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主任

The Chair,系主任,英文老师,讲席教授,叫她系主任

主演:吴珊卓,杰伊·杜普拉斯,鲍勃·巴拉班,大卫·摩斯,大卫·杜楚尼,霍兰德·泰勒,娜娜·门萨,艾弗利·卡尔加尼拉,马西娅·德波尼斯,约瑟夫·坎农,马洛里·露,鲍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1

《英文系主任》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英文系主任》剧情介绍

英文系主任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捕兽器新上门女婿珠星纪她们的命运罗莎琳诺斯费拉图温州两家人寻爱高中第一季祝你生日快乐老练律师第一季萨扬:干旱之路一拳超人第二季OVA1一夫四妻奇婚记推销员出云战记滚石爱情故事哨兵说的就是你新婚甜心是同事华沙间谍陈翔六点半之民间高手死去的东西伤心往事诅咒之吻阿里巴巴大盗奇兵仙剑四肉搏战鲤鱼小姐天明神探之面具谜踪生活大爆炸第九季

《英文系主任》长篇影评

 1 ) 蛮有趣的一个小短剧

全剧一共6集,每集二十多分钟,加起来一部长电影的时间。

周六傍晚窝在沙发里一口气看完,觉得不算虚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我向来觉得文学是很有魅力的学问,也深深的被那些迷人的长句子背后的情感所吸引。

但说实话我并不了解文学以及文学学者的所谓困境。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并不深刻,只是跟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动机去试着感受罢了。

剧里还是巧妙的把时下一些典型的社会形态、人物状态穿插了进去,譬如女性、言论、被煽动的情绪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大困境,我想大家都没有答案。

说回演员,吴卓珊我觉得她真的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一些剧本很牵强的地方我都觉得她演出来就蛮有说服力的。

不知是不是滤镜太厚。

 2 ) 为什么我们要读文学?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

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

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

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

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

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

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

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

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

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

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

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

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3 ) 试论女主能如何翻盘

总的来说这个剧是难得讨论当今学界现象的一个题材,然鹅很多问题隔靴搔痒,不敢也不能深入讨论,可能是怕掀起性别和种族对立吧。

这方面我不多说,来说说女主重来一遍的话怎么翻盘。

chair这个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萧规曹随那就是个打杂的,陪吃饭,讲话,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与research无关的事情。

如果想要大刀阔斧那就要整合资源重新分配,不能怕得罪人,拉一派打一派。

女主已经批了一身debuff套(亚裔女性)去打怪了,结果还各种白给,傻了吧唧送人头…下面一条一条举例。

1. 如何对待艾略特老头。

肯定要搞走,而且要虚与委蛇联合其他人把他搞走。

这种自以为是的学阀绝对不会吃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女主拿chair的名头来命令他简直是白送Yas,只能起到反效果。

最好就是摆高了慢慢架空,最后逼得他自愿退休。

退休名单是一张可以用的牌,如果女主要泄露的话只能是她自己跟老头讲,绝不能让老头从别人嘴里知道。

很可惜女主做了相反的事。

和朋友讲到,虽然被区别对待了这么多年,女主对这一帮老白男还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的,是被驯化了还是怎么地,根本没有搞走他们的意思。

这也映射到现实中亚裔的可悲之处。

2. 如何对待琼奶奶绝好的团结对象,而且老奶奶怨念的能量大家也看到了不是一般的强。

多么讽刺,女主身为一个女性chair根本没有好好处理老奶奶的办公室问题,只是给了一些毫无营养的安慰话。

这么说吧,把老头子们全赶走琼奶奶不就有办公室了?

有这个共同目标还不愁老奶奶齐心协力?

相反女主居然在拿什么教学评估来搞她,简直双标得可笑:为什么女主不问艾略特老头教学评估的事?

班上都是几个人,我就不信艾略特老头的评价能好到天上去?

再说了教学评估这个东西只有刚进来的AP或者TA才需要看(找工作需要),tenure的基本没人看,反正这个东西也不对外公布。

这又揭示了本剧一个残酷主题:职场中女性不但没有帮助女性,还变成了男性的帮凶压迫女性。

3.如何对待Yas小姐姐人微言轻的新生代力量,业务是很好的但是还没在系里站稳脚跟,所以不能多说关键信息,努力为她争取资源就是了,争取把她培养成未来自己派系的人。

但是女主一次次画饼(最佳教学奖/tenure)就是没有落实,试问Yas有多失望…老板一直说给你加薪但就是加不成说自己有难处,不跳槽难道还留下来体谅老板?!

退休名单的事是最不该跟Yas说的。

Yas听了肯定心里有一个expectation指望老头能低下高贵的头颅。

但老头毫不知情所以对她依然毫不客气,那么Yas心里有了落差对女主也会有怨言。

Yas应该本来也没打算跟老头说这事的,最后大概气疯了冲口而出成功为女主再送一人头…4. 如何对待Bill私下里睡不睡的没关系,在职场中要严格保持距离和避嫌。

但女主又特么反了,睡都没睡到,系里所有的人和她爸都知道她喜欢Bill了…实际上女主想要改变英文系资源分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趁Bill还在任chair的时候遥控他,毕竟Bill身披一层白男加成皮肤,很多事情会好办很多。

然鹅Bill这种弱鸡男很明显是两人关系里强势的一方,从来没把女主的话当一回事。

女主都再三警告他好好道歉了他还敢糊弄回去。

我不禁想如果是艾略特老头当chair警告他敢这样吗?!

