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勇士

12 Strong,12猛汉(台),12壮士(港),骑兵团,马背上的战士,Horse Soldiers

主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迈克尔·珊农,迈克尔·佩纳,纳维德·内加班,崔凡特·罗兹,杰夫·斯塔尔茨,萨德·拉金比尔,奥斯汀·赫伯特,奥斯汀·斯托维尔,本·奥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西班牙语,乌兹别克语年份:2018

《12勇士》剧照

12勇士 剧照 NO.112勇士 剧照 NO.212勇士 剧照 NO.312勇士 剧照 NO.412勇士 剧照 NO.512勇士 剧照 NO.612勇士 剧照 NO.1312勇士 剧照 NO.1412勇士 剧照 NO.1512勇士 剧照 NO.1612勇士 剧照 NO.1712勇士 剧照 NO.1812勇士 剧照 NO.1912勇士 剧照 NO.20

《12勇士》剧情介绍

12勇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2001年911事件后一支美国特种兵小分队被派往阿富汗山区执行任务。锤哥扮演“绿色贝雷帽小队”队长,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妻子Elsa去执 行任务,带着12人的小分队踏上了阿富汗征程,并说服了北方联盟将军来共同对付塔利班及基地组织。为配合阿富汗地形和攻敌战略,特种部队们驾着马匹化身骑兵队,在险恶的山区追击敌军,一连串生死交锋的激烈战争一触即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妻子结婚了孤身一人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桥之彼端遥远时空中2~白龙的神子幸存危机丹顶鹤女孩囧途囧行破门:两个疫病神西伯利亚和他花葬说谎的山歌暗夜行者谍海危情浪漫满屋深入敌后:危险营救愤怒乒乓球黑帮天使小房东再见巴黎五月八月鲨鱼:起点童话婚礼第二季窈窕熟女墓中无人香水9号女神生死缉毒导火线吹响悠风号合奏比赛篇

《12勇士》长篇影评

 1 ) 是“骑”兵,不是骑兵——《12勇士》骑马突突突夸张剧情背后的真实历史细节

《12勇士》上映后,评价众说纷纭,看到骑马突突突的情景,更是让人一头雾水,甚至有新闻出来,表示一些前绿贝队员对此很不满。

当然,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总是会参杂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一些过于夸张的情景不免会对观众产生误导。

笔者攥以拙文,聊聊那些夸张剧情背后的真实历史细节。

电影海报非常潇洒帅气,然而骑马打枪并不存在 如果非要细究,所谓First boots on the ground,即9.11事件后第一批进入阿富汗的,应该是代号Jawbreaker的中情局8人特遣小组,人员来自中情局特别行动处特种作战大队(CIA SAD-SOG)和反恐中心。

他们携带1000万美元现钞,进入阿富汗北部地区寻找北方联盟这样对抗塔利班的军阀头目及武装组织。

影片中出现的中情局人员,即是指该小组,其正式名称为北阿富汗联络组(NALT,Northern Afghanistan Liaison Team)。

该小组在9月14日就来到了乌兹别克斯坦,于9月26日乘坐一架尾梁编号91101的米-17直升机,潜入至喀布尔北部的潘杰希尔山谷,见到等候多时的北方联盟代表。

并建立了行动基地,与远在美国佛吉尼亚州兰利的CIA总部反恐中心保持通信联络。

中情局特工在尾梁喷上91101机号的准备工作,曾经有国内航空杂志和论坛说该机号是为了混淆视听,故意模仿解放军陆航部队编号,就差前面标上LH的拼音缩写。

实际并非如此,机号本身是为了纪念9.11事件,后两位01是指进入阿富汗的1号机。

2008年,美国一位画家创作的纪念当时行动的油画

CIA SAD-SOG队员与91101的合影

停在潘杰希尔山谷的91101 而ODA 595准确说是第一批进入阿富汗的美军之一,当天同时进入还有ODA 555。

原本美军计划让特种部队与中情局人员在9月14日就进入阿富汗,但种种原因,CIA也未能更快地部署到位,ODA 595所属的绿贝第5特种大队作战兵力在10月5日才开始向乌兹别克斯坦的K2空军基地部署,美军正式发动“持久自由行动”是在10月7日。

临行前ODA 595队员合影。

从左至右按人头依次为:Bill Bennett,Robert Pennington,Paul Evans; Andy Marchal,Steve Kofron,Mike Elmore,Chad J,Pete W,Mark Nutsch,Steve B,Vincent Makela,William Summers 如影片中所描述,10月19日夜间,ODA 595的任务搭载第160特航团的MH-47支奴干直升机,飞越兴都库什山脉,进入马扎里沙里夫以南约75公里的Dehi与杜斯塔姆领导的乌兹别克武装会合。

ODA 555则是进入潘杰希尔山谷,与中情局人员会合,支援当地的塔吉克武装。

现实中与杜斯塔姆合影的ODA 595指挥官Mark Nutsch上尉,电影中演员Chris Hemsworth饰演的Mitch Nelson原型人物

2016年,当时已是少校的Mark Nutsch(中)参与Horse Soilder雕像举办的9.11纪念活动,如今他已退役。

最右是电影原著Horse Soilders作者Doug Stanton

时任ODA 595助理指挥官二级准尉Bob Pennington(右)与Mark Nutsch(左)出席电影首映活动,电影中他的名字叫Hal Spencer,在最后的战斗中受重伤,现实中他毫发无损,队里也没有一个人受伤。

影片片名12 Strong,看上去是为了突出ODA595一个绿贝标准12人作战分遣队的英勇气概,不过要按真实情况的话,应该是叫14 Strong,毕竟当初配属ODA 595的还有两名来自美国空军特种部队的战斗空管员(CCT)Bart Decker和Mike Sciortino 。

部分绿贝队员有联合末端打击引导(JTAC)能力,不过呼叫近距离空中打击(CAS)进行空管还是要依靠两名专业CCT。

世贸中心纪念遗址对面那个Horse Soilder的纪念雕像,底座写了绿贝的拉丁语座右铭“解放被压迫的人”(De Oppresso Liber),虽然设计者说没有参考任何照片,但看上去非常像来自空军第23特种战术中队的Bart Decker。

上述两幅照片非常出名,焦点人物一度被当成ODA595或是ODA555的绿贝队员,实际上是CCT Bart Decker 电影里Mulholland上校给主角介绍任务时,称其带队的ODA 595为“匕首”特遣部队,实际并不准确。

现实中的“匕首”特遣部队(Task Force Dagger)包含绿贝第5大队在阿富汗北部部署的多支ODA,以及配属给这些绿贝的CCT和ETAC,还有运输他们的第160特航团。

