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主演是约翰·库萨克,尽管我看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发现。
女主角则是甜美的蕾切尔·维兹,《康斯坦丁》中的通灵女孩。
剧情其实没太多可以说的,相信你也猜得到最后被告一定会落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影片最大的看点在于案件中整个陪审团的运作模式,虽然老师上课时也会提到英美法系陪审团挑选什么的,但到底不如这么直观的影片看上去明白(当然,我不清楚它的真实度有多少,起码程序上是不会错的吧)开头只知道对于一个英美法系的律师懂得挑选陪审团组成人员相当重要(这也是看电影得来的指示,《魔鬼代言人》:))看了本片才知道原来还有陪审团顾问这回事。
基本上就是看男女主角如何同被告方的陪审团顾问斗智斗勇,如何巧妙地被选进陪审团名单,如何捕捉痕迹地影响整个陪审团的讨论进程方向,如何让别人以为你有能力操控整个陪审团等等等等,很有些意思。
想起tvb的那些法庭剧,故事本身不见得多么如何,但,摆在法庭里看就是吸人眼球。
印象中对西方陪审团制度比较欣赏,认为它相对民主、符合民意,能制衡法官权力,避免出现法官独断专行、一手遮天的现象。
但是,看此片才突然觉得,陪审团制度的漏洞在于,陪审员都不是专业人士,素质和能力也参差不齐,通过对普通陪审员观念的引导和影响,仍然可以影响案件的判决!
影片中,有三方势力企图影响陪审团,一是枪械公司聘请的陪审员筛选顾问,通过对陪审员背景调查了解其对案件可能的看法和观念认同,尽量选择认同自己的陪审员,挖掘陪审员的黑暗隐私来胁迫其支持自己;二是原告律师团,严格遵循法律规则,通过经验判断和心理分析选择陪审员,希望陪审员通过法庭辩论和证据证言作出判断;三是复仇的教授和女友,通过直接参加陪审团,掌握陪审员情况,暗中引导陪审员认同自己的观念,与反对者辩论,在争吵中让反对者露出破绽,特别是背离公序良俗的破绽,成为众矢之的,使大多数人支持己方。
第一种方法看上去挺花哨,实际效果却一般,被威胁者自杀引发混乱,只能收手,高度认同被告方的只有一个人;第二种方法是靠天吃饭,赌的是陪审员的正义和良心,很容易被对方破坏,关键证人被威胁无法作证,案件基本无望;第三种方法考验的是当事人的智慧和能力。
尼克和玛丽精心设计,假装不愿意当陪审员,让法官逼迫他必须当陪审员,确保自己成为陪审员;选择盲人陪审员当主席,避免陪审团被敌方控制;故意暴露酒瓶,让爱喝酒的敌方支持者出局;帮助有困难的人,让他们关键时刻支持己方;激怒退伍军人,让他在盛怒下说出不尊重法律的言论,引起众怒。
从而使所有人都对枪械公司投反对票。
故事的结局看似蚂蚁搬倒大象,弱势战胜强势,人性超越法律,正义得到伸张,但究其原因,这就像电影名字《失控的陪审团》一样,胜利仅仅是由于审理过程中的两次情绪“失控”(1.法庭上军工大BOSS面对咄咄逼人的问题后的情绪“失控”,2.陪审团在会议室讨论时,代表军工利益的退伍军官发言措词“失控”),最后左右了判决结果,要不然电影名字就该叫《论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倒下》。
好莱坞名人一向热衷政治,名人们发表各自政见也掷地有声,借助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一支白宫都不敢忽视的选票主力军。
因此好莱坞自然会想到利用电影来向民众宣扬政治主张、路线,该片即是典型的政论片,从台词中也能察觉到支持民主党自由派倾向。
好莱坞向来是左翼的选票粮仓,左翼阵营中不乏重量级明星,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克鲁尼、安吉丽娜·朱莉、布拉德·彼特等等,电影中演员达斯汀·霍夫曼也是民主党的铁杆支持者,当共和党的小布什入驻白宫后,好莱坞也从未停息过对共和党保守政策的不满,特别是发生“911”事件之后,针对小布什政府的嘲讽就不绝于耳。
说回电影,《失控的陪审团》能做到的仅仅是用戏剧化的故事呼吁民众关心如今美国社会日渐失控的枪支滥用问题,它无法根本撼动主流的美国社会价值观,为了自由的代价。
最近通过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了解到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看到寒假电影清单上又正好有这部片子,就来看看。
第一遍看完之后感觉非常烧脑,很多线索连不上,看得云里雾里,刚刚又快速刷了第二遍,才基本梳理清楚了。
影片的一大主题是对陪审团制度的反思。
这一制度设立的初衷是限制政府的权力范围,不让政府和警局滥用权力而侵犯公民权乃至陷害公民,于是把裁决的权力交给最能代表美国老百姓的陪审团手上。
