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发生

L'Événement,孕辱(港),Happening

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卡西·莫泰·克莱恩,卢安娜·巴杰拉米,露易丝·奥利-狄奎罗,路易丝·舍维约特,皮奥·马麦,桑德里娜·博内尔,安娜·穆格拉利斯,阿丽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正发生》剧照

正发生 剧照 NO.1正发生 剧照 NO.2正发生 剧照 NO.3正发生 剧照 NO.4正发生 剧照 NO.5正发生 剧照 NO.6正发生 剧照 NO.13正发生 剧照 NO.14正发生 剧照 NO.15正发生 剧照 NO.16正发生 剧照 NO.17正发生 剧照 NO.18正发生 剧照 NO.19正发生 剧照 NO.20

《正发生》长篇影评

 1 ) 电影&话剧记录

明天2023.11.7准备看在Berliner Ensemble话剧版,所以提前预习,此为记录,因此会有很多的剧透。

女主的经历,烧红的毛衣针堕不掉,找医生开堕胎药结果拿到的是保胎药,地下两次的非法无麻药堕胎手术,坐在马桶上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一边为她开心,一边干呕,生理的不适是如此强烈。

trigger我那些孕检和生育过程,虽然也是要死要活,但至少有提供支持的医疗团队和伴侣。

“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第二天晚上,看了以此改变的话剧,也是我来柏林的第一部话剧,三位女演员的独角戏,三个年龄段,皆为女主角,她们分享同一个故事,困于同一个困境,她们都是她,都不想生又堕不掉,“堕胎,一个在语言系统里不存在的词”。

剧中所有男性角色都完全不见。

几个道具我很喜欢,丝袜:“好学生好姑娘”是顺从的完好的丝袜,套在手上是可以做手术的手套,水盆中捞起的丝袜,大小刚好是3个月死胎,淋漓下来的水滴仿佛是真的血一样震撼。

泥土:布满舞台,我喜欢这个无处不在的道具,泥土是能孕育生命的,是看起来肮脏的,混乱的,演员把泥土塞进衣服中,泥土坠在肚皮下面的质感沉重,就算是男人也能理解。

三个女主,搬起整袋的泥土,摔裂到地上,毁灭生命,毁灭自己的身体,大声呼喊“Sterb!

Sterb!

Ich Will Das NICHT!

” 泥土洒落到舞台外。

最终三个女主把衣服中的泥土抖落,身体又恢复了原来的体型,意味是如此明显,她们又自由了。

她们开始清扫舞台上的泥土,messy是如何发生的,也可以自己全部都解决掉!

 2 ) 从文字到影像

(不是影评)在法国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想到还会再次遇见Annie Ernaux这个名字。

学法语的时候去法国交换,法国文学课讲当代法国文学,大部分时间讲的都是这个作者,以至于后来也讲了一些当时得到诺贝尔奖的Patrick Modiano,反而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对于法国的反堕胎运动也没有太多印象了,记得课上老师给看了一些视频,也听了作家自己的访谈。

但无奈当时法语实在不太行,对文学的感受力很弱,听力也不大好,理解就停留在隐约记得的一些关于她写作手法的关键词:l’auto-biographie, naturalisme, banal, quotidien, le réel et la fiction…看这个电影,我的第一印象是通过镜头和表演传达出来的切实痛感(真实到了令人害怕的程度),以及作为一个女学生的无限共情。

于是看完这个电影,我最大的私人感受是“像我这样读着书的女的实在没啥值得烦恼的”。

再后来和当时一起上课但现在继续研究这位作家的同学简单聊了聊,他提到一个我遗忘了的细节:流水账一样的叙事中,Ernaux甚至时不时地跳出来以自己的身份开始讲述。

我突然想到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感到困惑的几个镜头:在电影画面中,主人公Anne在对着其他人说话,或者进行自己的行动,但镜头却来自她的肩膀斜后方,既没有拍到施动者Anne也没有拍到对面的受动者,好像是一道来自背后的视线,看着故事中的“自己”。

聊完以后,同学说立刻马上去看电影,而我想立刻马上去订购L’événement这本书。

 3 ) 女性的经历就是赤裸裸的恐怖片

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在寒风骤起的时候躲在被窝里看,越看越瑟瑟发抖……怀孕的焦虑、身体的痛苦、要挂科的不安、“权威”虚情假意的欺骗、闺蜜唯恐被牵连的划清界限、三次堪比恐怖片的堕胎过程,层层渐进,将恐怖的气氛推至高潮,其中每一个男人虚伪无情的面目都无比现实。

更恐怖的是,这是改编自自传体小说的情节,在堕胎犯法的那个年代,这是每一个想要堕胎的女人经历着的事情,甚至,这是当下女人们『正发生』的经历,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女主一样有『幸运』的结局,这就是最恐怖的地方。

它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同样主题的电影,这是只有女人才能理解的痛,这是只有女人才会染上的『绝症』,将女人们的真实经历搬上银幕,就足以成为一部恐怖片。

而“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并不是错误,“冷漠比痛苦更恐怖”则该是箴言。

凭什么男人只需要寻欢作乐享受“性”,女人却需要承担这之后一切的风险?

如果政治合理化了“冷漠”,那么它就应该是被摒弃的。

女人应该拥有主宰自己子宫的自由,比起尚无意识的胚胎,活生生的女人才是更该关注的主体,而这个意识,在这个女性是二等公民的世界,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人应该呼吸”一样的认识呢?

