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已经快过去20天了,但是我还记得那句“即使不忘,即使怀念,即使爱是永恒的,我也曾背叛过你”。
(我认为看完电影仍然理解为兄弟情的人,可能是阅读理解都做得不太好,所以写了下面的文字。
杠精除外,不接受一切杠精的批评,杠精最优秀。
)我本来不想写什么,我觉得我写不出什么,看完电影常常会反思自己,变得不想讲,这部电影没必要什么都跟大家讲明白的。
导演和主创都很努力了,尽其所能让我们能够看到这部电影,和电影里的干净、本真。
电影里有很多明暗喻,明暗线。
比如罗麦跟前女友在一起可能只是为了赵捷,他去追求喜欢的男人所喜欢的女人,只是为了不让喜欢的男人得到。
赵捷扮演藏戏里的王子,看着藏戏里的爱人,他想到的爱人是罗麦,那一刻潸然泪下。
赵捷跟随藏戏团行走在川藏线上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是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经典唱段「晴朗的一天」,女主人抒发对爱人的思念,并且相信爱人会回来和她相聚,借此来隐喻赵捷的心境。
藏戏结束后的车上,大家唱着歌,赵捷看着远方的雪山,想到了罗麦,流泪道:“对不起罗麦,我来晚了。
”这里的来晚了,不只是西藏来晚了,还是对这份感情的认知到晚了,直到罗麦离去,赵捷才明白自己的感情。
在把骨灰送回罗麦家乡的路上,他乡开中餐馆的朋友说很多人法国人喜欢中餐的时候,赵捷本能反应说“我有个法国朋友很喜欢宫保鸡丁,每餐必点”。
却下意识抱紧了手里的骨灰盒。
赵捷到达普罗旺斯之后,一匹白马跟随他,亲近他,那是罗麦的爱骑,借此隐喻罗麦对赵捷深沉的爱。
罗麦在自己的西藏救赎之旅中,通过写信这种返璞归真的方式和赵捷保持联络,换位思考,真的爱得深沉。
还有一些明线我就不讲了。
罗麦和前女友在一起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孩子,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爱得是赵捷,下定决心和赵捷在一起,遂分手,并和女友谈好打掉孩子,却没想到赵捷要结婚,后来与赵捷在车里争吵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卖报的小男孩,间接导致其死亡。
罗麦认定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杀人凶手,喝醉酒说赵捷也是帮凶,以此为前提开启的救赎之旅。
罗麦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被埋在雪山里,自然里。
赵捷重复罗麦的救赎之旅,体味罗麦的心境,在西藏空灵的天,贴近的自然中,他找到了罗麦的救赎,也救赎了自己。
最后赵捷躺在罗麦的床上,脑海里是罗麦,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是也够了。
大家心里都清楚电影因为删减的太狠而改动颇大,但认真看过的人不会轻易说出是兄弟情这种话。
赵捷在巴黎认识了罗麦和罗麦和罗麦前女友(豆瓣里显示叫苏菲,记得不是叫这个名字,暂且叫苏菲吧),三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赵捷疯狂迷恋苏菲,但苏菲最终选择了罗麦并怀了罗麦的孩子。
罗麦知道后让苏菲把孩子打掉,并和赵捷一起去了北京。
六年后,罗麦驾车载着赵捷在拥挤的街道上等红灯,赵捷女友朱莉催他结婚,罗麦知道后闷闷不乐。
这时一个少年敲车窗要给罗麦发一份楼盘广告,罗麦正在生闷气拒绝开窗。
不识相的少年一直在敲窗户,在绿灯亮了之后被后面的车撞死了。
罗麦感到自责,纵情声色,一蹶不振。
之后罗麦为了赎罪前往西藏朝圣,途中看透生死,在雪崩的清晨将自己葬身雪山。
赵捷得知死讯,心痛不已,前往西藏将好友的骨灰带回并把骨灰交给罗麦的母亲。
故事就是这样,平淡如水。
为了防止观众睡着了,导演导演采用了混剪,北京,西藏,法国三线交错并行,也因此被诟病时间空间混乱。
这部号称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公映的同志情感电影,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找不到同性之恋的影子,两位男主手都没牵过,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就是离别前的拥抱。
导演靠着打擦边球的方式捞了一把金。
没有讲同性之恋,那这部剧讲了什么?
