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银熊奖的作品,《苦路十四站》有着典型的“欧范儿”。
14个段落,14个生活切片,14个长镜头,一个少女从生到死,在短短的时间内。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那间逼仄的房间,横平竖直的构图,就会让你不自觉地想到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信仰》,而且越往后看,还会使你联想到蒙吉的《山之外》。
是的,《苦路十四站》和那两部优秀的片子有着类似的主题,并且显露着同样优异的光芒,甚至相比之下,它更加节制、内敛。
所以那种令人憋闷到无处诉说,又想发泄的感觉会愈发强烈。
中学生玛利亚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自从陷入其中,就自觉远离了一些世俗生活的“诱惑”。
流行音乐、男孩的亲近、打扮自己、拍照等等一切原本无比正常的,属于年轻姑娘的日常欢愉都被她看做是不洁的。
她只想“献祭于上帝”。
其实,这种对于世俗欢愉的放弃,并非没有内心的挣扎。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无法抑制自己对于穿衣打扮的天性热爱,也必须面对来自心爱男孩儿的约会邀请,但她一次次通过“忏悔”把这一切压抑下去。
她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虔诚却还会被魔鬼搅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得上罪孽深重。
《苦路十四站》绝没有把这个题材拍摄成对于怪异、边缘人群的猎奇,而是把这个小姑娘植入了一个最普通的现实背景。
在德国这个如今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像玛利亚这样的女孩儿注定是“奇葩”式的存在,但电影的视角没有一丝歧视甚或俯视,导演通过非常“端正”的角度,正面描述了这个女孩陷入的每一次纠结。
撇开宗教对人性的禁锢这种老生常谈的大话题,《苦路十四站》其实还给出了很多世俗层面的困境展示。
从世俗原因上分析,玛利亚陷入某种极端情绪,是因为她的弟弟。
小男孩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一直无法学会讲话,四处求医未果。
神父偶然间的一句“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似乎给了她某种来自灵光一闪的开释,玛利亚决定奉献自己,以求得让弟弟痊愈。
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现实中绝望境遇的抵抗,只是这让自己陷入了某种心理疾患的渊薮。
而另外一个层面,玛利亚的家庭看似和睦,但危机重重。
母亲有典型的躁郁症倾向。
她被不会说话的小儿子的疾病困扰,也因为自己是虔诚的教徒而变得偏执,她无法做到一个称职的、世俗意义上的母亲,只会在高声斥责和无效的安抚之间摇摆。
而父亲的角色更加有趣,整个电影中,父亲只有三四句台词,还都是“过一会就会好的。
”这种无效的话。
某种程度上说,父亲是缺席的。
焦躁、强势的母亲加上沉默、弱势的父亲,在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中被认为,这样的原生家庭,是造成子女心理障碍的最典型的温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不仅仅把逼问的镜头指向教会,不仅仅让人们思考极端的信仰如何变成禁锢自身的威权,而且也指向了我们身边的环境。
如果不是父母的失职,玛利亚最终不会死去。
这个女孩冬天脱掉外套,故意让自己生病,不正常进食,拒绝体育课,被同龄人嘲笑,这一切,父母都像从未发觉。
与这种极端脱离于现实的,不负责的角色相对,导演安排了几个“正常”的角色,在玛利亚家中做保姆的留学生,希望和玛利亚交朋友的隔壁班男生以及医院的医生,但最终,这些正常的外部世俗力量败给了来自内部的——家庭内部和精神内部——变异的力量。
那些灰暗的物质困住了一个年轻人。
玛利亚因为长期持续性流感和营养不良死去,这在当今的欧洲似乎是个巨大的讽刺。
它嘲讽的其实是冷漠。
挑选棺材时,母亲从癫狂转而痛哭的时刻,如此令人崩溃。
从电影本体上讲,《苦路十四站》也很有野心。
很多镜头都一动不动地对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你可以像是就在现场的旁观者一样,把目光从一张张面孔上扫过,去分析他们的细微的表情。
伴随这种故意呆板的镜头,一个布道的声音总在一旁一直诉说着。
除了第一场戏,神父出现在镜头之中,大多数时候,来自“高处”的话语只有声音而没有形象。
这更增添了神秘感。
这是个奇妙的隐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固执而极端的情绪,走着自认为正确道路,却最终跌落下悬崖。