聊过的朋友都很讨厌Bill,这货为啥这么多戏份。

我大胆猜测导演试图用一个白人工具男来揭示残酷现实:你看这个白男明明毫无恶意却活生生messed up自己和这么多人的生活。

你看亚裔以为自己能当家作主了有话语权了,但其实还是给白男打工擦屁股…5. 如何对待上级/Dean上级分配下来的事先别急着拒绝,反正做不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全是自己之后的事了LOL 退休的事,如果女主能搞走几个老头留下琼奶奶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具体实施起来上级肯定也有资源支持。

Yas的最佳教学奖给不给都行看上级人品,反正搞走老头就有钱tenure Yas了。

校园游行的事,应该让上级找那个risk management的人全权处理自己啥都不要管,毕竟系里人尽皆知自己跟Bill有关系了碰了一身腥。

自己可以私下给Bill support,但是明面上什么都不能做(当然包括不要自作主张找Bill的博士生谈话…)总结对比我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成功改革派chair:让三位大佬退休挪位子,留下了自己心仪的AP,又招到几位新生代力量,自己还发了paper做各种学术会议的speaker,但同时就没有太多时间搞教学。

人的bandwidth是有限的,女主是一个专注于学术和教书的人,那她就必定做不成chair搞politics。

利益相关:曾在北美人文学科学术界待过

 4 ) 看了英文系主任的一地鸡毛,中文系的我想到两个问题

新学期伊始,我一边看吴珊卓主演的6集轻喜剧《英文系主任》,一边跟朋友们分享其中笑料,期间朋友们反复纠正我把英文系说成中文系的口误。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口误也是一种写实——美国的英文系,不就相当于中国的中文系么。

作为一个在中文系学习工作了14年的文学研究者,在这短短25×6的时间里,我回顾了我的过去,琢磨着我的现在,或许也预见了我的未来(当然其中不包含中文系主任这样的意愿)。

客观地说剧集谈不上多么深刻又或者尖锐,但又确实呈现了当下校园文化和文学教育中最新鲜的现场,其中最突出的是评价体系问题。

一、“传授”与“沉浸”孰优孰劣?

在剧中,新老教师的聘任问题是贯穿金允智博士短暂行政生涯的主要矛盾,而聘任问题反映的是评价一位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的标准和体系。

三位慢慢失去活力的老教授,拥有最高的薪水和最低的选课人数,学院因此认为他们没有“性价比”故而想迫使他们退休。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学术正值上升期,在权威刊物发表了论文,选课人数多,课堂气氛活跃,却无法获得终身教职。

金主任一边努力保留老教授们的讲席,一边为年轻教师争取终身教职。

在中国,高校虽然不至于简单粗暴地用选课人数与薪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价值和贡献,但被Joan Hambling教授“拉杂摧烧之”的学生评价表,同样令中国的高校教师无可奈何。

当下的大学老师普遍不再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身份或思想的权威,但完全用学生的个人喜恶来定义自己教学水平,仍然让许多老师感到有失尊严。

毕竟师生关系本质上仍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中的喜欢和讨厌有时和男女间的互相吸引或排斥一样,蕴含着幽微曲折的不诉诸理性的成分。

讲授乔叟的Joan被学生嘲讽为老巫婆、性冷淡,但当Joan在图书馆外揪住给她打差评的学生痛骂一顿,并表示“你可以侮辱我但不可以侮辱乔叟”的时候,路过的学生却觉得她很酷且要选她的课。

即便抛开关系之复杂、情感之玄妙不说,教学方法又或者是课堂效果同样是无法量化、标准化的。

剧集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碰撞采用了非常戏剧化的方式:金主任将Elliot Rentz与Yaz Mckay的“美国现代文学”课程合并,同一间教室里两人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讲授麦尔维尔与《白鲸》。

老Elliot是老派的传授宣讲式,老师在讲台上独自分析麦尔维尔的遣词造句、叙事手法、写作意图等等;而小Yaz或许可以概括为“沉浸体验式”,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用说唱、爵士乐等年轻人钟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白鲸》的感受。

剧中Elliot如此描述Yaz:“她并不想教他们,她只想与他们一起玩耍”。

Elliot这一评价自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Yaz的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剧集并没有对两人的教学方法进行很明确的价值评判。

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事物,于是人文学科授课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呈现自己作为“人”的过程,那么教师的个性气质本身就会影响其教学方法。

要求一位性格沉静内向的教师维持一种互动非常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学自身来看,切入作品的方式是多样的,进入一部作品的过程亦是有层次的。

如果说直观地、整体地去体验作品的美和神秘是对文学的“附魅”,那么拆解作品的结构、思想、生成过程等等则可以视作祛魅,两者对于文学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两者也必然指向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面对考试有的人适应突击而有的人却更偏向积累。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即使是同一个人,认知与感受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读博时我作为助教带着一个小组细读老舍的《骆驼祥子》,那一次的讨论非常充分,学期结课时同学们都表示那是对作品阅读最深入、收获最大的一堂课。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至今难忘的却是本科三年级时的“西方文学理论选读”,老师带着仅有的5个选课学生,拿着原版《牛津文学术语词典》逐字逐句翻译、解释、整理成段落,课堂单调、缓慢而宁静。

二、“文如其人”与“文以载道”是否可能?

剧中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围绕着前系主任Bill Dobson的去留问题展开。

Bill在课堂做出了纳粹的敬礼动作,这个触及底线的玩笑引起了全校学生对他的抵制,宣告了他的“社会性死亡”,也使他失去了教职。

Bill在剧中是一个多面的人物,作为老师他的课堂教学很充实,他对指导的学生很负责,但同时他又经常上课迟到;作为普通男人他沉迷药物、邋遢颓废,但同时他热情纯粹,擅长与人沟通。

与现实中的Bill构成微妙对应的是历史中的麦尔维尔。

课堂上Elliot用平静的语调讲述麦尔维尔写给霍桑的私人信件的时候,一位学生忽然发问“我们不讨论麦尔维尔是一个家暴者这件事吗?

”Elliot回应到“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作为作者的麦尔维尔和他的作品之上”,此时Yaz解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我的课程部分里讨论,我们也会讨论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

如何评价Bill与麦尔维尔,一方面是一个老问题: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文如其人”的观念和“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如李煜、宋徽宗又或者是张爱玲、周作人这样的创作者便在文学史中浮浮沉沉。

另一方面,联系到此前《飘》等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因种族歧视下架的系列事件,Bill与麦尔维尔的处境亦是一个新问题,即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日渐抬头。

这亦旧亦新的问题归根结底,乃是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

剧集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个宏大的永恒的命题,我也不能。

学生对麦尔维尔的陈述或许是一个事实,但Elliot的说法也并不能被视作诡辩,Yaz的解围方法更不是取消问题本身。

三个人的说法共同揭示了当下我们真实面临的“道德困境”:当我们告别了古希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截然分离的城邦政治,也告别了“士农工商”秩序分明的等级社会之后,我们也就告别了以“身份”锚定自身坐标的单一伦理道德体系。

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任务,或许并不是为这个困境找到解决的办法,更不是制造困境并不存在的幻象,而是诚实地记录和再现困境及困境中的人类。

此处除了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外,还存在着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变化更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作家作品的认知和评价。