为了最大程度地代表民意,所有的陪审员都是大街上最最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任何学历、文化水平、人品的限制。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制度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素质的高低。
以我鄙陋的见解,陪审团制度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容易造成外行指导内行的后果。
尽管尼克在律师挑选陪审团的时候自私自利的表现是伪装出来的,但不能否认现实中也存在这样想要逃避义务的人。
而赫瑞拉在盛怒之下也暴露了自己的心声:“管那个律师播放多少温馨的家庭录影,我受的苦比那女人的值更多的钱。
去他妈的法律,枪械公司就算买甜甜圈送M16,我也不在乎。
”试想,如果陪审团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把别人的追求正义视作追求金钱,因为自己在生活中也承受痛苦而不愿让别人逃离苦海,那么得出的审判结果该是多么的荒唐。
所以,公民意识的第一步在于,“我在乎”的观念要深入人心。
不管原告是谁,也不管他的人品如何,是喜欢的人还是厌恶、鄙视的人,也不管自己家里有多少烂摊子没有收拾,你都要有“我在乎”的意识。
除了对原告的在乎,还有对法律、正义乃至这个国家的在乎,维护法律的正常运作、追求正义,不应该只由一些特定职位的人来承担责任,更应该让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匹夫有责”。
当然,有意识还不够,没有素质,也只能好心办坏事。
第二、陪审员终究还是人,而相关的素质培训的缺失让他们无法避免“人”的弱点。
比如,人很容易受到影响,既容易受到以往经历的影响,也很容易被“煽动”。
为了避免陪审员的个人经历影响审判的公正性,法院会剔除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
举个例子,如果被告是强奸杀人案的嫌疑人,法院就不会选择那些被性侵过的公民。
在确认陪审团人员之后,他们便被隔离开来,以免受到媒体和群众舆论的干扰。
虽然加了那么多层保障,但人还是人,干扰因素只能被削减,不可能完全消失。
于是,“陪审团筛选顾问”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
在电影中,洛尔原本只打算用经验来选人,但迫于压力还是聘请了一名心理学硕士。
而蓝金却是死死抓住了陪审团制度的这一漏洞,为了打赢官司而不择手段。
他有一个专门用来调查陪审员背景的强大团队,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之高、掌握技能的专业程度,让它成为一个情报局一般的存在。
他们通过细节的观察、人格的判断,努力挑选出那些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的人,以期他们在审判中偏向自己这一方。
到最后火烧眉毛的情况,蓝金甚至直接将目标锁定在陪审员的隐私上,利用他们的秘密来威胁、恐吓。
就算排除掉这些不法分子的利用,陪审团还有个人的成见、见识水平的限制,作为群居动物,他们还很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虽然尼克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防止不法分子作弊,但同样的“影响力武器”落到了另一个恶人手中,结果也自然不一样了。
而且,你也很难说最后的“正义”是在掌控之中的,它更像是在失控后再次失控的结果,像是一种类似于“负负得正”的怪物,胜利与失败只有一线之隔,很明显的一点在于,陪审团的理性无法给我们以足够的信心。
所以蓝金才说,“审判不是儿戏,不能交给陪审团做主。
”所有问题的根源,大概在于林达那句话所指出的——“任何法治社会在穷根追底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困惑,那就是不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是‘人’在那里进行。
”人是有情感的,是容易被影响乃至掌控的,不可能成为一台完全依法执法的冷冰机器。
只是对于这一点,蓝金选择了利用,洛尔选择了包容,并使之合理地发挥作用。
关于陪审团制度,暂时也只了解了这么多。
再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另外两点吧——一个是洛尔和玛丽谈判的时候,洛尔对玛丽提出的要求大吃一惊,愤怒中又带着一丝怜悯,抓住准备离开的玛丽:“是谁伤害了你?
