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丑闻的笔记的笔记我觉得这个影片讲的其实是人的寂寞,以及人如何面对寂寞。
年轻的女教师的寂寞,是面对年迈的丈夫、弱智的儿子、淘气的学生,在家庭社会重重压力下寻求理解慰藉而不得的寂寞;年迈的女教师的寂寞,是一个人面对着漫长的生命岁月日久深长要寻一叶舟渡而没有的寂寞。
前者本来拥有光鲜美好的生活,本来处在正常的生活轨道,只是偶然地被寂寞抓住了心灵,后者却是长年累月处在生活的阴暗处,敏感而焦灼地期待着来自外面的一点点光。
婚姻是一种生活方式,单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偷情是一种逃跑的方式,友谊也是一种逃跑的方式,家庭中的女人很寂寞,没有家庭的女人更加寂寞:在这个影片里的两个女人是同样的没有出路,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过失多于另一个,人们就把全部的愤怒倾泄到那个人头上,仿佛是她、是道德的恶,而不是人性的软弱造成了这一切。
其实影片完全可以不那么写,不那么拍,如果那个老教师不是老教师而是年轻教师而且貌美,如果她就是个光明正大的、认同自己取向的同性恋,而不是这样遮遮掩掩,想在友谊的面具下占有一个人那么多的感情,故事肯定会是另外的结局。
看完这个影片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编剧的道德感太强了,所以才会轻易地将一个老太太的寂寞归结到一个扭曲了的心灵的自私,而写到这里我又觉得,很可能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安全的写法,用一种简单的善恶逻辑去解释人的动机,于是故事就可以在道德的保护下安全地从起点到达终点,而不必触及故事开始时的动机,不必惊醒人内心里的恐惧:那水滴石穿的寂寞啊,――岁月那么长,衰老在风中渐渐蚀骨的日子里,一个人要如何去抵挡?
她只是想抓住一个人,一点感情,不曾想却把一个人拉出了她幸福的生活轨道;她原本也可以给予一个人幸福,只要那个人也愿意,她就能做到――只可惜,人家不愿意给她做伴。
一开始就是寂寞,到最后还是寂寞,她真的能够那么轻易地把她从心上拭去,仿佛拭去一粒尘埃?
她真的可以全身而退,开始一段新生活如开始一个新的日记?
寂寞如永夜,情怀纵如酒,酒终会醒,过往的伤害,使她学会了自我保护,学会了冷酷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感情,知道没有一段感情不会成为过去,于是不求长久,于是有所保留,这个人其实才是故事里真正可怜的那一个,她已经无法真正去爱一个人了,--那年轻的女孩还是一派混沌天真,因为她年轻,还有力量去爱去相信,她也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而这个年迈衰老的心灵已经绝望,--只要一个人念念忘不了她的寂寞,她的自我,她就始终无法纯粹地去关心另一个人,无法摆脱对别人情感自私的占有,无法真正醉,无法真正睡,无法真正和另一个人在一起。
--因为,她已经绝望得无法走出自己。
是在吵闹中看完这部电影的.的确,人性的阴暗面.可能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当中.可以忽略,也可以继续放大.其实看完了以后有一种悲哀.是出于对同性之间爱恋的悲哀.从一方面来说,这部片子的确是有关同性爱恋的部分.那是超越身体的一种精神慰籍.老太太看似扭曲的心态,其实是另人心酸的.只是因为寂寞.因为寂寞,所以才会轮回悲哀的事.她只是在寻找,寻找另一种爱恋的陪伴.
由丹奇的独白开始,越发的喜欢里面的台词。
或者是自嘲的挖苦。
然后发现,但凡是受过一点现代教育的,都会暗合那种节拍——我知道你要我知道什么,认同什么。
丹奇对布兰,可能是爱,可能是独占欲,或者两者没有分别。
在一个人终老之时,他会考虑,是猫更贴心,还是人更忠诚。
我们早有子喟叹过了。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家庭、婚姻、情感和精神的愉悦,莫知之。
闲来无事,翻出了各种多年积攒没看的电影出来看。
两天里看了6部,看完了,激动地到处问人,“有没有看过《丑闻笔记》?
去看去看!
