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现在。
现在的伦敦大家还是很浪,大量app约人很容易,大量的party event,但是有两点最大程度抑制了hiv在同志人群中的传播。
1. U=U. 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就算你感染了hiv,只要按时吃药,按时检查,控制住体内病毒量,不传染给你的partery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 假如你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进行安全性行为,也不能保证你的伴侣hiv status,按时服用PREP ( PrEP(全称Pre-Exposure Prophylaxis),它是一种预防HIV感染的方法,通过提前服用抗病毒药物,使之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从而阻止HIV入侵,降低HIV阴性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可以99%让你不被感染HIV. (还是有丙肝,梅毒,超级淋病等非常非常棘手的性病感染的可能性的,如果可以,尽量不要乱交)其实这篇文章10年前就想写的。
只是没有想好适合的平台。
然后最近就看到了这部剧,虽然80年代hiv泛滥的时候80年出生的我还是处男,但是写写我的经历也算是个回顾。
我是97年在北京上的大学,大二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次的性生活,也不是啥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某个猥琐的场所失去了我的第一次。
忘了从哪儿接受到的知识,就觉得hiv跟同志有着非常强烈的正相关。
(当时就有新闻说,中国hiv感染者过百万)所以很担心。
大三的时候学校组织要献血,很担心会被查出来hiv,这样的话就彻底身败名裂了。
于是提前几天试图去大学附近某知名综合医院去查血,找到咨询台,小心翼翼的问大妈,请问哪里可以查艾滋病?
大妈像看怪物一样看了我一眼,说,大小伙子查这个干嘛?
我直接语塞。
她看我没有想走的意思,想了想,说,你去门诊后面出国体验的地方问问。
我走上那个临时建筑二楼,问他们,请问你们这儿查艾滋嘛?
一女的回答说,不单独查,你要是出国体验可以。
于是就彻底放弃了。
后来就硬着头皮去献血了。
再后来就找了比较稳定的男朋友,性生活基本完全不带套。
再后来就到了英国学习,中途大部分都是都是有男朋友的,偶尔偷吃或者在空窗时候yp也都是带套为主。
当然,kj一般都是不带套的。
这期间对hiv的恐慌也少了一些。
再后来某次通过gaydar.com的聊天室约了一个目测大概55岁-60岁左右老头,非常hung,大概有9寸吧。
我给他口了一会儿,然后就带套尝试了一下,当然是不行的。
遂放弃。
闲聊我就开玩笑问他,你尺寸这么可观,年轻的时候肯定很浪吧,该不会是poz吧?
他愣了一下,说,我是poz啊。
不过我一直在吃药,你应该没事的。
我当时就傻住了,第一次跟poz的接触!
而且我bj的时候没有带套!
我说,你应该提前告诉我的。
他说,我不觉得我们进行的行为有任何可能导致你会感染的地方,所以不觉得我需要告诉你,而且,你也没问啊。
(感激他事后没有骗我的同时,我还是很愤怒的。
他有在发生行为之前告诉我的义务,不管我有没有问)。
我愤然,直接就出来了。
回到家是凌晨两点多。
我就在gaydar的聊天室里面问我该怎么办。
里面善良的看客们就告诉我说,你还愣着干嘛,赶紧去挂急诊,要求PEP啊。
我去看了急诊,被护士姐姐晾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在早上7点多见到了医生。
医生给我抽了血,然后问起我的情况,有几个重点, 1,有没有anal,2. 有没有内射,他跟我说像我这种只是没有带套口的话几乎没有风险(it's unlikely for you to catch the virus. the risk is extremely low),应该是不需要吃药的。
但是我坚持,强调说也不知道那个poz在anal 的时候套子有没有破,他也没办法,只好给了我开了two mixed的pep(根据你的感染的可能性的评估,有两种药混合或者三种药混合的pep)。
给了4天的药量,后来25天的药需要到当地的性病诊所接着取,因为还需要有后续的测试。
性病诊所里面的胖护士跟我聊天,我问他说,你oral的时候会带套嘛?
他给我翻了翻白眼说,god no. 然后就跟我说通过oral感染的机会非常非常低,几乎只有理论可能。
实际检测到100%确定的case没有报道。
(这个有待商榷,只能说可能性非常非常低)我把28天的疗程吃完了。
每天在早饭cereal之后服用,也没有出现什么副作用。
再后来就有机会认识了一些其他的poz的人,还是很担心,但是就好了很多。
也得知unsafe行为的更大风险是其他的std,包括e肝跟梅毒,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会给自己,给你接触的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再后来就是知道了prep,最近几年英美都开始大范围在同志人群中普及了。
有了这个,基本上控制住了hiv在同志人群中的传播。
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基本上只要你有这方面的担心,都可以获取免费的prep的药物。
而且还有所谓的daily mode跟event mode都同等有效。
前两天刚刚看到,中国也开始规模化试点了,“科学解救了广大的同志人群。
感谢伟大的何大一教授。
”看完这部剧,我只想这么说。
好幸运晚出生了这二十年。
一开始抱着消磨时间的想法打开,看着看着就被剧里人物的性格打动,敢爱敢恨的年轻人们的确让我大开眼界;随着一个一个die of AIDS氛围开始变得不同,真正令人深思的部分也缓缓拉开帷幕。
我喜欢Jill,作为唯一一个女性角色,和男生朋友们相处起来丝毫没有隔阂,甚至在他的朋友们一个个生病或者陷入困境时,她都出现在他们身边给予自己的帮助。
我为Ritchie感到惋惜,他自卑,他的自卑让他最终走向死亡。
He is beautiful gay,but he died of HIV.他多么漂亮啊!
