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从老爷子破釜沉舟式的筹集路费远涉重洋,来到可以挑战自己的梦想舞台,尽自己全力去完成自己年少时的梦想。
这一路上的遭遇其实应该也是老爷子一生遭遇的浓缩,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道路,这些无非是你的磨刀石。
而且对于有梦想的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多对其还是善意的,毕竟他们纯粹简单。
梦想,还是要有的,不然人生多无趣。
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结果,更多的是像灯塔一样,让我们的旅途有了些许意义。
或许你现在还没找到它,但没关系,在漫漫大海上漂泊,只要船还在前进,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
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新作。
印第安其实是一辆1920年的老摩托车,他陪伴他的主人度过了一生。
他的主人是新西兰人伯特芒热,他在60年代起着这辆老摩托车屡破世界最快纪录。
这是真人真事。
影片主要描写八十多的伯特前往美国盐湖城参加比赛创造世界纪录故事,叙述方式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比赛过程中,伯特因为裹着毛毡的腿伸不进去狭小的摩托,果然去掉了毛毡,忍着被排气筒烤灼的剧痛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纪录。
当他最后把腿拿出来时看着差点烤焦的小腿说:“我终于把自己烤熟了。
”伯特的话:“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献给天D会的朋友,献给我的弟弟林涛,献给所有的影迷。
四星级推荐。
在新西兰的乡村,一个叫伯特·孟若的善良老头用毕生的经历土法制钢的改装着一辆1920年产的印第安牌摩托,然后一次次的在沙滩上享受速度带来的快乐。
一场和年轻车手们比赛的失利加之心脏病的发作,都让他意识人生有限,终于老头怀揣着信念来到了梦想之地,在美国的巴纳维亚盐带平地上驰骋。
老头的邻家小孩汤姆问他不怕出事嘛?
老头说,你像这样全速开上五分钟,抵得上某些人活一辈子。
要知道危险是生活的调料,你每时每刻都得冒险不是吗?
这样才能让生活过的有意义些,这就是老头的哲学,一个付之于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这是一部描写理想的励志电影,十分的温暖,老头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放在传统类型片里一定是一个激化矛盾的戏剧要素,然而在本片,老头对自身喜好的顽固与执着并没有让村子里的人反感,虽然大家都对他抱有怀疑,却也都默默的尊敬他的选择。
老头要远赴大洋彼岸,临走前邻居提醒他修剪一下杂草丛生的院子,他居然放了一把火烧尽了事,邻居虽然百般无奈,但片尾老头凯旋的时候,这个好心人却早已将他的院子整理的干干净净。
老头从淳朴的新西兰来到纷杂的美国,抄着一口浓郁的口音和不大灵光的耳朵,典型土包子进城的模样,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投来了种种鄙夷的眼光。
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刚刚踏入异乡的写照吗?
但我们的伯特·芒罗善良而又乐观,他除了会去担忧那辆老爷车外从来不为世间琐事而愁眉,他总能用释然的幽默感去化解别人异样的目光,敞开心扉的和每个人交流,无论遇到什么困境他都心平气和处之坦然,他的这种品格打破了国家和种族之间的隔阂,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无论是变性的黑人,沧桑的老印第安人还是单身的女牛仔到最后盐地的赛车手们都被这个老骑士的锲而不舍所感染。
装备精良的赛车手们看到伯特·芒罗的这台任何方面都不和技术标准的破古董笑掉了大牙,他们奚落着用餐刀休整的轮胎,厨房门板做的外壳以及那个塞着油箱的白兰地木塞,甚至还道出了一个事实,你太老了。
然后老头却认真的告诉他们:也许外表上我老态龙钟,但我内心永远都是十八岁,年轻人,我都可以跟你赛车赌钱。
老爵士安东尼·霍普金斯塑造过的角色可谓千姿百态,无论是高雅的食人魔,英伦的绅士,焦躁孤独的总统还是严厉的尊长,抑或本片潇洒憨厚的老骑士,他总能够把角色凌家于个人之上,人们总记住他诠释过的难以忘怀的人物,却从来无法估量他能给人以多大的惊喜。
片子中这个憨然的老头只有过几次情绪波动,譬如有几次想起他早逝的哥哥,相信这也是能让他坚持不渝的追求生活的动因之一,还有当他听说他的印地安摩托运送到美国时有损坏的那一刹那惊吓,还有得知自己无法参赛的忐忑,到后来所有人都支持他的时候,他豪爽的笑的像个孩子。
最让我动容的地方是伯特千辛万苦来到了心中的圣地,老爷子望着白茫茫而又平坦的盐地,口述着那些征服过这里的骑士的名字,翻动着热泪,他的梦想近在咫尺,看到这里我对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全身心的演绎所产生的崇敬已经难以言表了。
每个人都有梦想,老头们的梦想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来的汹涌奔腾,但更好比涓涓的泉水,不息不止,润及到他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梦想是驱动人生向前的油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扭动它的激情和勇气。
72岁开始赛车,创造的纪录50多年无人打破,这样的老头你服不服?