”话说我已经很多年没干过这种推荐别人看电影的事儿了。
一般都是别人推荐我,我还懒得看。
本年度上一次这么沉痛的激动还是年初的《朗读者》。
跟《朗读者》一样,《丑闻笔记》也是改编作品。
如同《朗读者》曾让我震惊的关于尊严的讨论一样,《丑闻笔记》是凭借对孤独的探索触痛了我。
原谅我用了这么多言之无物的形容词。
我实在很不会在不复述剧情的情况下讲出我到底是哪一点被打动了。
可是这次不同,不是40岁的女人被15岁的少男勾引又抛弃的难堪,不是老女人一点点试探一点点部署的爱的宰制,甚至不是其间无数次让我想起亦舒小说的那些尖刻有趣的台词。
要怎么说呢,就像一个人的早晨,下了点雨,沏了杯茶。
你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窗户边,手指头能碰到点温热,可是,终会冷的。
楼下也有别人家的猫猫狗狗,小孩子老头儿在笑闹,跟你没关系。
你只有一个人。
就是这种孤独感,无法被救赎的,除了你不渴望的那个人,全世界都没办法替你体会的孤独感。
因为孤独,出身名门,嫁给中产阶级老公的熟女被秘密的禁果吸引终至沉沦,凯特布兰切特坦白秘密的那段台词简直是天才写的。
没有体验过孤独的女人,怎么会写出那样目眩神迷义无反顾的沉沦?
也因为孤独,朱迪·丹奇扮演的老女人所有的眼泪都是为那只老猫流的。
跟《朗读者》的经验不同的是这次我是先看了电影再去找小说来读的,非常愉快的是,我没有失望。
小说特有的长处甚至更加助长了我关于这个故事的战栗,比如下面的句子——“象希芭这种人以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他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个周末只能围绕在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他们不会懂得久久没有人碰过,以至于公交车司机一个不经意碰到肩膀时,都会象触电一样,一股渴望的震撼直传到两腿之间的感受” ……“邪不胜正,我母亲常说,但是我倒认为这一点她错了。
邪恶是存在的,只因为时机未到,才能保持相安无事” 。
这句子你们熟悉么?
于我而言,简直是《东邪西毒》附体到年轻时候的黄碧云身上然后又被亦舒抄袭了一水。
在出门开会的前夕,在漫长的假期终于结束的早上。
写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实在是再切题不过了。
这则故事并不是关于一个熟女对少年的性狂热,也不是关于一个隐藏多年的老年Les对年轻女人不可思议的占有欲,电影改编突出这些方面的结果,是将小说完全轻薄、时髦化了。
2006年底的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是位伦敦的年轻专栏女作家Zoe Heller。
小说到电影这部小说并不是某类沉重深刻如《追忆逝水年华》般经典化的作品,具备时尚读本一切轻松愉快地特点。
但作者写作严谨,作品品貌端正,聪明又动人。
坦白说,较宇宙之外的广袤,人心同样辽远宽阔的无边无际,艺术作品往往牵领住这些情愫的一点皮毛便足以让人心领神会了。
扼腕叹息也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刺激之下。
小说《丑闻笔记》的好处就在这里。
很快在两天读完之后,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它比同一年翻译过来的《微物之神》好看?
如果我觉得《微物之神》太“熟悉”、“雷同”,《丑闻笔记》从题材到写法难道更不是老套得一无往复?
结论也许很简单,因为《微物之神》在写、与展示“形式”,而《丑闻笔记》在写人物,所以它更动人,也更直指人心。
如果大部分观看者都和我一样先看了电影,会同样“误会”,并且忽略掉太多小说作者着力表达的东西。
其实电影《丑闻笔记》初看时,虽然落套,但仍有着一切英国小成本电影的可亲之处:相对保守、相对幽默、相对朴素、相对悲剧……就是那些相对于好莱坞使劲过大的跋扈作风以外的轻松。
但看完小说后,发觉落套都在电影对故事的选取上。
电影改编看中了小说故事的两个可资吸引眼球的老套卖点,“师生恋”(女老师对男学生)vs“同性恋”(年長的女性对年轻女人),这两点每一个后面都可以写出一排异色电影的名字。
一看便知,电影故事突出的“欲望”。
故事的伦理在这个法则之内打转。
对此,电影在镜头上对小说做了许多强调和改写。
比如,女教师希巴与康纳利第一次单独约会,小说中并没有让二人发生性关系,电影则迅速让二人在草地上露宿;小说中直到希巴自己坦诚,芭芭拉并没有直面她的不伦之恋。
而电影则让芭芭拉干脆刺激地偷窥到希巴和康纳利的激烈性爱场面;电影中康纳利对希巴的挑逗会让小说作者有些惊讶,他直接说:老师,你“技术”怎么样?