活得多么勇敢啊!
游行的时候他紧紧抱住警察的脖子那个画面,我怎么也忘不了。
他说自己想活着,他接受一切治疗手段的介入,但是最后还是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甚至没有能见到自己最好的朋友一面。
Anyway,人类社会大部分的进步都是建立在pioneers的牺牲之上的,到今天LGBT群体已经变得不再令人恐惧,大家不再闻风丧胆,这是进步,也是Ritchie Collin Gloria这些人逝去带来的一小部分意义之一。
最后圣诞节的画面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流,大家在追忆逝去的朋友的同时,也学会了珍惜家人和朋友,这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应该有的桥段,也是意义所在。
推荐给所有人。
看同志剧集,每次看到恐同内容我都有点conflicted,一方面这是必要展现的一部分,特别是艾滋背景的八十年代;另一方面看的时候不免会有PTSD。
我必须承认听到有些台词我有点感到不适,但是RTD总是不过分渲染,而是恰到好处;而且恐同是各式各样的展现。
有很明显的恐同情绪——比如Gloria的恐同家庭,艾滋病刚开始时候的几乎无人进行研究以及把病人彻底封闭隔离,还有抗议时候周遭路人的恐同言论。
还有比较深层可能不让人察觉到的,比如Ritchie的妈妈。
在刚开始时,Keeley Hawes的这个角色非常不引人注目,不禁让人思考她为何会演这样一个配角。
而最后一集,她几乎撑起了大半集的戏份。
在大量的剧情交织下,我们大概在最后一集早忘了Ritchie从未和他的家人出柜。
这似乎不太像这个角色的设定,他不像是会隐藏自己性取向的深柜。
其实性少数群体都知道,出柜是一件自己的事情,每个家庭的情况完全不同,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时候甚至是否出柜,而潜意识里你是知道出柜的成功率的。
看起来Ritchie应该不会特别困难出柜,他的家庭似乎并不关心同性恋或肆虐的艾滋病,但是你可以看出他的妈妈还是特别爱他的。
不过,他没有出柜肯定有他的理由——最后一集便完整的展现了潜在的原因。
诚然,你的孩子直接丢出出柜和艾滋两个信息,做父母的势必都需要时间来消化;但在听到消息后不久与Jill的对手戏里,Ritchie妈妈始终不相信儿子是同性恋,甚至惹得旁边病房的阿姨不得不说“如果你做妈的到现在都没发现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只能说你瞎了”。
有出柜的性少数人士应该都知道,如果你有传统意义上性少数的特征,比如说你是个“能歌善舞的男孩子”“喜欢潜艇的女孩子”等,父母,特别是妈妈,一般都会恍然想到潜意识里其实一直都知道。
Ritchie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形象,那为什么他的妈妈似乎无视了这些特征呢?
其实我很能理解,因为我的妈妈就和Ritchie的妈妈一样。
因为在这些父母的意识里,他们自己的恐同让他们觉得性少数群体是和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系的“低劣一族”,而在八十年代,他们对被艾滋污名的男同性恋群体的想法更加是如此。
所以,尽管有所察觉到孩子与其他人的不同,他们从内心否定自己的孩子会是性少数,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会和这些群体有所接触而“变坏”。
所以Ritchie的妈妈是怎么反应的呢?
