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时候就只需要几个朋友不一样的念想却有相同的路,走在一起,哭着笑着,吵闹着,却一直伴随在路上左右,看风景读人生。
平凡而又有目的的活在路上。
每个人都貌似抱着一个看似表面的目的开始朝圣之路,汤姆为了儿子,约斯特为了减肥,艾默生写不出东西,辛克莱为了戒烟,几个不相识的人从各种隔膜到真的成为朋友,虽然有些剧情有点老套,但是放在朝圣之路上却让人觉得旅途中能有这样的感情真好。
长距离的步行,汤姆一开始只为了帮助自己死去的儿子完成那未完成的路程,最后也不知道是自己为了完成儿子的路继续在走着,还是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救赎,这段路的神奇之处便开始改变着汤姆,路上的神父,相同目的旅人,好心的当地人,都让这部片的风景变的更神圣,最后汤姆完成了全程,儿子的骨灰留在了这一路上,他也被救赎了。
让人也有想去走一遍,改变下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放下一切马上就出发,活着这个玩笑太大了。
影片看得很无聊,大概的原因就是没有共鸣吧,我好像对这种背着大包的行走不是很有兴趣——这就对了,最怕自己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有兴趣。
甚至,我到现在都依然迈不出去越野的那一步。
无数朋友跟我约三峰,我都呵呵了,那是一个阴影,身心的阴影,我真心克服不了了。
朋友圈的小梓洋已经玩了半年了,一路南下西行,去了我所有想去的地方,竟然徒步虎跳——这是我和七七的约定啊,从18岁约好,到现在未能实现。
还有墨脱,梓洋标志性的自拍打卡简直让我想屏蔽他。
奇怪,为什么对背包客的朝圣不感兴趣,对越野始终迈不出脚,甚至那么多人对西藏的向往我都没有共鸣,对虎跳和墨脱就不能自拔呢?
那么多身不由己,我做不了自己的选择,但我还是很庆幸我还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当我轻描淡写的说我要去支教的学校讲课,竟然如同普通出差那样普通。
这也是我狂欢中的一步,正好写在影评里了。
我对梓洋说,下次一起去虎跳,他说,靠谱吗队友。
哈哈,说说而已……
估计这会是一部激发许多人上路、寻求内心平静的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朝圣之路总是被大家拿来和Into the Wild对比,但在我看来荒野生存强调的是一种一去不返的极端态度,但朝圣之路并没有。
朝圣之路的编剧善良地给了所有主角一个退路,Sarah最后还是抽烟了,胖子说还是买件新衣服去参加弟弟的婚礼吧不减肥了,作家回想起来也发现完美的作品很难找到。
其实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找到了从新面对生活的力量。
这对于所有观影者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态度和立场,而不是[一个极端的人做极端的事情,最后死于荒郊野岭]这样的一个故事,使观众看完之后流下眼泪,能记得的也就只是那个悲惨的结局,并且对于远在他乡寻求内心平静这个做法望而却步。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差别导致我更中意the way.尽管into the wild也在赞颂同一种精神。
还因为他提醒了我,我是多么渴望上路,去经历一切未知的人事物。
(写这个评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议大家不要看人人影视的翻译版本...Speak of the devil被翻译成魔鬼之谈...patients被翻译成耐心,各种生硬的直译也是弄得我看不下去,直接看英文字幕了)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23日)影片《朝圣之路(The Way)》在中国有着不靠谱的译名“拿破仑之路”,和莫名其妙的影片归类,好在它有着靠谱的导演埃米里奥·埃丝泰威兹和主演马丁·辛。
老马丁较早一回和儿子合演影片要追溯到《战争启示录》和《华尔街》,都是和现在总惹是生非的查理·辛合作的。
而这次,他的另一个儿子埃米里奥举贤不避亲,请来亲爹出演片中痛失独子的老父汤姆,自己则出演在旅途中失事的儿子丹尼尔。
片中老父赴欧认尸而后携带骨灰沿途抛洒的戏份,许是演员是亲父子的缘故,让这些戏很有代入感,还真令人心生不忍,老马丁也将得知噩耗后的怔忡失神和一个父亲最深沉的悲痛演绎得丝丝入扣。
上一次看埃米里奥·埃丝泰威兹的作品,是他身兼编导演三职的影片《鲍比(Bobby)》。
