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漆足足等了四年,《第九区2》连个影子都没有,等来的却是这部“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影片就有多少个漏洞”的《极乐空间》。
一帧帧下来,俯首即是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完全没有走出《第九区》的情怀阴影,沉湎与其中不能自拔。
一直以来致力于专攻特效的他,在2005年推出了一部原创短片《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仅仅6分钟的时间,便让业界和观众看到了他对“外星人”这一早已烂大街题材独树一帜的理解,轻而易举的征服了投资商的荷包。
到2009年荧幕处女作《第九区》一经上映,便引起了轰动。
这部作品与同一战线上斯特劳斯两兄弟操手的《天际》有着本质区别,后者纯粹奔着卖弄特效而去,全然不理会怎样雕琢剧情,要多奇葩有多奇葩。
然而,如今被各界寄以厚望的《极乐空间》却成了《天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好基友,不由得要对尼尔·布洛姆坎普狠狠捏一把汗了。
几乎是照搬木城幸人老爷子《铳梦》所架设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尼尔开始尽可能变通地玩弄起自己的权数。
我真是难以理解尼尔究竟对自己的《第九区》爱的有多么深沉,从展示让人眼前稍稍一亮的极乐空间的世界开始,一回归到地球,全景就变成约翰内斯堡的贫民窟了。
事实上,影片的外景也确实是在搭建在墨西哥某贫民区内的,内含暗讽还是怎么的。
2154年的地球,人口数量过剩、资源消耗殆尽、生态环境恶劣,出发点就是要塑造出一个满目苍夷的星球,这问题本身并不难处理。
抬头望去,要打造出一个不似天堂而胜似天堂的极乐空间,也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挑战。
但是影片中却根本没有有意识的突出两者生存状态的两极分化性。
首先,地球上的穷人,各种乌糟糟的形象,没有任何美感,这没错,但定睛一看那些型男也各个是身形健硕、孔武有力的模样,还一面嘲笑着马特·达蒙饰演的男主角每天还要拼了老命的去上班,不如整日游手好闲,照样活得有滋有润。
这样的图景,还让观众怎么去感同身受地球人生存状态的凄苦惨淡。
其次,影片完全没有突出环境污染的尖锐问题,仅仅是满眼尘土飞扬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去兰州城转一圈回来,都能洗下好几层灰,或者去北京戴个口罩逛街试试,一天下来,看看能洗出多少颗粒。
呈现一个人人都戴防毒面具的世界有这么困难么,究竟哪儿才是“极乐空间”,着实糊涂。
反正那个自来水都能直接喝的地方,肯定不是2154年的地球。
尼尔也真够吝啬的,就没让人多看几眼所谓极乐空间的内部构架,什么天上人间娱乐会所的都不知道有没有,总不厌其烦给出全景的大轮子有什么非凡的意义么。
不过最不靠谱的还当属故事的推进动力,全片的镜头就是跟随着男主角麦克斯“贪生怕死”的最大个人特质而游移的。
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却壮志未酬的男人,有些性格缺陷倒也没什么,生命确实是需要珍爱的,但马特·达蒙实在过于卖力借题发挥,入木三分的把“懦夫”这个形象给演活了,甚至认真的都叫人忍俊不禁,以致于到最后为了心爱女人跟别的不知道哪个男人怎么混出的孩子而甘愿献出生命的动机显得那么的悲哀与无可理喻,尼尔·布洛姆坎普,您这得是有多么恶趣味呐!