——虽然,这部电影毕竟不是一部《本能》般以性感为卖点的影片,但欲望法则还是贯穿始终。
为达到这一目的,电影对小说线索上进行了最重大也在我看来,有点可气且可笑的一个改写,将第一人称叙述者芭芭拉改写为一个女同性恋者。
电影并没有直写这一点。
但种种暗示包括结尾的突出,让芭芭拉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性狩猎者。
电影将这个形象曲解了。
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
显然,导演不能理解芭芭拉对希巴的兴趣。
那些心计与跳动的情感,那与之为伍的若渴情节。
这些所有让女性读者非常熟悉、理解的情绪,导演似乎只在欲望中的男女身上才看到过,便也仅能在这样的逻辑中安排二者关系。
于是,便生产出同性恋情这样的解释途径。
小说中的芭芭拉是个性格复杂的角色。
作者主要借她呈现的是孤独与冷漠的人际关系。
芭芭拉出生于工人阶层家庭,与父母交恶,唯一的妹妹是个宗教狂。
她理智、清醒而严苛、冷峻,在长年独居的生活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由之而来是在她自己的生活阶层中,毫无可交往的对象。
这又反过来形成了她孤僻而愤世嫉俗的个性。
在遇到希巴前,芭芭拉以这种面目对着周围那些麻木的教师和学生。
在这所教育上不起私立学校的,普通工人阶级子女的公立中学里,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在混日子,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将来“至多”作商贩等服务行业,将眼下所学的莎士比亚扔在脑后。
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粗鲁而暴躁——小说在很多地方强调这种“阶级”问题,暗示芭芭拉既是出身这些人中的一员,又看不起他们身上的劣性。
她拒绝参加教改等校方的虚伪活动,厌恶同行的粗鄙和无知——直到希巴出现。
“在此之前,我从没认识过一个上层阶级的人,希巴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这阶级的人。
”小说中不断强调这一点。
希巴来自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这一方面突出了希巴可以与芭芭拉做朋友的原因,在学养背景下,她们可以交流;另外,她来自另一个阶级。
芭芭拉渴望和她交朋友,因为她与众不同,并且高贵而神秘。
与整个芭芭拉生存的环境截然不同。
所以对她的家庭邀请,芭芭拉暗地兴奋不已。
不仅因为希巴的可爱,也更因为她出身带来的优越属性,芭芭拉对此是不无好奇的。
而电影将这个情节完完全全的狭隘化,呈现为单一的、出于性欲的占有心态。
在这里,电影挪用改写了小说的一个情节:“芭芭拉的精心梳妆打扮”。
如果观看者都阅读了小说,就不会发出“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
”这样的疑问了,因为小说中芭芭拉的精心准备是为赴一个男人的约会。
芭芭拉对希巴的背叛也更可解,因为同为女人的失望与嫉妒。
而电影将之挪用到芭芭拉赴希巴之约上。
——在我看来,这种改写可笑之处,不仅在于导演对女性情感一厢情愿似的的误解强加,更对芭芭拉这个形象没能理解、体认,且没有或拒绝同情,以同理心注视、处理这个角色——这个形象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扁平化的“孤独老处女怪物”,怪异而变态。
只能说导演也许有意曲解,或无法体认,独身女性在某种独处情境下的心态。
那样的寂寥不仅指向性,也指向一切遍在的情感本身,比如朋友,比如家人。
欲望法则与男性思路也在这种男性中心的思路下,小说中风格恐怖的结尾“两颗绝望的心”的无奈捆绑,被改写成影片中出轨女人的“回归”忏悔;在“认清”芭芭拉“丑恶”嘴脸之下的希巴,与芭芭拉彻底断绝关系,回到了善良的老丈夫身边。
——一个更符合“社会主流”的思路。
在自由改编的理解基础上,我可以认同一切对原著的电影改写。
只是这次“如此巧妙”——所有细微的、重大的改编,都恰到好处的服务于一种男性思维与表达。
这个男性思路,让一切复杂的情感服务于浅表的欲望表达,于是电影更好卖、“好懂”了,却也轻薄了。
小说中许多可兹表现的地方都抹去不表。
比如,芭芭拉曾在希巴事发后暗自替希巴叫屈,她指出英国五十几岁的王储娶十九岁的小姑娘时举国欢庆,而希巴的事情就如此令人嫌恶,这样公平吗?
