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燃冬3.0版本。
周冬雨真的好执着演这种疯批,又有点小太妹的角色。
但不得不说最后的那个植物人演的还是真的好。
总体来说演技上面还是有突破的。
但突破不大,这得益于她接的剧本都是稀烂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太理解的有3点:1:想通过女主角成为植物人,然后男主角悉心照料来表达这一老一少的旷世绝恋。
让我倍感不解。
先不说情绪和情感上面没有任何的铺垫。
光是传递的价值观就有问题。
太圣母了。
太不现实了。
2:女主的人设也让我倍感不解。
想要补偿误杀的那家人的钱,结果怎么做的呢?
就是找一个老头然后嫁了,然后让他给他18万,然后再还。
我请问呢?
就不能自己挣吗?
然后还就还了嘛,结果呢自己还要去寻死。
既然你一早就有寻死的打算,你为什么还要骗人家老头18万呢?
3:我不太理解杀错人的这个设计。
真的把我看笑了,要杀的人是黄方,结果杀成了王方。
我就想问,但凡清醒一点的人,你杀人之前你都应该要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吧?
离了个大谱。
看的我真的是心梗。
还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槽点我已经不说了。
最大的一个槽点就是时长问题。
太拖太烂了。
本身一个80分钟能讲完的故事,硬生生给你拖到110分钟。
里面还有大大小小的空镜头,固定镜头。
企图通过这些矫揉造作的镜头来拉动你的情绪。
结果呢只能是适得其反。
注水太严重了。
再来说说表演问题。
范伟的表演滴水不漏,恰到好处。
对角色的把握也有力度。
不愧是老影帝。
周冬雨的演技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实则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范伟的表演。
因为范伟滴水不漏的表演才能将周冬雨的演技衬托的那么自然。
让观众不能清晰而认知的看到周冬雨演技的缺陷。
只是模糊的片面的去看待周冬雨的演技。
从而觉得还可以。
所以我觉得范伟凭借这部电影拿影帝纯粹是因为个人。
而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ps:拆迁款就有150万,这么天大的好事,为什么我不能有?
😓😓😓张国立本来可以体面的老去的,非要拍这样一部神经电影来祸害观众。
从这部电影里面就可以看到张国立是多么的不擅长当导演。
而且也没有把一个故事讲到极致。
反而讲的十分混乱。
角色的定位,人设哪儿哪儿都是问题。
包括三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而且三观和价值观已经不是正不正确的问题了,是崩不崩塌的问题。
其实看电影确实也不能把三观看的太重。
因为很多电影都是三观不正的。
但也不妨碍它是一部好电影。
所以不能把三观作为电影的唯一批判标准。
但是如果当一部电影的价值观出现问题的时候,特别是三观和价值观同时出现问题。
那这部电影就可以成为一部正儿八经的神经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纯粹就是燃冬3.0版本。
很庆幸我没有花钱去电影院看,真的祸害了我的眼睛。
最大的问题是对老秦与常娟的过去介绍太少了,只是冰山一角,让人到最后都无法理解常娟的行为并与这对夫妻共情(而且误杀这件事的说服力也弱)。
两个无所依靠的灵魂相撞也少了冲击力,只是常娟看似刻意的偶遇便让老秦沦陷了?
常娟骗老秦,他还任劳任怨地照顾她,这不恋爱脑吗?
老秦与常娟的吵架戏也爆发得莫名其妙,无理取闹就能达成目的?
更可怕的是我看不到两人的真情,“他求子,她求财”,最后人财两空。
两人自始至终从未交换过真心,只是各自依照目的按部就班,若真交换真心了估计常娟也不会自杀,两人也许能假戏真做。
且老秦清理厨房跟前边有任何关联吗?
