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记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受难曲(港),受难记:最后的激情(台),受难,基督受难记

主演:吉姆·卡维泽,玛雅·摩根斯特恩,克里斯托·日夫科夫,弗朗西斯科·德·维托,莫妮卡·贝鲁奇,马帝亚·史巴吉亚,托尼·贝尔多瑞利,卢卡·莱奥内罗,克里斯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亚拉姆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年份:2004

《耶稣受难记》剧照

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2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3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4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5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6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3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4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5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6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7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8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19耶稣受难记 剧照 NO.20

《耶稣受难记》剧情介绍

耶稣受难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那是一个遥远而又让人永世难忘的时代,一位圣者将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备受世人爱戴的上帝之子耶稣(詹姆斯·帕特里克·卡维泽 James Patrick Caviezel 饰)为生活在穷苦和磨难中的人们带去了希望和喜悦,与此同时他的存在也触犯了教廷和统 治者的利益。他拒绝着魔鬼的引诱,而门徒犹大(卢卡·莱奥内罗 Luca Lionello 饰)则抵抗不出金钱的魅力,他为此出卖了耶稣,其丑态永久留在了“最后的晚餐”之上。在此之后,耶稣被捕,当局者为他戴上荆棘做的王冠,命他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更用带着铁刺的鞭子抽打圣人的肌肤。耶稣痛苦呻吟着,决绝地忍受当下的一切。“仁慈之父,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作为圣人,作为救世主,这是一条必须淌血走过的试炼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宫中残酷史:花的战争一号收银台的女孩仙女特攻队快乐有罪奇葩遗嘱CHEAT~各位欺诈师请注意~狂暴巨兽迷城得心拳手漂浮于太空的教室拉斯维加斯往事异世界失格鬼门关莫斯阳台上木一林的珍珠单身黑人女2:西蒙娜的复仇梦想机甲学员我们的新时代灵能百分百某年某月某日我把社长解锁了金发男子金蝉脱壳2:冥府我的樱花恋人年兽白线富贵男麦克斯奥特曼

《耶稣受难记》长篇影评

 1 ) 你是我永远的救主

看这部电影的起因是一首歌,《你是我永远的救主》,是这部电影中文版的主题曲。

每次唱起这首歌都有撕心裂肺的痛。

看这部电影实在是自虐,耶稣受难的整个过程:被抓,受审问,受鞭打,背十字架到各各他山,被钉在十字架上....被拉伸成两小时的电影,每个细节,都使我的心一抽一抽地痛。

抽打耶稣的每一鞭,都落在我的心上。

感动,感恩,害怕,憎恶...眼泪未曾停止过。

我的主,我的神,因为爱我们的缘故,甘愿舍己,但当全人类的罪孽。

这极大的羞辱,这肉体极大的痛苦,都比不过在十字架上,与父原为一的耶稣,因为人类的罪恶,使父与他分离,甚至掩面不看他!

多少次在心中嘶吼:天父啊,为什么!

为什么!

这是你的爱子啊!

可是主却在说着:父啊,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你的意思行。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救赎!

因为上帝儿子的亲自救赎,因着他的宝血洗净了我们一切的罪孽,因着他的救恩,我们与上帝和好。

我实在是看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荣耀!

想到自己,实在是不配接受这伟大的救恩;作为罪人,作为失丧的人,实在是得到了最宝贵的爱和怜悯。

片中耶稣教导门徒要彼此相爱,我们如今在地上,也要彼此相爱,要活出基督的样式和见证。

惟主使我心灵兴奋,他比生命更宝贵。

我的主在千万人中,乃是最美的一位。

经文分享:《以赛亚书》 53:5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诗歌分享:《你是我永远的救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0ODA4.html我看見祂釘痕的手,我看見祂血為我流,背著十架步履蹣跚,向各各祂行走,為了贖我祂無怨尤,為了救我祂來蒙羞,譏笑辱罵赤身露體,祂默默承受。

祂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我的罪孽過犯,祂全為我擔當,祂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祂甘願捨命,是神所預備的羔羊。

你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我的罪孽過犯,你全為我擔當,你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我甘願順服,因你是永遠的救主。

 2 )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期待已久的電影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終於看了。

當我一邊看著電影中的主耶穌如何為我們受苦時,我便一直想起聖經以賽亞書53章所說的:"Surely he took up our infirmities and carried our sorrows, yet we considered him stricken by God, smitten by him, and afflicted. But he was pierc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he wa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the punishment that brought us peace was upon him, and by his wounds we are healed."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

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同時地,我也想起了那些歌詞:"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t cost, to see my sin upon that cross" (Here I Am To Worship)"Amazing love, how can it be, that You, my King, would die for me?" (You Are My King)許多人認為電影中的片段過份血腥暴力,然而原來主耶穌當日所遭受到的殘害比影片中所看到的更加令人震驚。