是谁让你变成这样的?
”玛丽瞬间没了之前冷酷的表情,变得有点茫然,像是被发现了弱点一样不知所措。
洛尔的这种思维让人惊叹。
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大概就是暴怒吧,会怒骂这个人贪图钱财、没有人性,是个畜生,但洛尔的思维是反过来的,他在思考究竟是什么经历让这个人变得如此残酷。
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洛尔是个洞察人性的人,值得敬佩。
另一个就是尼克和玛丽之间的爱情了。
这种超乎寻常的经历把他们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在精神上达到了完全的融合。
玛丽在对手面前保持着近乎冷酷的理智,在尼克面前却乖巧可人。
玛丽为了讨回公道,离家在外奋斗数年,事成之后他们经过学校的篮球场,看着那些尽情奔跑、跳跃的孩子们,想着他们的安全以及他们家庭的幸福又多了一重保障,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我想回家。
”玛丽说。
“好的,我们走吧。
”尼克在她的耳边,轻声回答。
我的一篇旧文《我为什么反对陪审团制?
》引起热议,有几百篇评论。
随后,我在《令人担忧的墨西哥司法改革》《警察打小学生与群众送锦旗》批判了民粹主义。
我看了两部电影——《十二怒汉》(12 Angry Men)和《失控陪审团》(Runaway Jury),是关于陪审团的经典电影。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父亲,12个人组成陪审团审议。
11个人支持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建筑师戴维斯(亨利·方达)反对。
他提出了合理怀疑,然而其他所有人认定男孩杀了人。
戴维斯面对强大压力,只好说,再投一次票,如果没有人支持他,他就随大流。
关键时刻,9号陪审员老人麦卡德支持他。
陪审员一个个转变立场,最终一致认定男孩无罪。
这部电影几乎只有一个场景,即陪审团在评议案件,演了一个半小时,却不觉枯燥。
这部电影不能说明陪审团的优越性,反而说明了陪审团的弊端。
我在前文中指出了审判案件具有偶然性,这部电影说明了陪审团的偶然性。
审理案件本应是最严肃的事情,一些人非常不严肃。
7号陪审员是一个销售员,只关心能否及时看棒球比赛。
他宁愿草草结案,而不管真相如何。
10号陪审员是一个喜欢大声嚷嚷的修车厂老板,对贫民窟长大的孩子有偏见,想当然认为男孩杀了人。
3号陪审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公司老板,与儿子关系不好,最积极宣称男孩有罪。
1号是陪审团的牵头人(foreman),作为主持人很称职,审理案件却缺乏分析能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主角戴维斯有逻辑分析能力,能发现案件的疑点;他正直、仗义执言,为了真相不惜与多数人唱反调。
我不知戴维斯是否熟悉法律?