讲了两个异性恋之间的友情。
朱莉深爱赵捷,一直催他结婚,但赵捷对他不冷不热,为了躲避未婚妻的纠缠去了巴黎。
在巴黎赵捷认识了心仪的女孩苏菲和好哥们罗麦。
苏菲最终选择了有主场优势的罗麦,但不想罗麦是个渣男,把女友的肚子搞大了,但是还太年轻,想多潇洒几年,惧怕家庭和婚姻的束缚,也不敢承担做父亲的责任,于是要把这个孩子打掉。
无颜再见女友,于是去好哥们的城市北京避风头。
在北京,赵捷不得不面对未婚妻朱莉,于是天天和罗麦待在一起来躲着朱莉。
朱莉也是痴情,一直对赵捷死缠烂打,赵捷向罗麦吐槽自己的难处。
罗麦想着自己的懦弱给好友带来了麻烦,陷入沉思,这个时候发生了车祸。
看着死去的少年,罗麦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受不了内心的谴责去了西藏,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赵捷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好友的遗体带回故乡,途中回忆与好友相处的点点滴滴。
如果不提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观众看到全剧终都发现不了。
剧中男主一直在寻找罗麦,最终没有找到。
观众也在努力寻找使自己相信这是一部同志电影的理由,也没有找到。
前期宣传造势,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整部剧的剧情简单单调,像是有人向你推荐了一款招牌菜,但那道菜忘了放盐。
矛盾冲突也不明显,为了剧情发展强行制造了一场车祸。
发传单那个少年真是没有眼力劲,明显别人不想理他,还在一直敲敲敲,路灯亮了后面的车没有按喇叭就直接撞了过来。
最重要的是,这场车祸和罗麦一点关系也没有,他自责什么?
是在为车祸中死去的少年自责?
还是自己的孩子自责?
还是为这段待定性的感情自责?
本来有许多发挥空间的,都被导演忽略了,导演的才华都用在了如何美化罗麦这个形象,把它塑造成一个完全没有责任而又有强烈内疚的人,简直无病呻吟。
同性之恋,人们关注的是个人需求与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是旁人指指点点的眼光和内心真实渴望之间的冲突,是那种爱而不得的内心纠结。
电影是要反映社会问题的,王超消费的LGBT群体希望看到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者取舍,是赵捷和罗麦的相识相知。
而导演把所有的重点都抛开不谈,通过旁白和风景来推动剧情发展(虽然剧情基本可以忽略),感觉不像是电影倒更像是纪录片。
故事简单的同时,剧情也十分拖沓,很多剧情都是不必要的。
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个开中餐厅的法国人,花几分钟镜头去拍这对夫妇,就为了引出一个宫爆鸡丁?
还有什么橄榄节,就是为了描写法国风情?
在西藏非要拍信徒朝圣,怕别人不知道这是西藏吗?
该有的剧情没有,累赘的剧情一堆。
关于人物刻画,形象过于扁平。
赵捷内心的矛盾冲突?
罗麦,朱莉,苏菲三人在男主心中的定位?
两人有过怎样的过往?
能够让人物形象立体起来的情节都没有。
A在某地遇上了B,有一天B自杀了,A很难过,全剧终。
A有多难过,不知道。
A全程面瘫,连唯一一次流泪的镜头都是带着墨镜。
即使A的内心天崩地裂,但他没有把这种难过表现出来,没有感染银幕前的观众,那么他是失败的。
观影过程中走了一半的人,最后坚持到最后的,玩手机,吃零食,没有人难过,大家只是觉得无聊。
A为什么难过,不知道。
你说,人死了应该难过,是的。
两人的关系越密切,一个人的离去对另一个人的伤害就越大。
妻子父母离世,难过程度最大;亲朋好友离世,程度次之;同事邻居离世,程度再次。
一个几十年不见面的远房亲戚离世,可能就只是叹息几声。
B对A而言,就像同事邻居一样,两人关系并不亲密,毕竟A和B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连可以怀念的记忆都没有,伤心从何谈起?
