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哈哈,再次验证达内兄弟一出手,好片立马有。一如既往的古典叙事方式,只是不再苦愁与怜悯,而是拿起批判的刨刀,狠狠剥削绿教极端主义的愚昧死穴。尤其是片尾,呵呵,几声“妈妈”叫得观众解气又鄙夷。获救之后,接下来怎样?纵观之前一系列伪装,教人不寒而栗。
达内兄弟依然是最会制造叙事紧张的导演,每部电影都是类型片。
在信仰上排他性很严重的少年阿迈德,在农场劳教被他人关爱照顾,意志逐渐被瓦解,尤其被一个非宗教信徒女孩亲吻下芳心方寸同时大乱,偏激的认知开始瓦解。但是问题来了,周围的人凭什么都以宽容、博爱的心态来对待阿迈德?这里面给到观众的理由不充分。比如女孩和阿迈德认识多久就主动亲吻阿迈德?阿迈德有何魅力征服了女孩?这些类似的对阿迈德的关爱在片子中过于功能化,为了表达而设定,太简单粗暴了。影片很沉闷、节制,你可以说这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但看起来不免会觉得有些枯燥了。
可能外人根本无法了解教徒的狂热,所以就没有剖析,只是呈现了这种偏执。也因此,问题不会被真正的解决,他要么坚持下手,要么继续等待机会,请求原谅是最不可信的。
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达内作品,坦白的说,个人并不喜欢达内的叙事风格,而且对于和《单车少年》一样靠被摔重获新生的设定看,达内确实有点江郎才尽了~但还是期待两位老人会有新的创意,新的作品。
5/10。被逗笑了。像分为三关的闯关游戏,其中第二关最俗套。女孩只是一个道具,或者说所有人都是道具,这是作者表达吗?我觉得是想当然的简单化。我喜欢宗教狂热的少年形象,那是珍贵的。
全片都浅尝辄止,人物动机很糟糕很奇怪,虽然依旧有着熟悉的运镜以及对人物的犀利描摹,但再也没有了直击内心的感觉。阿迈德是无知而可恨的,抛弃了自我的人是无知而可恨的。结尾来得生硬,阿迈德的得救十分可笑。
真心受不了宗教。
如果将《编剧工坊》视作范例,《卢斯》是过于倾重,《阿迈德》则是避重就轻了。而与往日最大的不同以及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达内兄弟一贯擅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的流动,这次却拍了一个“封闭心路”的少年。我们无法感受到阿迈德的所思所想,除了在个别镜头(比如田间初吻)中有些许流动感,大部分时间是“一潭死水”。这种封闭的、切分出“你我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看感,就像一个没有找到其合适展示方式、丢失文化背景与生成语境的展品一般,在看似堆满实则空空如也的展场里尴尬矗立着面对观众。
对宗教理解得可能是不够吧
达内式的对世界情态和个体本身复杂的呈现,从来都不是通过摄影机对暧昧世界忠实的捕捉得到的,而是借由一种凝聚在精妙剧本中的人间观察和极度操纵的场面调度实现的。但当这个镜头指向一个达内兄弟系统之外的他者时,《年轻的阿迈德》却空前的避重就轻,原教旨主义者强硬设定以及最后达内时刻“反转”,都像是对一个不可知不理解对象想当然达内式人道主义硬坳,还剩下什么呢?达内再一次模仿达内拍了一部进戛纳主竞赛的新片?
拍的是真好,题材直指欧洲的现实,极端分子都有自己一套逻辑,不过对主角的心里刻画实在不够,转变的也不让人感到信服。
起秋
影20103:杀人之矢敲响救命的钟,最后时刻伊内丝老师的脖子处于毫无保护的位置……这是一个隐化的结局。如此遵循规则与教礼,愚化人类的极端真的有毒!
儿童/少年视角展现极端穆斯林问题并不应该意味着简单化,但是本片从形式到内容都透露着一种不走心的感觉。放在戛纳主竞赛单元就有点平庸到相形见绌了。
愣是把短片撑成长片的体量
80多分钟数次泪目,为选角如此完美,为那只舔手掌的奶牛,为那副眼镜、那根狗尾巴草和田野上的吻,为爬楼和那一摔。13岁的少年与整个世界的对抗,想起罗塞塔。导演的掌控力在方方面面,比罗塞塔更加精准了。何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Euff2019
@FLC.
信仰?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