在古代社会,文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文字书写的典籍,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由教育普遍匮乏、识字率普遍低下、印刷技术原始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此时的文学艺术必然是被人仰视的。

随着教育日趋普及、印刷出版愈加便捷,尤其是互联网提供的即时开放传播平台的发展,文字的权威性逐渐衰退,人们看待作家这一以语言文字技巧谋生的群体的视角,便也逐渐趋于平视或俯视。

仰视容易制造光环,俯视容易滋生冷漠,“同情之理解”正是最为困难的角度与态度。

我自己亦有一个小小怪癖,“知人论世”本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题中之意,但我私心并不喜欢看作家传记,因为人总难免有无聊庸常甚至卑琐的瞬间,看见了便难免厌恶、遗憾甚至痛苦。

可见在中文系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也尚未达到“同情之理解”的理想境界。

写到此处想起了另一部与文学教育有关的著名电影《死亡诗社》。

如果将其与《英文系主任》略作比较,并不难注意到,30年过去叙事的重点由文学本身转移到了与文学有关的人与事。

这似乎也隐约提示着文学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

我与一位研究电影的好友时常玩笑,说小说是19世纪的主流艺术,电影是20世纪的主流艺术,而21世纪的主流艺术应该是游戏,不懂游戏的我们都将被送入历史博物馆。

但我们并不因此感到惋惜或愤懑,“主流”指向的只是一个处境,而处境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要素。

作为教授文学的人,我们只是为他人走进文学提供更丰富的路径,正如Bill在被免去教职时所说,“从事这份工作时,你总是试图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试图占据一个迥异的空间。

”但如果他人觉得这条小路十分荒僻无趣,似乎也无须强求,毕竟文学只是认识世界的诸多方式之一种罢了。

※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公众号,发表时略有修改。

 5 ) 新学术与旧学术

《英文系主任》的第二集中,Rentz在课上讨论Moby Dick,学生有人问为什么不讨论其作者赫尔曼的家暴问题,Rentz给出的回答是“让我们更加关注文本本身”,但显然难以服众。

(这么拍应当与女性主义在学术圈内抬头有关,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显然不只如此)这令我回想起大学前三个学期上过的文艺理论课程(通识类),第一个学期与第二个学期的教授年纪不小,在风格上也类似Rentz,更重视分析具体的文本;第三个学期的老师讲莎士比亚,则大量地掺杂了对“莎士比亚其人”以及写作时各种context的关心。

不清楚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学术发展的方向。

但无论如何,个人在完成三篇期末论文的过程中感觉分析文本的难度显著高于分析context,想来第一学期的论文大部分都在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写作语境竟然还从教授手里捞到了A,真是不可思议,后面两篇的写作相较第一篇应当是concrete了不少。

 6 ) 我们需要上纲上线

一个好像离我比较遥远的故事,但是听剧里人物的纠结和惆怅,总觉得又能有那么多感同身受。

忍不住在想,啊,原来国外的大学是这样的。

曾经本科毕业后也去美国留学两年,但可能也没花太多心思学习,中国人也比较多,并没有所谓融合进圈子这样的说法。

这部剧里的美国学生的一言一行也好像离我很远。

站在教授们的立场上,能理解他们的为难。

我就是这样的风格啊,为什么学生都不来上我的课了?

年纪大了就不配做老师了吗?

我不过是发生了一件小误会,真的要到开除我的地步吗?

我不过是想让大家都满意,为什么老师和学生都不满意?

或者说句大白话,学生们真的是上纲上线吗。

可是啊,我们缺的就是这份上纲上线。

没有什么立场和是否对错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只有短短几集,可其中女性教授讲述的曾经的男女不平等(甚至现在也一样),不能姑息任何层面的种族歧视,这些问题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学生们的态度无论是否会被一些观众群嘲所谓zz正确,但他们都是坚定的,一致的。

他们没有置身事外,没有觉得与自己无关。

正是这样的大环境,才有慢慢改善的可能啊。

面对这样的痛点问题,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绝对的是非观,那该多好。

 7 ) 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

Netflix网剧《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在八月底开播,这部剧很快成为了欧美文化圈九月以来一直热议的话题,不仅受到影迷关注,甚至还有大学、研究机构特地为此举行了线上研讨会。

一部描绘高校文科教师的职场剧,为何能引发欧美学术圈和文化圈的大讨论?

《英文系主任》海报。

与此同时,《英文系主任》也在国内引发了不少文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关注。

近年来,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境遇、大学公司化、考核指标KPI化、文科边缘化等问题,也让许多青年教师在这部剧中感同身受。

本期读刊,我们从《英文系主任》谈起,一窥美国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文科教师的艰难处境。

撰文 | 徐悦东01引发学术圈热议的“出圈”网剧《英文系主任》是一部描绘大学文科教师的职场剧。

吴珊卓主演的韩裔英文系教授金智允成为了彭布罗克学院(一所虚构的小常春藤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性英文系主任。

在上任后,她被系里的一系列危机搞得焦头烂额——文科经费缩减、生源流失、教师内斗、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封杀文化、工作与母职的冲突、文化冲突……整部剧犹如一锅大杂烩,编剧将高校在媒体中屡屡曝光出来的各种现象以及美国社会的情绪“爆点”,以一种非常讽刺的方式写入剧情中。

这也使得该剧成为了反映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引发了北美学术圈的热议。

许多大学媒体对这部剧做出了评论。

《布朗大学每日公报》(The Brown Daily Herald)的评论人塞西莉娅·巴伦认为,《英文系主任》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其定位极其精准,其成功满足了文科研究生、高校教师、文化媒体人和知识分子这个细分市场的需求。

这是一部学术界的《老友记》,因为那些人物就像老师们身边所熟悉的人一样。

《英文系主任》揭示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并没有给观众提供解决方案。

《英文系主任》在烂番茄网站引起的热议。

的确,这是一部非常罕见的网剧。

过去,美国有无数描绘律师、医生、警察、消防员、记者、金融从业者和IT从业者的职场剧,但并没有多少职场剧的主角是大学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

这是很多高校文科教师在网上分享自己看这部剧的感想的原因——他们终于能在荧屏前“看见”自己了!

