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下儿还是点了“推荐”没点“力荐”,总体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片子,表现手法很文艺,但是点名的主题却很现实,唯一让我觉得别扭的就是女主的三观,实在很难理解。
不过这还是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也许就是扭曲的三观和每个人面对自己生活迷惑的态度,才让人觉得有拍成片子来讨论的必要。
几个突出感受写一下吧,首先: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真的可以在一起么?
这一点我非常悲观,如果有那么1%的可能的话,也是要双方非常非常地努力去了解彼此不同的生活,并且愿意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某些想法而照顾对方的感受,想做到这些非常难。
Hes出生长大的传统家庭和他所接受的教育,注定她对出轨这件事儿还是心有顾忌,但她又注定是她那个圈子里的异类,受不了平平淡淡甚至有些装逼的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
这样过了一些年之后她发现能够从另一个世界里的人身上找到生活的乐趣,所以她开始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生活,试图从中找到平衡但是最后失败了。
William希望过一个稳定的生活,他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很好的家庭背景,美丽和善的妻子,尽管还有个无趣的老妈(大概William本人并不觉得)。
每次Hes和老妈拌嘴的时候,William什么话都不说,顶多静静地圆个场儿,说明他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需要逼得他决裂”的地方,他爱她老婆,并且不明白这样过一辈子有什么不好。
Freddie就是我认为那个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他的家庭背景我们并不清楚,但战争的经历很显然已经占据了他某一段时间全部的生活,他在引以为豪的飞行经历里面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他知道现在这样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但也因此迷失。
他有些害怕别人的不认同,害怕自己给不了深爱的人什么东西,害怕与他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Hes总有一天会打破他们之间微妙的平衡。
说到底Freddie的敏感和隐藏很深的暴躁造成了最后的结果。
从最后William送了一本十四行诗给Hes做生日礼物就可以看出来,他懂得他们这类人珍视的东西,认为相爱就应该记得、就应该让我高兴,而Freddie爆发的诱因就是他以为“没给生日礼物就要自杀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儿”,其实在此之前Hes应该已经偶有崩溃的时候了,绝不是这一件事儿造成的,但她可能解释不清楚也不想去解释,所以缺乏交流的两人总是莫名其妙吵个底儿朝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三观不同背景不同的人真的很难在一起。
因为要我们做到去了解另一类人真的太难了,我们可能是朋友可能是知己,但是要每天踏踏实实过日子处理一切繁杂的琐事,同时又要在精神层面找到安全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些要做起来都太难太难。
举个例子我觉得生日这件事儿真的无关紧要,早一天晚一天庆不庆祝都无所谓,如果有一天是特别的,会是因为其他的事儿而不是与生俱来的生日这一天。
但是我知道有的人非常看重这件事儿,很看重某个纪念日,一旦身边人忘了,他们就会迅速认定你是不关心他们。
我可以理解这种敏感,我也可以接受,并且努力改变自己,但如果对方真的因此作出我认为“出格”的事儿,我也会觉得他们不可理喻,赶紧躲得远远儿的好。
其实说到底都是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理解,缺乏放弃自己想法去深切体会对方生活的勇气。
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儿,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我们是个旁观者我们可能能择清楚,但当我们身处其中,很多时候想到的只是“你为什么不理解我”,而不是“我要怎么做才能理解你,并且让你理解我”。
然后再来说说片子本身吧,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其间穿插的美好回忆都停留在女主的脑子里,用她的视角叙述出来。
Hes和Freddie之间的美好时光,他们之间发生的冲突,还有面对以往“正常生活”的无奈。
无数次我都得按暂停键,停下来想想清楚,然后再继续看下去,因为它叙述故事的风格实在有点儿太文艺,很容易就看晕了。
细节表现很美,女主的某个表情都有很多故事,我最喜欢的一段儿就是她冲进伦敦地铁,然后在列车呼啸而过的瞬间想起了二战期间大家聚集在已经被当做防空洞的地铁道里面唱歌相互鼓励又担心未来的情景。
还有就是最后女主站在窗前看着萧条的城市街道,但其他人的生活仍然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孩子在废墟上玩儿,也许这一瞬间她能够理解Freddie心里的纠结?