(文/杨时旸)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苦路十四站》精心构建了一位年轻而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角色——德国少女玛利亚,当她遭遇霸道的母亲,教条的神父和神迹的上帝,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中身份的撕扯,让她筋疲力尽,压抑禁欲的小女孩最终只得为荒诞和罪恶作出让路。
玛利亚成长于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母亲是一位霸道冷酷的专制者。
这位面色苍白身形纤弱的姑娘和大多数离经叛道的孩子不同,只是循规蹈矩地遵守着教义。
玛利亚接受的世界观极其简朴,侍奉上帝遏制欲望。
她觉得死亡是上帝的旨意,她生活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罪恶,都是来自撒旦的诱惑。
在四处漫溢的诱惑面前,玛利亚单纯虔诚,如同圣人一般,以纯洁不受玷污的肉体殉道换取上帝奇迹的显灵,以让弟弟能够开口说话。
影片形式感十足,严谨而又内敛,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镜头语言也相当清心寡欲。
全片共十四个章节,分别以耶稣受难一路的过程来命名,串联起少女玛利亚生活中的十四个片段。
电影的标题直接取材于此,“苦路十四站”的膜拜也对应着少女十四岁的年纪。
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长镜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叙事线又推进得非常快速,这也这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十分紧凑。
编剧精妙地设计了一场文字游戏,将历史传统和当代议题巧妙地玩转于股掌之间,最佳编剧银熊奖的授予名副其实。
这部电影相对宗教传统而言显得特立独行,它见证了一个严谨刻板的德国家庭教义以外的典型特征,甚至稍带伊斯兰教的信念烙印。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前作多以轻喜剧为主,尽管他对玛利亚的悲剧和信仰抱有坚定的否定和讽刺态度,但是影片也不是断然只有沉重压抑,在质问声中,导演加入了不少幽默元素,只是这更显出极端宗教态度的幼稚可笑。
节食殉道心意已决的少女最终被病榻上的一块圣餐饼呛住了喉咙窒息而死,她的旁边是惊惶失措的母亲和神父。
这一场死亡发生得如此反讽,以至于观众用笑声伴随着她走完了最后历程,当代玛利亚的蒙难之路看起来也好似一场荒谬的闹剧。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将自己怀疑主义的精神一贯到底,用非正常故事的手法拍出了严丝合缝的道义。
纵观整部影片,会让人联想到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讲述德国民族信仰狂欢的纪录电影。
个人的信仰对比集体的信仰,宗教的意义被放大甚至变得更为极端。
电影兴许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未必能掀起如此狂澜,但是撒旦精神始终忠守每个人内心。
人都不愿只用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信仰活着终老,也不愿废掉数年时间达到别人轻而易举的成就,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人生其实有很多不同,现在终将过去,改变习惯思维打破固守信条,让自己看到不同于过去的经历,这或许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沉思与启示。
发表于《电影世界》2015年,禁止转载。
#影# 2014《苦路十四站》《Kreuzweg》8/10Brüggemann兩兄妹到底是有多痛恨這個社會?
為什麼總是可以冷靜到讓人髮指地把社會各種各樣傷口掀開,告訴你這裡發炎出膿、那裡流血變黑,然後就這樣把潰爛的皮肉放下,並不提出任何療法,讓你自己決定下一步到底要怎麼樣……编剧和导演借用耶穌被宣判死刑,背負十字架為人類贖罪死去的十四站磨难,去讲述一个在基督教原教旨家庭環境長大的女孩被宗教洗脑的悲剧——還是說對於“虔誠”的她,這是一個奇蹟的“喜”劇?
十四段工整的故事切割,十四段僵固的長鏡頭,十四段讓人呼吸壓抑的氛圍,所有的情緒都被緊緊困在無形的牢獄裡。
雖然活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但過得卻像在中世紀的宗教黑暗裡——把自己無條件交給由人去創造去闡釋的“主”,真是愚昧得讓人心疼。
然而這是孩子的錯嗎?
