖音发现在B站看完,比较有意思的国产新片。
D+/ 一开始还看得很有兴致,后来就愈发觉得在东北、犯罪、黑色冷幽默这些元素之中没有玩出什么新花样。人物成为行走的玩偶,然后被十分刻意地提来提去产生交集,然后无头无尾地结束。对这种并无突破的、分门别类的符号陈列越来越疲惫...有种青年作家很用力地塞东西的感觉。配乐摄影好。
没get到太多的笑点,更像一个情景剧
略有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