无论战争为他带来多少骄傲,那毕竟也是战争。
而人们的生活不需要这些,大家需要健康温饱的生活,需要安静的下午茶时光和站在画廊里欣赏艺术的心情。
就像楼下大妈的丈夫,退伍海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家人在照顾他,鼓励他活下去给他信心和温暖。
战争总是会过去,而停留在过去的人,却需要我们拉一把他们。
我想起抖森演的另一个片子Midnight in Paris,那里面Gil也说,怀旧是永无止境的,但只有当你把自己融入现在、当下你的生活里的时候,你才能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
Freddie接受了在南美试飞员的工作,他虽然说过“我再也不会去开飞机”,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他最擅长的事儿,也是通过这个工作,才能真的直面现在的生活,不说对整个人类社会做什么贡献吧,至少不会让他仅仅停留在回忆过去,能够让他找到当时当下的他,存在的意义。
再来说说抖森吧,我估计大家都是因为这货全裸出镜又是主角所以才来看片子【捂住鼻血……查了一下儿IMDB发现这个最早在爱尔兰和英国上映,过了快半年才引进美国,又因为是文艺片的关系所以好像并没有上过什么大的影展。
本来抖森是带着这个片子去多伦多的,结果TIFF的采访很少有人提到deep blue sea,也可能因为他2011年片子井喷了大家没空关注到每一部吧。
相比其他配角或者客串的片子,这部他的戏份很多。
尽管大家都说女主是唯一的主角,其他人都只出现在她的视角里,但不得不说两个男主的演技都非常牛逼,我们观众通过女主的视角应该可以体会他面对这样两个人,两个世界的观念和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有怎样的纠结。
抖森演的人物非常易怒,所以就看到很多龇牙咧嘴炸毛的桥段。
我记得有人写Henry V的影评的时候,说抖森可以举重若轻,但是举轻若重的时候不尽如人意。
我非常同意这一点。
大段大段的念白和同一种情绪即便持续很长时间,他都可以表现得很自然,但是到了用细节来诉说内心的时候,他的表演让人觉得稍显僵硬。
用眼神儿和小动作来表现性格,我觉得是塑造人物的关键。
相比起来我觉得他演的Scott,那种浪漫又有些不安的感觉,比这里的Freddie要有意思得多。
Freddie的情绪都在某一特定的场景下表达,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但是客串Scott短短几分钟几个小桥段,就让我们能管中窥豹看到这个人复杂的性格。
然后我记得抖森采访里面大夸Rachel的演技,不得不说女主塑造得很成功,尽管故事里面女主的三观我实在不能认同,但这种纠结还是完全被表达出来了。
一个本身并不勇敢的人,有那么多热情和不甘心,又特别害怕失去。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都如此吗?
这里的Hes面对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爱情,我们面对的更复杂的事儿的时候,也肯定不可能痛痛快快地抉择。
最后大赞电影配乐。
我个人喜欢交响乐团或者室内小弦乐团的BGM,尤其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时候,一段悠扬的旋律比任何语言都来得直接。
音乐可以表达心情,也可以表达冲突。
我之前对这个导演和配乐的团队没有任何了解,但看过片子之后确实觉得很棒。
冲这个也要多打几颗星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它毕竟是一个在小场景里唧唧歪歪的文艺片,个人觉得在自己电脑上看和去电影院看宽屏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默默偷笑一下XD
出于对抖森的偏爱,对薇姿的爱。。。
多打一颗星。。。。
好吧好吧,我再多逼逼几句。
蔚蓝深海——The Deep Blue Sea 其实有抑郁症的意思,抑郁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沉入深海,深深的蓝色。
似乎看来很美,其实是作死的美。。。
参考林妹妹这日子其实是给薇姿作掉的,倒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文艺女青年和英国飞行员性格不合的问题。。。
哎呦,我喜欢那个历史中的德国佬喏,虽然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军真的很勇敢,把德国佬赶了回去,海狮计划也束之高阁,如果。。。
(⊙o⊙)…跑题了。。。。
不想写了,烦人,美感不够,其实顶多3颗星ps;抖森这长腿,能塞进小小的机舱吗?
