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精彩之处在于,我们拥有无数个美好瞬间可以回忆。
当记忆被一个个抹去时,我们心中是否还会留存某样东西?
正如片中母亲一样,从忘记刚买好的东西,忘记现实的瞬间,到最后忘记所有,当记忆被一个个抹除时,她所做的只有留存心中最重要的东西——爱。
爱对于母亲来说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当记忆不再完整时,爱便会具象化到某种事物——也就是那半朵烟花。
很难想象当记忆被剥夺时一个人的痛苦,但那份对爱的坚守与执着是永恒的。
或许片中的母亲并不是一个好妈妈,片中的剧情也并非十全十美,但我认为影片所体现的人性之爱十分动人。
毕竟人无完人,电影拍的是故事,更要走进每个平凡人的生活。
也许我们晚年会忘掉很多重要的东西,但我相信,人类的爱会永远续存下去。
❶导演拍的第一部长篇,据说苏打看完了小说很感动表示想出演就决定拍这一部了(可能也跟苏打现在身处的人生阶段很像),再就是饰演母亲的美枝子的母亲也有阿兹海默症,估计有很深的感触吧。
❷关于为什么要插入ai:一个是导演跟相关的从业人员有过交流,二是与母亲的遗忘之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线(AI被动地塞入了众多人的记忆),三是导演认为有缺憾的才构成了人性的一部分。
再就是片中的AI唱的歌和片尾有所不同,前者是流行元素的汇集,后者只保留了钢琴和提琴的声音(所以导演说没有觉得片尾曲更好听吗?
)❸关于半朵烟花的意象:源于导演小时候自己所住的居民楼的体验。
还谈到外婆也有阿兹海默症,之前外婆已经差不多都不记得了,但是握住她的手的时候她会想起来一些,所以影片也是如此插播了母亲弹钢琴的画面❹再就是画面的重复(大多数观影人应该都可以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的穿插)总结:虽然对这部片子并不是特别的感冒,像是对《困在时间里父亲》模仿,但又没有那么深的情感触动???但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简短记一些,交流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泉最后的释怀仍然让我觉得有些突然..在神户的地震发生前,百合子抛弃了儿子泉一年,与一个有家室的男人相恋。
地震发生以后,她忽然意识到泉对她而言是重要而不可失去的,因此又回到了泉的身边。
那时泉尚在读小学。
这场地震,本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剧情转折,但是导演给出的解释却有些轻飘。
大意是说,自然灾难有时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冲击,使得人骤然萌生出某些念头或体悟。
因此在影片里,百合子感觉到儿子所牵系的亲情比一时越轨的爱情更让她难以舍弃,所以选择了回去。
这样的解释固然合情合理,但总让我无法顺畅接受..😢半朵烟花确是一个非常巧妙而美好的意象,因为被居民楼挡住了一半,所以只看见一半的绚烂。
但这在记忆里长久无法忘却的半朵烟花,不正衬托得那场一年的抛弃有些荒谬了吗..还有被泉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的花,也成为百合子心里始终坚持的“花不能断”的执念,如果这些和儿子一起度过的过去那样重要的话,为什么曾经还选择离开呢。
尤其是患了老年痴呆症后,百合子在超市里仍然看到“浅叶的背影”会不顾一切追出去,更让我困惑:那么在百合子心里,究竟是泉更重要还是浅叶更重要呢..在这部电影中和前段时间的《深海》中都选择了舒曼的梦幻曲作为电影插曲,而且两部影片都探讨了母子关系,颇有一种巧合。
泉小时候、百合子在神户生活的一些画面剪辑稍显混乱,有一种断续的观感。
不过映后的交流环节,导演真诚地分享了很多创作的思考,解答了我的一些观影疑惑,能感觉到这是部真挚用心的作品。
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
由于影院把电影提前放映了几分钟,而使得观众都以为结尾还能有彩蛋或者希望再有更多剧情弥补这种戛然而止的不知所云。
当时的我就是。
看到电影名就知道这不会是一部快节奏商业化的轻松影片,观影中途不乏观众离席,即使没走的观众也有大把直接刷起手机,恼于这种低密度的叙事。
我看完的第一感受的确是怅然若失。
定档在母亲节这天,而又叫这种名字,本带足纸巾希望得到一次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但实在是太淡了。
出于某种不甘我看起了原著。
原著填满了我对影片留白的想象,甚至峰岸太太与百合子女士去吃下午茶时第一口先吃草莓都在书中找到了细腻描写下的情感对应,在文字的映衬下我想起了影片结尾泉泪眼朦胧下说“妈妈,对不起,我全都忘了。
”当那半个烟花再次浮现在眼前,我追寻的那次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它回来了。
一开始以为交流环节是线上,没想到导演亲自到场,实属惊喜,也可以说是我这次北影节之旅完美的开场吧(笑。
映后Q&A环节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最想问的:“为什么将名字定为《百花》,以及导演对中文引进名有什么想法?