关于罗麦形象的刻画就更失败了。
观影结束,请谈一下罗麦给你留下的印象?
呃,容我想想……哎呀,真是想不起来,在他身上也没发生什么事呀。
那我提示一下:未婚先孕,逼女友打胎,逃到另一个城市,懦弱无能;在自己身边发生了一场车祸,自己就要以死谢罪,莫名其妙。
怎么都是负面的形象,罗麦是反派吗?
不是。
那他的优点呢?
导演好像忘了写。
整部剧的风景还看得过去,但也没有太惊艳,而且与剧情脱节,也没有反映人物内心,没有为故事加分。
整部剧不咸不淡,虽然自我标榜为同志电影,却找不到爱情的影子。
如果导演真的有心要拍好同志之情,请先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他们的需求,迷茫,矛盾,真实的情感。
抛开生活谈艺术,都是耍流氓。
转帖一篇,值得拜读!
各界名家评电影《寻找罗麦》《寻找罗麦》感觉细腻,充满诗意,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和哲学内容,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耐人咀嚼,还有一种复杂的悲剧意味。
李建军 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摄影、音乐、演员表演都非常不错,自然流畅,美不胜收,而尤为难得的是,影片深入探讨了人的灵魂归宿问题,如何安置我们的灵魂?
影片分别尝试了佛教和基督教的解决办法,但也只是提出问题,并未给出结论,让人思考和回味。
解玺璋 著名影评人、文学评论家通过流畅自然的转场与整个影片动静相间的节奏感体现出了导演举重若轻的调度操控力和演员不动声色细微之处见精彩的表演功力。
影片并非是在刻意展示同性恋情的奇异,而是以一段异国同性恋情为索引,探讨一种隐藏于每个人内心的超越国界,超越性别,甚至超越时空的精神之爱的可能性,同时展示一场个体寻觅灵魂安放之处的精神之旅。
高氏兄弟(高兟) 国际知名艺术家故事单纯,叙事简洁,始终把握在一个痛定思痛,淡淡的忧伤的情绪中,基调也统一。
在拍摄中,不炫技,在不经意之中,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和对镜头、画面的把控能力。
故事自然,却把四个世界,不同的人物,由一个叙述者赵捷、一个被叙述者罗麦连接起来了。
电影在处理这四地时,没有让外在的风光风情带动故事,从而追求画面的好看,而是用心理来带动故事的叙述,从而坚守了故事的心理完整性。
这种取舍显示了一种艺术的立场和品味。
高建平 著名美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这是一部凄美深沉的片子,时光交错,时空穿插,生和死,现实和梦境,错位换转,令人感动。
演员的表演都很真实,含蓄,虽然故事发生在中国,却具有国际性。
山飒 旅法知名作家这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值得在影院的黑暗中静静凝望的电影,从巴黎、北京到西藏,两个男人在跨越一种特殊的性别之爱的寻找中,去探寻爱的意义和救赎,那种唯美、真挚而严肃的影像是在国内的影院里久违且被有意无视的。
江小鱼 著名影评人、文化批评家《寻找罗麦》由青年赵捷拎着朋友罗麦的骨灰出场,隐忍的哀伤、深挚的情感伴随着画外歌剧咏叹的回旋,奠定了影片文艺和沉思的气质。
这是寻找亡灵之途,也是寻求安慰之旅,随着电影的深入,捷和罗麦遭遇的事变展开,他们的情感与命运也打开,电影以西藏雪峰和空灵之境为背景,闪回着法国普罗旺斯的异域风光和色彩,在交错叙事中,对生命之谜的思辨贯彻始终。
夏榆 知名作家 前〈南方周末〉高级文艺记者此片的双重主题:世俗层面是个人生责任和担当的问题,信仰层面是灵魂的救赎。
两主题又交织在一起。
从法律(交通法规)上讲,少年的死罗麦与赵捷均无责任,但二人却为此事纠结和内疚不已,甚至到无法再从生活中找到快乐,无法解脱精神的程度,只好远走西藏寻求灵魂的救赎。
主题很沉重,也很有现实意义。
说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有多少人能对自己的灵魂洁净负责?
