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阳光、激励人心的片子。
英国资深望重的男演员 Bill Nighy在此片中饰演了一位隐藏多年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的老矿工。
他在法国接受采访时说:1984年是同性恋的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包括艾滋病的出现。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同性恋被认为是罪行、可以被判7年的徒刑。
同性恋还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要遭受电击疗法来治。
现在,他可以在伦敦街头目睹两个同性恋人结婚,他为英国人对同性恋看法的进步感到自豪,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看了此片后,想到事隔30年后的今天,即使在法国这样自由开放的国家,仍有连续不断的游行示威反对同性恋婚姻合理化。
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许多的不同才有了大干世界的美丽。
记住了片中一句话:“生命是短暂的,因此要骄傲做人。
” 勇敢爱、做自己!
但没想到在80年代非常保守意识下的英国,也曾有过纯爷们的矿工公会和同性者的联盟,如果不是纪实电影简直难以相信。
我个人不喜欢同性者,对赞誉无数的断背山也很无感。
像费城故事,米尔克,平常心等电影都是同性者追求自身权益的电影,只是出于公众道德才会表示支持。
看完《骄傲》开始觉得,我这样冷淡的歧视者是不是才是最卑鄙的,虽然不会嘲笑他们,但也不会有行动上的支持。
而被歧视的同性者们却主动支持工会罢工,用行动打开人们道德上的坚冰。
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只出在嘴巴上,那是非常软弱的行为,就像我在教会的祷告一样软弱无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虚空的应付,而无实际。
十分付出才有一分获得,所以我觉得羞愧。
这些80年代的同性恋者最终获得来自公会的支持,他们是配得这份骄傲的。
电影开头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感让我错失了更早领略它的机会,以为会是那种无聊需要耐住性子看的影片,明天夜班可以好好睡个懒觉,今晚想着要找一部电影来看,不假思索地点开了它《pride》让我觉得这个单词的含义更加高大上了,它并不仅仅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骄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本来的形态,我们本就如此的姿态,我们毫不掩饰的真实自我马克,无论角色本身,还是演员,简直爱到骨子里,他出来的第一秒还没有台词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同志,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是同性的电影,意外地,最近最触动我精神神经的都是同志,神奇的是这电影同志还能和矿工工会联合起来,而且逻辑合理,一点也不突兀思想执行能力这么强的领导性人物马克的魅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他才能够吸身边那些各具魅力且一样坚韧的朋友,他们是一群多么勇敢的人啊!
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难以想象在1984年,以同志的身份生活在那个环境该是有多么地孤立无援,会被人觉得是何等的异类,改变世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是他们让国家甚至世界接受了同性恋之前看了挪威的一个剧《skam》总觉得第三季里福寿禄对isak所讲的话的台词灵感来源于《pride》,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游行,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却不被社会偏见接受的自己,是为了给勇敢做自己的人更多的勇气,就像马克说的那样: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无论人生的选择是什么,人生总是短暂的,在我们看来年轻的马克就那么消失了实在是太遗憾,可也许于马克本人而言,他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为自己而战斗北威尔士男人的柔情能比下去男方更多男人的情,被打的住院了,依然只关心着自己所爱的人的健康,在被世界恐同染病新闻的轰炸下,依然那么温柔地爱着他所爱的人,那些说他们是异类的人,认为他们该感到羞耻的人,不是更加的异类吗!
我再也不会理会那些说英 国是腐国的话,外号往往就是偏见电影里的台词我要永远地记住!
当有人给你取外号,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你太年轻了,才有法律来保护你,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不懂我自己,那样的生活会很可怕,乔,会很孤独,这是你想要的吗?
没有家庭,向同事和所有人隐藏自己,过秘密生活有点骄傲,have some pride因为生命很短暂,because life is short.okay只支持同志权益,而不管其他人,这样有什么意义,你懂吗?
或者只支持工人利益,却不支持妇女权益
this is the ending of my Manchester trip, I would like to say this is a so much different movie.well, most of the normal people in the whole world is nice and friendly, we can not say politics is the same to people.in his movie it showed the UK people especially the miners and LGBTQ want to fight for their own right, which is much interesting for me.well in some way miners is also a very weak group cause their work is so much heavy, for example the drilling machine they used all the time is thirty kgs which is much difficult for a people to imagine.now I feel the same situation like the local, they once has a heavy history, I couldn’t say that they just are the people with vested interested.
