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改编,环保题材,工业发展反思,警惕资本逐利不择手段,毒害人类健康。
这些影片要素足以高分,镜头下的内容触目精心,惨不忍睹,这是人类作孽的灾难时刻。
有些已经远去,有些还在发生。
其实每个国家工业大发展时期都有很大的创伤,英国砍光了自己的森林,至今都是欧洲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
日本东京那时候鸟都绝了,东京市民看见一只乌鸦都争相来围观,德国酸雨把民族发源地条顿黑森林变成了黄森林。
人类行为灾祸要反思,我们以此保持警惕。
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值得5星,值得深思。
最早知道水俣病,是從日本紀錄片導演土本典昭的紀錄片。
土典和小川紳介一樣,拍人們的抗爭,一拍就幾十年。
到1971年,Chisso 就已經知道他們排出的廢水水銀超標了,周圍得病的人越來越多,公司社長還一直否認、壓制,反抗的人們已經把抗爭當成了生命的全部了,放棄抗爭就放棄了生命。
攝影師尤金的視角,帶入我們的觀看和理解,雖然比紀錄片少了真實的力量,卻能讓更多觀眾看清事實。
片子裡面Aileen 和尤金的愛情看來很好萊塢,但卻是真實的,而且他為這次攝影絕唱最終付出生命,她卻活著並仍舊在抗爭。
日本政府和權貴的不肯認錯是出了名的,但日本人民的堅韌也同樣出名。
「生活週刊」在1972年底就結束,是我已經忘記的事實,只是記得最近拍蕭軍紀錄片,見到他們的攝影師在東北拍下1946年的情景......如尤金所說,不僅被拍照的人靈魂會被攝走,拍照的人更是。
當你直視苦難,苦難就會攝人心弦!
有些电影,是不能再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的这部电影非常的标准化,在小人物与大集团对峙这种题材中的所有常见元素,几乎都出现了,但这丝毫不妨碍它对你的撼动故事取材于著名摄影师尤金史密斯向世界展现水俣病的始末。
影片完全从摄影师的视角切入,通过他的双眼和摄影机来感知这个世界,画面中的构图与打光也充分体现了摄影美学,这种手法虽然使纪实性有所削弱,但在情感的烘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得电影充满了人文关怀。
当然本片也插入了一部分黑白影像的纪录片与照片,时刻提醒着观众它是客观的真实存在。
本片没有刻意卖惨,它反而用温暖的画面与温馨的音乐(坂本龙一),缓缓带出了一些遭受不幸苦难人们的生活日常。
照片给出的是故事,但更重要的,它传递的是情感,电影中摄影师如是说。
影片有一处伏笔设置的极好,贯穿全片的杂志社老板,一直是一个墨守成规薄情寡义的资本家形象,当在他片尾,拿到尤金的照片时,他也被照片传递出的强大力量所震撼,不禁哽咽。
BTW,作为尤金史密斯最著名的一张照片《智子出浴》,电影毫不避讳的展示了它是一张摆拍照片,但是在真实的人物和苦难面前,又有谁会介意呢?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很好的做到了紧贴时事。
我想在现在2022年的影视环境下,它值得我们去电影院看它。
在观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这个电影相关的实事完全不了解,但是它第一次的让我了解到了相关的事实。
而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好看吗?
我的回答会是——好看;这部电影值得很高的恭维吗?
我的回答会是——不值得;这部电影值得反复观看吗?