看到下面这张照片,你有没有感到害怕?
有没有一种被食人狂魔汉尼拔博士支配的恐惧感?
今天不说汉尼拔博士,也不说《沉默的羔羊》,说说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另一部电影《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以下简称《摩托》),你肯定想不到:以食人狂魔“汉尼拔”闻名影坛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还演过这么一部温暖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一个老摩托车手伯特·芒罗,他舍身忘我地追求极速,直到72岁那年,历经千难万苦从新西兰到美国犹他州邦纳维尔盐碱滩参加摩托车赛跑,终于完成了壮举:在朋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创下了新的摩托车世界纪录。
此后,他多次前往邦纳维尔,并最终创造了陆上摩托车的速度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伯特·芒罗的人生,可以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概括:人生真有趣,无法预料。
一、不一样的竞速电影:主角是个邋遢的老头子速度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之一,有一类天生就是为快而生,他们就像《摩托》里边的主人公芒罗那样,早已把自己献给了速度之神。
因此,有关竞速的电影也有很多。
但竞速类电影中主角一般都很年轻、很炫酷,就像讲F1赛车的《极速风流》,留着披肩长发、高鼻梁、蓝眼睛的天才车手,刚刚因为偷情被别人老公打伤,在医院里包扎的时候,不管腹部的伤,抓紧时间勾搭上一个漂亮护士。
这样的剧情和节奏,才符合观众对于天才车手的想象:他们用生命赌速度,因此,快、风流。
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荷尔蒙旺盛、恣意张扬青春的年轻人。
即便是韩寒拍的《飞驰人生》,讲车手的没落和失意,那也至少是一个中年车手,称不上老,电影中也有年轻的鲜肉跟中年车手搭戏。
可以说,年轻帅哥是竞速类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而《摩托》这部电影完全反套路,充当车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头子芒罗,并且,芒罗一点也不帅(刚开始看可能还有一点被汉尼拔支配的恐怖)。
他一个人寡居在新西兰的一个小乡镇,一早上就开始捣鼓他的摩托车,声音吵得邻居差点报警;他生活得很粗糙,天天早上起来尿在院子里的柠檬树上,被邻居的主妇看到后,还振振有词:“孔子说过那是最棒的天然肥料”。
寡居多年按捺不住寂寞,他于是约了在银行上班的另一个老太太(相当于乡村储蓄所的职员),终于要约会了,他整了一声干净利落的西装,鞋却穿不上了,因为他的趾甲太长了,穿不进去,他是怎么处理的?
请看下图(注意:下图口味略重)。
【用砂轮剪趾甲就问你服不服?
】芒罗住的院子里杂草丛生,邻居抱怨这样会影响本地的房价,老头的处理方式就是:浇上汽油放一把火,最终引来了消防队。
就是这样一个邋里邋遢的糟老头子,竟然要去竞速,而且是从新西兰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神奇吧?