营营苟苟,无责任心无担当的人触目皆是…… 裴光辉 知名文化学者、作家《寻找罗麦》是一部生命灵魂与爱的相遇、交错、行走的电影。
影片从死亡的唤甦开始寻找的路径,尝试再生,是超越今生来世、生存与死亡的限界,接近天空、大地,趋于永远的作品。
赵捷遵照好友的遗嘱,带着罗麦的骨灰,踏上前往普罗旺斯的旅程。
镜头拉开,前行与回溯、记忆与梦境交织,多重的爱,复线的情感,难以割舍、期盼重逢却因为死亡的阻隔而永别。
王超似乎一直在寻找救赎与生命的延续——罗麦与赵捷的罪感、负疚感弥漫在影片中。
梁艳萍 知名文艺评论
人,所有过不去的痛苦,是不是都可以通过旅行来解决呢?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是不能的。
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很多痛苦也是无法得到救赎的,时间与遗忘是你追寻的所有没有办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和化解痛苦的最好的解决方式。
我看了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叫《寻找罗麦》,这应该也算一部公路电影,影片通过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捷和他的法国友人罗麦共同经历了一场车祸,亲眼目睹了一个少年在自己面前死去,从此两人产生了心结,罗麦消化不了这件事,跑去了西藏旅行,遭遇了雪崩,死了。
赵捷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少年的死和罗麦的死,让他过不下去,他也跑去了西藏,沿着罗麦的轨迹行走,思考,试图找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按照罗麦的遗嘱,把他天葬和焚烧中,赵捷说:“我们这一世的缘分尽了”,突然让我很难受。
这一切都结束了,所有过不去的忘不掉的都将结束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活着的人始终还是要活下去的,所有无能为力解决的事情,内心的困境,我们都必须让它过去,让它成为过去。
还能怎么样?
也不能怎么样,也怎么样不了,也就只能这样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跑到很多地方旅行。
其实,旅行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亮丽,你要吃很多苦,忍受许多事。
比如,舟车劳顿,忍饥挨饿,肮脏困乏,以及应对大段无聊孤独的时光。
那么,为什么还要旅行?
因为在尘世生活中累积了太多的不快乐,没有具体的事由激发我一定要这样做,只是某一天,我突然想出去透透气,我就走了。
去的地方大多贫困,荒凉,偏僻,而我总选择一个人走,不是为了要遇见谁,发生点什么故事,让自己以后无聊的生活中能有点谈资和回忆,我是妄想通过旅途的奔波与劳累来消耗掉我身上诸多的不快乐因素。
没有成功。
走的地方越多,越能直观真实的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残酷。
我看到了很多生活不幸的人,为钱所困,在苦熬与煎熬中无用的挣扎着,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又那么坚强乐观充满希望的活着,我开始反省反思反观我自己,我觉得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我的不快乐显得太矫情与苍白,我并没有被特殊对待,成为最不幸的人。
我对这个世间的所有不良情绪似乎都在慢慢释怀了。
我也许找到了某种平衡。
当我重新回归到我的生活中,尽管依旧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如意和对人无法抑制的失望,但是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了,我比从前更能忍受生活的平庸,琐碎与无趣,这应该就是旅行带给我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都企图通过旅行来逃避和获得救赎与解脱,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终将会失望。
因为很多说法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还是在兜圈子,兜了一圈又一圈,你还是会回到原地,该面对还是要面对,存在的问题始终还是存在的。
我对旅行的理解是,它把你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空间中,让你看到了这个人世的诸多变故与无常,天大地大,生而为人,个人的遭遇都会瞬间变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你再看待所有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了,也不会再去执迷不悟强求什么。
旅行是救不了人的,它能改变的也只不过是人的心境而已,学会忍受与遗忘,是救赎自己的唯一出路。
观众们好像大都不认同这部电影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主要聚焦在主角gay不gay这一点。
个人认为,导演并未在人物身份或社会角色上过多着墨,而是试图让人物在“寻找”与被“寻找”过程中逐渐构建自我即实现自我认知。
以下是个人观点:1⃣ 其实除了画面的突兀切换和并看不出美好浪漫的法国巴黎,电影中其他诸如关于爱情生命人生的主题探讨、大篇幅的西藏取景、藏族王子的爱情故事以及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配乐等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2⃣ 为什么主角要是一个中国人与一个法国人?