没铺垫的情节直接给出实在突兀,但凡前面点一下老秦在监狱里常干清理工作到这一段也不会那么格格不入。
但归根结底的问题是全片是以男性老秦视角出发,男凝不会停止,女性总是背景板。
朝云暮雨 (2024)5.8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张国立 / 范伟 周冬雨
最后的结局细思恐极毛骨悚然常娟如猫狗宠物般听老秦自语老秦对常娟的照顾是另一种囚禁是近乎病态的为你好二人皆陷执念常娟骗钱赎罪求死老秦告慰父母“无后为大”相遇即孽常娟的自杀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被情绪裹挟能理解可丫为什么对老秦有爱意后还要穿着婚纱跳河?
中二姑娘只能这样理解畸形版《隐入尘烟》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底层互害两个可怜人
这个片真不是我的菜个别转场极度割裂,剪辑也是割裂配乐也断断续续让人观感很不流畅最要命的是所有人的人物逻辑,生孩子是结婚的目的,那结婚前为什么不说明?常娟图钱,所以就骗范伟钱?骗完自杀?如果自杀是因为良心愧疚,那骗钱就不愧疚?一共十八万,25岁的漂亮女生,说实话3年不是问题吧?都有死的决心,应该一年都不是问题吧!又良心愧疚,又骗钱。
这不跟爱狗人士啃牛肉一样吗?完全感动不起来
总的来说超出预期。
关于老秦刚出狱后、相亲过程、同常娟发生剧烈冲突和常娟出走后老秦对清扫厨房的那种病态痴迷的部分都不错,甚至看到其中部分会在心中同《绿洲》进行过比较。
相较于范伟拿捏有度一气呵成尚且游刃有余,周冬雨表现较差。
但凭心讲,小黄鸭的演技是在进步的,至少努力突破的态度是端正的。
而常娟的失败塑造,演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女主角的人物驱力和行动都困在了自身角色的固有设定里,而不是随故事推进表现。
相较老秦夹在漫长监狱生涯惯性和自我期待中的画地为牢,表现常娟困在悔恨中的情绪太过生硬,中间常娟所表现的对新生的热爱与人物形象有严重断层。
与其完全从老秦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不如后半段转入常娟的视角,因为常娟比老秦更具有故事感和挖掘性。
老秦在潜意识里执着的将“结婚生子”与“重新做人”联合。
而作为失去父母又夺走了孩子生命的少年犯,心理状态仍困在孩子里的常娟,怎么可能认为自己能有那种资格。
关于是否孕育新生命,其实是二位不同经历的边缘人对未来态度的矛盾差异,也是一种极端环境里社会生活的映射。
二人发生暴力冲突的部分突兀却精彩,两人释放出总是压抑在角落中暴力、血腥、阴险的情绪。
对于最后老秦对常娟的照料,究竟是在批判禁锢,还是一种自我满足,或是情感留存的延续,亦是父女式的同情泛滥,甚至是病态的需求,我认为是都有的。
但表现力不足,是因为张国立导演缺少演绎这种复杂多样剧情与情绪的能力,毕竟他自己就演不出来,最后的呈现应该是范伟自己领悟出来的。
毕竟从女管教打来的电话开始,影片就逐渐失去了克制,而音乐的滥用更加大了这个错误。
打分比较难打,低分不值,高分不配,真的很希望豆瓣能出个半星,或者改为十分制。
若论《朝云暮雨》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倒不认为这是老秦和小常的love story,它更像是在具象一种更宏大的东西——命运的无常。
老秦,在10+17的服刑期后,带着“购房能力”,以半百之身出狱,本想找个凑活的女人生个孩子过着凑活的生活,却遇到了求财赎罪的小常,将老秦领向命运的下一个无常。
两人的情感和婚姻,缘起于骗局,不过在剪辑过的影像中,我们当时难以分辨,只不过心里一直揣着“小常为什么”这样的疑惑,在婚姻落地后,各自的心思都浮了起来。
以欺骗为支点的情感和婚姻,有几分真几分假,爱情是否来过,我们难以辨识,正如同老秦对落水后的小常不离不弃,是出于内疚还是爱的流淌,讲不清、道不明,但镌刻在两人生命中的无常,是真真的、切切的。
老秦,在还是小秦的时候,失手打死了人,在第一次出狱后,又因为急需钱,运了不该运的东西,又是十七年;注定孑然一身、老来搬砖的生活,却因为拆迁款而有了新期待;如果没有钱,肚子吃不饱,他不会顿生结婚求子的念头,可以说,是这些钱把他引向了小常——命运的又一个无常。