ODA 595只是特遣部队的一部分兵力。

片中扮演绿贝第五特种大队指挥官John F. Mulholland Jr上校的演员William Fichtner,大部分人应该对他在《黑鹰坠落》里塑造的三角洲军士长桑德森影响深刻

2016年出席9.11纪念活动的John F. Mulholland Jr,当时他已于2015年从SOCOM副司令职位上退役,不过现场很正式地穿着退役前的中将军衔礼服发表演讲

参与当年行动的第160特航团机械师Mark Baker 出发前,ODA 595所在的K2空军基地(Karshi-Khanabad Air Base)并不像电影里那样,到处是帐篷,一副井井有条的样子。

当时部署十分仓促,临时基地的建设还在进行,大部分绿贝队员都睡在前苏联时期修建的地堡机库的地面上。

部署初期的K2空军基地实际情况十分破败 电影里说ODA 595以及指挥官都缺乏实战经验,这点非常不符合事实。

ODA 595本身任务重点就是针对中东中亚地区,之前经常培训科威特、巴林等国特种部队。

早在2000年,ODA 595就曾去过乌兹别克斯坦进行JCET项目,培训乌兹别克斯坦空降旅和特种部队。

(关于什么是JCET项目,请看【新闻动态】近期美国特种部队与塞尔维亚的JCET项目)

参与JCET项目的乌兹别克斯坦特种部队 片中很大一部分剧情,是讲ODA 595队员如何取得杜斯塔姆的信任,让他全力支持美军打击塔利班的行动。

实际上,杜斯塔姆根本不需要绿贝队员来拉拢取得信任,他本身就是中情局长期培养的反击塔利班势力,他对美军的到来一直是盼星星盼月亮。

杜斯塔姆早年是受苏联扶植的阿富汗共产党政府的一名高级军官,受过苏军培训,所以像影片中一样会俄语。

苏军撤离后,他又成了一名军阀,加入过马苏德(影片开头新闻中,9.11事件两天前被塔利班刺杀的那位塔吉克族领导人)为首的北方联盟与普什图人作战,并夺取了喀布尔。

1996年塔利班在取得喀布尔控制权后,他逃到了马扎里沙里夫,后来由于副手背叛他投靠塔利班,不得已在1997年流亡土耳其。

效力于纳吉布拉政府时期的杜斯塔姆 早期,中情局根本看不上杜斯塔姆,但是1998年基地组织策划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后,中情局开始策划对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以及庇护他的塔利班政权予以打击。

这时候,熟悉中亚中东局势的美国外交官查理·桑托斯建议中情局培养杜斯塔姆,因为阿富汗除了在潘杰希尔领导塔吉克武装的马苏德,能召集人马对抗塔利班的人,有实力的也只有杜斯塔姆,他毕竟是乌兹别克武装领导人。

1997年,带着部分亲信秘密跑路的杜斯塔姆马队 中情局在1999年6月,开始向马苏德的塔吉克武装提供支持。

2001年4月22日,杜斯塔姆和多名手下乘坐中情局提供的米-17直升机,从乌兹别克斯坦潜回阿富汗北部自己原先的老巢。

马苏德和杜斯塔姆在9.11事件之前,就在中情局支持下,对塔利班进行不间断的袭扰,但是收效甚微。

而且引起塔利班的激烈反应,马苏德被刺杀也印证了塔利班的强硬态度。

9.11事件后,由于美军要展开行动,同样是在查理·桑托斯的引荐下,杜斯塔姆也进入了JSOC的视线。

CIA最初是不太情愿JSOC接触杜斯塔姆,后来因为军事行动的介入,中情局和军方达成合作,让一支绿贝小队支援杜斯塔姆,并与在乌兹别克武装里的CIA特工合作,任务最后就分配到了ODA 595的头上。

马背上的Mark Nutsch

与杜斯塔姆握手的ODA 595队员Bill Bennett,2003年在伊拉克拉马迪的一场战斗阵亡,是目前为止,原ODA 595队员里唯一不在世的。

照片为战地记者 Robert Young Pelton拍摄,Pelton在恰拉疆监狱暴动事件发生第二天,来到马扎里沙里夫,采访了杜斯塔姆和部分ODA 595队员。

电影中的呼号也与现实不符,ODA595的呼号是Tiger 02。

在电影最后关键一战马扎里沙里夫战役中,ODA 595实际上是被分成了五个小组。

由队长Mark Nutsch和一名通信军士组成指挥组,呼号Tiger 02,跟随杜斯塔姆的大部队。

剩下四个均为三人小组,呼号分别为Tiger 02A、Tiger 02B、Tiger 02C和Tiger 02D,其中C组配有一名CCT,D组有一名新配属进来的空军末端打击引导员(ETAC)。

马扎里沙里夫战役中进行空地引导作业的绿贝队员,以及CCT和ETAC 马扎里沙里夫战役中,也绝无骑马突突突的情景,不说不符合作战常识,即便是正经的开枪,现实中的ODA 595队员也没有几次。

参考美军条令JP 3-05,外国内部防卫(FID)和非常规战(UW)任务的核心,主要是培训和支援,以及一定程度正面作战。

现实中绿贝队员和杜斯塔姆,以及他的手下,最长干的事就是聊天,各种吹牛逼拉近乎,缺钱了让CIA的人给,缺武器装备让人空投,时不时表演一下JTAC,让大家一起观摩B-52扔下炸弹的震撼场面。

按照Mark Nutsch的话说,他们要让杜斯塔姆和他的中高层军官觉得,美国人确实有存在感,能帮助他们打赢塔利班。

骑马不过是因为阿富汗山区地形条件所限,为了达到机动作战目的,而使用马匹作为工具,并不是像电影原著小说所描述,什么“结合了现代科技和骑兵战术”。

小说作者Doug Stanton虽然表示是纪实文学,参访过当事人,通过了审查后出版,但实际上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自我想象。

例如当初接受Doug Stanton采访的Mark Nutsch说自己原来喜欢看历史书籍,对蒙古骑兵战术很感兴趣,来到阿富汗竟然也像骑兵一样骑马作战。

Doug Stanton理解成为古代似的骑兵作战写进书中,后来势必也对电影摄制方产生影响。

除了马匹,ATV也是重要的机动工具,十分适合用于山区道路 他们在呼叫空中支援时,确实遇到了塔利班的BM-21”冰雹”火箭炮向天吉山谷行进中的塔吉克武装开火,但是杜斯塔姆部队的损失并不严重,而且很快就被美军的空中力量所消灭,并不是像影片中虚构的那样,像骑兵一样冲锋进火箭炮阵地,一番厮杀后才解除了威胁。