這齣電影所述說的不過是歷史的事實。

祂對父神的順服、對我們的愛、祂的救恩和醫治大能,都在每個真實的片段中流露了出來。

祂確實地為了完成父神的旨意,而默然為我們承擔了一切。

因著祂的愛和犧牲,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生命、平安和醫治。

原文連結:http://www.queeniesky.com

 3 ) 苦难的力量

长期以来,我一直自诩为文化基督徒,并以此沾沾自喜,在网上看了不少基督教方面的文章,“冷静”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救世主,认同了基督教的教义,同时对“盲目信仰”又持保留态度,为了平衡自己的思维角度,保持公正客观,还有意看了不少反基文章。

其实我知道我害怕的是失去自我,直到看了这部影片,我似乎要把一辈子泪水都流出来,忍不住跪下来向主祷告,“主啊,主啊,我是那么的罪孽深重,你为何愿意为我承担这么大的苦难?

多么痛啊,你怎么能承受?

 4 ) 整个世界的爱。。。

看了这部电影,才真正明白了,布罗斯基所说:整个世界的爱,加起来超不过耶稣张开的手臂。

那些似乎过分血淋淋的场面,也让我明白以塞亚书53章所说:"……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如果说,那些法里塞人、文士因为权柄受到威胁而与耶稣敌对,那么,那些鞭苔耶稣的人(应该是执政的罗马人)——他们不惜与最狠的刑具打他,打他,再打他,甚至在他背不动十字架时还在打他,是为什么呢?

日本人用刀砍杀中国的婴儿是为什么?

法西斯的拉斯维辛是为什么?

那不也是我们人类么?

不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可能么?

面对这一切,谁还敢说自己是无罪的?

不需要救赎?

然而这几乎是担当不起的一种救赎啊,主啊,那时你虽非凡胎,却也是肉身啊。

最后,哪一道鞭伤,是我给我主耶稣的?

痛哉!!!

 5 ) 耶稣受难记。

在阵阵大雨的阴沉午后,看《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文译名《耶稣受难记》。

级别:R。

此刻我已经知道这篇blog写下去会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我无法做到全然理智和没有倾向地来写,因为自己并非无神论者,但是我同样无意渲染我的宗教倾向。

然而这部影片,对我这样一个有此信仰的人来说,所经受的震撼和触动实在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

Mel Gibson,这个曾经以《勇敢的心》征服人心却受因此受到颠覆历史的争议的男人,此次执导的《耶稣受难记》,又一次更甚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民众的非议,指责其有反犹之嫌。

同时,影片的评价大致有如下字眼:血腥、暴力、恐怖、残忍……并且传出各地影院有观众观看此片后过度惊吓而身亡的消息。

整部影片的语言采用了晦涩难懂的亚拉姆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字幕是英文。

人物对白均用圣经中的原话。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从基督耶稣在橄榄山上祷告开始一直到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12小时全部过程,其间穿插最后的晚餐以及先前传道等场景。

这一段在圣经新约里反复阅读过的无比熟悉的情节,被Mel Gibson用镜头放大出来,变得如此真实,残酷得让人震颤。

主因解救人的苦难和罪孽而来到世上,却因人类的无知和罪孽而死。

看的时候数度潸然,泪眼模糊。

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出卖了主,然后在橄榄山上用一个亲吻作为暗号。

祭司长在诸多犹太民众面前羞辱主,他只是闭着眼睛沉默,安详而凛然。

民众愚昧地嘲讽,彼得应验主的预言,三次不认主。

祭司长连同工会对主鞭打拷问,从他身上留下鲜红的血,一边的圣母玛丽亚跪地默默流泪。

彼拉多和希律王均不愿审判主,祭司长率领诸多民众集会反抗,最终主被交给残酷的罗马士兵们钉上十字架……He was wound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up on him was the punishment that made us whole, and by his bruises we are healed.——Isaiah 53:5(他因我们的罪而遭受苦难,因我们的极端不公而受伤害;我们因他所受刑罚而得平安,因他所受伤痛而被救赎。

——赛亚书53:5)这是整部影片的大致路线。

其中许多的长镜头、慢镜头以及特写,他纠结的头发,淡定的眼神,干裂的嘴唇,血肉模糊的身躯,满地的雪水和汗水,以及圣母慈祥安宁绝望的眼睛。

片子里面看不到所谓的反犹意识。

虽然跟随祭司长反对主的犹太民众比圣经里描述的数量要多,然而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罗马士兵的凶残和暴戾。

在民众和祭司长要求彼拉多释放杀人犯巴拉巴并惩罚主的那一幕,Mel Gibson甚至有意省略了犹太民众重要的一句:“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

倘若此句不略,才是真有揭示犹太民众从根本上残害了主的倾向。

他在最后的晚宴上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马太福音26:26(Take, eat; this is my body...Drink from it, all of you; for this is my blood of the covenant, which is poured out for many for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Mathew 26:26)”他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路颠簸,他的手心和脚踝被长长的铁钉刺透,他浑身流淌下鲜红的血液,他在祈祷:“天父,请宽恕他们无知的罪孽……”,他在喊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何离弃了我?