 4 ) 《正发生》

片中出现的男性角色,父亲,消防员,男同学,让Anne怀孕的男人,男医生,男教授。

这些也囊括了男权社会会存在的部分各类男性角色。

这部电影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堕胎违法导致的法国每年30万次非法流产,带给女性的侮辱、身体与精神创伤就是电影中Anne的真实再现。

男同学从女学霸女同学到谁都能上的女表子的态度转变。

男医生息置之不理冷眼旁观,甚至拿保胎针让Anne当引产药。

因为一个针眼开始造谣放荡女人得了梅毒。

让她怀孕的男人的无知和自私。

在看《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上野千鹤子的那句话足以概括Anne所处的历史背景。

“当时明明已经有了表面的男女平等,但自由性爱中受伤害的全是女性。

女性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换来的认知就是男性对性的不平等是如此无知和不负责任。

那是一个野蛮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人工流产也是避孕的一种’。

”在女同学的帮助下,Anne知道一个地方可以很“安全”的堕胎后,在跟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上,她才能有如释重负开心的谈笑。

这部分girls help girls always。

周一,母亲帮Anne装好书包,出发前Anne紧紧抱着母亲,而这一趟可能会死在堕胎手术上。

“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一种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其实《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上野谈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女性主义的发展史,以及那时候的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

“19世纪中期在欧美展开的妇女解放参政运动被称为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初(刚好是电影里的时代背景)重视性别平等和意识变革。

1968年5月,巴黎爆发学生运动,进而席卷法国全境,发展成反体制运动。

直到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运动才渐渐平息。

这次运动促成了终止妊娠合法化(1975年实施,1967年避孕药解禁),还形成了发对父权制,抵制性别角色,要求雇佣和职业平等的众多女性主义团队,展开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和集会,并且延伸到了妇女解放运动。

”“性解放运动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

追求改变保守的性道德观念的运动。

将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与口交,自慰等行为从道德禁忌中解放出来,追求性表达的自由。

在那个时代全世界的性观念都十分保守,为了抵抗那些思想,诞生了性行为自由和开放式婚姻等思想。

”而这个时代背景也是当时电影中的法国。

人们享受性行为的前提条件避孕技术的普及,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支持大学斗争的人,男男女女都会去挑战父权制的处女情结,性的自由如果没有避孕技术和措施的普及,那么结果就是很多女生怀孕,加上欧美国家都是受天主教影响的社会,女性没有终止妊娠的权利,那么遭殃的只会有女性,所有的运动后果只有女性来背。

几乎同时,欧美女性必须为了赢得终止妊娠的权利而抗争,以及解禁避孕药。

 5 ) 当1960年代一名法国学生决定堕胎,成功可能坐牢而失败一定会死

《正发生》/L’événement是202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者。

当美国最高法在2022年6月推翻了罗伊诉韦德案即“宪法规定堕胎权”的司法共识后,这样关注堕胎权利对个体生活影响的电影每问世、获奖一次,都是文明的再一次胜利。

更不用说它是这样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

《正发生》使用第一视角,没有说教意味,只是克制冷静地展示一名女学生在堕胎入刑的社会中从发现怀孕到完成堕胎要承受的所有现实,包括依然要去上课、洗澡、吃饭、回家。

透过这类日常现实,它展现的不仅是堕胎禁令给女性带来的折磨,更是女性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所需要的超强意志。

女主角安令人钦佩,这种情绪超越了怜悯。

正如最后一幕文学课老师在考前送给学生们的那首雨果之诗所言——额头苍白,眼神愤怒,战士前行,举着神圣的旗帜。

美国罗伊诉韦德案宣判在1973年,法国在两年后的1975年才通过人工流产非刑事化法案。

电影背景设定在堕胎合法化前的1960年代的法兰西。

在那样一个堕胎即犯罪的年代里,没有人要帮助一个怀孕的女学生,就像是她“红码”了一般避之不及。

一个文学专业的女学生不得不成为西西弗,独自尝试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堕胎却总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以拥有自己主动选择的人生她又是那样的坚决。

安为了堕胎,寻求了除父母以外的全部帮助。

第一次找医生,第二次是求助同学,第三次找求助自己受孕的男人,第四次自己动手,第五次终于来到地下手术室。

我们跟着安体验着一次又一次的因为失败而必须暂时放弃的希望,整个过程伴随了羞辱、利用与欺骗,当我作为观众都感到不得不放弃的时刻,她却依然在想尽一切办法,不管是自己动手,还是第二次走进那个没有麻醉剂的地下手术台。

这其中,两位医生代表标准的卫生环境与公权力意志。

由于堕胎的执行者会手术接受者共同入狱,安遇见的医生都像遇到瘟神一样迅速将她赶走。

如果说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其中一名医生作为个体的无力,但另一名医生却利用自己的权力优势实施了欺骗,在安要求他开具堕胎药时实则开了安胎药,这就是纯粹个人的作恶,将他的意志强行施加在一个无计可施的女学生身上,并且这个女学生很可能因此一辈子都被改变却无法事先知情。

当权力的利刃刺向个体,这名医生却把刀又往里面剜了几寸。

得知自己被医生欺骗后的安,开始求助同学。

那位被求助的男同学是一个很微妙的角色,他似乎利用了安,但也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了她。

面对已经怀孕的安,他问了一个人神共愤的问题——“你当时爽吗?

