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皆凡人,无须拒绝爱我习惯把这样的电影,称为【女性视角电影】。
如果要打分,可以打上7.5分,有0.5分是卷面分,也是俗称意义上的人情分。
琐碎之极的温情,流畅缓慢的情节,推向一个完整而盛大的结局。
故事的开头,是三个家庭。
少年便就怀孕生子的女人,和母亲同居,孩子在出生那天便领养给别人。
她显然孤僻,强硬,小心翼翼,单身,活在旧日伤口里。
对新来的同事保有好感,可是眉目间又有欲言又止的拒绝意味。
母亲和她不算亲近,反倒喜欢和家里帮佣的女人及她带来的小姑娘诉说心事。
甚至在小姑娘生日那天,将祖传的项链给她。
<图片1>被领养的女儿,律师,事业有成,美貌干练,直白又直接。
她三言二语在一次面试里复述自己的生活本质,养父早逝,养母不亲近,17岁开始独居,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
料想从前的生活和现在的也没有更大的差异,和上司有性关系,和邻居夫妻里的丈夫出轨,恶作剧般的将内裤留在别人的内衣抽屉里。
在性爱关系里,她有一种主控的意味,她不和人恋爱,她只是有需求,却是无法述说。
<图片2>眼睛孤寂,苍凉,有一种动物的戒备和防御之心。
当她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时。
”眼睛坚定,却又离殇。
另一对家庭是黑人夫妻,妻子紧张兮兮的对着修女述说,她多渴望要一个孩子,丈夫像木偶一样,一言不发,不愿配合。
出了办公室,女人几近疯狂的指责。
你为什么不让我住口,你为什么不说话。
男子轻描淡写的安慰她,这段对话在之后的情节里重复几次。
总是让人觉得,这对夫妻是貌合神离的,好像不能生育的缺陷来自女方。
男方内心并不想要一个外来的婴儿。
男方家庭也是如此。
女人在车里给男子打飞机的动作,看上去,她是焦虑,愧疚,无计可施的。
这三方没有交集,各人生活都是漏洞百出,有各自无法述说的烦恼。
情节推进的却迅疾,自然。
第一个家庭里的老母亲去世。
女主在莫名奇妙的发火后,居然渐渐和同事走到一起。
第二个家庭里的女主意外怀孕。
她明明已经结扎了输卵管。
第三个家庭,女主和丈夫分居,可她有了收养孩子的机会。
决定离开丈夫。
继续坚持这个做母亲的决定。
之后,联系上一切的线索,便是这个孩子。
中间夹杂着,女主和同事结婚,心境发生很大改变,在丈夫的带领下,开始正对过去的伤痛,坦白,述说,营造和孩子见面的可能。
怀孕的女人离开工作环境,选择要下孩子,固执的拒绝刨腹产的建议。
(这也为日后生产埋下了隐患。
)又偶遇了上司的女儿,面对喜当爹还追上来要负责的上司,选择了逃避和拒绝。
最后,是领养家庭,女人和丈夫离异,在马上就要获得期待已久孩子的同时,对方又变卦索回了孩子。
最后,女人生产中发生事故,只留了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被她的亲生祖母找到。
而收养小女孩的家庭正是第三个家庭。
世事自有缘法,可是这个故事,却比21克让我感到更为平静自然的过渡。
包括了对上帝宗教的讨论,对领养态度的批判,都是一种自然而言表达的倾向。
在重要的转折点,似乎有表达,相信上帝,才会有结果和奇迹发生。
于是乎,女主同事也是新丈夫的女儿会告诉他,上帝告诉我们相处比血缘更重要,可是现在不去找寻女儿,爱要及时,过时不候。
于是乎,想要获得孩子的女人说,上帝会给我们做母亲的机会。
还有孩子应该留在亲生母亲的身边。
当开头的家庭都放下心防,敞开心胸接受爱时,却发现我们不过是血肉凡人,原先的古怪强硬,地下不过是一颗柔软的心。
原来接受爱,没有那么困难。
原来我们值得被爱,拥抱更好的一切。
送上我最喜欢的结局还有台词。
好喜欢最后那个女主的母亲,简直是最佳妈咪。
<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办公室三丁,男丁的太太最近刚给他添了一个仔仔,奶爸和欢乐;女丁还在费劲的妊娠期,每天骂骂咧咧恨不得早产我和我们的闺蜜们,这个年纪还未婚和已经离婚的,最牵肠挂肚的不是如何找坟头豪迈地二人生活,而是如何把宝贝的问题先解决掉无尽畅想后,宝他外婆警告我,不要去领养!
