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一直追随。
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
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
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
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
那都是曾经。
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
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
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
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
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
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
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
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
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
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几乎不看电影的,这是个例外。
北方的红红的砖墙,楼道斑驳各色的广告,冻成冰的后海,紧身皮衣背着粉色电吉他皮肤细嫩的女孩子,全部的花伦配乐,美得令人心碎。
主题什么的就不要纠结了,一个摇滚明星的自黑,除了冷冷的幽默,还是冷冷的幽默= =伪kurt说中国没有摇滚乐,说我们走过了新鲜与好奇,一切的激情都不复存在了,也许是这样的。
但中国真的存在很多相当优秀的乐队,不必一一列举。
全部的原因在于:摇滚乐不能成为乐手生活的全部。
摇滚乐手终究是在一层华丽的外衣下搞一些我从来都不想知道的东西。
就是这样,我们带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一类的东西,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依旧为这自己或别人的生活疲于奔命,最终被生活摧残得区分不出当初凭着耳朵就能分辨的major和minor。
当那个女孩子用手脚做鼓,用两根手指敲击midi键盘的和弦,最终搞出一段惊艳的旋律的时候我觉得全屋子的空气膨胀。
仿佛看到了几个月之前的自己。
也许就在不久,我也会突然来一句:来劲了,我们写一首歌吧。
也许几年过后,我们会忘掉自己当初的样子,但无所谓。
毕竟我们都曾经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今天感觉挺自在,烧烧香吃吃素看看电影还让我买到了喜欢的书,不过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看。
这个电影院感觉真是不错,要是有电锯的周边就好了。
回来有点晚了,想着明天我那种工作状态不经有点恶心。
我都不想承认我是个编辑。。。
想着即使晚睡还是应该写点东西即使写不出什么。
看着这电影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亲哥,想起他18、9岁的样子,瘦高的身体披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想着他大年30还出去,想着在街上遇见他和芳芳,想着他去酒吧驻唱鱼龙混杂把我妈气的半死,想着他领一帮朋友来家里叮叮哐哐,想着他离家出走小女生比我妈还担心,哈哈哈。
他要是看见估计又说你老哥都给你些什么印象啊。
在我心中他的确没什么高大的形象,不就是一情种子么?
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他想去追逐梦想的心了。
冬天我们一起喝酒抽烟他说老妹终于长大了。
前几个月他说:忠孝不能两全。
给我压个半死。
我想我妈也够惨的说的好听,一儿一女,一个学音乐,一个学画画,其实一个早离梦想远去,一个在外面瞎飘。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总是不甘就这么被安排的走下去,我们向往的太多,我们在这个不适宜的环境里还想着遥不可及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可是我想通过不同的方式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以前是上学然后旅行然后工作,最后想和那电影里的傻逼一样出国看看,这种想法似乎越来越强烈,不知道3年后的自己是否能如愿?
也许有无数年轻人都向往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死在追寻的路上,有些人还在继续追寻的,昨天听糖蒜2012有点他妈的伤感,没人可以帮的了你,你必须勇敢的走着才特么有可能走向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不谁都无能为力,也许最后你还是离的那么远但是终归你得到了你不去追寻就得不到,而这一切奥秘也只有你能知晓。
即使我哥还是嘴里说着,你哥弹了十几年吉他得到什么了,当初不吃饭在地下室拼命练得到什么了?
除了手上的老茧连自己心爱的吉他都卖了还剩什么了,但是我知道你说你从音乐里得到很多人生感悟那就够了,你的青春岁月即使是被狗吃了他也真实存在过。
我这个音盲多么渴望可以打鼓打的响亮,如独臂一样屹立不倒,多特么牛逼,我想我没有什么资格梦想有天站在舞台上,但是我用你教我菜鸟和弦弹两下心情真特么平静,感觉坐在雍和宫无人的长椅上似地,这多特么神圣啊。
这特么是音乐的魅力,如同那摇滚让我们癫狂的诉说我们不能说的痛楚,这也许也叫梦想。
即使前路还很漫长,即使有时我也特别害怕没有退路,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持愤怒,要记得我们有颗摇滚的心,要有烈酒要有远方要有滚床要有激情。
要去希望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么幸福的,幸福的和特么安徒生童话似地。
这世界上有些感情有些命运就是没结果的,不为什么,再怎么样都没用,因为你就是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
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
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
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
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
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
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
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
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
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
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
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
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
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
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
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在沒有進第二段音樂之前,腦海里跑過無數吐槽:搖滾樂手的YY,最好有清音柔體加沒長腦子還認為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是傻缺的軟妹子對他們死心塌地外加不糾纏還要感恩戴德!
