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漫步

A Walk in the Woods,别跟山过不去(台),偏跟山过不去

主演:罗伯特·雷德福,尼克·诺特,艾玛·汤普森,玛丽·斯汀伯根,尼克·奥弗曼,克里斯汀·沙尔,R.基斯·哈里斯,Randall Newsome,海莉·洛维特,林德·爱德华,德里克.克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林中漫步》剧照

林中漫步 剧照 NO.1林中漫步 剧照 NO.2林中漫步 剧照 NO.3林中漫步 剧照 NO.4林中漫步 剧照 NO.5林中漫步 剧照 NO.6林中漫步 剧照 NO.13林中漫步 剧照 NO.14林中漫步 剧照 NO.15林中漫步 剧照 NO.16林中漫步 剧照 NO.17林中漫步 剧照 NO.18林中漫步 剧照 NO.19林中漫步 剧照 NO.20

《林中漫步》长篇影评

 1 ) 只要行走,就会有相遇

人生是一场永不结束的冒险,只要行走就会有美好的相遇。

《偏跟山过不去》书还没看完,先补看了电影《林中漫步》。

电影和书里布莱森的文字相比,少了很多想象力,因为事先就知道故事,所以电影的情节略显平淡。

但胜在画面和配乐很美,也尽量保留了书里的一些精妙对话,既有英式的幽默也有美式的搞笑,两个夕阳红老头边回忆边走完了重峦叠嶂间的阿巴拉契亚小道-全球最长的山间小道。

两个暮年老人走完这条山道固然了不起,但这一路两人的回忆更像是重温人生这条长道。

无论是貌似拥有全部的人生赢家布莱森,还是一生混乱潦倒的卡茨,在每一个关键的人生路口,都面临着同样的疑惑和困顿,直面并继续走下去是解决的唯一方案吧。

艺术的魅力很神奇,若这些旅行的轨迹,生活的细节,没有文字描述和影像的记录,大概也都是平淡无奇的。

但一旦把具象的发生过的事,重新用文字去描述和思考,用影像去重温,再平淡枯燥的故事就会被一层光晕重新包裹,从而温暖更多的人。

就像项飙在新书《把自己作为方法》里所说:“我们关心的是世界,并不仅仅是自己,把个人的经历问题化,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开始。

”在《偏跟山过不去》里,和山过不去也好,还是和某一种生活过不去也罢,从过不去到最终过去,就是一个厘清自己,理解他人的过程。

而且,我们知道,一切都会过去。

 2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先给自己的题目打一下脸。

两个老人家半途而废,但是该看到的都看到了,该碰到的都碰到了。

所以他们也无憾了。

漫天星光下,两个老头在感叹是不是天的另一边还有人像他们一样仰望星空。

答案是的。

美国有种神奇的bus。

它宽大,舒畅,停在一个热闹或者安静的地方。

只要坐上去,就会到达一个温暖或充满希望的地方。

或许是家,或许是天涯。

无论很多年前的《末世黑天使》还是现在这部,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部美国电影,总会出现这么一种bus,绝不会半路给乱枪扫射,血流满地。

当然斯坦森哥的《机械师》是例外。。。

扯远了。

《瓦尔登湖》看了一些就看不下去了,太闷。

外国名著还是适合排成电影来看。

这部就拍的挺好。

虽然你不能企望俊男美女,(两个老头已经主宰一切)也别想某个大明星突然客串令你手忙脚乱,但是男二那个活脱脱的老顽童还是给你耳目一新。

路途中的风景也确实优美,这就够了。

至于电影里面的内涵,什么美国人文价值观、什么颠覆什么认同,关我鸟事。

这是文艺青年关心的了。

水库和险峰的风景确实是美,结尾的音乐也很应景。

不知道两个老人家还会不会再相见再相约A Walk in the Woods。

 3 ) 翻越篱笆院 ——观电影《林中漫步》有感

以下内容全部出自个人公众号“姚出美”,感谢关注!

向燃烧的黎明致敬,对着夜幕降临欢庆,请允许我一路漫游,直到死神带走生命。

——罗伯特·塞维斯《滚石之歌》(Rhymes of a Rolling Stone)你为什么要旅行?