金钱的婚姻,无聊孤独的生活;浪漫美好的情人,刺激欢愉的爱情,这两者只能择其一。
女主既然选择了后者,但又舍不得前者,舍不得什么?
不是金钱,是丈夫对自己体贴的关怀,丈夫给予的爱,倒像是父亲对于女儿的那种关爱。
这种爱形成了一种十足的负罪感,像是身上的枷锁束缚着身体,让你厌恶,但这枷锁上又开满了鲜花,你又不忍心去破坏。
但女主究竟是爱上渣男的哪一点,我也想知道,男主就像是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完全不可能放弃自由,跳入一个囚笼去沉下心来投入到一段婚姻当中,他只能作为恋人罢了。
自立秋之后,乐山日渐凉快了下来,晚上下过雨后的风很舒服,产生了想看点东西的念头,点开了电影《深海蔚蓝》。
Hester是律师威廉的妻子,老夫少妻的组合加之丈夫的清规戒律,两人在性生活方面并不和谐,或者说,二者无夫妻之实。
常年的寂寞生活让Hester对婚姻产生了厌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二战后退役的飞行员弗雷迪,激情让他们产生了花火,Hester陷入这场爱情无法自拔。
威廉无意间得知了自己妻子与费雷迪的亲密谈话,他意识到妻子的不忠,但是他的身份与男人的自尊不允许Hester离婚,Hester搬离了伦敦的家,同费雷迪在外同居。
日子久了,费雷迪对Hester最初的激情逐渐褪去,常不归家,在外同朋友喝酒作乐,与Hester在一起7个月,陪伴的日子却不足3个月,在Hester生日这天,他忘得一干二净。
意识到爱情已不再的Hester写下了致费雷迪的遗书,饮下12片安眠药企图自杀,却被房客医生强行救活,房东太太及时联系了她的丈夫威廉。
在威廉的面前,她努力地将生活的不如意藏起来,想要将这份狼狈遮掩住,威廉知晓她的苦衷却没有说破。
费雷迪在Hester的衣服中搜寻到了那封遗书,勃然大怒的他离开了Hester,让人窒息的爱的束缚让他远离她。
一个是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地爱自己的丈夫,一个是拴不住的飞鸟,激情过后就要逃离的费雷迪。
电影的最后,费雷迪离开了Hester去了南非,二人哭笑着说着再见,而Hester的选择是什么,无从得知。
这是一部将女人的出轨都要拍的这般文艺的影片。
似乎每一部含出轨内容的电影或者每一本涉及女人出轨的小说都要给女主设定其婚姻生活不和谐的戏码,以此来让观众对她们的不忠产生丝丝的同情而不至于显得作品三观不正。
《包法利夫人》里丈夫呆笨,对待生活没有丝毫情趣浪漫,这是爱玛出轨的原因之一,同《深海蔚蓝》里Hester一样,二者有相近之处。
有了出轨的理由,女主自然是在放飞自我的路上飘得更远了。
两种生活状态,同丈夫威廉在一起时,Hester过着的是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夫妻二人相敬如宾,音乐,绘画,两人在许多爱好上是一致的,这是她第一个愿意称之为“阁下”的男人,这也是为什么Hester会嫁给威廉的原因。
结识弗雷迪时,花言巧语使Hester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被恭维的欣喜,沉沦于激情之中的她很快迷失了自己,但是时间很快检验出彼此的不合适,陪同Hester看画更像是一种折磨,弗雷迪对爱情显现出了不耐烦。
威廉告诉过她,她同弗雷迪的感情,不过是欲望的产物,那不是爱情,但是Hester始终要逞强,说弗雷迪能给自己威廉给不了的东西,那便是爱情。
是性欲作祟,而非真感情,Hester不愿意承认,在一次次弗雷迪对自己的咆哮里,她卑微地乞求他能留下来陪自己,哪怕不允许自己说话,她也想要他陪陪自己,多给自己一些爱。
弗雷迪是真的受够了女人的这副恳求的面容,他本就是不愿被感情牵绊的男人,当初选择在一起的时候Hester就应该知道是这样的结局,她却苦苦维持着这种小心翼翼的感情。