我的回答会是——不值得。
作为故事情节上来说,这部电影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太长,整体的片场或许再减掉半小时会更好,而导演的整体把控也给人感觉很生涩,似乎很想抓住一个东西,但是一直抓不住,导致这部电影的方向不是很明确。
作为演员上来说,我不得不说,我很高兴尽十年后我又一次看到他藏在自己的角色下去了,而女主角Minami的表现也让我眼前一亮,她和Depp之间的化学反应十分明显,也让人信服。
总的来说,我会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但是如果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能再加强一些,或许我会给这部电影更高的评分。
自2017年一部《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之后,好莱坞巨星“杰克船长”约翰尼·德普至今除了2018年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饰演的反派让观众眼前一亮外,再无影响力大的电影作品。
翻看德普的成名史,与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人合作了多部风格迥异的影片,一度被看作是合作默契的黄金搭档。
2017年《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在全球票房大卖的同时,德普与他的妻子艾德柏·希尔德也陷入互相指责的口水大战,最终两人离婚。
德普与妻子的离婚,不得不说对他的个人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进而也影响到了他的电影事业,最明显的事件就是他被迫退出《神奇动物在哪里》电影系列,留给外界的印象就是德普的演艺事业陷入低谷。
影片《水俣病》是德普2021年的最新作品,虽然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德普一改常态,破天荒的参演真人真事改编的人物传记类电影,还是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德普在片中出演当代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尤金·史密斯因为在二战期间拍摄了大量的战争照片而闻名于世,本来打算隐退的他,又被强大的信念支撑来到了日本熊本县水俣湾东部的水俣镇,试图对当地的水污染对居民的侵害,拍下真实的照片公布于众,期间拍下了著名的照片《入浴的智子》。
水俣病是由于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河流,致使水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从而导致水中鱼类和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轻者口齿不清、面目呆滞、手足麻痹,重者双目失明、手足变形、直至死亡。
所以这部被很多网友所诟病的《水俣病》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过往事件的回顾,对人类当下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达到警示作用,由此来说影片的剧情故事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德普在片中的造型也是基本保持了尤金·史密斯本人的经典扮装,时年58岁的德普看上去已是满脸沧桑,世事的浮沉或许让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或许也是他接拍这部《水俣病》的原因之一。
影片在豆瓣6.7的评分,一来是影片本身故事的公益环保特性,二来则是对于德普演技的认定,如果说最大的遗憾,那就是影片故事其实可以拍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令人欣慰的是当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亮相时,德普一身的造型还是颇具“杰克船长”的风采,对于很多影迷来说,更加期待的还是这位加勒比海盗中的船长再次启航。
【END】
汇集了约翰尼·德普、真田广之、浅野忠信、国村隼等一众实力派明星,曾入围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水俣病》上线了,然而几乎没有掀起一丝水花。
2020《水俣病》按说这有点奇怪,除了日本导演土本典昭的同名纪录片,20世纪最著名、历时最长的那场环境灾难,还从未作为故事片被任何人讲述。
凭借美日明星的联袂效应、大众对水俣病的好奇程度及福岛核废水排放的新闻话题性,《水俣病》怎么都不至于如此不受待见。
更为奇怪的是,影片的口碑在中外影迷之间落差很大:在Imdb上高达8.2分,超过一年前同为环保题材的《黑水》;可在豆瓣只有6.7分——而《黑水》的豆瓣评分则高达8.6。
2019《黑水》这点非常值得玩味:同样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同样是水污染引发的怪病以及小镇居民无望的抗争,甚至同样指向政府与大企业的沆瀣一气、经济效益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两部影片相继公映不超过一年,为何评价如此两极、且中外刚好颠倒过来呢?
