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局中局设计很巧妙,但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猜到,后面会让这些面具人来抓弄他们。
最后女主,看着摄像机的时候,我觉得不应该是惊慌的表情,应该换成微笑的表情。
那么接下来,就有很多发展空间了。
那么续集就可以变成这样:1、这个女主,才是这场局的策划者,而小女孩只是其中的一颗棋子罢了。
续集,再通过小女孩为诱饵,引导她暴露这些面具人身份,再集结第一集被杀的人的亲戚朋友设局复仇,从而再来个围剿。
2、女主不是策划者,而是续集的复仇者,通过摄像头明白了原来是这小女孩泄露了他们的行踪,于是续集开始了复仇计划。
通过小女孩为诱饵,引导她去通知这些面具者又有一场恐怖恶搞秀,让他们来围剿。
然后女主找到她的老板,再集结一批人拍摄恐怖片,告诉她接下来会邀请这些面具者玩一场真正的恐怖秀,老板为了真实效果肯定会答应。
女主为了复仇,肯定会全力以赴,现场设各种各样陷阱,来个瓮中捉鳖。。
但是本以为自信满满要为死去的同事报仇,结果又出乎了意料。。。
她的完美计划,被她的儿子知道了,而她的儿子,是这面具杀人者的忠实粉丝,不想面具杀人者,就这么都死去,于是就向他们告了秘,于是续集全部参与游戏者又被虐杀光,第一集小女孩最后被女主角杀死了,女主角带着她的儿子逃之夭夭。。。
怎么说呢,这是第二次看了,难得在烂片泛滥的年代里让我去满世界寻找这部片子【上次看后忘了名字】。
节奏紧凑,不拖泥带水;结尾开放式,让人无限想象。
面具,让我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某两个经典系列电影。
说不上新颖的剧情和创意,却依旧吸引了大批的看客。
全剧贯穿的关键词是转折,不管是电影里最初的恶搞医院保安,亦或是后面的恶搞者变被恶搞者,当然还有最后的面具团伙出现和车上的摄像头。
最后男主的那句you know what to do也就代表了很多的事情。
再说这片子的深意,在下愚钝,仅仅只看出了两点:1.当今社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网上的平台以及媒体越来越没有下限和节操,做出来的一些视频和文章越来越出格,完全以迎合大部分人的低级趣味。
2.不是隐晦的,而是直接的讲述了深网这个东西。
年轻人的好奇心,有钱人的胡作非为,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比特币,军火交易,毒品买卖,性奴生意,以及电影里所作为主线的折磨虐杀视频,网络的阴暗面,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东西,实属不应该存在于世界上,可它就那么真实的存在,所以,不要去碰这个东西,也不要去试图找到它们,记住,千万不要下载洋葱浏览器!!!
影片给炎热的夏日注入了一丝凉意,观看前可以说没抱任何的期望,但却收获了今年最大的惊喜。
喜欢恐怖片的影迷看到片中那些熟稔的经典恐怖桥段难免会心一笑。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恐怖片中已接近于教课书般的吓人套路,似乎没有它们就无法吓到我们,有了它们又百遭诟病,影迷们对它们是又恨又爱。
这里面主要涵盖的恐怖片类型是虐杀片,对于超自然或鬼魂类的恐怖片又是另一套吓人法则,今后有时间再总结一下,这里就不作扩展论述了。
1. 空空的狭长走廊,头顶的荧光灯由于低压的缘故时不时地闪烁并伴有“嗞嗞”声,有时剧中人物身后的灯光会随着他们的前行而逐个熄灭,直至漆黑一片。
2. 一个人物A手握凶器沿着走廊向前走,而另一个人B在前面不远处的拐角处惶恐地躲着,这种情况A是施害者,B是躲避的受害者。
80%的情况是当A到了拐角处,突然转身的时候,镜头给向B藏身的地方,但这时B已不再那里;20%的情况是当A到底拐角处时,镜头还是对着A,但B已对A先下手,为了给自己进一步逃跑提供时间。
