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
De Ofrivilliga,不由自主,Involuntary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Villmar Björkman,Lola Ewerlund,玛丽亚·朗德奎斯特,Henrik Vikman,Linnea Cart-Lamy,Sara Eriksson,Cecilia Milocco,Ulf Lundstedt,利夫·埃德伦德,Olle Liljas,Mia Eriksson,汉娜·莱坎德,Si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语言:瑞典语,英语年份:2008
简介:奥斯陆继他的处女作《蒙古吉他手》(Guitar Mongoloid)在2005年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获影评人奖后,在他的新片《不由自主》中寻找电影手法上的突破。《不由自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群体与个人息息相通,紧紧相连,却又对个人巨大影响的悲剧故事。这部片子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奥斯陆和他的合伙人艾瑞克·翰摩道夫一同..详细 >
非常好的剧本 忠实于生活本身样子的片子肯定是要讽刺的吧
生肉
看不懂
瑞典将选送《不由自主》参加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比。
5个没有关联、尴尬和本可避免发生的不寻常故事,叙事在故事间来回转场,没看懂一头雾水,但能看懂就完全另一回事了。看似粗糙,其实是鲁本·奥斯特伦德玩转了视听技巧玩,固定镜头和不完整的人物构图,还挺契合的,主题也跟后面几部作品相承,3星半。
1.个体应顺从群体还是坚持己见?坚持原则的女教师受人排斥,“屈打成招”的小男孩获得满堂彩。2.继承罗伊安德森风格,五个故事构成个体与群体矛盾关系的全景,但剪辑的意图性似乎只在拉长客车故事的叙述。3.前妻字条神秘的最后一句,致敬布努埃尔。4.厕所窗帘架究竟是不是女人弄坏的?两次心理反转,眼见才为实,反思不完全叙述的偏斜。4-
个体行为与群体反应的探索,部分身体与全景呈现的对照,人性考验与尴尬时刻并置,从叙事内容上看比之前的《吉他》丰富,但这种碎片化的拆分并不能催生观众观影欲。
与《Guitar Mongoloid》一样,一场一镜,但丝毫不枯燥,镜头外的内容同样吸引人;校园部分,女老师的发言明明是最正确的说法,但令其空间气氛尴尬到屏幕外,我很佩服这位女老师;女演员弄坏大巴的厕所窗帘,却没有勇气承认,哪怕看着一个小孩在大人的引导下认着没有犯的错,也无动于衷,而这或许也是很多成熟大人会做出的事;强硬扑倒并口同事的鸡鸡、倒立拉鸡鸡、屁眼插国旗,这些段落也令人印象深刻......
没有之后的作品好,不过作为很早期的导演作品也挺好,很多瞬间也是后来电影里熟悉的和能看出来进步的。构图仍然很设计,这一点在方形和三角里反而弱化了。
比哈内克的机遇编年史81碎片更易懂紧凑的结构。道德讨论也更广阔。鲁本确实是拍电影的好苗子。
这部完全是<The Square>的前身习作,依旧是围绕道德的人性实验,后者显然丰富许多。
導演說他想探討的是瑞典社會裡「人們害怕丟臉」這件事...........
很多时候在社会上漂泊的我们,都很害怕在各种场合丢脸,也很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许有那么一层所谓的光环亦或是假装的光鲜,反而能让自己觉得安心许多。可是任何时候一个人最骗不了的就是自己,你不可能在那样不合适的状态中浮沉太久,否则就很像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尸体,终究是只能静静等待死亡。说到底,开心从来是这烦心生活中的第一要义,我希望终有一天,你也能过上那样理想的生活。
拍得好棒!北欧精神危机群像
群像式的道德故事,聚焦个体在集体/家庭的语境下的道德选择。展现身体部分(而非全部)的固定镜头很有意思,尤其是开头。
跟吉他蒙古人差不多,低位拍摄、取部分身体的景别比较有趣。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是救护车的主观镜头。没有吉他蒙古人的实验性强,也没有后续的片子剖析人性的深刻。
100分钟内怎么能发生这么多高血压事件!
很妙的单元叙事,不同于常见的一个单元完成后进入下一个,这部电影在几个单元中来回切换,情节紧凑与完整,这样的叙事下也看得很舒适。
通过电车的拐弯,镜头从左往右平移,带出站在左右面的女孩;车身映照出扭曲的人形,开车门后进入内部世界。不论是长镜头还是故事线索都很从容,大量的对话戏很精彩,不怕残缺,不怕偶然。
看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时刻都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