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壮阔的主题也不能逃脱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更何况是重点描述并赞扬台湾传统社会+在地精神的限定时空的电影。
那格局的宏大真的就不能指望了。
当然,看电影又不是必须要看多深刻辽远,然而在准备政治专业期末考试的周末不经意看了这样一部电影,一个小时之后翻来覆去对于浪费时间因其的内心焦灼变得难以消化并自持。
所以一定要再浪费一些时间吐个槽心里才苏胡才平衡(这是神马逻辑?!
这是现代性学生罪过转嫁癖的逻辑!
)然而还是要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既然主题背景一开始就已经全部交待清楚了请问您为什么还要看下去并看完了,而且看完了还不够还看全了片尾的全部小白台客歌舞呢?
(一直都很讨厌排比形式的疑问句你就不能痛快点吗?!
)(因为知道答案会很煽情+羞涩嘛)(哼!
所以说越不想说的就越会有人逼你说!
)呜,因为很可爱啊。
虽然没有一夜台北可爱,但还是很可爱啊。
就神经兮兮的摊贩和文艺的不得了的女主。
蓝正龙真的老了但是整部片子都让我想起他写给大s的分手信:你是台北高档别墅的富家女,我是乡下街巷里的草根男,这样两个人,怎么可能在一起呢。
他有多自卑,就有多诚实。
(最喜欢诚实的人演出的人生戏了!
)谁不愿意去窥看一个人的真人生呢。
所以他真的会哭吧,当阿嬷假装死掉的时候。
他也真的会怕吧,当流氓随便闯进只有张小姐的家。
多可怜的老帅哥。
因为他是一个多可怜的小男孩。
唉,又扯到小情节上了。
最近发现两面性会让人走极端,要么越来越快要么越来越慢要么越来越精力充沛要么越来越疲劳怠惰。。。
所以一开始辽阔啊辽阔大到不行现在又小情绪小细节小到钻心蛔虫去了。
这样的两面性反复出现,真让人焦灼和迷茫啊。
还是说大吧,好歹和期末考试有点关系。
就是现代性啊。
在这部剧里被成为城市更新。
但本质就是通过现代政治运作结合现代商业手段创造现代生活环境和社会系统。
这些包含浓盛丰沛情意市井小民(上个世纪的台湾代表)要被连根拔起打扫干净。
絮叨,热闹,多管闲事,都是现代社会不允许有的能量浪费行为吧。
台湾电影,之前内地有引进,主创还去北京的台湾夜市做宣传。
内地票房多少不知,不过看看电影院排的场次,就知道又是那种“到此一游”的片子。
没去电影看,而是在IPTV上看的。
看时就觉得有点怪,一看豆瓣上的片长,我就明白了,有删减……和谐,我们要和谐。
国旗不能出现,台币不能出现,新闻部不能出现,政府要称当局……谈毛民主,别忘了你在天朝啊。
因为康熙的关系,好多演员看着都好亲切。
110828上外公家
日不见太阳的暖,夜不见月光的蓝。
熟悉的言语,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
谁曾正视林立的高楼之间,四方的天空之下,那一团粗鄙的聒噪与杂乱的肮脏。
汹涌人潮,冷漠的眼神,装腔作势的一本正经,自以为是的高人一等,趋炎附势的点头哈腰,你为谁停留?
不知何时开始,这空虚而贫乏的灵魂,做起了欲求未满的梦魇,从此再无法沉睡。
你是谁?
在追求什么?
落叶归根,归入纯朴的宁静……
在从高雄前往花莲的五个半小时自强号上,我开始看这部电影。
当时旁边呢,坐了一位来自知本的台东退休老师,我不愿意把他往怪叔叔的方向去想,是因为虽然他太过热情,不停找我聊天,但其实他并没有过分的动作与言语,而且聊得都是还蛮有知识性的台湾地理啊人文啊之类的话题,我也受益匪浅。
于是我当时就算再不想聊天再想一个人埋头看电影,我仍是只能在他下车后才开始认真看此片。
蓝正龙是我一直还不错喜欢的人,柯佳嬿则一直不太喜欢。
但一群超地道的台湾本土谐星们几乎是本色的出演真是令人欣喜,大概是身在台湾的缘故,我看到后面几乎是眼含热泪看完的结局......而台湾的鸡排是真正的好吃(当然也要少吃)——外焦里嫩这四个字在鸡排界,真的只能放在它们的身上,那些肯XX麦XX真的差了不知道多少条街,而且台湾鸡排最贵也不过才六十台币一块——比脸还大的一块。
当小七把鸡排塞到议员的手上,鸡排让议员从人心与物欲之间抉择了。
(鸡排还是八亿,选什么?
