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中国的皮外国的馅”的评论,相反我觉得这部电影恰恰是“外国的皮中国的陷”。
确实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的不太精细,导致整个故事虽然发生在江南水乡,但主角一家子言行和生活方式都不太接地气,总有那么一丢丢说不明白的“华裔味儿”。
但抛去这一点,故事的内核正是中国人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和对“破镜重圆”的执念。
正如菲菲对父亲再婚的抗拒,嫦娥对后羿的执着,人生如月亮,圆满时候少,缺憾时候多,渴望破镜重圆,正是因为破镜难圆。
失去重要的人该怎么办?
选择进入新的人生,是否意味着对逝去的人的被判?
不是的,那些朝夕相伴的人,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我们活着,他们的精神就还在。
虽然是老套的道理,但看哭了,可能不同的年纪看同一个道理,感受也会不同,也许还会再看这部电影,在我失去重要他人的时候吧。
月饼、玉佩、乒乓、月亮,这些圆圆的事物,串联起了人物和情节,神话故事和父亲再婚的现实问题也结合地很丝滑,但要扣掉一颗星因为月亮城太丑,从城堡到里面的发光小人都很丑,和整体画风不搭。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恰恰是这部片子并非纯纯的中国主创团队,虽然是外国人,但我觉得他们明白中秋的含义,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比不同点多得多,不是吗?
无论是寻梦环游记的亡灵节,还是飞奔到月球的中秋,那些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人类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当然寻梦环游记精良很多)。
看到片尾纪念奥黛丽威尔斯女士,更觉得伤感,看过摩登情爱和一条狗的使命,打算看看她其它电影。
梦工厂在2020年推出的《飞奔去月球》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和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动画电影,但很遗憾它的发行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火花。
我今天百无聊赖地打开了它,却很神奇地经历了从对故事的不满到深深感动的变化。
如果要说的话,也许是因为懂得失去的苦,所以对电影中的人物,生出了无限的同情的原因吧。
这部动画论剧情的演出、设定的新奇和故事的趣味性而言,最常见的评价就是“没有新意”。
这点我也是有同感的,甚至在主人公菲菲用网购及磁悬浮技术造出飞行器的时候我脑海中大写的“扯”。
另外嫦娥作为月球女神,为了满足能与后羿再见的愿望对别人颐指气使的桥段也令人觉得十分生硬。
明明感知得到“信物”的位置,为什么自己不去呢?
虽然小主人公必然要经历试炼而嫦娥必然要出题,但是桥段的演出还是令人很出戏。
但是,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沉入剧情中了呢?
似乎是从菲菲遇到果冻狗狗开始。
果冻狗狗和菲菲的小弟弟阿庆一样,是一个缺心眼的小开心果。
菲菲费劲千辛万苦找回信物的时候,果冻狗狗在她身边欢呼到破音。
就是一个真心实意把别人的快乐与自己的快乐完全联通的小太阳。
然后那一下子我就有点刹不住。
我想,谁不会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呢?
菲菲真幸运。
然后剧情推进,嫦娥得到了她想要的,魔法开启,广寒宫四周逐渐长出了花草变成了丛林,她见到了后羿,却得知后羿终究无法与她团圆。
嫦娥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广寒宫进入无限的永夜。
菲菲靠近她,也被她的悲伤感染,想起了自己失去的母亲,一起陷入了悲痛。
她们两个在一片黑暗中屈膝保住自己的样子,真的很令人心疼。
我才领悟到,这部动画,不仅仅是做给孩子,也是给曾经失去过心爱的人做的。
当深爱的人逝去,我们与外界的最重要的链接也失去,此时我们所想所感,不就是这样的一片黑暗吗?
