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

你好,之华,之华,Last Letter

主演:周迅,秦昊,杜江,张子枫,邓恩熙,边天扬,吴彦姝,谭卓,胡歌,胡昌霖,李春明,穆龙,刘靖宇,高炳然,白素娟,刘思博,常海波,李勇,刘笑语,赵芙丽,建圳,郭德诚,王靖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你好,之华》剧照

你好,之华 剧照 NO.1你好,之华 剧照 NO.2你好,之华 剧照 NO.3你好,之华 剧照 NO.4你好,之华 剧照 NO.5你好,之华 剧照 NO.6你好,之华 剧照 NO.13你好,之华 剧照 NO.14你好,之华 剧照 NO.15你好,之华 剧照 NO.16你好,之华 剧照 NO.17你好,之华 剧照 NO.18你好,之华 剧照 NO.19你好,之华 剧照 NO.20

《你好,之华》剧情介绍

你好,之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生死离别,红颜薄命。告别了命途乖离的姐姐,袁之华(周迅 饰)带着些许落寞的心情和丈夫以及姐姐的儿子晨晨踏上归途。临走的时候,她从外甥女睦睦(邓恩熙 饰)手中接过一封邀请函,这是姐姐袁之南初中同学会的邀请。在久别重逢的老友欢聚环境中,被众人当作之南的之华无法坦然道出姐姐去世的事实。她选择先行离去,途中却又与姐妹俩的旧相识尹川(秦昊 饰)重逢。在此之后,之华以姐姐的名义给尹川写信,重温青葱时代的记忆。与此同时,待在老家的睦睦和之华的女儿飒然(张子枫 饰)接到了尹川的来信,出于对母亲过往的好奇,她们以稚嫩的笔触写了回信。 喧嚣匆忙的电子时代,两代人分出三地,重绘他们逝去的岁月人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五星酒店谋杀案八十龟酱观察日记第三季轰天谍战花月杀手赌博默示录2传奇勇者鬼手传奇之寒食帖浮生印玩家黑色弥撒全力青春荒村客栈热血大画师血宴巨蟒大坏狐狸的故事神童曼德拉草巴拉特破产姐妹第四季ONEDAY~平安夜的风波~之后2蹩脚魔术师第一季混乱之子第六季橄榄树脑残粉活在暗下长恨歌年兽大作战会长的贴身校花

《你好,之华》长篇影评

 1 ) 《你好,之華》在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中回憶的有力

好的青春片是需要完美濾鏡的,學油畫出身的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大概深諳其道,每一部青春主題的電影都濾鏡甚美,數十年來,擁躉甚多。

這回他玩到了中國內地,竟一出手就拍出了一套克制而深厚的青春片。

依然完勝的「降維打擊」起步遲加上其他可說與不可說的諸多限制,中國內地出品的電影大部分還是難以和日本這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且最龐大的電影工業之一來抗衡。

但當聽說岩井俊二要入華拍戲,我第一感覺卻覺得他大概拍不出什麼了。

流量、特效、狗血,這些橫行在華語電影中的必勝法寶,對岩井俊二這種在日本都尚算冷門的導演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降維打擊」這樣一個概念出現在小說《三體》中,意思就是將攻擊目標所處的空間緯度降低(如將我們的三維世界變成二維),物體分子變將不能保持原來的穩定狀態,大概率會因為解體而毀滅。

我很擔心《你好,之華》會突然出現墮胎、第三者、富二代的莫名青春片必備情節,還好他沒有。

岩井俊二,仍舊用岩井俊二的方式,完勝了拍華語電影這場戰役。

是《情書》中國版嗎說《你好,之華》是照著《情書》拍的,我是認同的。

兩個故事都從一場葬禮展開,以回憶和現實兩條故事線反向前進,最終青春、回憶和死亡達成了和解——這明顯是同一套敘事體系。

更不要提誤解身分的通信情節、窗邊飄紗的無數個鏡頭了。

當然舊曲新譜,《你好之華》主題早已超越了青春題材,甚至已經開始觸及亞洲人的家庭倫理。

兩部電影的差距,從起手式就可以看出。

《情書》中,博子躺在無人的雪地裡大叫:「你好嗎?

我很好。

」然而《你好,之華》雖然也是從葬禮展開,卻意外克制隱忍——沒有人痛哭、更沒有人大叫,但悲傷的情緒卻始終充盈整部電影,之華聽到姐姐的畢業時的演講後倏忽間出神,晨晨突然淡淡地問奶奶「人為什麼要死」、以及從睦睦遲遲不敢打開信件的猶疑。

這成功力,岩井俊二超越了自己。

事實上,《你好,之華》的確很有中國味道,(當然還是缺點東北味道),全景式的敘述,枝節交錯卻延續的世代故事,像極了楊德昌的《一一》——這部我認為講述中國家庭最到位的華語電影。

巧的是,《一一》片尾還感謝了岩井俊二。

回憶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作為電影節的閉幕電影,當日上映完,岩井俊二也短暫地出現,和觀眾進行了交流。

我很喜歡岩井俊二地一點是,作為一位知名「小眾電影導演」,從來都很認真回答觀眾的問題,哪怕是有些失禮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他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去答——這可謂是一種難得的真誠。

當天有觀眾問他:回憶對他來說,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很好地切入了電影的主題之一,因而也換來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他回答,回憶是一樣某些時候看上去並沒有用的東西,可是它會在一些瞬間突然跳出來,這時候你才會明白回憶的意義。

回來之後,我和同伴說,我覺得我被這部戲治癒了。

一個關於回憶的故事,不再是證明回憶是多麼得重要,甚至足以安頓每個人之後的人生,反而是告訴我們,人世是多麼無常,然而所有人都仍在背負無用的過去,方式不同而已——有些人看似將它揣進口袋,有人在深夜時打開它默默凝視,還有人始終覺得自己虧欠著它。

看到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是「矯情到極致」,我想這位仁兄也許還幸運未嘗過人生的一種真實味道就是殘缺與難料。

人到了某個階段勢必開始看穿雞湯,於是在「無巧不成書」的作品後嘆口氣。

若是尹川和冒充之南的之華發生了一些什麼,那這才是一部真「矯情」的電影。

所以電影中的角色或許都在問,卻鮮少有正面的答案--死亡是什麼?

為什麼尹川竟認不出之華?

尹川到底還記得之華嗎?

聰明的吳青峰或許是明白了這個故事的意味,才會寫出「我問生命要些答案,可是生命沒聽見一般」這麼契合的句子。

我後來想,我或許也是一早明白回憶就是人生必擔待的重量,而最後終於決定要接受現實、負重前行。

那一刻,回憶卻會溫柔得如同劇中畢業演講一般降臨。

看似無力的回憶,卻也改變了每一個人。

至於有人說胡歌的角色自省能力超過階層了…我想忍住嘲笑表示一下,能搶走之南的男人,雙商又豈是我們衡量得到的呢。

 2 ) 你好,每一个之华

文:荼白

岩井俊二是我的青春。

或者说,曾是。

我曾在他的阳光和微风里体味着绵长的忧伤,曾幻想着在田野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宇宙或者苍穹,曾哼唱过破碎的南海姑娘,曾盯着纯白的窗帘被风吹起一遍又一遍,因为他,青春里所有难耐的情绪都有了最美的出口。

夕阳里漫天飞舞的黑色羽毛成全了少年人对死亡的华丽歌颂,四月的樱吹雪却又温柔了岁月的褶皱,彼时的空气里仿佛有樱花的香甜,德彪西的钢琴曲在阳光里忽明忽灭。

但后来,我的那些跳动着的忧伤、残酷、柔软好像都随着青春死去了。

所以看到多年后的岩井,仍然执着的要去寻找那些曾经,我是犹豫的。

之华,之南,尹川,信,情书,亡者,生者,你好吗?