有人給予過她第二選擇嗎?
為他人而去虐待自己,固執認為一命可以換一命,這樣的宗教到底是叫人为善还是叫人为恶?
非常不錯的影片,可以引發無盡的思考。
但導演編劇太拘泥於苦路十四站的字面意義,故事編排過於對仗整齊,感覺情節推進也被監固在無形的牢獄裡。
女兒天然蒼白失血的臉色,樸實無華的演技,有天然的說服力,像是紀錄片的本色出演。
可惜母親角色的設定過於戲劇化,德國女人那種冰冷過猶不及,失去反射社會真實性的照鏡作用。
最後醫院裡的搶救明顯和現實有差距,失真了。
然而瑕不掩瑜,依然是近年德國難得的好戲。
每一個宗教都是人類自愚的產物,把對世界對自己的探索權和解釋權無緣由地拋給一個虛無的“神”,這是對生命的褻瀆,對自我的不尊重。
導演把這個傷口打開了,可惜對於眼睛朝天看的信徒們,即使身邊的人血流不止而死去,他們也只會相信這是神的旨意……圖片: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12507/
受难之路/苦路14站这片子的压抑程度不低于在国际电影节看的上一部《二楼传来的歌声》,也是固定长镜头,总共14个长镜头,是那种真心闷、真心慢的片子。
看电影的当天也因为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困得要死,不过我也真是扛得住,一点没睡,完完整整看完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出生在信奉教义家庭的14岁的德国少女玛利亚把自己作为祭品去拯救不能开口讲话的弟弟。
因为虔诚恪守教义,14岁的她远离一切会得让人堕落走向罪恶的事物,包括流行文化(影片中甚至听到体育课上的背景流行音乐对她来说都是罪恶)、穿衣打扮、男女交往等。
她的家庭也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宗教家庭,母亲更是一个集权、控制欲极强的教徒。
所有的一切造成了她对教条主义极端地信奉与狂热。
少女忍受母亲集权强势的严格管教,学校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只听从主的召唤,认定了只有牺牲殉道才能解救弟弟。
影片的14幕正好呼应了耶稣赴难的章回短篇,也是少女受难的全过程。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她开始和男同学聊天、约定去唱诗班的的篇章,对应的标题竟是耶稣陨落。
而男同学的邀请她加入的唱诗班唱巴赫、唱灵歌竟让母亲勃然大怒,而少女也因为撒谎隐瞒母亲而感到良心不安,因此她即刻告解,她需要对上帝毫无隐瞒。
整部影片前半部分的矛盾制造感觉过于平淡,主要集中在正常人生活与传统教徒生活之间的矛盾,少女与强势母亲的矛盾,一个个矛盾最终在最后走向了高潮,少女的死亡,母亲的崩溃大哭,少女虔诚的信仰在此刻得到实现,而也真正的讽刺了极端宗教信仰是如何让人殉道,主动牺牲奉献而丝毫未有退缩畏惧,甚至不自知自己的行径让人实在不寒而栗。
很喜欢最后墓地的场景,挖掘机轰轰的声音与墓地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男孩的花束以及永远消失的少女玛利亚。。。
比起《二楼传来的歌声》,导演的功力还是差点,影片的长镜头缺乏深度、宽度,不像前面那部一幕一个场景就像一出舞台剧,形形色色的人,观众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这部片子的长镜头深度不够,想表达的东西全部集中在演员之间的对话,真正表演不够。
我觉得影片虽然在结构上有点做作,但在故事和人物刻画上是到位的。
我觉得它不是一个天主教,甚至一种固定宗教的批判电影。
它批判的是一种借宗教自由而制造孤立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宗教派别中的原教旨主义和最传统的一些支派。
它们借宗教自由的大环境才能得以存活并得到宽容,而它们自己却在不断制造极端,甚至自我伤害。
比如说电影里的这个故事,完全可以理解玛利亚是被她自己的母亲间接杀死的。
我惟一的疑点是最后一个镜头。
我觉得好的镜头运动是在制造画面的立体感同时,让观者感觉不到它在运动。
如果一个摇臂上来,所有人都哇一声,看到一个摇臂上来了,那就是失败的镜头。
从这个角度,虽然我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最后镜头要上去,我完全可以感觉出这个意境,但这依然是个失败的镜头。
(巾城)
场景单调,镜头一动不动,只有对白没有配乐,而且还是听不懂的德语。
让看惯了好莱坞式商业片的我纳闷,“这样的电影怎么评分还那么高?