逝去,是永远无法追回的失去。
走过 2021 年,我相继失去了姥姥和姥爷。
我已经比以前更懂这种感觉了。
这种失去的痛很像一根长在心中的刺,平时不会碰到的时候也许不会疼,但是一旦碰到,就很难从里面出来。
这时候我很难再去批评这部电影什么。
菲菲没有做错什么而妈妈离开了她;而嫦娥却的确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令自己永困广寒宫。
我们听神话故事很少去深究其背后的含义,但我此时突然意识到嫦娥的故事是关于错误与惩罚的故事。
当广寒宫四周开始长出森林的时候我才感受到这里多么地孤寂清冷。
嫦娥身在其中千千万万年,论悔恨,那会是怎样一种此恨无穷。
所以把嫦娥与“逝去与疗愈”的主题进行关联,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虽然嫦娥看到菲菲陷入自闭转而开始帮助她而终于令两个人最终走出阴霾(也多亏了她们各自身边都有无条件爱着他们的人),这一段的转折还是会有点生硬,但我还是能从中感受到创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救助的前提,是互相理解。
因为前面跳过了菲菲妈妈去世的片段,看完电影后我又倒回去重新看了一遍。
果然很难过,就好像 cheap thrill 一样,类似的亲人离世的桥段总能轻易地击穿我的防线。
我变脆弱了吗?
似乎也不是。
这种悲伤也是属于我的人生经历的情感,我想这就是增加生命厚度的东西。
这一幕之前,镜头里是月光,白墙黑瓦,仙鹤,流水,莲灯,杨柳。
一下子我就好想回国。
PS:最近位卑未敢忘忧国太过了,看到菲菲生活在很有传统气息的古镇上但却可以衣食无忧(爸爸连她造火箭的成本费都没眨眼报销了),还有古镇里和和美美载歌载舞的人们(感觉幸福指数直逼《宠物的秘密生活》中的纽约客们),我真的很希望中国人民可以过上这种全面小康但并没有被城市化完全吞噬的生活呀。
这有可能吗?
PPS:说实话皮克斯的本地化真的做的很好了,我想动画片中的古镇、油菜田、月饼、大闸蟹一定把西方观众看得一愣一愣的吧?
Welcome to China!
1.菲菲在水边抱兔子方式合理的,一只手放在肚子下,一只手托屁股。
2. 蹦吉的性格刻画真实😂,在菲菲设计的时候,她在旁边意图吃纸。
3. 看着一只散养小兔蹦蹦跳跳破来跑去就很开心🥳,蹦吉太可爱了,在她帮绿色玉兔捣药那一段,我家兔崽子本来在梳毛都看呆了😂 不过她最后是没有回来么,为什么回到地球上我就没有见到了🤔4. 哇李诞那个配音,我真的太出戏了哈哈哈哈哈哈。
我看的国语配音版本,然后那个绿色的兄弟声音越听越熟悉…尤其是他的那个笑,总有一种他马上要拍灯的感觉……查了一下果然哈哈哈哈5. 电影情节蛮简单的,普通话台词和字幕有点没对好,但是中秋的文化和金句还是有的,在海外看真的是会挺想家的。
有的泪点来的莫名其妙…我在大家吃圆桌饭亲戚互相问候那里就很想哭…
难以置信,这么个充满的各种标签的仅次于一般的动画片居然得了2021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匪夷所思!
叹为观止!
所以最终得奖的是“矬子里面拔大个儿”。
看这这些提名奖,“低幼化”也在全球化ing。
时代在前进,奥斯卡对中国的审美还在原地踏步。
对照很这个片子里嫦娥唱词里出现了中文,全都没有听出来是中文,这个嫦娥形象一定是参考了歌剧《图兰朵》公主的形象,但是这都21世纪了,还在参考以往的经典刻板印象真的要不得,难道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与时俱进嘛?
(《图兰朵》真的是歌剧界的最有名儿无聊的剧目没有之一)。
这个片子令人费解的是他以为视角是国际视野但是还是立足北美市场,不时的流露出高高在上的视角,睥睨整个中国乃至亚洲文化。
貌似感觉就是北美出品方审美标准,因为这样子能卖钱,类似迪士尼出品动画,动画歌曲永远比情节更加让人记忆深刻。
迪士尼法语版永远比英语原版词好。
《小门神》《哪吒》还有《白蛇》真的要比这个强!
中国文化也好亚洲文化也好,你理解就理解,脑细胞不够用不理解就不理解,没必要为了让人理解“变形”成为能理解的样子,不能理解才能有动力去学习理解。
认识一位老师,他儿子在Netfix里任职,Asian American背景让他成为了这部动画的制片人。
反正该吐槽的全都吐槽了,最后跟这位老师说“回头麻烦转告你家哥儿,这钱他们白花了。
”
影片中的菲菲对自己的奶奶称呼居然是“My NaiNai”????