3. 当人物A处在一个屋子时,另一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A身后的门外,当A转头的时候,人影已不再,这时会伴随着“嗖”的一声音效,人物A回头能看到人影的几率为零。
4. 人物到了一个略显恐怖的屋子里,身后的门会慢慢地打开并发出“嗞嗞”声,镜头会随着人物视线慢慢地移向门外。
5. 施害者追到一个屋子中,被害者躲在衣柜中,镜头会是躲藏人透过衣橱狭缝的视角,接着镜头会转向衣橱外,然后施害者会突然地打开衣橱门,这时99%的情况是施害者已不再那里,或对方打开的并不是他所藏身的衣橱,这种情况多暗示藏身者能最终逃出生天;1%的情况是藏身者被发现,接着被杀。
6. 走在空无一人的走廊或街道的时候,人物A发觉身后有人跟着他,他回头的时候,发现有人或没有人的几率各为50%。
有人的情况,最终人物A会能从这个场景中逃脱;当没有人的时候,通常跟随者会在下一个拐角处对人物A下手。
7. 受害者逃向一个开着门的电梯时,后面施害者会紧紧追赶,进入电梯的受害者会疯狂地狂按关门键,100%的情况受害者能成功地关上电梯,而施害者只能望梯兴叹,不得不爬楼梯去追赶。
8. 人物A坐上电梯的时候,门马上要关上的时候,一个人手突然会阻挡电梯门关上,人物B会进入电梯。
如果人物A是次要角色的时候,下一个镜头会是人物B从容地走出电梯,身后是躺在电梯里面的人物A;如果人物A是主角,下一个镜头会是A和B在电梯中,到了A的楼层,A紧张地走出电梯,但人物B并没有走出电梯。
9. 人物A听到门外有异常声响时,开门后向左或右一个方向看,通常TA所看的方向没有人。
再向反方向看的时候,一种情况是人已在那里,人物A被击昏或被杀害;另一种是没有人,但当TA关上门回到房间是,对方已在屋中。
10. 逃跑者准备坐上车逃跑的时候,一种情况是找不到钥匙;另一种情况是即使有钥匙,但发动不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车子可以发动,但藏在后座的追击者会慢慢地坐起来,如果逃跑者是配角,会被杀掉,如果是主角,会被击晕。
11. 受害者终于逃脱的时候,中途搭车基本上是又上了施害者同伙的车;或者他跑向一个房屋求助时,也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
12. 受害者奄奄一息,几近昏迷,这时TA眼前会出现一道光亮,有人来了,TA获救了,下一个镜头是TA还躺在原地,原来是一个梦或幻觉。
13. 受害者绝地反击,终于击昏施害者,当受害者精疲力转身准备离开时,施害者会在TA身后慢慢地站起来,施害者一次就被彻底解决的几率为0.1%。
14. 没有头脑,精虫上脑的几个次要男女角色,会在树林或远离主角的房间OX,99%为骑乘位,这时施害者会先杀了上面的一位,下面的一位见到血滴到TA身体时,然后大叫,接着也被杀,镜头在TA的尖叫声中回切到主角所在空间,屋中的人会感到自己听到些什么,但接着的寂静让他们又继续交谈了。
15. 听到屋外异常声响,男主角通常说为了保护女主角,让她留在屋子,自己出去看看,女主恐慌焦急地等待,突然“砰”的一声,她发现男主口吐鲜血并且脸贴在门的玻璃上,然后慢慢地滑落在地上,身后露出施害者。
这里只是列出了一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桥段,优秀的恐怖片能很好地运用所使用的桥段,而不是简单的堆积和用音效吓人,还有做到尽可能地让影片逻辑顺畅,而且在血腥度,和杀戮逼真度都要做到细致,恐怖片多还是采用模型特效而非电脑特效,所以特效师和化妆师的工作在一部成功的恐怖片中功不可没。
能拍出一部好的恐怖片是十分不容易的,尤其在当今见多识广的影迷面前更是难上加难,非常期待今年的《电锯惊魂8》还有其它的意外之喜。
看完了这部澳大利亚恐怖片:《恐吓运动》,还可以,血腥暴力是有了,恐怖就一般般了,局中局,可惜结尾没有反杀,结局有点崩,男主角死的太惨了!