”虽然川村导演表示他也挺喜欢引进名的,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名。
“百花”是母亲患病后哪怕写在纸上也要提醒自己的家中只能放一只花的花瓶里不能断的鲜花,也代表了母亲那珍贵但又随时会枯萎消失的记忆,更贴合整部电影表现出的含蓄的情感,中文名太直给了,反而失去了那种日哀的美感(说实话是不了解的话一听就不是很想进电影院去看的那种程度。
会喜欢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姥姥也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看着她逐渐失去记忆,慢慢记不得家人,对自己儿女的呼唤无动于衷,多数时候沉默不语,偶尔也会说些什么,但没人听得清她的话语,我想,她说的一定是对她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吧,所以才会念念不忘。
百合子一直执着的“半朵烟花”,不是特意制作出来的花火大会,而只是窝在家里所见的被高楼遮挡所形成的意外景象。
看到的一半是绚烂,隐去的一半是温暖。
百合子的生日设定在1月1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元旦这天是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新年,所以“没有人会记得我在这天生日”,这是不是也在说,我们总是沉浸在一些宏大的感动当中,却忽略掉了那些珍贵的细节。
就像泉一直记得母亲抛弃了自己一年的隔阂,却忘记了两个人一起看烟花、一起钓鱼的感动。
近来AI的话题度很高,关于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人类和AI的区别是什么的讨论也很多,导演通过电影并在映后交流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着缺憾、后悔、不足并因此而不断努力去追寻从而表现出无穷创造力的才是人类,相比于不断获得人类记忆的KOE,记忆在逐渐消失的百合子才更加表现出人性。
这个回答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了。
另外,整部电影在剪辑方面将过去和现在穿插在一起,并且为了体现人类记忆那种片段式的、不连续的感觉,将记忆内容也是片段式地剪辑在一起,彷佛缺乏连贯性,但反而给我一种真实感。
这种并不浓烈但却能够渗透内心的含蓄情感表达或许就是我喜欢日本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我更喜欢《百花》这个原著和原片的名字。
这里的花,既是多次出现的百合子与泉生活中的一束鲜花,也是最后造成遗憾的“半个烟花”。
而味噌汤,则是象征在母亲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后,破裂母子关系的意象——两人默契地不再喝了。
对于亲子关系,特别是丧偶式育儿的关系,要怎样才能越过这道坎,想起因怨恨而被忘记的“半个烟花”?
就像书里写的“当时曾经那么快乐,为什么竟然忘记了?
”小说及同名电影《百花》已于2022年9月9日在日本上映。
小说在去年5月、电影在今年5月引进中国大陆,都改名为《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翻了翻电影官博的宣发,也无非是“母亲节催泪必看!
”、“她一定是最爱你的人!
”、“她忘记了一切,唯独没忘记爱你”这样的字眼。
可以说,无论是改名还是宣发,都过于老掉牙。
这种传统道德下的典范母子关系,也许并不是川村元气的原著所想要讨论的内容。
电影的一个重要情节是“阿兹海默症”,讨论了亲情在外力影响下怎样维持和历久弥新的问题。
但如果真想看这种戏码刻画,为什么不去看《东京物语》呢?