对小常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父母的意外,仇恨的难消,偏偏又夺走了错误的生命,命运的印记本已写满一连串的无常,她就像找个人拿到钱,赎罪,然后结束生命。
可她偏偏遇见的是老秦,这个老头儿让她在纵身时披上婚纱,也给了她一个无常。
小常用烟头在手背上烫了一个疤,证明自己的诚意,命运就像小常一样,时不时拿起“烟头”在我们的身上、心上烫一下,以此证明它的存在和我们的无力。
膈应、违和、拧巴。
《朝云暮雨》才是那个刚出狱,彷徨无依的劳改犯,陷入创作与表达失衡的泥沼,硬是找不到准确的语调,在凄美晦暗的影像中自怨自艾。
两个可悲的人,因罪坠入同一个入口,却在追寻截然相反的两个出口。
老秦想要安稳地走完后半生,而常娟却想要用后半生赎罪,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烂剧本仿佛是注定的,破碎如烟花一般的结局也似乎早已写进了命里。
重刑释放的妙龄少女与中年大叔搭伙,片中两人初识前后的处理很灾难。
常娟和老秦的肢体互动,无论温柔,还是粗鲁,除了直观的生理性不适,还有不忍直视的尴尬,令人很不舒服。
从性格到造型,由内而外,常娟就像一只男性幼态审美下待宰的羔羊,绵软无力,只有倔的劲在那撑着。
原型《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对常娟缥缈宿命的阐述几乎被抹得一干二净,只顾着墨老秦,而忽视常娟的人物弧就是最大的败笔,埋个彩礼和一双破鞋的伏笔简直是敷衍至极。
可怜的丫头在缺乏铺垫的情形下被不断曲解、亵渎,仿佛一块遮羞布挡住了老男人所有的不堪,粉饰他罪恶之下所谓的施舍与爱。
这不叫可悲,这简直可笑。
从头至尾,常娟只有在最后做回自我的时候才真正有了灵魂,其他时刻就是老秦手边的空壳,是可有可无的饰品,甚至都不算沉沦命运的同路人。
等到高潮的核心反转来袭,揭秘常娟设局背后的隐情时只觉得一头雾水,苦难和无力的冲击感荡然无存,仅有的只剩对常娟成为植物人后的惋惜。
“有”病呻吟就一定值得同情吗?
回顾二人之前犯的错,用罪有应得来形容应该最为贴切。
误杀也好,被逼无奈也罢,咎由自取的罪责被掩盖,那么真正的受害者又该由谁去抚平伤痛呢?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北影节映后张国立老师又复述了一遍。
究竟警示作用重要,还是对平面化的悲剧表象共情更重要,我想创作者如此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态度是值得反思的。
是美化重新做人的“好”,还是讽刺回归社会的“藏”,老秦的自我审视似乎没有放大到电影的调性中。
纵使你拍得多么花里胡哨,单纯地擦好厨房可不能洗刷罪恶,那扇隐形的铁窗依然存在着。
居高临下的怜悯是不会被接受的,尤其是在牵强的剧情推进下,更难实现。
一星给范伟老师,教科书级的塑造,记忆犹新的表演,毋庸置疑是本片最佳。
半星给周冬雨,后程毁容式的塑造非常震撼,对常娟心理的解读也很到位。
剩下的给美术和摄影,包括一场上帝视角下的雨夜戏:老秦推着常娟,同时在尽力去捞身后掉落的伞,那也是常娟尊严的遮挡物,仿佛在与命运拉扯。
无法两者兼顾的难堪与常娟被雨水冲刷且扭曲的脸是上天的惩罚。
没有任何台词,一场戏就讲清了很多,高级。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2024年5月23日 #院线热门 栏目。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作者:握瑜生
“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上个月26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闭幕,天坛奖获奖名单也得以揭晓,61岁的范伟凭借影片《朝云暮雨》捧回影帝奖杯,这也是继2017年《不成问题的问题》后范伟第二次获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奖,不禁让人期待这部新作在大银幕上的表现。
在影片首映礼上,导演张国立用“无常”一词回应了观众对片名的提问。
所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种难以预料不就是“无常”么?