这部电影告诉大家狼来了的故事不能常玩,玩多了一旦真的遇上狼了你还是觉得这是假的,全然不知自己已经身处险境!
总觉得电影有讽刺无政府主义的暴力狂欢和未成年人无脑犯罪的社会乱象!
影片讲述了艾玛是一档恐怖恶搞类综艺节目的制作人,对于这个靠欺骗和伪造愚弄嘉宾的节目,艾玛感到十分厌倦,她打算在做完最后一期节目后就辞职不干。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更血腥更暴力更真实却也拥有更多观众的恐怖节目,老板要求艾玛和她的同事兼男友马库斯做出能够超越这些节目的作品,否则就要炒掉整个制作组。
马库斯将下一期节目的地点选在了一座废弃的疯人院之中,这一次,艾玛负责扮演在医院里工作的护士,以招募园丁之名找来了一名叫做罗汉的男子。
罗汉表面看来安静而又老实,但之后他的种种诡异作为让艾玛开始怀疑,罗汉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这部澳大利亚恐怖片算是今年恐怖电影中的一个小惊喜,前十分钟的停尸房暖场秀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后面的精神病院大屠杀更是套中有套,剧情也一再反转,不到最后一分钟,不知道结局如何。
当然作为恐怖片“老司机”的在下还是猜出了片中不少的“陷阱”,但我相信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本片的连环套肯定能让你深陷其中。
影片也加入了流行的直播元素,算是批判了一些播主为了获取关注度和点击率完全没有任何下限,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当然恐怖片中的法律基本都是摆设,片中更是连一个警察都没出现。
不过本片在不断翻新花样杀人泼血浆的同时,也不忘加入喜剧元素,比如那个拿电锯的“鬼脸”刚打开电锯,锯片就掉在地上的一段直接让我笑喷。
总体来说,本片是一部既泼了血浆又不怎么恐怖,还有点现实批判元素的好玩的电影。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以为是很多突脸杀的惊悚恐怖片,没想到是走剧情向的血腥暴力片。
反转又反转,整蛊别人的人最终成为被整蛊者,故事挺有意思的但总体来说不恐怖,尤其是在罗翰的演员身份揭露之后基本放弃刺激手段专心走剧情发展了,有一点高开低走。
见监控摄像头视角挺害怕的,莫名联想到小时候在QQ空间刷到的那种突脸杀短视频。
安排保安乔治独自守夜停尸房,出状况只能打电话求救,这种开头形式想到《最后一班》,居然是整蛊游戏,见恶灵拔枪自卫太爽。
布莱尔造型,新来的演员艾比,前辈演员艾玛。
马库斯讲剧本正事牵扯到私人感情纠纷,不要相信普信男的承诺,或者说不要立死亡flag,想做什么就立刻行动。
在拍摄各种安排调度看出马库斯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究竟是想博取流量赚钱,还是热衷于吓人,如果这次行动顺利成功,他是绝对不会就此停下来的。
没亲自遇到超自然现象的人,即使看多少恐怖作品,依旧是永远不会真正体会到当事人那种害怕的,毕竟那些事物都与自己隔着屏幕。
暗网面具怪胎活人祭视频,杀戮折磨迎合观众喜好。
废弃的精神病院,《墓地邂逅》既视感。
恶搞对象罗翰其实是演员特伦特曾在这里工作过,前来应聘园丁职位。
戏中戏,真正的恶搞对象是艾玛,却混进意外的要素面具怪胎。
面具人躲避监控,是否熟悉该地区或者恶搞剧本流程。
面具怪胎出现后,马库斯第一反应是自己赶紧跑,在艾玛的提示下才跑回去救同伴JD和艾比,从不反思恐吓秀的拍摄会对他人能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自私自利昭然若揭。