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英文系教师Mai-Linh Hong表示,“作为一名亚裔女性英语系教师,这部剧既搞笑又令人不安,这部剧仿佛就在偷看我的大脑,简直是一部专门为我定制的黑色喜剧。

”对于准备做文科学术的研究生来说,这部剧让他们仿佛看见未来,因而极具代入感,比如,豆瓣网友“Blavatsky”评论说,“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当然,影视剧毕竟是虚构的,有些老师也指出该剧对学术界有所误解的地方,比如,罗格斯大学卡姆登分校英文系的Lisa Zeidner教授调侃道,其实如今美国有73%的高校老师是合同制的,他们没有终身教职。

所以,每次当系主任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都会有非终身教职的老师气喘吁吁地跟着系主任,恳求多开一门课。

因为他们开一门课平均能拿2500美元,他们一个学期至少需要开五门课来满足较低的生活质量。

而在剧中,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的大部分老师都有终身教职。

有关非终身教职的教师的惨状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这部剧到底描绘了什么,让其能成为美国文化圈和学术界的爆款网剧?

02文科教育的危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英文系主任》的第一集开头中,金智允当上了彭布罗克学院的英文系主任。

在“老白男”占着巨大优势的英文系,金智允能坐上这个位置并不容易。

当她开心地玩着带有粗口俚语的系主任名牌时,她的椅子忽然散架了——这里玩了剧名The Chair(椅子、系主任)的双关梗,这也意味着她的系主任之路并不顺利。

金智允一上任就得处理英文系的烂摊子——院系生源减少了30%、学生选课人数节节下降、英文系的预算被大幅削减。

若留不住学生,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是否还能继续存在都会成为问题。

校方希望让那些拿着最高工资、拥有终身教职却没多少学生选课的教授退休,以减少开支。

但想做“老好人”的金智允反驳了这个提议。

校方为了劝退这些拿着终身教职的教授,甚至将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脏乱差的地下室里。

《英文系主任》剧照,主角金智允。

人文教育危机成为了《英文系主任》所有剧情演进的源动力。

这部剧将日常见诸美国报端的人文教育危机搬上了台面。

在美国,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文学科的危机重新降临。

剧中文科生源减少、选课人数下降、文科院系的财政危机是不争的事实。

据《大西洋月刊》的报道,如今人文学科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降到了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

同时,取得哲学、历史学、语言和英语这四大人文学科学位的总人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了10万人。

伴随学生减少而至的是学校的倒闭潮。

近年来,美国私立的文理学院出现财政赤字和倒闭潮的新闻不绝于耳。

据美国教育部预测,美国私立大学的合并和倒闭案例将在未来几年里快速增长,去年已有25%的私立大学出现了财政赤字。

其中,许多奉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和艺术学院首当其冲。

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削减文科院系的经费,裁减文科院系的老师,甚至关闭某些文科。

《英文系主任》里的彭布罗克学院就是一所“小常春藤”级别的顶尖私立文理学院。

美国私立文理学院的财政危机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03人文学科的课堂改革奏效吗?

在《英文系主任》中,为了挽回英文系的颓势,金智允担起了改革的重责,希望能扶大厦之将倾——她看好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她是美国顶级期刊《美国现代语言学学会会刊》的年度论文奖获得者,并善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美国文学。

此外,她的上课风格极受学生喜欢,比如,她允许学生用嘻哈改编《白鲸》的方式来上课。

因为她的课堂独具魅力,加上她符合进步左翼的“政治正确”,金智允决定推举这位女教师以获得终身教职。

一方面,这样能吸引更多学生继续选英文系的课;另一方面,在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上,金智允希望能在系里引入文化研究的批判视角,平衡一下系里那些“老白男”教授们相对“保守”(他们更推崇哈罗德·布鲁姆式的文学正典)的学术氛围。

这是否是缓解人文教育危机的课堂改革?

雅茨的课程和研究方向的确体现了许多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改革建议。

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本杰明·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中认为,英文和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核心专业的现象正在消失,他将希望寄托于正在崛起的文化研究,因为文化研究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9月3日的《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中,美国国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主席罗伯特·D. 纽曼(Robert D. Newman)撰文认为,面对人文学科的危机,许多右翼人士将人文学科打上精英主义的标签——认为人文学科本身毫无经济价值,本该成为有钱人学习的学科。

为此,纽曼呼吁,人文学科只有迎合时代的需求,才能安全地保存深刻的东西。

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未来,通过将人文学科引入到各个实用学科里,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彰显人文学科的价值。

同样在《高等教育内部参考》中,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历史教授史蒂夫·明茨直接给出了应对人文学科危机的具体建议:为学生提供如何生活的指南;在实用的学科中引入人文学科的关怀;批判性的人文学科;强调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英文系主任》剧照,黑人女教师雅茨。

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和亚洲研究教授埃里克·哈约特(Eric Hayot)写道,人文学科的市场营销是有问题的。

除了性别研究和种族研究外,人文学科的课程名称本身不再吸引人。

而且,绝大多数课程是围绕着专业化的学科需要来组织的,大多数本科生根本不会也不想成为文科教授。

埃里克·哈约特提出的改革建议是——将现有课程组合成模块,每一个主题模块中都包括来自各种人文社科的知识。

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老师们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思考某一领域的系列问题。

总的来说,了解学生的需求、文化研究的立场、进行专题化和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重新吸引学生上课的一条路。

在《英文系主任》中,像雅茨开设的“性爱与文学”如此吸睛的专题课程似乎是一种答案——这跟做文化媒体有所相似——在议题上,选择进步左翼关注的议题,为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受众的关注点,然后糅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视角,并在讲授形式上将知识打包得尽量“可口”,再送到受众面前。

雅茨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让系里相对保守死板的“老白男”教授艾略特十分妒忌她的受欢迎程度。

为了增加艾略特的学生数量,不让他被学校辞退,金智允将艾略特和雅茨的课程合并了起来。

但这直接触发了艾略特与雅茨的矛盾。

而且,艾略特是终身教职评议委员会的主席,他决定公报私仇,阻碍这位黑人女教师获得终身教职。

04“大学公司化”是文科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英文系主任》里,雅茨与艾略特的矛盾可以被看成两种立场的矛盾——保守和进步、男性与女性、老一代与新一代、白人与黑人、守护文学正典与政治立场先行。

但是,这种矛盾不该上升到职称评级这样本该保持公正的程序中。

豆瓣用户“把噗”评论道,这部剧展现出,文人的清高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利益,文人之间搞小团体、拉帮结派,加上自尊心很强的倾向——反而会让斗争变得非常激烈。

这种说法没有错,尤其在资源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争夺利益的人事斗争会变得愈加激烈。