“并且还认为,既然她已怀孕,若发生关系就没有了风险。

随着怀孕时间的累积,安的处境越来越焦灼,但还要面对来自男性这类挑逗的注视与质问。

堕胎入刑的年代,女性意外受孕后所承受的制度化折磨被男性习惯性无视,而他们甚至在这种时候还需要对方提供性的体验,仿佛只有这才是女性的核心价值所在。

(略微讽刺的是,最后正是这名”典型男子“在安怀孕12周的关键时刻帮助她找到了那间地下手术室)

向外界的求救统统无用,怀孕的时间在一周周累计,她决定求人不如求已。

一片漆黑的寝室里她打着了火机,在幽幽的火光上来回灼烧着握在手中的铁丝,地上铺着一张毯子,摆了一面镜子,稍远处书籍在书架上整齐码放着,那是被暂时搁置的学校生活,也是她决定也必须选择的未来。

准备好后,她在小台灯照亮的地上躺下,将那根铁丝伸进子宫,一次又一次,直到自己发出惨叫也不能停止。

寝室本该是一个学生阅读、休息、玩耍的栖息之地,她却在这里接受着酷刑。

即便如此,很遗憾,她还是失败了。

至此,安终于决定去找那个让自己怀孕的始作俑者。

这个男人似乎认为“谁怀孕谁治理”,根本没有试图协助解决这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当怀孕的安前往他的城市,他关心的是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却无视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安的生活中蔓延,以及他自己理应负担的责任。

当现实的苦难来敲门,安终于认识到对方灵魂的面目,怒不可遏地连夜逃离。

至此,她已尝尽一切办法,并在同时从学霸变成了不断挂科面临退学的人,陷入绝境。

在寝室里夜不能寐的她听到了有人在用石子敲击她的窗户,看到是那个她曾求助过的男同学,她以为他只是又来骚扰自己,迅速地关上了窗帘,黑暗中的唯一的光束透过窗户照在她的半边脸庞。

事实是,这位男同学帮安联络到曾经去过地下手术室的另外一个女生。

她们两人第一次在深夜的街头见面时,就像是战士黎明前在敌占区的秘密碰头那么惊心动魄,交换的情报必须密不透风,一切的行动性命攸关——“她会用开水把所有的工具都煮一遍”“如果最后被送到医院,好运的话医生会写‘自然流产’,若他们写‘人工堕胎’,那么出院就得坐牢”。

安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开始为手术筹钱。

她在路边摆摊卖书,以及自己的金项链。

还是雨果说的,“丢弃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只守卫荣誉”。

手术前,她回家看了父亲母亲,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为此付出生命,她只知道赴汤蹈火都一定要去做这件事。

离开时,她用力地久久地抱住了母亲。

在那个位于居民楼里的小手术室,更残酷的考验终于来临。

安躺在那张她需要的“手术台”上,双腿打开,为就在眼下的“酷刑”而战栗,也为即将迎接的解放而隐忍。

手术的执行者是一位年长的女性,她告诉安,“你能找到我是幸运的,一些女孩使用了漂白粉后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没了”。

她坐在安打开的双腿前,拿出一件又一件可怖的工具,包括一个带着铁钩的长钳,这比安在寝室里使用的那根铁丝要专业且恐怖得多。

安不仅要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更不能叫出声,否则对方会立刻停止一切操作,因为被邻居发现的后果是一起坐牢。

我们只看着这位医生拿着那根长长的金属条在安的腹部不停搅动,安痛苦地抽搐,直到终于忍不住发出两声惨叫。

经历了如此反复的折磨后,安以为自己终于解放了,立刻开始弥补自己错过的课业。

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学课老师,请求对方为自己补课。

老师询问安她之前是不是生病了,安回答:“是的,是一种只会攻击家庭主妇的病。

”老师呆在原地凝视着安,眼神透着震惊与怜惜。

但是最恐怖的折磨还在等着她,安的手术并未成功,她的身体并没有发生预期的反应。

她焦虑地拉下自己的underware,什么都没有,干净得令人绝望。

她选择立刻返回那间地下手术室,再来一次。

对方告知,如果这样,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她的身体状况已非常糟糕。

最后,接连遭受两次酷刑的她,在大街上扶着墙寸步难行几乎晕厥过去。

躺在寝室,她痛得仿佛随时要离开这个世界,再也压抑不住发出一声又声哀嚎。

最后,大出血的安被送往急诊,在意识迷离之际,我们只听到护士在问医生,如何记录,几秒的沉默后,医生说:自然流产。

这一场一个人的战役,安终于胜利了。

但是敌人却至今都没有输。

当那根细长的铁丝在一片漆黑的寝室中被微弱的火苗烧热时,我相信很多人都按下了暂停键,因为我们作为旁观者也难以承受这样的黑暗与窒息。

个体坚韧的背面是时代的冷酷,是权力正对个体施以酷刑。

唯一幸运的是,这个女生足够坚强。

影片的中间,文学课老师出场时是在讲授阿拉贡的诗作《镜前的艾尔莎》,我认为这是意味深长的。

当场只有安说出来了这首诗在表达什么——他用爱情的悲剧隐喻gj的现状,希望唤起爱国的情感。

漫长的一天里她端坐在镜前梳理着她的金发我或许会说我们的悲剧正处在高潮时刻她弹着竖琴对曲调不以为然整整漫长的一天她坐在镜前梳理着她的金发我或许会说她肆意把自己的记忆煎熬

一个电视儿童的碎碎念wx:夜航西飞了weibo:夜航西飞了b站:夜航西飞了今日头条:夜航西飞了

 6 ) 好看

导演奥黛丽.迪万与原著作者安妮.艾诺都有过堕胎经历,这使得她们能够以更加真实、细腻的手法去呈现这一话题.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每情感波动都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那种挣扎与痛苦,而影片最终也没回避堕胎所带来的后果,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安妮在经历这一切后的身创伤.《正发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禁忌的挑战,更是对女性生存困境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安妮的经历,我们看到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挣扎,但我们也看到了她们的勇气与决心.这变影片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更是唤起了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思考.