水俣病的始作俑者窒素公司大谈“经济贡献”中外口碑缘何大不同我想,除“环保至上”、愈演愈烈的白左价值观使一些观众产生先入为主的不耐烦情绪外,主要取决于不同人群对特殊题材的亲切度不同。
对外国观众尤其美国人而言,相较爆发于半个世纪前遥远东方的“老黄历”,他们对本国杜邦集团的惊天丑闻显然更为熟悉。
可对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情况恐怕刚好反过来:水俣病虽然发生在日本,但因为新闻史的普及和拜尤金·史密斯的大名所赐,我们对于邻国的这场灾难更加熟悉。
这张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智子入浴》,想必每个人都见过。
智子入浴,1972年,尤金·史密斯摄世人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更为苛求。
因此,了解杜邦案前因后果的欧美观众或许会嫌《黑水》的故事太稳太平,似乎缺少情绪的“燃点”和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而借助尤金·史密斯外来者的目光,《水俣病》中那些可怖的肖像肢体、神秘的日式礼节和用餐习惯便充斥着“引人入胜”的陌生化效应,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态。
再者影片节奏快、支线少,剧情发展一波三折,类似尤金代为照料亚纪子、《熔炉》即视感强烈的抗暴场面极富情感冲击与戏剧张力,观感似乎就比《黑水》或《聚焦》等过于冷静克制的影片“过瘾”一些。
尤金照顾亚纪子,是对《智子入浴》的情景模仿
村民抗议现场但是熟悉水俣病、见多识广的中国观众大概又会觉得:相较于影片《黑水》剧本的稳扎稳打、多线并进,《水俣病》的叙事脉络则显得浮皮潦草。
在坂本龙一过于饱和的音乐和风格化摄影的衬托之下,《水俣病》光顾着煽情了,缺乏对致病真相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调查跟还原;也没有对幕后真凶的一路追踪跟逼近,简单明了的正邪对立让影片的内容过于简单:几乎没有超出我们对水俣病的已知范畴。
与《黑水》中的杜邦公司一样,窒素公司明知化学品危害却知情不报叙事和角色上的瑕疵平心而论,《水俣病》的情节推进的确“套路”,叙事效率虽然很高但却略显仓促——这在尤金断然拒绝窒素公司5万美元“封口费”的闪回片段、动员村民允许自己入室拍照、被抢走的底片又被送回等戏剧化情节中都表现得较为明显。
村民为尤金的义举感动,纷纷同意曝光自家隐私不但情节发展过快,每段情节占全片比重还差不多:又如艾琳登门求助、造访亚纪子一家、乔装入院、会见社长......这些片段的笔墨铺陈比较均衡,显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重头戏”。
这就难免生出按照既定模子走的“流水账”之感。
乔装入院、在院方眼皮底下溜之大吉的设计较为离谱情节上的顺拐也导致人物形象变得单薄甚至脸谱化——比如浅野忠信的角色,我们看不出此人的性格究竟为何:他是像真田广之那样的抗争者还是和绝大多数村民一样低头认命?
从其对女儿亚纪子病情轻描淡写的陈述中,我们甚至感受不到水俣病给这家人带来的真真切切的痛苦与不便,相反导演似乎是想强调家的密不可分、家人的相亲相爱——作为人生彻底被毁、数以万计的水俣病牺牲品典型,“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类台词失之流俗和轻佻。
浅野忠信的角色无从发挥而不止是浅野忠信的角色,像谈判领袖真田广之和窒素社长国村隼:一个坚定如一,一个始终冷血,你基本看不到人物细腻的心理层次。
人性上非黑即白的二元操作,遮蔽了广大水俣病患者及其家属真实的生存处境和复杂情感。
因此,导演只能频繁地依赖肢体特写(譬如让人不忍卒视的病体、点不着烟的双手和行动不便的双腿),外加义正辞严的当众宣讲,去传递巨大无言的精神创伤——就像村民与窒素公司就赔偿问题召开的股东大会:不论声泪俱下的控诉还是怒急攻心的割脉,因为人设的苍白,让观众的情绪难以共振。
村民在股东大会上控诉在群像塑造上,《水俣病》难望《黑水》之项背:《黑水》里的蒂姆·罗宾斯和安妮·海瑟薇有血有肉、颇为立体,可《水俣病》却浪费了一众日本演员的实力。
真田广之与国村隼就连尤金妻子的塑造也很扁平。
日法混血女星美波在外形上是比较契合艾琳这一角色的。
但美波放大了艾琳理性的一面,作为正与尤金热恋之人,她的表演“太收”,就给人木讷之感。
尤金与艾琳:参考了二人初次见面的真实场景而更大的不足是:爱情线的进展实在太快。
虽然真实发生的事情是:艾琳与尤金见面七天后就陷入了爱河(俩人七年后分手),但既要记录这段传奇恋情,就需发掘出两颗灵魂何以碰撞的不为人知的细节与理由,让这段超越世俗之爱直击人心。
但导演却将爱情处理得比现实中更为迅猛:从艾琳气尤金将相机送给陌生人到暗房里突如其来的一个吻,间隔不过十几分钟,似乎只是尤金教了艾琳照相技术,两人又被刚刚经历的医院风波“催化”了一下,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如此一说,既然电影存在诸般缺陷,那还看啥呢?