我很好。

一些似曾相识,却又泾渭分明,看完电影,我曾经关于水土不服的忧心全部烟消云散,岩井再一次证明了:他打造的青春永远都能那么动人。

不管我们离青春多远或多近,他就是有办法让我们回到那个表面看似岁月静好心底实则兵荒马乱的年纪。

岩井的初中情节烙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它们时而温柔时而残酷。

也许在他看来,那是我们第一次那么急切的想要去靠近一个人却又笨拙得毫无章法;又或者,那是我们仍然笃定的相信着未来有无数种光明的可能。

我们也必定会活成自己最好模样的最后一段时光,因为那时我们仍不知道生活正要准备向我们展现它心血来潮的残忍。

《你好,之华》的故事发生在大连,一开始不明白这个城市有什么魔力能让岩井安放这段独特的青春,后来知道了,这是岩井的母亲出生的城市,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座城市在他的电影里似乎涌动着淡蓝色潮水般温暖的底色,哀伤被冲得越来越淡,也更明白了,为什么电影有了更多更多对母亲的追寻。

也许,这是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去靠近母亲生命的起点。

所以这部影片,并非全然关于青春,这一次,他有了更大的命题,关乎家庭,关乎时光。

家庭中,少年、中年、老年都有了各自的心事,有一些失去、一些寻找,各自迷失着又勇敢着。

从之南和之华到睦睦和然然,命运仿佛走了一个圈,而从尹川到张超,命运又好像从来都只是个玩笑。

在这个人与人的联络已经变得太过泛滥和轻易的年代,“失语”却已然成为常态,而岩井无比执迷的“信”就成了打破这种失语的利器,一笔一划,必然倾注更多的心力,而时效的延迟似乎也能催生更多的勇气。

于是那些阴差阳错的信件,慢慢抚平了时光里的磕绊。

其实,谁的青春没有遗憾呢?

谁的生命里又没有些失去呢?

谁的午夜梦回不曾有过那些求而不得呢?

但是追求过、错失过、哭过、痛过,才能继续扎进生活里奋勇向前。

走过所有的时光,最终能够微笑地说声你好,都是岁月最大的宽容。

《你好之华》上海站提前点映主创见面映后交流整理:水隐忍者、刘小黛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主持人:刚刚大家看到的是即将在明天全国公映的《你好,之华》,这也是岩井俊二导演指导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所以今天电影的主创,主演周迅,还有导演岩井俊二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周迅:还是火热的。

主持人:是的,特别火热,刚刚字幕刚结束。

周迅跟岩井俊二导演先来跟大家打个招呼。

周迅:好,大家晚上好,谢谢大家来。

我是周迅。

岩井俊二:大家好,我是岩井俊二。

主持人:其实之前陈可辛导演也说三位互相是粉丝,大家也会觉得说周迅岩井俊二跟陈可辛导演(本电影的监制)。

三位是有生之年的合作了,所以周迅你可以说一说跟岩井俊二导演合作的感受吗?

周迅:合作的感受就是其实我觉得就像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感受是一样的。

虽然我和岩井导演语言上有一些障碍,通过翻译在现场沟通,但是其实虽然语言上有障碍,但是我们在感觉上在对戏的感受上是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我也觉得我是非常荣幸有这么一次经历,非常珍贵的一次经历。

主持人:之前应该也看过岩井俊二的书,对不对?

周迅:书我还没有看过!

我看过岩井导演的很多电影。

主持人:包括情书。

周迅:嗯,影迷啊。

主持人:岩井俊二导演,之前听您说要在电影当中找到青春的样子,那你觉得片中的这个青春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岩井俊二:其实我从创作脚本开始,我一直是对我来说就是回顾青春的一个过程,当然了青春每个人都有可能好的回忆或者不好的回忆,会遇到非常多的事情,遇到非常多的人,所以这些都是他们之间其实都是互有联系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圈子,当年拍情书的时候因为还很年轻,所以其实没有很深的这样的实感,但是因为现在到了这个年纪了,所以再拍《你好,之华》可能这个感觉就会深很多。

主持人:两位已经刚跟我们分享了拍电影的前后的故事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把时间交给我们刚刚看完电影的观众,有什么问题要来给我们主创提问。

周迅: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史努比。

影迷1:今天真的是跟做梦一样,周迅我是你十几年的老粉了!

从《苏州河》开始到《如果爱》到《李米的猜想》,再到《风声》,再到《如懿传》,还最早的那个《古墓荒斋》我都有看过。

周迅:真的是老粉了。

影迷1:虽然我是个九五后,然后真的就非常感谢今天这部电影。

然后我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一下导演。

主持人:你这是要脱粉了吗?

影迷1:这部电影非常的温情,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一些电影,我就是想问一下导演,我看过你的采访,您非常想要拍一个中国的故事,但是在您的理解这个在剧情方面来讲的话,这个就是您在之前融入了哪些中国的元素,或者怎样加入了中国的艺术。

主持人:怎样接入了中国的地气,对不对?

岩井俊二:我们真的是一起把剧本里头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是逐字逐句的去讨论修改,所以完成了最后这样一个剧本,其实对我来说特别难的就是拍当时回忆篇的那些故事,因为对我来说是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所以也是每一个都在问大家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因为虽然我们拍的那个地方街道可能有点古老,但是经常工作人员跟我说这个也不能入镜,那个也不能入镜,因为这个看起来不像90年代的中国,所以要遮住很多东西,这个对我来说当时特别难。

主持人:所以其实是排过一些雷的。

影迷2:首先是看着《如懿传》以及周迅那么多作品,你演的每一个女主角都特别打动我,包括今天看电影我都会流泪,我就想知道你在每一次审角的时候,你都会通过什么标准去选自己喜欢的剧本,以及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角色是你所期待的。

周迅:比如说你看的我演的角色有打动你,这个就是我选剧本(的原因),其实它也是打动我了,所以我就接了。

未来其实我更希望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角色。

比如说像之华,这个角色其实是我以前比较少碰触的,就是比较大众化生活的,我以前不都演飘来飘去飞来飞去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能更多地去接触这一类的角色。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3 ) 所谓青春就是那个令人心动的季节,我想让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是青春!