我不准的!
电影里说,相处比血缘更重要。
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传统和血脉放大的社会里,领养的娃被内定为养不熟的白眼儿狼,还会记挂诸如长相智商的遗传不尽人意这些浮夸的内容贝宁长得不好看,老了老了开始招人待见。
《女人们》中热心但八卦的时尚主编进化到这里14岁生女之后性格有些拘谨的女医师,老脸满是张力,一不留神哭出来的样子让人跟着飙泪。
娜奥米长得像我家舅妈,很隐忍很有生活耐力的样子。
她就是贝宁早年的女儿,孤独强悍地生活着。
与上司暧昧,与邻居调情,怀孕后悄悄躲起来安胎生子,最后离开了她爱着和不爱着的世界。
另一个不能生育的娘,收养了那个女孩儿,成为贝宁和娜奥米的连接点。
淡淡的电影,让人无法评论,只有内心动容。
总有内心无法放弃的东西,纵使相处真的比血缘重要。
但他从孕育之初就与你同生共死,永世也无法改变。
贝宁一直照顾着母亲的起居,直到她去世才得以拥有婚姻和开始寻找女儿——理论上正常的生活;娜奥米17岁结扎,在得知自己还是怀孕了之后愤怒失控,最终还是柔情蜜意地看她出生;不能生育对她来说简直是窒息,愿意提供收养的未婚母亲也在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变卦决定自己抚养同样让她崩溃这是男人永远也无法体会的切肤之痛啊。。。
办公室女丁经常请假,男丁感叹感叹她的借故缺席,被我戏谑:你也怀一个试试啊对于我,有时候会觉得那也许是被刻意放大的母性,有时候又被不自觉地被子宫思维左右。
觉得生儿育女到底还是女人一生最重大的回归,并不在他从你身体中分离的那一刻,而是每时每刻因为我妈,一直把我当抢夺她老公的假想敌,在家变后我们相依为命的某一天,突然说:我从来没觉得,把你生出来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情。
当然,大部分时间,她还是对我气咻咻的比如前天我爸电话给还没下班的她:你女儿说晚饭不回来吃了,那我不做了,自己对付着吃点吧
是的,我们偶尔也关注未婚妈妈,却很少有人持续关注到她们生下孩子后如何,那些没有抚养能力的青少年只能在懵懂的年纪将她们错误的产物送人了事,而这样开始人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又有多残忍?
本片的入手点就是从这样一个人人都关注但又无人深挖的地方开始。
纳奥米.沃茨的脸在这部片里真的是stunning,以至于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我们中国女人为什么一定要纠结于拥有一张年轻的脸,看看她的脸,鱼尾纹根本不影响她魅力四射好么?
希望我到37岁也能拥有一张经历与魅力融合的脸(角色37岁,她的真实年龄我猜不出哦,反正不年轻了),演的也算不错,看到她同时勾引两个男人的时候我在心里一直骂slut! 但是最终明白,真的是经历造就人,看看她的人生,真的是大写的悲伤。
而安妮特贝宁演的母亲,倒是没给我特别惊艳的感觉,算不过不失吧,不过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那种轻微神经质,她倒是表现的很到位。
看到最后忍不住泪流满面,血脉相连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魔力,让从未谋面的祖孙两代在一起欢笑玩耍,瞬时感觉到一种悲伤的幸福。
很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
随手拍了两张娜奥米沃茨的脸,电脑蓝光效果不好,大家自己去电影里感受吧。
😭😭Lucy和Kerry、伊莎故事线的交集一开始一直没出来,我还以为是两条平行线,但又很纳闷觉得不应该。
我其实有点没明白,她一开始要收养的孩子她妈这么挑剔,对他们也没有好脸色,为什么她会那么喜欢那个孩子。
等孩子出生之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孩子亲妈好像也没有特别表现出对孩子情感的转变,孩子也主要是由Lucy喂奶的,怎么就突然不给了?