塔利班武装人员在遭受重创后,立刻失去了抵抗意志,一万余人的大部队立刻向昆都士方向溃散。

当年拉姆斯菲尔德在电视上放出的著名照片 而片中提到了从西面支援参与合围塔利班的阿塔将军,以及另一支绿贝,是指ODA 534,呼号Tiger 04。

电影里杜斯塔姆开始和阿塔有利益冲突,还要争地盘,后来又顾全大局放弃了。

其实这都是编剧想象的,在美军发动马扎里沙里夫战役之前,各路军阀十分配合,甚至可以说是听话。

在美军协调下,早已划分好地盘,因为他们迫切希望美军能立刻支援到位,然后消灭塔利班。

记者采访杜斯塔姆和Mark Nutsch 片中的杜斯塔姆喜欢用无线电直接联系塔利班,说“我来干死你”这种话。

现实中确实如此,而且实际情况更为搞笑。

因为轰炸塔利班,配属ODA 595的两名CCT携带了特种作战部队激光标定器(SOFLAM,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 Laser Acquisition Marker),在夜间透过夜视仪能看到很明显的红外激光光束。

杜斯塔姆对这种装备很震撼,管它叫“死亡光束”。

每次要打击塔利班前,他就会用无线电喊话,先学一段炸弹划破空气和爆炸的声音,然后说:“美国人用死亡光束来干你们了,快投降吧!

”很多时候确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塔利班分子听到后选择了投降。

AN/PEQ-1A SOFLAM是阿富汗战争初期美军和CIA常用的对地攻击引导设备 马扎里沙里夫战役中包围了一个叫法扎尔的塔利班指挥官,杜斯塔姆听到CCT联系空中AC-130炮艇机的回复无线电通话音是名女性,立马要求绿贝队员把通话设备对着他的对讲机,让对方听到女声。

然后,他对法扎尔说:“听到了吧,天上有死亡天使,我们还有死亡光束,不投降就下火狱吧!

”过了没多久,法扎尔的人就自动投降了。

马扎里沙里夫战役结束后,军阀们在一座铁桥上小憩会谈,Mark Nutsch也坐在其中 电影中的ODA 595在马扎里沙里夫战役结束后,就撤回K2基地了,实情是他们后面还待了很久。

配合杜斯塔姆进城后,一群大概900人的巴基斯坦塔利班志愿者负隅顽抗,占据了一所前女子学校,后来被废弃的建筑物作为据点。

杜斯塔姆的手下久久攻不下来,于是ODA 595派人抵近侦察,让新派来随队的那名末端打击引导员Stephen E. Tomat引导精确制导炸弹,炸死了据点内的武装分子。

Stephen E. Tomat后来因为在马扎里沙里夫战役里表现出色,还获得了银星勋章。

绿贝队员跟着北方联盟士兵进入马扎里沙里夫城内

Stephen E. Tomat 战斗结束后,ODA 595队员还捕获了那个著名的美国圣战分子约翰·沃克·林德,开始他不说英语,谎称自己是阿拉伯人,名叫穆罕默德·哈马迪。

但最终还是被CIA特工甄别出来,被临时关进了恰拉疆监狱。

半个月后,恰拉疆监狱发生暴动,ODA 595也参与了平叛行动,不过主要是和SBS寻找被围困在监狱里的CIA特工约翰·马克·斯潘,后来找到了斯潘的尸体,斯潘也成为了第一个在阿富汗阵亡的美国人。

约翰·沃克·林德出生在一个爱尔兰裔美国家庭,16岁时选择皈依伊斯兰教,后来受到极端主义思想影响,跑到也门加入了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并且在那学习了阿拉伯语,后来又辗转到阿富汗,作为志愿者加入塔利班。

准备去恰拉疆监狱,寻找约翰·马克·斯潘的ODA 595队员

绿贝队员在进入恰拉疆监狱的战前准备阶段

镇压恰拉疆监狱暴动结束后,杜斯塔姆庆祝胜利,邀请ODA 595队员和记者Robert Young Pelton吃饭

Mark Nutsch送给杜斯塔姆的一副匕首特遣部队纪念画,标题From The Regulators是因为记者Robert Young Pelton戏称绿贝们为监管者(The Regulators) 在杜斯塔姆所控制的地区局势稳定后,ODA 595才开始撤退,不过杜斯塔姆希望他们能至少留下来半年,能让他得到更多好处。

正如电影所描述的,绿贝队员大部分都不会骑马,后期因为需要骑马机动,不得已还空投马鞍,甚至空投重印了废止半个世纪的野战骑兵驯马条令FM 2-5。

后来美国陆军干脆在2004年重新编了一本特种部队驮畜动物使用条令(FM 3-05.213 (FM 31-27) Special Forces Use of Pack Animals),专门教怎么利用马、驴、骡子,甚至山羊、骆驼之类的动物进行机动。

2014年,这本条令还进行了更新。

不过要强调一点,这个不是教骑兵战术,时代在进步,现实中再出现古代或近代骑兵战术就很可笑了,美军现在所谓的骑兵中队,骑兵分队条令,是指陆军装甲合成部队编制,早已变成了荣誉称号。

所以,如本文标题所讲:他们只是“骑”兵,不是骑兵。

参考文献:Learning from the First Victories of the 21st Century: Mazar-e Sharif —A Preview. William M. Knarr, Jr Robert F. Richbourg, John Frost.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2004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 Battle Reconstruction: Battle Site Survey and Ground Force Data Reconciliation. William M. Knarr Jr, John Frost.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2004参考媒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年3月刊:THE LEGEND OF HEAVY D AND THE BOYSPBS 2002年8月2日电视采访记录:Interviews - U.S. Special Forces Oda 595 | Campaign Against Terror | FRONTLINE | PBS本文不接受任何无偿性质转载,用稿或是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并按国家相关稿费标准商议稿酬事宜。

原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矛尖研究会”:【观影手册】是“骑”兵,不是骑兵——《12勇士》骑马突突突夸张剧情背后的真实历史细节在信息爆炸,各种杂乱资讯充斥的今天,当你打开手机、电脑看到各种惊悚题目时,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对特战信息感兴趣的你,如何才能不被各种地摊、软文和洗稿文所迷惑?

