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不存在

悪は存在しない,邪恶根本不存在(台),无邪之境(港),Evil Does Not Exist

主演:大美贺均,西川玲,小坂龙士,涩谷采郁,菊池叶月,长尾卓磨,宮田佳典,田村泰二郎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3

《邪恶不存在》剧照

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2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3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4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5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6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3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4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5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6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7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8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19邪恶不存在 剧照 NO.20

《邪恶不存在》剧情介绍

邪恶不存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对住在东京近郊山村的父女,过着恬静简单、顺应自然的平凡日子,直到村里盛传有开发商要将森林打造成豪华露营区,希望能让居住在市区的男男女女有个可以逃离无聊日常的后花园。而这个为大家好的计划看似能为村人带来经济效益,却会破坏山林的生态环境,更将打乱居民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绅士杰克第一季泰国派黑洞放飞理想美国狼人不可饶恕末路狂花钱大神猴2伏魔篇超感神探第二季北平无战事那时的我们福星临门神秘博士第三季狂鼠列车爱在时时刻刻史蒂文斯小姐结束,开始小碧蓝幻想!有梦就飞狗话老鹰旅馆之夜龙凤店尽量加油吧!魔法少女胡桃夏日时光机血腥的宽恕人间正道是沧桑知音识谋第一季毗湿奴降临战心时刻

《邪恶不存在》长篇影评

 1 ) 采访翻译 / 滨口龙介导演阐明《邪恶不存在》特殊构成中的真意

来源:【インタビュー】濱口竜介監督が明かす、特異な成り立ちの「悪は存在しない」に込めた真意渣翻:我(欢迎各位老师交流指正

滨口龙介导演(右)和主演大美贺均滨口龙介的《邪恶不存在》在今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他接受了在前作《驾驶我的车》时曾合作过的音乐家石桥英子的委托,本次策划的原点是为她拍摄现场演出用的影像,但最终拍成了这部作品和演出用的影像作品《GIFT》两部影片,它们各自独立存在。

故事以长野县某个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小镇为舞台,描写了计划在当地建设豪华露营区、领着政府补贴的东京演艺公司,所派遣来的职员和当地居民对峙的情形。

前作曾获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这位导演的新作在威尼斯现场引起众所瞩目、影评人总体也给予很高评价。

这部构成特殊的作品中所倾注入的真意,我们在威尼斯的现场请导演讲了讲。

(采访、文/佐藤久理子)

——这部作品原本以石桥英子老师的委托为契机、想请您拍摄用于现场演出的影像,然而最终拍成了这部作品和默片形式的《GIFT》两部作品,请您讲讲这中间的经过。

大约两年前、接受石桥老师的委托时,因为我自己完全没做过给音乐用的影像,也不清楚要做个什么样的东西比较好,在进行各种沟通的过程中,我才明白似乎石桥老师是真的觉得依我自己平常地来拍就好了。

虽然不知道最后会拍成什么样,但至少在影像素材这方面,我想要从平时那样的拍法着手。

我最后考虑的结果是,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影像会是也可以用于音乐的那种类型,由它拍出的素材最后提供给现场演出使用不也很合适吗。

但是在拍摄期间,每一位演员都非常出色、他们用声音表现出的东西也让我深有感触,因此我想让观众也能听得到这些声音。

但是把这些内容还留在石桥老师的现场演出里就有点奇怪了,所以也在取得石桥老师许可后,把它这样原原本本、作为一部电影完成的就是《邪恶不存在》;而使用了其中素材、作为用于现场演出的默片完成的就是《GIFT》,就是这么一回事。

——《GIFT》片中,应该不只是单纯地滚动着无声的影像吧?

是的。

《邪恶不存在》的片长是106分钟、《GIFT》片长是74分钟,所以或多或少会有删减的部分、有顺序的不同、使用的镜头和素材也会不同。

不过,大体上来说还是同一个故事。

只是剪辑有很大区别,因此会有别样的故事体验;音乐原本就会在那一边出现,因此我觉得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关于这次的策划,您刚刚讲到“全部是从视觉上的考虑开始着手的”,那最初石桥老师的音乐给滨口导演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是啊,首先是从“自己拍的东西要怎么才能和石桥老师的音乐对应起来”这样的地方开始,那时候就觉得自然是最好的题材了吧。

我认为石桥老师音乐里带着的那种纤细、那种无法由自身作出解答的感受,可以在大自然永续不变的蠢动中——诸如水、风、树木、光线的蠢动中表现出来。

本来的那些音乐最终在这部作品中用了七首左右,但它们并不是全数完成的状态,大约有三首是以demo、或者好比说是以这样感觉的形式给到我们的。

因为这比起在《驾驶我的车》时给我们的东西,二者从印象上来说很不一样,所以会有“最后的成品会是这样的吗?