即使不具备较全面的法律知识,戴维斯深得法律精髓。
他对疑罪从无和完整证据链的认识,超过了一般法律人。
老人麦卡德不如戴维斯敏锐,但是他一旦认识到案件的毛病便坚持到底,成为戴维斯最有力的支持者。
多数陪审员是有偏见的、草率的人。
那个男孩遇到戴维斯是莫大的幸运,遇到麦卡德也是幸运。
如果没有戴维斯,男孩一辈子就毁了;没有麦卡德,他也完了。
他从杀人犯到无罪之身,是非常偶然的。
《失控陪审团》讲了一起民事案件。
一个妻子不满丈夫被枪杀,起诉武器制造公司。
在美国,刑事案件的审理和部分民事案件(主要是民事侵权案件)使用陪审团。
陪审团经常有12人,谋杀罪需要一致决定,其它案件采取多数票(9票)。
某些重大案件,法官可以将陪审团隔离,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
影片不仅讲陪审员,还讲了陪审团顾问。
陪审团顾问(jury consultant)协助当事人或律师选择陪审员,现在多叫审判顾问或诉讼顾问(trial consultant/litigation consultant)。
影片中被告的陪审团顾问是心狠手辣的蓝金·费奇(Rankin Fitch),作用超过了首席律师凯博(Cable)。
原告的陪审团顾问是年轻的心理学硕士劳伦斯·格林(Lawrence Green)。
影片中有两方在试图影响陪审员。
一方是武器制造公司(代表人物是费奇),另一方是陪审员尼克·伊斯特(Nick Easter)及其女友玛丽(Marlee)。
费奇的方式明目张胆,对陪审员威胁利诱。
尼克的方式则是迂回、温和的。
比如,他设法成为陪审员,让一个喝酒的陪审员曝光失去资格,通过讲话等方式引导陪审员。
最终,费奇很有信心的陪审团失控了,10票支持武器制造公司侵权成立。
原来,玛丽(原名盖比·布兰特/Gabby Brant)的一个姐妹在一次枪击案中遇害,输了官司,对手便是费奇。
她和男友尼克(原名杰夫·克尔/Jeff Kerr)介入现在的案件,让武器制造公司和费奇双输,报了前仇。
玛丽以收买陪审员为名敲诈原告方,被律师温道·洛尔(Wendall Rohr)拒绝。
这部影片说明陪审团可以被操控,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
有些人质问,收买1个人容易还是12个人容易?
他们在混淆概念:1个独任法官配12个陪审员,如果没有陪审团,一般案件应当由合议庭(至少3人)审理。
其实,收买是次要问题,水平是主要问题。
我举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第一个,学校规定每月请事假5天,扣当月绩效;每年请假20天,扣当年绩效。
某科室负责人到外地给闺女伺候月子40天,年底在群众投票中被评为优秀。
她负责的期刊影响因子连续下滑并掉出一个重要的数据库。
仅仅因为会拉关系,她就能被评为先进!
第二个,部门以群众投票的方式推荐职称人员。
我三四十篇文章,排第二;某人一篇文章没有,排第一。
985大学评专业技术岗高级职称,一篇文章没有也能排第一,当真是天大的笑话!
幸好学校评委把住了关,纠正了前面的错误。
专业的事情,应当由专业人士评价。
普通群众,包括陪审员,具有明显的缺点:专业水平差、容易有个人好恶和不负责任。
法官判案,要署名,署了名就要负责任。
法官判错了案,要被人批、别人骂,甚至终身追责。
群众投票出了问题,找谁负责?
