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与母性话题这部电影同名字般直率:“速成家庭”,叙述的是一对二人世界与事业持续已久的夫妻领养孩子,并如何与他们相处并建立关系的故事。
导演西恩·安德斯(Sean Anders)在讲述真实故事和真实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家庭作了另一维度的诠释。
并不是血缘或天生的,所谓的“母性”可以战胜一切。
利兹的亲生母亲便是例子。
而且即使对于女主角艾丽也是如此。
早前许多作品里“母爱至上”的想法,在现代社会也许有了另一面的诠释。
不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在直接与儿女连接之前,似乎还有另方面的考量。
对于利兹的生母而言是亲生女儿的强势期待,对于艾丽而言是血缘和家庭观念的挑战。
但是并不代表这部电影在颠覆传统家庭的观念,反之是以另一种视角诠释“家庭”多面的可能性。
对“母爱至上”或女性“天生母性”的推翻,恰恰是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之下的“父母”和“家庭”的重新定义。
在这部电影里,“理论”是一个矛盾体制:㈠ 组成家庭,不论准备与否都需要冲动去决定,就如艾丽下定决心领养孩子是因为家人反对态度所激。
同时却需要时间磨合,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准备。
若不准备接受和付出,也不准备适当地要求和索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一直停留在“不需要的,谢谢”的客气关系上。
彼特的母亲为此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调剂;㈡ 面对青少年叛逆心理,或任何关系矛盾的解决方法,同彼特和艾丽一样遵循“3R”法则不能解决问题。
同时,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长远经营看来,那些法则却是非常起作用的。
就比如那家模范寄养家庭父母与孩子,无条件相互信任和支持的美满状况一样。
电影里这些二元对立的设定,使这些矛盾相互冲击出迷茫、不知答案何处寻的结果,正是现代多元思想共同存在的当代社会。
我觉得最生动的例子便是利兹问艾丽为什么要领养他们的时候,艾丽茫然的态度。
促使他们领养的原因很多,让他们犹豫的因素也很多,但是每一个都不足以使利兹放心地走进他们的家庭世界。
尤其前段日子朋友圈里孩童受虐待的新闻百出,这并不是偶然性的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
于是那段时间网络盛传一句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究竟当父母应该准备什么,又不应该如何适当地要求自己和孩子之间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才算是合格的父母?
这些问题有时候不仅出现在明显问题家庭中,一些模范家庭其实也一直在面对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个日常的问号,要解答它却同哲学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甚至也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答案,甚至会认为它并不需要答案。
二、社会问题利兹一角色其实就表现了许多美国面对的社会问题,种族、家庭、青少年心理等。
在看电影之前一天无意间看见了一部影片,关于美国加州(当然不止加州)大学生无家可归的问题。
这涉及社会、经济和现代美国普遍青少年价值观现象。
青少年的成长状态,与生长环境必然是息息相关的。
但是如电影里利兹一例子所呈现:合法体制外的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如父母或监护人犯罪,使青少年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并且青少年已在原生家庭及整个社会世界环境建立关系和自我价值的阶段,从生理到心理上,青少年几乎并不是寄养父母的首选。
另外利兹这一角色处理得极好,并不是美国电影里普遍呈现的问题青少年问题,而是一个聪明、懂事又理智的少女,如何在无数个寄养家庭里到彼特和艾丽一家里,将其外在为生活而投靠家庭,和内在找寻家庭意义的渴望表达。
三、叙事技巧在一部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家庭组成的故事,不过同时在其他配角和路人的参与里,时不时地也在透露各家家庭问题的信息。