——马太福音 27:46(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Mathew 27:46)”天地灰暗,鬼神共泣。

主在合眼的瞬间,撒旦的脸上带着狰狞的笑……最后,他在圣洁光芒下重生。

整部片子下来,残酷二字始终伴随着不停流下的泪水。

心里在想,我们生来带着这样沉重的原罪,不自知不自律。

主替我们背负着罪恶的十字架,他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却是为救赎和宽恕我们。

这一切的罪孽和残酷是为爱与宽容。

在片子结束的时候,在心里面念主祷文,然后泪水平静下来。

Our father in heaven, hallowed be your name.Your kingdom come. Your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f it is on heaven.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as we also have forgive our debtors.And do not bring us to the time of trail, but rescue us from the evil one.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for ever.Amen.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属于你。

阿门。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1809670.html

 6 ) 以“中国标准”来看《耶稣受难记》

(一)儒家的观点中国文化主要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儒家的,一条是道家的。

林语堂说中国的瓷器瓶子一般是一对,一只画着大家庭众多成员其乐融融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另一个画着一个人在山水之间悠闲自得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道家思想。

儒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平和”。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体现的都是中庸的思想。

乐、哀、怨诽,这些是人的感情,好色、(相)思,这些是人的欲望。

而人能够调和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使它不至于达到过分的程度。

孔子的一个学生在谈论《诗经》里的句子时说“礼后乎?

”孔子就很高兴,这个“礼”正是儒家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达到中庸平和的境地的工具。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心如古井”,没有任何感情波动,也不是按照理性去行事,它是一种感情上的调和节制,是介于无动于衷和歇斯底里之间的。

莎士比亚说“过分的喜乐,剧烈的哀伤, 反会毁害了感情的本常。

”在各种极端之间采取的适中的状态,就是中庸的状态。

从这方面说,《耶稣受难记》显得有些过分。

影片超过一半的内容,都是在讲耶稣受到的各种折磨。

导演的用意是希望体现耶稣的受苦,但是我以为这种受苦可以用中庸平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必非要惊心动魄不可。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无视或抹煞事实。

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耶稣的受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同样经历过肉体上的痛苦,对于耶稣受难的事实,只要说“钉十字架是用钉子穿透手脚,把人钉在十字形的木头上。

”我们马上就能体会这种刑罚的残酷,而不必把受刑的人所流的每一滴血都展示给人看。

比如砍头,只要拍下影子的动作,所有的人就会知道“人被砍头了”这个事实;如果对着被砍下来的头拍个不停,这样的一种事实,观众并不想知道。

明朝时期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中国的反基督教人士控告基督教的一条罪状就是,耶稣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有伤风化。

如果把耶稣受难的雕像或图画拿给中国人看的话,很多士大夫恐怕都是要捂住眼睛躲开的。

这个故事今天看来有点好笑,但是我以为,《耶稣受难记》的一些镜头过于恐怖残酷,并不于身心有益。

我在这里谈的只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不涉及耶稣的事迹本身。

事实上,彼得、保罗据说后来都被钉了十字架,如果耶稣因为被钉而受苦的话,那么彼得、保罗,以及历史上千千万万因为各种原因被钉十字架的人,也都受了与耶稣相似的折磨。

(二)道家的观点中国艺术的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可能来源于道家,它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负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用在哲学方面,也被艺术创作者所使用。

西方的方法,在冯先生看来,是“正的方法”。

西方的画家画月亮,可能会以线条描一月,或者用颜色涂一月;中国的画家采取的可能是“烘云托月”式,在纸上烘云,于烘云中留一圆的或半圆的空白,其空白即是月。

画家的意思,本在画月,但其所画之月,正在他所未画的地方。

中国的哲学、文学或美术往往是朦胧的,《庄子》里的篇章,都是诗。

因为朦胧,所以没有固定的解释;又因为没有固定的解释,它的解释几乎是无限的。

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正在于它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不言之教”,一副人物或者山水画,可能只有寥寥数笔,在它空缺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的想象也是无限的。

陈凯歌在拍摄《黄土地》时引用的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认为自己的影片的特点就是“隐”,在那些藏而不露的地方,就为想象力留下了空间。