标题声称值得一看岂不矛盾?
别急,影片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先前讲到了影片在情节设计和角色塑造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就说说翰尼·德普以假乱真的表演和尤金·史密斯这个人——德普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提升了这部电影。
德普与尤金与乏善可陈的其余角色不同,德普塑造的尤金惟妙惟肖,仿佛是尤金本尊再生。
德普饰演尤金:从扮相到神韵都极其相似影片对尤金的性格刻画及过往历史的铺垫可谓不遗余力,开场即以“智子入浴——水(显影液)——冲洗照片的人”三组镜头将尤金与他那幅最负盛名的照片勾连起来,过快的叙事在这里显出了它的高明。
与此同时,注意《我愿改变世界》这首歌的歌词:“全球污染,束手无策。
只有黑白两极,贫富差距。
为什么他们和我们势不两立,停止战争吧。
我想改变这世界,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做”——这一适时而入的插曲,不但预告了电影主题和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更契合了尤金本人的战时经历。
尤金饱受战争后遗症的困扰影片通过尤金两次“梦魇”(家里、通往水俣村的火车),以那种“快速闪回+真实摄影作品”来表现战地记者的生涯曾经给这位伟大摄影师带来的精神困扰。
这里需补充一点背景:尤金·史密斯正是凭二战期间记录太平洋战场的照片声名鹊起,你我熟悉的那些经典电影:如《风语者》(塞班岛战役)、《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战役)——血肉横飞的战场上,都曾有尤金奋不顾身的身影。
他说:“我每次按下快门,都是对人类罪行的诅咒。
”
尤金·史密斯摄影作品战争会给人带来不可预估和难以磨灭的影响,就像凯文·卡特因《饥饿的苏丹》饱受舆论压力而自杀。
尤金在战场上多次负伤还被弹壳击中,加上父亲自杀的阴影、自己的艺术追求不为商业大环境所容、跟《生活》杂志的分分合合、晚年破产生活拮据、与子女关系恶劣......凡此种种,导致拍摄水俣病时期的尤金成了一个性情乖张、脾气暴躁的老人。
他严重依赖酒精,常把“自杀”挂在嘴边,处在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人生谷底。
躺平的尤金,注意桌上的药品与酒瓶只有对尤金·史密斯的生平履历有所了解,我们才能知道德普在片中为什么总是一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样子。
一个早就看透了“人类罪行”又活够了的人,就该这么去演。
尤金身上残留着战时痕迹所以如果不把《水俣病》当成《黑水》一类的真相探索片,而看做描绘尤金晚年精神状态、展现其心理的影片,感觉会大有不同:先前所讲的诸多缺点可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其实二刷后,我更倾向于导演将重心放在晚年尤金身上而非水俣病。
举个例子:在艾琳将水俣病的资料交给尤金前,导演花十分钟安排了两场与主旨无关的戏。
尤金与《生活》杂志主编鲍勃的第一次交锋:对“水俣病”的主题来说是完全多余的,但对一窥其内心世界必不可少——这场戏涉及尤金的战时创伤、毫不妥协的艺术家姿态、经济窘迫、酗酒、家庭破碎等所有背景。
而尤金与艾琳在酒吧对谈的场景更是如此,在正片时长只有100多分钟的情况下:他们所谈内容与水俣病无关,导演只是继续强调尤金的经济压力和与孩子们的生疏。
因此,与其说全片以“水俣病”为主线,毋宁说是以刻画老年尤金的心理活动为目标。
也就是说,影片真正对准的,是一段尤金暮年的人生切片。
德普将这一角色刻画的异常动人:一个不为人理解、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怪诞天才,拥有强大的人道主义信仰和一刻焦灼敏感的心。
其余角色的动机或许唐突,但尤金是例外。
譬如送照相机给村民重雄一幕,表面看似乎有些突兀,但先前情节早有铺垫:在还未出发到水俣时,尤金就已然变卖了他的摄影器材。
尤金向艾琳解释为什么将相机送给陌生人另一处貌似突兀的情节是:原本万念俱灰、想要甩手不干的尤金在与主编大吵一架后又迅速恢复了信心,号召村民与自己并肩战斗。
与轻易送出相机、又爱不释手地取回一样,“颠三倒四”的行为背后是尤金“看透”这个世界后的深深绝望,这是那种在“从来如此”和“便对么”之间摇摆不定的心态。
世界难逃“弱肉强食”的法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继续坚持呢,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抽身逃离呢?