 7 ) 威尼斯金狮《正发生》:堕胎合法前的女性苦难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号。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离朱利亚·杜古尔诺的金棕榈只过了两个月,就又有一位法国女导演问鼎欧洲三大——以奉俊昊为首的威尼斯主竞赛评委会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

本届另一位评委中国导演赵婷,去年以《无依之地》获同一荣誉。

所以迪万不但与杜古尔诺完成了女导演的第一个戛纳威尼斯背靠背,还与赵婷完成了女导演蝉联金狮。

黎巴嫩裔的迪万最初是文字和电视记者,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

月初走在丽都红毯上的时候,她最近的一部编剧作品《北区侦缉队》还在法国院线上映。

也许是新闻记者的底子,迪万的诸多作品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其中包括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Mais vous êtes fous(2019)。

这是一部涉及毒品问题的家庭片,从故事到视听都了无新意,但完成得相当扎实,很难想象导演竟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这个优点延续到了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发生》从拍电影的手艺上来说是部上乘之作,但评委们对它的青睐与主题的政治性脱不了干系。

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

出身于外省下层家庭,完成学业是天资聪慧的安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意外怀孕则打乱了一切,威胁着她的人生规划。

1975年著名的韦依法案通过前,法国基本上禁止人为终止怀孕,进行人工流产会招来牢狱之灾。

安只好在正规医疗体系之外寻找堕胎的机会。

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前保守的校园中,早慧的安在性事上已经比同龄人早熟,并因此受同学排挤,孕事更是无处倾诉。

闺蜜在震惊之下因害怕而拒绝伸出援手,最好的男性朋友竟想趁机占她便宜,把怀孕当作天然避孕。

孩子的父亲虽支持她堕胎,但基本帮不上忙,不知是不能还是不为。

总之,怀孕根本上是一个女性事件,它只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中,改变甚至重塑着她。

片中有两处对堕胎过程的直接呈现,一次是女主人公在宿舍里DIY,另一次是一位地下堕胎者为其施术。

这些手段都很危险,不能像医疗体系内的手术一样保证卫生安全,更没有麻醉,全靠忍痛。

威尼斯媒体放映时,有记者因此晕厥,被抬出场外。

其实导演的尺度不算特别骇人,反而非常克制,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

四比三的画幅可能让观众无处遁逃,但手持镜头尽量保持静止,没有任何音画渲染和夸张的表演。

也许这种贴近真实的拍法更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生理反应。

迪万对苦难的处理在艺术上是高明的,又通过拒绝将苦难戏剧化,在道德上对受难者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影片也有明显问题。

它要讲怀孕/堕胎、性观念和阶级问题,本来是很好的搭配,但在这一主二辅三条线索之间切换时显得非常笨拙,有些刻意为之。

与堕胎不直接相关的辅助场面拍得有些犹豫,得靠观众脑补来圆其内在逻辑。

此外,与众多同类电影一样,时间选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看似与当下现实遥相呼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避重就轻。

《正发生》虽然是一部好片子,但在今年威尼斯高质量的片单中,还是有些配不上头奖。

它在堕胎题材中已无法脱颖而出,只能算是为这个已经汗牛充栋的主题添砖加瓦,并没有颠覆性贡献。

在更广的女权视角下,它显得有些“古早”,比以女性凝视批判男性气质的《犬之力》略逊一筹。

【这是一篇简介+简评,杂志的要求。

本来还想给澎湃写一篇深度的,但是懒癌犯了……】

 8 ) 正发生,无论以前还是现在,这一切,都还在发生

近年来,关于女性的话题真的热度很高。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书籍,又或者是其他,讨论女性困境,女性现状,有关女性的一切真的很多。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

这部电影整体氛围是有点过于压抑,有些画面我是直接跳过,知道结局后才回来重新观看的。

电影海报这部电影是一部法国电影。

讲述的是女主意外怀孕,但当时是法律是禁止堕胎的。

正如片中那位帮助女主的女性所说,这就像是在买“彩票”。

你如果足够幸运,就会被认为是自然流产。

但你要是遇到很坏的医生,他就会在病例上写堕胎。

之后你要是没死,就得去坐牢。

很让人窒息,女性的生育权居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意外还会让人进监狱。

承受身心上的痛苦的时候,社会与法律仍然要给你额外的痛苦。

超好看的一张剧照,片中女主有两次在这里跳舞,第一次是知道怀孕前,第二次是知道怀孕后,心境完全不一样电影从女主意外怀孕开始,以女主的视角展开故事。

得知自己意外怀孕后,女主思考过后,决定堕胎。

她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表示不能帮助她,因为这是违法的。

她又去寻找其他医生,那名医生骗了她,说给她开了堕胎药,可是等了很久没效果之后才知道,那个医生开的是安胎药。

大学升学考试在即,他没有办法去留住这个孩子。

她的朋友们都因为成绩不好,在计划着考试之后重复着跟父母一样的生活。

而她不想这样。

回到家中,因为情绪不好跟母亲拌嘴,母亲冷漠地说道:我们可以只做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情吗?你知道吗,我今天只想在外面阳光里坐着,给我的腿美黑。