”的印象。

我很难用语言表达,不过这些音乐基本上也不是表现得极其明晰的东西。

举例来说,我觉得它不是采用音乐上逻辑化的和弦进行、用饱含感情的和声来表现、要刺激听众的情感的那种音乐,而是更晦涩难懂一些的东西,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声音组合起来、这些声音之间相互影响着,能够徐徐开启我们感官的那类音乐,所以我觉得影像也必须得是这一类的东西吧。

比起明确地解决事件、明确地给定意义,不如延续着某种蠢动、而那种蠢动将在画面中连结起各种各样的关系,上面说的这些也是我对于影像的印象。

——但其实大自然也不是片中的主人公,不如说影片是以其中无所适从的人类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在中段有关于“豪华露营”的会议部分,呈现出了可以说是纪录片一般的样貌。

您是否为这种不知何去何从的紧张情绪和人际关系注入了批判成分?

虽说片中会有所谓观看自然而治愈心灵的体验,但对一部电影来说,光拍自然环境的话肯定会很无趣。

那就是人类要出场的理由。

然后,依我自己的感觉,如果把人类置于现代的自然环境之中,就绝对会产生环境问题吧。

我必须要把人类描述成是闯入自然中就会做出破坏的存在。

只不过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如说这就是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因此我不可能全盘否定这些行为,在考虑“要怎么来调节这些呢”的时候,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对话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问这个社会会不会重视这种对话的话,就肯定不会了吧。

其实为了制作这部作品,当我在石桥老师平常工作的地方探访的时候,那里发生了和这部电影里描述的一样的事情。

我觉得它的有趣之处在于,按照我描写的内容来看,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份实在是粗制滥造的建设计划,受到了村民们铺天盖地的批评,以至于提出计划的一方走投无路。

我最早听他们讲这些的时候,会觉得这事也太无聊了,但其实这样的事情各地都在发生着,所以我会觉得这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结尾的场景给人感觉有些唐突,听说海外的影评人之间也在议论“那个结尾的意义是?

”。

它存在的意义,是有意要混淆观众的视听吗?

比起有意要用那样的方式收尾,我是先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了。

在那之后我经历了一个过程,是要让自己去理解那个写法。

虽然自己内心的想法并没有全部转化为言语,但对整体的结构而言,我觉得那样写也不是那么没有收束性。

只是,如果认为电影就是要给出什么答案、把电影会不会给出答案作为观影时最关心的事情,那我认为作为一个影迷,这种思考方式未免有点贫乏了。

电影并不该是要回答什么问题的,非要说的话,也没有到问题层面那么夸张,但因为我想鼓励我们大家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共生,就觉得没必要再给出什么答案了。

——虽然片名也是反语的表现,但有着很深的意涵呢。

所谓的“邪恶不存在”,虽然不能说那就是普遍的真理,但如果是剔除了某一面之后再看,我觉得就可以这样说了。

这一点在人观察自然时就会很明确,比方说不会有人认定海啸是邪恶的而谴责它。

虽然自然界惯常地存在着这种暴力性,但我们基本上不会把它看作是恶行。

如果只看自然界,邪恶就不存在;如果把人类单纯地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邪恶也同样不存在,虽然有这样的论据,但另一方面似乎大家都不这么想呢。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邪恶确实是存在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中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撷取了生活中的感受,结果却是给标题和内容之间制造了紧张关系,我期待着这能让大家来思考在平日中不会考虑的事情。

——虽然是个很笼统的问题,对滨口导演来说电影是什么呢?

有很多会说“电影就是情感”、“就是讲故事”这类话的导演,那滨口导演对电影有怎样的希求?

我也正觉得电影就是情感。

但另一方面,我从未觉得故事是电影的本质。

只不过我也理解,如果有了故事,演员就能更容易地发掘情感,所以我把故事作为演员表演的基础来构筑。

——滨口导演的电影中常常会混用业余演员和有表演经验的演员,那您对演员有什么样的希求?

老实说,演技和经验其实没什么关系;演员们要花时间做准备,从中彻底领悟出自己是出演这个角色的合适人选、然后自发地做出行动,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在朗读剧本时,我经常会说“读这里的时候别带感情”;但在现场实拍时,我从不会要求他们不投入感情,而不如说是会向他们传达“用在场景中真实感受到的情绪来表现也没问题”。

那样做的结果,就是在实拍时他们自发地行动、为“这句台词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讲吗”而惊叹,我会非常感动。

《邪恶不存在》预定于2024年黄金周上映。

 2 ) il male non esiste

2024-09-01 15:02生态题材,混现实主义的情景和人物塑造,格调高雅。

影像语言和设计情节的隐含/弥盖信息、对演员讲话节奏和表情语态的要求,着意营造的与气候和环境相符合的客观冷峻和神秘氛围,奏效了观者动用自主性自行读取和联想的邀请(类似处理手法当然是早见于北欧雪林或美洲干旱旷野,甚至韩国偏村,但当然日本也会有,不怀疑)。

没多余情节,全部实笔,读懂的关键在自行关联:树林天空长镜头的走向-期待飞鸟-树木索引地图、各个角色的身份和出发点(在我看来塑造颇严密完整了,应该是没漏谁)、鹿去哪里-人去哪里……关于题名,我想大概是出于故事结局的走向,“因害怕而采取主动攻击”,人和“半矢”鹿处于同样情景时都会采取的同样反应(题名仅仅反过来评论)——尽管主题是生态,现实社会的角色也从未示弱(从未被放弃);创作者的敏锐洞察已向人们发出警号,提醒我们正处身于此等境地:气候、环境、社会各因素都已进入彼此的警戒范围……

 3 ) 邪恶在何处?