作为弗雷迪6岁时便在一起的好友Jack,他知晓弗雷迪二人的感情,他也曾这样劝说Hester,很多时候,性不能代替一切,比性更值得寄托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灵魂。
房东太太在得知Hester自杀之后,对她说道,爱情里的尊严很重要,自杀是卑微的行为。
Hester道理听得很多,这对在感情里挣扎的她却并没有什么用。
冲往地铁口试图卧轨自杀,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的回忆让她清醒了过来,回家楼下是威廉的车,送来了迟到的礼物——她爱的唱片,最懂她的人是威廉。
她还是执拗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她爱弗雷迪,哪怕这个男人已经忍不住想要将她远远地甩在伦敦而自己迫不及待地飞去南非。
“留下来,陪我最后一次。
”Hester对着弗雷迪惆怅说到,弗雷迪拒绝看着她的眼睛,他知道,一旦自己心软了,女人又将拾起当初的那一套,企图要更多的爱,而爱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也许是自己对她的性爱更多一分?
他没想过。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理Hester应该是懂的,但是她自己也坦白,在无数次羞耻、难过中,她认为自己无法回头。
比起心痛,威廉更多的是后悔,他恨弗雷迪作为朋友的背叛,他恨妻子辜负了自己的信任!
The deep blue sea 翻译成深海蔚蓝,大约是从女房东嘴里那句,“有时候,魔鬼与深海,人们进退两难。
”Hester深陷欲望的海洋,回头,还是继续?
弗雷迪说,谢谢你陪伴我过去的几个月,很高兴遇见你,再见。
Hester说,很高兴遇见你,再见。
是啊,很高兴遇见你,再见。
I miss you. I miss you .I miss you .写于 2017-08-19 00:44:25
这是一部让我膝盖躺枪的作品,关于真爱的不同评价标准,这是我对于这部作品自我的,浅显的理解。
Hester的丈夫William是通过责任与义务,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的,我对你的生活负责,让你生活的体面,衣食无忧,便是我对你最大的爱;但Hester所向往的,是那种可以触发荷尔蒙分泌的感情,我的心和我的身体都能感到,我是这么爱你,我要的不是“合适”,而是占有的满足感;抖森扮演的Freddie则认为爱是自由的,但不应该失去自我,最终,自我的独立性是最重要的。
人与人的感情,没有哪种是对,哪种是错,对错只在你爱的人,或爱你的人,彼此追求的是否是同一种定义下的真爱——是责任、是全身心的占有,还是自由的爱。
如果你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那也只能说,你的那个人与你追求的东西截然不同而已。
作为一个看电影之前喜欢被轻微剧透以及喜欢上豆瓣搜评价的人,差点我就要因为某些不靠谱的短评而错过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美好的片子,超过了我对它的想象和预期。
资源难找,翻了不少地方才找到下载,又碰上学校糟糕的网速,直等到原本的沉闷阴天又下起大雨,我才终于能开始享用它。
先说明,我没有看过旧版也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它给我的印象只在于这部电影,人物也完全独立。
配乐,从一开始就很美。
之后的配乐和插曲也都充满怀旧意味,我很喜欢地铁站里的那一段曲子,molly malone,有种难以言喻的悲伤和苍凉。
可惜我并不了解它的背景,也就无法懂得其中的意义。
但是很明显的,接连的两组镜头中,酒吧里hester对you belong to me的熟悉程度远没有对molly malone的熟悉程度高(是年代的原因还是我多想了?