女主不能要孩子的原因,现在的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的孩子,只会成为人生的拖累,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幸福她将自己怀孕并且想堕胎的事情告诉朋友,想要向她们寻求帮助,朋友不想因为她而做违法的事情,也远离了她。

孤立无援。

她选择自己动手。

这段真的让人很窒息。

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伤害了自己,也没达到预期的想法。

绝望,无助,不知所措。

她打电话告诉了孩子的父亲,并明确告诉他自己并不想要这个孩子,让她不必担心。

与他见面时,他满心欢喜,想要带她去见他的朋友。

但是当她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十分惊讶。

他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女主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也不想告诉他的朋友们这件事情。

对比起来,他更在乎他的朋友。

女主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

与他和他的朋友们见面孩子越来越大,女主没有办法,尽管难以启齿,还是找了一个人际关系很广的男性朋友寻求帮助。

朋友说他没有想到她也是这样的人,对她的事情很感兴趣。

并且提出想要与女主发生关系。

女主拒绝,拿起包包想要离开,但是朋友说:没关系的,有孩子之后不会再次怀孕。

当夜女主留宿朋友那里。

看到这里我其实也在想,这个镜头是否代表着女主抛弃了思想的禁锢,但我无法判断的是她是在追求自由,还是孤立无援下决定沉沦。

后面还有一次与电影开头拒绝了的消防员发生关系的镜头,裸露,但是又很压抑跟莫名的自由。

事情的转机来源于她的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做过堕胎的女生,那个女生给了她电话号码,并告诉她这件之情可能的后果。

她去做了堕胎,第一次没有成功。

被告知第二次很危险,她也毫不犹豫去做。

确实很危险,她在宿舍马桶里亲手剪掉脐带,(真的太窒息了!!!

)但是身体也渐渐失去意识。

她的朋友没有为她缄默,叫了医生。

女主朋友找来帮她的人

庆幸的是,医生在判定书上写的是自然流产。

生活仍然在继续,禁止流产的法律和私自堕胎的事情也正发生。

很压抑又很有意义的电影,作为一个女生,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当女主自行堕胎,剪脐带这些场景都让我觉得自己的腹部也在隐隐作痛,我看不太下去。

其实我觉得很不能理解,女性的生育权为什么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这些欲望大过羞耻而不小心孕育了这些生命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女性一人要为此承担后果。

我无意站在男女对立的观点中,只是生育权与女性生活的选择权都应该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何法律手里。

最后,印象很深刻的女主形容怀孕这句话:一种只会攻击女人,把他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9 ) 关于女权主义 | 作为男性,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怀孕”这件事

《正发生》海报(来源douban.com)很简单,你去搞就很可能会发生这事,而了解这件事便能尽量不会成为一个混蛋。

前两天我笑着对一个很好的朋友说,我现在快成半个女权了,契机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

虽然身为男性,不过我小的时候就有些厌男,主要是看过那些酒局上恶心人的sb,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男性。

我觉得我需要不断去了解女权主义,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了解女权主义是了解女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作为一个有伴侣的人,了解她的处境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身为男性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去听、去看,而这部电影便很好地告诉了你女性的处境。

这部电影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女孩的生活受到意外怀孕的影响,她想尽办法堕胎。

女生的处境在堕胎路上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从“荡妇羞辱”到“道德绑架”,加上生理上的困难以及生活上的繁杂,几度让我都快要有些崩溃。

最后的高潮段落最让人窒息,剪刀剪断的脐带是无奈也是痛苦的羁绊。

怀孕一件事足以让女性在生活、工作,甚至说学业上有比男性多得多的麻烦。

而因为怀孕这件事,人体生理构造给女人创造了月经。

这两件事足以摧毁女人的一生,且不说其他生理性的差异以及在社会上的其他不公平对待。

说来也很无奈,女生的身体很难维持很长时间的“不痛”,而这也让本就在力量方面吃亏的女性更加被男性嘲笑、侮辱或者同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拿出单独一章好好讲述了男女的生理差异,并举了很多哺乳动物的例子作为类比,比较详细地解释了生育的事情。

《正发生》剧照(来源douban.com)其实如果仅仅是怀孕比较让人生理性地难受和痛苦,那便是太小看了这件事地严重性——它让无数女人无法摆脱成为家庭主妇的命运,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和陪伴;它让无数女性丢失自己的工作岗位,休完产假后到了公司发现自己的位置早就做了别人;它让无数选择堕胎的女人背上“荡妇”的罪名、家庭社会的无尽压力、身体的伤害以及择偶的限制,甚至是杀生”的罪名,让无法选择堕胎的女人过早地成为母亲,成为受到捆绑的劳动力。

我们都不是小孩了,不要再说孕育生命是什么高尚的事情,它只在特定情况有可能会成为“合理的事”。

所以,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我是一名支持堕胎的人。

反对堕胎的人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个论点:堕胎=kill一个婴儿。

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敬。

首先,怀在腹中的胎儿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生命?