她很愤怒,愤怒Jill这么多年以来和自己的儿子骗她到现在,愤怒自己这么多年不了解真正的儿子的生活,似乎她被这些人隔离在了儿子生活的外层。
你似乎觉得这都很正常,毕竟家长接受这些消息都是需要时间消化的,更何况Ritchie的妈妈依然明确的表示了她依然爱自己的儿子。
因此我们在最后期盼着看到美剧式的结局,Ritchie的朋友们与他道别以及与他的妈妈的和解。
然而最后谁也没想到,最后竟然会是Ritchie妈妈冷冰冰的一句“He passed away yesterday.”这时我们才发现,Ritchie的妈妈是多么的冷血。
其实早就有预示,当Ritchie说到他不想让自己的病情隐藏在外人面前他妈妈的沉默,而当她和Ritchie聊天时说到的都是曾经在他去伦敦之前,“回到以前多好”。
她这么说着,而从未问过自己儿子这些年真正做自己的故事,试图真正了解他的内心。
可能她愤怒于她这么多年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失去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所以她不想让Ritchie的朋友们见她最后一面;不过,我依然倾向于这是因为她的恐同。
很多性少数人群因为原生家庭的恐同而不得不离开而找到了自己的queer chosen family,对他们而言他们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
确实,如果你的家人连真实的你都无法接受,你有权利找关心你的家庭。
而Ritchie妈妈可能始终觉得,都是他们的错使得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这样,并且没有向自己袒露实情,所以即使儿子临终要求见自己的朋友,她依旧没有答应。
而最后Jill对她所说的“都是你的错”,一语中的。
Ritchie也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他一开始不相信艾滋,到后来无比害怕自己得艾滋,他即使去做了测试最后拒绝得知结果,不停尝试偏方希望能预防,到后来得知病情依旧疯狂性爱。
你当然可以judge他的所作所为,但是这些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更加重要。
直到今天,LGBT青少年比起异性恋青少年依旧有三到四倍更大的可能得抑郁症甚至自杀。
即使成人后,LGBT人群有更大的可能会进入toxic relationship和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而原因依旧是这个即使再改进依旧有很多恐同存在的世界,以及恐同的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
最后,感谢RTD。
年轻一代似乎总是忘了艾滋时代性少数群体经历的那些遭遇。
我们忘记了那些来自小镇的Colin们,他们可爱无害,什么都没有做错,在人生即将开始时被剥夺了生命。
像一位豆友说的,我们总是说英国是腐国,但是我们忘了这是用血泪换来的。
如果有一天没有一个同性恋的青少年会因为出柜而痛苦,或有“如果是异性恋生活就容易好多”的想法,那这个世界才真正去除了恐同。
艾滋不可怕,恐同才是。
在看剧的时候对有些对话里的内容感到好奇,所以就去搜了一下。
顺便看到一些其它的相关琐碎知识点,分享给大家。
1.这部剧是基于编剧Russell T. Davies和他的朋友们的经历改编。
“粉红宫殿”在当年确实存在。
剧中“粉红宫殿”名字的由来2.全剧中负责联系主线的重要角色Jill,原型其实是编剧童年时期的好朋友。
她在剧中饰演了Jill的母亲。
左边是剧中原型Jill Nalder,右边是由Lydia West扮演的剧中同名角色。
/Credit: Channel 43.这部剧原先的标题叫‘The Boys’,去年改成了出自一首来自Pet Shop Boys的同名歌曲‘It's A Sin’。
图为Pet Shop Boys(宠物店男孩) ‘Actually’ 专辑封面4.1987年,黛安娜王妃去middlesex医院看望了携带HIV/AIDS的病人,她不戴手套与病人握手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大众对艾滋病人的恐慌态度。
5.在当时80年代,锁车的方式不像现在的感应器,而是需要在关门前按下锁车的按钮。
6.在第三集,olly和他的男朋友在讨论哪个名人是gay,于是他们提到了Phillip Schofield。
实际上这个人是在2020年公开承认自己是gay,在此之间他是一个已婚男人,与他的妻子结婚了三十多年,并有两个女儿。
Phillip Schofield7.在Colin第一次从家里来到伦敦租房子时,房东女士说如果他要跟家里人打电话,需要明确是晚上六点前打还是六点之后。
因为,在那个时代,在晚上六点前打电话会更贵一些。
8. 故事发生在1981-1991这十年间,身为老师的Ash被学校喊去校图书馆清理关于同性恋的相关书籍。
因为在1988年英国地方政府颁布了一个叫Section 28的反同条款,禁止本地教育当局和学校传播有关同性恋的信息。
9. HBO同意这部英剧在美国播放的条件是有一个知名的美国演员出演,这就是为什么Neil Patrick Harris出演了第一集。
图为由Neil Patrick Harris 扮演的角色10.在第二集,Ritchie说AIDS是一场诈骗,是制药公司用来骗钱的手段。
因为AIDS在美国开始散发的信息刚传到英国,由于只有男同性恋患上,在当时社会大众认为AIDS是只属于男同性恋的“gay plague”。
因此这也让Ritchie不相信AIDS的存在。
11.剧中RItchie提到自己职业不能说自己是同性恋,否则自己的戏路会变窄。