…………这让我有点头晕,讲真这部片子不会原版是中文版再翻译成英文版的吧?
就跟影片名称一样:Over the moon,在英文里跟月亮没啥关系,它表示“万分高兴、高兴坏了、狂喜”。。。。
………………继续头晕,大概是年纪大了血压有点高。
电影还在宣传期的时候,嫦娥与众不同的形象很是耀眼,加上一贯的歌舞元素,更是让人期待,然而今天终于看了之后,我发现我浪费了一个半小时。
这部电影采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作为背景,故事设置在一个南方平原上的小镇里,江南水乡的青砖白瓦,标志性的塔,仿佛时刻都在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然而故事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强烈的不适,菲菲的行为和语言处处透漏着一股左宗棠鸡的味道,是一个中国长相的西方小孩。
祖传秘方,亲戚间开的玩笑,爬上塔楼看到的景色,这些元素和中国元素的搭配格格不入,仿佛每个画面都能联想到一部美国影视作品里的场景。
如果说中国元素运用的不恰当,那其实也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对于不了解中国的人来说或许会觉得神秘的东方很有趣,也不会注意到违和的部分。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很多关键节点的出现也很没有逻辑,而有的设置虽然有铺垫但使用的时候又很突兀。
比如玉佩的出现,和小庆的穿墙。
突然出现在月饼中的玉佩,月饼从何而来,玉佩从何而来都没有解释,小庆的穿墙解释为小男孩的好动,并在最后起到了作用,但是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没有逻辑的。
大厂制作,就算剧本不佳,意境不佳,起码有大厂的保证,但是这次大厂也翻车了,月球上的生物一个个都散发着荧光色,配色让人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玩的荧光棒,这种颜色的运用使得月球部分的视觉质感就下降了许多,但嫦娥的舞台还是很有感染力的这点值得一星。
最后再说一下国产配音,配音还是找专业的演员吧,李诞的果冻太出戏了,唱歌的部分声音也相差太多。
虽然能感到在台词部分,已经很尽力的向本土化靠近了,但还是差些感觉。
最后菲菲拿着围巾坐在水边,原片中是静静的坐着,配上静静的音乐,而普通话版本中,或许是为了向低龄化观众靠近,加了一段内心独白,破坏了本来的意境。
就期待明年的动画会好一些吧,今年的大厂好像都有些乏力了。
10月23日网飞上映了一部以中国神话奔月为背景的动画《飞奔去月球 》(Over the Moon)。
这部影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和中国电影市场或明或暗的指出,建国之后不准成精、不准拍鬼片不同,这是一部将科学嫁接到神话上的故事。
倘若由中国导演来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拍成哪吒、姜子牙那种古代神话故事,一是拍成火星救援那种现代科幻故事,而绝无嫁接之可能。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对西方科学和文学而言,科幻故事本身就是现代性的神话,是现代技术中的新民俗,这个过渡是十分自然的。
比如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刘宇昆的《狩猎愉快》,不同的是,前者指出科学正在挤压神祇生存的空间,后者讲述的正是科学诞生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神话中的狐妖变成了蒸汽朋克的机械狐。
这方面,日本民俗与神话也有类似的体现,日本妖怪学也指出科学的诞生挤压了妖怪的生存空间。
这正是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一直强调的,科学正在抹杀人类的想象力,使得非科学内容的空间被不断挤压。
又如流行文化中宫崎骏《千与千寻》或者最近《数码宝贝:最终的羁绊进化》(其实正是童年的终结,见我影评)也指出,只有孩子具有童真般的想象力,才能看见万物有灵的世界。
这时,科学的诞生也变成了一种隐喻,成为了人类的成人礼。
这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除了历史原因(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和现实原因(当前中国所处向现代化进军的时期),其实也反映出某种文化移植的错位。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在《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中就曾指出,技术会催生新的民俗,如我们今天拜年和红包已经被智能手机所取代,但似乎中国目前能接受的程度仅此而已。
普遍说来,我们习惯了将古代的归古代,现代的归现代,我们天然的折断了自己的连续,不太能接受现代化的改编,特别是从异质文化(如果不喜欢西方文化视角,认为那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话,那么科学文化的视角也天然的欠缺了)来看待我们的文化,这一点呈现出某种矛盾。