二、不一样的公路电影:没有义薄云天的信仰,只有东拼西凑的生活因为涉及到旅行、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所以这部电影也可以算作公路片,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公路片。
最典型的公路片是《摩托日记》,讲23岁的自由斗士切·格瓦拉穿越拉丁美洲,细致地感触时代的脉搏,并最终走向革命之路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支撑切·格瓦拉和同伴奋勇向前的,是胸中那股革命和自由的热血,是对未来的激情,这也是大多数公路片都有的主题,主人公在路上不断成长、不断改变,最终找到生活的意义,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而《摩托》不是,芒罗也没有什么革命激情,也没什么成长(前列腺好像肿胀得更大了),他只是走一步算一步,能不能到达美国邦纳维尔盐碱地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儿。
一路上他都是在辗转腾挪、东拼西凑,先是花低价买了一辆二手汽车,然后凭借对于车子的了解把这辆车修好,为了获得二手车行老板的许可在那里造拖车,他免费帮车行修好了好几台报废车。
这样的旅途没有什么激情和抱负可言,有的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艰难。
但即便就是这样,旅途也不缺温暖,也正是因此,我才把这部电影总结为安东尼·霍普金斯最温暖的一部公路片。
三、不一样的剧情片:直达心底的温暖在影评平台上,这部电影被打上了“励志”的标签,一个72岁的摩托车车手不服老,不远万里跨越重重艰辛参加竞速比赛,最终还赢得了比赛,创造了记录,这多么励志?
是的,我也承认主人公芒罗的人生经历很励志,但能实现这一励志结果的,是他一路上遇到的温暖。
从新西兰坐船到了洛杉矶,芒罗住进了一个小旅馆,而旅馆的前台接待是个易装癖者,他名字叫蒂娜。
他不仅以最优惠的价格给芒罗开了一间客房,还带着芒罗去找二手车市场,带他去取新西兰邮递过来的摩托车,为芒罗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甚至在道别的时候,约芒罗去家里共进晚餐。
【美国人的共进晚餐,你懂的】之后,芒罗的拖车坏了,他遇到了一个印第安大叔,并向他求助,大叔带他到了自己的营地,为他做饭并送给他一个平安符,临了还送了他一副治前列腺的药。
之后,芒罗遇到了寡妇艾达,不仅在她家借宿,还发生了一夜风流,让这个寡妇找到了自己死去老公的感觉。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比赛场邦纳维尔盐碱地,芒罗却不能参加比赛,一方面他没有提前报名参赛,另一方面他的摩托车不符合安全标准,他本人也没有降速伞、防火服等安全装备。
好在:有一个特别资深的参赛者吉姆·莫法特帮助了他,吉姆每年都参加比赛、设备专业(也很有钱),在这个比赛场上特别有威望,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周旋,最终,芒罗成功参赛。
芒罗跨越半个地球从新西兰来到美国,这一路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的坚韧,而是:他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温暖,各种各样的人都真心实意帮助他,为他祝福。
如果没有这些温暖,就没有芒罗最后的成功,也没有这部影片的成功。
四、当你用善意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会回馈给你温暖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芒罗一路上会遇到这么多好人?
电影也给出了答案:芒罗总是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别人,他给别人以温暖,所以,世界就用温暖回馈了他。
这部电影改编自世界著名摩托车手伯特·芒罗的真实生平故事。
芒罗72岁参加摩托车赛的时候,是上个世纪60年代。
在这个时代,美国正在经历越南战争,长期的越战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也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经济的衰退,也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
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包容降到了谷底,比如对异装癖的不友善,对印第安人的戒备之心……但芒罗不一样,在他这一路上,不管遇到谁,他都大方地上前打招呼,遇到别人的困难,他也能主动上前帮忙。
与其说他不服输的精神感染了这一路上遇到的人,不如说他的热情、毫无戒备融化了人们心里的坚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样的:当你用善意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会回馈给你温暖。
电影借助芒罗的故事,其实是想表达对于人性善、对于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坚信,只要有这份善良和坚定,即便是70多岁的老头,也能创造奇迹。
电影的最后,芒罗回到了新西兰老家,开始准备下一场摩托车比赛,而邻居也以他为荣。
事实上,从72岁开始,他在后面的几年里,取得了很多次摩托车竞速比赛的冠军,1967年创下295.453公里/小时的陆地最快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而他的故事不仅励志,也一直温暖人心。
【真实的伯特·芒罗】凭借这个故事,安东尼·霍普金斯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有没有温暖一些呢?