欢迎关注“矛尖研究会”。

“矛尖研究会”关注重点:特种作战与特种部队的现状、历史、技战术和装备公开源情报研究与交流。

我们所有的文章均为作者原创,不做单方面主观性分析,追求专业性和严谨性,因此每周发布次数较少,文章数量不多,力求保证质量。

我们试图从浩瀚的公开源信息中萃取精华,从层层地摊软文中拨开迷雾,帮助读者朋友们增强分辨力,搭建共享和交流可靠知识的平台。

感谢各位持续关注,关注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2 ) 希望阿富汗能够真的越来越好

很有意思的翻译:阿富汗是帝国主义必争之地... 我看说成“帝国主义”,有歧义。

原文是"This isAfghanistan,Graveyard of many empires”, “这里是阿富汗,很多帝国曾经的坟场”。

专门看了下维基百科,阿富汗历史确实很有意思,真的是被无数帝国占领过。

历史上:波斯帝国、塞琉古帝国、孔雀帝国、贵霜王国、大唐帝国(嘿嘿)...... 本国的杜兰尼王朝、巴拉克查依王朝。

我在加拿大定居了15年,从西方和大部分国家的眼光看这场战争,是正义和自豪的。

最初的初衷当然是单纯的军事报复,但随后塔利班的恶行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支持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我记得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加拿大的运动员们都在电台上表示对阿富汗前线战士的敬佩和祝福,表示自己的拼搏无法和那些解放阿富汗的战士相比。

我们公司的一位经理也去了阿富汗,经常发回照片,大家都为他感到自豪。

我只希望阿富汗能真正民主富强起来。

本篇无疑把附带伤亡都删略了,虽然主旋律没有错,但是典型的英雄主义,美国人又自吹自擂了一番。

题外话,美国人是有名的自大。

我们这边的很多人都喜欢挑逗美国人。

比如我的Boss是个英国人,讲他年轻时候还在伦敦的时候,他们一堆英国小伙子在酒吧喝酒,碰到个上来搭腔的美国人,愣是用英式幽默把那个美国人搞得很难堪。

你要是跟10个加拿大人聊起美国人,估计有3个都能编出个啥故事,在什么什么地方碰到个傲慢的美国人...... 呵呵,树大招风,这个片子又是个典型的招红眼片。

 3 ) 为谁而战

2022.04.06

911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军方忙做一团,长官鲍尔斯和属下尼尔森队长说话都气急败坏的带着火气,冲的要命,也难怪,非常时期,千头万绪,焦头烂额的,谁还顾得上文雅礼仪这些闲扯淡的东西。

911让很多美国人的生活也就此改变,首当其冲的是特战队员家庭,“等你回来了,我才会爱你”,这句话代表了特战队员家属们的纠结心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战队员的家庭也是一样的,大多数特战队员老婆都哭哭啼啼的,也有例外,不哭不闹忙着刷洗烤箱,老公要临走前快速温存一下,被严辞拒绝“先都别想,只有让你憋着,才能确保你回来”,这都什么逻辑。

美国人也谙熟师出有名的道理,一场战争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很重要,将军送给尼尔森队长一块世贸双子塔的残骸,表明是为国家和正义而战,美国军队也非常重视战前鼓动和动员。

深入敌后,联合北方联盟军阀阿布都·杜斯塔姆将军,协助他对付塔利班,夺回马扎里沙里夫城。

12名特战队员加上北方联盟的2百多职业军人,对付拥有导弹、火箭弹、迫击炮、机关枪等重武器的5万多塔利班,美军和塔利班力量对比是1比5千。

这部电影把美军吹的有点大,即使美军有得力的空中支援,也有点悬,加拿大人拍的电影可没有这么邪乎,同样是和塔利班作战,4名加拿大士兵组成的狙击小组让3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包围,弹尽粮绝后硬是被灭了,感觉加拿大人拍的比较真实。

为了躲避沙尘暴和导弹的袭击,美军的支奴干直升机要飞到2万5千米高空,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吹牛。

阿布都·杜斯塔姆将军喜欢“以貌取人”一开始他并没有看上尼尔森队长,嫌他没有一双杀人的眼睛而不信任他,他的副手斯宾塞倒是长了一双杀人的眼睛,尼尔森主动请战,于是尼尔森和杜萨塔姆在互相不信任的猜疑中开始第一次合作打击塔利班。

很快尼尔森就让将军见识了一把“笑面虎”大开杀戒的厉害。

美军的到来早已家喻户晓,塔利班自然也知道了,塔利班领袖穆拉·拉赞悬赏美军特战队员的项上人头,一具尸体10万美元,一件染血的制服也赏5万美元。

尼尔森用望远镜目测引导美军轰炸机在3万米高空投弹,结果全投到目标区以外去了,尼尔森不顾杜斯塔姆将军的阻拦抵近测绘目标距离,遭到塔利班的围杀,又差点让美军自己炸弹炸死,尼尔森的英勇让杜斯塔姆将军刮目相看。

阿富汗少年真可怜,连年的内战和外患让他们家破人亡,失去了幸福快乐的童年,饥寒交迫的苦日子让他们无缘美味佳肴,美军士兵给他一只棒棒糖,居然不知道剥糖纸就往嘴里塞,看的让人心酸。

那么小的年纪就扛枪上战场,随时可能丢了命,想想让人嘘唏不已。

杜斯塔姆的战法颇有些古代人打仗的范,美军一顿狂轰滥炸后,杜斯塔姆的骑兵发起冲锋,美军的飞机炸弹辅以杜斯塔姆骑兵强大地面火力攻击,杀的塔利班鬼哭狼嚎。

关键时刻,塔利班的坦克不知从哪冒了出来,偏偏这个时候美军的飞机没油了,战斗态势瞬间反转。

杜斯塔姆的人被打的人仰马翻,刚刚还吃棒棒糖的少年也战死。

尼尔森急忙带领特战队员杀入敌阵,才掩护杜斯塔姆撤出,这时杜斯塔姆才由衷佩服尼尔森“现在你有杀手的眼睛了”。

这一仗打得窝囊,双方都死伤惨重,尼尔森和杜斯塔姆发生激烈争执,杜斯塔姆直指美军作战的软肋“你们怕死,恐惧打仗,想不流血就取得胜利”。

杜斯塔姆教会尼尔森不要像军人一样思考,要用心思考“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不是飞机大炮,而是人的内心,我的军队里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只有视死如归的战士”。

不过两人最终达成共识,美军要穿越沙漠无人区,从背后出击,直插塔利班扼守的交通要道天吉峡谷,切断塔利班的补给线。

杜斯塔姆的进攻遭遇伏击,他不退反进,受到鼓舞,尼尔森带领美军特种兵积极配合,共同击退塔利班。

收复失地,解放拜申村,让杜斯塔姆将军感慨万千,在这里塔利班拉赞杀死他的家人,制造了一起起令人发指的血案。

穿插到天吉峡谷的美军进展顺利,引导美军飞机炸毁塔利班的坦克等重武器和弹药运输队,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