《英文系主任》剧照,艾略特教授。

这个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的公司化。

我们对文人“清高”想象以及学者“象牙塔”里追求学术理想的纯粹“学术共同体”的美好想象都建立在学术界未被商业逻辑“殖民”的前提之下。

在大学公司化后,学术界似乎与职场变得越来越相似。

“非升即走”的聘用制不断增加、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不断加码……在美国,大学的公司化恰恰也是“无用”的文科衰落的重要原因。

《英文系主任》能按照职场剧的套路进行拍摄,也是因为大学本身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你争我斗的“职场”。

《英文系主任》很好地展现出大学公司化对文科教育所造成的伤害——比如,想裁去有终身教职的老教授们。

在剧中,老教授们说,他们当年之所以从事学术,是因为当教授是罕见的年纪越大越受到尊敬的职业,裁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

而且,校方为了吸引流量,还罔顾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打算聘请明星、畅销书作者来当老师。

在绩效逻辑面前,文科的教育质量变成了可以牺牲的选项。

《泰晤士高等教育》有一篇文章呼吁,在看过《英文系主任》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剧中忽视的非终身教职教师的境况。

根据《学者内部参考》(Insidescholar)的报道,在1969年,美国大约有78%的教职员工是有终身教职的,但如今,学校为了压缩成本,大部分教师都是没有终身教职的。

这意味着他们缺少社会安全网,这会让许多教师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此外,《对话》杂志的一篇评论表示,该剧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大学中的阶级不平等。

而且,高校的晋升体制对女性、有色人种和出身工人阶级的学者都非常不利。

在剧中,身为合同工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实际上非常市场化——为了找更好的教职,她在顶级期刊发论文;她深谙学生的心理需求,让课程变得更吸引人。

传统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赞同雅茨的课程改革,而会认为她过于迎合学生,不是一种正确的讲授方式。

老教授Joan特别不喜欢看学生在教师评价网上对她的评价(这就像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一样),当她看到有学生对她提出了恶评,她还通过黑客找到了恶评她的学生,并训斥了一顿,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到底是老教授们不思进取,与时代脱节,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英文系主任》剧照,焚烧学生评价的女教授Joan。

总而言之,纯粹的“学术共同体”的想象在大学公司化的脚步下已然破灭。

在《慢教授》中,作者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认为,大学校园越来越像购物中心。

大学公司化的工具主义价值观,不仅让老师们把时间当作工具,而且导致了老师们把彼此也当作工具。

因此,同事们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因为他们是职场中的竞争者——这时,纯粹的“学术共同体”就开始解体了。

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内部氛围下,大学教师们不仅变得更加孤独,“宫斗”还会以各种面貌展现出来。

其中,在终身教职评审和职称晋升的决定中,各种形式的歧视也变得屡见不鲜。

05“封杀文化”的问题在哪里?

《英文系主任》所引发的讨论不局限于美国高等教育,这部剧还带出了许多美国社会左右两翼“文化战争”中的重要议题——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封杀文化”的影响。

学术界作为美国“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这些矛盾被激烈地展现了出来。

在剧情主线外,《英文系主任》还描绘了金智允作为一名女教授,在养育女儿的母职和职业生活之间的艰难平衡。

对于金智允来说,学校内的事物一团乱麻,她与养女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

这恰恰是许多女学者切身的生活烦恼。

而且,这部剧还描绘了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女教授Joan曾抱怨,她年轻时的工资远不如男性教职工的工资;伦茨教授的妻子生完孩子之后,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就辞职了,因为她不得不留在家做晚饭……此外,金智允还与另一位老师比尔产生了暧昧关系。

比尔曾经是一位极受欢迎的老师,学生们都非常爱戴他,但一场变故夺走了他妻子的性命,从此之后,他一蹶不振、浑浑噩噩。

在一次课堂中,比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做了纳粹敬礼的手势,有学生录下来并放到网上进行恶搞,这让比尔成为了校园公敌。

学生们游行抗议,要将“纳粹分子”比尔(比尔当然不是“纳粹分子”)驱逐出校园,最终酿成了公关灾难。

《英文系主任》剧照,教师比尔面临学生抗议。

这部分剧情其实恰恰反映出美国社会正在流行的“封杀文化”所带来的问题。

高校作为“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封杀文化”重灾区。

在现实生活中,美国高校的确存在着类似的荒诞事件。

去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Greg Patton教授在给学生上传播学课程时,教授各种文化中“填充词”的用法时说:“文化不同,口头禅也会不同,这是基于你的母语。

就像常见的英文词“that,that,that”,在中国就会说‘那个,那个,那个。

’”因为中文里的“那个”听起来很像歧视非裔美国人的词语,Greg Patton遭到学生抗议被学校停职。

这种“封杀文化”也延续到了课堂内容里,学生用当代的“政治正确”重新审视历史正典中的人物。

《英文系主任》里有一幕却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议。

艾略特在台上讲《白鲸》文本的时候,台下有学生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

艾略特简单解释了几句便继续讲课。

这时,黑人女教授雅茨站起来说,到时候我给大家讲他家暴的那部分。

这部分剧情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敏感点——我们能因为梅尔维尔是家暴男,就否定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贡献吗?

因为梅尔维尔对美国文学的贡献很大,我们就能无视他的家暴行径吗?

在美国年轻人重新审视历史,推倒哥伦布、南方联盟将军雕塑的浪潮之下,《英文系主任》以比尔这条线反思着美国社会“政治正确”的尺度。

这也是这部剧能获得文化圈关注的原因之一,恰如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非裔美国人的教师Imani Perry认为,《英文系主任》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它传递了什么坚实的信息或立场,而在于它的政治模糊性。

Perry还评论道,在学校里教师遇到左翼思想警察举报的频率,跟右翼学生去监视左翼教授的言论的频率一样高。

《英文系主任》没有简单地去制造二元对立,而是让大家进行反思。

激进的封杀文化是不是另一种束缚?

我们该如何看待“政治正确”?