看完《你好,之华》后,我陷入到强烈的怅惘中,这是一种混合着忧伤和迷茫的复杂情绪。

我没法把这种情绪描述得特别清晰,因为它本身就是暧昧不明的,代表了多种可能性,就像电影本身一样。

有人说《你好,之华》绚烂地展现了一个凋零的生命;也有人说它演绎的是错过和遗憾;于我而言,它既是一首对青春的赞美诗,更折射出了中年人的无奈和平庸。

我曾写过一段话:“衰老的标志并不是头上多了根白发,眼角增加了一道皱纹,而是你开始接受自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再挣扎、没有激情、还觉得人啊不都是这么过一辈子的嘛!

”我们祝愿别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其实是祝愿对方永远都有感受生活的热情,而不是麻木地度过每一天。

我们歌颂并赞美青春,是因为青春代表着活力和无限的可能。

就像电影中,之南在中学毕业典礼中所说的那样:“相信中学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将是终生难忘,也无法取代的回忆吧。

如果你问我未来的梦想和目标,我一下子也没法说得特别具体,但是我觉得,这样也好,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

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

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

人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在那样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想起这个地方。

这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这个让我们所有人都平等,尊贵,闪耀的地方。

”岩井俊二说,所谓青春就是那个令人心动的季节。

那么中年呢?

我想,大约就是很难再让人心动的季节吧。

中年生活大都聚焦在眼前的苟且上。

有一次我去武汉玩,排队买油条夹烧卖时,正巧听见两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孩聊天,她们饱含激情地控诉着单位30来岁的中年同事们脑子里只有房子、车子和孩子,简直无聊透顶。

作为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我觉得自己还是青年人哇),我听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暗自庆幸因为穷又单身,所以没有房子、车子和孩子,满脑子想的还是诗和远方,因此侥幸逃过了被年轻人嘲笑。

可看看身边那些有房有车有孩子的中年朋友,也理解他们的压力。

毕竟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睁开眼就有一堆的账单等待支付,他们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吧!

有人曾总结,公司的领导从来不敢骂90后,因为这些年轻人挨骂了会辞职;但骂80后就没事儿,他们被骂只能忍着,不敢轻易跳槽,怕槽没跳好,变成了跳楼。

认命的中年人脸皮会变得越来越厚,哪怕被人指着后背说,看,他活得好像一只狗啊,也只是笑一笑,狗有什么不好呢?

大家都喜欢狗。

那些能感受到中年危机的朋友反而是没有向生活妥协的人,他们害怕自己人生的可能性会越来越窄,才会有危机感。

可无论认命还是不认命,中年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意味着:梦碎的时刻。

年少时我们都能轻狂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因为无知者无畏。

人到中年后,大部分人在现实的啪啪打脸下清醒过来,明白梦想终究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你好,之华》里那个穿着白衬衫、红裙子、扎着马尾辫拥有无限可能的美少女之南,人到中年后发觉她的可能性是嫁给了一个家暴自己的丈夫,最后她选择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之南的妹妹之华在中学时代暗恋转校生尹川,尽管被拒绝了,那种属于青春的心碎却让她铭记一生。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程序员,还生了一个女儿,可她不会想到丈夫只因一条发错的信息就摔碎了她的手机,还把妈妈接到家里小住,并牵回家两条大狗,作为对她的惩罚。

一地鸡毛的生活里,给尹川写信成了她逃离的出口。

少年尹川打得一手好篮球,写得一手好文章,被自己所爱的女孩夸赞:“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作家。

”他果然当上了作家,还写出一本叫《之南》的书,可人到中年后,却身陷失去创作激情的泥潭里,还被人亲人嘲笑,你在上海呆了这么多年,究竟都干了些啥。

他的情敌,也是昔日恋人的前夫也讥笑他:“人生很复杂,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你好,之华》其实该叫《你好,青春》或者《你不好,中年》。

虽然岩井俊二迷恋青春,希望自己整个人生都是青春,可他依然对中年人手下留情了,这也是电影治愈系的地方。

影片结尾,之华和丈夫和好了,看得出来,丈夫还是很爱她的;尹川也在探访昔日恋人的过程中找回了写作的冲动;而之南,当孩子们读出她的遗书时,我们发现她选择自杀,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抗,她要将生活这只笔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由生活宰割。

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曾说,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局限和阵痛,都希望保留自己作为生活篇章作者的自主性。

这是人之为人的精髓。

自主使得我们每个人负责根据某种连贯的独特的个性感、信念感和兴趣,塑造自己的生活。

它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驱使,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权利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成为他塑造的那个自己。

最后,愿大家都活成最好的样子。

 4 ) 如果能呈现自洽的剔透世界,是否接地气这事也没那么重要吧~

1.坦白说,点映之前我并未对本片有太多期待:当时曝光的海报里,陈可辛、岩井和周迅三位大佬齐齐出镜,其他的演员却并未出现,多少给人一种一口气把最大的三个卖点给交代干净的企图感,这感觉本身的确很不“岩井”。

预告片透露的信息也卖相不够好:手写的信、钢琴、周迅正经到有一些刻板的念白、人到中年的某种惆怅和落魄......一切符号的堆砌,很容易理解成是看厌了的那种俗套国产青春片的调性,或是照着《情书》写的一次努力接地气却别扭的命题作文。

但坐在电影院里半个小时后,确切说是少时回忆的篇章展开后,我改变了想法:比起很简单的故事,这是部细节与节奏取胜的电影,非常典型的岩井风。

以及极度精巧的结构,许多角色之间都有明显或隐秘的互文关系,将残酷刻意隐藏后的坦坦荡荡的温柔。

你若求真,或会觉得这温柔是矫饰,但心存一片琉璃世界的话,会觉得折射处的剔透光芒颇合心意。

至于手写信等过分古早味的事,确实脱离所谓现实生活,但戏做得够好,节奏够稳,营造出一片自洽的剔透世界,又何必过分在意真实与否呢。

至少我完全入了戏。

2.与《情书》一样,故事本身没什么特别,重点在于观众跟随影中人去寻觅过往情感时心情的每个落点。

事实上我个人并不像别人那么地喜欢《情书》,固然层层揭秘的结构是十分好的,藏在冬季回忆里的少年情怀也是令人熟悉的,但是我太小心眼吧,无论是多年前还是现在,都会把视角和感情带入渡边博子,即便博子对着雪山喊出了那句经典台词,能看出编剧想让她释然,但我作为观者,却始终觉得作为替身的她的情感并未有个好的归处。

我总是会对因往事蒙尘而显得美好的主角感情产生怀疑,却对替身和配角有莫名的同情。

我觉得《情书》的故事对博子非常不公平。

而《之华》却是配角与主角交相辉映的故事。

姐姐之南是青春里理所应当的主角,影片的线索里她却被虚写,被处理得像影子。

这个人物有纤细易碎的悲剧美。

妹妹之南则是一直以来的配角,故事里曾是姐姐的影子,却被实写,她可爱、纯良、一点恰到好处的狡黠,不一定拥有完美的爱情,却有大部分普通人大致美满的一生。

以姐姐的死作为开头,讲的妹妹的生活。

《之华》整体结构是姐妹两人性格与命运的一段互文。

她们或许根本是一个人的两面。

这种经典文学里太熟悉的笔法,被岩井太过熟练地用了一遍,有种很完整的结构美。

3.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段落是,秦昊演的尹川找到之华这里,两个人坐下来揭秘的片段。