就在杜斯塔姆和尼尔森一路高歌猛进,准备和拉赞的塔利班决一死战的时候,美军上层为了双保险,竟然走了一步臭棋,派出另一种特种小分队协助北方联盟由阿塔·穆罕默德将军带领的部队进攻,直取最终目标马扎里沙里夫城,杜斯塔姆将军听说后当场不干了,让他啃骨头,他的死对头吃肉的事是万万使不得的。

现在该轮到尼尔森来教育杜斯塔姆将军,给他上政治课了“你不是为了报仇雪恨来和塔利班战斗的,你也没有战士之心,只不过是一个抢地盘的军阀而已”,尽管尼尔森苦口婆心的劝说,杜斯塔姆将军还是领着他的人撤了。

眼看功亏一篑,尼尔森和队友们都不甘心,决定同心协力以一己之力挑战人多势众的塔利班。

尽管美军飞机的炸弹给了塔利班沉重的打击,但是地面的战斗依然惨烈无比,塔利班用人体炸弹来诈降,哈尔受了重伤。

塔利班的多管火箭炮更是给刚刚返回参加战斗的杜斯塔姆将军的部队巨大的杀伤。

尼尔森冒着塔利班的强大火力向火箭炮基地发起决死冲锋,目睹这一切的杜斯塔姆将军开始由衷的佩服尼尔森,紧随其后,拼死一搏。

趁着塔利班的火箭炮装填弹之际,尼尔森和杜斯塔姆联手冲入敌阵,在火箭炮重新发射的前一刻占领了火箭炮阵地,杜斯塔姆将军亲手击毙了拉赞,残余的塔利班开始溃败,四处逃散。

想不到杜斯塔姆将军竟然主动和阿塔将军握手言和,把马扎里沙里夫城让给了他,看来最后这场残酷的决战让杜斯塔姆将军也明白了许多。

尼尔森称赞他做出来正确的选择,杜斯塔姆将军却意味深长的说“正确的选择?

没有那回事,这里是阿富汗,许许多多的帝国坟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就算是你们也一样,美国将成为在这里的一个族群,如果你们离开就是懦夫,留下了我们就是敌人,但是你永远都是我兄弟,等我走进那座城市,就升起你的旗”。

临别,杜斯塔姆将军把自己用了一辈子的短鞭送给了尼尔森。

尼尔森把将军送给他鼓劲的那块纽约双子塔的残骸,深深的埋在了他们浴血奋战的阿富汗土地里。

王者归来,“你说到做到了”,将军这句话是对他完成任务的充分肯定,不过让尼尔森最欣慰的是做到了所有人都安全回来和亲人团聚。

现实打脸这部电影,仅仅三年后,塔利班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全国掌了权,而美军却跑路了,用杜斯塔姆将军的话说最终美军成了懦夫。

塔利班和部落首领究竟谁来执政更好,应该由阿富汗人民自己来决定,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美国人强加于阿富汗人民的意志终归不得人心,美军撤离最终为20年的侵入画上句号,尽管这个句号对美国人来说并不圆满,甚至是不情愿画上的,画的不那么体面,但终归是结束了。

现在乌克兰正打的热火朝天,美军是再也不想踏入战争的泥沼里了,不知是吃一堑长一智了还是钱袋子没有过去那么鼓了。

 4 ) 《12勇士》影评

当士兵开始为信仰战斗时,他就变成了勇士。

电影以911事件为背景,主旨却不是如何惋惜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而是描写美国在第一时间是如何对恐怖组织还以颜色。

之所以名为《12勇士》,这是因为作为911事件之后先遣部队的绿色贝雷帽常规每队人员为12名。

绿色贝雷帽是世界最出名的特种部队之一,一方面是美国部队常年参与战争,曝光率很高,另一方面这支特种部队作战能力也确实出色。

(由于这次行动秘密进行,队伍的编号ODA 595在近年才公布。

)首先这支部队成员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武器、工程、通讯、医疗等等。

同时也要对组内其他成员的特长进行交叉训练,也就是每个人的本事自己都学一点。

作为美国第一支正规化的特种部队,每一个成员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

这支部队最特别的是组织能力,每一个特遣队都要具备在短时间内训练和指挥一个步兵连的能力。

简言之,短时间内可以组织一个近千人的常规作战部队。

电影的一开始是一段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录音,大体意思就是,我跟美国说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打算搞他,这些恐怖分子计划着什么。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因为美国现在不愿意搞事情了,故意放出这段录音来向俄罗斯示好。

怎么可能啊?

真就是那样,人家也不能说的这么明显好不好。

电影更多的是在表达可能每个国家因为信仰不同存在隔阂与对抗,但是在恐怖主义面前,各国的态度是一样的。

纳尔逊是特遣队的队长,带着11名特种兵赶赴阿富汗战场。

在出征之前,电影描写了每一个人队员的生活状态与家庭情况。

可以看得出来,战场上的精英在生活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区别可能就是在战争面前,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怎么参与到战斗中去,保家卫国自然是第一位的。

纳尔逊的任务需要两年完成,他却坚持只用3个礼拜。

特遣队会与北方联盟协同作战,说是北方联盟,其实就是百十号具备作战能力的部队。

他们的对手塔利班组织在作战区域至少5万人。

换算下来每个特遣队员要对付5000个恐怖分子。

看着人数悬殊特别大,别忘了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战争时期。

纳尔逊手中的资源也不只是这百十号人,位置找准了,轰炸机、导弹支援随后就到。

尴尬的是面对天上的袭击塔利班可能没有办法,但是陆上作战特遣队一方没有优势可言。

在北方联盟这边,马匹就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还不是每个人都有得骑,基本上就是十几个骑马的,后面跟着几十个跑步的。

拉赞作为塔利班的头目十分残忍,传统思想中毒那种。

因为几个小女孩不到8岁就开始学习知识,就把教她们的母亲枪杀了。

伊斯兰文明不是很了解,也不赞成干预他国内政,但是这种顶着传统的帽子搞性别歧视实在不敢苟同。

拉赞说话特别憋人,杀完人之后告诉围观的人,“你们不是想要一个老师吗,现在我已经给你们上了一课了。

”国家分裂对人民伤害太大了,不仅塔利班一方的部队有童子军,站在正义一边的北方联盟中有不少孩子的身影。

这些孩子手中的枪比自己都高,看到坐在马上纳尔逊,他们会敬礼表示尊敬,纳尔逊的回礼似乎就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

可是密集的小规模战斗告诉纳尔逊,每一次对这些孩子的微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几分钟前站在旁边的孩子,转眼就变成战争的牺牲品。