然而这部剧里所有的同性恋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也是gay。
RTD曾提到他觉得同性恋也可以演异性恋角色,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在扮演着直男。
11.RTD曾是《神秘博士》(2005)的编剧。
在第四集,RItchie在《神秘博士》(1963)系列中的“Regresion of the Daleks”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其实这是为了悼念Dursley Mclinden, 他曾在“Rememberance of the Daleks”中扮演了Sgt. Mike Smith。
在1995年,正值30岁的Dursley Mclinden死于AIDS。
未完待续。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近3800万人口感染艾滋病。
截至2020年6月,2600万艾滋病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未能接受治疗者无法统计。
之所以摆出这两组数据,是因为这次我想推荐一部与爱、同性、以及艾滋病相关的英剧。
借此和大家共同了解,距离现在二十多年前,身患艾滋病的同性恋群体,究竟处在怎样的困境中。
这是罪
故事发生在艾滋病尚且没有一个确切名称的年代。
1981年,三名英国小镇青年用不同的方式,离开了原生家庭,来到繁华的伦敦生活。
王开朗,大学生,人生理想是当大明星,有一对典型的严父慈母;
黑美人,不想被信奉天主教的家族束缚,出柜后毅然决然离家出走;
李憨厚,老实本分,在伦敦一家高级成衣店实习。
这三个年轻男孩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喜欢同性。
也许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们,并不觉得同性恋有多稀奇。
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LGBTQ中的任何一类人,都难以被大众接纳。
除了勇敢做自己的黑美人,王开朗和李憨厚都没向家人坦白。
刚刚到达伦敦时,他们甚至不敢向任何人透露性向。
幸运的是,有人愿意为这些懵懂的男孩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王开朗通过女闺蜜张有爱的介绍,与阳光帅气的许校草进行了人生第一次亲密互动。
结果可想而知,初体验总是带着生涩和尴尬。
好在王开朗和许校草后来成为了朋友,那一晚不太美好的回忆,也随着时间逐渐化为可以在茶余饭后拿来打趣的话题。
没想到,同性之间的情感转变倒是比异性之间自然。
另一边,李憨厚所在的成衣店店长,一眼就看出李憨厚是他的同类。
店长不仅和李憨厚分享了他的爱情故事,还把李憨厚请到家中做客。
李憨厚十分感激店长,当他看到店长和男友三十年如一日般相爱,他突然懂了,就算是同性恋又如何,他也有权力追求幸福的生活。
没过多久,李憨厚在一次同性恋的派对上遇见了王开朗和黑美人。
李憨厚本来就在找房子,他和两个新朋友聊得投缘,立刻决定和他们合租。
三人再加上另外两个好友,张有爱和许校草,四男一女租下一栋租金便宜的老房子,正式开始搭伙过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有个耸人听闻的坏消息从美国传来。
据说有一种病毒,只在同性恋之间蔓延,美国最近就有四十多个同性恋因这种病毒死亡。
几个月后,病毒比消息更快抵达伦敦,店长中招了。
那时即便是伦敦最好的医院,也无法查明那是种什么病毒。
医生猜测病毒源头在某种鸟身上,患者病发后身上的皮肤会一块块溃烂。
医院无法确认病毒的传染途径,只能把店长隔离处置。
他得不到有效治疗,身体每况愈下,男友也离他而去。
李憨厚去看望店长,他难以置信,三十年的感情到大难临头,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没过多久,店长就去世了,病毒则悄然在伦敦扩散。
不过仅仅一个人的消失,并没能引起什么重视。
王开朗和黑美人的生活愈发纸醉金迷,没有家庭的束缚,他们彻底放飞自我。
两人几乎不做安全措施,对男人来者不拒,也从不控制欲望。
当“艾滋病”进入他们的视野,王开朗白眼一翻,觉得这不过是医药商为了骗钱想出来的新噱头。
也对,在那个谈艾滋色变的时期。
很少有人试图去了解艾滋病通过什么传染,病症是什么,该怎么治疗。
又因为艾滋和同性恋绑定,导致大多数人都对艾滋嗤之以鼻。
如果你去问医生,艾滋到底是种什么病?
问出口的瞬间就会被医生轰出办公室。
就这样没过多久,又一个朋友患上了艾滋病。
五个室友中只有唯一的姑娘,张有爱知情。
她特别想照顾朋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她对艾滋病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既然在伦敦无法收集相关的信息,张有爱就拜托去纽约出差的李憨厚,找一找艾滋相关的资料。
毕竟美国更先发现艾滋病,纽约的社会舆论也更开放。
李憨厚不负张有爱所托,却也因为和艾滋病扯上关系,丢掉了工作。
哪怕他只是买了几张报纸,几本杂志。
李憨厚并没有因失业难过太久,他找到了新的目标。
李憨厚来到一家打印店,继续做打工人,并利用工作之便印刷海报,组织艾滋病患者聚会。
不仅如此,他还和张有爱一起,为艾滋病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可是命运何其残忍,它就是不肯让好人有好报。
李憨厚突发癫痫,母亲从老家赶来,把儿子接回家照顾。
李憨厚在老家的小医院验了血,院方推测他的癫痫源于艾滋病毒。
当地警察怕传染,便直接把李憨厚关进一间小黑屋,连上厕所都只能就地解决。
变故发生的太突然了!