相似的精神状态可以参考阿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扮演的中校。
《闻香识女人》视摄影为生命的尤金与迷恋女人的中校都有着“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属于能“退而求其次”的现实主义者:要么改变世界、要么自绝于世;要么倾尽全力、要么随波逐流。
而无论是德普还是帕西诺,都演活了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兼躁狂抑郁症患者。
绝望之下,尤金突然想与艾琳分手不堪重负的精神压力、过于清醒的头脑和多愁善感的内心剧烈撕扯,使得艺术家的情绪总是大起大落:当尤金将事业心与意志力调至最佳状态,他能拍出世上最完美的照片;可日渐衰迈的身躯和看透一切的倦怠,又让这种振奋难以持久。
所以一丁点儿的打击:譬如杂志拒绝、暗房被毁、被人殴打,他的高昂斗志瞬间就会一扫而光,继而如坠深渊般的萎靡不振。
尤金以“混蛋”自居,恰与中校相同如同擅于文字的,终将死于文字之手。
倾注了尤金全部生命热忱的摄影也在一点点地反噬他的生命——因为照片不会带来改变、一切都不会改变。
他为不计后果的爱好驱驰,终被消耗得精疲力尽:“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回敬阁下”——久而久之,这种“反凝视”助长了强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厌弃。
尤金向艾琳解释:何谓摄影之魂好在,不止是艾琳,像尤金这般情感充沛的天才,恐怕无人不爱:上司拒绝他又接纳了他、继而鼓励他甚至依赖他;抢走底片的村民也为尤金的人格感召物归原主;虽然遭遇暴行却有艾琳不离不弃的陪伴。
最终,总能谷底反弹、绝地逢生的尤金拍下了他此生最著名的那张照片,成就了最感人的高潮时刻:
尤金目睹“智子入浴”永垂青史的照片在大卫·林奇的电影《象人》中,当安东尼·霍普金斯第一次看到象人时,一滴“无意识的泪”从眼角滑落。
负责任地讲,虽说影片《水俣病》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单就这一场景和《智子入浴》这张照片,具有同样的催泪功效。
就像我认为国村隼的角色塑造是失败的,但不认为连他都噙满泪水的特写“突兀”——伟大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就是有唤醒所有人内心善良一面的魔力,哪怕是纯粹的恶人——哪怕这个恶人刚刚对自杀在面前的活人无动于衷。
征服所有人的照片在新冠病毒依旧未见消停的今天,当每个人从最初的疫情恐慌,逐渐变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尤金·史密斯的这张照片再次显现出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不妨好好再感受一下:
影片场景与真实照片仔细端详这张照片:我们的感受会从震撼、不解,渐渐变得迷茫、眩晕。
巨大的忧伤升起,伴随无数个问号:它已逾出母与女、爱与痛、生与死的范畴,面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领域——无声的苦难与静静的沉默两厢对峙,横亘在母亲与女儿间的,是一道发不出去、也接收不到的信息。
但我们接收到了,看到了永恒世界与脆弱人生间的断裂:生而为人、究竟为何以及我们该对这样的人生采取何种态度。
但,面对沉默不语的永恒,采取这样辛苦的态度,又是何必?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大部分国人而言,水俣病应该是世界环境公害事件中最熟悉的一个,这一方面由于“八大公害事件”本身就是源自国内的提法,在八九十年代国内环保意识萌芽时被作为典型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因为水俣病的事件跨度(15年)与影响跨度(畸形儿一生)都尤其长,特别具有代表性。