今年我看过的最喜欢的片子。
普通而传奇,简单而疯狂。
我完全被这个70岁的老头的简单、豁达、执着、坚强和天才所征服。
影片手法质朴明朗,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细腻精湛。
它不是文艺片,不是励志片,也不是传奇片,更不是爱情片,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老头的生活片。
它讲述的是一个真人真事,新西兰人伯特·马诺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修理和改装了一辆1920年印第安牌侦察摩托,在他70岁的时候,不顾一切冒险来到美国犹他州以完成他毕生的愿望:在巴纳维亚盐带平地上驾车狂奔。
他最终创造了陆地速度的世界纪录…… http://wuqing.org/
奥斯卡影帝——安东尼 霍普金斯伯特很像一个白日梦想家,但是白日梦比作的是他敢想,他愿意去想,即使犯错,即使不被待见,他也不顾一切坚持的性格,梦想家形容的是他敢做,他愿意去做,愿意在人生的黄昏阶段孤生一人跨越上万公里实现自己的印第安摩托梦想,愿意相信周围的人,愿意不顾生命危险将印第安开到200码,他已经被无数次叫过疯老头,但是他的老年,依然能用真诚打动他遇到的一个个老太婆,能用技术和实干征服一个个破损不堪的汽车,能在黄昏时实现早晨的梦想。
不懂规则又怎么样,被人骗被人讹又怎么样,老了又怎么样,发动机的高温吧腿烫伤了又怎么样,那条不愿松开油门的腿,是在对年轻时的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年轻,不放弃,真想在六七十岁时,还能在潜水,在跳伞,在爬山,在挑战自己,年轻年老只不过是时间的差距,在世,活给自己看,去拼,才不留遗憾。
印证了当你想完成一个梦想时,所有人都会来帮你。
首先老爷子天生就喜欢速度类的东西,所以他DIY的设备在别人眼里拿不出手,但是在速度与平衡的角度还是可以的,只是很多细节比如安全、稳定性待完善。
然后他第一趟出远门的时候,也有很多小意外,老爷子表现的态度很豁达。
然后在比赛现场,发烧友们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热爱,所以有了很多转变、支持和帮助,比赛的时候都在帮他打call。
很难说执着一件事是对还是错,不过如果你有这样的事,就去做吧,会有很多人感受到你内心的热爱转而帮你的!
《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观感,该片讲述了新西兰赛车传奇人物伯特·孟若的故事,这个传奇的摩托车手在修理和改装了他的1920年印第安牌侦察摩托之后,冒险来到美国犹他州以完成他毕生的愿望,最终创造了陆地速度的世界纪录。
整部影片看完后,给人一种平淡的感动,这部影片应该归结为公路类的影片,以围绕着霍普金斯扮演的巴特这一角色展开,全片讲述了巴特为了他自己的梦想而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并为了实现自己驾车行驶到地球最快速度的梦想而努力的故事,整个影片故事线明朗,霍普金斯不仅用他出色的演技把巴特的多种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以及对于梦想的执的感觉很好的演绎了出来,而且做到了弥补剧情的单一乏味之处,让整部电影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影帝不愧为影帝,同时,在整部电影当中表达了了对于梦想的诠释,故事线完整,演员演技到位,很好地突出了梦想二字,让人看后不禁为此而感动,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说的那样,人如果不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那和高丽菜又有什么区别呢?