给予受害者希望,新鲜的恐惧感是最大的恐惧。
艾比是面具怪胎之中的成员,面具之下是年轻人,马库斯猜测拍摄团队有内鬼,都在给予提示。
《恐吓运动》基本架构或许与电影中的综艺有异曲同工之乐:本片只有80分钟,短到和综艺的时长差不多。
在这短短80分钟内塞进一部低成本B级片并不算难:只要金发女郎、头脑简单的运动健将和番茄酱嗯造就完事了。
但是,低成本B级片的想象力远不限于此,当导演的脑回路过于发达时,B级片的微妙现实处境能为导演的放飞自我提供很大的包容空间。
如果这么说的的话,80分钟的时长就有了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挑战。
而《恐吓运动》,正是这种放飞自我的不错产物。
如果直接纵览本片,可以这么简单概括剧情:为了挽救在互联网上无力同暗网中的真实犯罪视频竞争的电视真人秀节目scare campaign,节目组的几个人租用了一处无人使用的疯人院,准备拍一期风格全新的节目,然而,节目逐渐走向失控——真有人在节目中受到伤害,暗网中的犯罪团伙也瞄准了这个节目组,准备让他们借花献佛,演一出自己的好戏。
本片中的反转主要依赖于“剧组的发现与消失”,换句话说,就是”剧本是否能掌控剧目的走向”。
Avant部分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手法:经典的无人病院招聘门卫展开,半夜门卫发现送来的尸体是活的,然后发现监视器后面有剧组,这是第一重反转;误认为门卫有枪,造成剧本无法控制的真实暴力,是第二重的反转;发现门卫的枪是枪套,虚惊一场,剧目又重新回到了剧组的掌控之中,则是第三重的反转。
短短的Avant部分三重反转中,观众对影片中的节目组的剧本结构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也交代了前半部分电影剧本的基本背景。
同时,误认为门卫有枪也是影片故事线索的暗线的开始:暴力迭奏的逐渐强化与真实的突然入侵。
正片部分将Avant部分的三重式反转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扩写,有两部分组成:Scare campaign的节目组主导新一期节目作为前半部分,而暗网真实犯罪视频拍摄团伙主导了后半部分。
作为真人秀演员的女主角发现节目邀请来的主角“真有问题”,“杀了节目组的好多人”是第一重反转,在这次反转中,节目组在拍摄中的绝对地位被象征性地取消,节目主角砍翻监视器后的剧组成员是恐怖效果的巅峰。
后两重反转则是以叠加在一起的方式进行:由于节目邀请来的主角表演太过成功,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情的女主用螺丝刀会心一击扎在了车后座上动弹不得,大声吐槽节目组不讲劳动保障,节目组重新掌控节目,这段剧情以导演凯恩斯俩兄弟在《尸骨化肥》中所熟稔的血腥喜剧的方式展开。
很快,突然出现的暗网真实犯罪视频拍摄团伙则是第三重反转,邀请来的主角和其他各个节目组的各个成员相继被杀,只剩下身为导演的男主角、女主角和被抓走的新人女演员Abby,而女主角仍未发现第三重反转的发生这一展开,其表演也具备着喜剧的效果,当然不好笑就是了。
暗网真实犯罪视频拍摄团伙在第三次反转中,接过了正片的后半部分情节叙事主导者的职责。
暗网团伙作为叙事主导者的电影后半部分显然有些乏力,放在小成本恐怖片中显然也可以理解,男女主角的行动多有些莫名其妙,比如这俩人在手术准备室挑选武器这个环节——为啥你们准备了满柜子各种开瓢利器,男主却不拿武器,只让女主拿,你是让罪犯更兴奋吗?