室友们也不清楚他到底是通过谁,什么时候感染了艾滋病毒。
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李憨厚回伦敦的大医院,及时接受治疗。
张有爱和许校草请了律师和警方谈判,把李憨厚从小黑屋里解救出来。
王开朗和黑美人终于感觉到艾滋病毒就潜伏在他们身边,稍有不慎谁都有可能感染。
接着,李憨厚在母亲和室友们的努力下,终于转入了正规医院。
艾滋病毒迅速在他体内流窜,李憨厚的抵抗力不断下降,直到他甚至无法承受一次小小的感冒。
他终日精神恍惚,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那个单纯、善良、总是为他人着想的李憨厚,再也回不来了。
某个清晨,李憨厚永远的离开了大家。
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朋友,因艾滋病失去了生命,令室友们终日活在恐慌和悲伤中。
王开朗、黑美人和许校草纷纷去医院验了血。
黑美人和许校草是健康的。
三人中只有王开朗不敢承受验血结果,又害怕体内已经有病毒潜伏,所以他开始背着室友们病急乱投医。
一般艾滋从感染HIV病毒到病毒发展成艾滋病AIDS会有一个过程,而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长达8-9年。
鉴于HIV是一种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王开朗便选择吃生鸡蛋,吃亚麻籽,吃各种增强抵抗力的药。
任何道听途书的偏方,只要对HIV有效,他都愿意一试。
在这个过程中,王开朗试镜通过,即将成为真正的演员。
他还和张有爱一起贷款买下了现在居住的房子。
想着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王开朗再次鼓起勇气,第二次去医院验血。
验血数据不乐观,王开朗深知自己被判了死缓,但他还是选择笑着面对。
王开朗得知患病的当天,第一反应就是和过去告别。
他突然回到老家,久违的给家人做了一顿饭,把父母都吓了一跳。
然后,他来到镇上的小酒吧,向他上学时暗恋过的男同学表白。
就算男同学是个钢铁直男,王开朗也不在乎,他只是想完成最后的心愿。
他要给青春期时令他魂牵梦绕的男孩,跳最后一支舞。
与此同时,张有爱和许校草组织了一次以艾滋病和同性恋为主题的游行。
他们走上街头,为身患艾滋,却仍然备受歧视的朋友们发声。
一开始,游行进行的很顺利,还有路人给予鼓励。
可是很快就有人报警,当警察赶到现场,暴力逮捕参与游行的朋友们。
几十人的队伍瞬间被打散,每个人身上多少都挂了彩。
就在这时,王开朗赶回来了,他冲上前阻止警察。
王开朗知道以自己的小身板肯定谁也打不过,可他就是要为游行出一份力,要为朋友们疯狂一次。
事后王开朗和室友们说明了他现在的身体状况。
但他也请朋友们不要担心,他不会被病魔打倒,他会瞒着家人,积极接受治疗。
王开朗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快,一天三顿按时吃药,直到病魔略胜一筹。
在闻讯赶来的父母面前,他露出愧疚的神色,却只能一次性把事实和盘托出。
儿子的几句真话对人到中年的父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如此巨大的打击之下,王开朗的父母决定把儿子接回家,保守治疗。
母亲在极度的愤怒之下,只能朝王开朗的几个室友,尤其是张有爱发泄。
她认为是张有爱诱拐儿子当同性恋,是黑美人、许校草让儿子感染了艾滋病。
张有爱无力反驳一个即将失去儿子的母亲,她只能和黑美人一起跟到王开朗的老家,只要王开朗的母亲松口,他们就会陪王开朗走完最后一程。
王开朗无疑也想和朋友聚一聚,他在家中卧室的小床上,第一次和母亲说起,他爱过的那些男孩们。
并告诉母亲他从不后悔,因为他曾拥有过那么多欢愉的时光。
说完这些话的那天下午,王开朗走了,他最终还是没能和朋友们好好告别。
母亲为完成儿子的遗愿,才约张有爱见了一面。
张有爱当然无法接受好友就这样离开了他们。
她知道眼前这位母亲正承受丧子之痛,可她必须让对方认清,如果王开朗一直在伦敦的大医院接受治疗,他不会走得这么快。
如果没有那些拒绝承认孩子性向的父母,如果没有那些认为同性恋有罪的人,就不会造成无数像王开朗这样的男孩,把艾滋病当做对同性恋的惩罚。
母亲几次试图反驳,但她发现,自己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她不得不承认,张有爱是对的。
故事最后,包括张有爱在内的所有朋友们,都在怀念那个热情,勇敢,梦想成为大明星的王开朗。
还有许多像王开朗一样的男孩们,他们爱过,被爱过,他们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是罪》看上去是个肯定句,但整部剧都在阐述一个否定句,这不是罪。
HIV是一种病毒,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有病咱就治病。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性取向只决定恋爱对象,并不是艾滋病的成因。
现在想来,剧中的主人公们何其勇敢,他们愿意接纳自我,并愿意为同伴与外界抗争。
他们何罪之有?