胎儿不是女人出生时候就藏在子宫里的,而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相信足够聪明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受精卵是否算是一个生命?

如果不算,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32细胞胚胎?

还是婴儿成型?

为什么?

如果算,同样是一个细胞的卵细胞或精子是否算?

月经或者masterbate是不是等于kill生命呢?

如果说她就是一个生命,就算是kill一个婴儿,我也觉得女性有这种权力。

本质其实就是紧急避险:你身体里突然出现一个人,甚至也不是法律意义的自然人,暂且说是一个奇怪的有点像人的有机体,而你并不想要这个东西存在,于是像是赶走入室盗窃的小偷一样,或者说是切下一块肿瘤,让它消失,是一种合理的紧急避险。

是的,仅仅怀孕这一个东西就足以击垮一个女性。

而这一点很多人,特别是男生,并不知情,还在单纯地想自己的女朋友只是害怕分娩痛,害怕孕吐,害怕小孩吵而已。

多去了解了解女性吧,平权的路还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

 10 ) 阻止你走向“母亲”之外的人生的,不只是宗教保守势力

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正发生》是2021年最疼痛的电影不仅是因为影片中几次不加遮掩或修饰的少女流产场景,更是因为它深刻揭示的女性生存困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坚持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更艰难的事了。

如果你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一阵微风,一片落叶,也能让你随波逐流。

电影里,少女安妮出生于1940年,生活在1960到70年代风起云涌的女权和民权运动的前夜。

当少女安妮意外怀孕后,从男友到闺蜜,从父母到老师,从一位医生到另一位医生,这些她赖以生存期间的社会联系,似乎自觉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随时准备把要逃离“母亲”身份的她挡回去,阻止她走向“母亲”之外的人生。

恐怖的是,《正发生》改编自自传体小说,而其背景年代不是威权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四月三周两天》),而是一向以自由平等著称的法国。

事实上,搜索一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避孕的合法化和人工流产的合法化,竟然都是非常晚近的事。

阻止女孩儿们走向“母亲”之外人生的,不只是宗教保守势力,而是她身边的一切。

幸好少女安妮异常执著:她知道自己想要读书并进入大学,知道要抵达那一目标在当下必须认真读书和通过考试。

《正发生》中女孩儿们的高中生活是繁琐的课程,老师提问时全班沉默的惶恐,男孩子们来献殷勤的小小骚动,和女孩儿间暗暗交换的关于男孩儿的想象和秘密。

而和身边的姑娘们一比,安妮格格不入:同班同学准备嫁人而无心学业;闺蜜虽然认清了女性人生选择的有限(“嫁错人一辈子就完了”)却只是想着如何精挑细选一个理想伴侣。

唯有安妮,就像那种老师赞赏家长喜爱路人都赞叹的“别人家的孩子”,所有人都知道她是要去“清北”的。

那时,社会给女孩儿们指出的最广阔的道路是嫁人,而以知识为路灯的那条路似乎只是狭窄的小径,黑黢黢无人踏足。

而青春期源于荷尔蒙的骚动,与婚姻相关的经济宽裕,则变成熠熠夺目的霓虹灯。

这样的处境,在中国的《金粉世家》里如是,在英国的《成长教育》亦如是。

浪漫爱情的神话和婚姻所象征的“成人”世界,成为最优秀的女孩儿们也难以抵挡的诱惑。

而这样的现实并未改变。

各种各样的陷阱伪装成甜美的糖果被放在银盘子里送到女孩儿们的面前。

即使“女神节”的宠溺已被撕下面纱露出消费主义的獠牙,关于“现代女性”的种种流行话语依然如此冠冕堂皇——女性被要求既要通过工作经济独立又要勤勤恳恳奉献家庭,既要时刻情绪稳定又要随时能提供情绪价值,时而要小鸟依人时而要顶半边天,正如《正发生》里安妮一边被男友嫌弃在朋友前情绪失控,一边被女友怀疑得病而排挤。

她愤怒地说,两个人都要负责的麻烦,你期待我一个人搞定。

一个人搞定——这正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如果一个女孩儿不能搞定,那么人们就期待一个受精卵的着陆能够让她“为母则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悖论。

在这个意义上,华坪女高张桂梅校长那次引起争论的采访就显得一针见血:在现实中女性的生命里向下的引力如此之强,不向上攀援就将持续下降。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唯有竭尽全力去靠近高山,才可能摆脱成为附庸的溪流。

而安妮甚至不是一个我们现在会称为女性主义者的姑娘。

安妮并非一个不婚不育主义者,她在学业之外探索爱情。

她可能对未来的人生还只有影影绰绰的遐想。

她只是坚信“母亲”这一身份转换必须以个人的独立自主为前提——“我以后将会有孩子,但不是以牺牲我的人生为代价,那样我只会恨它。

”不过这样的清醒即使在现在的社会也不多见。

而这一愿望的实现竟然如此困难。

《正发生》直白到残酷地描写疼痛:安妮将药物注射到腿部;安妮将长长的金属放进自己的身体;私下帮助女孩儿们流产的女人用一种又一种冰冷的金属工具打开安妮的身体;直到最后,在宿舍的公共厕所的马桶上,剪断那根流血的脐带,那从母体吸收营养又不啻于寄生的“生命纽带”,落入水里的血和肉只留下沉闷的一声。