最好玩的是,他们第一次相见时,小女孩“煞费苦心”的在麦克斯面前卖萌,妄图唤起他怜香惜玉的同情心,我才深深体会到导演极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受过此种难以言说的伤害。
上述相当表象的漏洞还不足矣彻底毁掉《极乐空间》,对于反派的设定才是对影片重心最致命的一击。
原本还盼着朱迪·福斯特这个老戏骨能在大陆荧幕上非常给力贡献出自己的“处女秀”,何曾想到她会让一个操着水土不服的苏格兰口音,且精神异常的家伙给一脚踹下了舞台。
或许是因为《第九区》而对沙尔托·科普雷产生了莫名的个人情感,想给他打上御用演员的标签,这本无可厚非。
不过,这个有勇无谋的脑残根本就是为了邪恶而邪恶,如果是做为一个杀戮机器来安插在动作戏码上,还是比较具有亮点的,若要他担当起反派一号的重任,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尼尔在反派定位的理解上,越走越离谱,不惜冒着被人唾弃极乐空间防御体系的形同虚设,也要让两个小喽啰随意一个手雷就撂倒一片政客,如入无人之境,好不快哉。
在人文道义方面,尼尔的切入点并没有问题,着重突显出地球与极乐空间在医疗技术上的矛盾冲突。
不过,他执意把这个“重点”当作“全部”来抓,将此矛盾行进到底,便有削足适履之嫌。
即便再找不到双方利益冲突的焦点,也犯不着这样苦心孤诣的以人为本,大谈民生吧。
至于马特·达蒙的那套机械装甲,实在是无力吐槽,这货的出境,除却贡献了一张霸气外露的海报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身在《极乐空间》,心在《第九区》的尼尔·布洛姆坎普,此番势必是雷倒众生,亲手砸掉了自己的金子招牌。
我是来吐槽的。
最近被某“I'm xxxxing Matt Damon”的歌洗脑,然后看见这部戏,然后又看见时光网首页的全屏广告,然后恰好有票,然后我就默默地滚进电影院了……<-论全方位promotion的重要性以下是剧透的分割线(我很认真的强调一下,几乎都全部剧透了)————————————————————————————————————————————————剧情一开始是没问题的。
什么天上人间,地球地狱这种设定我就不charllenge了。
我已经懒得吐槽这么一个巨大的空间站空气哪里来能源哪里来为什么在太空可以完全不密闭反正导演早就当宇宙辐射宇宙无重力这些物理知识是垃圾。
你说偷盗客什么的打击就打击吧。
你堂堂一个天上王国居然没有武器那架飞船都快飞到空间站了你居然要一个地球上的怪咖来玩什么地对空导弹这科学吗?
男主角这次真TM逆天了。
我深刻地体验到什么叫主角光环。
日本辐射4小时就能灭一个人。
但男主角受到致命辐射之后还能够活五天,为了剧情发展,我忍了。
本来站都站不稳的男主角,还说“你别开枪射我啊我血里面都有致命辐射弹到你就不好了”之后就默默地被架到手术台上开刀装装备什么的你之前讲的那句是废话吗?
还有机械医生说反正你器官都会衰竭的啦但是这药can keep it funtioning well,这药每顿饭吃一粒吧。
但是,男主角你根本没吃饭啊!!!
这瓶药出现次数不超过三次啊!
你是器官衰竭啊!
你器官衰竭还动了大手术你别给我像平常人一样做大动作啊!!
你只是安装了一个外骨架但你里面的器官还是在衰竭的啊!
然后,经过一轮打斗之后男主角被捅了一刀流血不止但还是山长水远从白天走到晚上去找那个不知道算不算女主角的人包扎这都没死已经是奇迹了。
然后明明还在流血 ,一个器官衰竭外加被捅一刀的人居然只是休息了一晚还什么都没吃就上路了(对不起我太关心吃了)。
失血过多什么都是废话对吧。
凭什么男主角被捅一刀还能生龙活虎的配角被捅一刀就马上死呢?
导演,不公平!
然后中途男主角变成人肉U盘时,我就一直在纠结,干嘛那个怪咖(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不直接把男主角大脑里面的数据直接拿过来就行呢?
大概中间我有一些看不懂,到底这个人肉U盘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全世界看到那堆二进制数字就马上知道程序内容是什么呢?
那个世界的人已经进化到可以直接读懂二进制数字了么?
一个程序就能政变什么的真是太太太太容易了。
还有男主角去救女主角的时候,旁边就有一台医疗机嘛,反正医疗机工作程序那么快,你又有DNA code,你先修复一下自己再去战斗啊!
干嘛什么都不想就冲了出去呢?
最后,对不起,我再剧透一下,所谓"download了数据这人就必须死"这个设定简直就是导演为了杀了男主角而特地做的设定一样,说不定先让医疗机修复一下男主角就不用死了嘛……(我已经说了有关键情节透露了别怪我!
)然后来说怪咖。
怪咖的行事风格,就是一个怪咖。
你说你要审问女主角就审问吧,怎么突然就把女主角带上飞船还说“我要为了你安定下来”呢?
你都没问出什么来就挟持女主角了这正常吗?
还是女主角你太有魅力了吧丘比特你射箭射太快了吧!
明明就是导演觉得空间站的打斗戏太无聊所以要把女主角带上去加戏啊!
然后怪咖明明战斗力爆灯的嘛,还被逆天医疗机修复过了,为什么突然就被“器官衰竭被捅一刀失血过多外加没吃饭”的男主角虐了呢?
这不科学,这太TM不科学了!