就在完整追完《这是罪》之前,我还打算给大家科普一下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或是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但此时此刻,我已经不想再聊那些百度、谷歌能查到的,冷冰冰的知识。
对于LGBTQ群体,或是艾滋病患者来说,我们都不过是局外人、旁观者。
而《这是罪》就是想通过主人公们的经历告诉观众,一个人的性取向如何,是否生病,并不能作为判断他或她的标准。
大家都是生活在这世界上的平凡人,和你我一样。
不过当小众群体需要帮助和支持,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大众友善的目光和包容的态度。
没有嘲笑、没有轻视、少一些恶意的揣度。
毕竟爱是无罪的,爱什么人也是无罪的,唯一有罪的大概只有该死的艾滋病毒。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也有所感触,不妨留下赞吧。
以一个在看作为鼓励,我也会推荐更多冷门好剧,聊更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咚咚
19世纪已经有了艾滋病毒的概念,但是在父母不理解,邻居说闲话,工作不雇佣同性恋的时代背景下,没人会向公众宣布,我是一个gay,也不会去了解艾滋病毒导致的艾滋病会怎样,即使传言已经有无数男同已经死去,可相关报道少之又少。
科林是一个极为规矩的人,待人友好,工作勤奋,但就那么一次遵循内心偏离“规矩”的轨道,他的历史于24岁终结。
可他临走前有母亲对他性向的理解和亲人朋友的陪伴。
Ritchie在知道他感染了hiv后,他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他跟妈妈说我爱你,他回家给家人做了一顿饭,他把自己的餐具撤走没有跟家人一起用餐,他跟曾经喜欢的男孩表了白,他说他没有以后了,他在喜欢男孩的车灯前跳了芭蕾,他回到伦敦跟朋友说他想活下去,他努力治疗他努力生活,可他还是去世了。
吉尔她们在大街上为死去的hiv患者抗议,控诉药商哄抬价格,但是警察来了,他是来抓他们的,打他们的,有些司机在骂他们要用车碾压他们。
那个时代给他们的尊重少之又少,对他们的死亡只当谈资。
剧情大部分些许无聊,也些许俗气。
截图是我认为剧中的核心的输出(仅个人观点)嘴上叫嚣着艾滋病是被编出来骗人的,我们就自在生活就好了的人 其实内心也是恐惧的。
看完有点想念 queer eyes,三刷真善美。
除了必然会死有什么是真的必须发生的么?
我们可以接受社会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嘛?
我们可以接受身边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么?
答案好像都是 可以。
道理上都是可以。
但为什么,真的选择的时候 又不可以了?
你是要过你想过的生活还是社会给予你的生活。
from:香浓和其他她它
艾滋病的出现和爆发,某种程度来说,加速了整个世界对“同性恋”群体更科学或理性的认识。
或许没有艾滋病,大部分人也总会意淫和选择性地给这个群体一些“病”。
但当这种疾病成为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话题之时,它就被赋予了普世的正确解读。
让人们认识它不是“同性病”,不是“鸡奸病”,而同性的性关系也并非不当和错误的,它放大了大多数人对这个群体的困惑和恐惧,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到接受。
放置在今天这个特殊时期,新冠疫情看似是从中国爆发,全球各国开始用“武汉疫情”大肆渲染中国,有色眼镜与政治色彩抹黑也愈加恐怖。
什么时候停止的呢?
那就是疫情的蔓延,当新冠成为全球性的议题时,人们才选择理性和科学地面对它,开始共同面对。
所以,人类总是走着老路。
那就是偏见在历史上好像大多数都是无知的,嘲笑和傲慢也总是无礼的。
望着今天依旧有很多的群体、阶级或观点仍旧被赋予误解或成见之时,似想着,这些人以后得多么羞愧自己今天的行为啊。
所以,不希望“shame of you”,包容、爱、正视、尊重与理解,这是老议题了,可我们总做不到。
现在是凌晨2:17一口气看完了5集,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以前看艾滋病的影视剧都是在已经知道艾滋病的症状和危害后人们面对的问题,这部拍出在所有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同性恋才会得的”病不知所措的情况,很揪心。
医院里很害怕,不分清红皂白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心态,社会上很害怕,如果你有同性恋倾向,不好意思我们不会雇佣你,甚至身边的人也会害怕,因为没人了解这个东西。
一开始我真的是笑的合不拢嘴,最后也是留下了泪水,为那个做所有事情都勤恳认真的科林,为那个独自回到岛上月光下跳舞得里奇,为最终和父亲达成和解的黑人小哥…
三十多年前,联合国正式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于是,每年5月17日就成了“国际不再恐同日”。
这是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群体、学术组织和思想观念转变共同促成的结果。
1980年是一个转折年份。
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白人男性主导的世界,把整个地球上的人带入了两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没有任何人能独善其身。
战后社会失序,意识形态领域剑拔弩张,不仅欧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的运动此起彼伏。
战后废墟上重建的人,一直在不自觉地思考,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我们将会往哪里去?