在女性电影里常见的女性同盟在《正发生》里也约等于无。

这不只是说安妮母亲的假装茫然无知和安妮闺蜜的仓皇逃避,而是说与子宫相关的疼痛和伤害往往仅由个人承受。

正如安妮的另一位闺蜜向她承认,“我的欲望比羞耻感更为强烈”,而“我只是比你幸运一点点,我没有怀孕。

”而拥有卵巢、子宫这些“生命之源”本身,就是一种不幸。

所以,承受能力较差和没有做好心理建设的人需要谨慎观看《正发生》。

在那些残酷的时刻,镜头不动声色地移开,聚焦在苍白的脸和豆大的汗珠,却让疼痛更加真切。

在这些时刻,人工流产不再是无病呻吟的青春电影里草草带过的一节,而是一种将烙印在生命里的疼痛。

唯有疼痛,才能超越感伤而指向行动。

“正发生”的正是现实。

只要想想美国至今仍在沿用的罗伊案(1973)关于人工流产的判决就知道了。

罗伊案给出了一个奇妙的三段论,粗略地说,妊娠前三月人工流产合法,妊娠中三月一些情况下人工流产合法,如此云云。

在这里,并非医生也非生物学家的法官能以简单的三段论粗暴决定什么是生命(三个月不是生命,三个月零一天就是生命?

),而这样一个判例,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也一直面临被推翻的威胁。

或许现实太糟糕了,人们只能努力阻止其变得更糟。

还是那个逻辑——正是由于下坠如此轻易,而向上如此艰难,才要竭尽全力拒绝向下的引力拼命向上。

于是我们看到,还是个孩子的安妮不得不四处求助,然后收获拒绝。

而最终向安妮伸出援手的是一个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女孩儿。

她告诉安妮,进入医院会有两种结局。

幸运者(遇到好心的医生)会被判定为自然流产,运气差儿点的(遇到不愿遮掩过去的医生)则不死就要被送进监狱。

于是我们诡异地看到,《正发生》的结尾处,安妮被送进医院。

她“幸运地”被判定为自然流产。

那苍白的无影灯竟然成为本片最令人欣慰的亮色。

这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正如紧急避孕药的副作用和意外怀孕相比竟可以接受,正如短效避孕药的副作用和“掌握身体”的赋权感相比亦可以接受,应当有更好的科普帮助女性享受到社会和医学进步的成果。

血、疼痛和伤害成为安妮迈向她理想人生(写作)的必经之路。

这俨然成为一种诅咒。

仿佛女性那作为生命起源的身体,一旦生出欲望就是一种诅咒。

而这种诅咒在影视作品里已然出现千百次却还在继续出现才是可怖的——在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里,Joe为自己实行流产。

在《奋斗》里,要离婚的杨晓芸和要分手的夏琳在相约进行流产后买了一堆彩票然后一无所获。

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惊人相似的故事在一次次被讲述,仿佛育龄女性的自由必须与对自己的伤害相伴。

在《朱诺》里,少女朱诺因为听到“这么大的胎儿已经有指甲了”而放弃人工流产的打算,仓皇逃离看起来脏兮兮的小诊所。

她在在父亲和继母的宽容和爱中生下宝宝,连看都没看就送给了渴望成为母亲的中产女性。

而朱诺依然可以和小男友弹着吉他唱着歌。

这是一个美丽的美国童话。

现实里,如果有《很少,从不,有时,总是》里描绘的那种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构和心理支持机构,就已经很好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依然如此真切。

在那之前,《正发生》这样疼痛的电影越多越好。

宁愿在电影里承受一千次这样的疼痛,也不要在现实里有机会去感受它。

《正发生》短评

今天晚上连续两部电影是女性的血泪史,选举权也好,堕胎权也好,是从无数女性的尸体上踩踏过来的。女性的身体,不该是容器或者培养皿,不该是工具或者巢穴,不属于任何组织、集体或者他者,只属于她自己。蓝色的衣服,洒在她脸上的光,赋予了女主角带有宗教色彩的含义。那个当时说着“我要写作”的少女,在今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5分钟前
  • ♬ CaR
  • 力荐

如果非要从这片和《钛》中选一个,我会把大奖给《钛》。腹中的胎儿是一次日常的神迹,它就像漩涡将女主人公所有的生活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卷走了,但导演却没有赋予它一个神迹的形式。432比它更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除了一些比较纯净的女性视点,我不知道这片还有哪怕任何可取之处。威尼斯是真的保守,怪不得越搞越烂。

6分钟前
  • MManuel
  • 较差

这一年女权电影作为zzzq大行其道,本片除开有些特色的摄影,实在看不出女权之外的任何其他表达

7分钟前
  • 酸汤肥牛
  • 较差

12分钟前
  • 臭脚克星
  • 很差

又是一个高分但然而我并未欣赏不来的系列……可能我太庸俗了,看不来这样的艺术

17分钟前
  • 慢严舒柠
  • 较差

🙄️

21分钟前
  • 奸奸姐.🐭
  • 很差

看看吧,女导演把女性堕胎的经历拍下来,就是一部恐怖片、惊悚片。而对于60-70年代的法国女孩儿,这就是她们可能面对的现实。

22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21金狮

26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越发觉得《四月三周两天》可贵

27分钟前
  • Xiang-Yi
  • 较差

以视觉疼痛为主导的女性主体意识爆发。女性因天生生理因素限制在两性关系里总是被迫承受更多,合理支配自己身体是每个女性天然拥有的权利,千百年来却要在男权制定的规则下不断抗争与呐喊。双重语境→正发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故事依旧在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不断上演,结合最近的X县社会热闻来看实在讽刺不已。