几乎是滨口对自身边界的一次大胆跳脱,尝试。

全片由极长的仰视镜头开始,石桥英子的弦乐则为其隐匿入不安,戛然而止的音乐带来间离,似乎也在暗示结尾所带给观众的“突如其来”。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滨口对于创作思路的一次再出发:极少的台词配上大量的留白空隙,颠覆了其以往用大量对白搭建的叙事框架。

而到了后半部分,滨口又回归了最为擅长的台词设计,如《驾驶我的车》般构建出脱离外界的车内世界,由此迸发出人物角色的矛盾与戏剧性。

(以下是观影后自身对于影片主题的理解,涉及剧透)邪恶似乎不存在,却又处处存在。

山林中的小镇看似平静,如同“无邪之境”,但深层次下却又潜藏着不可言说的“恶”。

以小镇“原住民”的视角出发,外来商业“入侵者”则是对其固有生活模式的冲撞:从自身商业利益为考量,不顾对生态的损伤而将计划一路推进。

这对于居民的影响当然是持久性的,也是不可预见的,于此,“恶”便从中生成;以“外来者”的视点出发,男职员与黛的车中对话出流露的便是一种“善”的真诚,然而,当其试图劝说巧担任管理员时,相同语句的复述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了虚伪与立场的意味,由此,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恶”得以生成。

但同时,邪恶也是一种自身性的所属。

当小镇居民指涉外来者带来的邪恶时,其自身也早已对自然施加了不自知的“恶”。

当居民砍柴,汲水,捕猎时,已然对自然的“纯洁性”造成干扰,损害,对于自然本身也已造成了“恶”。

而自然本身呢,难道自然才是最本真无邪的一方吗?

并不是。

中枪的鹿攻击了小女孩花,森林中潜藏的毒刺划伤了黛的手,自然也在用着似乎是“报复”的手段带来“邪恶”的存在。

回归角色本身。

巧是全片非常精妙的一个角色,也是恶与善的矛盾综合体。

维持生态的平衡安定,反对商业开发活动,似乎巧是全片“善”的代表;然而,背后驱动的本质却仍是利益,自身的,村民的利益。

为此,巧在最后痛下杀手,也同时隐瞒了尖刺的毒性,让生命如同落日燃尽,化身为“恶”的指代。

而小女孩花才是真正的“无邪”。

自始至终以旁观者的视角凝视着成人的博弈,探视着不同视角下所应运而生的邪恶,以真正纯粹的目光坚守一隅“无邪之境”由此,我想滨口龙介寄希望于本片传达的是:邪恶不存在,但生发于不同立场的视点下。

观影于百老汇电影中心

 4 ) 邪恶是否存在,又依托什么而存在?

真是一部难评的电影。

《邪恶不存在》是一部冰冷的电影,延续了《驾驶我的车》的电影质感,以及这种质感带来的孤独感。

就比如村民大会那场戏,一群人坐在一起,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电影中不断的将视角切换其实也营造了这种感觉。

看到有友邻评价说车内对话的那两场戏拍的最好,其实也是一样的原理。

据说滨口龙介曾说过自己就是“摄影机后面的人”,而他要做的就是让“摄影机前的人”展现出他内心的确信感。

现在我们可以说,他确信这个世界是孤独的。

作为一部偏现实主义的题材,本片纪录片一样的质感很好的对应了这一点。

但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中,那种“扎根”于现实的劲,本片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把摄影机从现实中“剥离”出来。

有利有弊,在我看来本片的表现力其实不如《驾驶我的车》,可能是因为导演本人对城市题材和“孤独的人”有更好的处理能力吧。

从片名来看这部电影——邪恶不存在。

这个名字本身也很有意思,因为“邪恶”这个道德概念本身也是在人群中产生的,是群居动物特有的,几千年来我们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都没有讨论出对其统一的判定标准。

但是当我们观察其他动物或者原始社会我们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邪恶”这个概念,也就是说,邪恶是仅仅依附在群居社会或群体中才能存在的概念。

而这部电影,似乎也就在通过这种把人从群体中“剥离”出去的方式,向观众诉说——邪恶不存在。

片尾的那段戏的处理很有意思,滨口龙介好像总是这样,每次在我看到结尾看不下去的时候就整个大的。

这次的“献祭”场景也好,关于鹿的意象也好,本质上还是在把电影往哲学和宗教的方向上引。

谁是侵入者?