与此相比,《耶稣受难记》的一个缺点,可能于在太“实”。

它的表达太露骨,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要说什么,与《圣经》哪一段的经文是对应的,而留下的余地不多。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总觉得电影少了点什么,但是又说不出来。

对于基督徒来说,神是“无限”的存在(全爱、全知、全能),即使道成了肉身,这种“无限性”也必然在他身上表现出来。

一拍成电影,这种“无限”就成为了“有限”,我心中别扭的感觉,很可能来自于电影中“有限”的耶稣与自己心目中(应该是)“无限”的耶稣的形象的错位。

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想要极力抓住什么,但是抓住的再多,手中毕竟是“有限”,只有学会“留出空白”来,这种空白才会通往“无限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越是追求细腻和完美,它的一点瑕疵就反而越是致命,比如耶稣有点鹰沟鼻子,笑起来嘴有点歪等等。

我对于《旧约》不熟悉,据说《旧约》中预言的耶稣相貌很普通,如果干脆找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来演耶稣,或者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耶稣看上去应该像一个干瘦但是结实的农民,那么也许我反而会没有别扭的感觉亦未可知。

(三)对于宗教的一点看法宗教和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宣称它讲的全部都是真的。

这意味着,我们没法把《圣经》当成《西游记》。

鲁迅说《西游记》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人“忘却得失,唯余赏鉴”,在读《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恐怕就不会那么单纯。

一面看《耶稣受难记》,一面检查电影内容是否离经叛道的基督徒,我不知道有多少。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神和人的二元论(dualism),这种二元论在神和人之间划下了一条河流,我们在此岸,上帝在彼岸。

基督教所讲的信、望、爱,都是“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一个存在的关系。

人与上帝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界限。

而道家是一元论(monism),宣称万物一体。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把自己的财宝往箱子里装,装到最后,来了一个力士,扛起整个箱子就走,这个人什么也没有剩下。

所以道家想出来的方法就是“藏天下于天下”,人手里握住的再多,也只是一部分,松开手,你在天地之中是无失无得的,也就“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也就是逐步放下的过程。

可以想象,如果耶稣并没有钉十字架,甚至根本没有耶稣这个人,那么整个基督教信仰恐怕就会失去根基,但是如果老子或者庄子不存在,《道德经》或《庄子》是他人所作的伪书,我们对于道家思想的看法并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你涂抹、修改、创新道家的作品,老子和庄子地下有知(如果真的有知的话),大概也不会介意。

从这方面说,老子和庄子注定只是哲学家。

《耶稣受难记》在我看来,拍得太累、太辛苦、太谨慎,着力过多反而不见得好。

不知道这样的一种辛苦,是否也是宗教的辛苦呢?

2011年3月16日

 7 )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及其社会背景、影响

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的影片《耶酥受难记》创下的票房奇迹,恐怕是许久以来美国电影及娱乐界最引人注目,并且是最富有争议的一个文化事件。

《受难》背后深刻的社会与政治意义是显明的。

熟悉美国社会与文化的人士,一定早在片子出台之前, 便能分析到它背后蕴涵的社会因素,能清楚地预示到其潜在的社会影响。

《受难》一片,尽管和大多成功的好莱坞片子一般,有相当不错的市场推广,但它成功的背后,更关键的是美国独有的社会文化土壤,简言之,即美国的宗教性。

可以说,《受难》一片的成功,更关键地在于它的题材:它很大程度迎合了美国人的信仰需求。

美国是工业国家中最富有宗教性的一个国家,和世俗的欧洲大陆,尤其是中、西、北欧以及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到九成的美国人相信上帝的存在;六成以上的美国人都把自己认同于某个教会、教派;四成的美国人每周前往教堂一次;四成以上的美国人把自己认同为“再生”的基督徒(包括热衷于宗教话语的小布什总统)。

这些数据都远远高于绝大多数其他工业国家。

吉布森正出自这样的文化气氛:父母是虔诚的爱尔兰天主教移民,宗教教训尽传其子。

吉布森终能等到今天,自己出资2500万美元,拍成此片,把自己的信仰和意识形态通过电影的手段宣传出去。

《受难》在美国的观影热潮可谓是一个文化奇观;大量的基督教组织参与宣传本片,并组织订票集体观影。

影片在复活节前段推出,票房居高不下,并在复活节时段再来了一个小高潮。

热诚的基督教徒们往往多次前往观看本片并交换宗教经验。

对于不同教派而言,本片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得到了教皇的认同,因此颇能吸引天主教徒;它强调受难经验,又恰和新教福音教派的旨趣相符,因此最大的开发了观众市场。

吉布森这一“宗教教育片”,正是当代美国文化保守主义和宗教情结的一个反映。

然而,本片确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它虽迎合了许多美国人的信仰需求,但也同样在一些经典问题上带来争议。