有北方联盟做自己的向导,纳尔逊粉碎拉赞的任务完成地更加高效也更加安全。

在一次战役之前,纳尔逊打算深入确定塔利班组织的驻扎地点,被盟友的将军阻止。

理由很简单,美国人不能死,因为只要死一个美国人,美国政府就可能退出战场,盟军就看到不到希望了。

将军的形容把对美军的保护发挥到了极致,“在一个美军受伤之前,我愿意牺牲500个自己的战士。

”纳尔逊坚持深入,轰炸机要在将近10000米的高空投弹,如果搞不清楚准确的位置,很难精确的打击目标。

将军无奈的看了纳尔逊一眼,拿过对讲机,调到了塔利班能够接收的频道说,“拉赞,我和美军在一起呢,现在打算揍你,不过美军不知道你是不是塔利班,你能回个话吗,好让美军揍你的屁股。

”接着对讲机的另一方就开喷了,纳尔逊有些无奈但还是安排了轰炸。

拉赞的人一边被轰炸,将军一边拿着对讲机调侃他。

电影中同时刻画的阿富汗居民在战争状态下的生活。

一次美军空投物资,被一些贫民哄抢,美军只能花钱把自己的东西从贫民手中买回来。

看到这里不但没有感觉这些人是刁民,反而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食不裹腹的日子过久了,那些所谓的尊严就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虽然把捡来的东西卖给失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总比像塔利班一样拿起枪去残杀自己的同胞要强。

纳尔逊与将军几次战斗之后,交流开始变得深入,相互也建立许多信任。

将军告诉纳尔逊,“历史上最厉害的武器是人的内心,我手下没有任何士兵,有的只是勇士。

当你开始用内心去参与战争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一个勇士。

我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我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死在战场上。

如果说每死一个勇士都是在我心上扎个洞,那么我的心上全是洞。

”我相信每一个没有被奴役的民族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它给予我们信仰,指引我们的方向,成为我们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动力。

一决胜负的战役中,纳尔逊没有按照通常的战斗策略行动,而是骑上了马,成为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

作为一个特种队员,纳尔逊比谁都清楚骑着马在枪林弹雨向前冲与活靶子无异,此时纳尔逊的战斗的目的已经超越了执行命令的范围。

这次行动是美军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12名特遣队员完成一个预估两年的任务,仅仅用了3个礼拜,无一牺牲。

美国将一个骑兵的铜像摆放在世界贸易中的旧址上,给予12名勇士无上的光荣。

这并不是说美国在战争中的形象都是正义的,不说别的,塔利班装备的坦克有很多也是美国制造,怎么落入恐怖组织之手不得而知。

如同北方联盟将军所说,“在阿富汗的内战中,美国人如果离开了,证明他们是懦夫;但如果他们留下来,终将也会变成敌人。

”美国人的生命比其他民族的人的生命重要?

这种直接干预他国的手段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律?

这部电影的自傲性还是太多太多了。

当士兵开始为信仰战斗时,他就变成了勇士。

电影以911事件为背景,主旨却不是如何惋惜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而是描写美国在第一时间是如何对恐怖组织还以颜色。

之所以名为《12勇士》,这是因为作为911事件之后先遣部队的绿色贝雷帽常规每队人员为12名。

绿色贝雷帽是世界最出名的特种部队之一,一方面是美国部队常年参与战争,曝光率很高,另一方面这支特种部队作战能力也确实出色。

(由于这次行动秘密进行,队伍的编号ODA 595在近年才公布。

)首先这支部队成员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武器、工程、通讯、医疗等等。

同时也要对组内其他成员的特长进行交叉训练,也就是每个人的本事自己都学一点。

作为美国第一支正规化的特种部队,每一个成员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

这支部队最特别的是组织能力,每一个特遣队都要具备在短时间内训练和指挥一个步兵连的能力。

简言之,短时间内可以组织一个近千人的常规作战部队。

电影的一开始是一段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录音,大体意思就是,我跟美国说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打算搞他,这些恐怖分子计划着什么。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因为美国现在不愿意搞事情了,故意放出这段录音来向俄罗斯示好。

怎么可能啊?

真就是那样,人家也不能说的这么明显好不好。

电影更多的是在表达可能每个国家因为信仰不同存在隔阂与对抗,但是在恐怖主义面前,各国的态度是一样的。

纳尔逊是特遣队的队长,带着11名特种兵赶赴阿富汗战场。

在出征之前,电影描写了每一个人队员的生活状态与家庭情况。

可以看得出来,战场上的精英在生活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区别可能就是在战争面前,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怎么参与到战斗中去,保家卫国自然是第一位的。

纳尔逊的任务需要两年完成,他却坚持只用3个礼拜。

特遣队会与北方联盟协同作战,说是北方联盟,其实就是百十号具备作战能力的部队。

他们的对手塔利班组织在作战区域至少5万人。

换算下来每个特遣队员要对付5000个恐怖分子。

看着人数悬殊特别大,别忘了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战争时期。

纳尔逊手中的资源也不只是这百十号人,位置找准了,轰炸机、导弹支援随后就到。

尴尬的是面对天上的袭击塔利班可能没有办法,但是陆上作战特遣队一方没有优势可言。

在北方联盟这边,马匹就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还不是每个人都有得骑,基本上就是十几个骑马的,后面跟着几十个跑步的。

拉赞作为塔利班的头目十分残忍,传统思想中毒那种。

因为几个小女孩不到8岁就开始学习知识,就把教她们的母亲枪杀了。

伊斯兰文明不是很了解,也不赞成干预他国内政,但是这种顶着传统的帽子搞性别歧视实在不敢苟同。

拉赞说话特别憋人,杀完人之后告诉围观的人,“你们不是想要一个老师吗,现在我已经给你们上了一课了。

”国家分裂对人民伤害太大了,不仅塔利班一方的部队有童子军,站在正义一边的北方联盟中有不少孩子的身影。

这些孩子手中的枪比自己都高,看到坐在马上纳尔逊,他们会敬礼表示尊敬,纳尔逊的回礼似乎就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

可是密集的小规模战斗告诉纳尔逊,每一次对这些孩子的微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几分钟前站在旁边的孩子,转眼就变成战争的牺牲品。

有北方联盟做自己的向导,纳尔逊粉碎拉赞的任务完成地更加高效也更加安全。

在一次战役之前,纳尔逊打算深入确定塔利班组织的驻扎地点,被盟友的将军阻止。

理由很简单,美国人不能死,因为只要死一个美国人,美国政府就可能退出战场,盟军就看到不到希望了。

将军的形容把对美军的保护发挥到了极致,“在一个美军受伤之前,我愿意牺牲500个自己的战士。

”纳尔逊坚持深入,轰炸机要在将近10000米的高空投弹,如果搞不清楚准确的位置,很难精确的打击目标。

将军无奈的看了纳尔逊一眼,拿过对讲机,调到了塔利班能够接收的频道说,“拉赞,我和美军在一起呢,现在打算揍你,不过美军不知道你是不是塔利班,你能回个话吗,好让美军揍你的屁股。