而且,虽然这部戏一开头就不讲英文,但是为什么里面每个人的英文口音都那么奇怪,这是为什么?
女主角一直强调“My life is complicated”你除了生了一个白血病女儿之外life到底是有多complicated你倒是说啊!
我唯一能想到会造成女主角life complicated的就是“玛丽苏”了你肯定是自带“玛丽苏”光环的吧?
最后所谓的大结局拯救世界。
地球都已经被搞得像废墟一样了你派几台医疗机下去就能拯救世界了吗?
导演你到底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个世界的设定?
如果医疗机能带来不老不死的话,你首先给我治好Jodie Foster脸上的鱼尾纹!
地球上的不只是“需要治疗的好人”,还有“需要治疗的坏人”,如果让所有人都不老不死就是拯救世界的话,导演,你真的错得很彻底。
所谓“极乐空间”的价值在我看来只是那台逆天的医疗机。
哪里极乐了?
难道在elysium每个人就能只享受不付出么?
这种设定太经不起推敲了。
导演可能想吐槽贫富悬殊政治黑暗。
但我现在只想吐槽导演。
因为《第九区》、Matt Damon和Jodie Foster,所以我对这部电影很期待的,now i'm deeply disappointed了。
鉴于对比遗落战镜。。。
我个人喜欢这个许多多。
这个个人英雄主义太强。
第九区的时候完全是自身内心的挣扎。
又是末世之战啊。
惊现马洪叔!
马洪叔好帅的造型。
依然屌炸天的特效,末世只能是有钱人的世界啊,我不禁现实的想,现实世界马特绝逼是成功去极乐世界的。
这才是真正的人造机器人啊,完全血肉,整个地球环境太像那时候的第九区了。
最后的结局是大家想要的,生命存在于他的意义,没有人可以剥夺,英雄注定逝去。
最后小时候的马克思和弗雷一起在阳光下笑。
耳边响起他的话,将来,我一定带大家去那里。
其实爱看科幻片的人应该明白,几乎所有出色的科幻片都是某种预言。
而且他们预言的往往不是技术的发展(科幻片所表现的技术很少能真的在现实中实现),而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预言。
从弗兰肯斯坦或者大都会这类的早期的科幻电影开始,我们就一直试图把科幻电影当作假想的人类学试验在做,分析判断人在某一种技术或时代环境下可能的作为,然后用来思考社会伦理,技术伦理以及人的存在等等一系列的话题。
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讨论科幻片的本质?
因为当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被人奉为经典的《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的故事也是发生在LA。
在那部电影中,LA被描绘成一个被亚裔占领的破落都市。
精英呆在金字塔状的大厦里享受日光和优质生活。
而地面上永远潮湿,阴暗不见天日。
空中穿梭的飞船里不停播放开拓星际外域的广告,但是片中除了一干复制人,没有人从外域回来,也没有任何关于外域的直接描写。
这个时代背景的设定是这部经典影片最迷人的地方,即使今天片中预言的星际旅行或者复制人仍然遥不可及,但其对于亚洲人全面占领米国以及米国人对亚洲人入侵的恐惧所作的猜想在今天看十分应景的。
若非这一背景设定,银翼杀手或许也就只是一部二流的动作片。
回到这次的Elysium。
这部电影在一开始和《银翼杀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是给出了一个宏大、激进且悲观的世界观。
并且这个世界观是依托于当今的现实中的政治而存在,使人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未来或许真的会如此。
其实电影里这个天上乐园人间地狱的设定,不正是传说中依存于垄断,生产和消费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终极形态么?
精英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广大屌丝阶级彻底沦为无产者,赤贫者和奴隶。
若是回溯到一战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年代,朗的《大都会》早就塑造过一个类似的世界,一个地上的精英与繁荣,以及地下被奴役和反抗之间冲突的故事。
只不过那时导演给出的最终和解的方案是脑与手的和谐,是对建造巴比伦塔的期望(倒和今天某国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暗合)。
而在早已经历过占领华尔街的今天的西方,这样的答案必然是不能成立的。
于是本片《极乐世界》这部电影在这样一个激进的背景设定下,采取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是左转通过暴力和革命解决矛盾?
还是右转维持现状保障即得利益者?