”第一节还没看完就想关掉播放器,只是想着好不容易在射手关闭了还找到字幕,出于对射手的致敬也应该看完吧。
看完后发现整片的叙事结构还是挺严谨的,人物刻画也很细腻,十四个片段跟耶稣受难时经历的十四个过程相对应,虽然对应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
但也可以看出一个大概:耶稣为了赎世人的罪而牺牲了自己,玛利亚则为了赎弟弟的罪将自己祭献给上帝。
该片的宗教批判意味不言而喻,以近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传统宗教(教义规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那些教义自身的不合理之处。。。
最后玛利亚的事迹或许可以被作为一个“奇迹”宣传,像她妈妈说的要不停向人宣讲,直到教会将其封圣为止...爸爸却站到窗前一言不发,妈妈最终也放声痛哭,没有什么能弥补失去女孩的伤痛。
看本片很开心的一点是,里面有一句话刚好纠正了我对Son of God(2014)字幕的翻译,“耶稣以彼得为基石建立了自己的教会。
”最后不免要吐槽一下,难道德国人都不看ACIM吗,都2014年了怎么还拍出这种主题的电影。
人家不早说了,罪不存在。
如果罪是真的,那么苦路就不是十四站,而是没有尽头的无限循环了...
·玛丽亚因为成长的环境而成为极端天主教教会的一员·又因母亲的苛责,促进她渴望主的爱,因而成为虔诚的教徒·教会极端的思想加上她的虔诚,使抵挡撒旦的斗争,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她的思想枷锁(十字架)·令她承认自己正常的人性为罪,甚至那些未曾有过念头的、未曾明白的罪也被神父引导为“已犯”·带着层层的定罪回到温暖的现实中却不感到被安慰,反而觉得是撒旦的诡计令其痛苦,实际上是十字架的枷锁令她痛苦,因为那是反人性的·既然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如用最高层次的献祭来对付;既然灵粮才是最重要的,那何必追求五谷杂粮·圣餐是受主祝福的,怎么会害自己,然而就是因为圣餐换来了死亡·教会的思想不会说那是一场悲剧,而会是神的旨意,更何况玛丽亚一死就“换来”了弟弟开口说话,这不可能是悲剧,不可能是咒诅,而是神迹。
然而,哪怕是信仰坚定的母亲,哪怕是一直苛刻的母亲,最终也崩溃,显露出正常的母性,教条与其系统下自欺欺人的谎言无法洗净人性,因为人性不是因被古蛇引诱出来的罪,不是羞耻,而是神/道的恩典。
享受世间的美好,活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一部反宗教电影。
影片沉闷而无生气的固定镜头让少女的信仰生活显得可笑而幼稚。
影片刻意只做客观的“记录”,但从始至终都截取着表达了宗教的片面:如错误地理解“献上为祭”“流行音乐的撒旦节奏”“不合时宜的祷告”“神父的无知”“母亲的刻薄与专制”等等。
然而无论是非基督徒还是基督徒,都希望能够用360度立体观察的角度来公正而客观的评判信仰以及信仰生活。
因为无论镜头对准任何一个人,那个人都会被放大镜放大到渺小而卑微的境地,错不在信仰,错仍然是罪。
罪以无处不在的形式,无所不用其极的方面裹挟每一个人,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
最后一幕女主下葬,画外音是机器的轰鸣声,和现实中葬礼的宁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仔细想一想,可能还是德国人工费太贵,不如用机器来的划算。