记得我是上小学时,第一次从自然读物上读到了水俣病,那时还没有影像,却已被文字描述所震撼。
本片要讲的,则是事件如何通过影像的形式,借《LIFE》杂志摄影师Eugene Smith的作品,被曝光在了西方主流社会中,从而在日本国外产生舆论效应,最后掰倒祸首,收获公义的事。
电影并没有如无数水俣病纪录片一样,全程回顾事件的始末,而选择了将事件从日本传向世界的关键人物Eugene作切入口,拍成了一部类似人物传记的作品。
应该肯定,这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但观影后我却反而觉得它还不如拍成传统的形式,因为这成片效果实在太令人失望了。
首先一点,这部电影拍得太工整,太平庸了,尤其对于已经无比熟悉的国人而言,电影几乎没有带给观众任何新的东西。
《水俣病》采用单线推进,故事脉络松散潦草,碰上对摄影不感兴趣的人,看着闷如嚼蜡。
作为环境公害主题,电影要成功的关键是得引起观众对受害者的共情,但本片的受害者群像塑造显然是失败的。
它一路简单跟随Eugene的行程,既缺少对疾病成因的细致探讨,也缺少对受害者生活创伤与痛苦的深刻描绘,家属对受害者的病情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只是轻描淡写,令观众难以跟受害者建立情感交流。
因为缺乏铺垫,赔偿协调会上,无论是家属声泪俱下的控诉,还是以死相逼的割脉,都显得那么苍白,激不起我足够的愤怒与同情。
同时,电影的工整与平庸还反映在了它控诉对象的口径跟法院判决保持一致,仅止于企业。
对事件的幕后真凶,“公害”事件发生最应该被追责,却至今逍遥法外,高高挂起的日本政府只字未提。
电影所呈现的一切都未突破我们对水俣病事件的已有认知,它在最后以70年代的企业赔偿判决为结束,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殊不知受害者的抗争,尤其是对幕后真相的起诉时至今日仍在继续。
本片让我不适的另一点则是Eugene与其日本翻译Aileen的感情戏。
电影除了将Aileen加工为Eugene了解水俣病的引子,我没看出来他们的感情对推动事件曝光起了多大作用。
而他们感情产生的速度之快,则比Aileen对电影的作用更让人莫名其妙,虽然历史上两人确实是在相识短短一周后就走到了一起,但在寻找真相的路上,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情感碰撞,Eugene又是凭借怎样的魅力迷倒了Aileen,我从电影中完全找不到。
放在本片中,Aileen更像是一个花瓶式的角色,但环保反思电影不需要花瓶,尤其是这个花瓶出演得还不太走心。
说电影一无是处那也不至于,作为商业市场上少有的题材,本片对环保宣传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内卷在加剧,无论从人性的利己本性,还是生化、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趋势看,各种环境问题只会愈发层出不穷,被污染的不再局限于区域,扩散到了海洋、大气、外太空等全球性公共领域,影响到我们每一份子。
这已非是靠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政府所能控制,像电影里所说的,没有群体团结,每个个体也就成了1/10,000,000,轻而易举就被淹没在了浪花里。
这需要一种强大的合力,一种全人类共同的力量,一种天使降临、上帝之手的神力。
而人类是幸运的,从工业革命以来,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种种剧变,我们一直能力挽狂澜。
但悲观的另一面犹在,假如没有Eugene Smith、《LIFE》杂志这样一位位天使的降临,将那些触目惊心的影像怼到世人面前,水俣湾的悲剧是不是就会被一直掩盖?