因为世界这么大,而我充满好奇?

因为我想通过探索自然、感受人文来寻根?

因为我骨子里是一个爱冒险爱挑战的人?

因为我想给自己施压,不想生活波澜不惊,最后死于一事无成?

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比尔·布莱森绝对称得上事业成功、婚姻幸福、家庭圆满,然而,有一天,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告知家人及朋友一件事——他要在阿巴拉契亚山道进行一次路程2118英里的远足。

阿巴拉契亚小道(The Appalachian Trail)是世界上最长的步行山道,全长3000多公里,它起自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卡塔丁山,向西穿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蜿蜒伸展至乔治亚州的斯普林格山,最高点在大雾山的克林曼山(Clingmans Dome,海拔2025米)。

该小道纵贯14个州,经过105个城镇,通过8座国家森林、国家公园系统中的6个公园、60个州立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有人说“在那些徒步旅行者心中,这条路不仅是最长的一条路,同时更是洗涤心灵的一次旅程,还是最有效的一次减肥挑战和最有故事的一幅美丽画卷。

”据说每年平均有1200人试图走完小道全程,但只有不到200人能在一个季节内完成此行,而多数人只是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两天或较长的远足。

不出意料,布莱森的家人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个想法实在荒唐、糟糕,因为布莱森已经不年轻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健康人要在五个月内完成五百万步的远足都很不容易,为什么不开车去呢?

而且他的户外徒步经验非常欠缺,山道里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

因此,妻子卡瑟琳为了打消布莱森出行的想法,特意搜集远足者受伤或遇难的新闻给丈夫看,后来又提出他不能独自一人远行。

布莱森向很多朋友发出邀请,但没有人愿意,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同行者斯蒂文·卡茨,布莱森却在机场发现这个很久不见、主动联系他的老同学走路一瘸一拐,而且卡茨一个小时就得吃点东西防止癫痫的发作,显然,这样一个肥胖多病的同行者会拖后腿的。

但不管怎么样,布莱森和卡茨还是出发了。

就像所有的旅行一样,同行者会碰到各种突发情况——他们得面对年轻人不解的目光、碰到一个古怪、爱挑剔的话唠、不慎落水、露营中遭遇灰熊、不小心从山上摔下来、有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雨下雪、投宿时还可能只有不干净的床位房……可他们没有轻易放弃,二人也很少抱怨对方,一开始是友善的沉默,而后来的真诚沟通让布莱森和卡茨的友谊增长,他们对彼此更加了解。

因此,比起阿巴拉契亚山道那壮美又迷人的风景,比起二人所遭遇的困难,布莱森和卡茨在远足中的谈话更有意思,而有三次对话可能会让你印象深刻——一次对话是落水后在岩石上休息,卡茨问布莱森:“你拥有了一个男人想要的一切,然而你在这儿,和我跋山涉水,说实话,你是怎么想的?

”布莱森引用了约翰·谬尔的一句话来回答——“有的时候男人就应该拿上面包,扔进麻布袋里,翻过后篱笆。

”卡茨认为布莱森在篱笆院里的生活太完美,可以看到生活的尽头,但他其实像一个笼中困兽想重回森林,而卡茨袒露自己之所以要远足,是因为他不想在监狱度过余生,害怕没结婚而被逮捕或类似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是二人见识了大雾山的美景之后,卡茨在山顶对布莱森袒露心声,讲述自己多年来因为酗酒而产生的痛苦。

而第三次对话则发生在他们被困在半山腰的悬崖,两人感慨自己所经历的大半辈子,卡茨感激布莱森:“你是唯一一个我甘愿为其付出生命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能带我走出困境的人。

”如果按照“有志者事竟成”的编剧原则和观众期待,布莱森和卡茨应该走完整个阿巴拉契亚山道,但是导演和编剧并没有这样做,他们被年轻人救上来后本可以继续行走,背包里有牛肉干,水杯里也还有四分之三的水,但他们想家了……最终,布莱森和卡茨放弃看卡塔丁山,也未能走完全程,他们或许没有尽力,也有些遗憾,但是,他们的收获已经很多了,正如卡茨所说的:“我们经历了夏天的炎热,早春的风雪,我们走到脚底流血,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