起初略带喜感,然后电影前半部分的一些悬念,不管是观众心里的还是尹川心里的,这时都得到了回答。

当情感的浓度达到最高的时候,镜头突然转到之南的儿子晨晨放飞小鸟,讲出《情书》里的经典台词,表面上塑造了晨晨的真实性格,又似道出此时尹川的心声。

这太妙了。

我此时甚至有点莫名地眼眶湿润,好像也并不全是因为剧情,而是为了这个镜头的转接造就的、类似在一出交响乐里听到绝妙的合乎心意的一个小乐章的那种感动。

4最后说几笔演员。

当然是冲着周迅去的。

而秦昊除了假发外都很好。

尹川与之华坐下来揭秘的那个段落,他台词上稍微有些瑕疵,但庆幸导演没有让他重演,两个人默契微笑,接着继续讲,这瑕疵反而带来一点生活里有毛边的紧张感,也觉得两个人都真的入了戏。

张子枫反而是片子里是最让人舒服的演员,她每次出现都是十足在角色里的状态,那段与少年尹川在路口的戏,每个无措和希翼的表情都是对的,镜头也很听话地围着他们转,是“多希望我与你才是世界的中心”的心酸无奈的感觉。

我起初以为少女的情窦初开是相对好演的,但现在并不容易,她不动声色地表现出一个聪明的小女孩的狡黠与期盼,鲁莽与可爱,期盼与失落,毫无斧凿感,且有种本质上的可爱。

 5 ) 回应一下对《你好,之华》的质疑

听说《你好,之华》这部片子被骂了,文艺青年们对此的回应是:岩井俊二的片子本来就不适合给感受力较弱,理性且缺乏一定艺术鉴赏能力以及文化储备的人看。

作为一个感受能力强,没有理性且从未缺乏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有必要回应一下质疑。

1、故事从姐姐之南去世后,妹妹之华去参加姐姐的同学会开始。

没有提姐姐和妹妹是否一个年级一个班的,但姐姐妹妹不是双胞胎应该没错。

所以姐姐的同学会,为什么大家会把妹妹错认为姐姐的?

只能认为周迅是刻意冒名参加同学会了,那么请问周迅的动机是什么?

冒名顶替姐姐参加同学会很好玩吗?

是一个四十以上女人会做的事吗?

而且这也是很容易被同学们戳穿的事情,随便聊一下同学往事就露馅了。

答:冒名顶替姐姐参加同学会真的很好玩,是一个四十以上,怀有少女心的女人会做的事,毕竟想去看看曾经的喜欢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其实一开始之华只是想来走流程,发去世通知,谁知道流程不是这么写的,流程不让严肃,要狂欢,要发言,要喜庆,于是之华落荒而逃。

在门口,突然停下脚步,回头一看,这喜庆的宴会有点荒凉,因为它是青春过后的狼狈收场。

2、要说只是为了再和秦昊扮演的尹川发生点什么,她怎么确认尹川一定会来?

而且尹川她还能认得出来?

或者说尹川就能认得出她来?

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初恋能让一个四十多岁女人不惜冒名顶替,不惜隐瞒姐姐死讯去撩三十年前的暗恋对象?

她现在的老公人设是一表人才的杜江,哪里让她不满足了?

只能说岩井俊二完全不懂中国女人的心理。

答:老公一表人才仍然不满足的的中国女人不要太多。

青春时代的回忆,对于之华来说,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如果:如果当时跟他在一起,现在会不会更好?

如果当时没有分手,又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是不是实现了梦想?

如果那时没有那样做,是不是就不会犯下错误?

3、秦昊同学会上追出来给了周迅一张名片,任何一个正常的现在中国女人,都会以邮件的方式联络吧?

怎么会使用信件这种古老的方式的?

不知道平邮的丢失率很高吗?

好吧,你要说之华这个角色就是想要慢慢地撩秦昊,那我也勉强接受吧。

答:之华是个文艺女青年,在图书馆工作,不喜欢用电脑,喜欢写信,手机坏了索性就不用了,远离朋友圈,不回消息,清净。

4、然后戏演到一半的时候,秦昊这边,忽然爆出他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周迅不是之南,而是之华。

好了,请问一个从来没有喜欢过妹妹的人,甚至可能还是讨厌妹妹的人,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陪她演那么长一段戏?

这可不是心血来潮可以解释的,因为还情深切切的回了那么多信。

这样的男人心理我也是无法理解。

答:男人心,海底针。

对男人来说,之南和之华这样两个女子,就如同红玫瑰和白玫瑰。

一个美丽而不可接近,一个平易近人而不完美,他喝醉后吐露的真言让我们发现,原来男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爱谁。

5、然后是杜江,作为周迅的老公,他已经和周迅生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张子枫,两人已经是老夫老妻了吧?

在周迅同学会后偷看手机就算了,还因为一条暧昧短信就发飙砸了手机,这哪里是中国老夫老妻的做派?

新婚夫妻这样做还可以理解,那也得是杜江人设是小肚鸡肠才行。

这个桥段看着就是扯淡。

答: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有的夫妻不结婚,有的夫妻不生孩子,有的夫妻十年一日,有的夫妻文艺得像是少男少女。

6、然后是两个小辈,都应该是9000岁的人设了吧?

起码的礼仪应该是知道的吧?

收到寄给已故母亲的信件,拆开看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个家庭没有父亲,但是假托母亲的名义回信就断断无法理解了,正常的情况下,不是应该直接以女儿的名义回信,然后告知真相吗?

即使是在张子枫的怂恿下,之南的女儿也断断不可能如此添乱,既不符合角色的性格也不符合角色的逻辑。

答:如果下次有暗恋者给你母亲写情书,你可以试试帮她回信,或者如果你发现有人给你母亲发微信:你好,我是隔壁老王,你也可以回一个表情包。

7、秦昊其实在大学阶段是已经和之南成为情侣了,然后被胡歌横刀夺爱,为什么秦昊当时没有去追回之南?

之南又是凭什么被胡歌笼络,即使是家暴也不挣脱的?

而从秦昊的人设心理来说,已经成为过伴侣的之南断断不会还耿耿于怀,搞得好像之后三十年一直独身一样,不觉得这样的人设很假很纸片化吗?

答:秦昊写了一本书《之南》,就是想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没有追回之南?

同样,之华也可以问,为什么当时没有追到秦昊?

我们也可以问,你什么都好,为什么她就是不爱你?

宁愿爱上一个人渣?

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独身?

为什么爱过的她,还是耿耿于怀?

我还可以替之南的女儿问,如果秦昊是她的爸爸,会避免这个家庭的悲剧吗?

我还可以替秦昊问,我有错吗?

我错在哪里?

我可以原谅自己吗?

在初中毕业的礼堂,角落都很明亮,美丽的女孩说,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几十年过去了,我没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回首累累的过错,我可以原谅自己吗?