比如在说明会上作为模范寄养家庭演讲的女儿、寄养父母间的分享会、福利社负责人的说明、男主角皮特的母亲和女主角艾丽的父母及姐妹间的互动,甚至被领养的利兹、华恩和莉塔的身份设定,都不时地在揭示许多社会上的问题。
小至家庭在感恩节圣诞节聚餐时候的年度大吵架,大至整个社会对所谓社会合法体制之外人们标签式的观念和成见;外在如速成家庭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构成,内在如个体对“家庭组成”的意义探讨。
电影在叙述一段明明并不是非常平常,但是已然被社会大众视为平常的事件— 孤儿问题,设计多维度的符号连接,像是“The Blind Side”(一部讲述白人家庭领养一名拥有运动天赋的黑人少年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并引发了多层次的讨论。
不得不说,相较《老爸当家》(Daddy’s Home)系列,西恩·安德斯在《速成家庭》的叙事在技巧和符号塑造及运用上,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成功。
晚机里心无旁骛地看了几部, Instant family, Wildlife and Beautiful boy, 皆是家庭题材,也都是让人不知觉溶到了座位中去的影片。
当如实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琐琐碎碎里,当生活在细节里而不是某种概念和设定里,你将会有无数次被孩子逼到边缘状态中去。
霍金认为的M理论有十一个纬度而非现实论的四维,但莫讲物理学模型了,不同生活状态中的体验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But you know what, 真正生命底色里的生机勃勃,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赞美人类敢于繁衍与教养后代的集体勇气,bravo。
instant family将领养儿童心理状况和领养父母的“成长”作为重点,看的时候又揪心又感动。
最感动的一个点是,那对模范领养父母的女儿回到rehab的情节。
Why do you want to be a mother at the first place? & Things that mattered are hard. 非常动人。
大概的套路都能猜到,其他的长评也把影片剧情讲得很清楚了。
我所关注的另一个点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尴尬的境地,这对夫妻都会握紧彼此的手,这是非常难得的。
伴侣之间的争吵矛盾在所难免,快乐的秘方之一是学会表达和沟通。
这也是这部影片当中大部分伴侣都能够“苦中作乐”的原因。
ps. 老婆被扇了一巴掌马克居然不还手orz
电影主题系探投非原生家庭问题,子女系缺乏在母胎十月同父母生理联系下,感情有几咁脆弱同缺乏同理心。
电影情节基本可以猜到,领养时开心兴奋,相处后冲突争吵,结尾互相理解大团圆结局。
但过程中情节紧凑贴合实际引起观众共鸣,从主观去领养,客观事实反映,逐步刻画男女主角作为领养人嘅心理变化,如此真实而深刻,有笑有泪。
观后感就系,好适合情侣,夫妻及父母观看。
对于情侣,以后一辈子需要面对好多问题,能否共同面对达成共识或适当迁就对方而成为夫妻;对夫妻,生儿育女唔系简单嘅事,唔好天生天养,至少要规划到子女大学毕业,需要准备好再考虑生育;对父母,能否对子女有充分关心观察理解同支持。
最后赞一下国外嘅月亮,对于人权嘅重视明显高于国内,美国法律规定儿童虐待包括对儿童忽视,政府有权剥夺父母抚养权,只是忽视没有足够关怀都有一大群组织轮着起诉,而前阵子的深圳家庭虐童案中父母兄弟对小女孩的虐打辱骂最终只是申请保护令送回那个所谓的家。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伊坂幸太郎
自从一次在影院看到这部的预告片,我就一直超级想看。
虽然预告片里已经基本讲完了整个故事:一对夫妻决定收养孩子,没想到收养到一个兄弟姐妹组合,最大的姐姐已经是15岁的青春期少女了。
新家庭组成后,经历诸多美好、吵闹、还有心碎的瞬间,最终一家人整整齐齐happy ending。。。
很俗套是不是,这种电影很容易变成脸谱化+鸡汤+令人尴尬的煽情。
我想看的初衷,也是好奇怎么讲好一个典型又非典型的收养故事。
这个故事特别在,收养的是sibling group+一个青春期的小孩。
之前看过收养机构的资料,首先年纪越大的孩子越难以找到收养家庭。
其次虽然一个兄弟姐妹组合完整的收养对孩子成长更好(避免骨肉分离),但介于养父母的家庭条件(难以同时收养多个孩子)、个人喜好(比如只喜欢某一个孩子),这种形式的收样是非常难做到的。
之前错过了院线的放映,Netflix上线后第一时间看了,不得不说,拍的很完美。
首先,整部电影逻辑自洽,而且用了很多铺垫让整个故事非常流畅,没有生硬和突兀的剧情点。
刚开始,Pete和Ellie为什么想收养孩子?