经历过多次宗教战争,大部分欧洲人早已从原教旨主义中脱离出来,再加上科学发展带来的哲学巨大繁荣,思维的多元化早已成为一种主流,片中女主那样的家庭,在现实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虽然纯粹的天主教成为了异类,纯粹的宗教在一些人看来仍然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目标,比如Al Qaeda或是ISIS。
纯粹带来狂热,狂热必然盲目,盲目导致灾难。
Nazismus如此,Maxismus如此,Islamismus也是如此。
片中的女主因为吃了固体圣餐而死去,稍后一幕中女主的母亲却对宗教的正确性慷慨陈词,和第四幕中学校里的Toleranz再次形成反差,男主的父亲起身而去,留下宗教正确的母亲嚎啕大哭,或许在这一刻,信仰开始崩塌,神迹堕落为巧合。
宗教的教义中,往往都写着宽厚体谅,但“纯粹”的教众似乎从来没有习得这一点,这不得不算是对宗教最完美的嘲讽。
虽然说信仰唯物主义会让人对自然失去敬畏,但总还是要好过只会敬畏而不会改变世界的信仰的。
就这样吧。
序言 2014的布鲁格曼兄妹,摒弃了以往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仿造耶稣受难的14幕结构,将一名为天主教殉道的当代“圣女”搬上银幕。
主人公玛丽亚生活于民主意识高度发达的德国,而她及其家庭却都恪守着天主教原教旨,在世俗规条和教义的夹缝中,何去何从,剧中人与观者一样迷惘、困惑。
面对最后玛丽亚绝食将自身献祭,换取自闭症弟弟康复的神迹,导演以客观、冷静的镜头语言展示出尴尬的现实,不讽不赞,只是悲悯。
该片以严谨的剧本结构、诗歌般流畅的叙事风格,斩获了当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母爱充满恩典” 与现实中的大多数问题少女一样,玛丽亚有着一个病症频发的家庭。
母亲通常是悲剧的始作俑者,父亲一般都处于缺席的状态。
玛丽亚的弟弟身患自闭症,而她的绝食献祭,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即为厌食症。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自闭症儿童是来自于“冰箱家庭”,但玛丽亚恪守的宗教思想,却很大程度源自其成长环境。
影片所展现的母亲,时刻都处于一种焦躁的状态中,完全听不进任何异议,出场往往不及两三句,便会怒吼、暴跳如雷。
母亲其实比玛丽亚更为世俗化,在意他人的眼光、衣着外表。
在她看来她有着一个“本应该能够和谐共进晚餐的幸福之家”,并且不时需要向亲友发送充满微笑的全家福,这些都是她在世俗生活中证明其存在意义的本钱。
她严守的宗教规条,更像是为一团乱麻的生活寻找借口与解脱。
在宗教的庇佑下,也给她的专制霸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抬出上帝的旨意,便是不可侵犯、不容置疑的。
如此,她与子女的关系也献祭上了宗教的神坛,但许是更多出于自私的本能。
当玛丽亚忏悔曾撒过谎,母亲却勃然大怒,丝毫不领会告解所带来的改变、坦白背后的教义,只是用生搬硬套、用一成不变的规条训斥女儿,怒火焦点仅是在于被挑战了权威。
而女儿的哭泣,也并不是因为母亲的呵斥,更多的是来自于不被理解。
她认为自己比母亲更能贴近上帝的旨意,甚至比母亲能更好地照料生病的弟弟。
然而,罪就在其间。
因为母爱由神赋予,充满恩典、不容置疑,神圣不可侵犯。
于是少女备感羞愧,生怕由于自己做错事,而不再能获得母亲的爱。
母爱在此被等同于信仰,是有条件的,首先你得无条件的服从,其次能否获得取决于你的好坏。
玛丽亚就像是一只迷途的羔羊,害怕被牧羊人抛弃,充满着孤零零的厌世感。
献祭or自戕 宗教可以赋予人一种神圣的光环,说话做事都能师出有名。
“你是被神选中的人!