八亿!!
果断八亿啊。
好吧,我再问一次,鸡排和八亿,选什么?
八亿!!!
你有病是不是。
)开个玩笑,电影硬要鸡排充当一次英雄,有什么办法,硬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硬要说鸡排和四神汤可以让掉钱眼里去的议员临阵倒戈。
有什么办法?
有异议,你去写剧本,你去拉钱,你去拍啊!
那本孤本《独唱团》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大意是,每当鸡蛋和高墙对撞,我都是站在鸡蛋一边的。
很愤青,很有大爱。
鸡蛋好啊,血流满面,说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一副撞倒高墙我就是英雄,一副撞得粉身碎骨就是高墙耍流氓的模样。
多好啊,这生意多好做,无论怎么着都是高墙输。
要么输阵,要么输面子。
人们骨子里都是鸡蛋的化身,因为人们大多数都来自于底层,人情与经济效应,大家都希望人情能够获胜。
鸡排和八亿,大家都希望最后鸡排能够逆转。
别忘了,某一刻,鸡蛋赢了,要么是高墙不忍,要么是高墙不想玩,为了高墙的不忍和不想玩,你却要用一切力气去冲撞。
不是鸡蛋不好,也不是高墙不好,似乎我就是这么中正的人。
请记住这两句话,在历史上,即使在某一时刻鸡蛋推倒了高墙,但历史主角和主导者永远是高墙,即使鸡蛋赢了也会重新变成高墙;那些自以为是鸡蛋的人,有很多都不知道,其实自己是高墙。
抱歉,我也是个鸡蛋。
台湾本土的青春文艺片早已找到一种“经验曲线”:小成本、小环境、小人物、小励志,主线是爱情与亲情的先纠结后美好,女主胸小不知是否有脑、配角喜庆欢乐搞笑、坏蛋一律搬石砸脚。
不可或缺的当然还有灯火从通明到阑珊的夜市排档,令我觊觎到做梦都想象——boss在机场用高薪加绿卡苦苦挽留,我手捏一叠美食传单义无反顾地搭上回国的航班,临走扔下一句:"American food sucks!" 可惜如此有民族气节的场景从一开始“苦苦挽留”那里就假设不成立,可恨这才是真正励志所在。
抛开影片中那些具体情节,《鸡排英雄》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小人物,更是一群小人物。
夜市小摊贩们自发地形成一种组织机制,选举领导、组织活动、应对“城管”检查、甚至集体抗拆,活脱脱就是一个小型工会。
而男主角面临的那些喜怒哀乐,都是工会领导的职责使然。
工会(union)在美国,其创立过程与所有权力作为民主和自由的象征深受《劳动关系法》保护,1930s以来一直霸气外露到令所有管理者心惊胆寒的地步。
工会成员不能轻易被解雇,不能轻易被降薪,不能受到任何不平等的区别对待,否则罢工起来没商量,甚至法院都没权力阻止罢工,最近的NBA罢工就是极致代表。
但看起来豪迈无比的工会领导其实也是人,说好听了是“理性人”,事实上就是乐于锦上添花多过雪中送炭。
最初工会并不保护非技术工人,虽然他们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最差最需要保护,原因在于非技术工人很容易被企业用机器替代,又在人力市场上供过于求,故难以形成足够的谈判筹码。
后来绝大部分工会连私人部门都不保护了,自1930s开始,工会会员人数和工会组织开始下降,目前,全国工会会员人数仅为员工总数的10%左右,仅政府部门的工会会员数还在上升。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钢铁、煤矿基础行业受到电子、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冲击,许多工人为了保住工作,只好忍受不平等的低工资待遇,特别是近些年来墨西哥、中南美洲、东南亚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使美国工人争取增加工资的斗争更加困难,制约了工人为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组织起来向老板进行的斗争。
工会领导面对不景气的美国本土制造业,也很难不管不顾地阻止管理者裁员减薪,而使企业日益吃紧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总之,从另一角度讲,现在能看到的员工罢工也就多是NBA这一级别的了。
每次上Collective Bargaining(劳资双方集体谈判)这门课的时候我都不由走神,一边是年薪中位数超过500万美元的NBA球员愤然罢工要求加薪,一边是9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持续超过9.1%——学这门X疼的课到底有什么用呢?