因为之前拼工作没有计划要小孩,现在年纪大了,觉得可以尝试收养孩子,这样倒推回去,就相当于自己年轻时生了孩子了(简直逻辑鬼才,因为我也这么想过!
)其次,为什么要一下收养三个兄弟姐妹组合?
他们刚开始也没有这个想法,因为在Adoption Fair上的一些机缘巧合,这里推进的也蛮自然的。
孩子加入家庭后,有蜜月期,有吵闹,有信心满满,有无力回天的时候,Pete和Ellie夫妇彷徨过困扰过,求助过他人,也自己解决过问题。
甚至最后Lizzy的妈妈要收回他们三个,又为什么没能做到,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编剧都能解释清楚,而且让观众能代入其中。
第二个亮点就是影片的细节处理了。
来收养机构有形形色色的父母,传统的基督教徒、一对父亲、没有孩子的夫妇、甚至一个死板的单身母亲。
每个人的诉求、对孩子的向往都不同,这可以让旁观者更多的了解收养家庭的多样化吧,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
所有的父母都要先上课才能有资格收养。
这也是我一直对收养很感兴趣的原因。
中国人可能传统上都是更注重血缘关系的,但我总觉得这会让人模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界线。
为人父母之前真的应该好好上上课,并不单纯是怎么在生理上照顾小孩,更多地还是小孩的心理成长。
比如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有多少父母真的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呢?
影片对“收养”这个行为的吐槽也特别有意思。
比如Pete在第一次开会时拿收养狗狗作类比,还出主意让收养机构把adoption改成rescue。
收养机构的黑人大姐,在Adoption Fair上说这就是个小孩的“购买”集市。
片里不止一次,通过各种人的口,说出“白人收养少数族裔的小孩就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但要是在收养要求上写上“只想收养白人孩子”,又会觉得更加政治不正确了。
Ellie的妹妹妹夫还说,算经济账的话收养比人工受孕便宜多了。
真是些拿不上台面的“大实话”啊,可就是因为真实和讽刺,才显得有幽默感。
还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外婆也是亮点:Ellie的妈妈,非要把所有的西班牙语J发出H的音,笨拙的叫Jacob的时候,我真的笑死。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梗都挺老的,我承认哈哈,但真的很好笑而且很自然)。
Ellie的爸爸,家庭聚会的时候只想着自己的球赛,连女婿都吐槽他,谈论3小时的国家大事(deep state),自己家发生那么大的事却理都不理。
Pete的妈妈则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最后几个小孩的归属感的形成却少不了她一份功劳。
影片的开头,Pete的打工仔跟他说,小孩可好养了,你只要花时间陪他们,他们就满足了。
陪伴的确是亲情中最重要的元素了。
其实就算是亲生的孩子,父母怎么就会跟一个不会说话的人类幼崽产生感情呢?
多半其实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付出的越多其实会产生的情感纽带就会越深。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亲生和领养是没有太大的差异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可能是过于天真了,也可能是因为我把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感看得太重要。
再说点题外话。
可能有人(包括我)会不理解,养父母已经够好了,小孩也很爱他们,可为什么就非要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呢?
像Lizzy或者This is Us里面Jevu这样之前有和母亲的美好回忆的也就算了,可新闻里那种中国的弃婴被美国父母收养了,长大后还是想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其实片中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养父母Pete和Ellie送几个小孩去和他们的母亲见面时,内心也有不甘和委屈(“我们就是保姆吗”)。
我仔细思考了一番,最后还是觉得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的人可能真的无法理解吧。
就像剧中情绪调节三步走的第二步,你只能说,我没有办法理解你的心情,但我知道你很不好过。
当你向周遭的人问及“家人”是什么?
或许得到的多是不屑的回答,或是被当成白痴的一样的眼光,但你是否真正思考过,“家人”二字的含义?