鲁迅先生曾在《朝花夕拾》里写: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朝云暮雨》显然是一个苦涩的故事,在苦涩中翻找出些许满足与明亮,对于很多老秦、常娟这样的边缘人来说,这也许贯穿了他们的全部人生。
观众们能看到的大部分影片信息栏中,都是这样介绍《朝云暮雨》的——改编自真实故事,但更准确严谨地说,它是改编自青年作家夏龙的这篇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与“真实故事”看似相近,实则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不同。
作为一个从西方兴起的概念,非虚构在源头上从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在中国的非虚构写作近年来更多地为纯文学领域所重视。
相比以小说(或者散文)为文本基础的传统影视改编,面对这种既不同于虚构文本(小说),又区别于散文的写法,对非虚构作品的改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更强、更深程度的现实主义倾向和色彩,能不能在叙事更节制、简练,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度,尽量排除主观抒情的成分。
《朝云暮雨》的底本原作《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写于2016年,是夏龙“监狱系列”的其中一篇。
全文仅10843字,在规模上与标准的短篇小说相当,可说是最适于大银幕呈现的故事长度。
从情节上看,故事简洁而明晰。
服刑二十余年出狱后,老秦(范伟饰)人已年过花甲,老屋和父母的坟都已经不复存在,手攥补贴款举目无亲的他心中只有找个媳妇过日子这一个念想。
相亲不成的老秦在监狱门口偶遇同为刑满释放的年轻女子常娟(周冬雨饰),一番纠葛之后二人登记结婚,然而常娟却意外不告而别,找到时已经因为跳桥而成了植物人,而从警方得知常娟当年杀人真相的老秦坚持继续陪伴常娟,等待着有一天奇迹降临,常娟的意识可以恢复。
影片主要在黄山和婺源两地取景,山区云雨缭绕、时晴时雨,总是呈现出一种灰白色的背景,这与全片整体的色彩、氛围,乃至角色的情绪性格高度呼应:从监狱的水泥墙、灰白色的地砖,到灰色调的衣着,老秦的唯唯诺诺、战战兢兢。
在人物塑造上,丰富的细节刻画则进一步把老秦这一孤苦人形象建立起来。
比如,老秦数赔偿金一位一位地数、出狱那天面对管教警察时拿烟的手不停地颤抖、住宾馆却席地而眠不敢睡在床上,半夜被窗外的警铃声惊醒等等。
同时,在大量横向构图中,以围墙、地平线为参照的正侧机位里,全景大全景镜头常常把人物压到角落、边缘的弱势位置去;对称式构图的出现使得画面稳固肃穆,兼具极强的秩序性;以树木、流水为内容的空镜头,暗示着主人公在压抑状态下的呆滞与放空,以上种种视听手段的结合为角色创造出的效果是相当直观的。
在这个基础上,范伟精准地把握住了一个刑满释放的中年男人与社会时代的脱节、断裂,以及重返社会空间后的无助、局促和笨拙感。
而这样的老秦,开始向还带着孩子气的常娟打开的内心的时刻在于——“我跟你一样,也没家人了”,同样的沦落天涯、孑然一身真正触动了老秦。
常娟的到来,让阴云密布的天空偶尔投下几缕阳光,让灰蒙蒙的背景里也能铺上片片金黄的花田。
从一个人抽烟到两个人抽烟,彼此诉说取代沉默无言,常娟给了老秦点燃烟花的理由,也给了他重燃希望的勇气。
“他求子,她求财”,《朝云暮雨》为老秦和常娟的婚姻故事打出了这样宣传标语,这也是电影对原作较大的两处修改之一——原作中并未涉及老秦、常娟二人围绕生子问题的讨论,遑论接下来争吵和厮打:“领证日期是2016年5月20日。
5月23日那天,周末,下着雨,她提着婚纱,打伞出门……但再没回来。
”另外,在原作的结尾,读者只是了解到老秦决定继续接手照顾常娟;但电影却还花费了多个段落,描绘(事实上即虚构)了老秦选择继续与成为植物人的常娟一同生活下去后的日子。
不出意外的是,这些段落无一不是抒情基调、或者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
而被刻意浪漫化后生成的影像,事实上固定了“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婚姻故事”的主题。
在影像与文字之间,到底如何理解这段感情,爱情?