无论如何,原著和影片中设置的第二个重大情节,即百合子和葛西泉中间消失的一年,都必须得到讨论。
从原著上看,这段母亲抛下世俗责任和与儿子的生活而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的情节,在第10节(全书共15节)即三分之二的部分展示,回收了诸多伏笔。
百合子独自带大了泉,他们的相处异常礼貌。
在诊断前,虽然每年新年一起度过,百合子却总会想起被人们遗忘的自己的生日(即元旦),似乎在苦恼没有一个伴侣能真正为自己庆祝;母亲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而频频道歉,儿子会借工作延后感到尴尬的母子关系。
传统印象中,丧偶式育儿下,母亲应该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孩子则应该时刻体谅关怀母亲,一起扶持走过。
书中也设置了化妆包、送花等若干细节加以佐证。
甚至百合子在得知泉订婚时,对“好不容易能像正常母子一样”的生活消失而感到难过,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段虽然有着占有欲,但总体母慈子孝的关系。
然而,由于父爱的缺席和不被家人理解,百合子缺乏伴侣,对男女之爱求而不得;泉也有着故意走丢“想被找到”的依赖心理——正如书中的描写:“原来自己和百合子是一对用这种方式测试彼此内心的爱的母子“。
然而,世间总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在单一双向的相处中,个人的空间被压缩到没有。
百合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人生,泉则抱着被需要而生活,且在唯一的依靠缺席一年后迟迟不能走出风波。
就像原著中多次设置了百合子走失的情节,在最后的烟火大会上,面对找自己找得大汗淋漓的泉,百合子没理由地说“我找了你很久”,在记忆的寻找中,是谁一直被困在风波中而被寻找?
直到母亲失忆,住进了康养院。
在整理日记时才发现,母亲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乐趣,在卸下母亲这层社会责任之后,她也有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而对孩子的责任,最终压倒了自我的追求。
这种极端的张力,让泉第一次以女性而非母亲的视角体会到百合子的矛盾。
此前刻意到对象家留宿,从而在母亲问起时报复地说:你好意思问我,显得那么幼稚。
大概也是因此,泉选择了原谅,回忆起了被自己格式化的“半个烟花”的美好记忆。
这样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亲密关系中亦应有自己的空间。
也许是这本书和电影想传达的。
百合子有过这样的理解,否则不会追寻“自己的人生”。
然而社会的刻板理解——母亲可以忘记一切乃至自己的生活,唯独不能忘记的是孩子——让她无法面对自己、丧偶式育儿的压力让她选择独自离去,看起来最坏的选择,实则是无能为力,也束缚了她的一生。
相比于泉的原谅,她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这场风波。
所以,我理解的这部电影,不是告诉我母亲是最爱我的人,不是强化“唯独没有忘记爱我”的印象。
我更希望,母亲爱我,但更爱她自己,希望她在与我分享的记忆之外,有她自己的美好和独立的生命。
就像王菲回答记者的经典语录:“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
电影的高明之处我觉得在着重刻画母亲回忆的同时也带出了儿子的回忆,而明明忘记的人是儿子,不清楚过去的人也是儿子。
这样更让观众以主人公儿子的视角和思维去思考和感悟母亲对于儿子的爱,从而达到结尾的共鸣。
另外虽然母亲每一段的回忆刻画的都比较平淡,但是母亲细致入微的演技很真实,同时和儿子的回忆,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层面的共鸣。
(有剧透)故事很简单,主要就是讲述母亲为了幸福将儿子遗弃,儿子因为母亲不辞而别的一年而耿耿于怀,心生埋怨。
晚年母亲得了阿尔斯海默症,却一直记得和儿子一起看的那场被高楼挡去一半的烟花。
儿子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总说要看一半的烟花,直到他看见被高楼挡去一半的烟花,遗忘的记忆被唤醒,儿子在这个时刻终于明白,原来母亲并没有不要他。
故事讲述得比较平淡,不过很多镜头真的很美,挺值得一看。
我不太理解,人和人之间,难道必须要通过对方的痛苦,原谅才会发生,难道一定要在对方得不治之症了,才会有所发现,才能原谅对方,然后和解吗。
啊!