”接着对讲机的另一方就开喷了,纳尔逊有些无奈但还是安排了轰炸。

拉赞的人一边被轰炸,将军一边拿着对讲机调侃他。

电影中同时刻画的阿富汗居民在战争状态下的生活。

一次美军空投物资,被一些贫民哄抢,美军只能花钱把自己的东西从贫民手中买回来。

看到这里不但没有感觉这些人是刁民,反而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食不裹腹的日子过久了,那些所谓的尊严就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虽然把捡来的东西卖给失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总比像塔利班一样拿起枪去残杀自己的同胞要强。

纳尔逊与将军几次战斗之后,交流开始变得深入,相互也建立许多信任。

将军告诉纳尔逊,“历史上最厉害的武器是人的内心,我手下没有任何士兵,有的只是勇士。

当你开始用内心去参与战争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一个勇士。

我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我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死在战场上。

如果说每死一个勇士都是在我心上扎个洞,那么我的心上全是洞。

”我相信每一个没有被奴役的民族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它给予我们信仰,指引我们的方向,成为我们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动力。

一决胜负的战役中,纳尔逊没有按照通常的战斗策略行动,而是骑上了马,成为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

作为一个特种队员,纳尔逊比谁都清楚骑着马在枪林弹雨向前冲与活靶子无异,此时纳尔逊的战斗的目的已经超越了执行命令的范围。

这次行动是美军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12名特遣队员完成一个预估两年的任务,仅仅用了3个礼拜,无一牺牲。

美国将一个骑兵的铜像摆放在世界贸易中的旧址上,给予12名勇士无上的光荣。

这并不是说美国在战争中的形象都是正义的,不说别的,塔利班装备的坦克有很多也是美国制造,怎么落入恐怖组织之手不得而知。

如同北方联盟将军所说,“在阿富汗的内战中,美国人如果离开了,证明他们是懦夫;但如果他们留下来,终将也会变成敌人。

”美国人的生命比其他民族的人的生命重要?

这种直接干预他国的手段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律?

这部电影的自傲性还是太多太多了。

 5 ) 前敌观察哨被宣扬为冲锋部队,牛皮吹太大

本来不想多说,具体情节不分析不让发布。

1、几处接敌场面,显示“特战队”严重缺乏训练和经验。

(1)轰炸后没有以战斗警戒方式搜索战场。

(2)敌兵投降时也缺乏战斗警戒。

2、太杂乱,什么都往里面装,结果都没有演绎好。

3、杜将军才是地面主力,结果拍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看上去最多一两百人的样子。

4、……

 6 ) NOPE

据说是升级版的战狼??

黑鹰坠落,美国狙击手,拆弹部队,绿区........所以米国最近战争片题材片慌赶脚,能拍的题材基本都拍完了,慢慢开始热捧传记改编电影这种series了吧,其实很偏爱战争题材的电影,用三块碎片看完的电影,可以说非常惨了,回头还是好好的回味了一下。

演员阵容是真的很棒了,这个小队堪称全明星,加上海总的加持,颜值刷刷上去(电影的刻画也太侧重海总了趴,Michael Shannon和Michael Peña感受了一下替补席的味道,导演处女作,可以原谅哈哈哈战争电影看好多,突突突的镜头好像有点免疫,莫名对阿富汗的人文风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小镇之间的分布都零零散散,沙石style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病态美丽的沙漠,莫名觉得很美,能在电影中穿越到各种地点,各种事件,电影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主旋律就是战场,文戏几乎忽略,开始海总和女儿的镜头真的好感人,加上夫妇的友情出演,整体突出的还是作战小队,小队中再突出海总,尤其是马背上的海总一路突突突直接把塔利班赶出阿富汗,还是带着点好莱坞特有的英雄主义,真实故事改编,啊米国军人就是腻害,堪比手撕鬼子。

没有感受到强行政治正确的感觉,导演就是单纯的想用稍微夸张点的手法讲讲这个故事,给观众带来一点震撼,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感叹下“America First”,目的达成。

真实度没有孤独的幸存者优秀,思辨被黑鹰甩一大截,剧本没拆弹部队宏伟?

总的来说不差,观赏性也很棒,战争场面营造一流,的确很震撼,但是和那个年代的经典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感觉。

好好研究了911背景,居然有.......阴谋论一说,还挺有可信度,被吓到........

 7 ) 12人当关,5千人莫开

自己是非常喜欢这类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战斗电影,但观看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欠佳!

主要原因是感觉此片拍得玄,犹如抗日神剧般玄!

背景是众所周知的911事件发生,为了抓到本拉登,美国决定攻打阿富汗!

在正式攻打前,决定派一支小队结合当地的武装力量,推翻本拉登的一支下属部队。

精彩的地方来了:不知道真实的战争是怎样的,在本片中一个人要面对的不是5人、不是50人、而是500人,对500人!

而片中的飞机配合轰炸,也没有看出,摧毁了对方几千人的效果,如果真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只能说美军的战力真心牛逼!

 8 ) 塔利班会消灭你所有的寄托

我并不介意片子里浓浓的“超英”味道,也不介意骑马枪战的真实性,毕竟国内战争片我方战将无往不胜的还少么?

所以我还是要打五星列到年度最爱,因为它把另一个平行空间的真实世界铺在我面前,战争的残酷、恐怖分子和反恐分子行为的动机、还有算计残杀中人性依然有温暖友善的那部分,也把911、阿富汗战争的历史画卷抛给我,引导我去一窥全貌,只要有打开认知或者触碰内心的瞬间,就值得这两小时,更何况两者都有。

几个细节。

杜斯塔姆对队长说:这就是我们俩的差别,你们上面有很多人,而我上面,只有神/// 你的愤怒来自恐惧,因为在你们那里,今生比来世好,这里不一样,塔利班会消灭你所有的寄托,你的任务会失败,因为你怕死,塔利班他们视死如归,因为他们相信天堂有财富相迎/// 这里是阿富汗,许许多多帝国的坟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美国是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族群,你们离开就是懦弱,留下就是我们的敌人,只要记住,你永远都是我的兄弟。

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生观造就不同的对生命的态度,也解释了双方战争手法的差异。

在塔利班控制的区域以及更多的中东国家,女孩不能受教育,不受教育就没有足够认知,就不会用头脑去采取反抗。

看了一些关于阿富汗的书,“塔利班”一直是一个让人咬牙切齿又闻风丧胆的存在,对于这个又无知又暴力的世界很难理解,又对这里的人民充满同情,感恩自己生在和平年代的和平国家。

911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还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现在也差不多)的小女孩,现在才慢慢理解到,那次事件的发生、世贸大厦的倾塌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影响之大,对阳光自信优越的美国人民安全感和生活秩序的打击之深远。

所以也能够理解,是什么样的情绪让美国要当机立断发动战争,让片中的12勇士在一腔怒火中抛下家庭申请出战(当然也是戏剧性需要)只是,12勇士在2001年赢得了这场战役,取得短暂的胜利,但刚刚才落幕的这场战争美国是否赢了?