一些疑惑,不过我可能跑题了。
看到伊莎写给Kerry写信交给修女,结果修女把信随手一放,耽搁了母女相认,感觉有些刻意,不过可能是为了表现主题吧。
看到Kerry再次知道女儿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伊莎逝世一年的时候,还是特别的难受和遗憾的。
最后Kerry看到伊莎的女儿Ella,和她一起玩耍,回到家之后感恩自己的丈夫。
画面切到卧室,丈夫在一旁睡着了,Kerry躺在床上给伊莎写信,然后放下笔,放下眼镜,躺下,关灯,影片结束。
这一切的画面特别的美好与平静,最后画面随着Kerry的闭眼而黑屏,我好像看到Kerry彻底放下了,打开了自己,新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母与子,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不管是否在计划中来,母与子之间总有某种链接,相互吸引,相互走近,这是多么神奇与美妙的情感啊。
冲着娜奥米沃茨看的这部电影,虽然之前就已经听说《母与子》评价很好,这更是激起了我的兴趣。。。
电影起初三个不同关系,不同的人物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也一直在找着这三者的关系。
影片我起初原以为是一个母亲与一个孩子的故事,原来我大错特错,这是讲所有单身母亲与孩子的故事,而影片只是通过三个女性角色来展现一个社会的一角,一部完完全全适合女性观众的影片,或许对于男性观众来讲,这是个枯燥的故事。
但身为一个女性观众,虽然还没恋爱,更谈不上孩子之说,我却被它深深打动了,我甚至曾几何时也想过不结婚只要个孩子,不过那只是幻想,因为觉得世上的好男人实在太少。
看完影片我怀疑我的想法以及怀疑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是的,做个单身母亲不容易,在中国做个单身母亲更不容易。
倘若假如有一天我也未婚先孕了,或许,也许,可能,我也会做得像沃茨的那个角色那样不要男人的抚养,不要男人的怜悯,更不会因为孩子跟这个男人结婚,这使得我想起了《老友记》,瑞秋生完baby,她说,我不能因为孩子就跟罗斯结婚,我们之间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是的,美国人的这种前卫的思想让人可怕。
影片好在没有就事论事,虽然母亲未婚先孕,还未成年,不想要孩子,可看着肚子里的baby一天天的成形,一天天的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直到你无法将这种关系分开。
即使你无法负担这种后果,即使你的人生因为这个意外而改变,即使你知道孩子的出生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但就在他或她出身的那一霎那间,你便知晓无论什么都无法将你与我分开,因为你是我的一切。。。
2010年的最后一周,我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2010年最感动我的电影。
我喜欢这个故事,我喜欢导演讲故事的方式,我喜欢每个演员,他们脸上散发着生命的光。
看这部电影如同读龙应台的《目送》,我完全没有抵抗力。
喜悦,忧伤,拒绝到接受,强悍到柔软,生命就是一个奇妙的循环。
明明看哭了,又觉得好温暖。
发人深思、深省的作品。
最近关于堕胎的电影有些热,而这是另一个方向,关于领养未婚生子的。
题材特别,很多人不了解,或根本不想了解,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系统全面的诠释,做一些感想记录。
影片展现的几对母子关系非常清晰,贝宁演的白人母亲三十多年前未婚生育了个女儿,未见一面即由人领养,这成为她和她母亲一生的情结,直到母亲过世;纳奥米演的女儿(穆赫兰道女主,怪不得眼熟)长大成熟,聪明干练却自我欲极强,玩男人于股掌,却意外要成为私生子的母亲,循环命运来了,这是主线;副线是另两户黑人家庭之间,一户打算将未婚生的孩子送人抚养,但百般挑家庭,一户想领养一个婴儿,主要角色都是母女。
这中间都是通过教会的慈善机构,以修女为负责人的,遵从一套比较成熟的法律。
通过集中表现人物情感冲突,另加入几个旁人台词戏份补充,剧本非常扎实,应尽责尽。
影片的拐点出现在女儿难产而死,贝宁过了一年才收到女儿的留言,流泪对现任丈夫说“你为什么让我去找她,现在这样还不如不去找她...”观影至此,做父亲的也潸然泪下,相信做母亲的早已控制不住了。
但当贝宁拿到外孙女的家庭地址时喜极而泣,原来导演做了最好的安排,不继续剧透自己看吧。
年轻的女孩犯了错(姑且这样表述,不要喷),通过文明的制度看似解决了后顾之忧,但这份母亲和孩子的情结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孩子的成长也极具风险,影片其实提供了补救的方式,在人不可能的,在天都有可能,但人要诚心悔改、补赎。
本来不太喜欢看这么沉重的题材,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发现并未窒息。