生活的孤独、寂寞已经够痛苦了,又把这样一位没有丈夫的单身母亲,为了幸福遗弃儿子,又在寂寞中等待另外一位有可能是别人丈夫的男人的女人,在她晚年为了获得儿子的原谅,编剧让她患上了阿尔斯海默症。
啊,女人,你也太难了吧。
女人的不幸到底为艺术奉献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获得世界的某种原谅吗。
啊!
对不起,我是女人我有罪。
看完这部电影我太难受了,我无限同情故事里的母亲了。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啊!
长泽雅美真的好美!!!
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映后交流,真的是高质量论坛了,关于AI、情感、创作细节等等,导演川村元气也是知无不言了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前面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奇怪,也觉得有点“荒唐”母亲患老年痴呆后,带出了一段过往的记忆,那是一段对儿子来说痛苦的回忆,对母亲来说是不愿提起的往事,但电影中母亲也说对自己的决定未曾后悔过长泽雅美和菅田的对话很好,大概意思是,为人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想要逃离,也会在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的时候慌张或者有些后悔对菅田来说,母亲所做的事情让他与母亲疏离,母亲也时常会把菅田错认成那个人,最后握起母亲的手,对一些事情的回忆突然涌出,啊,原来是我没记得,但是妈妈记得,原来我记错了,但是妈妈记得导演说,记忆的偏差和忘记才是美的,很同意,妈妈会忘记很多事,但跟儿子有关的,也许儿子会记错,但妈妈不会,最后就是母亲会忘记一切,包括儿子交流会时,导演说这个影片是菅田看完之后打电话给他说如果要演电影,一定要请他,他对这本书很有感触妈妈的扮演者说,自己也经历过家人有阿尔兹海默症,导演也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喜欢电影中医生说的话,大意是,作为家人一定要支持理解病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英文名叫百花?
导演说当时他的家人(应该是外婆),剩下的记忆大概一百多个,每个记忆都是一朵花,喜欢花是因为鲜花的美是因为有凋零,所以更美,人的记忆也一样,不会记得所有事情走出电影院后,后面的小姐姐们聊天“所以啊,亲情才是人最重要的感情吧”
菅田将晖X原田美枝子X长泽雅美《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原作小说:百花)本片直面对母职“神圣化”的祛魅,聚焦是一位曾为追求爱情,遗弃过年幼孩子一整年的“失职”母亲。
儿子厌恶母亲对母职曾经的背叛,在翻开妈妈爱情日记时,会生理性的剧烈呕吐。
在母亲患病后的遗失记忆后,开启反过来抛弃她的过程。
女性在成为“妈妈”前,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对一个女人,母职的过度讴歌,有时是一种绑架,赞美会成为一项体制性的胁迫。
当结尾半朵烟花🎆绽放时,儿子明白在时间中淡忘亲情的,到底是谁?
长泽雅美在片中饰演一个人美心善的怀孕妻子,用她的方式极力弥合丈夫和婆婆的裂痕,戏份不多。
名制作人川村元气,凭借本片拿下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今年北影节上也是一票难求。
有欣赏价值的小众日式艺术电影,如果你不想与你妈妈就伦理和社会层面展开深度讨论,并不推荐母亲节,带自己妈妈去看。
对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症的描绘很不错,而且演员演得很卖力,所以最后还是让我流了一两滴泪。缺点也很明显,到了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不伦这条线就沦为了什么都讲不明,要靠观众自己品的普通作……同意前面评论说的的川村导演映后交流很有条理和自己的思辨,很加印象分,但是抱歉不能加在豆瓣。通过回答问题能感受到导演对于记忆错位、残缺美、物哀、象征意向都很有想法,但是可能是因为想炫得太多,手法一般反而每种都表现得太普通了。p.s.另外注意到北影节版本字幕还在用“老年痴呆”这个俗称,希望公映版本能修改