岩井俊二的意义在于:这些问题不是纸片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永恒的问题。

 6 ) 《你好,之华》——尹川写给之华的情书

《之南》是关于两人大学之后的故事,没有出现在30年后的书信中,也没有出现在之华的回忆里。

因为它的主人翁是之华,而不是之南。

一开始尹川就知道是之华替代的之南,在车站,他想知道,那本小说她是否看了,是否已经看出之南的原型是之华。

然而并没有。

大学那段是局外者完全不了解的情节,只有当事人尹川、之南知道。

在这段时间里,之南与之华渐行渐远,并且没有将《之南》与之华分享。

从小都是之华嫉妒姐姐,那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之南嫉妒之华。

尹川与之南的故事,在尹川说把情书扔掉的时候已经结束了。

尹川错过的人不是之南,是之华。

之南也知道,她错过的人是尹川。

张超是她面对错过的救赎,是之南为结束这段感情找到的一个出口。

所以之南与尹川会分手,会抑郁,会再也没有去寻找尹川,所以尹川在之南的遗像前会说她傻。

《你好,之华》,自始至终尹川都在和你通信,用最隐晦的方式讲述初中永远不会忘记的回忆。

因为多年之后,在尹川初中的那段回忆里,出现最多的不是之南,而是可爱的妹妹之华。

这也许直到你看完《之南》后才会了解到。

影片有两个最难解释的地方,一个是标题,一个是之南为什么会跟尹川分手却还保留着他的爱。

如果把《你好,之华》看作尹川写给之华的情书,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一切都是因为尹川在两个错误的时间,喜欢上两个错误的人,才造就了姐妹两的人生。

影片有一个前后呼应的点,尹川发给“之南”的短信,以及中学时之华写给尹川的表白情书,都出现了“喜欢”。

(再补充说一下对张超这部分情节的看法:张超说自己是想证明给天子骄子们看看,自己能把之南追到,但其实,他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有魅力。

之南与尹川再次相遇是大学时期,此时也是姐妹俩关系渐渐疏远的时候,再后来是张超的出现,再后来是分手。

但之后的之南对尹川的感情较之初中时期,加深了很多很多。

这其中的缘由,自始至终只有她和尹川知道。

在尹川写给第二个“之南”的信中,是对初中生活的回忆,却回忆最多的,是跟之华的故事。

他俩相识、代送情书、矛盾产生、告白等等,因为在尹川心里,已经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之华。

大学跟他在一起的之南也察觉到了这点,然而之南也陷入对尹川的爱恋中。

以及对妹妹的嫉妒中。

所以说尹川在两个错误的时间,分别喜欢上了之南和之华。

后来的之南是痛苦的,她想要结束这段感情,却又陷入其中。

直到张超的出现,之南找到了一个逃避的方式,同时尹川也没有过多的挽留。

张超就是捡了个大便宜。

但结婚后他也察觉出之南对尹川仍然念念不忘,再加上他的暴脾气。

家暴,加上对尹川的疯狂思念,之南患上了抑郁症,最终走向自杀。

同学聚会上的尹川第一眼就认出了之华,他从上海回到家乡想要寻找的人其实是之华,并意外得知之南的死。

他说之南的死,自己也有责任,是因为他对之南的离开妥协了,他知道之南对自己的感情,知道她跟张超在一起的原因。

尹川去找张超,更多的是出于对之南的愧疚。

@童年的流星 提到之南抽屉里那封同学聚会的邀请函,可能是之南自杀的导火索。

非常棒的一个设定,之南疯狂思念尹川,却不敢再与他相见,回忆涌上来,无法再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了自杀。

)金马奖周迅的访谈,关于指甲颜色的由来:

这是关于之华的故事,是之华的颜色。

 7 ) 错过,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看完《你好,之华》的刹那,是恍惚的,这种恍惚感延续到整场映后的见面会,直至散场。

印象中,岩井俊二通常是纯粹地聚焦,很少将格局铺设地那么庞大、主支线又如此散落。

他在《之华》里采用了《燕尾蝶》般的大型群像架构,以十分冒险的方式不断地更换人物重心,来完成对群像的描绘。

而其中“时空信息传递”、“替身与错位”等元素构成的人物间的互文与观照,看似是《情书》的反面,实则挖掘的是代际与家族志的空间。

周迅饰演的之华,因为姐姐之南的突然自杀身亡,选择代替姐姐参加同学会,却意外遇见年少时的倾慕对象尹川(秦昊),尹川在同学会中途跟随之华逃出,两人因此交换了联络方式。

这场邂逅产生的能量,蔓延了整个冬天,这个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各自展开各自的故事。

过去与现实的交织,让记忆在不断涌现的书信、小说中回暖,之南生前的秘密随之被一点点揭开。

在这个故事里,人到中年的之华承担的是穿针引线的角色。

她平凡、温良,并抱有着尚未殆尽的几分天真;她期待被发现,也引导着所有人去发现。

周迅很好地代入其中,演出了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活动。

而更多的爆发点,则来自于张子枫饰演的少女之华/周飒然,以及邓恩熙饰演的少女之南/袁睦睦。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分两类,而在“纯爱向”的这类电影里,他很少对爱情进行直接的刻画。

他常常的做法,是把这层暗恋的情感藏匿在日常中,来更多地表达“错过的美好”,尤以《情书》和《四月物语》为代表。

在这两部电影中,朦胧的爱恋似乎永远不能被说破。

深藏不露,才能在最终予人落幕时刻的美感和以岁月为诗的怀恋感。

《你好,之华》在延续的同时,却又打破了这一点。

专门说说全片对我来说最动容的一段吧,关于少女之华那几场失败的告白。

她喜欢上了中考前转校来的尹川,但尹川却委托之华,向她姐姐之南传递情书。

在不断旋转的镜头中,之华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开口,犹疑、难过、委屈、故作开怀般的不在意,迅速地在她的脸上出现着。

她背对尹川,迎来了人生第一场未曾开口便以失败告终的告白。

张子枫在表演这段时没有用多少表情,便自然而然地把人物即时的复杂感受有力地传递出来,令人设身处地。

而之后的几场戏里,她的表现更是令人咋舌。

之华没有把那些信递给姐姐,而这终于被尹川识破。

当他去找她讨要说法时,巨大的愧疚仿佛麻痹了她的四肢,让她只能机械地重复着道歉。

之华想要道出实情,却无法做到,终究偃旗息鼓。

这是第二次未曾出口就失败了的告白,她意识到自己也许已经把“最后的可能性”都葬送了。

没有退路后,之华选择把那叠情书全部交给之南,然后当面去找尹川,交给他一封卑微却又带着“最后勇敢”的情书——“我喜欢你。

我们能做朋友吗?