在那部影片中,他很有想象力地把虚拟人生与史实人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驾驭得当,且凭借他和他家庭的人脉,请来诸多大腕在片中开门倒水提行李(当然也包括自家大腕)。
从他的这部新作《朝圣之路》中可以看出,随着历练和经验的丰富,埃米里奥的掌控驾驭能力已更上层楼。
影片的故事梗概几乎可以简略成一句话,而表现风格则很像一篇绵长的心路散文,很多镜头画面就仿佛一张张引人入胜的风景明信片,其中的很多场景又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在有些部分甚至真实得略显拖沓零碎,不过片中旖旎的自然风光、大量运用的各类音乐均起到了调整影片节奏和氛围的作用,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跟着片中人穿越了比利牛斯山,落宿安谧的农庄,走过无垠的土地和美丽的葡萄园。
片中人在旅途中,辛苦了双脚,却丰盈了内心,观众则在观影过程中,颐养了眼目,宠爱了耳朵,激荡了心脑。
倘若在闲暇时,想借助光影来观景听乐怡情,并顺便思考点什么,那么《朝圣之路》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段路途,一些各自有诉求的旅行者,或沉重或轻松或随性或功利地踏上了通往圣地亚哥的朝圣之路。
在这条堪称欧洲首个文化之旅的道路上,他们小纠结过,小逃避过,也小有争吵过,但交流沟通和行走的欢乐却也是真实而美好的。
在旅途结束时,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抚慰了心灵,真可谓心路同归,只为抚慰。
从某种意义上说,朝圣之路是这些人闭合式人生的一个积极的出口,算是给自己放了个假,度过了一段颇为治愈的时光。
片中散落着各种观念的交流,如父子间生活态度的交流,人究竟该选择人生,还是该活出人生?
在片尾,通过父亲汤姆的沿途体悟,答案已明了。
旅行伊始不久,汤姆曾问住宿点的老板娘是否去过圣地亚哥,老板娘的回答代表了很多人的境况,年轻时没时间,老了却走不动了。
这样普遍存在的境况让片中的另一句话,“上帝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设了一张时间表”显得颇为无奈。
马克·吐温曾说过:“旅行是消除无知和仇恨的最好方法。
”在如今普通人之间多的是隔阂和冷漠,似乎旅行也是消除冷漠和隔阂的好办法。
而旅行中的体悟,是那些没有身体力行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的。
另外,影片的OST太好听了,如果遇到,请不要错过购买。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594158_d.html
虽然故事的发展有些预见性,但其中所传达的深情却触动人心。
回想起在热气球上俯瞰塞伦盖蒂草原的那一天,我和十几个南非人交谈,他们得知我没有训练就去攀登乞力马扎罗,有人泼冷水:“你不可能成功。
”有人坦承自己不敢尝试,更有人送上美好祝愿。
这些声音都没有改变我的内心,只要心怀年轻的激情与坚定的信念,就已经走在登顶之路上。
过几天,与同行者一同踏上乞力马扎罗之路,迎接清晨的一缕阳光,感受微风轻拂,欣赏奇树的风姿,遥望无边无际的雪原,夕阳洒落在层峦叠嶂,染出一片绚丽的光景。
在顶峰,我打开那瓶塞伦盖蒂的香槟,庆祝这份难得的时刻。
这些珍贵的片段如无数剪影般交织,汇成满满的回忆,铭刻于心。
年轻时我们被生活追赶,年长时才发现岁月在我们脚下留下羁绊。
我们都走在一段漫长的旅程,形形色色的人汇聚在朝圣的路上,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往,共同前行。
电影中的女人,最终决定不再戒烟,她接纳了自己的烟瘾,接纳了真实的自己;胖子决定为自己买一套新西装,释怀了对自己身材的执念;老人选择不再改变儿子,学会了包容和理解。
在偷书包的吉普赛人家中那次短暂的做客,更为电影注入了一抹人情的升华。
“去圣地亚哥的路很长”,但这段路上的风景、人与事,是真正的朝圣体验。
Dad:You know, most people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just picking up, and leaving it all behind, Daniel.父亲:要知道,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有背起包说走就走的“奢侈”,把一切(责任)抛诸脑后。
Daniel:Well, I am not most people. If I don't have your blessing, that's fine. But don't judge this, don't judge me.丹尼尔:我不是那些“大部分人”,如果你不支持我没关系,只是别论断这种做法,也别论断我。