一些过去忽略的群体逐渐开始发声。
政治上,一些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控诉过去欧美的殖民;在各国内部社会里,占人数一半的女性逐渐获得更多的权利,过去因没有投票权而在事实上是不完整公民的女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进入工厂,从事生产生活工作,战后让她们倒出工作岗位给退役男性,让她们退回到19世纪末的位置,实际上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
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抗争运动与思想冲击,另一部分小众群体也在参与的过程中觉醒了,这就是因为性取向不同而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群。
过去欧美很多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同性性行为,有的甚至会采取强制措施刑罚和“矫正”治疗。
许多人被迫躲入地下,压抑自己的天性,草草一生。
不满足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人时不时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传常识性信息,甚至采取暴力以博得公众的关注。
目的只有一个,即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是错误的,有非常多边缘人群就生活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在本质上也没什么不一样。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学术界早期关注性别议题,是在文化领域。
文化史关注人本身,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一切行为及其背后的逻辑都可以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具体而言,“美国研究”是一门很新的学科,大致产生自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
像哈佛、耶鲁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研究者不满学术研究日益脱离大众,一些边缘学科和领域另立门户,于是,由“小众学科”和边缘领域交叉起来的新学科建立起来了。
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两性关系,半个世纪后,性别和性取向等更多元化的主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一个小众的群体,记录他们的抗争活动,逐渐深入分析他们的诉求和造成歧视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等。
从隐含在更广泛的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成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为什么说1980年是转折之年呢?
因为在经历了短暂的性解放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新的年代,一种可怕的疾病蔓延在性少数群体之间。
人们不再无忧无虑地享受性行为带来的快感,相反,有一段时间,它被称为“男同性恋癌症”,因为患病的人群里,很多是曾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男人。
人们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谈“艾”色变。
里根政府最初没有任何措施控制病情蔓延,甚至纵容疾病蔓延。
如果想了解这种疾病是如何在美国蔓延开来的,可以读一下《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艾滋病的传播没有疆界,也不分男女老少,更无关性取向,一视同仁。
在《直人国度》(The Straight State: Sexuality and Citizenship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中,玛格特•卡纳迪(Margot Canaday)分析了美国政府从20世纪开始,怎么一步步从移民、军队和福利制度上歧视性少数群体,政府政策的前提都是“男女是正常行为,同性乃违逆自然规律的行径”,进而把性少数群体当成二等公民,这种政府行为和结构性的歧视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们的观念,其恶劣影响延续至今,一时难以消除。
学术与大众并非完全脱节。
通过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民众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可能是性少数群体,他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经历过歧视乃至霸凌。
印象很深,汤姆•汉克斯凭借主《费城故事》和西恩•潘主演《米尔克》,先后斩获奥斯卡影帝,这两部电影都是真人改编,前者是一位被发现患艾滋病而被污名化乃至解聘的年轻有为的律师,后者则是美国最早公开自己性取向的政客,在竞选成功后遭恐同人士暗杀。
其实,他们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比很多人都优秀,都致力于改善自己所在的社会,让更多人生活境遇变好。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各国拍摄了很多涉及性取向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有几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视剧,都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性少数群体的遭遇、抗争活动和他们努力的结果。
瑞典的《戴上手套擦眼泪》聚焦向往自由的男孩和艾滋病,通过美好少年在最辉煌的年纪突然陨落,揭露新疾病的可怕和人们的恐惧。
最打动我的,可能是医护人员的同情与悲悯。
当人们不知道艾滋病成因,却看着二十多岁的青年等待死去,年轻的护士本能地用手擦拭他的泪痕,年长更有经验的护士厉声制止,让她“戴上手套再擦眼泪”。
后者并不是冷血,而是见得多了,不得不收起同情,保护好自己,让病床上的患者稍微舒服一点,足矣。
法国的《骄傲》则以主人公从少年到中年的经历为主线,1981、1999、2013三个年份,对应法国左翼执政、同居法案通过、同性婚姻法通过。