因为中法同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在精神上有众多契合之处,中法文化交流早有渊源。
从伏尔泰曾感慨中国古代哲学之伟大到近代中国青年人留法学习曾是风尚,如此可窥一斑。
3⃣ 也许因为电影故事的破碎叙述而造成人物情感线索的不甚明晰,但影片中已经有足够的铺垫与伏笔,这也给观众留下足够的自主想象的空间。
4⃣ 饱受美国大片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荤素不忌风格荼毒的中国电影观众,也许还无法适应中国导演表现手法的委婉含蓄(其实这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中国电影观众的品味与审美提升,道阻且长。
5⃣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所以这部电影的成功上映已委实不易,烦请大家多一些耐心与宽容。
推荐看这篇文章(真希望作者可以给我打广告费ᕕ•́ݓ•̀ᕗ)《寻找罗麦》之旅:一次走向深渊的救赎http://mp.weixin.qq.com/s/px6YAM4SV5e1Lep-XvmDvA
今天和我的一个同学逃课来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全程尴尬得要死,风景宣传做得比人物表演还到位,故事一点铺垫都没有,大概是我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都有所欠缺,交叉蒙太奇的拍摄手法让我感觉剪辑师全程掉线。
(ps:应该是广电删减了很多,应该不能怪导演和演员,一切罪魁祸首是广电)电影唯一最让我感动的是,罗麦的母亲知道罗麦死后的悲痛欲绝很真实,配角的表演水平都比主演要强。
总之,我对这部电影真的超级失望,越往后看越让我感觉这是在给西藏做旅游宣传片的广告。
失望 这部电影真的很让我失望。
告辞。
希望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不要喷我。
影片的整体风格写实与诗意并行。
罗麦和捷在各自有女友的情况下暗生情愫,性取向的转变需要自我理解和自我接受的过程,有的人很快就能接受,而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
罗麦和捷应该都属于后者,互相试探着靠近的接触期本该让人有恋爱的甜蜜感,但遭遇车祸成为肇事者的身份可能比同志的身份更让罗麦感到不安,所以罗麦最后选择了以求死的方式来逃避。
捷去西藏取回罗麦骨灰的过程也是他对罗麦的爱意逐渐复苏的过程,当他接受自己对罗麦的爱意如此之深这件事时斯人已去,也才会有了跟女友“即使不忘,即使怀念,即使爱是永恒,我也曾背叛过你。
”的对话。
捷自我接受的过程拍的非常细腻。
我get到了韩庚的演技,另外影片的色彩和配乐都挺棒的,值得一看。
想为电影正下名,觉得没有豆瓣评论的那么糟,反而我觉得可能是有些站在制高点的人带着偏见在看这部片子,我一个lgbt里的b可没有被消费的感觉。
一言难尽,后面说了是虚构的不是改编,那么剧本也该好好反思下了吧,剪辑或许背点锅,但是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北京,巴黎,西藏,南法四个地方真的串起来了吗,小孩的死真的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很多镜头,例如那段现代舞,还有白马之类的,就像高中生看初中生写作文,虽然试图要表达些什么,但还是流于形式,力道不够。
再说说韩庚的表演,声音上,旁白是减分,形体上。。。
在公园里rhomer前女友告诉小孩是自己和rhomer的,怎么说也得有点情绪起伏吧,rien,rien du tout。