谁是罪恶的人?

……能get到的人就会觉得很高级很有意思,get不到的人估计就会觉得很莫名其妙很生硬,并且割裂感很严重——很不幸,我就是这种人。

最后再吐槽一下豆瓣的打分机制,我其实想打7分,但是因为这个五星评定机制,实在不想给四星(8分)所以只能给三星了……

 5 ) 邪恶存在于谁的眼中

#BFI#LFF #OfficialCompetition 气温突变,坐在影院的我似乎能感受到电影中那冰冷的环境。

遥远的欲望在片中做为主线串起了环境与人的关系。

猎人的欲望是猎鹿,小女孩的欲望是找到羽毛,外来者的欲望是完成项目。

结尾处猎人猎了鹿,保护小鹿的成年鹿袭击了捡羽毛的小女孩,而为了保护女儿的父亲杀死了外来者,一切就如男主所说的,父母会在孩子受伤后展现杀意,这有如宿命般的结尾,倒下的外来者,停止奔跑的父亲都可以确定小鹿应该也死了。

不过感觉会有人说,谁又会在乎鹿呢?

视觉上,大量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凝视感极强,我们仿佛是自然之灵,凝视着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类。

开场的仰望天空的小女孩的POV长镜头和结尾处小女孩死亡POV仰拍的长镜头形成呼应,仿佛以小女孩的视角对观众说邪恶并不存在。

听觉上,开场的配乐还有种宁静自然之感,从中段开始变奏就充满着诡异感,尤其是那几次戛然而止,与长镜头形成了相反的效果,也提醒着观众,让大家对这个不自然的结尾有所准备。

不喜欢,有几场戏的收音伴随着景别切换有些音色差,还有唯一一场手持镜头有些随意,车尾的后视镜头仍然让我苦思不解。

 6 ) 随口说说

濱口在新作中把题材的探索指向自然与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谈平衡是海市蜃楼,塌陷只是时间问题。

倒车、仰视长镜头、弦乐停落。

男主巧是人类悲剧性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人类处处谈动物共生,与动物相处中透露出渴求平等、交流的动物性渴求;另一方面,人类成为人后,没办法脱离社会性的囹圄,城市建设、邻里关系、为族群谋利益。

他在自然和社会之间选择了抑压,拒绝明确地站在一方的立场(比如像村民年轻人选择了站在自然一方,至少意志上要与现代社会为敌,这就逃离了这种矛盾)。

影片开初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一切都好像自然发生,没有经过编排,结局却极具《夜以继日》《欢乐时光》式的戏剧效果。

沿用欢乐时光中的三名素人演员。

片尾的夜雾升起,野鹿消失,好似一场梦。

邪恶不存在,巧的杀人可能就是一种选择,跟被侵占了生存空间的鹿对人的杀意一样。

@HK AFF2023

 7 ) 滨口龙介谈《邪恶不存在》的创作

IndieWire:恭喜你创作了《邪恶不存在》这部精彩的电影。

这部电影非常具有日本特色,但也让人感觉是一部可以在任何地方取景的寓言故事。

你是否有意创作一个能在国际上引起共鸣的故事?

滨口龙介:我并没有很明确的意识要让这部电影在国际上产生共鸣。

我是一个住在城市里的人,我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城市之外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与我的日常生活并不相似。

不过,影片中的村民会议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改编的。

当我听说这件事时,我思考的是大自然自我恢复的能力,当逐利的企业进入这片领地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计划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出现失衡的问题。

这在我的生活和电影行业当中也有发生,当你制定了拍摄计划,却没有考虑到工作人员的休整时间时,就会出现过劳问题。

世界上其他依赖资本进行逐利的地方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IndieWire: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在说我们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创造的邪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拓海在村民大会上谈到平衡是关键。

您的电影似乎对实现平衡既乐观又悲观,特别是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滨口龙介:我认为平衡是最难实现的,因为它要求(我们)同时做两件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自己的生活和电影创作中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当我制作电影时,我必须考虑如何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取得平衡。

如果过于虚构,我可能会失去现实中那些接近真实的东西。

演员的表演也是如此,如果过于贴近现实,就无法再构造某种虚构。

我们需要在这两种想法之间进行平衡,并使之发挥作用。

IndieWire:说到平衡,《驾驶我的车》的成功让你很长一段时间里奔波于各种颁奖活动,我想这让你远离了你的创作工作。

这段经历对你选择拍摄《邪恶不存在》有什么影响?