我们必须尝试喜悦。
我们可以没有消遣,但不能没有喜悦,不能没有享受。
我们必须顽强地接受我们的快乐,在这个无情的世界的火炉之中。
——杰克•吉尔伯特《简单的辩护》足足等《骄傲》等了半年,每个月都要去查查消息,终于能在国内看到的时候,真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前天就已经看完了整部电影,感觉这种边缘抗争的题材就是我永远的泪点,虽有一人起头全体合唱这样的革命戏码,但个人感觉总体来说《骄傲》中的煽情是很圆滑平缓的。
看完全片,《骄傲》给我的感觉比起运动更像是一次会议,我对80年代的LG运动了解不算太深入,但在一些关于“同性恋史”的书籍上都明确看到了作者“学术性地”明确表达了60年代到90年代是同志运动、妇女运动等新左派运动的高涨时期,而经历了6、70年代著名的爱之夏、“石墙酒吧造反”、“同性恋文学解放”,一大批“解放后”逐渐意识到他们走出了柜子后还应走上街头,80年代,在酷儿理论被提出以外,第一例艾滋病例也被发现,这使得恐同暴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骄傲》没有过多地去描写那些实际的、肉体的暴力,没有木棒与汽油,但人情抗拒的冷暴力却得到了异常淋漓的着墨,固守的道德和尊严是如此的可怕,可以让人在危难之时因为某个毫不相关的理由而去抗拒一次热情的帮助,而主角方所代表的组织,在施以援手的过程中几乎是卑微的,他们在尽其所能不留余力地去帮助一个陌生的群体,去关怀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但对于这个另类的群体来说,他们是如此的特别,以至于与“外界的人”接触就需通过森严的审判,需要忍受蔑视与怀疑。
他们所承受的轻视大部分来自他们帮助的对象,而被帮助的人反而高居道德,去衡量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帮助,最后甚至需要投票来决定,这种种荒谬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同性恋群体从古至今的“小众”,人类对外的排异心理似乎真是从古至今的天性使然。
但这个组织却执着到了可爱的地步,也许是他们习惯了别人的眼神,能够欣然地将别人对自己的唾弃转换成一种自嘲式的自称,既然他们可以拿着花里胡哨的小水桶并肩站在阳光底下,摇晃着里面的硬币,忍受着过路人的厌弃,所以他们也可以忍受在村所大厅里对他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漠然离去的人群。
这就是被称作“骄傲”的同志精神,当全世界都变得荒谬可笑,充满冷漠的时候,只有自身的骄傲可以带来自我的尊严。
虽然他们也像小孩子似的挤在睡袋里讨论着要不要逃跑。
但说的更心灵鸡汤一些,结局总是好的。
这片子的煽情戏码真的拿捏得不温不火,稍过一点就会觉得厌烦。
Jonathan在桌子上跳舞那段儿简直纯透了,让人一瞬间觉得人情冷暖也没有那么复杂,后文又倒回来说到他的病情,才觉得又多了几分悲戚,生命可贵吧,这半斤兑水的情怀大家也不陌生,可又能怎么说呢?