鉴于老教授类似霍金的工作激情和身体状态,每次话到嘴边都生生咽下。
撇开这些不谈,一个有责任心的工会领导者,其工作与生活绝对都是“修罗模式”:若你为会员出头成功,让企业被迫让步,后果是可能面对来自资方的各种显性隐性威胁,全家人都要跟着烧香(想想《鸡排英雄》里阿华的阿嬷是怎样住院的?
);而若你出头失败,没能为会员争取到显著利益,后果就是赤裸裸的众叛亲离,“被辞职”只是第一步(想想阿华的阿嬷住院之后又怎样?
)同情心是奢侈品,很难强求自己生计都成问题的民众去换位思考,有谁来给他们换位呢?
而通常摆夜市的人,恰恰大多是走投无路、生意失败、欠债、家中钜变、想摆脱朝九晚五的日子、或因为种种原因被迫离乡背井,“真正的艰苦人才会来摆夜市,要不然谁要这么辛苦,每天和老天爷搏斗?
” 要不是最后结局用颇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原因来圆场——议员跟阿嬷竟然还有一段狗血往事,鸡排英雄还能否成为英雄呢?
而中国大陆一般意义上的工会领导,尤其是国有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工会领导,平心而论总与居委会大妈相差不多。
从我妈妈以前兼职工会主席的实际工作来看,不外乎组织些许文体活动,慰问下患病员工或家属云云,不存在任何的集体谈判权力可言。
如此和谐的劳资关系表象,其实源于着相当荒谬的利益冲突:本应代表员工权力的工会却由企业出资建立,工会领导由企业指派或象征性选拔(很多都是资深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官网~基调简直跟共青团差不多⋯⋯尚未工作的学生朋友可能看到这里还没有具体概念,但只要想想中小学时代的“学生会”是做什么的,基本就能通感了。
在这种环境下作为一个工会领导,不去细想还相安无事,真要跟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较起真来,怎一个情何以堪。
一个人与一个集体搏斗已然困难重重,而一个人代表一个集体同另一个集体搏斗,堪称真·堂吉诃德。
无奈在全球工会大势已去的当今社会,还是找到真正的谈判筹码比较实际。
吆喝的大妈大爷、古早味的摊位、油光闪亮的鸡排,偶尔还有台湾立委亲民站在夜市里吆喝“冻蒜”。
台湾夜市文化,迷人的总不仅仅是食物。
这部台湾本土小成本制作电影《鸡排英雄》,对夜市文化有活灵活现的演绎,更有感人的小市民生活情结。
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最具台湾气质的——虽然这气质是我遥想出来的。
关于台湾气质,我有过三个深刻的印象:一年多前,我在印度遇到了7-8个台湾年轻人。
大家一见如故聊的非常开心。
他们看人的目光,干净并且专注。
知道我是一个人在异国背包旅行,一个漂亮的姑娘把自己备的维生素送给我,希望我平安健康走完全程。
之后,遇到了一对夫妻,男的来自以色列女的来自台湾。
老外老公因为在台湾住了很久,中文都是咬着嗲嗲的台腔。
同行的北京姑娘曾经因为他的口音偷笑了很久,我却觉得,一副朋克打扮全身扎满钉子无时无刻不在卷大麻的他,因为沾上了台湾味,骨子里养成了谦谦君子后来,一个好朋友去台北待了几天,回来不住的盛赞,说那里是一个节奏慢人情浓的地方,路上陌生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
如果你习惯了北京上海的生活,去台北,很快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从容和和善。
我非常相信她的判断。
虽然我从未到过。
但是,她所说的那个气息,就是我对于台湾的想象。
《鸡排英雄》让我重新想起、并且日益坚信那个气息。
其实,就编剧表演和拍摄来讲,《鸡排英雄》没什么可太多可取之处。
在地小民的情感这个重头戏,太早拿出来渲染和铺陈。
背景音乐和慢镜头的滥用,更是让人看得情绪腻歪。
一句话,过了。
有点像我朝春晚,动不动就放起肉麻的背景音乐,让主持人饱含热泪来上一段朗诵。
然而,滥情用在歌功颂德上就是恶俗丑陋,用在描绘草民的患难真情上就是有情可原。
这之间的高下美丑之别,就在于对象是假大空,还是真小实?
你是更热爱统治你的政府和恩惠你的政党,还是更热爱你身边锅碗瓢盆共进共退的邻居?