Kurt Cobain有啤酒肚?
剛躺下時腰部以下的白色是什麽?!
歐,差點就進入了之前聽說的骨肉皮故事的設定。
女主去學吉他時的畫面和花輪的音樂搭配棒極了再,吐槽下不穩的攝影師,剛入佳境時總被莫名其妙切斷的剪輯,以及硬生生的音效銜接。
什麽是搖滾樂?
搖滾精神是什麽?
片子展示了國內搖滾樂界的真實的一面,但搖滾樂是什麽?
沒有給出任何答案,或提示。
兩人看完演出,你們是什麽風格?
有QQ嗎?
呵呵,這是更真實的現狀吧。
小武,帥!
千萬保持下去。
兩位女演員:我知道攝像機在哪我就是不往那看!!!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
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
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
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
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
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
《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
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
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
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
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
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
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
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
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
“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
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
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
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
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
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
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
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
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
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
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最早听的一首《你要跳舞吗》爱了然后听了很多我拍的一个mv模仿过《关于失眠的夜晚》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两个男盆友,等,我都听过原版,看过mv影片中的乐队签约就是自己的经历看过《北海怪兽》的书都了解彭磊的过往有一段鸽子哨,京哨 ,应该是霸王别姬中的配乐视听语言真的很糟糕有点意识流更多的感觉像mv加长版有一段说唱的不错很酷问什么类型是挺讽刺嘲讽的更多的表达现在过去一些乐队的现状无奈,的歌唱
彭磊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作为灵感,谈论着他心中的那些事。
对于这类型的小众电影,其实做的十分的出色。
一开篇科本驾着UFO来到女主家那段我的确有点感觉无语,不过往后看,传递的精神面其实挺让人深思的。
我们如今中国的摇滚到底是什么,人们喜欢的是摇滚精神还是只是觉得在舞台上的酷,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的冲击,似乎许多的问题在电影中都有提及的切入点。
女主一开始觉得生活操蛋,只觉得科本的音乐能带给她精神的安慰,其实我不难想问,他是真正的了解科本的音乐吗,科本自杀除了自己的身体被病魔纠缠,还有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其实乐迷们并不了解,他觉得他是孤独的。
女主与朋友在听到一个乐队表演后上前问乐队的风格,一味的说在舞台上觉得挺酷。
这其实刚好折射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摇滚的心态,在舞台前嗨,认为好听,但是心里其实就是不懂装懂的跟着嗨。
虽然我也觉得听摇滚真说不上什么,好听跟不好听因人而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中西摇滚细节的差异就在于这里。
西方摇滚注重精神层面,他们不怕饿死,不怕现实的压力,他们具有的独立的创造力,他们没有封建的社会思想。
在电影中,导演以一个小乐队其实就折射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一味在于模仿西方,其实压根没有自己的摇滚想法与精神,甚至有时会带有装逼,男主唱对着女主说喜欢日本文学,只有这些会给他灵感,但是我不懂的是,他是真的了解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精神层面吗,他说他想去国外,可能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可以更好的玩摇滚,但是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并不会成功。
记得一句台词“就算崔健死了,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摇滚”。
这真的是在反思,为什么摇滚就无法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市场。
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噪音是垃圾,但是其实摇滚等于内心的呐喊,是最真实的写照,我认为比一些只知道情爱的歌曲会更打动人。
电影结局我也算知道,科本走了,他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摇滚,可能因为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吧,但是热情与兴趣老了就没有了,我要走,我不属于中国。
电影里的小乐队反射着如今一些装逼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对待爱情不负责,对待家人不负责,他们一心玩着他们认为的摇滚音乐,但是最后我只想问,他们到底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摇滚音乐吗,他们知道他们的未来和当初对摇滚的热情吗。
我只想说,摇滚不死!