这或许是这部剧给美国社会所提出的问题。

参考链接:https://www.browndailyherald.com/2021/09/07/chair-netflixs-love-story-disguise/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weve-seen-chair-now-its-time-adjuncthttps://insidescholar.org/the-rise-of-adjunct-faculty/https://www.vice.com/en/article/qj85bb/we-asked-actual-academics-to-review-new-netflix-show-the-chair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as-we-know-them-are-doomed-now-what/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higher-ed-gamma/reimagining-humanities-21st-century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views/2021/09/03/how-humanities-can-flourish-future-opinionhttps://preview.houstonchronicle.com/movies-tv/netflix-s-the-chair-with-sandra-oh-is-a-16398803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chair-episode-1-im-surprised-by-how-much-works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have-a-marketing-problem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whats-the-best-way-to-do-public-humanities-ask-a-philosopherhttps://www.chronicle.com/search?q=humanity#nt=navsearch,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08/30/sandra-ohs-masterly-performance-of-empathy-in-the-chairhttps://screenrant.com/chair-pembroke-university-true-story-real-explained/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徐悦东;编辑:李永博;校对:王心。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8 ) 英专生/文学生不能不为之动容

自己整理的喜欢的台词截图:

Knowledge doesn’t just come from spreadsheets or Wiki entries.🥺

“ Why they’re not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whe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be worried about? Climate change. Racism. The prison-industrial complex. Homophobia.”

 9 ) 亚裔女神回归,一出手就是王炸!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有色人种,尤其是亚裔在好莱坞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即便有极少数幸运儿混出了头,也会被当做好莱坞精心竖立,用来彰显“政治正确”的人肉幌子,或是白左们玩弄种族主义的道具。

(奥卡菲娜获得第77届金球奖 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其中有一位韩裔女演员,被人戏称为林永健异父异母的亲妹妹。

因为容貌不符合大众审美,她甚至被家人劝着去整容。

她的前半生庸庸碌碌,是众多“认识但叫不出名字”的配角专业户之一。

某部长寿美剧的配角,她一演就是整整8年,却在好不容易被观众记住的时候急流勇退。

直到2018年,她才终于得到了饰演女主角的机会。

47岁的她,和一个90后小美女同台共演,竟在世界范围内爆红,她凭借该剧获得第76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殊荣!

那部剧叫作《杀死伊芙》。

她的名字,是吴珊卓。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由吴珊卓主演的最新美剧:英文系主任

吴珊卓饰演的主角伊芙,在全英国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学院任教,终于在46岁这年当上了王牌院系英文系的主任。

她不仅是全校首位女性系主任,更是大学教职工里极少数的有色人种,还是个亚裔,实属少数中的少数。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居然是碧昂丝。

院长对她寄予厚望。

英文系全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伊芙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其中资历最老的三位文学泰斗。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倒不是说偌大的学院养不起这几个老古董。

主要他们实在是跟不上时代,压根没人选他们的课,连累整个学院参与课程人数锐减30%,学院预算因此严重缩水。

学院为了劝退这几位老古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把其中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了地下室,紧挨着健身房。

女教授表示她身体好顶得住,希望加大力度。

伊芙在和老前辈们缠斗之余,还得张罗着帮好友小黑申请年度杰出讲师课,从而获得终身教职。

拥有终身教职的教师,一经聘任后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

没有被解聘的压力,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简直爽翻了!

这一制度的本意是为教授们提供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搞学术研究,多出大师级的人物。

但终身教职也有可能仅仅只成为一种待遇,例如英文系里养尊处优的泰斗们,人均终身教职,搞得系里一潭死水。

偏偏负责审核小黑资质的,就是那三位要被劝退的老前辈。

伊芙只能在里头和稀泥,想出了共同授课的办法,却收效甚微。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院长夫人试图越权,邀请一位演员来担任杰出讲师课的老师,利用他的明星效应,给腐朽的英文系注入新鲜血液。

他就是大卫·杜楚尼,《X档案》中的男主角穆德探员的扮演者。

(《英文系主任》真的请来了大卫·杜楚尼本人……)确实够格,毕竟他不光是演员,还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

工作已经够伊芙心烦的了,然而生活中的压力反而更多。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伊芙家里那本怕是《变形金刚经》。

伊芙虽然单身,但上有老下有小:她领养的女儿不光早熟,精神上多半也沾点毛病。

每天不是画一些恐怖的儿童画,就是偷窥保姆上厕所。

伊芙的父亲不会英文,照顾自己都困难,还经常把外孙女弄丢。

伊芙还有个暧昧对象比尔。

他在英文系威望极高,一旦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公私就分不清了。

如今比尔妻子新丧,女儿也去外地上大学,老比尔突然成了空巢老人。

论自理能力,他四舍五入可以直接归零。

好在他才华横溢,又兼具强烈的人格魅力。

蓬乱的头发,稀疏的胡渣,温室里抽大麻,抱着女学生笑哈哈。

关键是他胆大妄为,敢在文学课上公然比纳粹军礼,就问还有谁!

这份不羁却为他引来了祸端:他敬纳粹军礼的一幕被学生拍了下来,恶意P图后在互联网疯传。

原本他是为了生动地诠释荒诞主义,却被不明真相的学生们误以为纳粹主义。

主席接到了赞助人和校友的电话,连带跟着比尔做课题,欠了一屁股助学贷款的学生,也要跟着倒大霉。

原本比尔只要和学院的危机管理主任,联名出一份道歉信就完事了,谁都知道比尔不是纳粹分子,学生们也不过是想看校方表态。

可他作为文人的傲骨,不允许自己和别人联名,哪怕是道歉信也不行!

比尔问心无愧,居然要去市镇大厅,和学生们当面对质。

尽管真理越辩越明,可比尔显然低估了舆论的破坏力,更高估了学生的理性。

这次公开辩论,被学生们视为他傲慢态度的外化。

比尔以为大学校园,应当是维护每个人平等自由地交流。

但是在学生们看来,他是终身教职获得者,本就和他们不平等。

在提到纳粹军礼时,比尔又抹不开面子,没有正面道歉,甚至有些避重就轻。

再加上院长为了举办捐款活动,带着校警突然来到现场清场,场面瞬间升级为针对比尔的游行讨伐。

面对逐渐失控的家庭、扑朔迷离的爱情、举步维艰的工作,伊芙要如何在这潭浑水里挣扎?