让群众投票决定,往往是领导在推卸责任。
985高校的职工尚且如此,更别提普通群众了。
在中国,普通人的素质不适合当陪审团成员。
即使在美国,普通人的平均素质也不如法官。
陪审团在美国施行了很长时间,如果废除,改为法官合议庭制,效果会更好。
陪审团制不好不是中国人比美国人素质低,而是普通群众比专业人士素养低。
基于以上理由,我坚持反对陪审团制。
(甄鹏《高山西月网》2025年1月22日)
纯属偶然找到的一部老片子,期初是因为演员表吸引人,无奈,我总是改不了看菜吃饭的毛病。
至于剧情,看大纲就知道是一部揭露美国体制垢病的题材电影,这样的片子,或多或少已经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
再者,这揭露,需要技巧,是如同奥利弗斯通和美国政府硬碰硬式的死磕,还是懂得审时度势,点到为止,实在是一个技巧性问题。
搞好了,说不定还能博奥斯卡垂青,捧个明晃晃的小金人。
影片从一开始就弱化了主题的尖锐性,枪支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命题过于宏大,把控不好,会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
于是聪明的编剧务实的绕开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将笔墨放在大环境下两派人物的斗智斗勇上。
虽然从风格上看,影片仍属于法律题材的作品,但故事的焦点却更多放在了幕后的尔虞我诈上,前台的交锋不过是一场没有悬念的例行公事。
不像其他同类电影,大力着墨于庭审桥段,戏剧张力十足。
禁忌问题探讨得过分露骨,只会适得其反。
吉恩哈克曼和达斯汀霍夫曼分别饰演了两大辩控方律师,前者深黯人性,懂得摸清陪审团的脾气就是胜利砝码的道理,而后者,则是传统道德与司法公正的捍卫者,坚守阵线不肯妥协。
两大演技派替影片增色不少,充当了合格的绿叶,他们最激烈的对手戏发生在洗手间,这场质问与狡辩的交锋被拍得犹其煸情,演员的发挥也无可挑剔。
约翰库萨克是本片的灵魂人物,演技纯熟,身上的经典惊悚意味,同样令人惊羡。
影片最精彩的一句台词是:“别再相信律师可以左右一切的鬼话,现实情况是得陪审团者得天下”。
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理性赋予了影片令人窒息的冷静氛围。
没有力挽狂澜的救世主,也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一场索赔的官司像是一把锋利的刀片,划破了现实的遮羞布,让法律的脆弱不堪与所有金钱滋生的贪欲一起曝光。
像一幅真实的人性炼狱图,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另一面。
假如一个人拿着刚买的枪到大街上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那么出售这把枪的或者制造这把枪的人是不是也应该被起诉呢?
如果这个问题交由中国人来回答,将会有一部分人这样反问道“假如一名拿刀行凶的罪犯被起诉,那么是否也要追究卖刀人的怎热呢?
”“当你有了鸡蛋后,你何必去管这只下蛋的鸡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中国人在很多问题上都是深思熟虑的,可是如果在道德层面上中国人总喜欢将问题简单化,问题的症结出在哪我们就直指哪,但我们忽略了是什么引起的症结,这次解决之后,会不会再次出现?
如果这个问题发生在美国,换做以前也不会追究制造商的责任,但是现在这种问题就有可能被追究,很多人说美国是一个什么都有可能的国家,尽管某些事情在一开始看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
话说回来,那究竟是什么让这种可能在美国得以实现呢?
答案是陪审团制度,这种最早来源于英国的审判制最终在北美大陆发扬光大。
影片《失控的陪审团》就讲述了一个关于陪审团制的案例,一名股票商两年前被发疯的同时开枪射死,两年后股票商的妻子将枪支制造商巨头们告上了法庭,要求巨额赔偿,进而引发了一场无比艰难而又惊心动魄的审判。
在美国,被告可以申请由法官来审判还是由陪审团来审判,如果被告申请陪审团来审判,法官就只有做出宣判的权力,最终裁定则掌握在陪审团的手里。
美国的陪审团是由法院根据电话号码随机抽取的,被抽到的人必须接受法院的召唤,最终所有的人中经过法院的筛选原被告双方律师的一致同意后才能留下来,一般来讲陪审团的人数都控制在12人,另外还要有12人的候补陪审团一旦主陪审团员出局则补上。
在案件的审理期间,陪审员都要被隔离,防止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
说道这里,我们先回到案件上,在以前美国出现过众多的类似于这样的枪击案件,但最终都是以枪械制造商的胜诉告终,在这部电影里,几大制造商花费近千万美金雇佣蓝金这为著名的心理师来替他打赢这个案件,蓝金根据每个陪审团的弱点制订了不同的政策。
而令影片精彩的是陪审团居然有人也在左右陪审团,双方进行了一场生死的较量。
影片快到最后时才证实了这名陪审团员的妹妹正是死于一场枪击案件中,他只为讨个说法,最终的结局是陪审团员判定制造商败诉。
在这个案件里,我们关注的并不只是案件本身的输赢,陪审团只需要做出最终的裁决而不用给任何理由。
那为什么本案如此惹人们关注呢?