但是这一乏力或许也可以放在暗网团伙的拍摄秩序中理解——好看的真人秀都是有点脱离剧本的,莫名其妙的行动可以被这么理解。
在最后解救完被埋在棺材里的Abby后,女主被迫要在男主角和Abby中选择一个,女主角选择了Abby。
在临死前打嘴炮的男主在得知Abby是暗网的同伙后默默地被烧死,女主角带Abby跑路的过程中,Abby也露出了真面目。
若以《林中小屋》一片为例,双线叙事在主角发现收容所时回收,然后以收容物的大肆屠杀和克系怪物苏醒的弥赛亚时刻为结尾。
在这里,我们捕捉到一种典型的安提戈涅行动——被命运选中的几个年轻人放纵于怪物的失控,暴力入侵时刻并未因为名为世界存续的慈爱教诲所内化为象征秩序的一部分,主体承担起了无意识的责任,通过对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悬置实现了双重否认式的自杀式行动。
而在《恐吓运动》中,我们难以发现行动的可能性:数次“剧本失控”都被“剧组所要的节目效果”所解释,甚至暗网团伙的大屠杀只是为了他们节目的新效果,来到疯人院和跑路甚至都是“为了节目”。
在这里。
作为大他者的言说策划着反转每一步的行为,任何一个坐标系变换的创伤性时刻最终都落回了另一层秩序之中。
这一反语式的探讨其实很难为更近一步的恐怖片文本书写提供什么有效的可参考处,但是很明确的揭示了恐怖电影/真人秀的尴尬之处:面向电视/院线的影视作品,创作大多在一个观众不会感到太恶心,审核者也不会难堪的范围中,这一范式历久弥新,而面对依靠互联网传播的guro向视频,这一创作范式已经很难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
而另一方面,反转,反转,再反转——叙事上的诡计和不断反转是恐怖片/真人秀所依赖的经典套路。
如果以《死路》一片为例来说明,当女主角在ICU中醒来时,反转的手法将之前夜间行车剧情中所有无法解释的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释,这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反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解读文本,本身带有一种解释的功能,这种解释基于作者中心论的为起点出发,相比于之前的惊悚剧情,其实更深化了电影中的作者霸权,同时为进一步阐释或者叙述扩展了空间。
同时,恐怖片/真人秀观众也因为反转(放在真人秀里还有揭秘)满足了对惊悚剧情生产过程的窥视欲,观看电影中的欲望被复调式的满足,惊悚剧情也被纳入到常识的轨道之中,一种恐怖片的电影意识形态也从中诞生。
而《恐吓运动》正利用了不断反转的结构,利用暗网团伙的出现,对反转的手法进行了反语式的书写。
如果认为本片有一种反语的态度的话,反语的意识形态也亦存在于其中。
首先是对暗网团伙的武器:绑在DV下的刺刀所象征的探讨。
正如前所述,面对恐怖电影/真人秀的困境,传媒工业的应对手段也更加激进,电影Avant部分阐释的正是这种应对的千钧一发式的张力。
这种张力往往具备一种冒犯性,也往往触及到恐怖电影/真人秀在象征秩序中的边界。
而暗网团伙的大屠杀也只不过是这种冒犯性的延展,与劳拉·墨维所认为的电影中的男权结构类似,绑在DV下的刺刀也正是这种隐喻。