”之华的第三次告白,包裹着一个少女害怕失去的恐惧。

她把自己的心意全然裸露,但还是不敢有所奢求,只是想成为一个朋友,却仍旧是失败了。

遥相呼应的是,在临近结尾之时,电影才告诉我们,周飒然想要留在老家的原因,只是因为怕到了开学时看到同桌,掩饰不住自己的心动。

这个原因朴素、真实地有点好笑,却又莫名地和少女之华的心事联系到了一起。

这段情感对当时的她们而言,都是天大的事——该如何选择面对,如果犹疑,是否就会错过;如果错过,是否就会后悔。

这是岩井俊二在《情书》中就使用的,通过设置“镜像”来反观人与人之间、不同时空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不仅在寻找着影片开头设立下的“之南为何会走向自杀”这一悬置的疑团,同时也在寻找着每个人被“他人留下的痕迹”所默默影响的人生。

如《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之华的痛楚、之南的自杀,都是错过。

它们最终既化为一道道诉满失落的涟漪,又化作漫长冬日里的一点暖阳。

放映结束之后,大家似乎都无沉沦之意,反在追问岩井俊二,何谓“最好的自己”。

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所给予的愿景:我们的人生由错过组成,常常不能如愿,每个人都总要被迫长大,面对自己童真的失落。

但学着继续向前走,总还是能够看到不同的光亮。

 8 ) 《你好,之华》是《情书》的加强版吗?

《你好,之华》是《情书》的加强版吗?

乍看之下是,其实不是。

两部影片的故事很像,都是由一个死去的人引发的一场“错认”开始,随后“被错认的人”成了书信往来的对象。

并且在书信中,一段不为人知的青春故事徐徐展开。

直到最后,剧中人在字里行间获得救赎。

而《你好,之华》所谓的加强之处,是将《情书》中因同名或同貌牵扯出的三角关系,扩展成了跨时间和年龄的四条支线。

分别是:现实中的老年线、中年线、少年线以及回忆中的青春线。

四条线彼此交叉,形成支撑这部电影的力量。

看起来更复杂了,对不对?

可俯下身来细看就会发现,岩井俊二想要表达的主题并没有因为结构的复杂而得到升华。

他想说的从来都是同一件事:“青春多好啊!

”只不过《情书》是三十岁的他对尚未走远的青春的一次缅怀,而《你好,之华》是年过五十的他从一个看似成熟实则天真的视角,再次向青春致敬。

这种“天真”是好是坏,其实很难说。

因为很多时候,天真和幼稚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最初看《你好,之华》,看到岩井俊二的野心,我就不禁在想,如果同样的题材放在是枝裕和手里会是怎样的?

毫无疑问,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因为两位导演的底色截然不同。

是枝裕和的底色是“悲凉”。

他认定这个世界有很多糟心和无奈,然后在一片狼藉中努力寻找一些珍贵的片段,来抚慰人世的无常。

而岩井俊二的底色是“温暖”。

在他的眼中,世界始终是美好的。

虽然偶尔会有遗憾,但那份遗憾最终会化作闪光的记忆,继续装点美好。

正是这种底层观念的不同,使得《你好,之华》不可能成为另一部是枝裕和,而只能是又一部岩井俊二。

片中虽涉及家暴、自杀、遗孤、中年危机等诸多现实因素,明明随处可见锋利的坚冰,最终却被岩井俊二吹起的暖风一一溶解。

不得不说,这样的“溶解”显得太过轻率了,完全丢失了现实的重量。

影片中的之南,因遭受丈夫张超的家暴和抛弃,患上抑郁症,最终自杀。

这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之南的死和《情书》中树的死不同,它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次间接的杀人。

她的“自杀”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应该像一道裂痕一样,会在一次次震荡中蔓延出更多的伤痕来。

可是,影片对之南的死却采取了一种搁置的态度。

睦睦面对母亲的死,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并不过分悲伤,也没有恨,而是沉默地接受。

晨晨看似通过一系列行为接纳了母亲的死。

从最初的懵懂,到询问奶奶“人为什么会死?

”再到把鸟放生,离家出走被寻回,深夜痛哭,第二天若无其事地吃早餐……且不说情节设计真的是电视剧级别的,就说这一系列情节虽然从动作上指向了“和解”,但背后的心理进程却是极其模糊的。

之华向来视姐姐之南为偶像,也一直活在其光环的阴影下。

可是后来她却目睹了如此光鲜夺目的姐姐渡过了失败的人生,这一切对她应该有不小的冲击,可影片对此却只字未提。

至于姥爷和姥姥,则完全沦为了老年线中“白头偕老”的夫妻楷模存在,与奶奶夕阳红的恋情形成一种互文关系,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女儿的死做出任何反应。

……原本是从之南的死才有了一切故事,可影片的情节却悄悄滑向了一边,转而去叙述一个浪漫的青春故事。

这可不叫举重若轻,而是避重就轻。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两场重头戏。

一是尹川在破败的学校偶遇睦睦和飒然,并随她们回去祭拜之南。

睦睦拿出尹川写的信,并说出了在遭受家暴最艰难的时候,都是依靠读这些信撑过来的。

她还动情地说,一直期待写信的尹川来救他们,以及那句,“您要是我的爸爸就好了。

”影片不仅回避了死亡,还用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理回避了家暴导致的伤痕。

这些伤痕能简简单单靠几封信就抚平吗?

在岩井俊二营造的叙事节奏中看似可以,但在理性层面是没法蒙混过去的。

第二场戏是影片最后,之华、睦睦、飒然以及学生时代的之南,四个时空同步朗读毕业典礼的演讲稿。

这封演讲稿也贯穿了影片始终,并最终成为了全片的落脚点。

其内容的本质是什么呢?

青春的好就在于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并希望借助那一句“每当人生遭遇磨难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这个地方”,将这种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推及到人生的各个阶段。

以此来鼓励人们无论遭遇什么,未来都是有希望的。

这就不仅回避了死亡、家暴,更将人生的一切磨难都草草了之。

我无法认同这样的电影,但我能理解岩井俊二的创作心境。

我觉得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类型片,叫作“文艺青年片”。

对,不是文艺片,而是文艺青年片。

他的电影都带有强烈的文艺青年特质,即一种将微小情绪不断放大的能力,以及对于残忍现实的审美式讲述。

将前者发挥到极致的是《烟花》《四月物语》《情书》,把青春的小情小爱当做一件天大的事来细细描摹。

将后者发挥到极致的是《梦旅人》,将残破的现实美化为一场奔向死亡的行为艺术。

《梦旅人》让人可以接受,在于影片的人物和故事本身就带有超现实色彩,讲了三个疯子迎接世界末日的旅程。

于是这种极致的美化,就成了一种唯美的哀伤。

而《你好,之华》并不具备这样的超现实情境,相反,它是极为现实的。

而在如此现实的框架内,一切童话式的讲述只能给人带来“幼稚”的观感。

看《你好,之华》,就像看55岁的岩井俊二向32岁的自己的一次招手。

它不是《情书》的加强版,而只是地点从日本神户移到了中国东北,剧中人也说起了普通话的又一封《情书》。

要说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情节,倒是尹川和张超在小酒馆里的对话。

我甚至愿意把它看作是岩井俊二透过张超之口的一次自嘲。

酒桌上,张超对尹川说:“你以为之南不跟我,跟着你就能幸福了?

”“你在书里说是我俩从你面前消失了。

这事儿跟你有关系吗?

这是我们俩的生活。

”“你对我讲的故事还满意吗?