对标去年的国产片春歌,借阿兹海默讲家庭心结,最后揭示一半的烟花设计得很好
遠低於預期,但阿茲海默症帶來的「回憶被偷走了」的恐懼和時空混亂的交錯剪輯把氛圍營造得不錯,另外兩幕「一半的煙花」都好美,當然這個cast也蠻值得一看,可惜劇情真的一塌糊塗。
除了中译标题其他都很喜欢 制片人转导演 镜头语言叙述方式却别具学院风很特别
bd
刚来日本的时候买了原著小说看,终于等到上映了。果然原著作者自己当导演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原田美枝子和菅田的演技撑起了一个个长镜头,情感表达十分细腻,从对白和表情的细节上都能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对認知症的表现也是足够有创意。最喜欢地震和最后的半分の花火两段,在电影院不自觉地就流泪了。比起原著删去了一些情节但不影响理解整个故事,推荐。
避雷警告!故弄玄虚,节奏拖沓,本来还不错的本子拍成这个德性,苏打和长泽雅美一定非常后悔:)儿子承诺会一直记住的半边的烟花,最后却成了认知障碍症老母亲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这种错位本来多么动人啊,所以为什么可以呈现得如此差?!温馨提示,不要为了苏打入场,看完你只会心疼苏打:)
你会忘记那些母子之间的事,失忆了的母亲不会忘记且对你的爱半分都不会少。放在现在社会真的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探讨了,是向往自由是正确的还是回归家庭才是呢。
哈哈哈 结尾要笑死了 是不是和教授白头到老临终前嘴上说一说要看一半的烟花 儿子还要愧疚一下 虽然她抛弃了我 但她心里有我啊
持续性错位与重叠的时空与记忆。废墟尽头的海。一点一滴崩塌的日常。湖上与楼宇后的“半分の花火”。日记、相册、土特产,那些承载记忆的东西,到底是被谁偷走了?“对不起,我忘记了那些应该记得的事情”。本应深厚的情感以浅显的形态被导演表现出来,一种刻意的设计感弥漫全片,川村还是老老实实当制片人比较好,至少选片眼光还不错。原田演得太优雅太余裕,苏打麻酱还是比较偏姐弟,演得又太平淡。
不老年痴呆又怎样,你不也不记得经历过的事情。所以,都忘了就忘了吧,一如我们来时!
很温情,妈妈的记忆儿子的记忆。扔下儿子和情人私奔有点过了。
电影名字很悲伤,情节平淡却深刻,看完之后被亲情的爱意实在地打动了。
你的记忆里闯进了偷相册的窃贼,我的记忆里发生了从未停下的地震。被灌输太多随机记忆的虚拟人,需要一项忘记的功能。被抹去太多重要记忆的你,需要一本夹满便签条的日记本。恨你怎么能说忘就忘,留我一人在忘不掉的仇恨里过活。原来是我先忘了一起看过楼后的半朵烟花,留你一人在忘不掉的愧疚里疼痛。
有一些爱是 不忘记为了看苏打 去了很远的电影院回来以后要把所有想看的电影都看一遍🩵
两星半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主演的演技很不错,平淡且安静的片子。
考完考试立马就来看啦,可以在电影院看苏打开心。全程与苏打那个角色共情,看过几部女性追求爱情的电影,但是这种求爱方式是我永远无法理解的,好歹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啊,追求爱情不是不管孩子死活吧,地震的时候才决定回来,如果我要是孩子我是一辈子都无法原谅的。忘记确实是解药,但是要两个人一起忘记,不然一个人背负着这些也太犯规了。PS为什么中文译这个名字,百花不好吗,母亲节这个名字有点点晦气啊😂😂😂
日本電影真的太厲害了,細膩的情感可以讓你從頭哭到尾,結尾太震撼了,原來半邊一直存在只是記得的人忘記,忘記的人記得。
我擦怎么能这么难看。日本人感觉是不是不怎么在意晦气与否(当然我也不在意),红白上唱死ぬのがいいわ,母亲节上电影《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这故事真让我觉得蛮恶心。从头到尾父亲都没有出现过,儿子以母亲因为出轨而抛弃过自己为由始终不原谅她。そもそも这真的构成出轨吗,他爸究竟是死了还是远走高飞了呢?一个女人辛苦拉扯小孩长大,连追求爱情的权力也没有吗。而且日本人对于不寻常的母子关系似乎有种病态的追求。儿子不原谅母亲当然一方面可以说是童年创伤,另一方面是不是把母亲看作自己的所有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