若是向左,那么本片就会变成一部新左翼的文艺电影;若是向右,在今天的米国名义上也是政治不正确的。
但是问题在于,一旦抛出了这样的命题,中间路线其实是不存在的。
显然这样的意识形态讨论似乎不应该由一部商业片来承担,于是导演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抛开一边,放弃了整个前半部电影对这一矛盾的渲染和积势,给制度保卫者、精英派阴谋家朱迪同志出人意料地发了个便当,把无产者对制度的挑战降格成了两个屌丝之间的个人恩怨,变成了小佣兵打老佣兵的近身肉搏剧情,成功地将阶级矛盾转化成了人民内部矛盾。
从而将观众的视线从一个无解的问题上转移了开来。
于是电影作为商业片的观影价值被保住了。
但与此同时,这部影片也在空有出色的背景设定的条件下,错过了成为一部经典科幻电影的机会。
若是我们回头看之前列举的《银翼杀手》,影片本身也并没有对那个充满绝望感的世界给出答案和解决之道,但是导演却非常智慧地用一个更大的问题来替换了原本的矛盾。
让电影从探讨周遭世界的陷落变成了探讨人的存在这一终极命题。
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时讲的“升华主题”是也。
而反观本片的处理,则可以堪称反面教材,把大主题降格为小冲突,最后皆大欢喜的结果也不过就是普及“免费医疗”而已。
不能不说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顺便感谢日报为我们提供了如此有气场的排比句)总之,一定是会有更加好的解决方式的。
或者说无解本身也是一种方式或态度。
如果可以把这种无解表达出来,渲染出来,这部电影也一定会是比现在更好的电影,毕竟对于乌托邦的追求和其破灭是人类已知的最好的艺术主题之一。
但是可惜导演或是由于商业考量,或是由于当代人们共有的某种思维惰性而放弃了治疗(误,是思考)于是这部电影也只能停留在一部制作还挺有诚意的动作大片的程度上。
本来,在科幻电影作为严肃艺术电影渐渐式微的今天,有这样一部敢于直面尖锐话题的作品实属难得,但是到底在如今的环境下,大家似乎还是更愿意在关键问题上选择回避。
这可能不是一部电影的错,而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矛盾重重的世界本身的问题。
但是就和这部电影一样,我们的世界的危机其实已经到了没有中间地带可选的时候了,没有立场便无法再前进一步。
在这里,科幻电影大概已经给不了我们任何可参考的预言,电影可以回避立场的问题,我们不能,便只有用历史去实践预言本身。
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九区》曾引发不小惊骇,电影借科幻片外壳来批判现实,颠覆外星人形象的大虾、仿纪录片风格的手法,它们都让观众印象深刻,煞是惊喜。
《极乐空间》延续了布洛姆坎普的贫民窟美学,同样拿身份差异做文章(从种族变成了阶级),科幻感也比《第九区》更上一层楼。
影片还加入了马特·达蒙、朱迪·福斯特这样的大牌明星,本该看点十足,然而,《极乐空间》恐怕很难引发像《第九区》那样的现象级话题,因为电影的硬伤实在太多了点,看下来叫人频繁发问:导演到底是想干什么……不说拙劣的引子和童年闪回,不说俗烂不堪的拯救母女戏,不说主人公那单纯到傻气的求生动机,《极乐空间》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显得太过轻率,肤浅且幼稚。
影片把人类社会划上一刀,就此天上地下一分为二,至于为什么,2154年之前发生了什么大动荡,电影不说。
反正就套上了这么一个硬邦邦的设定,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然后,主人公必然要冒着自我牺牲的危险去拯救穷人们,可是,给穷人们开放极乐空间就能解决问题了?