”这种由宗教赋予的高人一等的鄙视链,不仅出现在有信仰者之于无信仰者,在广普的西方社会、大的宗教范围内,如此的不平等也依然存在,天主教兄弟会的守旧派蔑视路德改良过的新教,玛丽亚及其母亲也瞧不起朋克、爵士、福音乐。
玛丽亚有超乎年龄、阅历的厌世情绪,这种向往死亡、封圣的态度甚至超越了宗教精神。
她向神父多次谈及过自己的想法,却从未得到过肯定与鼓励,都被转化为更为世俗的方式:进入修道院、成为修女侍奉主。
而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庸俗外在的、毫不在意。
玛丽亚不具备一切普世价值观,无法融入世俗生活的规条,甚至对现实社会中的教会都产生质疑。
她只关注于形而上的层面——彼岸世界,以及自我的救赎——进入彼岸世界的通路。
在她眼里世俗生活中的人们活着却已死去,她是在教义中真正活着的人,但无时无刻不在怀疑着活着的意义、向往着死亡。
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不仅源自玛丽亚对宗教精神的领会,更在于她对现实生活的排斥。
现实生活,无论是在家庭、学校、教会,她都是被忽视、甚至被排斥的对象。
世俗不能理解,家庭和教会也曲解了她对宗教的热情。
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地气地活着,就算是神父和母亲也不可能双脚离地。
影片展示了两次玛丽亚与家里寄宿生共同祈祷的场景,一次在郊游、一次在病房。
寄宿生的祷告都会因旁人干扰而中断,只有玛丽亚一直沉溺其间、浑然忘我的祝祷。
于是向往着羽化飞身的玛丽亚注定成为异端,是世俗的另一端、是宗教一端里的冒尖。
她不属于这个世界,只有彻底处于另一端顶端的上帝,才可以真正看清她、注视她,并且全然理解、接纳她。
因此她不顾一切地向往那个方向,投入那个怀抱。
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还需要一个神圣的理由,否则,自戕是大罪!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玛丽亚也只是在为自己摆脱世俗生活寻找到一个名叫宗教的理由。
玛丽亚的绝食在影片的前大部分段落里都是以隐线出现的,甚至是带着被迫的形式。
在宗教学校课后想拿甜点,在家里的晚餐,都被神父以献祭的名义,被母亲的怒斥而终止。
大家只是发觉她越来越虚弱、苍白,渐渐地绝食已成为她自觉、主动的行为。
一方面,作为凡人,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死的,只能由上帝来决定。
另一方面,如何界定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对神的献祭还是逃避责任的自戕,影片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当你眼望美景时,心里有神,并想将之奉献于他;列出你所钟爱的事物,再将之放弃,腾挪出你内心更大的空间奉献给主,这就是献祭。
献祭首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其次它是美好的。
而玛丽亚想以赴死的方式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主,这在神父眼里却是在逃避神赋予给世俗人类责任的行径,形同自戕、是大罪。
于是玛丽亚的投靠,是孤注一掷的。
她已所剩无多,只能把自己全然地奉献出去,以取得上帝的救赎。
然而这种举动究竟是功德是罪恶,其实她也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其判断依据在于是否有神迹的发生。
关于“宽容” 体育课上,玛丽亚由于觉得伴奏音乐是恶魔的节奏而拒绝跑步。
老师停播了音乐让其重新归队锻炼,此举引发了其它同学的不满。
为什么因为玛丽亚一个人不喜欢就让大家都听不到音乐!
但是对玛丽亚就能不宽容了吗?
老师向大家重申了宽容的概念…此二字其间的微言大义,不仅包含了西方民主精神的本质——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并且神圣不可侵犯。
是的,不能因为玛丽亚个人的喜好就剥夺他人的权益;同样,玛丽亚的权益又该如何得到保护?