滨口龙介:由于《驾驶我的车》和《偶然与想象》在同一年上映,我几乎花了长达一年的时间进行这两部影片的宣传活动,这的确让我筋疲力尽。

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后,我休息了大约半年。

2021 年年底,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前,我收到了石桥女士的请求,2022 年年底左右开始创作,当时觉得自己差不多该出发了。

因为石桥女士对我的信任,在制作过程中,我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能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我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

诚实面对自己的感觉,将是我今后活动的基础。

IndieWire:我认为这部电影有着深沉的诗意,就像一个童话故事。

村民会议厅的片段是否有受到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纪录片的影响?

滨口龙介:大约十年前,我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讲故事的人》,2013 年),拍摄的是那些讲述民间故事的人。

通常情况下,这些故事在讲述一些无法直接表达的东西。

在我拍摄的所有影片中,《邪恶并不存在》或许更接近这些民间故事。

这些讲故事的人有能力讲述出一些复杂的、不太合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的内容,我觉得我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更接近这种状态。

IndieWire:你在影片中对色彩的运用非常出色。

女社员的黄色手套和男社员的亮橙色外套与乡村风景格格不入。

它们就像交通信号灯一样,几乎起到了某种警示作用,告诉人们出了问题。

滨口龙介:由于我是在自然景观中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很多事情我都无法控制,包括天气。

我清楚地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方法让两位演员脱颖而出,使得他们在影片的取景框内运动,但却不显得做作,并让故事的纪实和虚构元素相互交融。

IndieWire:他们两位是城市居民,他们贩卖这种自然的净化体验,但并不关注自然世界。

他们本可以成为反派,但你对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使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滨口龙介:我也是一个城市居民,所以我理解他们最终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背后的逻辑。

但对我来说,这与我是否对角色感同身受是两码事。

这让我想到道格拉斯·瑟克的电影,在观看他的电影过程中,你会对角色又爱又恨。

我内心的一部分会对角色们产生共鸣,但同时也会拒绝认同他们。

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让我能够获得更加平衡的视角。

IndieWire:这是您第二次与石桥英子合作,能谈谈与她合作开发这个项目的情况吗?

滨口龙介:是她提出并领导了这个项目,这部电影其实是我尝试通过她的音乐来进行创作的结果。

这部电影的结局并不存在定论,但这其实是她的音乐以及音乐中的某种暴力感的体现。

IndieWire:您会安排哪些电影与《邪恶不存在》同时观看?

滨口龙介:老实说,我也希望其他人也能想出适合搭配观看的电影。

既然我们之前提到了怀斯曼,市政厅的场景与怀斯曼的纪录片《波士顿市政厅》有相似之处。

我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复制这一幕,但我很高兴地您能意识到这一幕与这部电影之间有相似之处。

还有道格拉斯·瑟克,尤其是《苦雨恋春风》中对黄色的运用,特别是影片开头的跑车,与我电影中女社员的黄色手套相呼应。

还有小津的《东京物语》,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作者:John Forde/ IndieWire(2024年4月30日)原文网址:https://www.indiewire.com/features/interviews/ryusuke-hamaguchi-evil-does-not-exist-douglas-sirk-interview-1234978750/

 8 ) 理性发展至此也就到头了罢

开始你以为看到了人类近乎完美的“自发秩序”,直到人人都按因果规律表达诉求,有人关心水、有人关心火…像是力求呈现多元的“无知之幕”,却都是大一统的主体视角。

给全片递上了一份极冷静的哀伤:人类理性发展至此也就到头了罢…而野鹿、孩童、原住民的共通意象是“生命本能”:野鹿敏感藏匿并不向人解释为什么需要那片森林,但受到攻击就会残喘回击;孩童在情感受到冷落时只会用脚踹表达被忽视;时间刻度也本不属于原住民的生命范畴里因此常常健忘…太多人在按着范式阐述各种理由的同时容易忘却这种生命本能,微弱如鹿如童。

只有突然的死亡与攻击才是来自自然秩序的最后解答——错拿事实判断强行干预价值判断,有些事情从开始就不需要理由。

那场沟通会只是展示了理性也能开出恶之花。

 9 ) 人性困境

《邪恶不存在》是日本导演滨口龙介继《驾驶我的车》后的一次风格转型,影片以信州山村为舞台,通过一对父女与外来资本的对峙,探讨了生态危机背后的人性困境与自然哲学。

影片虽延续了导演对“不确定性”的美学追求,却舍弃了其标志性的冗长对话,转而以静默的风景与诗性叙事构建出独特的视听语言。

影片开篇长达数分钟的仰拍森林镜头,以枝桠颤动与暮色光线暗示了自然作为“他者”的存在。

这种将自然升格为叙事主体的手法,与黑泽清电影中潜伏的恐怖感一脉相承,既展现鹿群游荡、腐肉横陈等生态隐喻,又通过冻湖彼岸的幻想空间,暗示人类对自然秩序的僭越。

当开发商高桥试图用锯木动作“征服”自然时,镜头刻意放大其滑稽模仿的失败,暗讽现代文明对生态规律的傲慢。

善恶的辩证思考贯穿全片。

影片通过村民与开发商的冲突,揭示了“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植根于系统性矛盾:化粪池污染、野火隐患等现实威胁,让田园诗般的生活表象瞬间崩塌。