回去写成小说吧。

可你记住了,这次的故事里没有你了。

”尹川就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而文艺青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泛情”。

在之南的遗像前,尹川落下泪来,后悔当时没能留下之南;在张超面前,尹川像个道德的审判官。

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之南的人生选择,和尹川真的没有关系。

而尹川的救世主心态,从始至终都只是他自斟自饮的意淫而已。

那么,张超说尹川的话,是否也是岩井俊二在反思自己的创作心境呢?

他在叙事上的避重就轻与他对于剧中人的轻率拯救,是否也是另一种泛情的结果?

不知道。

我只是觉得如果“自嘲”是他的题中之意,那么我对《你好,之华》的评价会更高一些。

有的导演始终在追求不同。

如库布里克、雷德利·斯科特……有的导演执着于同一主题的不断变奏。

如肯·洛奇、是枝裕和……而有的导演一生只钟爱一种电影。

我想岩井俊二就是这最后一类导演吧。

 9 ) 之华老公摔手机,暗藏主题,之致敬《no talk to stranger》

一部作品在人物登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

之华老公摔手机前后的几个镜头,1 在老房子里挨着晨晨坐着;2开车回家;3躺着床上玩手机,等之华参加同学会回来;4 摔手机;5送传声筒 ;6突然牵狗回来;7 写代码,自己笑;8之华描述,他会监控自己,跟踪并侦查“小三”。

镜头1 2 3,面带笑容,温和的气场,加上水汪汪的大眼睛,斯斯文文的眼镜。

瞬间有点羡慕,之华老公真不错,外表和善又有工作能力。

镜头4,他明知道之华去假冒姐姐,但是他不听解释,瞬间暴怒,摔手机还要用淋浴冲。

性格易怒,不信任妻子,疑心病,暴力倾向,并一定要发泄鞭尸才肯罢休。

摔毁手机,要用水冲,破坏手机数据无法修复。

思维之缜密,行为之残暴。

镜头5 童趣,镜头 6 有点任性,镜头 7 爱傻笑。

这三点是表现出可爱的一面。

但是,前一镜头4是暴力倾向啊,567体现的不再是可爱,而是可怕。

镜头 5 幼稚低龄,呼应他的巨婴行为:说养狗就养狗。

镜头 6 霸道,不考虑他人感受,呼应摔手机不听之华解释的行为。

镜头 7 阴险的奸笑,呼应之华的描述:利用工作技能监控之华,成就感跃然于脸,便展露出邪魅一笑。

镜头 8 ,控制欲极强的偏执狂啊。

呼应镜头7。

不愧是,我的岩井俊二呢。

现在反过来再看这7个镜头,方能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了吧。

123,前三镜头塑造好好先生形象,紧接镜头4,来一个大反差,进入第一个小高潮。

当我们以为形象要崩塌的时候,再来一个反差萌,让观众一窥人物内心最真实的世界,瞬间感到脊骨一凉。

往往最坏的人,就是伪装的最萌的啊,参考《致命ID》(不断反转)。

岩井导演一定是在致敬我国“家暴”名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吧,毕竟是投入中国市场嘛,当然要弄一些情怀。

不得不联想,之华老公的性格是不是受婆婆影响呢?

婆婆与英语老师的恋情,还有娇艳的口红(或许年轻时也有别的恋情),在这种环境下,之华老公潜意识就不相信女人,认为女人都是水性杨花?

这种对女性的不满,进尔激发出强烈的控制欲。

经此分析,导演是不是实在暗示,之华的下场即将是跟之南一样么?

两姐妹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呢?

晨晨从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经过对死亡的思考后,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并且携带家暴父亲的基因,未来也会是家暴的生产者之一么?

哇塞,这么看来,绝对值得二刷细细品味的好片呢~导演打通了三代人在时间上的隔阂,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将人性中的欲望与挣扎如何在三代人之间的传递,展现的淋淋尽致哟~

 10 ) 一部虚浮影片

《你好,之华》,一部让我感到无比尴尬的电影。

以信为载体讲述三代人的暗恋,台词和表演都矫揉造作。

尹川对之南的念念不忘是自我沉溺,除了摘下口罩时的惊艳,我几乎看不到任何他该情深如此的理由,他的感情是漂浮的,表演也就显得浮夸。

如果说前半段还是一个不修边幅,无法从对之南的回忆中抽离的作家(电影里构造的回忆少得可怜,我无法想象他想从哪些画面中抽离,他还说记忆是那么鲜明)。

后半段从他追到大连开始,本来悬浮的人物就崩坏得更加彻底,尤其是那场在睦睦床上哭的戏,好一段综艺级别的假哭啊,娄烨镜头下秦昊的忧郁与深沉,彻底毁在一段尴尬而死活挤不出眼泪的痛悼中了。

我看不到一点《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里秦昊的影子,有的只有网剧《沙海》和《无证之罪》里的痞,我宣布对秦昊脱粉了。

尤其是末尾几个人交替读着那段演讲时,(那段造作的演讲有什么值得反复朗诵的?)秦昊在桥上一抹释然的笑,让我又痛心疾首了一次。

于是之南的忧郁致死,之南反复读着尹川的信和小说,就显得十分不可信,实在要解释我只能说她可能只是从怀念尹川来痛惜和张超的悲惨。

说到张超,从胡歌出来起,影院就有女生大呼胡歌,他颓唐的造型,用无谓的口吻诉说和之南的往事,在他说到自己想当演员歌手时,影院一阵哄笑,是啊,有人说岩井俊二在这部电影里很温柔,大概就是用这些无谓而造作的台词在轻描淡写一份悲惨吧。

周迅我不想说了,只有口红那一个细节是可圈点的,她都架不住那一份造作与虚浮,尤其在念她假装之南写给尹川的信时。

整部电影只有张子枫是真实的,无论是她作为小之华对小尹川的暗恋与失落,还是她作为飒然因喜欢上同桌而不敢继续回去上学,这些才是真实的情感。

她的表演也很好,整部电影里唯一的亮点吧。

能看出来岩井俊二在努力做一个中国的故事,可是他真的不懂中国,家庭戏也显得极假,而从尹川的发型,电影里信这个载体,他又在努力从自己的经典里嫁接一些东西,但是在我看来,他真的失败了。

求求日本导演别来大陆拍戏了吧。

《你好,之华》短评

岩井俊二晚节不保......中途退场......

8分钟前
  • mlln
  • 很差

好剧本

13分钟前
  • 百慕大扣扣
  • 推荐

将经典的情书+花与爱丽丝元素置于中国语境下,是导演对电影初心的一次自我回溯、解构和升华。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找到巧妙切口,通过古老的书信往来方式,勾勒出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浪漫情思。每个配角都有细腻迷人的小心思,维系在他们之间的是家族血脉的传承和凝聚。我上大学后的第一课就是拉片,拉片第一章就是《情书》,岩井俊二对视听语言的把握一直精妙且独到,能把中国大连拍成日式小清新,能把司空见惯的邂逅、离别、重逢、回忆、惘然拍得如梦似幻,温暖治愈。这当然是建立在选景、选角、镜头调度、场景美术、色系搭配、后期调色、配乐等一系列相互契合的符码之上才形成的青春诗氛围。岩井俊二的电影,永远是残酷和唯美的交响曲,他将世事无常展示给观众,告诉大家要更好地活下去。情书抚慰过90年代日本的迷惘,希望之华也能温暖中国影市的寒冬。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你好,之华》:3星半。果然适合文艺作X。非常岩井俊二式的“情书style”电影,大到风格小到元素均是。可惜有“情书”却没有“柏原崇”。1.剧本某一两个重要的转折略扯,比如周迅继续写信的动机。2.用信表情意真是浪漫又矫情。3.“人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4.周迅演戏自然是真,灵气散掉也是真。5.两个亮点:少年男主的选角,妥妥80年代中国校园鲜肉。胡歌的客串让人惊喜,转型很成功。6.最后一段异地不同人读同一段话的处理很棒,升华了主题的同时,也让观众不禁发问,主题是啥?7.吐槽下秦昊的发型,作家就非得那么窝囊油腻么?