婚姻?
交易?
我倾向于做复杂的理解。
它或许什么都不是,或许老秦最后的选择只是出于执念、出于良善,仅此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底色,它本能抵达现实深度,其实要比银幕上精心美化、搜肠刮肚拼来的“爱情”幻觉更能令人震撼。
非虚构写作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虚构叙事那样,聚焦于某种社会现象或提供典型样本,这种写作更关心个体和群体的人本身。
然而,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却必然要在视觉层面上进行符号表意的延伸、渲染,也许这就是媒介转化中的自觉无意识、社会性的影像的宿命,《朝云暮雨》的好与坏都太明显——情愿相信“情”的存在,可谁说的准云水如烟之后,定能雨过天晴?
往事并不如烟,老秦们的故事与他们那些难以拥有姓名的人的人一样,已经被圈禁在了无法被正史与文学主流所记录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无异于“野史”,但他们依然有被平等、真实地讲述的资格,“这长河般浩浩荡荡的过程,想让每一朵浪花都经过阳光的折射。
”[ 梁鸿,梁庄十年,上海三联出版社,2021年版.]
老秦最后为什么一定要救常娟?
直接放弃治疗是不是更好的选择?
很多人都说老秦救常娟是自私的,是为了感动或满足自己传宗接代的心愿。
但是我觉得不是的。
其实常娟始终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她的心智一直停留在了父母死去的那天。
而在碰到老秦后,老秦给她买名牌球鞋,洋娃娃,假发套,新衣服等等,都让常娟重新找到了当孩子的感觉。
可有一天老秦告诉她———你是我媳妇,你要给我生孩子。
她慌了。
此时在老秦眼里,常娟的确只是一个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
常娟不同意,老秦便开始强迫她。
直到老秦看到常娟自杀,他才感受到常娟内心的脆弱,恐惧,忐忑,犹豫。
常娟那一句:“我们这样的人,怎么配当父母?
”点醒了老秦。
老秦也第一次通过常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漏洞和缺失。
于是老秦妥协了,说你不想生咱就先不生。
但最后所有人都说他被骗了。
后来老秦知道常娟要十八万四千四真正原因时,才发现,原来常娟一直活在亏欠里。
她觉得自己欠了别人一条命,她带着这样或那样的亏欠想结束掉自己,觉得这就是她给所有事情做出的“交代”。
很多人说老秦把常娟救回来是多此一举,但我觉得老秦这么做,是因为他不愿看到常娟死在过去里。
是的,常娟是被过去杀死的。
就像老秦出狱时,李教官说的那句话:走出这个门,你就不再是犯人了,你是一个人了。
他也想告诉常娟,你已经不是一个罪人了。
常娟可以像正常的女孩一样穿好看的衣服,做漂亮的发型,吃好吃的东西,拥有很多亮眼的首饰,可以继续网购,打扮,吃吃吃,买买买。
这才是常娟该有的人生。
所以老秦说,只要在我活着的时候,你能醒过来就行。
因为他知道常娟并没有真正的重新开始过,她一直在被过去束缚。
所以老秦想给她一个真正意义上“重新开始”的机会。
就像那个“赛车手”的家人也在一直坚持治疗是一样的,他们的坚持并不是为了满足或感动自己,而是为了让对方活下来,能继续好好感受生活,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一切。
因为这是每个人,生而为人的权利。
所以他愿意用自己剩下的时间,去给常娟换来一个“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开始。
看完电影,我心里五味杂陈,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穿婚纱的杀人少女》。
他们的人生都被打上了“罪犯”这样的标签,但真正的“罪人”是他们吗?