you belong to me的日期是1952年,跟电影的背景时间很接近),我想这跟战争或许有关,但是知识太过浅薄的我因为不了解而无法懂得这两组镜头并列比较的含义。
很多人说蔚蓝深海的时间线混乱,但是实际上非常清晰,现实中hester的一天,穿插着过往七个月里的回忆,严谨精致如同一栋老式楼房。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连接的,从那废墟开始上移的镜头,房子前面一样的穿着卡其色大衣的男人,一样打开门的房东太太,一样的听收音机的老头,和一样站在窗户边的hester。
唯一不同的是那横跨的日与夜。
在影片的开头,她拉上窗帘,锁好门,摆好遗书,脸上是平静的哀伤。
在电影的结尾,她拉开窗帘,看向窗外,泪水未干,却在微笑。
一次她准备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一个她视作生命的男人。
一次她送走了那个她视作生命的男人,却好像同时得到了新的人生。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却不是悲剧。
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从那个男人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时我就知道,她在这场关系里没有选择权,从来没有过。
她爱他,从一开始就爱,并且从一开始,就是以仰视的姿态。
镜头拍摄出的page的样子就是hester眼里他的样子,逆着光的身影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完美,优雅,充满吸引力。
这样一个人向你走来,告诉你你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孩时,不管他是不是你丈夫的朋友,那心底被压抑的欲念和热情都会翻江倒海。
不要否认,女人们的天性之一,就是一颗在爱情中的殉道者之心,哪怕所有人都说那不是爱情,并且冠上肉欲,狂热,等等类似却不相当的词语。
他没有对她说谎,从开始到结束,这或许是最安慰也是最残酷的一件事。
飞行员身份的设定非常有趣,像是一个隐喻,告诉观众这个男人天性不受拘束,天性无法妥协,他是个孩子,不懂得谦虚和宽容,他活在过去,所以无法在现实中给予任何承诺。
我没有要求你用生命来爱我,我也无法做到像你所要求的那样去爱你。
——这是他的逻辑。
(TH扮演的freddie苍白清瘦,绅士的同时有着奇怪的神经质,一激动就会掉眼泪的习惯……基本上还是老样子。
)她早就知道这一点了,所以她并不希求别的任何东西,她只期望能在他身边待得久一点,在他准备横跨一个大洋去到另一个大洲的时候最后跟他告个别。
就像她对她那谦虚的,宽容的,用理智来管理热情的丈夫说的那样,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其实我很喜欢hester原来的丈夫,我开始以为他会像closer里的那位中产阶级一样用怒火和争吵对待妻子的出轨,至少也会表现出一些愤怒的不理智,但是没有,几乎从头到尾都没有,他甚至依然关心和担心他的妻子,给她建议,安慰她——这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可怜,同时也和他一样困惑。
他说他做着看透人性的工作却依旧无法理解hester和freddie之间的爱,然而或许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又或许他们理解,却无能为力。
一个被反反复复讲述的,悲伤的老故事,却述说得很美。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里有个古老的命题叫爱和自由。
它们之间的关系势不两立。
但是总有新的开始。
That‘s what they say。
电影看到一半,不由自主想起了《面纱》。
如果他是个丑恶、肤浅、虚伪、自私的家伙,除了外表和甜言蜜语一无所有,我们似乎就都能理解女主角为什么要在最后为自己悔恨不已,决心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为独立的,“不依赖男人”的女性。
可是如果他是个风趣、可爱、独特、善良、同时也帅气的家伙,难道以上的剧情就可以推翻了吗?
难道为这种男人付出全部就可以理所应当了吗?
“除了爱情,你还应当有点别的什么。
”“你说这话就好像我的父亲,你的语气。
应当有什么呢?
……你们所谓的灵魂的寄托?
”“你觉得你可以定义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吗?