在常用的百度词条中,对于“家人”做出了如下解读:
说实话,除了最后一点——家人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在此之前的定义很难让我苟同。
如果仅靠“家人”的定义即可将几个人“捆绑”在一起,那么也不会出现去年的那起争议不断的“一家五口合谋杀亲案”;亦或是日本史上最残忍的那起“北九州监禁杀人案”。
其实对于“家人”二字,并不必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更多的是是家庭成员间“不争对错”彼此包容;是不以肤色、种族为借口尊重与理解;是“always and forever”的陪伴《速成家庭》便是2018年上映,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由曾经指导过《冒牌家庭》、《老爸当家》系列的导演西恩·安德斯操刀,再度合作马克·沃尔伯格,共同讲述了一对夫妇与三个领养孩子间的欢笑与泪水。
皮特和艾莉是一对中年夫妻,有着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在一直享受着他们自己的二人世界不过在给妹妹一家推荐屋子的时候,他们的奇葩妹夫群却将话题扯到了“谁家会先有孩子”上虽然艾莉嘴上不愿吃亏,但还是开始考虑关于孩子的问题
在皮特随口说到“不如我们领养一个孩子吧”这让艾莉有了新的方向,与皮特一起报名了收容站的培训班但“领养孩子”并不是说起来的这么简单,除去大量需要填写的表格,另外还需要花费时间接受培训,最终经过法院听证会的同意才能最终拿到孩子的抚养权
而对于收容站的管理人员,也知道很多人领养孩子不过是“一时兴起”,她们也会在培训过程中给“学员”们褪去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速配家庭”的现场,艾莉和皮特最终选择了青春期的丽姿,但丽姿还有弟弟胡安和妹妹丽塔,收容站建议夫妇俩将三个孩子同时收养。
但第一次的见面经历并不顺利,甚至让两人打起来退堂鼓,好在有妹妹和妹夫的及时“助攻”让艾莉和皮特决定“收养一堆孩子”——当然,他们也做到了。
之后,艾莉与皮特便将丽姿姐妹三人接到了家里,迈出了这个“速成家庭”的第一步。
但脾气古怪的妹妹丽塔和情绪敏感的胡安,让艾莉和皮特忙得头晕眼花,而正值青春期的姐姐丽姿,内心的叛逆与我行我素的性格,更让夫妻俩难以招架,还好奶奶的到来让“初为父母”的皮特和艾莉有了喘息之机
而后在丽姿与艾莉的一次争吵中,胡安不小心将钉子钉自己的脚上,艾莉与皮特为胡安的担心和紧张,逐渐让丽姿改变了对夫妇俩人的态度,而艾莉给丽姿梳头的时候,丽姿的心也逐渐被融化,皮特也适时地带着丽姿来到工作的地方发泄出心理的不满,
一次次的疏导终于让丽姿开始接受了夫妻两人。
一切仿佛逐渐走上正轨。
年龄较小的丽塔也开口叫皮特“爸爸”这让夫妻俩兴奋不已
但随着丽塔姐妹们的生母从监狱中服刑出来,使得一家人的生活又发生了改变——丽姿想要回到生母的身边。
这让皮特与艾莉心理十分难受,自己所做的一些难道只是“高级保姆”的角色?
他们拜访收助中心的模范家庭、奶奶对“法院陈述”的建议,让夫妻俩重新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
在影片的最后,丽姿的生母还是没能承担起抚养丽姿三人的责任,在丽姿读过皮特和艾莉本将提交给法院的陈述后,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们身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速成家庭”。
总体而言,《速成家庭》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喜剧片,轻快的节奏、穿插在对话中的各种梗、时不时的小幽默再加上催泪弹的反复轰炸、“五分钟”就便能知道结尾是happy ending的剧情设计,当然还有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但本片还是给人带来一种幽默而不失温馨的观影体验,可以随着剧情时而大笑时而深思,让还处于青春期的丽姿,在生母的血缘纽带与养父母的无微不至间做出选择,是否过于艰难甚至残忍?