在美国的审判案件中,只要某种类似的案件有了判决的先例,专业名称是“判例”,那么以后再遇到这种案件就容易解决的多。
所以,在本案中,只要判定枪械制造商败诉,那么以后的案件中就会有更多的类似于原告这种无辜人的胜诉。
其实,这种做法在美国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中国的手段一般很隐蔽,但美国人更加聪明,叫陪审团来判定。
陪审团会根据第三国对中国是否构成倾销做出判定。
注意,陪审团管裁决,他们可以不去描述细节,至于为什么的事他们会认为中国人比谁都清楚,所以,一旦开庭,因为有判例,中国企业败诉绝对是板上钉钉。
任何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在本案中体现的陪审团被收买的现象可以说是很常见,最主要的是陪审团因为是随机抽取的,人员参差不齐,近些年来,美国关于陪审团的存废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但回想一下,正如美国法官自己说的“想一下还有比别的国家的更糟糕的制度吗”,从这一点上出发,虽然有问题,但相比其他国家却还是最公正的,最有效的。
至少现在美国的陪审团制是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因为有时候,正义不仅仅靠法律的公正和法官的无私,这个社会还需要一种道德的审判,判例本身就是为正义壮行,法律不能只是精英的法律,它为保障民权而生,更要靠平民来维护。
实力雄厚的枪械制造公司受到来自民间的诉讼,在这宗轰动全国的,赔偿金额庞大的审判中,枪械公司聘请阵容庞大的律师团向由12名男女组成的陪审团施压。
一名陪审团成员从中制造混乱,一名蛇蝎美人从旁挑拨离间。
两人连手企图影响法庭判决,贪婪的天性考验每位陪审员…….以上是DVD包装上对这部电影的简介,你基本上可以当它是废的,因为这部片子的精彩内容绝不是上面所说的这么简单。
Gene Hackman,Dustin Hoffman,John Cusack, 其实只要看到这三个名字就基本上可以肯定这部戏不会差到哪里去。
一个好演员是有可能拍部烂片出来,但三个好演员一起拍部烂片的可能性就不太存在了。
上述三人都是演技派的好手,老中青三代齐全,真是不用看戏就口水直流了。
我当时看到John Cusack的名字就开始流口水再看到Gene Hackman和Dustin Hoffman时就忍不住掏钱买下了预算外的精装版。
基本上我买碟是会先看看朋友的评论再做决定的,不过这部戏我事前没有看过任何评论,就凭着这三个名字。
果然是没有让人失望,这三位男主角的表现着实是很一流,再加上其它演员,如女主角Rachel Weisz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绝对就是信誉保证,不好不收钱那种。
有了演技好的演员,也要有好的剧本让演员们发挥。
RUNAWAY JURY是改编自美国著名小说,整个故事最绝的并不是陪审员与律师团的斗法,更是最后那一句“受害者回来报仇”,简直就是经典!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是到了那里才恍然大悟的(可能是因为我反应比较迟钝),第二次看就是根据这句话从中发现了许多细节,然后随便高兴一下John果然不是个坏人。
最爽的是看到Gene Hackman在那一霎那的表情,啊啊啊,不愧是影坛的常青树啊!!!!
那个表情真的是无话可说!!