最初在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部《英文系主任》又会大肆宣扬政治正确,硬蹭女性、亚裔和有色人种的话题。

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中的困境,确实贯穿始终。

但《英文系主任》想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一点,而是借助性别歧视和学科焦虑等话题,传达着“不迎合”的态度。

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这话一点都不假。

即便是高等院校的象牙塔里,女性和少数族裔依然是被歧视的对象:三位老教授都面临着被劝退的危机,可只有其中选课人数相对乐观的女教授,她的办公室被擅自搬到了地下室。

小黑的能力有目共睹,可她就算再努力,有伊芙这位女性系主任鼎力支持,在白人男性掌握主导权的学术界依然举步维艰。

就连几乎到手的杰出教师课,都被半路杀出的男明星横刀夺走。

而伊芙,她堪称标签集合体,兼具女性、少数族裔于一身,开展工作时左右为难。

但无论是老教授还是伊芙,都没有迎合规则、讨好上级。

《英文系主任》同时也反映着学科焦虑。

英国的英文系,就好比我国高校的中文系,处境其实相当尴尬:学生们学不到编程和工程,也没法把学到的东西当做技能写到履历上,毕业后往往对前途十分迷茫。

院系所教授的内容更无法被量化,不能产生直观的社会价值。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会疑惑:花花世界如此精彩,我可以关注地球气候变化,关心阿富汗最新局势,八卦某位明星的绯闻和情史……为啥非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分析这首诗的韵律?

百度百科或是某乎某瓣,你从这些渠道得到的只有信息,而非知识。

正如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无穷无尽,但智慧该从哪儿找呢?

”这是老教授开授的“18501918美国文学概述”课,不能说门可罗雀,是能说压根没人选。

老教授们整整30年没更新过课程讲义,相信经典无需更改,更不必迎合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生对他们教学方式的质疑,更是哪里有问题点哪里,so easy!

学生甚至对他们产生了超出师生关系的微妙情愫,这些文学泰斗们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沦为人形伟哥。

反观年轻教师小黑,她在学生间人气极高,注重与学生沟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

看看小黑教授的“小说与性爱”课,座无虚席不说,还有不少人选不上。

尽管立场与观点大相径庭,但老一辈和年轻教师都选择了“不迎合”。

话虽如此,但知识也得更新。

一直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最终只能是束之高阁。

罗翔老师和戴建业老师先后入驻B站,他们的视频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还经常直击热点话题。

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在年轻人喜爱的平台对话。

却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娱乐化和碎片化,正如两位老师多次在视频里强调的一样——他们做视频的初衷,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主动接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看似迎合受众,实则坚持原则,正是“君子和而不同”。

再看饰演女主的演员吴珊卓,她绝对是演艺圈的异类,也是拒绝迎合大多数的典型。

吴珊卓是加拿大籍韩裔,父母都是多伦多大学高材生,父亲经商,母亲则是一位生化学家。

按照父母为她规划的人生路径,最终吴珊卓要么进军学术界,要么在她唯一的爱好芭蕾舞方面有所建树。

直到她十岁那年,意外地和父母走进了剧院。

从此吴珊卓的人生完全偏离了既定的轨道。

对于一个保守的韩裔家庭而言,从事演艺无异于当街卖艺。

吴珊卓拿下卡尔顿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四年全额奖学金,却没有上大学,而是进入加拿大国家戏剧学校学习。

固执到有些执拗,一旦认定一件事就绝对不会动摇,更不会迎合别人的感受和意见,这就是吴珊卓。

但她的演艺之路十分崎岖。

先天不具备动人的美貌和诱人的身材,吴珊卓在歧视亚裔的好莱坞举步维艰,只能拿到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配角。

比如《水果硬糖》里惊鸿一瞥的房东。

好不容易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因克里斯蒂娜·杨的角色为观众所熟知,吴珊卓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我用这个角色探索了一切,我觉得我完成了我的工作。

吴珊卓演过舞台剧,给动画配音,继续接不入流的配角。

吴珊卓在不断磨练和突破自己,而非迎合观众,在一部剧里永远演着她的女二号。

终于,在2018年,她收到了《杀死伊芙》的邀约。

最初她以为这又是一个配角,没想到她就是被“杀死”的“伊芙”。

要知道原剧本中的伊芙是个白人女性。

最初的选角,可是《杀死伊芙》的编剧,《伦敦生活》的女主菲比·沃勒-布里奇。

最终吴珊卓凭借高超的演技,和“小变态”朱迪·科默强烈的CP感,拿下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大奖。

也成为艾美奖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提名“最佳剧情类女主角”的亚裔。

曾经反对她的父母,骄傲地和女儿的海报合影。

一切都该归功于吴珊卓的努力,和她身上所蕴含的反抗精神。

这次的《英文系主任》,是吴珊卓的又一次突破。

我们在成长路上,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各种人的质疑。

为了迎合别人,被迫改变意愿,正如剧中的系主任伊芙最初所做的一样。

伊芙最终选择了辞职,因为讨好没有终点,不迎合才有出路。

愿大家都能坚持自我。

大家要是觉得这篇图文说到你心坎儿里去了,不妨给我点个赞,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10 ) 英文系主任 美剧口语笔记

正如其名,这部剧说的是大学里英文系的故事。

由吴珊卓扮演的女主角金智允Kim是Pembroke大学英文系的第一位女性系主任,虽然这个职位看起来无比风光,但实际上麻烦多多。

其中笑点多多,又牵扯到很多严肃问题,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就算不深究里面的复杂问题,光是看看剧下饭也是不错的呀闲话不多说,先送上几个我看完第一集整理出来的口语表达:1 woman/man of the hour 风云人物/焦点人物

女主角Kim是学校里第一位女性系主任,所以在开学第一次教师会议上有人调侃她是个风云女子。

the hour=此时,woman of the hour字面意思为当下最出位的女子,也就是我们所说风云女子、焦点人物的意思。

如果这个表达用在男士身上,那么只需把woman换成man。

其中hour可以换成其他词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woman/man of the world意为生活阅历丰富、世故的人。

2 cut someboby some slack 不过于挑剔某人/对某人宽容些/对某人网开一面

剧中的Bill因为痛失爱妻而一蹶不振,从人人都爱的明星老师变成了吊儿郎当、上课迟到又稀里糊涂的混子。

这不,开学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他就没来。

Elliot教授便说,鉴于他现在的情况,放过他吧,对他网开一面吧。

slack作为名词时可以表示(绳索的)松弛部分,这是个俚语,字面意思是给某人松一松绳索,也就是要对某人宽容些,不要太严格,不要过于挑剔某人的意思。

举个栗子:Hey, cut him some slack! He's doing his best! 喂,别对他那么吹毛求疵!

他已经尽全力了!