这种康德式的二律背反,在女儿小花发现鹿腐肉时达到高潮——自然界的生死循环与人类道德判断产生根本性断裂。

影片最终以父女消失于森林的开放结局,呼应了歌德“恶的不存在”的哲学命题,暗示脱离文明规训的“不存在”或许才是与自然和解的路径。

滨口龙介此次大胆尝试非线性叙事,近20分钟的序幕仅以劳动细节与自然声景构建叙事,却成功将观众引入隐喻系统。

石桥英子的配乐尤为出彩,电吉他撕裂音与电子噪音交织出生态危机的紧迫性,而弦乐的呜咽又为父女情感注入宿命感。

不过,影片节奏缓慢的争议亦源于此——当镜头凝视森林树冠的年轮纹路时,部分观众或许会困惑这种“无目的的美学”如何承载现实批判。

作为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得主,《邪恶不存在》用诗性影像叩击了现代文明的伦理困境。

它既非简单的环保寓言,亦非抽象的存在主义思辨,而是在自然与文明的永恒博弈中,为人类寻找道德坐标的未竟之旅。

当城市扩张的推土机碾过冻湖冰面时,森林深处传来的鹿鸣与枪声,构成了对文明进程最深刻的质问。

 10 ) 声音&影像

《安娜四个夜晚》&《邪恶不存在》想把这两部放一起写评价还是比较偶然的。

一是一直以来想认真写一写Skolimowski电影中的声音元素,二是看了《邪恶不存在》后偶然发现滨口也在快速进行一个从以对白到以声音+影像为主体的改变;就想大致写下一些短时记忆点,帮助之后(希望申请结束后能找寻到时间)长评打下基础。

运用戈达尔的话说,我是在为之后的长评写电影剧本。

Skolimowski给我的第一次震颤源于“EO”,看到EO是在听到turangalila symphony现场后不久;但其令我对声音认知的改变却远远大过后者。

原因大体是:首先,Skoli将梅西安想用音乐表现出的色彩投射到了屏幕上,再使用高速运动的放映机快速或慢速地移动影像;以呈现一种听觉-视觉,甚至听觉-视觉-感觉的双/三重观感。

当然,skoli那里的音乐复杂度远远不如梅西安,仅仅停留在Ligeti的微分呓语(或Cage的噪音序列)罢了。

不过,很难想象未来有人可以凭戏院屏幕这一媒介,以skoli的方式及类似的完成度,表现更复杂的音乐,例如B.A.Zimmermann(Skoli其实尝试过他,但不尽成功);或许我们得求助AR/VR。

Back to Skoli,不得不说,他不是1st tier的导演;对我而言他几乎唯一的亮点只是上述所言。

当然在《沉默的怒吼》中有其他值得说的,例如skoli如何利用80年代的“当代影像”复活被禁止的“档案影像”;也可以直接说,如何用影像唤醒另一影像。

这点亦非常有趣,可惜也只是妙手偶得。

(当然,你也很难指望一个导演一直在复活他之前的影像吧...)为何将《和安娜的四个晚上》单独拎出来说?

Skoli在之前,以及之后的电影中,大多是用快速移动的交通工具来激活影像。

早期其最喜欢拍的车祸(或载具的突然停止/启动),类似于引发炸药,将过去残留的画面一笔带过的同时开启了崭新的空间。

以及晚期《必要的杀戮》以及EO中的直升机/无人机的低空“掠摄”(掠食+摄影)。

但在“安娜”中,所有的交通工具均来自画外,指示交通工具的噪音亦在不断在撕扯着画面;主角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的个体,被虚拟的配音控制,同时被随时可能出现的、来自现实的噪音而恐吓。

主角的”四个晚上“均是在安娜的房间,这一同时拥有着逼仄的物体空间以及宽阔且空白的声音空间之场域中度过的;其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声音感受者及调查者。

不过,要说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声音+影像,自然还是飞行物在低空的“掠摄”。

《必要的杀戮》开始那段低空镜头极度有趣,特别是男主被击晕后,绕着男主三重旋转的“掠摄”。

一开始的想法是将这三重加以分级,但发现似乎将哪一重算作第一重都是情有可原的,而从哪一重开始描述又似乎不够公平;但纯粹的文字又必须分前后(或许可以搞个啥拓扑图形,留待后人吧),敬请读者公平看待以下三重“掠摄”:——离男主最近的,从外围向内部聚集的,由于直升机绕男主旋转而被吹向男主的沙子。

影片中呈流体状。

似有突出男主位置,以及增添画面多样性之功用;——也在画面中的,以固定角速度围绕穆斯林男主旋转的美军直升机。

是不断流向画面中央之沙子的推动力,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画面本身旋转的可能性;——无人机(或是另一架直升机)拖着摄像机,绕着前两重“掠摄”以不同角速度旋转所拍摄下的镜头本身。