虽是配合主题需要,丽姿在最后回到了艾莉和皮特身边,但“法院陈述”的力量是否有那么大,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将是一个让你感觉时间飞快2个钟头。
笑中含泪,温馨而不失幽默的家庭小品
真实故事改编。
温情催泪,没有血缘的亲情也可以无限伟大。
故事里的老大表面坚强实则脆弱,她有个矛盾体,照顾弟妹时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稳重,但凡是涉及到生母,她就展示出自私不可理喻的一面,那是因为她更渴望生母的爱,不想承认一次次被生母抛弃的现实。
故事里最伟大的是养父母,一下子收养三个兄弟姐妹,已是苦难重重,姐姐还是个已经青春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叛逆人。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对养父母做到了。
他们想过放弃,想过妥协,但他们没有,为了给孩子们最好的未来,他们努力拼到最后,即使被伤害也选择原谅,选择重新接纳,让孩子们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如果你期待一套疯狂的爆笑喜剧,《速成家庭》将会令你失望。
我本来也是抱着看喜剧的心态入场观看,但这部电影没有带来教我人仰马翻的笑料,却在我心里注入了一股暖流。
白人夫妇领养拉丁裔孩子的故事,容易让人产生故事把白人描写成救世主,电影要让白人观众feel good的错觉。
戏中刻意提及《弱点》(The Blind Side)和《阿凡达》(Avatar),拿此开玩笑,同时又刻划Wahlberg和Rose Byrne恐怕被别人误会的心理挣扎,证明编导意识到这些种族间的误会。
没人把这部片当回事儿,直到你看到它。
就像微博甚至都没有这部电影的首页,很多影评人宁愿选择去看赛季电影而不去看这部,派拉蒙连发了三次邀请函,去看的人才坐满影院的一半。
要知道,Overlord可是一次就全满了,还令加了一个厅!
为何这部没人关注呢?
主要是因为导演和 马克·沃尔伯格之前合作的两部就是圣诞喜剧,属于恶搞性质的,口碑很一般;马克·沃尔伯格 又与本片里的年轻女星伊莎贝拉·莫奈合作了史上口碑最差的一集变形金刚。。。
再看一下这海报,一看就是普通的喜剧,所以真心没人把它当回事儿。。。
就连我一开始都犹豫是否去看,但最终我很庆幸去看了。
这其实是一部很重要的电影,看了之后颇为惊喜,探讨的内容其实很沉重。
当影片开头不久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个被抛弃等待领养的小孩照片,你说你看了能不流泪?
很多人看了被抛弃的猫都流泪。
结尾还有一个个真实领养家庭的合照,中间则是领养过程的酸甜苦辣。。。
整部影片,充满了感动。
看的时候情绪起伏跌宕,真心不是纯喜剧可以办到的。
没错,除了主角一家外,其他的角色几乎都是按照喜剧套路设计的,不乏一些出洋相或夸张的角色。
但主角夫妇与三个被领养孩子之间的每次互动都十分生活化,也非常容易引起每个家长共鸣。
一个家庭从陌生到彼此信任,这个过程真的充满艰辛,需要很多的爱与耐心。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片中的领养夫妇假慈悲,很虚伪,但这其实是真人真事改编。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愿意领养孩子,哪怕过程很艰辛。
然而,目前的社会就是往往做好事或三观正的人,会被认为是假正经,好像只有像老川那样口无遮拦,胡言乱语,做事不经大脑的疯子才被认为是“真性情”,这在我看来非常可悲。
当看到片中那么多父母,因各种原因开始领养之路时,我真心充满敬佩。
我老公的亲属里也有非常有钱,然后去中国领养了两个孩子,目前两个孩子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和生活。
每次看到他们,我都觉得这两个孩子真的很幸运。
所以是否理解领养的初衷,也许会影响你对本片的感受。
当然,领养孩子可没有领养狗狗那么简单,不是给他好的生活就可以办到。
本片正是探讨了这类家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上的,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到被抛弃的孩子内心感受。
萝丝·拜恩与伊莎贝拉·莫奈 演绎的母女情最为真挚动人、牵动人心。
原本没做过母亲的女主角突然有了个十几岁的叛逆女儿,真心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才能获得她的接受。