答案显然不是。
结尾酷似NGO宣传片的孩童奔跑拥抱明天,简直令人不能忍受。
真以为推翻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能拯救全人类了。
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政治诉求和人类宣言,而是一根筋的左楞份子。
生搬硬造的苍生大爱,更让这部电影显得说教和廉价。
前面说到贫民窟美学,它们却让《极乐空间》变成了一把大漏勺。
极乐空间的医疗水平已经近似天堂,人类几乎可以长生不死,智能机器人遍地乱跑,但生活其中的人类却是讨人嫌的上流社会模样,导演迫不及待要让观众产生现实联想,对号入座。
相反,大片大片的贫民窟,几乎不见像样的楼房,地球再怎么糟糕,也不至于这么一副地毯式轰炸后的第三世界模样吧。
而就是这样一个高科技、高概念的极乐空间,它却让几艘偷渡飞船如入无人之境,有如一块飘浮在外太空的鸡肋。
至于富人笑哈哈、穷人眼巴巴,反复展现无所不能的医疗机器,那简直就是对美国医疗改革在指手画脚。
且不说《极乐空间》的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这种讽刺手法本身就不见得高明。
原因无他,道理说得太明白了,恨不得直接跳出来告诉观众,谁谁谁做错了,背弃人民,逆历史潮流而动。
片中充斥各种离奇、不吐不快的硬伤,像四人小队的恐怖分子打个炮,重要人物的飞船就掉下来;科技那么发达,居然还要数据线接USB插口;至于脑袋中的乱码数据,也没有了下文交代,主人公真成了一具人体U盘,真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反派面目模糊(上流阶层),结果拿一个不相干的特工来充当对手;主人公的身体大改造,那一身山寨机甲,只能用寒碜来形容,连《第九区》都不如。
结尾高潮打斗,场面之乏味无趣,还不如让马特·达蒙去参加橄榄球比赛。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未来的科幻世界,搞这些蛮力、手雷和冷兵器,观赏性欠奉不说,未免太过土炮了罢。
更荒谬的是到达极乐空间之后,强大的机器人部队居然不见踪影,一伙人如入无人之境,在重兵把守的地方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如果说,贫民窟的存在让《第九区》散发出浓浓的恶趣味,那么,贫民窟思维的挥之不去简直毁了《极乐空间》。
贫民窟束缚了导演手脚,令整部电影变得小家子气,散发出恐怖分子大搞破坏的当代错觉,令本来微薄的科幻感更加一塌糊涂。
不好听的说,《极乐空间》的精神主旨还是骗小孩子的空想水平——就是主人公小时候的拉勾勾戏码,畅想着到了极乐世界,什么问题都会解决:没有贫穷,不再有疾病,人人殷实富足。
如果人类社会的问题真是只有简单的穷人和富人之分,抑或要打破下与上的差别,那么,这个世界的麻烦未免也太简单了点。
所以看到最后,真不认为《极乐空间》是部科幻片,它对现实指指点点,只把科幻当成了一个空壳,拿邪门歪道来说空洞无物的大道理,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我不反对创作者进行类似的意见表达,只是,它真的不高明。
【搜狐】
(片子大约值3.5分,若是没看过《第九区》肯定就给4分了,可惜珠玉在前,没办法就只能给这个分数了)作为一个南非出生的加拿大裔导演,布罗姆坎普的第一部长片作品《第九区》合情合理得把故事设定在了自己生活成长的约翰内斯堡。
叫好又叫座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导演在赢得一片赞誉的将近四年之后终于带来了新作《Elysium》。
电影讲述了2159年的世界设定:穷人们住在到处污染拥挤不堪脏乱破败的地球(地球上所有地方都长得像《第九区》的约翰内斯堡?
),富人们住在高尚社区没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空间轨道上的Elysium。
富人们依旧控制值地球上的工业生产,穷人们还得拼死拼活去工厂打工用以糊口勉强度日,并时不时地想要非法偷渡进入梦想中的Elysium。
战斗力超群的高级自动机器人作为富人的帮凶压迫管理着穷人。
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主Rhodes作为Elysium的政府官员强力打击非法移民,而马特达蒙饰演的深陷困境的男主Max则为了拯救自己和他人必须来到Elysium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原本是一个可以讲得像《第九区》一样非常有趣的故事构架,但导演布罗姆坎普亦或是拿了较大的投资必须小心谨慎,亦或是的确限于自己的能力无法继续挖掘这个故事的深意,全片拍得四平八稳政治正确而且毫无新意。
相比前作《第九区》,《Elysium》动作爆炸场面相比有了很大进步(部分镜头片段略血腥),而故事却讲得唯唯诺诺毫无新意。
讽刺和隐喻是导演在《第九区》的拍摄中表现得非常有才华的手法,但在《Elysium》中,过于直白的表现“医疗”和“移民”两个美国社会时下争论最激烈的议题显然是有些过分讨巧和鸡贼的做法。
在美国,任何一项社会议题的激烈争论(无论是医疗法案还是移民改革),都不可能有着非黑即白的正义邪恶论述。
医疗改革本身就是十分棘手的议题。
全世界的医疗改革,几乎没有成功的:要医疗效率高,就没法覆盖所有人,要覆盖所有人,就没有办法医疗效率高,因为总体资源总是有限。
奥巴马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医保,医疗效率是否提高另说,Medicaid和Medicare的医疗开支迅速膨胀纳税人继续被迫疯狂烧钱倒是不争的试试。
另外简单说目前美国国会争论的移民法案,参议员已经通过众议院还没有通过:一方面说,保障非法移民人权,给予他们和他们后代在美国合法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论述和想法;但另一方面:一下子漂白1100万非法移民,税收福利教育医疗等问题怎么可能一揽子全部解决?