整体而言,《林中漫步》更像是一部真实而温暖的散文电影,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没有让你过目不忘的大场面,但电影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表现却让你觉得亲切可信,布莱森和卡茨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邻居一样,开心或忧伤会写在脸上,有优点有缺点,富裕或贫穷,成功或失败,但他们都努力地生活着、思考着。

不过话说回来,《林中漫步》虽然没有表现主人公对远足的狂热信仰,但这次徒步给了一个机会让布莱森和卡茨反思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对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使得他们能够调整好心态,微笑生活,继续前行。

或许,这就是旅行给人带来的一种意义吧!

因此——如果你想旅行,请不要错过《林中漫步》。

如果你爱旅行,更不应该错过《林中漫步》。

 4 ) 未完成的徒步

We are not most people.为什么看这部电影?

《蒲公英醇夏》中关于小镇,风光,夏天的描述让我觉得必须看点真实的景色帮助想象。

最完美的睡眠往往发生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之后,特别是你已经六十几。

《林中漫步》很真实,风景是真的普通,两位演员是真的累,中途想放弃也是真的,但是当他们一起走上最高处,眺望远处,无限风光在脚下,史蒂文跟布莱森坦白自己这辈子都喜欢喝酒,好像生活幸福感为零,生命出现一片空白,只有酒精才能填满。

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

 5 ) Exciting hiking for two old man

参加完葬礼的老年作家突发奇想,开始计划一场说走就走的林中漫步。

尽管妻子屡次劝阻,调侃嘲笑,找来各种传染疾病和被熊袭击的案例供其参考,依旧没有改变作家的决心。

作家一一邀请通讯录上的老友,结果老友们全部谢绝了这个疯狂的想法。

正当犹豫之时,几十年未联系的老友忽然打电话来,询问是否可以加入他的计划。

不得不佩服作家,看到老友一瘸一拐的走姿和各种疾病困扰的身体,还是选择和老友一起上路,开始这场未知的旅程。

旅途中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有趣事情,先是遇到了一个话痨女,不堪其扰,两位老人在翌日清晨特意早起先行离开,硬是拖着年迈的身体加速前行,最后使用计谋甩掉了话痨女。

二人到公路上搭便车,拦到新婚夫妇的酒驾汽车,幸运的是安全抵达目的地旅馆。

旅馆只剩两张床位,胖老头还要睡上铺,结果床塌了😂,胖老头压在作家身上。

崩塌的床铺不同年纪,有不同的艳遇。

虽然不服老,可确实体力不如年轻人。

两位老人一直靠着毅力,撑过暴风雪,走过水中石,最后摔下悬崖峭壁被路过的年轻人援救。

这场旅程让两个人收获了很多感悟,看着两位老人聊天,仿佛享受着一场智者的谈话。

虽然作家原本只是想单纯享受这场远足,但是在收到老友的明信片后,决定还是记录下这场有趣的旅程。

这部影片让人觉得十分舒适。

 6 ) 《林中漫步》

很久以前,一个无聊的下午,无意中打开了这部电影《林中漫步》,本没有抱太大期望,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是一部平淡又温馨的电影,整体的基调是慢慢的,缓缓的,很舒服。

故事说的是一个生在美国,在英国生活了10多年作家Bryson,有一天上了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他为何不写写自己国家风土人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之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住所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徒步路径-阿帕拉契亚小径的起点,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双脚徒步走完这个长达三千多公里的山林小路在发出了无数个邀请给身边认识的朋友后,收到的多数是嘲讽和不理解,只有一个被转告的年少小伙伴一—Kates 愿意陪着他冒险。

而这位哥们,把大半辈子都花在了酗酒和泡妞的事上,当他看到Bryson房间里各种奖章和荣誉的时候,内心既是喜悦又是落寞。

而这位爷爷级人物是一个身材胖胖,爱吃零嘴,腿上还装了一副假肢的家伙,看他的身材只能一个想法,这能行吗?