十三年前就在豆瓣标记了想看的电影,直到2024年上海电影节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完。
可能是为了缅怀逝去的青春岁月。
可能是为了欣赏喜欢了十多年的重塑当年在livehouse的现场演出(正巧6月9日刚在北京五棵松看过他们演唱会)。
可能是为了看看Even的表演,还有江老焉儿、丁太升、熊猫商店,这些都是古早的老豆瓣er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跟晚晚、张辛苑同时期火起来的。
也可能是想重温2010年左右的北京摇滚乐演出情况也是自己最有热情和能量追着乐队们看各种巡演音乐节的时光。
但,真的挺糟糕的,很做作,很尴尬,很奇怪,很松散,很干瘪、很矫情。
如果不是彭磊、新裤子、摇滚乐、Kurt Cobain、独立电影这些标签,不知道还能吸引谁来看。
这部电影更适合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第二季播出后放映,囊括两届冠军乐队,最终是摩登天空的胜利。
我确实也看出了彭磊和摄影团队反复仰拍女主大白长腿的男凝视角,是感觉不适的,也完全没必要。
如果要体现出青春/年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一开场女主穿校服就能说明年龄,还有台词里说的都很傻缺那种中二的感觉。
对比索菲娅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拍摄的斯嘉丽只穿着内衣内裤的镜头,没有感觉到色情和别扭。
而且女孩子就不能认真学好吉他吗?
长途跋涉到吉他学校就是随便拨弄两下然后犯困发呆吗?
组乐队就完全不需要乐理知识随便就可以吗?
……这可能就是男女导演视角的差异吧。
一颗星给影片真实记录了那时的北京,喜欢那种赫鲁晓夫楼/苏联风格筒子楼,非常具有北京/北方的城市建筑地域特色。
一颗星给Even,虽然演技很生涩,或者都谈不上演技,更像平铺直叙的素人表演,她有一张非常干净纯粹可爱呆萌的脸庞,选她做女主真挺合适的。
她唱的After Party真的挺好听的,这几天一直在脑袋里回旋。
再用点力就达到《大象席地而坐》的层次了
"我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傻缺。"特别喜欢的一句台词。
…………最喜欢宽博士那段嗨迪
像学生作业,but演唱两段+什刹海那段还蛮喜欢,有几段尬得我全身发痒
哈哈哈哈挺好的啊想打满分了都。彭磊的脑洞和讽刺真的很服!喜欢在什刹海冰面上散步的戏份。结尾好忧伤,一切都消失了,独自去排练室摸摸乐器和话筒,坐一会儿 然后离开。
年轻的华东 跳舞的庞宽
After party
昨晚电影频道看的,地下电影地下乐队挺好玩的
科本的鬼魂,Grunge,跳舞的套袖店员庞宽,吃麦当劳的彭磊,抽搐的华东,练琴房的标准金属乐分解和弦,国子监,迷笛,LIVE HOUSE……太多我感兴趣的东西了,哪怕是极其尴尬的表演,剪辑,也看得我乐不可支。
low b
结尾的感觉真是太对了
即使经历过十六、七岁时的不知所措和孤独茫然,等到长大以后可能还是会无法理解正在十六、七岁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干什么。看的时候能想起好多零碎的画面和一些情绪和一些人。失去棱角是让人难过的事情,但幸好成长也是不错的出路。
可爱和感动并存。而且,看的时候我想起你。
哈哈哈哈哈哈,不是因为彭磊滤镜真的不会看,太好笑了其实彭磊也算是聪明了,他选用了新人做演员,所以基本上对话都是很简单的,用大段的空白和长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于晦涩和不成体系,导致整部片子,如果没有彭磊的光环加持实在是太难看了。
满篇彭言彭语 虽然我爱彭磊 可这电影是真难看
国潮教父庞宽的舞姿和女主的歌声以及UFO令人印象深刻
制片人李哲说,他觉得这个片子最好的地方在于够真实,还原生活。可我觉得这话太扯了!按你的说法,最好的电影都成纪录片了!我喜欢《乐队》是因为它的留白,它的前后矛盾,它的漏洞百出,因为年轻就是这样的。只有真正的青春,才敢于不管不顾地去实行内心所想。不思考是非对错,不在乎原因结果。
有点燥 来两遍最炫民族风勾勒一下 提提味
我在楼下看见彭导了~
实用性很强,我学会了如何在一分钟内一个人办完一场复古爬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