但在研究领域,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比如科技史领域,大多数科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的主流观点要么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西方科学,要么是用现代科学去解读古代知识体系;少部分包容的科学史家则秉承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力图还原中国古代地方性知识的发展。
普遍说来,现代性的学科划分都是从西方引荐而来,大多数学科特别是原来已有相似知识的学科都面临原有知识和西方知识体系冲突的问题,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等首当其冲,其观念也和科技史领域面临的处境类似。
但是包容的学者毕竟仍是少数,大多数学者仍面临清末民初学者的处境,即是抛弃中学全盘西化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抑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显然保持中国传统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了),只有少部分学者清楚的看到,西方文明的扩张是以科学、金融、法制等为代表的一整套世界观的扩展,是一种文明和另一种文明融合的过程,而非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过程,是科学技术现地化、本地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技术本身就是和本地化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不存在脱离使用环境的技术,今天我们试图用普适性的科学观念去推广技术,本质上是可笑而行不通的,正如科学自身,我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而科学家有他的祖国”一样,是将所谓客观的知识和市场、社会脱离开来,是和熊彼特的创新理念背道而驰的。
更不用说,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而言根本站不住脚。
在这种趋势之下,中国采取了一种切割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文化遗产,古代的归古代,可以讲一个完全古代的故事,但不能在现代社会出现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故事(除了前述原因,还有科学合法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府合法性的问题),这里的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是一个政治话语,而非科学话语,西方是不存在中国概念的封建迷信的。
这种隔离,目的在于既可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妨碍现代科学话语的扩展,但却没有意识到,现代性的体现绝不仅仅是科学或技术,文学本身就是现代性的。
正如早期的《哪吒闹海》是阶级斗争的反应,《魔童哪吒》则是当代社会的反应一般,和古代神话的形象毫无关系,但是这种创造和创作是被鼓励的,相反,如果哪吒来到现代社会,又或者如早期cult片《关公大战外星人》一样,这反而是不被市场和政府所鼓励的,绝大多数观众会感觉中国古代的人物来到现代会是十分诡异的场景(当然部分原因还在于,不少鬼片和恐怖片只好借科幻的壳面世,也加剧了观众的反胃),却忘记了哈利波特或者博人传的故事其实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飞奔去月球》的意义所在,我看不少人将它和《冰雪奇缘》对比,这当然可以,比如两者都是歌舞动画片,都是少女成长的故事,都有相应的文化母题或来源,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虽然《冰雪奇缘》更多是价值观念尤其是女性意识,《飞奔去月球》是技术场景设置上)。
而我更愿意将其比作《头脑特工队》,因为两者都来自各自文化背景的民俗,《飞奔去月球》是中国神话,《头脑特工队》是典型的西方童话故事,然后用现代科技进行包装,前者是主人公自制宇宙飞船,后者是将情绪拟人化,用古代元素说重新包装当代心理学假说。
当然,《飞奔去月球》在处理上肯定无法做到让中国观众满意,正如前面描述的一般,他们十分矛盾,一方面感觉自己没有这样的想象力(云生兽怎么会出现在太阳系这已经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空间,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太空的概念;月相不仅可以表示心情,也可以变成钟表,因为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已经是十七十八世纪的事情了),这时候他们带入的是人类学所谓客位的视角(即跳出本国人的视角,非中国人的视角),另一方面又感觉外国人对自己的想象充满了凝视(天狗怎么是可爱的松狮;嫦娥为什么讲英语还唱英文歌;服饰是什么鬼;内核怎么还是西方式的合家欢),这时候他们带入的是人类学所谓主位的视角(即本国人视角,中国人视角)。