(摘自豆辦)但不管行不行,他们开始了。

就像所有的旅行一样,同行者会碰到各种突发情况一一他们得面对年轻人不解的目光、碰到一个古怪、爱挑剔的话唠、不慎落水、露营中遭遇灰熊、不小心从山上摔下来、有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雨下雪、投宿时还可能只有不干净的床位.他们没有想过放弃,但是Kates想过偷懒一—租车旅行,然后 Bryson制止了他哈哈哈。

如果开车走完这段路,那将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他们继续徒步旅行。

真正地见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影中最震撼我的一幕,是他们边向前走边争吵拌嘴,然后前方是一片开阔,举目望去是山峦疊嶂,顿时两人都闭了嘴,镜头拉远,只剩下渺小的人与壮阔的山。

电影的最后,两人不慎坠山,所幸山下不是悬崖,几米之下有岩石拖住了他们,但他们还是被吓得不轻。

那个晚上,他们聊了很多,最后他们决定回家。

第二天早上,路过的年轻人拉了他们上来,然后他们坐着车,回家了。

其实,这个结局很让我惊讶,因为,一般的电影,肯定会让他们走完的,可是这对老人却只走了一半不到,便回家了,因为他们想家了。

但我并不觉得很遗憾或者失望,正如Kates 所说的:“我们经历了夏天的炎热早春的风雪,我们走到脚底流血,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

看完这部电影,既被影中的自然美景所打动,也被两位老人的友谊所触动。

希望等我老了,也有这样的伙伴,能陪我去,徒步旅行。

 7 ) 林间漫步

可惜两人没有走完最后的旅程,剧情有些虎头蛇尾。

两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在古稀之年的冒险之旅在悬崖获救后戛然而止。

他们的终点就是梭罗《缅因森林》中提到的卡塔丁山。

很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户外的装备,人迹罕至的河山,自然主义带给心灵的甘泉。

这些年习惯于机场到宾馆到会场的快节奏工作与生活,但内心深处依旧渴望过着如梭罗般隐居在瓦尔登湖畔那样离群索居的恬静生活。

如今,这份梦想可能只有何超同志才有机会实现了,加拿大与缅因州接壤,有机会替我去卡塔丁山、车桑库克湖看看?

 8 ) A Walk In The Woods

I appreciate the friendship. Even they have totally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family backgroud, knowledge level, or living way. But the most lucky thing is that when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I also want to go, and when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I am willing to listen. 尽管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一个移居英国10多年,以写作为生,天文地理信手拈来,家庭美满三代同堂;一个纵情声色犬马,酗过酒坐过牢,多情浪子单身独居。

难得的是你想做的事我正好愿意相随,你想说话时我正好愿意倾听。

 9 ) 人生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位性格内向的作家遭遇“老年危机”,在参加完一次葬礼后,决定要做点什么。

因为多数作家的命运结局,不是拿酒精麻痹自己,就是扣动扳机(参考海明威)。

他步入一座小树林,观看一条穿越的小径,顿时有了主意。

阿巴拉契亚步道(Appalachian Trail),全场接近3500公里,是美国东部贯穿14个州的徒步登山之路。

纬度高高低低,一些地方比较平坦。

如果只是偶尔周末,行走个半天一天,是不错的运动。

在北美生活过的人,应该都不陌生,算是种生活方式。

可换作已年逾古稀、平时“宅男”的男主比尔(罗伯特·雷德福),打算从头到尾走一遍,就难怪妻子(艾玛·汤普森)和朋友们种种反对:“疯了不是?