他们也想重新开始,踏踏实实的做人,可现实真的给他们机会吗?
电影其实讲了很多,但又高明的什么都没有戳破。
它只是默默地呈现,绵长又细微地带你看到世界的漏洞,人生的荒诞,命运的无常。
很喜欢故事结尾的留白,没有升华出什么道理,也没有给大家一个固定的结局。
只是朴实地传达出一种“未完待续”的质感,他们平淡又细碎的生活还在继续,那些潮起潮落,朝云暮雨的瞬间,组成了或你或我的人生。
谁又不是在这样琐碎又无常的生活中、寻觅着一丝生机、一些希望、一个奇迹呢。
看完《朝云暮雨》内心感受有些复杂,对老秦和常娟既愤怒又同情。
同时又很佩服张国立导演,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新鲜又尖锐的题材展开表达;也很佩服主演范伟和周冬雨,他们选择了那样矛盾的角色来进行演绎,呈现出来的动人效果,着实不易。
首先想着重赞美影帝范伟和影后周冬雨的细腻表演。
《朝云暮雨》改编自真实故事《穿婚纱的杀人少女》,本身所叙述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并非预想中的“老少恋”,而是一段互相利用婚姻关系,在各取所需的同时,也因很现实的原因交织出令人唏嘘的命运纠葛——一如海报呈现的那样,“他求子,她求财”,本就存在矛盾冲突,背后却还隐藏着令人心疼的真相……范伟和周冬雨在诠释“老秦”与“常娟”的过程中,赋予了细腻动人的角色塑造,两人的对手戏内敛、深沉且精彩,让人过目难忘。
印象最深的,有范伟在出狱之后的那份紧张、不适与畏缩,手部的颤抖与眼神的游离,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十分真实生动;有周冬雨从活力不羁到决绝痛苦的转变,数次流泪的戏以及最后阶段对人物身心状态的演绎,都足以让人为之触动;特别是“老秦”和“常娟”那场争吵戏,爆发力与感染力极强,带来了冲击心灵的震撼效果。
不得不说,范伟和周冬雨这两位演员能接演这么复杂的角色,真是够勇敢的。
而他们在演绎各自角色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演技,诚如张国立导演评价的那样“特别有突破”。
说实在的,《朝云暮雨》是一部题材尖锐的现实主义电影,它的故事构架、人物设定、角色关系以及剧情走向,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份真实性与争议性,会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剧情当中,会为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关系发展而予以关心、好奇、紧张、沉重、心疼甚至难过等心理反馈。
两位主人公都曾因罪入狱,在出狱之后,二者在各自特殊的需求下走到一起,共同经历着现实问题的考验以及内心隐藏的痛点折磨。
它并非那种呈现犯罪过程的常规犯罪片,而是重在展现罪犯出狱后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呈现出视角新颖的、非典型性犯罪电影的人文关怀。
它其实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不同观者大概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值得期待上映后大家对影片的丰富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摄影指导晁明曾拍摄过《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
山、云、雨、花田、夕阳、城市景观、人物镜头,都被呈现得自然而高级。
确实不好拍,进电影院的目的就是想看怎么处理好俩人之间关系的不适感,发现走了最下乘的路——靠音乐硬煽救赎感。剧情上唯一的亮点是俩角色撕破脸那段:男的想强奸女的生孩,女的想杀人反抗,温情脉脉的救赎感烟消云散,露出现实的狰狞面目,反而清爽不少。谁知刚好一会又开始煽,明明老秦靠把一心求死最终脑损的娟当成人生灶台不断擦拭,以找到牢狱多年旧秩序带来的自私安全感,这样的偏执被处理成了善意守护,最后点也落在相守看烟花这样的马虎眼上,就又恶心了起来。映后场还有观众说感动,感觉是会在大街上看人求婚就起哄女的嫁人的脑子。