五十几岁和四十岁,十九岁和十六岁真的差距那么多吗?
抹去不能表的还有希巴的单纯和细微体会,“他的身体是一个新玩具,大人对身体满不在乎的态度,他还没学会。
”以及希巴独自承担的勇气。
电影《丑闻笔记》自然是成立的,就影片呈现看,也是一种成功地改写。
但若就小说希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复杂情绪的意图来看,这个改编带有有意误读和单一化、商品化的倾向。
补充:关于《丑闻笔记》中女主角名字Sheba(希巴),作者选择的由来: 示巴女王(Makeda, Queen of Sheba)是公元前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的女王。
她在非洲的势力,最强的时候覆盖整个东非。
根据《旧约圣经》列王纪上第10章、《古兰经》和其它历史资料的记载,她因为仰慕当时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才华与智能,不惜纾尊降贵,前往以色列向所罗门提亲。
而所罗门王也因此与她犯了奸淫罪(因为他已有妻室),而被上帝所遗弃,并展开了以色列王国衰落的序幕。
示巴女王被以色列人逐回埃塞俄比亚之时,据说已怀有所罗门王的骨肉。
而埃塞俄比亚当地的语言亦与古希伯来语出奇地近似。
此外,存放于耶路撒冷圣殿的约柜在罗马帝国军队屠城之后神秘失踪,据闻就是当年所罗门王在埃塞俄比亚的遗裔把约柜秘密从耶路撒冷运到埃塞俄比亚收藏。
这些片断的正史、野史,都或多或少证实了示巴女王当年和所罗门王的关系非比寻常。
亦有人凭着《雅歌》第一章第5节的一句,而认为《雅歌》是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之间的情话。
2007年5月11日 于 北京
晚上吃夜宵的时候听朋友讲起高中时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男生和人到中年的女老师,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用猜也能知道七八分。
这个女老师三十来岁,据说长得有点像钟丽缇,还有个孩子,当时才七岁。
朋友的高中是在湘西的一个小县城上的,那是一个只有十几万人的城市,人们相互熟悉,生活平淡、简单,发生点什么事情,不久就会满城风雨,更何况是在为数不多的县城高中,孩子们口口相传,八卦是人类的本性。
之前高二的时候,就听到高一时同班的男生和这个女老师之间的绯闻故事(后来文理分班就和故事的男主人公不在一个班了),有人看到他和女老师上课暗递纸条,短信传情,甚至下了学还会一起吃夜宵,举止暧昧。
一个是被枯燥学业压抑,生理、心理躁动的少年,一个是人近中年生活归于平淡,心思活络、情怀难抑的妇人,即便事情属实,那也是你侬我侬,干柴烈火,一触即燃,自然而然了。
然而这种事如果不是我们亲眼目睹,多半也只会当成风言风语,作为课余的谈资,给乏味的生活增添些奇异的色彩。
直到高三某天的一个下午——一同学匆忙的从办公楼跑到教学楼叫他们去看一场好戏。
不用细说大家就知道是什么了。
虽然之前就知道他们之间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目睹过,而且如此劲爆。
当然所有人都激动了。
更加让人激动的是,他们办事的地方竟然是她男人的办公室!!!
那个女老师是教历史的,不过是高中一个不起眼的普通老师,她的老公呢,不仅是这个同学的老师,还是学校的领导。
在她老公的办公室里颠鸾倒凤,也只有深夜看有色小说才会遇到如此情节吧。
他们学校办公楼和教学楼是分开的,但并不是离得很远,都是U型结构,中间是花园。
为了不惊动这对男女,这些高三的学生就选择了在办公室的对面观看,由于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细节自然是看不清的。
但是香艳场面还是让青葱的学生红了耳根,无论男女同学都是伸长了脖子直了眼睛。
不知道他们相互看看彼此,年轻的心里会生出多少情愫。
不消说,这件事很快就在学校里面传开了。
过了两天,这个男生就被那位可怜的戴了绿帽的领导叫去办公室了,门外听到“啪啪”几声响亮的耳光。
女老师听闻后,也从课堂急匆匆的跑去。
三个人碰到了一起,那就如同炮弹的引信燃到了尽头,不用细说就知道那间屋子里有多少血雨腥风……作为领导,被戴了绿帽是什么感受?