我们是不是就永远活在鸵鸟式的无知里?
假如我们文明的良知都要依靠天使降临才能觉醒过来,那一旦天使放假了,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坐以待毙?
水俣病事件被曝光于1971年;而1972年,《LIFE》杂志停刊了;再到1978年,Eugene Smith去世了。
Eugene的照片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过几秒,却远比整部电影都要动人心魄。
同样背着相机,人家是用心灵在拍照片,我当之有愧。
太过于中规中矩,不推荐,不收藏。
Behind the forest was the seedEvery storm began with a gentle breezeOne stone sent ripple across the lakeAnd the raging fire once was small flameAnd before the cryer was one single voiceBefore the dawn came the nightAnd behind the victory was the fightAnd before the cryer was one single voiceOne single voice
本片《水俣病》,日本一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致使多少人患上可怕的疾病,更让我生气的事,片尾字幕:2014日本首相宣布该问题已解决并且否认仍然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许多患者……日本人连自己家的历史都能否认……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是否这样,我们小学的老师经常跟我们讲日本环境非常好,日本的环保意识非常好,后来渐渐的听过水俣病,海豚湾,日本人捕鲸,还有近期的福岛核废水……你告诉我,日本人哪里环保啦?
这些可能小学老师都没听过,却在我们还未养成价值观的时候给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现在看来,崇洋媚外脱不了干系。
以后谁再跟我说日本人环保,我就骂他/她/它。
《水俣病》呈现出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环保到底意味着什么,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的环境问题是在影响到上层生活后逐步发展的,但环境保护意味着对低层生活来源的破坏,可以说,环境保护的展开可能意味着一开始底层阶级生活的更加困顿,甚至彻底摧毁下层民众的生活,或许环境保护是长远有益的,但下层民众却是一个更为注重当下生活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利益或者说生路这些当下之物或许优于那些所谓远视。
“他们要是搬走了,我们怎么办?
”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是无法逃避且值得思考的。
尽管在我初学摄影之时,就已经对这张广为人知的照片和其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我自始至终并没有为此产生很强烈的共情情绪,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跟朋友谈到有关尤金·史密斯和水俣病题材照片的时候,机械的播放这张照片的伟大以及麻木地赞叹他本人勇敢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新闻摄影的意义,我想人道主义、真实、客观、全面、理性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承载的实在太多,这些词语背后的意义以微乎其微的存在方式被人们认识,大多数人们透过这些词汇看到的,仅仅只是惨痛的影像,并为此感到愤怒、无奈甚至麻木。
而创造这些词汇的人,即摄影师本人,却穷尽一生的意义以及责任为此付出全面的代价,他们在创造这些照片、这些证据、这些事实的时刻,牺牲了太多他们的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伟岸的身躯。
真相的火苗,点燃在他们的身上,并以他们为火把照亮了这个世界、以及被真相所压倒的人们。
对于我本人而言,在看这部电影以及回想这个事件的时候,我的理智是崩塌掉的了的,但也出自对于摄影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向往,我明白我必须拥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部电影。
尽管我能意识到,这部电影以极其拙劣的商业的蒙太奇手法和过于煽情的音乐去影响了我对电影的判断,但这并不能掩盖真实事件本身背后的疼痛以及尤金·史密斯本人为此做出的坚韧努力。
况且现实真实背后长久以来的惨痛是比两个小时的电影给我带来的崩溃更应该剧烈。
甚至对我来说,在我未来拾起相机的那一刻,都要为我自己长久机械的情感而付出永久的自责与反思。
说回电影本身,其实我明白电影并不是那么的出彩,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个人的情绪多次不能控制,流泪、崩溃还有停止继续观看的情况多次发生。
但这并不能否认电影背后的价值观以及政治导向对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诸如我曾不以为然的环保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府与资本之间的黑暗交易等,所以我需要对此进行长久地更具批判性地深思。
在这部电影里,彩色摄影与黑白摄影相互交替,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新闻摄影里面,彩色摄影是最残忍的表现,无关真实客观的表达,但削弱了直指真相的揭露。
电影最深刻的一句台词,其实无关事件本身——“一张好的照片,它也能拿走摄影师的灵魂。
”多少次,我曾沉迷于一张不错的照片给我带来沾沾自喜的狂妄,而我从意识到,并不是我拍摄了这张照片,而是这张照片拍摄出了最真实的自我——盲目自大,且得意忘形的嘴脸。
照片从不说谎,说谎是照相的人,拿起相机背后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是所有拿起的人能承受的住的,尤金·史密斯能承受的住、罗伯特·卡帕承受的住,马格南能承受的住,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还承受的住吗?