性欲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但是你看到了,他就是我的生命的全部。
”“他依然爱我,同以前一样。
”“我们说爱情有很多种,亲爱的,而同时也有虚伪的爱情。
无论如何,为之去自杀是不值得的。
”“这就好像我们说的,在恶魔和蔚蓝深海之间的抉择。
”说实话,看着这电影我真的有想冲上去把男女主角都掐死的冲动。
后来却释然了——生而为人,生而有爱,活该被煎熬。
只是那是一件说起来容易,遇到了却很难的事。
——这是爱情吗,是真的吗,是我想要的吗。
或者这种激情只是某种东西的替代品?
某种我应该有,却掩埋在对爱情的欢愉的寻求中、淹没在寄托于依赖的虚伪的安全感中的东西?
那就是你自己啊,Hester——你,你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除了他应当有的东西。
可你不爱运动,你不爱一切,你只爱他。
所以有时候很反感某些电影电视剧中夸张地爱地要死要活的情节。
我并不是低估爱情,我相信那是人存在于这世界最独特的特性之一,相信那是和星空一样美好的存在。
可是我也相信,爱情应当存于两个独立的个体间。
你可以说它完整了你的生命,可它绝不应该是全部。
影片中男女主角相拥着跳舞,背景音乐放着You belong to me 。
好吧。
也许有一天,我爱你胜过全世界。
But my darling,please remember,I don‘t belong to you.
蔚蓝深海之下,是空洞和无边的绝望。
阴郁文艺犹如影名一般,灰暗的画面加上英国独有的雾感,标准优雅的英音加上艺术的肉体,蔚蓝深海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
女主Hester 女主丈夫William 男主Freddie。
从主角名称介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讲述不伦之恋的电影。
Hester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却收入稳定的律师William.William是一位和善的绅士,他给Hester的是平静沉稳的爱。
Freddie可以说是Hester的外遇,他是William的高尔夫球友,他给Hester的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爱,两种截然不同的爱。
Hester选择了后者。
William以及他的母亲属于保守派,William和Hester去她家小住时她在同一个房间安排了两张床,让他们分床睡(虽然这是英国绅士的传统)。
Hester觉得好笑又讽刺,她笑着问William “你母亲是怎样生下你的。
”显然她接受不了这种静如止水毫无生气的爱Freddie可以给她爱与热情但给不了她生活。
Hester说过,他的生命在1940年就停止了。
Freddie是战后幸存归来的士兵,有着严重的后遗症,归来后他无所事事,没有正式的工作,靠和朋友打赌赢钱,他穷极了,他与Hester是两个不同阶级的人。
他会兴奋地和朋友们模仿战争时的情形,乐此不疲,他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他活跃、激情、热情高涨,但他不会过日子。
William却可以给她安稳,William又何尝不爱Hester,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罢了。
还有一点,就是Hester谨慎小心的爱。
她很爱Freddie,她爱他超过他爱她。
但她爱的很卑微,或许是因为她愧于自己出轨的行为,她小心翼翼地与Freddie交流、相处,她不知如何正确面对他们之间的差异,使她疲倦不堪,所以她选择了自杀Freddie最后还是离开了,长痛不如短痛,他一个转身干脆地结束了两人的感情,唯有这样才能解脱。
阶级是一道阻碍着许多人的厚厚城墙
意外喜歡的電影。
其實到那個鏡頭,我已經知道。
太細膩的片,剪輯的意識轉換,燈光給出的態度,都柔和進側面線條;再然後,50年代,倫敦音,old-fashioned,你甚至會想到地鐵廣播偶爾傳來的"someone under the train" ─ 如果你曾生活在倫敦。
卻是深不見底的激烈碰撞,兩個男人,激情與謹慎,戰爭後平和,相愛卻背離。
看的時候,在喝意大利的Pinot Grigio,始終不是我的酒,什麼地區都一樣,偏酸澀,Chardonnay才正對口,所以你很知道,什麼是對口不對。
到後半才是真正高潮,你有沒有看見那個擦鞋的畫面?