更何况是自己的学生给送的,这就是七尺大乳啊。
可是他除了发发火,打几下耳光,也不能做什么出格的事了,还能拿一个学生有什么办法?
只好忍着一肚子窝囊气。
这事人家好歹也是你情我愿的,而且学生的家长不来学校闹个地覆天翻就已经要念弥陀了。
这样的事情,在一个闭塞的小县城发生,就像在一滩平静的死水里投入颗石子一样,不知荡漾出多少波纹。
所有的矛头当然指向了这个女老师,后来的后来,学校开展了教师整风大会(想想这样的大会,大家心里没有小九九,自然相安无事,倘若谁萌动了什么心思,男女之间的事,谁又能拦得住呢),她被开除了。
学生没有什么事(估计旁的人还会另眼高看呢),女老师的老公受了这样的耻辱,很快就和她离婚了。
可怜一位佳人,赔了工作,家也没了。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再后来,女老师和该同学去了同学的家,还见了家长,估计这个同学家里平日也是不怎么管他,学校棒打鸳鸯侣终究还是没有拆散他们,据说女老师还送这个男孩上大学什么的。
至于那个委屈的男老师,不久也另觅新欢,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呢。
不知道许多年后的现在,故事又会有什么新的结局?
也不知道自己看懂了没有。
剧情较紧凑,演员演技不错,主题表达有点不伦不类,想不同却又落入俗套。
人的孤独感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我相信一个人也可以优雅健康地生活。
生活的平凡与琐碎也确实容易让人厌烦,渴望轰轰烈烈。
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太贫乏,有一块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处在其中就能快乐满足,这很重要,不管是一个人还是有一个家庭。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同样是孤独,同样是不顾一切的拼命想攫取一点温暖和陪伴。
不同是,松子简直饥不择食,任何人愿意把一点点的好意丢给她,她就能舍出命去给予。
毕竟是年轻血热,可以爱得不顾头不顾尾,姿态难看也不打紧,都可以被青春热情一笔冲淡。
这边厢的英国老女人毕竟是老了,有时间附加的耐心,有身份和格调,从而能够做到自矜和骄傲。
这东西很重要,有这东西,人就至少还希望保持一点矜持,不至于撕破脸皮,哪怕是再赤裸裸的欲望上也要裹上一层画皮。
没看原著小说,不知道书里有没有写这个老女人是怎么走到老年,也不知道她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也许也曾经炽热地爱过,失望过,终于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于欣赏之人的感情上的获取更像是对猎物的设局,像一只老谋深算的蜘蛛,精心算计,不紧不慢地布下每一步,仿佛无懈可击。
但她还是低估了时间和虚空双重加力,可以把一个人的精神摧毁成什么样子,一点点蜘丝马迹的友爱示意都被放大成白日的美梦,而且她品味也忒不坏,没法将就蠢笨的人,但聪明人的问题恰又在这里:你没办法愚弄她太久,她们总会发现的。
于是不意外她的两次(电影里暗示了在希芭之前也有过一次“特别的友谊”)都是失败收场,没关系,总还有下一个,再下一个天真的迷人的小东西,再次撞进她的网里来。
其实孤独是挺好的东西,坏的只是不甘于孤独,搅合上欲望和控制,经历多年发酵之后,就成了闻一多写的那一潭死水:远看去仿佛翡翠的绿,珍珠的白,靠近了都是腐朽的恶臭。
朱迪·丹奇 起初以为那会是平稳如深潭的老妪。
教了几十年历史的独身老女,知道自己的威严和智慧,所以交给校长的报告只是一张纸——内容却明确、严谨、无可挑剔;所以用一个眼神平息下课铃声中蠢蠢欲动的学生们——然则随即示意他们离开;所以在办公室里用教科书般不容置疑的句子和语调纠正同事们的八卦——即使这令办公室陷入寂静。
所以她“听许多人倾诉秘密给我”;所以她只写心事于法典般的黑色硬皮日记;所以,她仿佛自己是后世的史学家,尖刻、挑剔、冷酷地记录和评论。