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关系、伴侣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下发生改变。
一次次做选择,矛盾冲突后的和解,让人一点点成长。
剧里还涉及同妻、同性伴侣领养等主题,非常多元地展现法国性少数群体在争取权益的同时面对的阻力。
美国的《当我们崛起时》是一部半纪录片,记录了性少数群体从里根政府到克林顿时期,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通过社会运动,让政府承担起遏制艾滋病的责任,消除军队对性少数群体的排斥和歧视,虽然政争取婚姻平等的努力一时失败,但是,生命不止,抗争继续。
另一部纪录片《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则讲述了性少数群体在小荧幕的历史演变。
对所有性少数群体来说,出柜都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尤其是在银屏上展现给所有观众看,特别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制片方、广告商、赞助者。
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甚至化为攻击性的行动,而这些在电视上勇敢做自己的人的举动,助推更多人选择骄傲骄傲地做自己,而不需要时时刻刻戴一副面具。
这可能是在大众传媒时代,对性少数群体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也就是在这种相得益彰的推动下,转变了美国社会的保守风气,终于在2016年通过了同性婚姻法,在社会、文化、法律等全方位承认了性少数群体和非二元性别观念。
传统男权实际上也延伸到现在,男同性恋更受关注,相对来说,女同性恋群体的声音仍处在低位,尚待进一步发声。
2021年,《同志亦凡人》编剧在英国导演了《这是罪》,展现英国性少数群体面对艾滋病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是同性恋群体从天堂坠入地狱般的十年。
艾滋病,被冠以“男同性恋癌症”之名,夺去了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从一无所知的极端恐惧,到争取自己的权益展开抗争,前提是认清自己、承认自己、接纳自己。
不同于瑞典的《戴上手套擦眼泪》和美国的《当我们崛起时》侧重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全景,这部剧展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接纳或者不接纳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回归人性,把人和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当成最珍贵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出演本剧的全部是已经出柜的演员和艺术家,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和他们亲友曾经历过的,尤其让人动容。
或许有人说,当下“政治正确”太过头,影视艺术作品不应该过多关注这些边缘群体。
但是,在整个人类社会里,多元取向和流动性,原本就是更符合人性的,传统两性观念,家长制,男性霸权等等,都应该扬弃。
或许做不到人人都能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但是,至少在面对自己亲友的求助,或者困惑的时候,发自内心,给他们一个微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就很好了。
RTD老了
有够无聊
女性角色塑造得很失败
The collective memory must live on.
有点太套路太刻意煽情了,情绪铺太满
我永远喜欢RTD的一切剧
我有段时间迷Olly看了他好多电影啥的 这剧他的角色和之前的好不一样 活泼泼的也蛮合适 Durrells妈妈演得很好 Jill好暖啊最后病房那段看哭了
我觉得这部一般……
烂番茄100% IMDB和豆瓣都是9.1 所以没啥需要说的了 看就是了!……剧中最可怜的是C 哎……某人被迫揭露患艾滋的那一幕 让我想起了我超爱的brothers and sisters 里面的saul也是这样子 因为流血才告诉大家他得了艾滋的……那一集也是全5季里最惨的一集……看这是罪大家记得准备好纸巾 特别是后三集 你如果能控制不哭 那你大概不是人 哈哈
像是从pose里摘了一个片段扩写的剧本
i had so much fun.
我真的好喜欢colin啊,他那么乖巧规规矩矩,连老板对他性骚扰都不知道怎么躲避😭
同为罪。从第三集开始放催泪弹。RTD确实好会写,但除了jill这个角色,她全程没有自我,围绕在一个个男性朋友身边而存在着,RTD最后还让她去和“母亲”进行终极对峙,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感觉非常不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开始在英国蔓延,一群年轻人经历了新奇,释放的快乐,到恐慌,再到死亡。刚开始对一言两语的传闻不屑一顾,依然要party all night。没经历过艾滋恐慌,生活在对这个病毒已经了解不少的年代,刚开始看的时候对他们灯红酒绿的生活表示惊讶,可是病毒刚到的时候我们能知道多少啊?我以为生活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快乐,还有梦想可以去追求。可是快乐的生活突然就消失了,连同“我自己”都消失了。短短五集,能感觉到当时AIDS pandemic到来时的真实,“疾病的隐喻”,家庭,社区的支持,歧视。
没那么好
3星半,整体表演和镜头戏剧感很足,也有很多优秀的细节,但内容缺乏核心支撑,当然单以记录为目的的话倒也足够。
剧集有《当我们崛起时》,电影有《120击》,这部就,,,一般
最后一集 what a fucking mess. Show me more anger!!!
有毒父母这个点踩得挺好。但为了强行展示多样性,弱化了父亲的恶劣,反而把劣性集中给一个母亲的角色。这部剧的女性角色都还在为男性让道。当男主说自己和其他人ml有多快乐时,实际上这个情节和台词有意淡化了“滥交”的性质。更不用说这场滥交行为中受害的女性,台词里一直强调boysboysboys,但现实中的男同有一部分会以“双性恋”的名义去和女性接触。当最后一集两个女性为boys的悲苦争锋相对时,场面十分吊诡。“他因为羞耻”才不断去和人ml,传染别人,这是影视里的原话,这里面的受害者必然有女性。这是一部女性(包括女同)被边缘化的片子,而结尾高潮的漩涡中心竟然是两个女性?为boys们不平?几乎所有父亲角色都加封圣人,还有一个问孩子“你能原谅我吗”,这就是老男人在影视中的豁免权。隐身的男人。导演贼得很。
可怜的巴尼叔,第一集就杀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