过于相信美好事物的人是愚蠢的,但丝毫不认可爱的人是可悲的,我们都还活着,若无欢喜,不如无生。
当片尾他们冲向那一辆辆花哨的面包车时,我脑子里面控制不住想起《海盗电台》结尾形形色色驶向沉船的船只,而当彩色的骄傲浪潮涌上洒满阳光的长街,耳边又想起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感觉这就像是一次小小革命的胜利。
谈谈演员,基本上这种类型的片子有Bill Nighy基本就可以抱有期待了,在经过优雅而冷峻的Johnny Worricker系列之后,他在《骄傲》里的角色依旧还保有着Curtis式的温情,但更少了一份“love actually”的无忧无虑,我真是喜欢美少女爷爷的演技,《真爱至上》和《第八页》几乎极端地代表了我对英国电影的两个审美,但他们又在Bill重合的、绝妙的演技上显露出截然不同英国气息,好像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兼备有阳光与迷雾,一方是普照众生的温情,一方是内敛醇厚的沉默,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样多变的戏路实在是难得,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称赞,他拍照时的剪刀手也实在是萌到人说不出话。
其实对我来说,一部片子能让我看到他和Imelda对戏已经够如梦似幻了,那场两个人一切做三明治的“出柜戏”拍得很诗意,一个单调的房间、两张紧靠的餐桌,Bill很明确地捉住了那种欲言又止的怯懦,Imelda也泰然自若到恰到好处,他们和充满上进心的年轻人不同,似乎出柜这件事对于Bill的角色来说是走投无路的辩护,但他已没有青春与气力去作出反抗,因而Imelda报之以平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她说她早就知道了,这种知而不言的善意保护,从她这样一位老太太的嘴里说出来,不知为何就是特别柔软,几近慈悲。
也许正是因为年迈,这两个人不再存有令人正聋发聩的激情,但这样轻柔的对话即使是如此的微弱,却很温情。
而Imelda这位演员,我觉得她真是一个太厉害的女演员,在《维拉•德雷克》里的表演令人叹服,更别提她塑造得最深入人心的角色——粉色的Unbridge——简直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而《骄傲》里的她实在是太可爱了,尤其喜欢她打电话感谢圣诞贺卡的那场戏。
本片其他的主演也都十分出色,paddy considine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是很Edgar的,可能也是因为他演了《世界尽头》而这片子令我印象太深刻?
而dominic west这种TV熟脸我真是脸盲了差点没认出来。
至于AS我是一直都好喜欢他的演技和个性……花了2小时想到那儿写哪儿,感觉这篇影评真是轻松加愉快,果然还是这样充满爱与和平的电影好叽歪(茶
献给迷茫中的绿年酱绿年酱跟我吐槽,一个我其实并不太关心的故事。
总而言之就是明明是她作对了,为什么反倒要被人鄙视,BlahBlahBlah。
作为一个傲娇矫情滥情愤世嫉俗却又自卑的玻璃心,我明白她的感受。
自卑的人——不,应该去掉“自卑”这个定语——人多多少少都会被“正常”这种多数人的暴政胁迫着。
我在民企工作,不能自诩是个高文化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恩,我就是,羞羞哒),面对一群初中没毕业四十岁开外说不清普通话两言不合就跟你吵起来的大叔,沟通有些困难。
记得上班第一周,我写了个清单,详细阐述了我需要得到的帮助、资料,未来的规划和自我定位等,递给副总(我师傅)过目。
他翻了两页,答曰:“明天开始去大装配帮忙,你这种东西没用的。
”我真的是惊呆了!
于是,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面对这群各自为营、胆大又不敢妄为、永远捡了芝麻掉了瓜、重立场不重利益的中年大叔们,我背着各种不务正业的骂名,才终于完成了公司全部工作流的梳理和改善意见。
而我两年前就该执行的工作计划,现在才慢慢开始。
我不否认我没有什么经验却一副学究样的清高,不愿过多参与基层事务,理想化所有工作的缺点。
这群大叔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积累无数宝贵经验成为实际操作能力极强的执行者,完全不必要听我这种纸上谈兵的小喽啰。
只是,六个月多方协调很简单就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拖我两年无比珍贵的青春啊。
明明两年前就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方式啊。
滑稽的是,每次副总喝醉酒,都会一副大公无私的面孔告诉我,“工作上你有什么不满意和要求就跟我提,我尽量配合你,别老是一个人闷头干。
”我早就说了啊喂!