 9 ) 团队协作,棒棒滴

🐴 《12勇士》不一样的战争片是近代史上一次真实故事的演绎故事发生于2001年911事件之后12人小分队前往阿富汗执行特殊任务说服北方联盟军共同对付塔利班基地组织12人小分队,根据阿富汗地形,化身骑兵队凭借队长的机智,还有团队的协作能力只用了三周变完成任务12人去,12人回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为是特殊任务所以没有人员被公布,他们也没有受到嘉奖执行完任务,他们的生活回归平淡唯有电影,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这一事件……

 10 ) 跑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骑马和坦克,迫击炮,火箭弹对抗,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这里是帝国的坟场,塔利班老巢,基地组织大本营,阿富汗。

还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看之前你就能猜到主角不会死,美利坚必胜,但你永远猜不到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手段胜利。

12人的突击小分队,站前周瑜诸葛亮似的草船借箭,上面周瑜说6个周,孔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1天足矣!

序数词开启,1.2.3.4.5.6.7......3周内,12人分分合合,骑马打仗,空中支援,地空对接,直面死亡。

与阿富汗友军小情侣般相互试探,以心交心,最终如胶似漆,你侬我侬,戮力同心,拿下(忘了名字了)。

看后很是担心,这样的美军要是有一天和我们交手,我们的现代化部队,又会怎样迎敌?

亮剑吧,我的国!

摘录一段电影原文纪念“这里是阿富汗,很多帝国的坟场!

今天你的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你的敌人,你们也是一样。

美国,很快也会成为这里的族群中的一份子(阿富汗有20多个民族)。

如果你们逃离了,你们会被认为是懦夫,但是如果你们留下,你们就会是我们的敌人.....”也许,这就是新晋的丹麦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最终含义:当你在复仇时,你也许同时是在维护正义;但是不一定非要因为需要复仇时,才去顺便维护正义;然而,要当心,太过自我膨胀时,会忘记自己的初心,让维护正义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的侵略和冒犯........

《12勇士》短评

中规中矩,没惊喜也不失望

9分钟前
  • 废土行者
  • 还行

3.5

1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拍得不好。

14分钟前
  • 支离疏
  • 较差

我们是来自美利坚的12匹狼。。。。以及为了政治正确加了一匹黑狼

17分钟前
  • 泥巴
  • 还行

No.41 雷神还是帅,虽然战争拍得太过程式化,不过胜在真人真事,多了点感染力。

19分钟前
  • calf_lau
  • 还行

电影忽略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何要去?为何而打?人物动机只能用爱国主义来概括,发动战争的解释更像是官方报道。我并不否认电影中主角们的英勇行为,但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美国政府,十五年后的今天还将美国政府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目的归咎于打击恐怖主义与维护正义,只能骗骗孩子罢了。

24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I like that it came from a true story, and that it focused less on “a superhero”, gave more personality to each soldier. Stunning story.

28分钟前
  • 11🐑
  • 推荐

朴实的美式主旋律片,前期一口气提着非常抓人,等到真打开了反而有点松。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勇敢的男人们永远令我向往。

29分钟前
  • ByteBit
  • 推荐

优化特效的美版战狼

30分钟前
  • Colt
  • 较差

因为是真人真事更加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和好奇。有着与之前很多后911电影不同的地方。虽然都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但没有浪费很多时间在亲友及战争对战士的影响,单纯地就是如实呈现了这个小分队经历的一切艰险与磨难,以及当地民众如何支持及协助。角度较新,风格类似西部片。锤哥骑马打仗非常帅

34分钟前
  • 洛杉矶的小麦
  • 推荐

前面的铺垫没用,还不如直接从直升机奔赴战地开始,和地方武装毫无冲突的就接上头没劲,像流水账。在了解中情局和军队互相之间拿着国家的资金扶持各自的势力之后,再来看这部电影就像喜剧片,侵占阿富汗20年花掉2万亿美元后甩下一个烂摊子。这是一部导演和演员自嗨的美式主旋律电影,战无不胜,感觉阿富汗战争中死掉的2400多名美军军人的数据是假的。6.8/1.93万 【IMDb6.6/7.1万 预算3500万美元,美票房4581.97万美元,全球票房6745.08万美元】

35分钟前
  • 安心
  • 较差

普到只剩下突突突。

36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这也叫勇士么,打仗冲锋的是人家,又不是你,你家六口人在后边尿尿都有小孩保护你。战争场面太扯了,那坦克是合影留念的么,我没记错的话,坦克一共开了两炮,非常失望的战争烂作!

38分钟前
  • 没事看看片儿
  • 较差

骑兵征战战场,还有锤哥的精彩出演!

41分钟前
  • W.
  • 还行

打的挺过瘾,锤哥也帅,中国主旋律能拍成这样我也愿意看。

42分钟前
  • 朝阳川生
  • 推荐

雷神哥放下锤子 拿着机枪骑马杀敌也是帅炸了

47分钟前
  • 飞飞飞飞啊~
  • 推荐

主旋律得好雷= =又臭又长

48分钟前
  • megaclubdiolis
  • 很差

尽管电影改编之真实事件,但很多细节就未必真实了,美国特种兵如果真的是骑马冲进战场,和塔利班厮杀,可能不可能都没事,当然,美国这部正能量电影,也不能把他们拍成,离开得远远的用无线电呼唤B52轰炸机,所以一帮史泰龙,骑马冲进战场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52分钟前
  • 风之龙
  • 推荐

尽管和现实情况多有出入,个别地方尤其是骑兵冲击火箭车的地方太过于神剧,但还是得说有关小布什两场战争的电影我看过不少,这个电影比《拆弹部队》《狙击手》《锅盖头》什么的要朴实的多,没有过多夹带私货,就是拍一场打仗。里面塑造的英雄北方联盟领袖之一杜斯塔拉非常成功, 贺龙、武元甲、切格瓦拉第三世界穷逼国家的游击之王们灵魂附体,这个人后来当了阿富汗副总统,还被指控囚禁和性侵(?)自己的政敌,是个真正的狠角色。

55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20240711重温,911,阿富汗

56分钟前
  • 悟空是江湖骗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