18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吃不消,岩井俊二疯狂炒自己的冷饭,拍了一个不中不日,不过去不现在的故事。

19分钟前
  • 曾良君
  • 较差

其实前三分之一真的挺有感觉,虽然都说是炒《情书》的冷饭,可这口饭好吃,炒炒我也爱。但后半段竟开始无节制崩坏(想知道陈可辛需要背多少锅?),整个故事竟变成文青酸溜溜的意淫:当年爱慕的女神跟食堂厨子跑了,是因为她有颜无脑,导致抑郁终生,落得惨兮兮的结局,一辈子默默爱着自己,这也就算了,女神的妹妹和女儿也都爱着自己,然后还顺便黑一把盲目仇富的酗酒家暴渣男(对不起!胡歌长得太纯良了他演这个角色真的说服不了我)——好了其实电影名字应该叫《如果当年女神嫁了我》…

24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太失望。后半段的故事线乱成筛子,岩井俊二还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故事吗?水土不服严重,怎么能指望日本导演拍出八十年代的年代感呢?睦睦对尹川那一番突如其来的表白心意像横生出来的怪胎,这走向太奇情了,看了一本书就幻想中认爹了?

27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这个片子充分说明了《情书》要是没有柏原崇会多无趣,没有柏原崇你给我个刘昊然也行啊,对着那个土味男同学我完全召唤不出青春回忆好吗!而且秦昊浑身上下也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猥琐气质(感觉给之南上完香后简直会从遗物里顺走一件内衣撸一辈子),要听他每天给我朗诵刚写好的小说我情愿被胡歌杜江家暴一下吧,信女要从今天开始双手合十静静等待日版的福山雅治了!

29分钟前
  • 还行

一众大咖互相竞争最差表演奖呢吧?杜江和迅哥的对手戏毫无默契,毫无夫妻相,杜江简直是在搞笑。我一个对配乐不是很敏感的人都觉得配乐未免铺的太满了吧?以及差到爆炸的台词,当喜剧片看吧,还没《后来的我们》好。国外导演来中国拍片真的很容易变成符号化的意象堆砌展示。两个小演员倒还可以,邓恩熙虽然还有点稚嫩,张子枫提个女主我感觉也说的过去。为她俩加一分。3

30分钟前
  • Lobgran
  • 很差

跟我想的不太一样,竟然真的很好笑,整体风格很日式,喜欢结尾的部分,似乎所有的线都汇到了一起,似乎人生只有这一条路,而这一条路有无限可能。

35分钟前
  • 蓝格子
  • 力荐

又是每天凌晨一两点下班的一周,又是他隔周来一次上海的夜晚,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的计时器无法遏制地踢踏作响,距离告别还有16个小时,看完电影,14个小时。这部片子的启示只剩下了:趁都活着,该说的爱说出来,认真努力爱,因为生活里没有什么别幸福的来源了。多么讽刺啊。

37分钟前
  • yesshen
  • 推荐

给岩井大神打一星(不,是负分)也是有生之年……怎么说呢,岩井俊二就是重拍了一遍「情书」,事实证明,不做功课只靠YY来写剧本,岩井重拍情书比刘镇伟重拍大话西游还要……崩坏,这个稀烂的剧本还不如……郭敬明……我就不吐槽泛滥的广角镜和音乐了。周公子演得很松弛,张子枫也还不错(标准岩井女主角脸)。但是这个分分钟就自我拆毁的剧本和胡编乱造的1988年简直是……这片,算是中国粉丝供养偶像吧……

39分钟前
  • 胤祥
  • 很差

模仿情書倒是其次,最可怕是把你國說得跟安好晴天似的

4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7,仍然非常岩井俊二的风格,包括细腻的情感与好听的音乐。导演仍然用他的方式讲了一个慢故事,挺难得的。其中有几场戏的处理非常厉害,演员的发挥也很棒,包括张子枫,也有明显的提升。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几乎没有带着任何的既定印象和期望去看这个片子。少年时代情书留在我印象当中的画面是白和粉。现在在看你好之华,画面则是平淡的灰。这是一个中年版以及老年版的情书,也是少有的从头到尾周迅都在做配角的故事。如果说情书给我们的印象是纯爱,那么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则是无奈。而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不强求,顺其自然,或许就是最好的安排。岩井俊二依旧维持了音乐和感性的双水准,故事里桥段设计的精妙,毕业宣言从头贯穿到始终。在不同的情境下,同样一段发言稿却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焕发出不同的意义。因为周迅,所以五颗星推荐。胡歌在里面奉献了少有的欠揍型表演。哈哈哈

48分钟前
  • 小川叔
  • 力荐

其實是「不行」,但給兩星又有點不忍,畢竟小姨小姨夫的互動挺可愛,畢竟黃金珠寶倆大狗挺萌的,畢竟是我喜歡的周迅,她天然的那種不解世事的氣質讓她最融入這個又中又日(=不中不日)懸浮於半空的電影,我還是會為了她的眼淚而落淚,可這不是我看過最好的她。至於電影,反正就是《情書》的好跟對放在這片都成了不好跟不對。

50分钟前
  • Aki_Emily
  • 还行

太尴尬惹!放在日本把故事讲成这样完全没问题拿到中国来就是不行 而且都什么年代了还想用写信的桥段真得想个好理由 否则从一开始就崩了

52分钟前
  • 你虎哥
  • 较差

岩井俊二老师用小樽少女的视角写了大连中年妇女的故事,你说得多拧巴。

53分钟前
  • Mr.Moonlight
  • 较差

第一次看岩井俊二导演的片子。全程尴尬。姥爷还健在呢,还什么夕阳恋啊……含蓄的感情也莫名其妙。水土不服吗,特别不接地气。想吐槽的点太多了。

54分钟前
  • 方小孬
  • 较差

过于简单的情节,但对青春的描绘很生动了。我坐在归乡的长途飞机上看着这部电影,也想到了自己一幕幕的并不耀眼的青春,而一帧帧往事的主角们,现在也大多找到了归宿,开始了柴米油盐的后半段人生。才发现自己兜兜转转一直都想找回自己的小时候,被怀旧情绪吞没着,人生却像单程车一样一往无前了,只剩下风里的眼泪朝后流逝去。

59分钟前
  • 阿依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