29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这就是为什么禁止堕胎是最愚蠢的政策:它只会把堕胎逼到地下进行,但永远会有女性赌上性命去做。“连坐法”(惩罚堕胎者的同时也惩罚帮助者、实施者)更会将女性逼上绝路,让她不得不站在爱人、朋友,以及医生、老师等身份的对面。电影的拍摄方式几乎是逼迫着观众与主角共视线、共体验、共情,非常“暴力”和强烈,威尼斯电影节放映时听说有评委觉得“感到恶心”。我觉得这是它很成功的地方——科技还不能让男人怀孕,但是电影有让所有人感受女性的痛苦的潜力,这是一种电影院式众生平等。当然,我很好奇男性观众到底是什么反应……

32分钟前
  • 十一子
  • 力荐

在内心刺激无法凑效之时开始转为肉身“折磨”,电影人已经开始停止由影像向银幕外的关怀,而是要求观众从银幕外向内去“呵护”。

36分钟前
  • T2
  • 还行

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之前看的《四月三周两天》,两者都在长镜头的加持下讲述的隐忍克制。不过《正发生》更“暖”,多少带着一些感情色彩,不像《四月》那种“主不在乎”的透彻的冷,那反差形成的张力自然不如前者

40分钟前
  • 宫唯明
  • 推荐

配乐太好了,把对反堕胎的反抗烘托出一种powerful的无力感

42分钟前
  • Fimomo
  • 还行

3.3分

46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还行

如果看了简介我肯定是不会看这个电影,因为 四月三周两天 带给我的影响依旧存留于心。全程高倍速看完(不仅仅是心理上不适,更多是生理上让我很不舒服),手持、色调、节奏和四月三周两天很像。唯有想想当下女性权益发展,才能缓解不适。题外话:我国当时有计划生育政策,堕胎没有那么难,有些人不要再加戏了!

49分钟前
  • 良松
  • 很差

这是属于女性的权利且必须只由女性自己拥有全部决定权,无论保留还是堕除,即便是伴侣也无权置喙,这不是什么女性主义男性主义,而是一种基本逻辑,因为这一切都作用于且只作用于女性自身,一切都要女性承受和承担,所以只有她们有权做出决定。那个开保胎药的医生,以人道之名违背人道,是一种巨大的恶。这个电影和《四月三周两天》可做参照,一个是以国家之名,一个是以人性之名,都在反人性。这电影最大的力量在于它呈现的恐怖的“安静”,躺着地下医院的床上肉身忍受着巨大痛苦时不能喊叫出声,精神在巨大压力之下也不能喊叫出声,而她选择写作本身是一种喊叫,不再屈从于被迫保持的安静。

5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Sundance#全然关于身体的电影!单是腹部的镜像与口腔吞咽的隆起 都承载着冲撞而不安的力量 但女导演为了避免对女性身体的再度剥削 整体上处理得极为克制 窥视的目光总能在关键处完成恰到好处的后撤 所以遍布浅焦大特写的主观视角下 面孔取代了身体 满载着幽微而丰沛的情绪 更加赤裸裸地袒露在观众面前 合着沉默与苦痛的泪水 争夺身体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 本片的女性角色并没有停留于单一的受害者身份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相反 即便行踪被框定于封闭、晦暗、压抑的室内环境中(酒吧跳舞和浴室洗澡这两个重复出现的场景里 Anne无论是身处一众男性还是女性当中 都存在着一层被压迫感) 这位床头墙上挂着萨特海报的文学优等生 总能用其利刃般坚毅的目光 投射向冷漠的男医生、窥淫癖的男同学 再一次完成了权力的夺取

57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力荐

勉强两分。电影刻意不强调过去时的背景,就像片名一样,似乎以堕胎权为由头,探讨当下更广泛的女性议题,然而令人非常失望的是,除了已成为历史性的堕胎权,本片没有任何关于女性身份的讨论,除了女主和老师聊天说了句不想被孩子拖累,有一丝现代性。内容组织乱七八糟,女主开场得知自己怀孕后,剧情塞了一堆她和不相干角色的接触,这些内容和主线毫无关系,全片除了5周8周的间幕来提示紧迫性之外,有没有渲染手术的风险?有没有建构彼时女学生怀孕带来的社会反馈?只有瞪着大眼睛的女主在四处闲逛,法式纪录体不是随便拍,是用逼真的人物与环境来强化戏剧性(不是拍坦荡的裸戏就能逼真的)。4比3的画幅紧紧箍住角色,是为强调她深陷困境,然而丑陋画幅上的设计,技术门槛比用戏剧性拷打角色要低多了。本片获奖唯一理由是欧洲人向美国人展示自己制度优越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摄影机一刻不离地抓紧人物 在特写和跟拍中描摹出人物轮廓 不再对前因后果做出一些赘述 而是直奔主题地聚焦于事件的整个过程 甚至以固定机位下直观还原出的疼痛来反馈给观众 其实是蛮感性的女性视角 哪怕背景设置于压抑黑暗的年代 最后仍然落脚至文学去有力地给予希望

1小时前
  • 小西而已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