由于美军直升机正在旋转,这一画面本体的大幅度旋转得以成立。

而这一维度的加入,令此镜头相比起安哲某个固定视角,直升机围绕偷渡船旋转的镜头多了一重观赏乐趣。

————————————————————滨口在《邪恶不存在》中对配乐的应用过于生硬。

有趣的是,《邪》和EO及Essential Killing中有极为类似的镜头。

前者使用音乐家石桥英子的一段较长的,亦当代亦古典的配乐;搭配各类fancy却毫无内容的长镜头。

Skoli则是用Ligeti式音色及不应在影院中出现的音响强度,搭配过饱和,甚至加红色滤镜的“掠摄”镜头。

前者对配乐的应用令我想起了“Undine”中缠绵的巴赫,或者洪常秀时常用以贯穿全片的某个浪漫主义室内乐的动机。

此时音乐同影像几近完全抽离,更似一种“氛围乐”。

或者,我们也可以极端一些:此类利用了“氛围乐”贯穿全片的电影之意义,仅仅只在于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此“氛围乐”的预告,或潜意识。

这样一来,观众在之后听起巴赫,就能想起他们当时“Undine”中所感受到的情绪。

情况在《邪》里稍显复杂,但类型是大致相同的。

一是滨口并没有使用大众熟悉的配乐类型;二是这样一个“动机/氛围乐”时间长,形象突出。

《邪》的音乐使用是间于skoli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Undine”之间的。

从早期浪漫风格出发(舒伯特),无缝隙地转向了Ligeti;似乎是预示着大自然及人类社会间的平衡将在不经意间被改变。

但并不一定是“由好变坏”,而是类似影片末尾这样“一波三折”的权力网络转换:无形的枪声——受伤的鹿——似死似活的女孩——丛林保护人/谋杀者的父亲——丛林“加害者”/被害者/由活转向死的‘外来人‘(这里我偷懒,直接将主要元素并列在一起;这部电影应需要一个很大的网络及复杂的拓扑关系才能将所有形象拼合在一起)滨口的人物关系从来不会如同是枝裕和一般。

后者只是在一个缓慢被揭示的形象上轻微波动;而前者确是一个充斥着言语(《邪》之前几乎所有长片),或我现在还难以解释的“声音——影像”的混沌系统中(即是《邪》)演变。

滨口这一尝试是极为冒险的,敢于从其熟稔的对白式电影中迈出巨大一步。

虽然《邪》对我而言完成度并不是很高,但确已足以作为样本分析。

《邪恶不存在》短评

野鹿通常不会伤人,除非被伤及内脏或保护自己的孩子。为了拿疫情经费兴建豪华露营地,把村民当成野鹿。砍柴的时候要让斧头自然下落,破坏自然的时候却装模作样召开听证会。要放弃山泉水做的荞麦面,这无关环保,而是上游对下游的影响。在分化的世界里,不让鹿走迁徙通道,必将被不开窗的车内的烟呛死。

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非常喜欢!人物不再是随机应变的生物,只用木锯缓慢地切割着身外空间,宛如社群寄生般依附在村庄内。而外来者作为多种空间的联通人,在命中注定般引入得以驯化的即时反应的时刻,恰好是某种类科幻气质的呼喊回声,或者说,当冲突不可避免地威胁到岌岌可危的空间时,以上行为是基于自身意识,还是钝感力爆发驱使,抑或是一次与空间的促膝对话,仿佛一个文明等待被发掘。

7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从环保选题到呈现方式都有些大而空,感觉滨口龙介想做世界的滨口,他利用露营地建设项目影射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表达了“上游者要考虑下游者”的正确观点。加上一些过于直白的比喻,像是猎人与资本家,居民与野鹿。整体没有惊喜的地方,音乐也有些喧宾夺主,另外结尾不是很喜欢。

12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好不滨口龙介的一部…估计也是目前最get不到的一部

17分钟前
  • Xaviera
  • 还行

四星半。一个极为缓慢、沉默、甚至显得平淡无奇的开头,但等到第二次几乎同样的场景/事件发生时,竟然仿佛有魔力般成立了,有点像洪常秀式的对位法,但展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的冲突。中间那场村民会议有点像蒙吉,而「有什么事要发生」的不祥感觉始终牵引着电影走向最后的结局。滨口龙介终于能做到既简单(不用五小时了)又复杂。

18分钟前
  • btr
  • 力荐

滨口龙介的问题已经不是技术和技巧上的了,而是整个思想状态抑制不住地拥抱假大空。片子的上半部扭捏作态几乎负分,好不容易靠车内俩人带着恶意的对话扳回一点水平,结尾又是自鸣得意地故弄玄虚。很久没有在日本电影里听到如此糟糕的电影配乐了。职业生涯最差作品了吧。