有1分是给一些镜头的,在南法的田间地头那几帧,特别美,像油画,再有0.5分给合拍这个思路,毕竟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韩庚的法语貌似都是原音,已经很尽力在说了,值得肯定。
剧情很简单,韩庚饰演的赵捷,是一个跳舞的。
他的好基友罗麦去世了,他重走了罗麦的足迹,将他送回法国普罗旺斯安葬了。
表达的方式,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回忆,和回忆,都交叉在一起,其实是蛮感人的片子。
人物关系,应该是多角恋,同性恋也有,双性恋也有,异性恋也有,应该一些亲热的镜头被删减了,挺明显能看出来。
罗麦和赵捷曾经与同一个女人在一起,后来女人怀了罗麦的孩子,罗麦要求她堕胎。
接着罗麦和赵捷去了中国,一个发广告的男孩被他们后面的车撞死了。
这件事给罗麦很大打击,也让他想起了被自己杀死的还未出生的孩子。
死去的男孩留下一个手串,罗麦决定去西藏。
他去找到了安宁,也想以死来解脱。
在知道有雪崩的情况下,还进山了,可以说是一心求死。
他得到了。
赵捷得知罗麦去世的消息,去西藏找他,重走了他走过的路,按照罗麦希望的方式,肉体献给神,骨灰带回故乡安葬。
他拿到罗麦的骨灰,即前往法国,一路上,罗麦时而出现,死去的男孩时而出现。
到了法国,见到了共同爱过的女人,她并没有堕胎,而是把孩子生下来,已经养大到6岁了。
接着前往普罗旺斯,找罗麦的母亲。
一路上的人事都让赵捷想起罗麦。
到了普罗旺斯,将罗麦的事讲给他的母亲,罗麦的前男友马修也来,他们聊天,看相册,共同怀念罗麦。
晚上,赵捷梦到了罗麦,他们一起在西藏,跳着金刚舞。
故事就是这样。
最让我感动的是,怀念爱人的方式。
人活着,会留下许多许多的痕迹,除了各种物品,还有留给其他人的记忆。
当人离去了,活着的人,想要再去找些什么,就去经历他的经历,了解他是怎么想的,怎么感受的。
寻找罗麦,这样的追寻和纪念,对失去的人来说,是最好的方式。
试想这样一个问题,你会去寻找谁的足迹,去了解他经历了什么,想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决定了什么吗?
你有勇气这样去爱一个人吗?
不管这个人是活着,还是死去了,这样的爱,是一种最深沉的爱。
再想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离开了,会有人来寻找你的足迹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让多少人心酸。
如果有人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追寻你,了解你,怀念你,全世界都嫉妒你。
珍惜当下,把眼前的人当成离开的人来对待和珍惜,这样的爱,更好。
从13年传出立项消息,到15年制作完成,再到16年通过审查,18年4月最终登陆院线,国内影迷及性少数群体翘首以盼的大陆首部院线同性电影《寻找罗麦》,终于得见真容。
但是在看到成片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能确信一件事:在这五年的漫长时光里,这部影片的模样已经被众所周知的外部因素胁迫到面目全非。
有朋友笑谈,这是一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满分才能看出来是同性电影的同性电影。
可见,《寻找罗麦》里的同性爱人段落,已经被审查后的剪辑,折磨得踪迹全无,是为,消失的爱人。
让观众疑惑的是,在我们国家当下的尺度里,只有把所有表现同性暧昧的情节都删去才能上映的话,那《寻找罗麦》是否还可以算是一部同性电影?