两年三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不”,而是“为什么要”。
当剥离“文化人”的优越感,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这种纠结就变得矫情又软弱。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就像同性恋。
明明LGSM是要帮助别这群离了煤矿就什么都不是的工人啊,明明委员会每个人都说“I have no problem with what they are, none of us do”啊,为什么Cliff这个老基佬(Bill Nighy嘟嘴好萌啊,好喜欢他,喜欢他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和Mark握手的时候要露出鄙夷的神态啊,为什么筹集了几千英镑反倒要被无知的矿工投票出局啊。
我出离愤怒啊,可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Jonathan是英国第二个确诊AIDS的人,Mark最终也死于这个男同的噩梦(除了非洲等贫困地区,男同是AIDS传染率最高的人群)。
Joe的哥哥还恶毒地称AIDS为“Anal Injected Death Sentence”。
如果社会能够认同并做好相应的教育,这些本应如夏花绽放的生命可以酿出更美的果实。
是啊,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就像身边那些本应成为画家、音乐家、作家的孩子,面对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压迫,最终成为像我一样为了票子、车子、房子拼命的机器。
Joe的妈妈说:“It’s such a terrible life. It’s lonely, is that what you want? Hiding from people from work, for everyone, keeping secrets?”这不止是同性恋生活的描写,这是每一个“不正常”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落魄一生如梵高的艺术家,背着一把吉他北漂的歌手,沉浸在文字里的书呆子,被关在地下室的钢琴家,其实在无私帮助他人的“圣母”(有些“圣母”是很努力在帮助他人的,比如陈岚,有些只是键盘侠,比如我)。
他们也知道前路漫漫,但在责难之前,能否宽容地问一句“Is this what you want?
”没有。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很难,我们要做Mark说的“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然后,找到我们的同性恋社区,遇到Mark之于Joe一样教会我们“You are not leaving, you are running”的人。
电影的结局看起来很美好。
Joe接受了自己的身份,“No hiding, no running, no apologies”,离开了家人。
矿工工会最终也履行承诺,“Shoulder to shoulder,hand in hand”地帮助了同性恋的游行,保障同性恋的合法权益。
可是不知道多少人像Mark Ashton一样在26岁便像流行坠落,一如我们曾经渴望、现在压抑已久或者忘记的“不正常”的梦想。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至于绿年酱,面对质疑和不屑,笑着假装麻木就好。
不要恐惧或愤怒,只要你知道你是谁,一直保持那颗赤子之心。
反正我已经熬出头啦。
一部还原历史、振奋人心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助于彻底消除对同性恋或其他少数群体的偏见的力作。
无论你的性向、背景、口音或职业是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追求和感受人之为人的一切尊严、自由和美。
当然,为此你必须有勇气,努力认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缺陷,必要时还得挺身而出与无所不在的偏见和不公作斗争。
但这恰恰才是我们所值得骄傲的。
影片的叙事风格朴实无华但力道十足,尤其是弗兰克在与煤矿工人聚会时的那一段即兴独舞,还有女工清唱《面包与玫瑰》的段落都精彩至极,令人回味良久,念念不忘。
我看的过程,认不清主角,我以为是我脸盲。
结果是删减了主角们的人物背景和个性。
看完之后,我疑惑矿工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果是删除了事件背景。
虽然知道删减是常态,但是遇到这种删减了40分钟的,我也是服气。
我是在腾讯看的,因为有会员,我支持的正版的结果就是,腾讯改名叫做《面包与玫瑰》,完全失去了群体的骄傲核心。
其次就是删减了40分钟。
找了资源二刷,发现以下删减内容:1.真实罢工的纪录片片段2.矿工罢工的背景原因--政府关闭多个矿工,导致2w人失业3.在镇压罢工过程中,政府 、警察的暴力镇压内容4.主角团的游行片段5.政府人员的恐同6.矿工群体 曾经也是欺压 同性恋群体的一员7.主角们的成长线罗列下来,我真的服气啊,明明可以不上平台,非要上了平台之后,删减这么多恶心人。
就像把还有一丝丝味道的口香糖,赏赐给我吃一样的感觉。
影片刻画的是一群骄傲的同性恋,他们为了失业的矿工而游行,也能够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游行。