而且这样不就是一方面歧视了通过艰苦努力进入美国的合法移民一方面又进一步鼓励了非法移民继续偷渡来到美国么?
同样的道理,在《Elysium》中,导演毫无背景地设置了这样一个世界观,观众并不知道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在100多年内变成了这样一个样子。
只是知道有钱人压迫穷人住在Elysium,穷人备受压迫只能住在地球,所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要有反抗。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男主Max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努力之后,地球上芸芸众生终于获得了久违的医疗和平等。
而原本经营太空偷渡生意的蛇头摇身一变在系统重启之后成为了Elysium的居民,号令机器人逮捕了Elysium原来的政府高官。
推翻了压迫,终于获得了新生!
地球上的穷人们在打倒Elysium上的富人之后终于获得了平等自由。
万岁!
等等,这个情节是不是听着似曾相识?
不是滋味,略微有点儿奇怪?
对啊,想想朱重八、阿扁,不都是这样屌丝翻身做主人我tmd终于有了今天这个情节套路么?
然后呢?
当然电影导演不会继续告诉你会发生什么(片子可能有续集,但不知道会怎么拍)。
但这个故事,天朝人民应该都很熟悉,就不用再往下细说了。
最可能结果是曾经的屌丝变成高尚社区的高富帅后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欺负压榨和自己曾经一样的同袍们,肆无忌惮地享受和攫取财富:我tmd终于也有今天了。
可能布罗姆坎普导演生长在风云激荡的转型时代的南非,见证了伟人曼德拉的不朽光辉,心中根治了自由主义和平等人权的种子,一定要站在反对不平等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问题是,南非的确实现了种族平等和社会转型,之后呢?
最近二十年呢?
治安恶化,人才外流,福利开支猛增,经济发展缓慢,言必称种族何解。
看到问题,痛心呼吁自然容易,如何解决问题,导演除了给我们画一个屌丝逆袭平等自由的大饼之外并无更好的解决方案。
无所谓了不是么,反正只要观众看着爽出了口恶气这就够了不是么?
PS1:布加迪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好么!
PS2:马特达蒙和朱迪福斯特演技没有让人失望PS3:电影各种无节操黑:LA的屌丝老墨们都说西班牙语;Elysium的高尚社区白富美们都说法语;天朝人民亚裔模样的唯一出现的地方还是个做手术的technician/engineer然后被男主一把掐死;吾大LA被黑成渣渣了,导演您这样真的合适么?
PS4:天朝就别奢望了人家的问题了,社会转型都做不到就不要勉强说这些讨论这个片子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了:吃不上饭的逃难饥民就不要虑肥胖会带来的糖尿病高血脂问题了
《极乐世界》,2013年上映的科幻电影,主演MattDamon。
本来,看到马特达蒙剃了个光头演这部电影,在加上资深影星Jodie Foster的加盟,还挺期待的。
不过在2013年12月底的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却只有深深的失望。
地球满目疮痍,富人都移居到地球轨道上的一个新家园,号称极乐世界。
而Matt就扮演一个梦想上极乐世界的一个地球上的屌丝。
原本以为这样一部科幻片的主角,至少应该有气吞山河的志气,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却不料片中的Matt扮演的却是个唯唯诺诺,过一天算一天的真正屌丝。
他因为一个意外成为了命不久矣的人,才为了上极乐世界干出了狗急跳墙的事来。
而其中演变出来的危及极乐世界现有体制的事完全是由于误打误撞,和他碰上了一些同样神经兮兮的人,包括那个蓬头垢面的特工和忽而利益薰心,忽而大义凛然的同伙(那个同样蓬头垢面的偷渡蛇头)。
而一心只想上“极乐世界”的主角压根没有想救自己儿时女友的女儿,却又误打误撞和此二人上了前往极乐世界的飞船。
不知他哪根筋搭错了,上了极乐世界后却开始不顾自己生命,所以也不太合逻辑。
一句话评论达蒙出演闷头迎难而上的普通劳工,境遇悲惨富有同情心。
科普雷残酷的反派形象也完成的非常出色,而朱迪·福斯特的角色你只有看过了才知道。
总而言之,你将会看到今年娱乐性最佳的动作片之一。
——《芝加哥太阳时报》 同《第九区》一样,布洛姆坎普此次借助奥斯卡级的豪华卡司再谱了一曲关于种族隔离政策的寓言,同时又没有消弱影片的科幻设定。
——《滚石》 影片用真实击中了你。
其实,影片中的图景并不存在于未来和科幻世界中,现在就已经在生活中存在了。
——《纽约客》 称不上完美,但比《遗落战境》《重返地球》等其他末世科幻片更让人满意,比《第九区》来得更传统一些,但确认了布洛姆坎普是这个十年最有潜力的科幻片干将之一。
——《帝国》 自从《阿凡达》之后,这是同题材影片中,视觉效果最棒的一部。
——indieWIRE 幕后制作 通过科幻来反映现实 毫无疑问,这部叫做《极乐空间》的影片带有强烈的科幻电影和乌托邦电影的色彩,无论是影片的剧情设置,还是片中所出现的种种元素,都指向了这两个片种。