那一刻按響箱子的鎖聲,和那個輕微的歎息。
呵呵。
那個倔強的畫面,才是永別。
为了男神抖森看的这片子。
这个故事简单说就是,文艺女主丈夫给的,女主不想要,但是女主想要的,中二少年Freddie给不了。
毫无疑问,女主和Freddie之间是有爱情的。
自始至终女主和Freddie都没有否认过。
如果不是因为那封遗书,两者可能也会最终分开,遗书只是一个导火索。
女主和丈夫之间没有爱情,这样一个文艺女青年,面对一个律师丈夫,极端理性的丈夫,老那么多的丈夫,没有肉欲的丈夫,还有一个难伺候的婆婆,怎能不寂寞!
刚开始也可以看到,女主在和婆婆的相处之中,婆婆始终在灌输Passion不是一件好事。
节欲才是正确的。
丈夫可以给予她很好的生活,但是却没法给她激情,对于一个文艺女青年来说,没有爱,毋宁死。
起码,女主是忠于自己的,在遇到了爱情的时候。
中二青年可以给她激情,给她爱。
所以女主在被丈夫发现自己出轨后毅然决然地搬去和Freddie同住。
并且也不再出现在丈夫的生活中。
她敢于爱。
但是,她也被爱所伤。
Freddie中二、人傻,二战之后没法很好地调试自己。
所以他的生活爱情不是全部,他没法每天陪在女主身边,甚至还忘记了女主的生日。
他们之间有爱情。
不同的是,女主认为爱情是她的全部,Freddie是她的全部,但是Freddie无法承受女主的这份爱,对Freddie来说,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女主虽然得到了爱情,但是还不够,她要持续的爱,24小时的爱与陪伴。
所以,Freddie在看到那封遗书的时候勃然大怒,他自己说,如果一个人能让你去为他自杀,那么他怎么能够还能爱她呢。
他们的问题早就有了。
女主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欣赏画,看诗。
但是Freddie是经过战争的洗礼的,他怀念战时自己的荣耀,他不懂莫奈,也不懂十四行诗。
我想,Freddie也是害怕。
他承受不了女主的爱情。
他无法为女主的自杀负责,他会觉得女主unbelievable。
他爱她,但是他不懂她。
多么悲哀的事。
而女主呢,她懂他,但是她做不到。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已经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忘记怎么骑自行车呢?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女主一直很理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得不到什么。
她知道丈夫的爱,但是她因为忠于自己,所以选择拒绝。
他想要Freddie给他全部,但是也知道Freddie做不到。
她寂寞空虚无奈,想死,也在努力去做。
但是多么无奈啊,你怎么能够指望一个文艺女青年去自杀呢?
文艺女青年有什么错呢?
只是更有文化了一点,更理想化了一点,更需要爱,需要陪伴,只是希望有人既爱她又懂她,这点要求算多吗?
很抱歉,答案是很多。
所以她注定是悲剧。
想要的得不到,能给的不想要。
她的丈夫也很悲哀。
想要用漠不关心来维持自己的自尊,挫伤女主的自尊。
但是发现,自己真的很爱女主。
所以可以卑微,但是这份悲哀却换不来被爱。
也只能一直自我折磨。
更无奈的是,他理解不了女主。
难道肉欲那么重要吗?
难道值得放弃所有吗?
对女主来说,有爱起码比没有爱情好,所以即使爱情之余是无尽的自我伤害和互相折磨,她也选择这样的生活。
她就是不能不爱啊!
如果说这样也有错,那么女主一直在大错特错,并且错得心甘情愿。
几个细节挺好玩的。
比如女主一直在哄着Freddie。
“别孩子气了,给我开门。
”那一幕我以为Freddie没准自杀了,门一直不开,没想到他真的是孩子气的开了门,我想我是太腹黑了。
画廊回来,抖森那试探的孩子气的问,你原谅我吗?