然而对于外国人而言,这种主客位的环境是恰恰相反的,这时候外国人的客位视角(非本国人视角)正是中国人视角,想象自己是中国人,主位视角(本国人视角)正是非中国人视角,正是西方人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好奇和恐惧,在外国人主客位的视角下,会出现像莱布尼兹那样将中国认为是哲学王的国度,也会出现认为中国人就是傅满洲那样的可怕想象,具体到本片,我想肯定前者居多。
但至少反映出,不同受众对该片的理解从一开始的立场就截然不同了。
当然这仍要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年真人版《花木兰》是不好的,而《飞奔去月球》还不错。
其实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前者完全不符合创作规律,只是各种元素的堆叠,故事发展不符合逻辑也没有曲线。
后者则不然,后者的情感动机的完整的,母亲必须死是西方故事的套路,由此引发主角成长的难题,而在本片中,这一难题同样是天神(BOSS)所面临的,看起来是反派在给主角制造困难,其实两者面临着一样的处境,最后互相帮助达成谅解,两者都走出了困境,不仅有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现代的女性跨阶级互助的思想。
一些不合理的场景则恰恰需要回归中国的历史语境才能理解,如开头的天狗是一只可爱的松狮,原因很多,第一松狮在片尾也出现了,这是主角家里养的狗,自己家的狗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既可以算是西方大宇宙小宇宙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第二,松狮也是中国传统的犬种之一,中国常见图画中的细犬至少从宋代起就是狩猎犬种,而松狮至少从唐代起就是宠物犬种,作为民间故事,讲熟悉的细犬要比将贵族的松狮容易的多,然而松狮被家养符合前述被当做宠物的剧情;第三,松狮在讲述天狗时出现,伴随着流星和彗星,这和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的理解是一样的,天狗代表彗星,而松狮的吉祥的寓意和天狗本意的防凶是一致的,也符合合家欢的和谐气氛。
又如高潮部分,弟弟穿墙而过,这一幕在前面也出现过,但失败了,这是来自中国传说的崂山道士,真正了解中国道教修炼的人应该知道,法术的前提在于心智纯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前面弟弟给主角显摆的时候动机不纯因而不灵,这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给众师兄弟显摆七十二变后被赶下山的原因,因为心猿意马了,而后面弟弟为了救姐姐,乃是至纯至爱之心,但是如果按照现在大家都爱的量子力学(波函数或者量子隧穿)则无法解释。
总之,正如我前面所言,我们应该看到并接受这么一种趋势,全球化的蕴含绝非一套统一的标准,而是相似标准的本地化,是两种文化的交融。
正如不少科幻作品中开始将英语、汉语或者日语杂糅成一门世界语言一样。
这是中国古代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西方说的life finds its way.
经由老师介绍看了这部动画片。
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国元素浓厚的元素,配上西方思维的动画技术与歌曲表达,可以看出碰撞与融合。
有些事情,既然无法改变,不如珍惜现有的一切,不要执着。
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小女孩菲菲与嫦娥,因为这一念,获得重生,不再作茧自缚。
菲菲脸上隐约可见的雀斑,嫦娥服装不致俗套,台词与歌曲意境优美,整体观赏没有压力,老少咸宜。
只是,有点搞不懂玉佩信物什么时候包在月饼里,有些分场衔接一点点勉强,这可能是有老少咸宜的受众要求吧!
有些神话的内核,有些童话的浪漫,简单的故事主题,不管老的小的,基本都能获得启发,是可以一看的动画片。
那天,本来我们一家三口是冲着姜子牙去的,但到了电影院,看到新上映的over the moon,毫不犹豫换成了这个。
女儿四岁半,全程目不转睛、全神贯注,零食和水都是多余的了。
看完后,我们一家三口都很满意喜悦,不虚此行的感觉。
我们很喜欢这部电影,我想,这是一部绝佳的心灵成长童话剧,又不失孩童漫无边际的想象力!
(飞上月球,月宫里的一切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孩童的世界,不是成年人用成年人的价值观,能想明白的。
孩子在逻辑、思维、经验都欠缺的时候,解读世界的感觉往往是错误的、扭曲的,而那种错误扭曲的解读,会让孩子生活在,自我营造的痛苦世界里。
电影里的主角小女孩就是这样的。
当她的爸爸,可以为她带来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时,她解读的却是爸爸对妈妈的背叛。
小女孩如何走出自我营造的内心伤痕?