美国被戏称为“50-50国度”,美国的中部及南部、东南部为传统宗教重镇,而西部和东北部大城市则为世俗的、左翼的中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所主导。

对吉布森和《受难》一片的批评,也基本来自左翼社会。

左派文化旗舰《纽约人》杂志,更屡此以漫画和评论形式讽刺吉布森。

在左派、自由派和世俗者们看来,这一大张旗鼓的宗教宣传片是可笑并且危险的。

另一方面,对本片的争议围绕在反犹太主义问题上:即本片究竟是不是有教说反犹主义的倾向。

这个争议则体现了美国人向来对反犹主义的反感、美国人的政治正确意识和美国仍存在的多元主义文化气质。

至于本片究竟是否反犹,则难以评说,人们更该关心的是这样的片子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即人们如何诠释它。

在反犹主义升温的今天,这样的片子是相当危险的。

吉布森的片子和他本人,正好踩在美国文化社会最为关键和富有争议的十字路口之上。

他本人是美国传统信教者的完美化身,而他作品带来的成功和争议,则都是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现象与矛盾的凸现。

更重要的是,吉布森的作品更有可能帮助激化这一现有矛盾,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

 8 ) 从此往后,这世界还有什么资格叫我忧伤?

看前有点犹豫,因为那是个演员,他不是耶稣。

甚至想:若以后祈祷都记着演员的样子怎么办?

现在看来,没有问题。

一路捏着手,有些地方实在看不下去,避开眼睛。

鲜血淋漓的人背上压着那么沉重的十字架,我替他望望目的地,真远,真远啊。

据说这片儿遭到美国各大教会抵制,可以理解。

起初我想,拍得那么肉感,岂不落入“字句”而远离了精义?

怎么能拍耶稣的脸,怎么能拍撒旦游走的样式,为什么耶稣说了四福音里的这句话,却不说那一句?

拍片儿的人又怎么知道耶稣的痛是怎样的痛,他的背上要落下多少道鞭痕?

若从一百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角度看,教会的抵制完全有理由。

正如人问我:你说信,你怎么知道你信得真?

问得好。

当时我想,这片儿一般,血腥得过分,简直像个噱头,连个联想余地都没了,不高级,好莱坞场面啊,看了就算了吧。

退碟时眼泪却流了下来。

祷告只能反反复复念一句:主啊,多痛啊。

多痛啊。

那一刻我算是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祂叫我们不要忧伤——不仅是不要,也是不该,不能。

有什么伤痛大得过那第一个背十字架的人呢?

难道那只是皮肉之痛吗?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门徒说,你们就不能警醒片刻吗?

是怎样的忧伤和孤单啊。

祂知道他们要睡去,逃跑,背叛,祂知道因为深深了解他们的软弱。

祂向父祈祷: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是出于怎样的恐惧啊。

受难是祂唯一的路,是祂非完成不可的工。

于是祂立刻说:然而只要照你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

客西马尼园之夜是前所未有的黑夜,耶稣一旦软弱屈服,世界即会随之沉沦。

Gibson拍撒旦在耶稣周围游走,我能体会他想拍出暗夜的苦心。

耶稣以人的肉身来经受这一切,是人痛苦的极限,忧伤的极限,孤单的极限,恐惧的极限。

而祂是个无辜者。

好比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其上有整个世界的血和土倾泻下来。

以前我不能切身体会,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恩典有多么大。

我知道祂是毫无罪愆,我知道所谓担罪是所有人类的罪,正如路德说,祂就是那小偷,盗贼,杀人的,奸淫的,但我不能感受这罪有多么浩大。

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缓缓竖起,那一刻惊心动魄。

在一颗并不比任何人更大更强壮的心脏里,汇聚了最深、最黑、最苦、最可怖的东西。

杀人者和被杀者的血和灵魂在那里;抢夺者和被抢夺者的失丧之痛在那里;死了儿子的母亲的泪在那里;因爱而碎的心在那里;被撕裂的处女的子宫在那里;甚至,一个不怀好意的眼神、一句恶言、一个脚印、一道最小的伤痕——都在那里。

我也在那里。

最后耶稣的心房破裂,是被自己的血冲破的吗——你知道是被什么冲破的吗?

主啊,请原谅我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起初我掩眼不看祂被鞭打的段落,不仅因为太血腥,还因为觉得没有必要。

血腥不就是为了刺激人的感观吗?

写实能真正表达出主的痛楚吗?

可一鞭一鞭下去,一鞭,是一鞭。

一步一步朝受难的山上走去,一步,是一步。

十字架很沉,真的很沉,沉到我的背靠在墙上,都不能直起来。

马太福音写耶稣诞生,说祂是头生的儿子。

什么叫头生的儿子?