往后的语言,我并不想再续写,因为我也只是这个时代里,不敢轻言且愿意承担这个责任的人,从他们的照片里、人生里,我看到的是自我的渺小和懦弱,我能做的,就如同电影里所说的“传递火种,孩子,是一个人如何优雅地死去的方式”。
P. S : 其实除开称赞尤金·史密斯、警示人类和铭记事件之外,电影另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事,就是预言性的讽刺了这次日本将核污染废水倾倒至太平洋里,结合两者去看,我们可以停止选择麻木与无奈了。
那张照片,太完美了
这种公众卫生事件,拍出来比什么都重要。水俣病问题到现在都还没负起责任的政府,又要排放核污水进大海了,想想就觉得荒唐。
题材很好,剧情很差。
思考摄影艺术,但又在一个别扭的客观视角里游荡,空有漂亮的构图和光影,没有镜头后面的 “脑袋” 。
虽然导演想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但作为电影,还是不能完全忽略戏剧性,否则观众很难代入,浪费了德普这个好演员。
这个导演是拉胯啊
将尤金史密斯去伟大化,还原一个真实的他,但是真实的史密斯可能更加的神经质,充满人文关怀的片,不知道为什么评分那么低,可能是处理爱情这块有点敷衍了。
去过水俣几次 是个很安静的海边小镇 仿佛已经感觉不到公害病的存在 ただ今でも苦しんでる人がいるでしょう
真实事件应该只会更加恐怖
垃圾,还是看原一男吧。毫无纪实性,片中的日本普通人,就像玩具一样一动不动。用戏剧化的办法来表现纪实过程,这就是这个片子的失败之源。真的毫无深度,即使坂本龙一拷贝了末代皇帝的音乐也不行,不如回去再看尤金的照片本身。
人都看睡着,学学黑水好伐
這片除了攝影可以一看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嗎?拍成這樣只覺得是在消費這個議題,最後還要站在很高的位置說本片和世界工人階級站在一起?拜託,真的別鬧了。
比起關注水俁病本身導演似乎更專注於展現「智子入浴」的成就過程。
教授的配乐还挺到位
全程都在想,这个配乐你是花了什么大价钱从头到尾每一秒都要用,一看是教授啊你用吧okkkk。德普只要脸不抽搐,就是一个得体的中老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才能好。全场最佳加濑亮。照片那么好,电影多平庸。2.5
这电影可以做一个全方位的反面教材
这要是拍后311就完了,新闻片最后还得靠几张照片证明。不要求拍成《沉默》,但总让人出戏德普在控诉家暴。
触目惊心的新闻报导插图!智子入浴!
电影很平庸,色彩很抓人。真正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奈的还是故事背景与一张张新闻摄影照片。“如果人类仍是万兽之王的话,那就让我们推翻这个有毒的世界吧。”先推翻播毒的人吧。
作为一个传记电影比较一般,但是现实慢慢变成黑白照片那一刻,历史慢慢被记录下来那一刻,太他妈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