至于选择喜剧方式呈现并不觉得不妥当。
毕竟生活本来就是有苦有乐,每个家庭都有争吵,但也常常会闹出很多笑话。
踌躇满志的领养父母与领养后备受打击的他们也形成十分有趣的对比。
但是最终走出影院,其实不太会记得为何而笑,但一定会记得为了什么被触动,为了什么而流泪。
我确实觉得本片市场宣传有一定问题,也许不当作喜剧来卖,而是注重其领养主题,突出真实真事改编,也许会引起更多重视。
另外,我注意到,马克沃尔伯格自从出演了变形金刚后声誉都下降了,希望日后可以远离烂片,多演点这类富有感情的电影。
故事发展和想象的一样 但还是会觉得很温暖 若人间真的那么美好 该多好若不是生不出真的不太能理解那些去领养孩子的人的出发点 当然已经有自己小孩的例外前阵子我朋友和我说如果35岁不能结婚她就准备去收养一个孩子 我问她你是钱太多了花不完吗诚然 我是自私的 她说因为她觉得没有寄托就像电影最后女主人说的 好像他们的人生缺少了点什么 结婚生子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虽然现在不婚主义和丁克越来越多 哪怕在崇尚思想自由的美国 我觉得人类也无法用大比例去扼杀这个人生的规律不过都会收养小宝宝吧 大孩子的确很难调教 还有他们那颗受伤的心需要用更多的爱去弥补里面收养站工作人员 那个黑人的笑容 是典型的黑人的feel 也是我再也不排斥黑人的原因她们有淡定和温暖的笑容 对了绿皮书还没来得及追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的缘分和微妙的感觉 希望宇宙链接的感情里能更多的感染人换来这句人间值得
小孩子闹到看不下去....
嘿嘿嘿,那两人假想怎么把三个熊孩子送回去,戳中笑点。不过我们都知道,当然是不会的啦。孩子亲妈不愿意要抚养权,一开始我没想通,后来觉得挺合理的,三个小朋友从小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不管是凭着伟大的母爱还是自私的人性,都不可能再把他们拖回从前的泥沼中了。虽然开始是不幸的,以后都会是生活充满爱的幸运的孩子们了。
算是挺好的一个公益电影,对于考虑领养的人群能起到实际的帮助
今年看过的最正常的家庭喜剧,哪怕非正常家庭;欢笑中带着泪水,在处理三种不同的青少年成长阶段和烦恼中,观众可以从中得到共鸣。
电影艺术价值之外的社会意义,应该在通俗易懂的设定中引发观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此片做到了这点。故事和表演都有俗套,但这就是生活。
极其恶俗的美国家庭主流价值观输出,虚伪的温情抖落一身鸡皮疙瘩,全员卖蠢却又没有丝毫幽默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矛盾的化解,弱化复杂情感使之浅薄无力浮于表面,无意于关注领养家庭的真实心境而更接近利用,完完全全谄媚观众的电影。
没哭,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好像没能投入进去。不过很喜欢萝丝妹纸,大女儿也蛮好看的。
说实在的,每一次的剧情推进,情节展开都在我的预想之内。甚至在我读完剧情简介之后就已经脑补出了整部电影
三星半。在Youtube上看到N次预告片后有了兴趣,结果略低于预期,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喜剧吧。此片是关于收养家庭和被收养小孩如何和谐相处互相融入的问题,而且还挑了最有挑战性的teenager作为被收养小孩之一,但最后不出所料依然是合家欢收场。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要是现实生活中的棘手问题都能这样圆满解决就好了。
很好的一本美国儿童领养手册,大爱无疆。
煽情的电影多了去,不落俗套的也多了去了。而这部既不煽情也不精致,将所有常规元素融入后,也不过是部下三流的无聊压缩美剧
感覺很吵
不好看,看不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如果你用真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心对待你,不过你可能会需要点时间. 收尾有点仓促 3.5星
哭了
抱歉,观影体验不佳,假到令人作呕!
3.5星。说不上来有多喜欢,但是相对一般的那种家庭片来讲,又温馨也算是好笑了。现在评分那么高,可能也跟受真实事件启发有关吧。还不错哟。
梦幻领养。
套路的美式合家欢,笑点不少,不过从意义上来讲这种“公益”电影还是值得被肯定的
既不好笑,也没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