努力学习自我封闭,幻想登上月球,付诸行动,自造飞船登上月球,开始了她的成长历险记。
小女孩目标坚定,勇敢探索,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朋友,在一次次新认知的冲击下,她逐渐体会了什么是更重要的东西。
在她不顾一切地当放下自己,去帮助嫦娥的时候,同时帮助了自己。
她顿悟了生命的意义,理解了母亲的离去之于她的真正价值,此刻,她已经心变世界变。
内心重生的小女孩,带着对爸爸弟弟的爱,接悦纳了一切,从此她的心灵小孩长大了,于是她收获了无尽的爱和美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心灵成长的路,探索穿越迷雾的过程,诚然充满了黑暗和苦痛,可是因为这些探索的过程,我们才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动画,每次我刚想表扬它,又看到忍不住吐槽的地方,刚失望又发现了其闪光处,随后又马上被打脸。
总得来说它最大的缺点就是风格不统一,包括音乐风格的不统一,画风的不统一,人物形象的不统一,故事风格的不统一。
这是很多中外合拍片会出现的毛病,而这部影片在角色形象和场景设计的风格不统一太过于明显。
一直认为好的动画是用让小孩子都能看懂的表达方式,讲诉一个令成年人都能产生共鸣的人生道理。
而该片的立意太过边缘化,反应的只是小众人群会遇到的问题,大多数观众看了不是无感就是尴尬,真不是明智的选择。
且把嫦娥的故事硬往上套,使整个故事都显得幼稚。
如果和《飞屋环游记》,《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这样的动画比较缺点就一目了然了。
一言不合就开唱,还有人物形象和剧情走向,像极了迪士尼的作品。南浔古镇,嫦娥奔月,很中国风的作品嘛,这才是西方人拍摄东方故事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观感是好看,然后除此之外深思下来本片其实就是个大型缝合怪,不说是哪家出品,一定会误以为是迪士尼的一次中国风尝试(绝对吊打真人版花木兰是真的……)歌曲不错,好听,人物塑造也不差,但是就是各种迪士尼熟悉的片段拿来强行缝合,人设也是一股子迪士尼味,片中所有女性角色都像照着老版花木兰动画的脸谱画的,故事内核没问题,甚至出奇好,包括探讨对于离世的人的爱和思念,接纳和放下的主题,无奈所有的感情线处理的太弱,弟弟和姐姐的冲突矛盾来的太过薄弱,对于所有一切事物的转折和成长都来得太突然和轻松,使得这个故事虽然好,但是没有到情理之中。
才知道去年上映过,实在低幼且有根本的现实不可能性。虽然把苏州、高铁、餐桌、广场舞这些表现出来了,但完全没实现恰当的迪斯尼化活用。
想看地道的中国生活去看许愿神龙吧,好歹还靠谱一点。这只是部披着黄皮白心的香蕉电影罢了。云集了大牌多明星和如此多优秀的艺术制作人员居然做成这样的故事真的令人失望。
非常感人的动画片,从头哭到尾。因为受众原因、融合了美国的一些元素(很多人可能并不喜欢这部分),但在中国文化上也非常用心,我觉得达到了文化输出的效果。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中美动画佳作!
避雷!!!如果不喜欢歌舞形式的,真的不推荐,梦工厂怎么也模仿得一股迪斯尼味,动不动就唱歌。剧情尴尬,套一个外壳讲一个西方故事。受不了所有女性被画成这个样子,丑。不推荐。
动不动就唱歌,关键是歌还不好听。(儿子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感觉像是吃了一份左宗棠鸡。
大杂烩,中不中洋不洋,歌曲强行插入还不动听,描绘的月球景色像个儿童游乐园,缺乏想象力,差评!
流行天后嫦娥可以的。嫦娥好美!
很好看啊!真的!!!非常可爱!
广寒宫变成缤纷绚烂的幻月城,会唱跳的嫦娥(长得像黄龄)流出的眼泪像糖豆人,还挺新奇。不过内核还是最俗套的家庭价值观“走出伤痛传递爱”,讲述得也比较低幼。大段迪士尼式的歌舞也没啥记忆点,算是比较失败的融合。
借了中国神话传说跟背景的壳,端上来的是一份低廉的美式快餐的核。
嫦娥形象参考来源于蔡依林?🤔
美国人能不能别再用中国故事臆想了?
不错啊?周末晚上和娃一起看的,故事性娱乐性都可以,点赞。可惜李诞的梗娃听不懂……
里面人物都是美国化,其他东西都很中国。想象力真丰富。穿插着各种广场舞,吃螃蟹,打乒乓球,etc。感觉一点也不尴尬!
不到四星水准,唱歌桥段神似冰雪奇缘,东方故事,西式解构,嫦娥怎么看都像是舞团天后,同时又有点像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而不是仙女,当然故事总算是圆下来了。
如果不是嫦娥背景会好一点,显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还不错的电影,结尾主题真的太赞了,画面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