更像是个大男主故事。男主角的人物线非常完整,牵动剧情走向的女主角的呈现是语焉不详的。看的过程一直在思考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情绪有些跳,配乐过度。10个月内影院看的第5部周冬雨作品,她依然在不断尝试中等待一个属于自己的经典角色。
演员很好但我真的不喜欢这个故事。
故事还原度高
其实是带着猎奇的心理的来看的,但是看到最后觉得这部电影其实还行,落脚点是对边缘者的关怀,就很好。可能在我看来问题是:中间转折太突兀,没有说明白男主这个角色为什么突然就放弃执念了;有些情节推动得太刻意了(由之而来的毛病就是煽情了);再就是女主视觉上过于年幼了,这样的生理年龄对比太强烈了。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可贵的地方是少了一丝浮躁,而且能感受到真诚。比我想象中好。
盲选的一部,看完发现电影是在讨论深层命题,主角也不是大家常见的非黑即白设定,在华语片里不常见,影片很有厚重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人犯罪的理由令人唏嘘,相处的点滴令人感触。小黄鸭这角色不比《鹦鹉杀》《燃冬》什么的有意思多了~
镜头很不错,范伟老师的演技很好,周冬雨后半部分演技比前半部分好,故事挺一般。最有意思的一个点是老秦失去方向时,选择免费给别人清理厨房,因为人必须要做点什么事才能避免自己胡思乱想。
毫无Cp感!感情无根,情绪无源。浪费周和范的演技。
新梦Cinity 社会边缘切入,演技都在线,但情感发展不太有说服力,更“恶”些会更好吧。宋佳出场太少…
男女主角的人物背景是合理的,但他们的相遇、在一起的情节又是荒唐到充满魔幻色彩,无法令人信服,以至于整个故事失去了最开始的支撑点,后面的一切也就哪怕演员再努力也无法打动人,甚至有点可笑。
电影这个人物挺有争议性的,社会边缘人,挺救赎的。我觉得应该拿到国外去参展。
虽然各自内心都有算盘,一个凶相毕露地求生(生存与生育),一个孤注一掷地求死,怎么看都是女性再次背负了所有的残酷,放再多烟花都无法掩盖强行让一个人活着的自私。宋佳和范湉湉的客串很惊喜;映后抓着脚趾这点,在周冬雨面前舞存在感的男观众很不让人意外——没觉得在夸,倒更像某些影迷阴阳怪气时的话术——这么多可以夸的地方,你就记得个脚趾?昆汀听了都给你竖大拇指。
今年北影第一部电影 就给我看恶心了 不想说话 这部电影就好像没有饺子皮 只有馅儿(还是自己不爱吃的馅) 让你一直吃一直吃 一直看演员表演 真的会腻
【3】每一种情绪都觉得无比做作。首先当然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技术情感表达没有追求,大量固镜填充风光以望带动情绪,二是情感断层的割裂和词不达意,意在描绘“天涯沦落人”但真的完全无法共情。最致命的点是非常老土,形式与表达太过赘述,85分钟的电影要做作到107分钟。视角很好,但成品极差。范伟老师的表演滴水不漏挑不出任何毛病,也正因为如此周冬雨的叛逆少女才没任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张国立不行。
片名是,《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很难对这个故事说什么。少女愿意活着吗?希望和烟花不比死亡高贵。
底层人物的报团取暖,但却是单方向的,常娟这个角色的笔墨太少,再加上后面的失智,存在感不高。演绎无过,主题缺失。
居然是真实故事改编?前面一个半小时,都很套路。最后的反转,有些惊讶。一对可怜人,片尾有些动容。不知道距离真实故事有多远,整体的设定还是太童话了,我不信。少女+老头,也确实令人不适。剪辑上有点儿糙,18万4千4百,没必要再镜头重复。女主手机突然冒出来,应该再加几个镜头交代清楚。
四星给范伟 扣的一星因为周冬雨平胸
镜头对着脏的抽油烟机,在那啊啊啊啊个什么劲呢?你也知道电影没高潮?那是因为编剧错误地把常娟的戏眼——她杀错了人的纠结迷惘、她的行动她的内心世界,以及表现这些震撼情绪的时间,全给了老秦——六旬老头筚路蓝缕,努力奋斗擦厨房…所以,你猜人家原来为什么叫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