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看来中国艺术电影传统由“万玛团伙”延续(关键词是电影学院和藏族电影人)。松太加为万玛才旦作品《静静的嘛呢石》美术和《寻找智美更登》摄影师。此片中德格才让的录音和音乐不喧宾夺主,又不乏细腻精彩之处。广袤荒芜西部旷野中自我放逐,寻找生命意义与救赎,沉静。开头部分叙事不甚清楚,经验不足
相比《河》更喜欢这部处女作。用时间和孩子消解痛苦。老僧人扮演的智者角色,似乎是心生的依靠。对罪孽的执念,缔造着下一轮罪孽。唯有向着太阳继续前行,到终点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大漠孤烟,西北风情,摄影也好看。对朝圣深入解剖,对比下来《冈仁波齐》的摆拍和留于表面就相形见绌得多。
HDTV.720p.x264.AC3-CMCT快进看完
虽是藏民故事,却有着国际视野与普世价值。全片意指丰富,大屏幕观赏很容易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同经历一场生命之旅。
西藏电影也是电影,不用带滤镜。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会经历自我救赎的过程吧,尤其是到了某个年龄。可是真正能跨过去的有多少?《药神》里的徐峥做到了,《太阳》里面的尼玛也是。
这片豆瓣居然7分多,虚高了吧。当然作为独立作品,民族题材,而且处女作,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是也不至于解读出过于复杂的含义,其实就是关于生死和救赎的一个民族化的表达。环境营造很漂亮,故事流畅,有风格。
这个错事有很多种,《过年回家》里陶兰坐了牢,尼玛朝了圣,老喇嘛牵引他进行自我救赎。救赎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忏悔、自虐、流放等等,都是和朝圣一样的形式。尼玛最终得到了想要的,还有很多“孤魂野鬼”在荒野里因为错事迷失了自我。这是本片附加的价值。松太加比万玛柔和。
还行但是叙事转变不太够
只有带着某种信念的人才会觉得《太阳总在左边》吧。这种「我执」明显与佛教思想所倡导的「空」背道而驰。这个背负「原罪」的少年人,因将个人信仰当成唯一朝拜的真理而排斥,甚至拒绝其他方式的救赎。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原罪」源于哪里?通过暗含时间性和因果关系的剪辑,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被孝道逼出家门的孝子。如同被「李焕英」强行绑架到电影院里的华夏儿女。所以,本片与藏地并无关系。事实上,藏地文化在本片中是失语而被边缘化的少数群体。男主既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受害」者,也是父权文化的受益人。为此,作者这部饱含真情和力量,过于私人化的处女作并没有将悲剧归咎于「现代性」的入侵和破坏,因为任何文明都是引导我们回家——向前向上和向善的路标。不含任何宗教色彩的「太阳」永远恒定在中性立场上,它又怎么会因偏见而转移呢?
太阳总在左边。
尝试把藏区印象从“信仰”、“宗教”的半空拉回地面的片子,人物的情感真实浓烈而又带着切肤的疼痛,老者的睿智与善良让人印象深刻,结尾哥哥抱着孩子在曾经等着母亲回来的地方等着尼玛,正是老者那一句:“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淡然失色”的真实呼应。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十一年前先光影展看的,印象深刻。凄厉苍凉的风景,目光邈远的游子。忏悔是皮囊接触大地的尘埃沙砾,袒露一切罪愆,救赎是心里的巨石忽而移动,皮囊不再麻木,再次懂得痛感饥渴。虽然有些地方不尽成熟,拍得很真诚。
另辟蹊径,聚焦于磕完长头从拉萨回乡的归途,没有人一下子就看淡生死,信仰也不解决所有问题,总之比起《冈仁波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作为处女作来说,完成度颇高。只是关于陌生人与陌生人相遇,一个灵魂去宽慰另一个灵魂的故事终究还是太多了,所以整部电影也显得不那么突出和高级,就像是完成了一篇还算不错的命题作文。还是那句话,心里的结总归还是要靠自己解开的,他人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毕竟太阳总在左边,生活还要继续。
噱头
太可惜了,后边顿悟的部分竟然睡着了。。。
对于西藏去魅化有益的片子,了解藏民族的灵魂信仰和生存态度。
理想的公路电影,暴走型公路电影,无需太多台词,靠环境氛围、人物表情、内在情绪来推进故事,气质接近格斯·范·桑特的《盖瑞》,但没那么简约。据说,男主角真的杀过人,家人看了此片,认为是在拍他们的故事,拍完此片不久,主角就莫名的失踪了。
一般
太阳总是在左边,痛苦总是会和解。带着自责愧疚上路,说是寻找救赎亦是自我惩罚。其实故事简单生涩,但景别调度、构图运用和叙事语言的结合可以有效渲染人物的思想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