但是,在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理念中,这部电影根本不是什么科幻片,更不是什么乌托邦电影。
他觉得,这部电影描绘的是现实的生活--其实,这很容易理解--看看影片的外景地就明白了。
片中所出现的极乐世界和贫困地球,其实都是在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取景拍摄的。
“我不觉得这是科幻,我也不觉得这是未来的故事”,曾经因拍摄了《第九区》而名声大噪的尼尔·布洛姆坎普说:“这就是现在,这就是现实。
这部电影,虽然故事看起来并不是现实生活里会发生的,但是这种贫富悬殊的阶级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虽然我想说,这部电影和造反运动、占领运动没有什么关联,但这并不是事实。
在筹拍影片和创作剧本的阶段。
我们99%的时间都在讨论这些。
应该说,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从这种讨论中演变出来的。
我记得不是很真切了,诺兰写过点东西,说的是在黑暗骑士三部曲的最后,他试图在片中加上一些造反运动的元素。
在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我能用这种话题性的东西拍摄一整部电影,用以表现现在世界中的那些冲突和难题--其实,每天看着CNN的报道,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响起这样的主题。
如果,这种主题在观众、影评人之间引起了反响和讨论。
那我会觉得,我拍摄的这部电影,就不仅仅只是一部快餐电影了,它有了社会性的意义,就不再是一部速朽的电影。
” 大制作的挑战和机遇 《第九区》的成本只有3000万美元,而《极乐空间》的成本翻了三倍,达到了1亿美元。
对于尼尔·布洛姆坎普来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制作了。
他说:“其实,大制作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压力。
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得到了很多乐趣,一点也不比拍摄《第九区》少。
我生长在南非,后来18岁的时候移民到加拿大,现在在美国拍片。
我是一个从第三世界国家来到第一世界的人,我懂得这其中的差距和问题。
作为一个导演,我想的就是用电影、镜头和故事来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所以,这就有了《极乐空间》这部电影。
” 因为《第九区》的成功,尼尔·布洛姆坎普成功吸引到了马特·达蒙、朱迪·福斯特这样的大腕演员。
谈及和布洛姆坎普的合作,达蒙说:“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只要和大牌导演合作,我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说,我在他的身上就学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给了我一大堆绘本小说,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车辆、武器、城市规划等等东西,有各种各样的细节。
我就对我的老婆说,你看,这样的导演来找你演戏,还有什么好拒绝的呢?
他已经让你无法拒绝了。
能和布洛姆坎普合作,我觉得无比幸运,因为从《第九区》这部电影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极有水准和想法的导演。
在此之后,他就进入了我的最想合作的名单。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的这个幸运来的这么快而已。
他的故事里的关于阶级问题的讨论,非常引人入胜。
我觉得,一个好的题材、一个靠谱的导演,这就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
”花絮 ·本片是《第九区》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二部长片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全英文对白电影。
·索尼旗下的TriStar电影公司是影片的制片方之一。
这是从1998年的《佐罗的面具》之后,TriStar所参与制作的第一部大制作影片。
·影片中,地球场景在墨西哥城附近的贫民窟里摄制,而极乐空间里的富人区也在墨西哥城里的富人区里摄制。
此外,剧组还在温哥华取景。
·影片的主角原本是计划由饶舌歌手艾米纳姆来扮演的,但是他却希望影片能在底特律摄制,剧组显然没有办法满足他的这个要求。
所以,主角就被换成了马特·达蒙。
看完Elysium本来是很懒的写这影评,但大家对电影里的一些设定吐槽的太厉害,想想还是表下本人看法。
吐槽1:Elysium直接暴露宇宙中,上面的全是超人!