整部电影,从人物塑造方面,作为单一主人公方式的公路影片,霍普金斯不仅使用它全面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通过对于人物的刻画以及人物处理事务的乐观态度,让观众的情绪不由自主的带入到巴特身上,让观众的心绪能够追随着整部电影一脉相承,代入感很强,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巴特的传奇之旅。
整个剧情方面没有过多的拖沓,剧情线索明朗简单,围绕着巴特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一路不辞奔波不断的经过各种努力和尝试,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得不说,在公路片的剧情当中,运用简短的叙述和人物的关系展示顺利地推动了剧情的进行,而没有让人觉得跑题的感觉,在能够完整的表述剧本的寓意之外,同时用极强的渲染力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情节当中去,使得整个剧本再即使线索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丰富自然。
影片的构图和音效,多采用三分式构图,能够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刻画出主人公的心情以及实时的变化,而适当的音效加入进去,既能够使电影色彩增色不少,同时又能够将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
全片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镜头的把控,对于霍普金斯的近景和特写,既能够让人们看到霍普金斯那沧桑的脸庞上,但却从她的眼神中能看到有年轻人的梦想,同时,很好地强调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得知不能够参加比赛时,对于霍普金斯面部的特写和在最开始是通过过肩镜头来拍摄他和爱德华的角度,一老一少反映了梦想之间的传承以及霍布金斯炽热的梦想。
《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告诉我们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障碍可以使我们更有活力,而热忱和决心则可以让我们达成一切梦想。
最后,其实我想说,整部电影无论有多么困难,霍普金斯意志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幸运,可见,即使你一定要达成的梦想,连老天也会为你帮忙,所以,坚定信念才是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小时候坐在老爸的ymaha80上就常想,我也要这样载着我的孩子漫游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长大后禁摩、国产摩托的质量、走私摩托的高价,让我渐渐忘了这个梦。
直到一个朋友骑着它的94cb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瞬间,我明白,这个梦又回来了。
骑车久了,追求就并不是最初的耍帅那么简单,也许喜欢的仅仅是春天午后走街架起摩托点燃一根红河缓缓吐出烟圈的瞬间。
电影里老头给我映像最深的的是他的处世态度,对任何人友善,对人妖服务员的理解和赞美、对搭车小兵的宽容和建议、对孤寡妇人的善良和接受,令人动容的是,别人也这样回报了他。
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不会对他太差,对么?
眼前很多老人老了只做一件事,等死。
希望到我老了,有那么一件事仍然能无时无刻让我肾上腺爆棚,哪怕吞下无数粒药丸。
也许是照顾那台老车;也许是风雨无阻的垂钓;也许是每天打扮周正到春熙路看美女;也许是为了西班牙的第n个欧洲杯欢呼,管他妈的。
男人,没了肾上腺素,还剩啥?
又一次被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感动到。
这个70岁的老头,不远万里从新西兰跨越大洋来到美国犹他州,带着自己改装的古董摩托车,上演速度与激情,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世界纪录。
欣赏他全力以赴追逐自己的梦想——“像这样全速开上五分钟,抵得过很多人活一辈子。
能多开五分钟就够了。
”欣赏他乐观积极的心态——“冒险是生活的调料,也让生活更有意义。
如果我紧张的发抖,那我是在跳太空舞。
”如果人生没有梦想,那和一颗卷心菜有什么区别呢。
不管你来自哪里,多少岁,追逐梦想的你太帅了。
希望自己能在古稀之年时,仍然保持童心和好奇心,对生活充满乐观和热爱,对喜欢的事物热情永不灭。
他感染着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3.5典型的美式励志电影,虽然真人真事改编很吸引人,但中段导演插入了大量戏剧性情节,太过刻意导致真实感降低,变性人与越战士兵,及时行乐的寡妇等人物形象虽然能反映出60年代美国是时代面貌,但也导致了配角的刻板塑造,好在霍普金斯的影帝风采犹存,生动刻画了一个视速度为生命的老人。
老年人的励志故事 中后部分不错
没有梦想的人生和卷心菜(咸鱼)有什么区别:)
非常干瘪,如果没有已有的故事作为铺垫,这个拍的叫科幻片了,就是一个机修老头战胜高科技,这个是不是有点反智了
平平淡淡
很励志!25年,牺牲一切就为自己的爱好。结局也很美好,创造了一个没人打破的世界纪录!
爱好,就是信仰
不太喜欢「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因为我始终觉得:真正的「梦想」是需要拥有者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才有实现的可能,而不会是「万一实现」这种情况?!→→→ 空有「梦想」而不为其行动,它怎么可能「万一实现」呢?!→→→这应该是我爱上你近3月以来最轻松舒服的一天了!
令人难以置信
好人有好报。#把美国黑的#
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剧情也极其无聊,为啥这么高分搞不懂
激励人心的片咯。其实蛮害怕主角心脏病发死掉。
融合了剧情片,公路片,励志片,记录片,运动片的有机元素,节奏控制非常好,温情感人,美好向上!
公路+体育励志
makes sure
极速的梦想
很一般
小人物实现了自己的大梦想。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能实现这种大梦想的人,无论如何也算不得小人物吧。值得一提,这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一般,没有被感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