相信我,无法热爱邻居同事同学的人,绝对无法真正的爱国。
因为,国,也不过就是由我们身边一个个喜怒哀乐远近亲疏的人组成。
生活在台湾某些方面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让底层小人物遭遇恶势力侵犯的时候,有可能相信“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个信念和勇气,弥足珍贵。
它是一种不放弃——不放弃正义的信念,不放弃对弱者的同情,不放弃对不公的抗争。
身处一个麻木的国度,我完全无法想象的这种“不放弃”——我们即失去了不放弃的能力,也丧失了不放弃的热情。
希望,有一天,我们遇见不公正、荒谬、贪婪和暴力的时候,也能振臂高呼一句: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种信念,需要扭转颓势的想象力,更需要行动起来的魄力。
城市发展所要面对的新旧交替,是每个城市无法躲避的。
这是一个城市内部新陈代谢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归为文化入侵、资本剥削...庶民作为一般民众,城市发展所涉及的一切,他们是最直接的利弊接触人群。
本片借用人在脆弱无助中所爆发出的情感来最大限度的表现弊,弊是固然存在的但我觉得本片所展示的庶民的生存状态最值得关注,那种小市民的快乐,简单到无聊的玩笑无聊的选美无聊的游戏....都能很开心!
“每个摊位都有一个故事”正如我们每个人。
他们有同样的快乐换做每个人却不同,本片除了教我们如何反抗不良地厂商之外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本来就不是公平的但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很重要!
阿华最后号召大家保卫“八八八夜市”就如《阿凡达》的杰克·萨利号召纳美人反击地球人一样,他们保卫的绝非只是一个夜市一个星球,是一种生活一种自由温暖简单的生活他们不希望自己美好的生活,被外来事物所干扰。
“艰苦也是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志气!
”对于低迷的台湾电影,本片还是值得支持!
影片的开始,一边是夜市一群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一边是女主角失意的工作和感情。
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去展现台湾小吃和夜市文化,还有贯穿始终的台语和布袋戏,充满了浓郁的台湾味道。
剧中的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很鲜明,几位配角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依旧脏话满天飞的赵哥,心直口快的彩桦姐,冷酷的杨琪,还有台剧配角专业户钟欣凌。
夜市浓缩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白天照顾家庭,晚上出来摆摊,无论多么劳累和辛苦也笑着吆喝,迎接每一位顾客。
有欢乐也有痛苦,有竞争也有帮扶。
女主角意外地来到夜市进行社区服务,慢慢了解了夜市里的每一个人,也逐渐明白了父亲想要教给她的东西。
随着政府对夜市进行征地,剧情也从温情细腻的人物视角转向反映台湾的政治生态,议员贿选,财团操纵,游行示威,市民参与,媒体导向。
一个小夜市的存亡,牵扯到多方的利益,在多方利益博弈之下,最终夜市得以保存并发展,拯救夜市的英雄,不是良心发现的议员,不是牵头游行的男主角,也不是拉来各地支援的女主角,而是看上去漏洞百出的民主程序,是充分的言论自由,是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是成熟的市民社会。
台湾人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不需要英雄的时代。
好难看orz
好孩子...
柯佳嬿真心像桂纶镁,然后觉得有些地方过火了,台湾电影拍得跟香港贺岁片差不多。。
意识形态输出的开始
要不要那麼幼稚啊!
浓厚的台湾本土意识俘虏不了我一颗大陆的心。
世界有那么一群人过着那些很有钱的人不懂的生活~而他们只是有着那么一点小小的希望
很欢乐很贺岁!
我被蓝正龙帅翻了……然后,我很难得觉得 瘦的女人比丰满的女人难看,于是我默默吃了个鸡翅又吃了块pizza……赵哥好亮~
台湾夜市已经变成台湾的一种文化,台湾人出门在外想着的总是家乡的味道。夜市卖的不止是美食,人情味,更是那满满的回忆。
我很喜欢~ 男主角很帅气撒~但是最主要我的 我认为 一部电影 能反映出 当地的民情 有特色 才会打动人~
台客综艺名咖总动员,乡土风情美食人文一应俱全!
台湾B咖C咖大荟萃。
最后逢甲、六合来帮忙抗拆,好有爱
so boring
我们不懂你们,你们不懂我们
拍电影要先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台湾小人物的热情刻划得真好,只是剧情有些地方实在经不起推敲。结尾为了煽情而煽情,反而显得太着痕迹。
看完今天去吃巴弟鸡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