看法:其实这个是导演的隐藏设定,Elysium上面是有大气层存在的,具体可以考证电影17:18时飞船降落时,以及电影最后女主抬头时Elysium上天空是蓝色的,而不是宇宙黑。
你从外太空看地球也是相同效果的。
吐槽2:Elysium无防御,只能靠地面rpg4枚击毁偷渡飞船看法:Elysium不是无防御,而是无法攻击,上面全是些上层人物,社会体系政治制度必定比较那个,主动杀人的事他们是没法办。
而从地表发射就不一样,政治上从地面谁射的大家都不知道,这么做干净利落。
来不及了,下次在写
那个美杜莎医疗系统完全就是bug一样的存在——既然能这么轻松又无代价地进行治疗,为什么不借给穷人们用?
好多人只是想跑上来治治病而已。
比如可以加入这样的设定:1.美杜莎医疗系统的催动力来自于情绪压力(……很日漫),所以富翁们把极乐空间升到太空中,通过刻意制造矛盾来增加地球民众的情绪压力。
主角带人进入极乐空间本来是要治病救人天下大同,却发现这个谬论——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能得到治疗,那消失掉的情绪压力就无法再驱动美杜莎;如果为了能有人得到治疗而限制部分人获得治疗的权利,那就失去了原本拯救的意义——少年与恶龙循环的故事2.美杜莎医疗系统所做的并不是治疗——而是转移——透支自身细胞的活力加速复原,或者从一个生命体转移细胞活力到另一个生命体。
极乐世界刻意制造两个世界的隔阂然后假装严格限制非法移民,实际上是通过名义上处决非法移民,暗地里把他们作为美杜莎系统的原料。
主角进入极乐空间寻求医治,却发现这种医治的本质却是夺走别人的生命换自己的命——救赎与反救赎的母题。
3.女主被有钱人看上带入极乐世界,却发现富人的世界虽然环境优渥,但却是以剥离情感为代价的,于是选择回到地球,却不曾想已经怀孕。
男主生命垂危,女主想尽办法带男主进入极乐空间,却面临着两难选择——选择救男主就要和有钱人在一起,剥离感情地生活,而这正是她之前厌恶随之选择回到男主身边的原因;选择有男主相伴的生活,虽然艰苦快乐,但男主马上死球了——女性的觉醒与抉择。
不用谢我是个策划。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给五星。鼻子酸了好多次,虽然又是个人英雄主义,但是马特达萌从怕死求生到自己赴死太他妈感人了,朱迪夫斯特也演的太棒!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偷渡事业中,要为非法移民去极乐世界享受免费医保奋斗终生。由投消费者所好的制片人出资、出身南非的左棍导演拍的主题先行的东西,至于电影本身,没有了《第九区》时用手持摄影拍摄科幻题材的新鲜感之后也就一流水线水准。朱迪福斯特在片中打了回酱油,也算选片不慎。
光头的马特达蒙看着还真不习惯,一个好的剧本,但情节太拖沓
即便美利坚富人已上天,22世纪依然没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贫民只能奋起一搏。
没有人是真正的英雄
马特达蒙还是那么帅~~~
所有飘在天上的城市的镜头也都包括在预告片里了……硬盘大获全胜,然后大家同归于尽
导演和科普雷都是南非人,有很多非洲元素和拉美演员,环境跟同样2154年的《阿凡达》迥异,这就是科幻的魅力吧,hi-tech不一定是光滑锃亮的。我很喜欢Elysium的设定和达蒙的表演,不过故事不及《第九区》,正反角色都没转变,也不算死得其所,母女俩有点莫名其妙
朱迪夫斯特、好久不见
1.貌似銃夢的世界觀設定,不過沒這麼類似,畢竟原著可塑性太強大了2.環狀太空站設計有科學依據及理論,從2001太空漫遊開始,不知何年能實現?P.S.當馬總統進入醫療機器後機器診斷顯示...無腦水母症...無藥可醫
《第九区》的深度好莱坞化
那么多手持就一直晃晃晃晃你们看得不难受么。。。
万达影院空荡荡的,十点半仅有四个人
题材和大的故事构架还是不错的,但是难掩凌乱的剧情梳理和对科幻背景的赘述。整部影片下来没有带给观众除了视觉体验外的印象观感,即便结局十分沉重和说教,但潦草的收尾只会让人很快将其淡忘。
朱迪·福斯特只适合演沉默的羔羊。整个剧情实在是平淡又无奇啊。。。
确实一般般,但是在影院看的过程还是很爽~
深刻诠释“蠢的要死”
3.5星吧,谁也没想到《第九区》的导演会把科幻片拍成这样
故事拖沓,本可以拍哒更美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