同时,这种拍摄手法或许和FPS游戏/第一人称ACT具有某种同构性,在回归到对青年的民间恶魔想象的过程之中,探讨了摄像机和人物目光/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颠覆了观众寻找与主角的链接的行为的合法性。
其次是一种对亚文化的民间恶魔幻想。
影片所刻画的暗网团伙犯罪,在对青年人的结构性外部性的恐惧中,添加了相对保守的文化观念论要素。
一方面,暗网团伙的LOGO致敬了《电锯惊魂》,另一方面,暗网团伙拍摄的guro视频,“手法拙劣地“借鉴了Scare Campaign。
把暗网团伙的slogan及其所致敬的东西加入放在这些要素中,很难不得出一些关于电视/银幕的犬儒态度。
这即是本片的反语态度所寓居之处:舞台的纵向两侧,后台与第四面墙两边。
计中计中计楚门的世界的世界首先,马库斯肯定不是面具怪的同伙,不用想太多,他最后是挂了,隔着屏幕能体会到他死得很惨,虽然他是渣男,但他真的很聪明,如果没有让他降智的艾玛,他逃出去的机会是最大的大家在讨论艾玛是不是面具怪的同伙,我觉得,不是,并不觉得最后是个开放式的结局,诺兰的盗梦空间那种开放式结局,不是很好塑造的其实我觉得,艾玛看到摄像头,以她的智商,可能还是不知道艾比是内奸,可能只是以为面具怪早在车里安排了摄像头方便抓她们艾玛确实是全片智商最低的,怪不得渣男马库斯整她这么容易,也没啥勇,就是一只想着救人,唯独忘了最容易获救的托尼,杀死那个面具怪好像还是他自己冲上来的,她的主角光环硬得就像,灭霸打了十次响指,她也能活下去剧情的推进,我原以为屋子里真的会有鬼,会走鬼片的模式,看到精神病人砍杀这些人,妈耶,原以为剧情就这样了,看了下进度条,好家伙,别的恐怖片铺垫一小时,你这不到一小时就高潮了这片的多次反转真的到位,精神病人的那波反转就已经证明这片不会烂了我还在想,虽然迪克总有点小毛病拖后腿,但马库斯的智商,怎么会不安排安保措施,让面具怪进来呢,没想到马库斯猜对了,有内奸对了,马库斯猜对艾比是内奸有点官方剧透,可能是为了塑造马库斯确实很聪明吧两个缺点吧,个人觉得应该明确表达艾比和艾玛最后会怎么样,没必要开放式,想太多,很累的,艾比在车里给艾玛来个一刀都比这样开放式好然后就是,这些面具怪,就算别人把他们杀人当成是假的,可是一直有人在失踪,警察不管???
马库斯他们是整人,肯定会给钱安抚,这些面具怪杀了这么多人了,尤其是马库斯团队是有经纪公司的,其实我是想表达,马库斯再怎么渣,这面具怪更坏啊,结果更坏的人赢了…逍遥法外…虽说这两个团队都坏,但我更想看马库斯和面具怪火并,反正他带着艾玛逃走的结局会老套,干脆一起毁灭吧,赶紧的,累了那么减了两星就剩三星了,非常满意的一部电影,节奏和气氛都很棒,角色刻画也很到位,就是结局有点不满
跟《关灯后》一样,片子的灵感,也是源自一个热门短视频——《Ghost girl: Scary elevator prankin Brazil》。
视频拍摄的是常见的恶作剧整蛊,在电梯中,制造忽闪的灯光效果,趁机让画成鬼样的小女孩出现,吓得路人魂飞魄散。
喜欢看别人吓得尿裤子,这是很多人的恶趣味。
《关灯后》浪费了小视频的创意,而《恐吓运动》在导演卡梅伦·凯恩斯和科林·凯恩斯的手下,却拓展得很有趣。
兄弟俩曾执导过恐怖片《尸骨化肥》,北美评价不错,反转不断,在恐怖中夹杂着黑色幽默。
而在新片中,他们开启了完全恐怖模式,擅长的反转也是玩到极致。
剧中的反转共有五次,惊喜、刺激又有趣。
电影开篇就是在一个灯光闪烁的太平间。
保安大叔负责搬运尸体。
然后,你懂得,尸体诈尸了!