简直活得不耐烦。

” 讨论过后,结婚四十余载的妻子,看比尔心意已决,打算各退一步,坚持让他找个人同行。

果然是维持长久婚姻的明智之举。

作家的朋友,多数估计也是宅男。

最后,有个意外失联许久的人,前酒鬼史蒂芬(尼克·诺特)进入了视线。

去专业徒步店,在营业员忽悠下,买下外套营帐等一堆装备。

营业员举起一个橙色的小塑料铲子,“别忘了ee后,请自行清理。

”美国环保法标准严格,公民普遍素质高。

这可不是在开玩笑。

这是部盎趣丛生的小制作“公路电影”两位演员,一位79,一个74,想不给人家点个“赞”都不行。

如果老年人全都有这劲头,国家制定养老退休计划,再无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惜,意愿所好,执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才走出一里路,这对老基友,已经气喘吁吁,不断被年轻人超越。

他们开始心里打鼓,“我们做这个,是不是太老?

” 这个主题性的问题,是电影探讨的所在。

被年纪体力拖累,被有经验的嘲笑他们业余,被两只熊仔威胁。

他们聊着,前行着,并未动摇。

然而,真正的挑战,尚未来到。

一个男人筋疲力尽,离家千里,就容易产生非分之想。

在一个汽车旅馆小住休息的时候,史蒂芬顿时和来洗衣服的肥硕女人,眉来眼去。

而比尔的“出轨”则显得克制内敛。

他边吃着午餐,边用眼光追随着私家旅馆的女老板。

这种事情,但凡摊上某软弱的时机、地点、对象,换谁不一定保证晚节可保。

摆脱诱惑,他们发现三个月餐风露宿的结果,是——他们才行走了1/3。

史蒂芬打算租车,开到路尾,也算有个交待。

那是在作弊!

于是,老基友差点闹出分裂。

可当两个人摔落悬崖,上下不得时,他们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差点留下遗嘱,等待弹尽粮绝后被晒成干尸。

先前他们所拒绝过帮助的年轻人,成为有些讽刺的解救者。

“回家”半途而废在这部电影里,却是种胜利。

尝试过之后,作家比尔回到温暖的家里,投入妻子的怀抱,解决了身份危机,还有了本新书。

酒鬼史蒂芬,也对折磨自己一生的——酗酒做了了断。

他们,如许多经典的演员一样,成为看似最不可能的一对知心朋友。

盛佳标注。

 10 ) 森林里面有什么——《林中漫步》

童话故事里,森林里住着各种动物,故事里的兔子愿意耗费两天和乌龟赛跑,猴子愿意去捞月亮,黑猫警长抓老鼠却不为了吃掉它......小时候的森林是个有不停歇故事的宝库,即便长大后不再有童话,你会不会好奇森林里有什么?

《林中漫步》,电影根据游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很简单,讲了两位零户外经验的菜鸟老头相约徒步穿越2118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的故事。

最开始是被电影海报吸引的。

俩老头站在岩石上像聊天、像争论、像两个人要闹翻了、像一个在慷慨陈词另一个哑口无言......对,是因为好奇。

俩人失足滑落被救起后结束旅程,在回程的路上有一段对话,很精彩:“我们离目标还远着呢。

”“你说什么,我们做到了呢。

”“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去看一眼卡塔丁山。

”(遗憾)“另一座山?

你到底要看多少山才满足?

在我看来,我们已经走完了阿帕拉契山径了,我们走过了烈日,走过了风雪,我们走到双脚流血,我们在阿帕拉契山径远足过,布莱森。

”(自豪)“或许你说的对。

”喜欢胖老头说的这段话,他乐观地说出了一些捉摸不透的道理——你为什么要远行?

电影开始,布莱森说他想“探索自然、寻找自己的根”,真实的是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媒体轻浮地挖苦,因为参加老友的葬礼的尴尬言论,因为他搬回故土却又种种不适应。

他的远行想回避也希望找到生活方向。

这也同样是大部分人的远行起因。

故事里最大的抗争是老头们夜晚遇到了两头熊和最后失足滑落无奈等待被救,当然老头们没有走完全程,甚至没有走完一半。

俩人聊起了往事,聊起了分开二十年各自的生活,也开玩笑也像顽童也老夫聊发少年狂......摄影机安静地呆在一旁,记录没头没尾的谈话和自顾自说的回忆(对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用先入为主地赞同谁的观点)。

被风雪大自然洗礼后,在等待被救的夜晚,一个想起了从不缺席的集市一个想起了爱了二十年的妻子,俩人明显不是在对话,是在自己的情绪里,说给自己听。

旅途或许没有答案,但一定有关于答案的线索,不是吗?