Dad:My life here might seem like to much to you, but it's the life I choose.父亲:我的生活可能与你大不相同,但这是我选择的生活。
Daniel:You don't choose a life, dad. You live one.丹尼尔:生活不是选择出来的,爸,生活是活出来的。
《朝圣之路》的开头部分收入颇丰的牙医父亲前往法国认领在旅途中意外死去的儿子丹尼尔尸体,在法国的火车上父亲回忆起他当初开车送丹尼尔去机场开始环球旅行时的上面的对话。
关于责任和自由、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以及生活形态的碰撞,居然在这短短的几句对话中被串联演绎出来,引人联想。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责任,也就不会有绝对的自由。
有些责任大一些,有些责任小一些;有些责任来得名正言顺而有些来得莫名其妙些;有些来自别人,有些源于自己......作为一个美国父亲说丹尼尔把责任抛诸脑后,当然不是说他不给老人家养老费,而是指他放弃正在攻读中的博士学位准备来一次没有期限的无厘头环球旅行。
我在想如果是一个中国老头这样说自己的儿子如此“不负责任”,周边会有多少人朝这不孝子扔石头,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很少有中国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靠自己的辛苦劳动赚取学费供自己读书,毕业后还奢望着老爸给找个好工作,哪敢背起背包说走就走,老爸一发怒你还来个诸如“生活不是选择是活出来的”这样的谬论,简直自寻灭亡。
责任是件复杂的东西,有时候你索取越多,责任就越大,就像人情。
至于大众生活,以前我也愤怒地认为低俗无趣,现在倒是觉得无所谓,甚至开始觉得如果可以还该好好地过大众生活,因为它终归还是投票率最高的生活选项,我们一不小心就做了这个选择,一不小心就成了大众,以至于我们出门旅行了一两个星期就觉得自己另类非主流。
另类非主流也没什么不好,只要非另类、主流的那些人不要老是朝他们指手画脚,可悲的就是他们老是这么干,好像这个社会多元化一点点就是败坏风俗、破坏秩序,特别是对那些年轻人,简直是大逆不道。
而“非主流”当然也不会常常主动向“主流”喝声痛彻,因为历史上从来就很少有少数派主动向多数派挑衅生事的。
于是乎,老人要制约,青年要反抗,来来回回无止无休,说到底缺乏的还是理解和宽容。
于是乎,生活成了一个话题,我们为何而活,如何生,又如何活?
身为牙医的老丹尼尔当然认为自己的生活很不错,有自己的诊所,有秘书,有空就和朋友打高尔夫球,完全一个社会中上阶层代表。
而丹尼尔,丹尼尔连休学一年再修完博士学位都不干,年纪也不轻,没工作没家庭,未来可谓堪忧,非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去走那条“朝圣之路”,走后终于把生命都赔在那条路上了。
老丹尼尔去认领丹尼尔的尸体,确认之后原本就应该启程回国的,却意外地决定带上孩子的骨灰完成儿子未走完的旅途,此片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朝圣之路”的途中几经波折,在骨灰盒被偷走之后原本就灰心丧气准备打道回府的,丢失物件却又奇迹般地原封不动被奉还;生性孤僻情绪低落的他却意外地遇上了一群有意思的朋友;原本打算走到“朝圣之路”终点就结束却因为一个吉普赛人的提议走到了muxia,把儿子的骨灰洒进大海......与其说老丹尼尔选择了这次旅途,不如说他冥冥中的必须走上这一趟,如丹尼尔所说“生活不是选择出来的,爸,生活是活出来的”,而在“朝圣之路”上,老丹尼尔和他的那些朋友们估计也确确实实的活了一把,要不然,丹尼尔也不会从此开始一个大龄牙医的环球之旅吧^^
十多年前的某个初中的临近傍晚的时候——现在若是回忆起来,在温暖如水的阳光下,似乎当时还在为了没有完成作业而惆怅——抄下了这么一段文字:——从前你以为,这趟旅行最难的是要一个人抗着行李走,后来才发现,最难的是“道别”。
你在不同的城市里游走,住过不同的旅店,坐过不同的火车,遇到过不同的人,而终究,都要说:“再见。
”有几回,你和刚认识的朋友道别离,知识轻轻一拥,说声珍重,都让你红了眼眶。
常常的想起这段话,越是长大,越是感慨。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最后留下的还是这一个。
因为最终,还是关于自己的旅途。
似乎是开头的某个角色说的,还是为了你自己走的。
我们终究都是要离开的。
The Way就是人生的缩写。
经历的越多,看得大概越淡,越从容,可是相聚和分离,还是会在心上留下痕迹。