大叔真吓尿了,跑回保安室拿枪,准备和女鬼肉搏。
结果你猜怎么着,女鬼被吓着了。
原来这是一个整人真人秀。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恋人,他们是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人。
节目以恐吓不知情的实验对象而获取关注。
开篇他们就用了一个在尸骨袋中表演诈尸的演员,吓尿了被恶搞对象。
而节目组和观众,以上帝视角看着他们表演一场真实的恐怖直播。
这种恐怖程度,已经触及到道德底线。
然而在娱乐至上的年代,有一个团队比他们还没下限。
这是一群面具怪胎,他们的视频在暗网上颇受小孩子们的欢迎,吸金无数。
然而这些视频逐渐尺度变大,从羞辱流浪汉,到刀锯屠杀的活人祭。
如此病态的营销方式,却被男女主角的女上司欣赏。
在网络时代,电视节目已经在濒死的边缘。
女上司给了节目组最后一次机会,否则就用这些面具怪胎替代他们。
于是,节目组开始了作死的旅程。
这次他们选了一座废弃的医院,同样打算让一个女孩扮成女鬼整蛊实验对象。
结果吓着吓着就失控了,他们碰上了个硬茬。
原来为了最大程度的恐怖,男主角作死地将实验对象从正常人换成了精神病患者。
这个人曾是这间医院的精神病患者,于是准备吓死他的工作人员,都被他血洗了。
这是片中第二处反转。
正当我们以为片子的走向将变成常规的精神病狂魔系列时,导演又玩起了一百八十度旋转。
这个精神病狂魔是男主角编撰出来的角色,而整蛊对象原来不是他, 而是女主角。
那些血浆狂撒的画面都是精心准备好的。
不得不说,这个精神病演员的演技着实好,一出场看起来就是个有故事的人。
杀起人来,很有惊心动魄的紧张感。
知道自己被骗的女主角怒了,想要回去吊打男主角。
结果,假做戏遇见了真凶手。
就像男主自己曾作死说的——
“最好的恶搞往往都是有点脱离剧本走的。
” 结果这次脱大发了。
他们布置好的杀人场景,真的招来了杀人狂魔——
就是他们的劲敌,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面具怪胎。
月黑风高里,他们手持电据,带着冷笑的娃娃面具,开始了杀人游戏,将这个节目组的人玩弄于手掌之间。
这是片中的第三处反转。
每一次看得不禁让人直呼——WTF!
导演兄弟俩很擅长玩反转,之后的剧情还有两次反转,为避免剧透过多,就把这份神秘留给你们自己去揭晓了。
恐怖直播秀的形式在惊悚恐怖片中还算新鲜。
多处反转也跳脱出了常规的设定。
所以,《恐吓运动》是难得一见的有新鲜血液的惊悚片。
导演把控的节奏非常到位,整部片子一气呵成,都不会让你有快进的念头。
一直跟着镜头奔到最后。
在这几年的新片中,能让人一气看完的作品寥寥无几。
前期再期待的片子也总有那么几处让人打瞌睡。
恐吓运动》全片只有81分钟,不拖泥带水,很是欢快。
除了新鲜,片中的血腥场面很有复古感,仿佛让人回到了,被八九十年代惊悚片支配的恐惧感。
用刀狂扎心脏,抹脖子,大斧子砍人,血浆狂撒。
尤其是面具怪胎的设定,阴森冷笑的面具,碎肉的电锯,让人一霎那生起被竖锯支配的恐惧。
一处用绳子直接勒掉半块脑袋的镜头,看得人热血沸腾,好久没有这么有诚意的血浆片了!
不过缺憾的是,导演在后半段,没有设定更复杂的背后操控者,让片子停留在了单一的视觉享受,不能迈入类似《致命ID》这样更高阶的惊悚片行列。
但难得的是,导演借片子讽刺了两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个就是现在娱乐至上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节目,为了关注度,越来越没有下限,没有节操。
甚至是已经超越了道德、法律底线。
而片中提到的暗网中,更遍布我们难以想象的变态杀戮。
可怕的是,这些变态还有很多追随者。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追随者中很多都是孩子。
这就是第二个现实问题,越来越多进化级别的熊孩子。
片中的杀人狂魔,面具怪胎,有一个不小心被女主扯下了面具。
结果居然是个青少年。
之前他们提到,面具怪胎的很多粉丝都是孩子,不禁让人打个冷颤,这些变态杀人狂魔,也许都是白日里青春可爱的死孩子。
当女主想要干掉这个青少年时,男主说了一句他还只是孩子啊。
这是很多人面对未成年犯罪的第一反应。
但越来越多的犯罪事件证明——
孩子熊起来真不是人。
曾经的竖锯,曾经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如今已经改朝换代,变成了这些恐怖扭曲的熊孩子了。