此间包含着更为深邃的宗教含义:上帝作为牧羊人丢失了一只羊,他为了寻找迷途的羔羊,竟将整个羊群弃之不顾…在上帝的眼中,并无大、小,寡众之分。
在此,世俗的大众是整个羊群,而玛丽亚却成为了那只孤立无助的羔羊。
如果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青春剧,端看造成悲剧的外部成因,她暴躁、苛责的母亲明里暗里都很像是始作俑者,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对其父的描写并不算是缺席状态,而且诸如老师、医生等旁人也有着够多的着笔。
在一个民主化、福利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和异议份子的包容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整体氛围的关爱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悲剧的发生。
然而尽管如此,个人悲剧依旧屡见不鲜。
玛丽亚的悲剧并不能被轻易归咎于爱的缺失、不被理解、或者是成长中某些重要人物的缺席,甚至不是其为之献身的宗教本身。
即使将主题偷换为其它艺术门类:野兽派绘画、摇滚乐、雕塑,或者仅仅只是爱情,悲剧也会发生。
天赋才艺、性情孤僻,生活于家庭的高压、亲友不理解,她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一心赴死,求取解脱、为之献身。
可以说,玛丽亚的行为就象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症候群,每天都会以不同的外衣上演。
电影用宗教的主题,揭示了现实的本质。
然而无论是玛利亚、还是该片亦或是现实生活,也终究不可能成为『罗丹的情人』、『白色婚礼』、或者是『滑板公园』。
在西方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今天,宗教、尤其是恪守原教旨的天主教保守派,俨然已成为了比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甚至于DP都边缘化的事物。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全民信教,“上帝保佑”沦为了口头禅,神已退身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它存在的界限在于不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已经不再盲信、也不需要愚圣,信者永生、守诫得救、忏悔、救赎等宗教的根基在新的时代日渐动摇。
宗教的式微,正是由于教众们笃信力量的减弱,因而撒旦得以横行、人们内心的恶魔出笼。
换一种世俗的说法,玛丽亚的不被理解与宽容,更像是人类的劣根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此种思想在世俗社会中由来已久、深根蒂固;若换用宗教的解读方式,即是“巴别塔”。
在世俗与宗教、生与死的拉锯战中,玛利亚也曾向世俗价值观投去过温情的注视,她羡慕家中寄读生成熟而风情的美丽,向往与异性少年接触,然而她又无法摆脱身上固有的宗教阴影,世俗社会也不愿对她给予宽容的接纳,于是她必须全然地投靠一方。
宗教与世俗的交战,在影片中被冷静、柔和地展示,但是随处可见,例如玛丽亚的祈祷不断有旁人干预;自她进入医院后,母亲和医生频频争执将此种交锋正面化;当她身处重症监护室领取圣餐,神父送往她口中的最后一块食物却要了她的命,弟弟竟在此时开口说话,宗教精神奇迹与现代实证科学之间的吊诡被推向极致。
正如丧子之痛与封圣之喜,只能选择其一,悲伤是只属于世俗的还活着的人们,玛丽亚的精神世界已得圆满。
而究竟是自戕还是献祭,导演已在剧终给出了神迹。
此桥段备受争议,其意图亦很模糊。
笔者并不认为是种反讽,说成反思或更为合理。
导演也在试图探寻,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尴尬境地,冷静、不动声色的镜头语言下,与其说是讽刺、不如理解为悲悯。
而且镜头之外旁观的布鲁格曼兄妹必定是明白的:无论是对世俗科学还是宗教精神的全然投靠,都跟他们描述的剧中人无异。
上帝之眼 电影由十四幕组成,以耶稣受难的轨迹为题文,使用固定机位长镜头将人物一直置身于景框之中,使之有了一种古典油画般的美感。