宝玉就怕筵席散尽,别人先离自己而去;黛玉因怕散而宁可不聚。
这两种分别是我性格的两面,时时在心上留下鞭挞的痕迹。
只要停下来静思身边这些亲爱的人们,便忍不住祈求大家永远在一处。
长大了却才能知道什么是身不由己。
知道既然自己不能始终停留在一处,总会遇到新的人,有情,却也不得不分离——因为大家都要向前继续继续的走。
因为越是长大,方向也越是难以变化了。
近来感慨这一点太多了。
不知道生活是不是非欧几何,平行线也是可以相交的,但陪伴一程的人甚多,想起来觉得欣慰有人相伴,却也隐隐难过不能相聚更长久的时日。
谁都没有错,只是成长的设定罢了。
终其一生,确实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
一切最终都只有自己可以体会得到。
近来越来越觉得,大脑与感官的分离是浪费效率的。
总要用所谓意志控制行动,渐渐行知分离。
各处感官是人体直接与外界接触的最基本媒介,大脑不过是外交官的部分统筹规划了。
整体运营并非它完全说了算。
所以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感官,整体和谐同步,才最为强大。
过分注重大脑的发展而忽略与身体感官的交流,真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品酒时深有体会。
什么道理也讲不出来,甚至好像没有经过大脑,莫名其妙的写下个5杯酒排列的顺序,竟然就对了。
一百二十分之一呀。
而且这是唯一一道做完了我觉得神奇的不知所以的题。
不得不承认,大脑现在已经证明了是我体内很傻甚至是最傻的一部分,要不是它总跟其他部分不直接沟通交流,我也不至于纠结至此。
倒霉的纠结性格也是这么回事儿。
说来说去又说到自己了。
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就不再往这个电影的中心上靠了。
我只是觉得真的挺不错的。
自成一体。
我还挺喜欢,由此想到了很多。
这就是我现在对事物的很高评价了。
现在看电影的时候倒不着急了。
一部片子搁上好久分看好多次才看完,倒也觉得很好。
上一次分了一两个月看得《相见恨早》,情节也都忘的差不多了,但还是经常想起一些里面的意思。
而也多少伴了当时纠结的莫名其妙的心情——现在还不是回望的时候。
这部片子的节奏,就像有一次看一个作家评小说的样子:流水一样不急不徐,时而遇到石头挡住水流,节奏流畅又有一定停顿。
很喜欢里面没有语言的流水镜头(自己编的名字,不知道那叫啥,好像不是蒙太奇吧?
)。
冲突也是有的,但娓娓道来的时候偶然冲击一下。
淡然中温情脉脉。
可惜我这人的5星留给童年的执念了,其他都觉得尚有所缺。
还是保留部分对成人世界的不接受吧。
偏执一辈子又能怎样呢?
明显抵不过世界。
便小小的保留,让那个自己不消失吧。
(跟相信童话的公主学的)。
确实也想上路。
可已经像一个成人一样,知道要等等等等等。
我此时坐在家里,就算是没有表情,也是陪着。
还有不知道下一程在何处,在大连的这段时日,也好好的陪一下数年不在一起的你们。
算来算去,不多也不少。
足够幸运。
我注定也是要消失的,能在一起的时候,好好陪你一程。
且行,且珍惜。
就算话已经被用滥,也是凝练的千言万语。
影片中男主为了儿子,踏上了旅途,从一开始频繁能“看见”儿子,到中途逐渐发现儿子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
说明他专注在埋头赶路上,对旅程有了自己的想法。
想说说说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和对话。
首先,是朝圣之路终点,领取证书时的“灵魂三问”。
我甚至觉得这有点像“转世投胎”时会有提问:“你是从哪里开始徒步的”“你走完了全程吗”、“你是为什么来朝圣的”。
虽然男主最初是为了完成儿子的遗志,但到了终点,他确认了朝圣之旅对自己信念的改变,他很坦然接受了新的信念,那就是他儿子说的:“生活不是选出来的,是过出來的”。
也就是说,生活不是听从别人给你安排,而是自己去创造体验。
一路上除了陆续来到自己身边旅友,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人物出现。
想象自己是斗牛士的西班牙人。
不避讳他人眼光的土著人。
阅人无数的旅店前台。
身患绝症手术后决定踏上旅途的神父。
开着旅店却自恋到精神失常的老板。
命令儿子归还男主背包的吉普赛父亲。
这些非主角人物几乎都可以再各自单独成立一部电影的地步,属于原型人物,耐人寻味。
不得不提到电影中出现的风车形象。
它对应了被女旅友形容成“唐吉柯德和桑丘”的男主和荷兰人。
而恰巧除了形象相似以外,性格也很有对应性。
就连动作也暗喻了这种对应关系—一男主也喜欢打高尔夫(执剑向风车挥舞)。
男主一行四人,真正敞开天窗说亮话的节点,是一次男主酒后吐真言的情绪发泄。