或许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俗套的进藏进行心灵洗礼的公路片。
但即使作为一个进藏公路片,即使就将影片中两个男主人公的感情理解为同性好友,《寻找罗麦》依旧是一部不及格的影片,各个方面都是。
作为拍出过《安阳婴儿》和《江城夏日》的导演,王超好像不可避免地在变成顾长卫第二,职业生涯正向着不可避免的滑坡走去。
《寻找罗麦》改编自王超自己的短篇小说《去了西藏》,一部短篇小说扩充到一部长片,又是作者自己进行改编创作,本来应该完成得更好。
但从文字转换到影像上的时候,影片“被迫”丢失了许多细节,许多赵捷和罗麦(书中原名李亦)交往的点滴流散于剪刀手之下。
没有情感的积淀与铺陈,观众如何相信在天人永隔后,主人公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也就没有了在画外陪伴主人公踏上这段旅程的耐心。
因为“我”不相信,所以“我”无耐心。
这是一个时空交错下讲述的故事,前后情节的互文可以让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得到很好的贯通,但影片通篇只有字面意思上的信息,赵捷很怀念这位故去的“朋友”,所以便踏上了追寻他踪迹的旅程,这让观众找不到情感的落点,无枝可依。
即使是其他次要人物的出场,都像一个个功能性的NPC,赵捷与她们的对手段落全是一个个敷衍的过场戏。
意欲何为?
关于罗麦的女友苏菲和赵捷的女友朱丽的故事,怎一个“敷衍”了得。
在各自都有伴侣的情况下,两个互生情愫的男人,其中的情感纠结是十分好看的,它甚至比后来的进藏之旅更值得书写。
即使不作为影片的主体,它也应该是其拉扯着罗麦和赵捷不可明说,难以真正跨越友情的原因。
但我们在影片中看不到这样的纠结段落,看不到人物对于这种多边关系的复杂感受。
赵捷早年在法国与罗麦和苏菲三人共处的戏份淡化成影片可有可无的背景,所有的前史都在人物交谈的三言两语中带过,本来观众可以期待的《祖与占》式的三角关系完全没有得到展现。
这不是审查问题,这是创作态度问题。
时至斯人已去,故人重逢,赵捷和苏菲之间的相处也被处理得平淡如水,简单地抹抹眼泪,逛逛公园,彷佛他们平静谈起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不是彼此的一生挚爱。
而这个重逢段落更重要的目的,其实只是在告诉观众,罗麦有一个儿子而已。
所以它的本质只是一个交代信息的功能性段落,为了与后面赵捷见到罗麦母亲相呼应,赵捷告诉罗麦的母亲她还有一个小孙子,好像老人家能因为这个消息从儿子的死亡中得到一丝丝宽慰似的。
这样的情节处理,像极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延续,着实引人发笑。
对于一部中法合拍的同性电影来说,这恰是最大的讽刺。
按人物的功能性来考量,苏菲与赵捷、罗麦的关系仓促勾勒尚还说得过去,但赵捷与其女友朱丽之间的故事,就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敷衍。
朱丽作为赵捷的正式女友,以一个女性的天然敏感度来说,她不可能对男友为另一个人产生的情感偏移毫无察觉。
但整部影片,甚至没有哪怕一点隐晦地表露一丝朱丽的这种怀疑,也看不到她对于罗麦的态度,她永远处在一个和观众同步的被动信息接收状态。
观众看不到朱丽作为一个人,在这部影片里存在的必要,她的言行举止看起来更像赵捷工作生活上的智能机器人管家。
这一点,《银翼杀手2049》里的Joi和《Her》里的Samantha,都比朱丽来得更像人,更有人情味。
人物没有厚度,情感便无从落实,人物动机不明确,情节关联性就会显得薄弱。
王超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除掉审查的剪辑问题,他又是在逃避什么呢?