那就是,祂亲身经过了每一道鞭打,祂亲身经受了每一块肌肉的破裂,祂亲身背起那架子,从山底走到了山顶,被挂,被铁钉穿透手掌和脚掌,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杀死。

每一个鞭打他的人都是祂的孩子,每一个朝祂吐唾沫的人都是祂亲手造的,每一个离弃祂的人都是祂的挚爱——而祂为他们祷告说:父啊求祢赦免,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最后祂心脏迸裂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从阴间深处胜了撒旦和死亡的权柄,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而祂是所有被生者中,头生的儿子,祂胜了,也就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叫其他的孩子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没有什么能成为撒旦的谎言说——“你不能担当”;没有什么能叫人中途跌倒;没有什么能叫人被阴间吞噬与永生隔绝。

祂是头生的儿子,我是其后的,主啊,我跟随祢。

《耶稣受难记》描述的正是一名决心追随主路的信徒,他个人的受难记。

他那样实在地描画鞭打,因为这些鞭子也曾落在他身上;他毫不避讳地拍一场又一场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的画面,因为他的心也曾像这样被撕裂;他从底下远远地拍各各他,每一步都艰难,因为那正是每一个信徒的信仰之路。

那么十字架是什么?

布道者常说:追随主的,各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这确实是主所吩咐的。

然而何为十字架,许多信徒并不真正明白。

有人以为是要摒弃一切拥有的,有人以为是要在生活中苦行,有人以为是要在患难中不弃善道——这都不是根本。

十字架上挂着的,是我们自己,我的“自我”。

耶稣说:“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

”一旁的撒旦简直要眼前一亮。

而从“只要照父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起,祂就将自己完全地交给了上帝。

每一道鞭子都是在抽打自我,体无完肤指的是——主要拆毁我们自筑的城墙,从新造一个完美的殿,这殿被生命充满。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血,为什么有那样直观的惨烈和痛楚,因为真正的信仰之路是——那充满了恶毒、嫉妒、纷争、淫荡、谎言、死亡和黑暗的“自我”,被一块一块地拆开,被挂、被钉、血流尽而死,我们得以从阴间脱离,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这条路是漫长的,艰难的,充满了血和泪。

人心的黑暗比一切的暗更大,人心的痛比一切的痛更大,人灵魂的活和死,比一切肉体的活和死更沉重。

影片的结尾非常简洁,没有一句废话。

基督脱去缠在旧体上的裹尸布,完好洁净一如初生。

有光像温柔的吻落在祂身上,又像无边的水。

祂安静、沉着、有力,就站了起来。

过往的一切磨难毫无痕迹,就像未曾发生,因为祂是全新的了。

祂从坟墓里走出去。

我的长兄,祂痛过最痛的,走过最艰难的,胜了最可怖的,从此往后祂与我同在了。

祂背十字架时,与祂同背的是一个战兢、无力、不知情并且随时要逃跑的人;然而我背上的十字架祂亲自托在手里。

那落在坟墓里的吻和光也同样落在我身上。

从此往后,这世界还有什么资格叫我忧伤?

 9 ) 你在十字架上,鲜血淋漓

一年半以前,我还在密苏里州的时候,一次周日礼拜,牧师告诉我们Mel Gibson (梅尔吉布森) 正在拍一部关于耶稣受难的影片,他受到很多宗教团体的反对,更遭到犹太人的围攻,再加上资金出现问题,拍摄得十分艰难。

他到密苏里州,寻求宗教界人士的支持,希望基督徒们为他祈祷。

那天,伴著悠扬的宗教音乐,我们为他真诚的祈祷,很久。

终於,影片出来了,在复活节前四月斋 (Lent) 的第一天圣灰日 (Ash Wednesday),《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耶稣受难记)》在全美公映。

我期盼这部电影很久了,看了一些影评,一些花絮,关于它的真实与暴力,我以为我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那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没有什么能让我震惊。

可是影片结束的时候,我坐在那里,泪流满面,全身虚脱,眼前全是那令我毛骨悚然的辉煌壮丽。

神圣飘渺的片尾曲,唱的不是阿门,我分明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那一瓣一瓣散落在地的,也不是泪,是心。