她周围的人,她见到的事:如此愚蠢,如此荒诞。
我以为她是这样如深潭的老妪:眼神内敛,表情静默,心思缜密,行事严谨。
矮小的身材,千沟万壑的脸。
她冷冷地注视,冷冷地写。
“他们不喜欢我,可是尊敬我。
”,她独自一人,孤单而独立,她不需要任何人。
我以为是这样,即使凯特·布兰切特出现。
是的,是凯特自己找上门来的。
朱迪受到邀请,精心打扮而不露声色。
我以为她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
两人,会成为那种,传说中的“上等友情”。
我以为朱迪是这样一个活在“正常”和“规则”世界里的人。
当她发现凯特的不伦之恋,会痛苦,会陷入道德和友情的煎熬,会滑向疯狂……没错,她痛苦了、煎熬了、疯狂了。
可……全不是那么回事。
她找到了gain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的机会。
保持沉默,就可以控制这金发美人。
她可以,她能够,让笔记上出现更多贴满金星的日子。
她需要这些金星。
毫无任何预定的周末。
漫长的午后。
漫长的夜。
浸在浴缸里定定地望着天花板。
肌肤在尚未被抚摸过的时光中松弛和垮掉了。
身边只有猫。
然后猫死了。
那金发的大猫又不肯迁就她执拗疯狂的占有欲——你是我的,我们是同类的,你的家人,你没有他们会更幸福——凯特需要陪在家人身边,她那患唐氏症的儿子,青春疼痛的女儿。
猫,只是猫而已。
这段戏绷直住了观众的神经。
两个演技女王高手过招,煞是好看。
朱迪,豆瓣有网友将之比作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了滚烫的蜡油。
”(《金锁记》)。
她要凯特stay with me!,不惜以毁掉她相威胁。
然则凯特毕竟是黑羊,没有那么轻易屈服。
抱着朱迪说了一连串好听的话,还是跳上已经发动的车子扬长而去。
于是朱迪“坏掉了”。
凯特如此美丽,在家里跳舞的身体如此美丽,手腕如此美丽……可这些美丽如果不属于自己,就毁掉它。
更妙的是,当凯特陷入困境,她就会留在朱迪身边。
金毛的大猫,无法出门,只有窝在朱迪的家里,等她带回食物;或者在午后的光线中打盹,露出修长美丽的足踝。
那是朱迪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即使后来事情败露,她也可以继续寻找新的猫。
上一只如此,这一只如此,下一只可以依然如此。
她可以继续毁灭美丽孤独女人的人生,或者毁灭未遂。
如曹七巧,如梁太太。
她擅长这个。
凯特·布兰切特 金发、修长、姿态优雅,美得令人屏息。
她出现在灰色的校园中,如同一块漂白,格格不入。
她“故意穿上旧的长大衣,意在表明‘我同你们一样’。
”也许正因了内心根深蒂固的“不同”:我嫁给年长二十岁的男人,我的儿子有唐氏症,我的家族令人绝望,我承受如此与众不同的痛苦……我,和你们,不一样。
她有良好的教养,无所顾忌的性格,年轻时就是一只黑羊,现在依然是。
她与所有人交谈,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怀抱问题的人。
她像选美获胜的亲善大使,挂着迷人的微笑,点头、和艾滋病儿童握手——但永远居高临下:你们怎么会懂我的寂寞?
这一点,凯特与朱迪,惺惺相惜。
正因如此,凯特无法拒绝少年,当他对她表示崇拜,以及表现出弱小无助。
也许,也正因如此,当凯特发现:即使朋,即使不伦,站在“正常”境界线这一侧的反倒是自己——的时候,她混乱了。
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而事实是朱迪更为“变态”。
和朱迪写满扭曲的笔记相比,她的丑闻,最多只成为媒体的谈资……发现这一切之后,她震惊之余,是否感到安慰?
她不能同这个变态老蕾丝继续同处一室。
她无处可去。
她也许并没有那么罪孽深重。
她可以回家。
和朱迪那种病入膏肓的变态比起来,她只不过是迷失。
应该,可以,被原谅。
所以她回去了。
像做错事的小孩子回家。
比尔·奈 第一次露脸,观众借了朱迪的目光来打量他:凯特的丈夫应该是什么样子?