电影走到这里,是极具共鸣的。

我停下来回想每一次远行,很多人事都模糊了,可是记得累到崩溃继续爬山的兴奋,记得深夜闹情绪窝在沙发里不睡,记得和朋友聊很久聊出的坦然,记得自说自话把自己感动得不得了,记得我说过我要忘记要有改变......所有的所有在后来潜移默化,我总有改变。

看,每一段经历都有意义,是不是很神奇。

长大后,我们不期望森林里有很多瑰宝,只希望看到一棵枯树旁长出了新芽,看到小路尽头有人走的脚印,看到黑夜里除了熊出没还有微光......或许,这是远行的一种意义。

《林中漫步》短评

十分平庸的治愈片,旅行前和旅行后貌似都没有太大区别,主角也没有太大的感悟,倒是修补了一段出现裂痕的友谊。不过胜在风景优美,一路上两位老男人之间的小打小闹也十分有趣诙谐。中规中矩,两星半。

8分钟前
  • 梁颂华
  • 较差

好无聊啊,老美越做越差了

13分钟前
  • 非灰
  • 较差

徒步是在行走中感受自己生活与灵魂的过程,想想都非常的愉悦与放松,希望六七十岁的时候还有能一起去爬山去户外活动的朋友。看完真的很想去爬山了,爬那种安静到只有蝉鸣鸟叫的山哈哈。

14分钟前
  • 向刃于Box
  • 力荐

风景镜头满分,让我想起《断背山》。可惜剧情太过散乱,完全get不到影片想要传达的内容。

15分钟前
  • xrFHhsG7g
  • 较差

爷爷们跋山涉水,为世人示范如何做清爽的老年人。爷爷之一是电影《Indecent Proposal》(译名《桃色交易》,并不黄)主演。怎么说呢,爷爷老了也是迷人的爷爷,不是因为老了才迷人,是因为他本来就很迷人。

19分钟前
  • 冬季向日葵
  • 推荐

我们大概要用一辈子学习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手~希望我也能拥有如此的友情

24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推荐

太注重往鸡汤那个方向拍了,反而没拍出远足本身的有趣之处,这也是这类电影常有的问题吧,而且像这样大碗喂鸡汤,我还能喝几碗呢?

29分钟前
  • tangerine
  • 还行

发现这部电影终于发行了。赶紧去书架找到老布亲笔签名的书。电影都出了书还看。赶紧读读读....

33分钟前
  • 遗忘以后
  • 推荐

比书差的有点远,电影拍的干了,会给人一点莫名其妙拍这个干啥的感觉。书真的很好看,当年地铁上拉着扶手不敢笑出声而笑到身体摆动抽搐。

35分钟前
  • 小晨
  • 还行

跟原著差距太大了

36分钟前
  • 张望西斯
  • 较差

另一个主角:阿巴拉契亚步道

40分钟前
  • ehongbo
  • 推荐

中产阶级轻松老年情调文艺片

45分钟前
  • 饼饼
  • 还行

差点什么

47分钟前
  • Nora养的白鸽
  • 还行

评分这么低,我觉得不错,我是没有这条件,不然,PS,如果我是导演,结局我会让老头得癌症死,结局才知道,原来是对生活感到绝望,才来找的男主去旅行,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热血,感人,

48分钟前
  • 楚门的世界
  • 力荐

悠哉日常

49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平淡无奇……

52分钟前
  • 小乔到手
  • 还行

毕竟是根据一本随笔改编的,故事性偏弱,但很好地保留了布莱森的幽默,也没过度诠释和拔高。

54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旅行,是对远方的挂念,徒步,是对自我的信念

57分钟前
  • 懂得方知谦卑
  • 较差

终极意淫……

1小时前
  • 碎玻璃
  • 很差

好基友一起出生入死互相嫌弃但又一起玩什么的最有爱了

1小时前
  • 费纸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