疑惑,回忆,记起,然后一切被重新排列,原来事实是这个样子。
开头你可能以为如简介所说,“贪婪的天性考验每位陪审员”,其实远远不止。
人性,正义,贪婪,复仇,在一步步的机关算计中,在一次次的“玩弄”里,渐渐的才发现,事情不是金钱可以解决,要的是公义和报复一次完成。
Dustin Hoffman和John Cusack有一场对戏我是很印象深刻的,两个人彼此怀疑,但是又不得不选择信任,或者说,在Dustin Hoffman敏感的神经中已经猜到,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所做的,可能不是那么简单。
对我来说最吸引的是三名演技派的精彩演出。
我看电影有时候是光看人光看景的,这部是完全冲着演员的演技去的。
虽然有人认为剧本还不能让三位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说Gene Hackman和Dustin Hoffman在法院洗手间里的对戏没想象中的精彩,事实上我觉得在选择陪审员的时候更让人心动,但那是影评人的事,对一般观众(比如说我)来说,三位的表现已经值回票价。
唯一让我比较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三个人同时对戏的场面,实在很想看到这三位不同年龄层的演技派代表中间的火花。
Gene Hackman是绝对的宝刀未老,其实人家根本就没老过嘛!
辩护律师的角色不容易演,除了奸诈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比如说王者气质?
我不知道这个形容词适不适当,但我看到他在一堆高科技面前对一大帮律师团做部署的时候真的就有这种感觉。
Dustin Hoffman,同样是演法庭人物,但是跟SLEEPERS里面的样子差太远了!
我只能说对于Hoffman的演技来说这部剧确实没能让他完全发挥,编剧导演我不是怪你们,能让Hoffman完全发挥的剧本不多啊……代表年轻派的John Cusack,并没有在两位重量级老前辈面前失去自己的光芒。
应该说整部剧里面发挥得最好的是John,前半段的角色安排很考验他的内心戏,因为到最后要让观众大大的吃惊一下。
最后建议大家在看这部片之前先了解一下美国的陪审制度,比如说陪审员的挑选,判决程序,否则可能会在欣赏途中有看不懂或觉得太夸张的地方。
电影里面对于陪审员的制度是比较忠实的再现的,确实在美国法律中,掌握着最后决定权的是那些从普通人中选出来的陪审员,所以在双方律师选择的时候就会非常谨慎,会考虑到这些人的政治,宗教,道德思维上,是不是会容易作出对自己一方不利的决定。
而且要求是12个人一致通过才能判定是有罪还是无罪,为了一件案子12个陌生人被关在旅店了几个星期的情况不是少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中要是有一个人是出于其它目的而故意影响其它人的话,确实是有可能影响判决结果的。
最初看这部影片时,为枪杀案的受害者的妻子起诉枪支制造商选拔陪审员,因为不了解美国的司法制度,所以刚刚开始看的云里雾里的。
影片主要围绕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之间的对决,加上男女主掺杂其中,可能一开始觉得男女主的在整部电影中有些迷,后面一直女主以该案的胜败诉双面向原、被告律师索取巨额。
最后,原告律师秉承着对律师职业的敬畏之心,拒绝了女主,原告律师想堵一把试试看,他认为正义站在他那方;被告律师奈何抵不住压力汇款给女主,对于他来说若是败诉,他的律师生涯几乎是画上句号。
在这之前,他打过的每一场关于枪支的案件都是以胜诉为结果,殊不知真正胜诉其实并非是通过他多么精进的专业技能,而是他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成功的。
男女主原是来自小镇,小镇学校也发生枪杀案,可是几乎所有人觉得案子可以胜诉,但是最终被告赢得了官司。
男女主怀有一颗正义之心,男主细心敏锐,女主英勇无畏,两人与律师斗智斗勇,最终经过男主与其他陪审员的激烈讨论,让他们由心而选,不要带有任何主观色彩。
最终,原告赢得了这次场官司。
作为一名律师,虽然要服务于当事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其谋取利益抑或是减少损失,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事实的真相和正义的指向。