19分钟前
  • 九苍
  • 很差

#Viennale2023 非常非常喜欢 the frame, storytelling, the handle of the dialogues, cinematography, music (以及不经在想如果让是枝裕和来拍这部 滨口龙介去拍怪物 一定很妙哈哈)

24分钟前
  • Säger
  • 力荐

2.5,无法理解这般支离破碎的片子,更不解最后的搏杀意义何在。看似前面一大半的叙事都在于原住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除了戛然而止的音乐和中了“半箭”的鹿似乎在暗示着后面会有大事发生,但无论如何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关于仇杀的故事,女孩的失踪也与杂工和男职员间的搏杀关联也太弱,最后的话锋一转,故事戛然而止了,就显得毫无来由。也许滨口龙介导演想尝试一些从未有过的新奇叙事,希望讲述一个“毫无来由的恶意”的故事,但是你这样牺牲叙事逻辑硬来的各种算计我只能说无福消受。

26分钟前
  • 啊柒
  • 较差

人对自身所作所为造成的恶果毫不知情。恶好似蝴蝶效应,邪不总是初衷。本是值得深思且与时俱进的主题,却靠操纵小孩来教育大人。小孩变成木偶,人与自然冥冥之中的连结使人难以信服,意欲大胆、富有留白的结尾也牵强附会,冷酷但并不一定就有深意。以失败的人物关系塑造(尤其父女)强迫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喜欢它的现代性和幽默感,在这一层面我觉得滨口的创作有所进步,但对议题的把握和呈现上太机关算尽和讨好电影节了。表达主观真实和表态客观真理有时只能重其一,想play safe又想impress,你感觉它绕来绕去,缺乏向前的决断,目的却欲盖弥彰;准确说这是一部姿态很满,却缺乏作者个人声音的电影。大自然没有感情(北野武说的)可是音乐有感情。这个片子的音乐着实为赋新词强说愁。感谢bfi的£0电影票

30分钟前
  • 在少女们身旁
  • 还行

开头长镜头惊艳,有些对话场景尽管视听乏味,但是看到日常的微妙和可能性,可惜批判太过符号化和表层,从短片刻意拉长的痕迹明显,结尾也过于狗血了……

31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最好的一部滨口龙介。这次他不仅延续了他在剧作上的优秀,更是在镜头语言上呈现出了一种步入大师级别的精准与华丽。所以我们能看到人间是如此地喧闹,是可以在讨论会上针尖对麦芒,也是可以在车上大谈人生未来,更是可以在接触与自己不同的环境之后彻彻底底地改变自己。但这一切所谓的轰轰烈烈却只是在自然默默地观察下的一粒尘土,它在森林的环抱中、在冰湖的寒流里、在原野的雾气中看着这粒尘土的每一寸纹理。可有些被观察者还想去改变观察者的一切,却又无奈地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撼动它的哪怕一点点东西,在试图离开它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能离开。所以邪恶不存在,因为讨论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它只是寰宇世界里弱不禁风的一次思考。

33分钟前
  • 🌈raymexic
  • 力荐

结局没有任何必要。邪恶也许不在角色身上,但绝对在从头到尾对角色怀着恶意的导演身上。像是兰斯莫斯恶意篡改的滨口龙介。

37分钟前
  • UnsTch
  • 较差

要不你赔我点钱吧。

40分钟前
  • 巴罗袋
  • 较差

一直会等滨口在平地甚至雪地点火,如树尖的血,带出观感的蜕变,但好像等到那一刻,充满符号与隐喻的种种解读,仿若诸天神佛摆在面前了,又少了点去拆解的兴致。不过好看还是好看的,哪怕glamping这么乏味的引子,也有日式的敦实与邪魅。反而最觉有趣的是高桥与黛这两个配角的闲聊,真实而意外,开怀又沉郁。三星半。@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4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Venezia23# 感觉……不如毕赣。

42分钟前
  • 霧鸢野荻
  • 较差

这不是我欣赏的滨口龙介。

43分钟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还行

拉大胯

44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较差

節奏感強,構圖工整。與濱口龍介慣用的用大量對話推進劇情不同,這次主要是靠配樂推動,開頭緩慢,雪中山林的靜謐在後端逐漸變得詭異,最終父親爲了防止鹿受驚幾乎殺死男職員,小女孩還是被鹿殺死了:只有困獸才會傷人。開場小女孩林中漫步的仰拍和結尾死去小女孩視角的仰拍形成了對位,越來越近的槍聲和死去的鹿增添了宿命感,結尾富有思辨。

45分钟前
  • Binns
  • 还行

- 略失望,但还是很喜欢一些视点和焦点的游荡

48分钟前
  • 白熊
  • 推荐

北京剧院 8 排 20 和 22 一对情侣 迟到了 20 分钟不说 到最后女的拿手一直摸男生的头 特别影响观感 回家腻歪不好吗 傻掰

52分钟前
  • 扰乱地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