3 send somebody off to 送某人去某处/为某人送行

send somebody to somewhere意为送某人去某处,off=离开。

隐含的含义是某人要离开这里去另一个地方,因此这个表达的意思是为某人送行。

前面有人提到Bill没来开会,Kim便解释说他要送他女儿去上大学。

去上大学便是离开家里去别的城市上学,所以这当中加了个off。

举个栗子:We've sent the children off to the zoo. 我们把孩子们送去动物园玩了。

4 get your shit together 振作起来

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说“把你的粑粑放在一起”,nonono不要误会了哈哈哈哈。

其实这也是个俚语,意思=pull yourself together,把懒散的自己拉起来,其实就是振作起来的意思啦前面提到Bill痛失爱妻而一蹶不振,他女儿以及Kim都跟他说要振作起来。

她们都用了get your shit together,听起来语气会更强烈一些。

举两个栗子:You need to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你得给老娘振作起来。

(看,表达的语气是不是和强烈)Why don't you suck it up and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你不如振作起来,好好调整一下?

5 wait list 候补名单;shoot somebody an email 给某人发邮件

这个表达其实很好理解,wait=等待,不在正式名单里人便要等待机会,所以是wait list就是等候者名单、候补名单的意思(发现没有,有时候并不需要多难的词汇就能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哈哈哈)举个栗子:She was on a wait list for a liver transplant. 她的名字当时在肝移植等候者名单上。

给某人发邮件还有一个常用表达是send somebody an email,翻译成中文的话二者好像没什么不同。

实则不然,shoot作为动词有射击的意思,想象一下用枪射击时子弹射出来的速度,是不是给人一种更快的感觉,所以shoot somebody an email更多是指很快地、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地给某人发邮件。

举个栗子:Would you mind shooting me an email when you're finished with that? 你介意结束后尽快给我发邮件吗?

6 have (got) someone's back 保护、支持某人

这也是一个俚语,想象一下在战场上,你要冲向前去与敌人正面对决,此时你可能顾及不到你身后可能有埋伏,这时你可能需要一个队友have your back。

这样是不是比较具象了,have your back其实就是在背后保护你、支持你的意思。

举个栗子:Clearly, I have your back. Talk to me. 显然,我是你的靠山,告诉我。

Don't worry. I've got your back. 别担心,有我在呢。

好了,以上就是我看完《英文系主任》第一季第一集总结出来的几个口语表达,你学废了吗?

|本文作者:Yuki|审校:Juliet |排版:Anita |总编:大风哥Wind

如果你想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学英语,想加入我们一起创作,请关注公众号:Wind教口语

《英文系主任》短评

超爱joan❤️可是在这片的语境下,搞到最后还是由她来当系主任比kim更合适,也真是够反讽的不是么?现实里也不会和这差太多 :)

9分钟前
  • woodyallen
  • 推荐

剧本是认真的吗

13分钟前
  • 较差

看吴阿姨演dr上课难道不快乐吗 希望holland taylor永葆活力成为活化石

15分钟前
  • veridisquo
  • 推荐

这个题材其实有很多可以写的,演员的演技也都不错,但是剧本太差了,很多可以深挖的题材都没有写,大段打断主角和一个中年老白男loser的感情戏。系主任也根本没那么大权利,很多都是轮流当的。

18分钟前
  • 邃。
  • 较差

。。。

20分钟前
  • MssSwan
  • 较差

故事框架略无聊,太多笔墨在Bill那点纳粹事情上,显得女主角戏份不多,总是帮他擦屁股,够够的。不过,文学爱好者必看,作为非常小众的群体,还有人来拍戏看,已经很不错了。

24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戏剧与现实如此神奇的重叠了,但现实里的人得不到戏剧里的程序正义,他的存在都被抹掉了,现实可怕的多

26分钟前
  • tintin
  • 力荐

和白莲花度假村一样,很想表达一些深刻的内容但是功力不够所以落入俗套

27分钟前
  • 风曳
  • 较差

编剧肯定觉得系主任的决定非常公允,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给白男擦教授屁股的行为吧

32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想谈论的话题不少,却都没铺开,反而关于家庭恋爱啥的着墨更多,可那是全剧最无两点的部分了。还有那个小女孩看着就想捅死她。

37分钟前
  • 莫萘
  • 很差

题材挺难得的,虽然剧情讲女主坐上这把系主任椅后麻烦不断,但实际上对她本人的着墨并不多。虽然很喜欢duplass,但还是觉得bill选错角,跟oh之间没看出什么火花。如果有下一季的话,希望david duchovny能继续来串

40分钟前
  • Redux
  • 还行

就……我觉得还是对亚裔的角色有刻板印象。其实我最关心的是智允大学教师的这一面,但是没拍全。家庭线和学校线努力做到平衡了,但是大学文科教师的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是不够看啊。韩语跟英语一比,听起来真的太具有嚼舌根的属性了。

42分钟前
  • 阿莫多瓦特了
  • 还行

就是一个超长版北美版学术圈版的杨笠脱口秀,吐槽得非常舒适。

46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推荐

2021年9月11日一口气看完,并没有下载来看。一方面,讲来讲去,学术其实也都是生意。第二方面,自以为自己能搞得定文字的英语系教授,还是不要以为自己也能理解同样是玩文字的PR,不然类似于自焚。

47分钟前
  • 理性批判
  • 力荐

费心布置了这么多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微妙设定 结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讲亚裔女系主任和自己系里的白男教授搞暧昧???每次尝试探讨女性 少数族裔的话题就像是要完成业绩一样生硬 本质就是个学术版狗血悬浮剧…

52分钟前
  • enzo去了夏天里
  • 较差

啧啧,还是好好演伊芙吧

54分钟前
  • Lorenzo
  • 较差

有时候,你会过分地爱上一首诗。每读一次,就感觉自己被触动一次,甚至被重塑一次。在读完何伟书写涪陵学生朗读十四行诗而剧中最后讲解狄金森的时候,又一次感叹文学的世界简直是块飞地。如果在美妙的文字里只看得到家暴狂、恐同分子、种族歧视种种,真的太可悲了。

59分钟前
  • BadCode
  • 还行

吴珊卓演戏还是挺有看头的。bill越看越觉得有点帅呢。

60分钟前
  • 宅子路
  • 还行

差点就错过了这么一部好的作品,拍的真是细腻,最后吴珊卓读的那段诗真是好听,格外动人,这台词功力,扎实,厉害!

1小时前
  • 水水
  • 推荐

好看!!!!

1小时前
  • neeeeeverlan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