冷静的白种精英,刮得干净的下巴拍着气味清新的剃须水,再加上一副金属框眼镜——Hard Candy里面的大灰狼再老个十岁,再内敛一点,该是那个样子。
随即我们和朱迪一起以为走错了门。
加勒比的章鱼船长,真爱至上的老摇青,脸上的松弛掩盖不了那份永恒的玩世不恭。
够成熟,够帅,够配凯特,可就是哪儿不对劲儿,不搭调。
他在十几年前推倒了小他二十岁的学生凯特——这也正是凯特家庭问题的一部分,也许。
最后他打开门迎接归来的妻子,这老帅大叔的表情十分有趣:眼里明明充满柔软、不舍、委屈……的混合物,满的要溢出来,嘴角却紧绷之中隐隐透出一个“-_,-”来,几乎是无限停留在笑场前一秒。
整个地就是……一个囧字。
少年路人甲 比尔也在剧中说,“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有,都有过,对年轻人满怀欲望的时候。
但是,要控制!
” 少年如此美好。
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苍白的皮肤。
想起The Good Shepherd里面马特·戴蒙的“儿子”,那个光滑的裸背和腰(鼻血ing)。
这个少年亦如是。
15岁,伦敦老百姓的口音。
在球场脱下衬衫,露出白皙的上半身,奔跑,汗水在空气中蒸发出青翠的味道。
那些美好的少年们,眼神生涩,会不顾一切地爱上谁。
所以大叔虽酷,御姐虽艳,大家还是排着队控罗莉,控正太。
以为他真的爱上凯特,因为她那么摄人心魄。
可很快就发觉不是的。
他就像我们身边常有的那类人:清楚自己的魅力,眼神大胆而直接,又晓得拿捏分寸。
挽起裤腿跳进水中畅快淋漓,却决不会沾湿身体。
戏水,不涉深潭,全身而退。
这样的人,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少年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种天分,或者说,一种成份。
我们可以经常在人群中看到这些人。
成年的,或者少年的。
凯特布兰切特的影片过去零零星星也没有少看,但也是囫囵吞枣了,真正意义的应该是这部影片,从这部影片开始重新审视这名澳洲女演员,现在看来,魔戒中的精灵女王的翩眇,也仅仅是她的小试牛刀了。
这部影片中凯特演技爆棚,是不是我喜欢的女星太多了?
当初忽略了她?
朱迪·丹奇,过去也是零零碎碎的看过她很多影片,在这部影片里她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了。
007里面的M,尽管处境不多,但高超的演技,足以证明她绝不是一名普通演员 影片涉及到了禁忌,所以未必会赢得奥斯卡那些评委的青睐。
其实就是表现的是二个不同生活境况的二个孤独的女人的故事,影片讲的是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孤独,而不能因为故事本事不伦之恋那么简单。
影片中芭芭拉(朱迪·丹奇)对宠物猫的眷恋,这种孤独尤为明显,有些人认为芭芭拉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哈特(凯特布兰切特)之前或者之后,似乎她都在控制自己喜爱的女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所以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很大,而芭芭拉也是孤独感使然。
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莫过于孤独了,这种情感会在各种类型电影中体现出来,比如《心慌方》中,当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孤独感会异常强烈,是那种极端的孤独感。
人生的另一个我要爱的女人,至今还在地外某个星球上等着我,可我就是找不到她的坐标,我没有办法星际穿越!
这种孤独感也异常强烈
朱迪丹奇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女同性恋,一直用这种称为好友,掌握对方弱点以威胁的方式与年轻女性交往。其实是个渴望触摸,渴望感情的可怜人。她就是一个长大了的巨婴,会耍手段,会很自私的索取,不顾后果,不替对方考虑,不达目的不罢休。
蛮好
相对幼齿小白脸,还是比尔耐伊更靠谱
Dame still made me sick.不过导演挺有劲,两部片为五人次取得了奥斯卡表演提名
过分的占有和控制欲令友情变质,老处女真是一种可怕的生物。。。
觉得一般
暴强的对手戏
说明老处女真的很容易变态
看见贼眉鼠眼的老女人就令我非常难受。
该说放任自己欢纵和接纳他人痴迷都是极其可怕的事情么……
it sucks...
各种Low!
越是被压抑者,爆发起来就越猛烈。简单点说,就是那些长期得不到爱的女人,一般都是很变态的。
老而弥辣
其实也是一种爱~~~,不过还是要小心老处女~~
人心叵测啊
喜欢。尤其喜欢凯特布兰切特
2007年4月9日
两位女戏精演技炸裂。
一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