不因为任何的小利出卖自己的职业道德,就像是被告律师,他终将以退出该行为代价。
好音乐,好电影。
一年前看的这部电影,情节几乎都忘光了,因为它只是一部优质的传记电影而已,但是电影中的音乐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脑海中。
其中,jeff bridges和colin合唱的《fallin' flyin'》和jeff bridges的《Hold of You》是我最喜欢的。
这部《疯狂的心》有点类似《摔跤王》,男主角都长着一副影帝相,用一个曾经的万人迷最潦倒的一面打动到了评委和观众。
《摔跤王》我真的没忍心看下去,我当年也曾经看过米基·洛克的《爱你九周半》(http://btmee.com/show/485218),他在里面是多么的帅气潇洒啊,真的是我的梦中情人呢,我宁可记得他最帅的样子。
还是说一下获奖的情况吧:主演Jeff Bridges获得2010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男主角,主题曲《The Weary Kind》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rz6.html
看过原著再看就觉得这电影的剧本比小说差远了,人物的棱角都磨圆了,另外,每个角色的相貌都与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 =
导演是穷到只用得起手持式摄像了吗 还是说这是个记录片? 看得心累
所以这是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除了告诉大家陪审团可以被收买、大公司有专业人士来挑选陪审团成员之外,跟法律、律师、庭审关系不大,这就说得通了,否则真就如同某个陪审员说的那样:“难道下次有人心脏病发就要告麦当劳吗?” 大公司确实有不负责任的不良引导作用,但是让他们别再制造商品,或者对制造的商品彻底负责,确实也不现实。霍夫曼饰演的律师洛尔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角色,从业多年依旧初心不改,很可以了,是一个立得起来的角色。库萨克➕霍夫曼➕哈克曼➕薇兹,还是值得看的,第二次看霍夫曼演律师,哈克曼演艺生涯持续时间还挺长的,而且哈克曼还活着,1930年1月出生的,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大4个月,还活着。片尾曲heart of mine。薇兹还是一如既往地强大,有演动作片的潜质。薇兹太棒了!
以为是三方角力,但其实是复仇故事。以为要给观众看邪魔斗法和制度弊端,但其实是想告诉观众你本善良,别被资本蒙蔽双眼。达斯汀霍夫曼这个角色出场挺酷炫,但除了输出价值观,啥也没干。
让我想起老外的那堂辩论课,Shall Not Be Infringed?
虚假的美国大片,法基老师你怎么会喜欢的啊?
演员阵容十分不错,且相对不那么有名的有着更为精彩的表演,我觉得拥有好演员的电影,导演只要做到专心拍好演员,故事就可以讲到八十分以上,好演员会自己讲故事,他对于自己人生(角色)的理解和魅力释放基本上是一个剧组里的最重要的,导演在于协调,编剧在于支持,其它部分要做执行细节。这个电影一上来就紧张而传奇,是那段时间好莱坞很喜欢的调调,我觉得这种调调很依赖于影片本身的格局和层次,它调足观众胃口,看看最后是否是大菜,这部电影是,至少成色和口感都还不错。
过于肥皂剧
cctv6,睡觉前看一眼,睡醒了看个结尾,能接上。
太苍白了
角度新颖,不过还是觉得剧情有点想当然
又是CHC看的……
现在看来,这样的反转并不特别,倒是两位老戏骨的演技精彩。
这样的案例是真的么?有点匪夷所思。
小库抢了哈克曼和霍夫曼的镜
泰难看勒
啊我骨子里还是法律人。宣判的那一幕倒回重看,还是看哭了。还是会为正义胜利而感动。
陪审团可以这样玩的啊。。。。律师不容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XX的陪审团啊。。。
情节粗糙,关键细节处理失当,虚张声势
7.0。假了点,不是通天的关系真能混进陪审团??还有动机也太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