其实从影片开头,耶稣在果园里跪伏于地,祈祷天父开始,我的眼里就噙著泪,我一直忍著,不打算让它掉下来。

但是有一幕,耶稣扛著十字架,踉跄著向前倒下去,人群中的玛丽亚心疼的掩住嘴。

她想起耶稣小时候,摇摇晃晃的向前跑,突然摔倒了;她急急奔过去,扶起年幼的耶稣……於是她突然来了力气,不顾一切向耶稣冲过去,想像从前那样保护她的儿子。

屏幕上过去与现在交织,小耶稣和成年耶稣交替出现,慢镜头显示耶稣正向前倒下去。

我心里喊“No, no, NOOOOO!” 眼泪奔涌而出。

求求你了,上帝,让这位母亲扶起她的儿子吧,让她抚摸他的头发,亲吻他的脸颊,抹去所有血污,让她们母子最后享受一次天伦之乐吧。

可是儿子看了奔向他的母亲一眼,倒了下去。

母亲终於来到儿子身边,痛哭失声,儿子轻轻的,甚至带著一丝微笑的说:“Behold, I'll make all things new. (看吧,我将使全世界焕然一新。

)” 这是神对人的宣言,又何尝不是儿子对母亲的劝解与安慰?

<耶稣受难记>写的是神,也是人。

母慈子孝母子情深,永远触动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另一幕让我泪水汹涌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过程。

蓬头垢面,体无完肤的耶稣睁著仅存的一只眼睛,倒在十字架上。

野蛮的士兵拿了一根拇指粗的铁钉,就在他手心中央,扎下去。

我疼得喊出声来。

士兵又拿了锤子,一下一下,狠命的砸。

我不忍再看下去,捂住了眼睛。

但我还是仿佛看见那枚黑色的钉子,钻进耶稣的皮肤,肉,骨头,沾满鲜红鲜红的血,直钻进木制的十字架里。

轮到另一只手了。

由於手臂与十字架臂不在一线,耶稣的手臂被使劲的拉扯,直到喀喳的一声,脱臼。

然后士兵开始钉。

这一次,我看见一锤一锤,鲜血飞溅,简直要溅到我身上,溅到我眼睛里。

我赶紧闭上眼,泪水就涌出来了。

我过去不明白,耶稣既然是上帝,知道自己死了能够复生,那么他的死就没有什么值得赞叹之处--如果我知道我死了还能复生的话,我不是不愿意死一次试试看的。

可是现在我明白了,身为上帝之子的耶稣,却有著人的肉身,能感知疼痛的肉身!

那么,这种牺牲,这种坚忍,我怎能不肃然起敬?

如果这种牺牲和坚忍是出於爱,我又怎能不感激涕零?

整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血,很多很多的血。

果园祈祷时耶稣的汗水变成血滴,玛丽亚擦拭地上的一滩滩血迹,十字架上耶稣手心里渗出来细细血流,而他的全身鲜血淋漓。

最后,士兵用一杆矛戳向已经咽气的耶稣,血液如泉水一般喷射,每个人身上脸上都布满密密的血印。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血腥?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人类罪孽深重,只有上帝亲自降临人间,只有耶稣本人经历最残酷的刑罚,用最大量的鲜血,才能拯救人类升往天堂。

撒旦说:“No one man can carry the whole burden of sin. (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罪孽的重负。

)” 可是凭著爱,耶稣做到了。

由於耶稣实在没有力气独自扛起十字架,士兵们找了个人帮助他,这个人很不情愿的说:“I'm an innocent man, forced to carry the cross for this condemned man. (我是无辜的,被迫为这个罪人扛十字架。

)”真是个绝妙的反讽!

事实正相反--世间唯一一个无辜的人耶稣,正在自愿为所有罪人扛起沉重的十字架。

耶稣对母亲说:“I'll make all things new. (我要使世界焕然一新。

)” 他死后,世界的确焕然一新--人间与天堂再不是完全分隔的了,耶稣以他的血换取人类的救赎,耶稣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句,我并不是基督徒。

我虔诚的祈祷,可是我不能确定祈祷的对象就是圣经里的上帝;我热切的信仰,但是不能肯定我信仰的是基督教里的耶稣。

然而我实实在在的崇敬耶稣。

他热爱和平,而且身体力行。

被捕的时候,他的门徒奋起反抗,割掉一个士兵的耳朵,耶稣说:“Put down thy sword. (放下你的剑。

)”耶稣宽恕人的罪恶。

受毒刑的时候,他说:“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 耶稣无条件的爱世人,并教世人爱。

他反覆对他的门徒说:“Love one another as I have love you. (要爱彼此, 就象我爱你们。

)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要爱邻如己。

)” 甚至在遭受屈辱折磨的时候,他也仍然说:“Love your enemy. (要爱你的敌人。

)” 不管一个人的上帝是什么,不管这个人有无宗教信仰,也许他都不得不承认,耶稣的人生准则和道德规范永远值得后世景仰和遵循。

耶稣,你在十字架上,鲜血淋漓的时候,我看到了真理:以和平对抗暴力,以宽恕原谅罪恶,以博爱感化仇恨。

风起,云涌。

一大滴晶莹的雨水从天空掉下来,砸在地上。

地动山摇。

耶稣死了。

上帝哭了。

无边无际的黑暗。

突然出现一线光:耶稣站起来了,手上有圣痕。

於是天地一片光明。

耶稣复活。

 10 ) 我们需要什么?