醒醒啊,善良无知的人类。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计中计中计的电影,要拍好不容易,这个算是经典之作。
悬疑性质不错。
不是单纯的暴力片子,在交代如果各种计中计中计过度得很好。
也反映了无论多好的计划,都有出错机会。
可能你的计划,只是别人计划的一部分。
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电视不再有很多人看,大家都看网上节目。
有可能女主管是整个事情的主谋,她不认同男主的守旧政策,她认为要转型为互联网的方向。
但她也深知,这班人,不能适应,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然后女主管就说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拍多一集恐吓节目,然后再联系真实杀人节目的面具组织,杀了他们,这样女主管就可以干脆把他们全部换掉。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没有人可以对抗,片中也反映一个这样的想法。
没劲
60/100 吓人吗?no。烧脑吗?no。但是看够了千篇一律的驱魔类和逃生类恐怖片后,观众拿这部换换胃口也不错。影片立意可能在于对追求收视率而不顾职业道德的社会现象的讽刺。
夜路走多了终于遇到鬼了。挺不错的,氛围很好,而且还有局中局多次反转。女主是个善良的人可惜了。在普遍意识当中,年轻的一代还都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如今时代真是不同了,估计那个面具团都不超过大学生年纪吧。现实中呢?现在连恐怖组织活动的中坚力量都已经是95后00后了。
不带劲不带劲。
典型的no zuo no die.不过这个电影的讽刺意味在于,大人们不带好头的话,孩子有样学样,会走得更极端,大人们玩假的,孩子们可来真的,杀起人来跟过家家一样轻松。
入门级的jump scare,伏笔又太多,最大亮点大概是演员普遍演技差,实在猜不出谁在装。结尾赞,电影节错过了真遗憾。
一般般
不错的快餐
节奏还挺有意思,确实,既然是一群“熊孩子”,也只能艾比的年龄符合内奸身份。杀戮部分做得有点潦草,可能是特效不好做吧,很多镜头都是一闪而过。罗翰第一幕要是更精彩一点就好了,有种常规恐怖片的烂俗感。
出乎意料精彩的恐怖片,很有诚意,血浆也够足,没有滥用,全部用在点上。可惜情节太容易猜了,如果多花点时间制造悬念,必当是当年最佳恐怖片之一。我也认识很多爱好看虐杀视频的人,天天嚷着看暗网,似乎这样很酷一样,这样的小孩,心智极度幼稚!请告发他们,不然也许某天他想杀人了,你就是受害者。
感觉最后又反转了一层?
开头像低配版《林中小屋》,中间戏中戏,人人都是影帝。最后来个小反转,蛮有意思的。
1.吐槽真人秀的困境是真,真人秀拍摄的方法有点假,这么个拍法,中近景、收音都基本没有。2. 局中局的剧本其实可以拍了,加入那个组织削弱了代入感。 3.上海电影节居然上过,真牛逼。
套路连套路啊 万万没想到啊 看样子是要有续集?女主为啥最后不选男主啊 当然 如果选了 两人可能都走不掉了
29
澳大利亚电影《恐吓运动》评分5.9,没有感到很恐怖,倒是一看开头前十分钟,基本上就知道过程,已猜到结尾了。最精彩的一句评论是“演员普遍演技差,实在猜不出到底谁再装”
四星。多次反转,蛮不错的片子
女主全篇在跑,一直我要救艾比,艾比在哪,关心这个请来的女演员的程度超越了自己的朋友超越了恐惧跟生命,真就有点圣母跟假……
猜到啦!
本片的玩法是综艺节目用恶作剧手法整蛊玩家感受那亦真亦假的灵异现象... 瞬间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刚看完同类做法的片子《好邻居》和《地狱屋》| 但本片走的是血系cult风,全片节奏明了,观感快哉!反转多多!紧凑刺激!不拖泥带水给你整晕头巴脑的玩意儿,算是我这段时间看过最爽的一部片子了。而且其中的警世意味也很不错。——————————————————『——数据分析玩真实杀戮,受欢迎程度高的太多,这是新时代的娱乐节目玩法。——尼玛你们还需要计算公式来知道这些? ——数据不会说谎,新的娱乐节目的诞生并非一个人的功劳』这段话个人爱爆!直接讽刺了现在网络时代的大数据,观众喜欢什么,那就喂饱他们!一个观众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群观众到底喜欢“吃”什么,数据便是那面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