虽然几个人有了短暂的距离和尴尬,但男主主动与他们言归于好。
这一次的打破重构,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也可以说,每一次看上去的误解,如果双方有意冰释前嫌,都会让情谊变得更加牢固。
这是一个逐渐暴露真实自我的过程。
最后,一行人不仅仅止步于大众朝圣点,还走到了吉卜赛人所说的真正的圣地——木夏。
爱尔兰作家表示此刻无需多言,无需写下最后的语句。
女旅友告诉大家,我可不会因为朝圣就放弃我的嗜好,这是我的一部分。
该放下的已经放下。
荷兰人意识到自己无需改变自己的本性,而是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生活。
男主把儿子的骨灰撒在了海边。
并踏上了新的旅途。
至此,新的信念已经确定,男主已经成为焕然一新的人。
新的信念将带他去新的地方,创造新的生活。
祝福所有走在自己朝圣路上的旅友。
希望我们在最初和最后都记得“自己从哪里开始”、“走完了全程没有”、“为什么要开始这段旅程”。
2星,本人并非教徒或驴友爱好者,所以看这个片子就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了。
一段朝圣,一段旅行,仅仅就拿一段旅行来说,多多少少是对一个人会有所影响的,在心灵上,在认知上,都会有所改变。
这点我个人是有所体会的,一个按部就班生活的人,打破了日常习惯,一段旅行之后,多少都会有所感悟。
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有人改变了自己,改变了生活。
但有人继续回到以前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
本片适合驴友和向往朝圣者的人看看。
电影8.4分的评分有点偏高。
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
和国内闯江湖的武侠片和之前的“囧”系列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不过父亲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朝圣之路这一举动还是感动了我。
虽然电影完全没有体现这个旅途对一个年迈之人的困难。
其次,公路伴侣的设定也没太大的新意,看完印象不深刻。
一个荷兰中二青年,一个DY女,一个作家。
每个人上路的目的不同,而中间情绪的起承转合也略生硬,上一秒是冤家,下一秒又充满快乐,为了营造而营造,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都有所欠缺。
说不清楚。中规中矩,缺乏特别的亮点,太长了,不够紧凑。
天下父母心
为了丧子而走上的朝圣之旅 治愈 偶遇几个知己 一路相伴 不失为一件快事
立意虽好 戏谑过度
转山。。
看了2/3 不是我的菜
沉闷
"You don't choose a life, You live one"
背个旭日旗替儿子完成朝圣之路,蚌埠住了😅
“我不顾一切走在路上 就是为了来到你的身旁”
为最后的海浪加一星
TOM,不是一个很虔诚的人,这与宗教无关,固执地体验最亲的人未完成的心愿。。而达到朝圣之地后。。找到了新的方向并坚持的继续着。。影片很美,音乐很棒。。
同样题材的转山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的作品,这部才是让心升华的精品。不去会死。它让人有走出去的冲动,因为我们大多人都不是在“生活”,只是在“过活”。4.5
老年专场
勉强及格。《早餐俱乐部》里的辛家老大已经变成胖中年人了。这种带点宗教氛围的治愈系公路电影要拍好也并不难,摄影是一直用蓝色滤镜,看上去有些像安哲洛普洛斯的片子,当然,这种把西班牙北部弄得看上去湿漉漉的效果倒是能缓解路上的干涩感。配乐也用了不少,凡是走路的段落都加了,酷玩什么的,像是些小mv。除了满足儿子意愿踏上朝圣路的老马丁,三个旅伴:戒烟的加拿大毒舌女、减肥但一路送大麻的荷兰胖子还有神经质的爱尔兰专栏写手设定的都算丰富,沿路也有西班牙北部的地域段子,或是吉普赛小孩偷包的插曲,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吉普赛聚会上的弗拉门戈,每个人物的状态也有起伏收放,这些设计总体是有趣的。整体上和《冈仁波齐》较类似
漂亮的风景,萍水相逢的友人结伴同行,再配上好听的音乐,算是一种人为的美化。
FAITH=TRAVEL?hahhhh
其实很平庸的一部电影。。。这类题材的电影看多了 真的就没意思
全程日军旗,滚犊子
影片的情绪不对。中文名也翻译的太大了点。查了一下,原来该片导演的拿手好戏,是拍美剧。这部片子气质怪怪,温吞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