男神能不能不要卖萌!!!
女主一直在哄着Freddie,你要爱我!
你要爱我哦!
你最好能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哦。
所以女主可以一直求着Freddie,“不要离开我”、“我保证不讲话”、“你不想说话可以不说话”、“不要留下我,今晚陪我”... ...刚开始我觉得,让文艺女青求人不是等同于让她死吗?
女主怎么可以求人。
但是后面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首先,这是主人公之间的相处方式。
女主明显比Freddie年龄大好多,文化水平也高。
所以女主哄着Freddie也是有可能的,并且也是合理的。
我哄着你爱我好不好?
其次,女主什么也没有了。
只有爱情,只有Freddie这一个精神依托,所以这份求来的陪伴和爱是多么弥足珍贵。
因为,女主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请求也就不那么别扭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男女朋友吵架,很多人都会赌气不理对方,都等着对方先来联系自己。
但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你和谁在赌气呢?
还不是和自己。
对方不是你的敌人,是你的爱人。
所以,先联系、先示弱其实并没有什么。
因为,你们之间是爱,不是别的。
最后,女主痛哭流涕,看了真心疼啊,生无可恋,不如死。
幸好,女主保留了自己,没有委曲求全回到丈夫身边。
这才是真正的文艺女青年,也是可悲的文艺女青年。
我还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女主如果不是遇到Freddie而是别人,会不会也一样,或者会不会不一样?
女主对于Freddie的爱到底是独一无二的,还是刚好有一个Freddie出现而已?
“你爱我好不好?
我知道你爱我,但是请你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好不好?
"
实在是太老套了,为了婚外情而患得患失的神经性女性们,我们在生活中还看得少嘛?表演摄影都好,只是翻拍的本身内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象一杯分层了旧果汁。
好久没有看纯粹的爱情片了。一直会把这片叫成蔚海深蓝。两个相爱的人怎么分手。最残忍的分手方式是,要看着你一件件收拾你的行李,头也不回地关门离开。
be ware of passion, Hester, it always leads to something ugly.
Rachel Weisz
I just wanted to be with him for a while longer.
两星半,略闷
相当喜欢的片子。不管是剧情、人物表演、画面、色彩、配乐都喜欢得不行!
太文艺了,评分仅表达个人喜好。
小叙事,小情调,小怀旧
真心不喜欢这种扭捏的片子!
长镜头,闪回叙事,氤氲的光线,节俭的对白,克制的情感演绎,加在一起,就把我看睡着两次…… 本是很美的,导演的技术超赞,情绪也绝对到位,可惜这毕竟还是适合舞台剧。抖森,抖森,泪光闪闪地斩断爱,杀死人。
女主的眼神表现出一位需要激情能理解她的女人非常到位
表演极赞,但过度注重剪切而没有节奏感了,太缓慢。一个女人一定会对不同类型的男人动心,理性沉稳的缺乏激情,激情活力的无法一起生活。
房东太太拿回牛奶,小贩推着面包叫卖,孩童在街角嬉闹,他离开的早晨与往常并没不同。此后一人飞向南美,一人困在伦敦。不列颠空战时,一人躲进地底,一人飞在天上。美术馆争执不下,自杀信折磨不休,换掉尊严尿布,吞入绝望药丸。本是不同时空的劳燕,终究要分飞,能在战争中凯旋,未必会爱情里幸存。
突然想起来,我第一次知道Tom Hiddleston这号人是这部电影的新闻,我还记得那张剧照是他站在门口。记得当初因为薇姿对这电影的期待还是挺高的,但是看的时候也是蛮失望了。
淡入淡出的剪辑啊尼玛!!!
啥意思?伪善者互捅刀?
女主角你果然美翻了。
2012/5/27.
又一次验证了那句话:“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为了所谓你爱的人而伤害爱你的人,这样你心中永远会觉得你爱的人没有你爱他那般爱你,其实俗一些“我爱你只是我的事,与你无关”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