不接触基督教或是犹太教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恐怕很难理解宗教和那些信教者的想法。

甚至对于别的宗教总抱有一种无知以至畏惧、妄加揣测的想法。

想想也难怪,毕竟当朝是无神论者居多,对于未知永远都抱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向前践踏,更何况那些已知的已被马克思证伪的宗教呢?

我们历史上的圣人,有为生民奔波的,有著书立说的,有隐世独清的,有为掌权者卖命的,但是像耶稣这样为了所谓的“爱”受苦受难、不惜身死的,则完全没有。

命途多舛如太史公者大概可与之相比,但两者还是有些差别:耶稣提出所谓“原罪”,坦然接受疯狂的虐待,不可谓不令人动容。

什么样的人跑的最快?

那些一无所有的、没有归途的人,吃穿用度莫不是省吃俭用或是巧取豪夺,在面对一个虚构的未来时绝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迟疑,无论海市蜃楼的表象下是火海是瀑布,他们都会一直向前跑。

被恐惧支配的人,理智已经被潜意识抛开,无论何种境地,眼前可以是黑的,背后可以是温暖的,陷入歇斯底里的人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我认识的一位社会学教授有一次讲到他的学生时代,虽然他不信教,但每当到圣诞节的时候他都会到教堂里去听唱诗班唱赞歌,因为他觉得那里的氛围很“舒服”,可以享受到难得的宁静。

我们跑的太快,不是我们能力强,恰恰是我们心里没有底,我们经历过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富足,但不能带来安全感。

即使在今天,曾经一夕之间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一幕依然有可能出现,只要我们不反思,不敢直面面对原罪的话。

那位教授还提到过怎样安抚失独家庭这个问题。

爱是真正无价的,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作为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夭折的时候,你就知道金钱和党的关怀什么的都是屁话。

那些父母都普遍早衰,有的则选择自杀,我们能给他们什么?

给他们党的温暖吗?

可能只有宗教才能抚慰他们,爱才能填补爱的空缺。

最后一句,我们现在不需要的,生活会慢慢证明给你看,你当初是多么的慷慨。

《耶稣受难记》短评

震撼 纯爷们

7分钟前
  • FUNNI
  • 力荐

凯子看吐的。

10分钟前
  • 腐花儿
  • 较差

耶稣只是传说,传说变成了信仰,把传说拍成历史,让你相信它是真的,无疑,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原声动人。威信双简9。

11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没太看懂

14分钟前
  • 未捷
  • 还行

还是看不太懂宗教题材的电影~~~~~也不太感兴趣~~~~不像老外,宗教对于他们是融于血液中的

19分钟前
  • yellow
  • 还行

最好最震撼的宗教电影 比《基督最后的诱惑》好太多

24分钟前
  • 我TM是党员
  • 推荐

单纯的受难记,梅尔吉布森上辈子大概是属于喜欢围观行刑的那类人。耶稣伟不伟大不知道,宗教伟不伟大不知道,至少犹太人不仅没消亡,还活得挺好。

26分钟前
  • 恰恰
  • 较差

Gibson的施虐录

27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傻逼!!!我操摸活该

28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仰才能拍出如此虔诚的电影啊!

29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剧情不太有趣,毕竟是历史片

33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主啊,你要去哪儿?

37分钟前
  • 高音A
  • 还行

因为没有宗教信仰,电影又慢又长,而且说些鸟语~我想如果信基督教的人看了会被打动吧~莫妮卡美的~

41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较差

诈骗犯邪教主移鼠死得其所罪有应得!

43分钟前
  • 免煮柿油豆豉
  • 很差

这是一部令人感到悲伤的电影但不无助,反而是一种坚强的信念带给人们。或许在影片的某些环节我会期盼最后能有个“善恶有报”的快人结局,但是我也越来越发现这里面本就没有善恶之分,可能这就是对我对很多人某种无知的教化吧——爱你的敌人,那才能获得额外的东西(永生也说不定)

45分钟前
  • 的云
  • 力荐

苦行僧和救世主。梅尔吉布森是调动感官的高手。

4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我主耶稣,受难基督

51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幸好我是专去看摄影的,活脱脱的大烂片,梅尔吉布森也只能呼喊几句虚情假意的自由骗骗几个人的眼泪了……

54分钟前
  • 没有天空的城市
  • 很差

第一次深刻感到宗教的力量

59分钟前
  • 魚仙
  • 推荐

Oh,jesus no.1犹大的背叛 no.2苦难于救赎 no.3十字架

1小时前
  • 格瓦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