可是作为他们眼中的优势人群,我们还有骄傲可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多,反而就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拥有这些的意义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扮演的是像前期的布罗姆利一类的角色,虽然也知道要抗争,但缺乏那种抗争到底的精神,所以在面对一次次的挫折时就会渐渐变得不敢去前进,因为失败的阴影带来的恐惧太大了,真相被戳穿时带来的心理落差太大了,周围世界带给我们的舆论压力太大了,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舞蹈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leader,是一个captain,是一个能告诉我们该如何前进的人,是一个真正具有骄傲光环的人,我们真的是谦虚太久太久了。
其实我们有很多值得骄傲的资本,只有三百万分之一的猿可以进化成为人,我们每个人又都是有自己的闪光点的,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出力量,可以改变很多很多人,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确实很小,但当有共同目标的一群人联合起来,就会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了。
当真正需要你发声时,我们应该勇敢一点,因为我们骄傲,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始终爱着我们,直到永远永远。
更像是一群身份特殊的年轻人参加了一场社会政治实践。
矿工与同性恋两个群体的权益和困境落到每个个体身上,从社会社区到家庭,呈现出重点不一的交错冲突。
必然有艰难的情节,作为喜剧整体还是很乐的。
腐国之所以是腐国,权益斗争可以联合的可能性,也是一段特别的历史。
(大家都是同志。。
80年代矿工罢工反ZF,被停暖停电停巴士,矿区小村子社区居委会大叔大妈们(勾心斗角)的生存形态;伦敦GAY & LES 面对家庭反对、社会隔离歧视和疾病威胁的生存形态…两个群体走进对方开始了解的时候,个体的经历会有一些交集。
电影在这个点的情节设置得很好。
// 剧中的两次合唱以及片尾曲,好听且动人片中的恐同反派大妈虽然讨厌,看到最后讲述后续故事的字幕的时候,觉得她说的话也是另一类人的另一种角度看法,谁说这不是一种利用?
也是互利。
换个说法就不那么难听了。
本片真是有太多的欢乐和感动,包容一切的老太太们好可爱。导演弱化了一切现实的令人消沉的元素,突出了愉快的部分。还有奈依叔你终于在本片里出柜了。
好多英伦明星客串,但我看下来总觉得这片挺做作的,不如美国的平常心,群戏多有点贺岁片的意思,演得很轻松导致老一股子同性恋我们支持你们好同情啊的感觉,就莫娘娘很深情入戏。而所做的一切举动又让我们十分羡慕,80年代那个分水岭让大天朝在某些方面再次和现代世界相差50年。
你确定这是一部喜剧?
这片拍得真好,能把这么猎奇,抓马的题材拍出了历史真实感,拍出芸芸众生的人生困境和奋斗,比歇斯底里的平常心要好一大截。年轻的时候我们曾经是共产主义。
现实主义,真事改编。里面的音乐不错。外国人稳定以后的斗争途径就是游行,新闻,演说。中国历来是中央集权,因为国家太大,不中央集权很容易出问题。现在并没有完全民主,仍是集权。
Have some pride.Because life is short. 聪明的主创会寻求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讲故事也不会面面俱到,从来都是点到为止,聪明的观众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留白。★★★★☆
意外的好看
...
莫娘戏份好少。
深深被打动,史实一定充满苦楚和艰辛,但是电影拍得如此浪漫。
从失败到最后矿工支持游行的转折交代不清啊!!!
以游行开头,又以游行结束,支持的双方互换之后,整部影片的主题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电影用鲜活的人物推动剧情,又在事件之内刻画不同人物,编剧有着很清醒的认知。振奋人心的故事,群戏精彩,配乐大赞!
看不下去,难道因为我太直了?
仿若流水线制品的伟光正乏味之作。
是部好听的片儿 也有英国电影标准模式的戏剧冲突 但如果到了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在洒狗血卖眼泪 未免太低估观众的心智了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虚构的意淫 这是几十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 看到最后一辆又一辆大巴载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人一起march的时候 那种场景带给人的复杂的心情已经不能用语言描述了 WE HAVE PRIDES
好Richard Curtis的题材,不过拍出来还算有趣,尤其是阿西以基佬舞步碾压直男的那段……
片子有点乌托邦的嫌疑,色彩亮丽,结局美好。。缺少点戏剧张力
群戏契合首尾同志骄傲大游行,加之是喜剧,于是许多情节不再深究,导致剧情一般。结尾喜极而泣,升华处理的很好!一个群体一个种族争取权利运动,类型片。莫娘低调表演,相当抢眼!
后半段转折来的有点突然,但还是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样大声且向上地活着,应当是每个人的模样。"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