安妮特贝宁依然光彩照人,金刚女星还是那么明艳动人。
中国式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总是那么简单,全部的爱和期盼,这样的前提下就让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说起,所有的质疑和愤懑都要隐藏起来,外表光鲜下沟壑林立。
欧美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相对独立、对等,无需隐藏反而显得更纯粹。
是一部关于女人和她们的孩子之间的抉择,关系以及爱恨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关联,以及母亲和孩子之间为此一生所受到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人生道路和感情道路的电影。
如果母亲与女儿之间无法处理相互依附的感情关系,这种纠结和矛盾可能会产生一生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她们对男人,性与婚姻的认同和理解。
讲述了女人的痛苦、弥漫和失落, 讲述了母亲对女儿之间一生的相互影响。
不管你是母亲还是女儿,不管你是单身还是已婚,不管你是否有孩子,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让你明白女人一生感情上的许多纠结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感情或者内心里面多么痛苦,只要最终愿意相互理解,让内心释放,让感情释放,你还是可以重新做出人生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有多迟。
「I believe that when we're born we come from nothing. And that when we die we go back to nothing. That what we make of our lives is as a result of our will and our luck, the strength of our character and a roll of the die.」「I'm not a weirdo but I'm difficult. I don't make friends easily. I demand a lot from others. It's unfair but I do. I don't like being disappointed.」「Do you always tell the truth? → The truth is easier to remember.」「It's the time spent together that counts, more than blood. Time counts the most. Find her now before time runs out. After that, only regret remains. And regret is a killer.」
无语
最后的结尾没看完就出来了。马德里不太适合看这样powerful的电影。转转比较好。
难以言表。
单身妈妈悲命的循环。喜欢娜奥米·沃茨的同学不可错过的电影。配乐五星❤
三男三女外加一对母女,标准情人节电影,每个人台词说完了就滚一次床单。
找不到感动的点
她们的行为导致了不一样的后果,但是他们都体验到了作为母亲的滋味。
男导演浅薄无知理解下关于母女关系一厢情愿式的愚蠢表达,非常脱离现实。电影里的女人表现都太负面了,转变也来的太生硬了,反而男人却理智冷静温柔担当,我…!?!?!P.S.闹米始终是我的心头好~
爱很复杂,于轮回中领悟(H BD Mom,永远怀念您和阿婆)
片译名真无趣~~ 译“爱在你左右”的还有那么点意思。伊丽莎白的露点从来都很自然,很美,无论在那部片里都如出一撤。
阿莫多瓦式的女性关怀被转移到美国,披上了温柔包容的面纱,却依旧让人感动不已。我们出生于无法选择,正因这无法选择让我们在成长时坚毅执拗地一定要“活成自己的样子”,殊不知这一切背后那根又名脐带的风筝线从未被剪断。妈妈仿佛停留在14岁的纯真和女儿仿佛从未年轻过的独立,拼凑成了完整的一生。
看了会有点抑郁.
演得出彩~
所以时间还是败给了血缘,是吗
影片就介于3星与4星之间,以女性为主的故事,已经就不是难见的产物,故事很写实,但无法感同身受,无法体会,就把期待值拉高了很多,也就失望了很多
三段故事都很精彩
非常细腻非常感人的片子
非常戏剧化的故事。无论是意外怀孕还是领养,无不散发着伟大母性的光辉。我爱我的母亲,我爱我的老婆。
露西说,我们的一生,从虚空中出世,最后回归虚空,活着时,我们依靠意志、运气、个性和一连串像是通过掷骰子而得到的命运。电影好感人啊。
不喜欢女儿死于难产的结局,她已经做到了她生为一个弃儿的最好的努力——上大学、当律师、17岁就做了节育手术。她值得一个被善待的结局,或如她自己安排的无孩生活,或生下孩子的单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