全片无一配乐,仅以黑幕和一祯白屏,进行主题切换、构成场景,以舞台剧似的结构、如诗歌一般铺陈展开。
观众与剧中人一起聆听布道、参与各种宗教仪式,坚振、告解、圣餐、训导。
该片仅在剧终时用了一个俯拍,其余的全是同等视角。
镜头内外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所在,我们所不解的,也正是主人公的困惑,没有一方能提供答案。
死亡来的是如此促不及防,有条不紊地抢救很快就宣告失败,冷静得可怕。
能在宗教信仰里找到对生死的安抚和解脱,不知是寄托还是安抚,连悲伤都是不必的。
世界变化太快了,少女的新坟不久就会变成孤塚,伤心的男孩献上了自己短暂的驻足;上帝却只在九天绝顶之上投下了一瞥,每个人都尽力地向他所处的方向仰望,而它的视角却是缺失的,只在剧终时在俯向大地,告诉我们、他一直都在。
槛上人|原稿刊于《午夜场》 12月10日,14s.于北京
耶稣殉道路上的十四段劫难,少女生命崩塌的十四个片段。每段一个长镜头,精神虐待,自我折磨。信仰权威下人性之扭曲,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意识形态。黑色幽默得很过瘾
逼格太高,欣赏不来。
太病态了。霸道独裁顽固的母亲是祸害,顽固教条排他的宗教同样是祸害。
愿世界多一些这种医生,少一些这种父母
天主教还是比女德班要仁慈,精神冷暴力比肉体裹脚来得文明。十四段的苦路,一步步的杀生成仁,母亲也有过青春年华却不让女儿过得自在,邪性在于松懈的管教与偶尔的慈爱。最后挖掘机覆盖下来的泥土结束了静默,但又好像留下了沉思。
剧作很见功力,依然是憋屈压抑的悲苦路线,但是导演就不怎么样了。十四幕几乎全是固定长镜头的戏剧形式颇为噱头,最后一个镜头显得做作矫情。故事本身也是老生常谈,同题材中塞德尔的《天堂:信仰》显然好多了。
鏡頭異常簡約乾淨,恰與強烈批判的內涵明顯對比。任何宗教,如果陷於過度的狂熱,對於受束縛的信徒在心靈與身體上的傷害將無法預料和彌補。
《苦路十四站》,章节十四章,镜头十四个,主演年纪十四岁,一部形式感十足的电影,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严格的宗教家庭专治下少女节食殉道,所谓的上帝意旨并没有自我救赎,生命过早的夭折是狂热宗教徒们栽种的恶果,批判的意味浓烈,也是对“献祭者”们狠狠的讽刺。
影片简介我觉得已经把电影的表达讲到位了,这种声称是真正信仰的宗教,结果是邪教,太压抑了。
母权的极度扩张及宗教的束缚。但在宗教中,女孩找到了逃离母亲控制的另一种方式,乃至精神的升华。女孩以自身纯洁羔羊的献祭换来人子的重生,在精神世界中,她已经成功逃离了极度母权的控制,得到了超脱。疑惑和悲伤留给了男孩,重叠的树木和阴云后是一片赤白的天堂。
4
好整齐
结尾的天是圣母的脸
极简。
形式上做到了对宗教极端崇拜的讽刺。看似是少女将其献祭给了神自身成为耶稣圣体,但实际上的结果观众都是心知肚明,本质上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被信仰反噬而自己浑然不知。片子整体的基调在塑造邪教感的方面还是很强烈的,但是前半部分展示信仰的部分稍微有些平,后面高潮部分的直白讽刺倒是不错,形式在本片所起到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
抨击宗教给人们带来的误解,或者是抨击对宗教误解的人们。
宗教感极强的反宗教电影,批判恪守教规的迂腐。长镜头只是十四个近乎固定的机位,缺乏镜头动态语言,最后用摇臂做了一个展望式的思考。题材和拍摄方式都是古典式的,这自然很难得,不过内核基本就是一个反讽,没有太大的创新。扼杀耶稣的是圣母,食古不化的教义和现代流行文化的撒旦也是要有制衡关系的
4+ 小方推荐。Frugal & minimal 十四长镜头瘦而张力充沛,形神合一之妙,观于应景苦月。绝非单一反讽,非笃信过者未能领略封闭宗教自身困境。三次跌倒对应三次生之欲,原教旨家庭少女太难。Carrie选择反杀,Maria选择自焚,都是一样的无路可走。开口奇迹之暧昧,代价领略。
刚装完前苏联款逼我又装逼地把这部看完了,很多豆瓣人的年度最佳,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十几个长镜头但一点不枯燥,无立场叙事顿时拉开和低端导演的距离,人物性格刻意疯魔化,但只有母亲出彩,主角都还好,不然差点四星。
极端的绝对信仰不接受不包容且以正义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