有些东西不可说,但有些东西真的可以进行适度表达。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院线版本,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创作者并不关心角色的生活,也不关心他们的情感状态,他只需要完成情节上最基础的起承转合(而且还十分勉强),然后引导演员上路,就大功告成了。
仿佛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上路,为了上路后的藏区风景和藏族风情;那抛掉所有的同性情节、抛掉所有的人物关系,这部进藏片也依然可以成立,毫无影响。
毕竟,2011年的公路片《转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台湾大男孩张书豪因为哥哥的意外死亡而得到一本骑行日记,他去到大陆完成哥哥未竟的滇藏骑行之旅。
这个同样基于文学作品改编,同样因亲友离去而进藏接受心灵洗礼的故事,却因为人物动机的纯化和主体情节的强化,最后得出的执行结果比《寻找罗麦》来得纯粹而优质得多。
这是这个故事另一大讽刺之处,同性情愫甚至毫无必要。
所以,作为一个公路片,《寻找罗麦》也肤浅而流俗,重复着进藏朝拜净化心灵口号式的陈腔滥调,再套上一个似是而非的同性情感外壳,让观众坐在影院中感受到一种莫大的冒犯。
消失的爱人,消失的同志元素,这部号称是大陆首部院线同性片的电影,不禁让人疑惑,这是片方为了宣传的一个噱头,还是创作者想为影片正名的最后倔强。
陈好康2018.04.17
不能成为平权斗士,至少可以用金钱去支持一下同性题材电影!
从故事线上来说算不上成功,甚至有种伪装的高级感,不知是不是因着压力删减的原因。碎片化拼凑叙事手法,但拼图碎块切的太小,情绪根本无法代入。那时候的韩庚真美好,却也真面瘫,多少可以发挥演技的桥段都被忽略。题材能颁上荧幕就已经是太好了,背后做了多少妥协和权利争予难以想象。五星鼓励过审。
如果不知道想表达的啥,根本看不懂,太含蓄。画面很美,演技太差。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珠,不为修来生,只为了途中和你相遇。
我敢说,就算没删减,也好不到哪里去。
依旧是怪兽打怪兽,看多了也无聊。
向死而生
多的一星是给那一头雾水,也许确实是剪掉了
共鸣,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周边好多人睡着了,我却喜欢去过西藏,去过巴黎,看到熟悉的场景,蛮有意思的,风景也蛮好的不是么?电影是有点不完整,剪辑也是有点混乱三星,因为是国产题材,还是第一次上映,加一分韩庚的演技还是有待提高哈
能给我一个未删减版本的么。。。排片排的真的是费尽心机才看上,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有时候觉得这片儿等了这么久,结果还是碰上这么一个敏感的时候上映,也是醉了
爱是克制又想念的喜欢。
也许因为同性题材和明星主演,《寻找罗麦》有了政治上的风险和艺术上的瑕疵,显得不那么完整和完美。在中国做艺术片真是艰辛,尤其是还在大众都以为冯小刚做的就是艺术片的年代。可是好的瓷器,即使盖子破了,器身有瑕疵,依然能够价值连城,那是再好的金银器和塑料罐子都比不了的。
不知是不是用胶片拍的?质感还不错,但是,啊咧,我不相信你没睡着…韩庚的声音…说法语勉强比说中文好听点…开往普罗旺斯的列车去了西藏…听起来很美…配乐还行…求同款帽子…好像据说自宫得面目全非啊还是有机会看看书好了
比较喜欢电影里公路片的气质,怀抱着不可说的情感赴死的罗麦,一个千里送别的故事。
很乱,情节不连贯的感觉,两人情感表达均不到位,都很尬。
此时语文老师说,你这篇文章怎么七零八碎的,要紧扣文章中心写啊,不要只写些华而不实的语言,作文最忌华丽辞藻的堆砌,要有真情实感啊,你写这么多美景要能表现主人公感情的啊~回去重写……
就我看了一遍,感觉没看懂,有时间再看一遍
你就给我找成这德行?
我觉得还不错啊?就喜欢这种调调的片子⋯⋯而且挺喜欢拍摄风格,导演某些镜头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