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真实的幻梦Simon的母亲告诉他:我想看到的,还是那个原来的你。
Simon的父亲说:你依然是我的骄傲。
多少次渴望张口而不敢说出的秘密,被无数的眼光围观,生生的吞回心底。
而在电影里,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我记得有一次我欲言又止,眼泪打转。
但是那句话始终说不出口,我抬头看着爸妈,她们怒目而视。
想起几年前,我爸关于同志群体态度的言论,硬生生的憋回了肚子里。
“出柜”这个行为,仿佛在我们的世界里,成了一种恐惧和禁忌。
所以看电影的过程里,我跟着Simon笑,但是笑着笑着,却早就已经泪流满面。
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过着一个高中生该过的日子。
他有他的迷茫,他的无助,他在被迫出柜后,有着不知所措和心酸。
可是他的父母,即便是泪流满面还是说着我们会毫无保留的去爱你,他的朋友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疏远。
即便是冲突,那也在他的自我认同之后,完美的解决。
这便是我遥不可及的美梦,即便他的呈现如此的真实。
我没有Simon勇敢,甚至这一篇影评在我的朋友圈都要发出两个版本给两个分组。
我的秘密始终深藏心底。
看电影时坐我旁边的,是一个les小姐姐,看到中途我们满脸泪水的相视一笑。
影片结束,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没有走,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她对我说:这或许很难,但是当你挺过去了,便是很美好的事情。
是啊,我想有一天,我的父母可以告诉我他们还是像以前那样毫无保留的爱着我,我可以和所爱的人在阳光下拥吻,就像万千情侣一样,得到的是祝福,而不是惊奇的目光。
电影的最后,Simon终于找到了他的Mr. Blue,那个梦终究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而这个故事,本身却又那么的简单。
看完电影出来,墨尔本的风吹着我有些发怵。
抬头看见了很多星星,世界突然宁静。
我何时可以变得勇敢呢?
向世界宣布你是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你。
但是,每个人,都值得去拥有一个完美的love story。
为什么我的朋友会约我看这种片子?
我需要新朋友(蒸友!
蒸友!
)。
OK,just kidding,《爱你,西蒙》算是质量不错的青春校园浪漫剧,故事顺畅,由“谁是blue”的小悬念从头拉到尾,人美景靓,靠初恋悸动小清新撩人。
故事从高中生simon的“正常生活”开始。
simon标准高富帅,有世界上最体谅人最可爱的朋友(男主各种背叛都被火速原谅,光环亮瞎眼),世界上最宽容最有爱的父母亲人(妈妈理解开导,爸爸因为没有及时察觉儿子的“挣扎”而自责内疚),世界上最给力且永远及时出现的老师(校董和老师该出现时就出现,业界良心);他青春期最大的烦恼是在一个几乎没有恐同压力的学校出柜……酸甜可口的青春故事,又腻又温馨,狗粮满天飞。
可这只是一个塞糖的故事就好了!
仔细想想,其中很多事其实挺恐怖的。
你有没有发现,如今白人中产阶级的孩子,出柜轻松容易,甚至还是一种潮流trend?
而少数族裔的孩子,出柜却异常痛苦,甚至可能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大胆断言,他们正步入“后出柜时代”。
“出柜”这件小事,或许还会让人觉得略尴尬,但真没什么大不了,大部分人的反应会像abby一样,耸耸肩,“cool,man!
good for you!
”。
他们通常有父母亲人,以及更重要的、主流社会的支持,他们的预期是全权控制自己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向什么人出柜。
他们面对的最大障碍,是自己对自己性向的确定;一旦自己确定,外界的阻碍常常微不足道。
但对于少数族裔的孩子,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
“出柜”是一种他们不可能想象的特权。
他们的处境往往内外交困,受到父母亲人和主流社会的多层压迫;他们的预期仅仅是幸存,很多人不得不“深柜至死”,以此最大程度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
对比一下电影中simon和ethan(那个16岁就勇敢出柜、每天被言语霸凌的同学),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变量何止天差地别?
simon这边最糟糕的麻烦,只是个耿直boy的敲诈。
但Ethan那边呢?
每周日ethan和父母去祖父母那里吃饭时,她的妈妈会编造他和“女朋友”的故事;ethan一直被男同学言语霸凌,没有任何人维护他;甚至到simon被出柜之后,他对同样是gay的ethan说,“Guess I didn't think we had very much in common. ” 没有什么共同点?
这是什么意思?
男主在网上和blue相识,迅速建立紧密关系,不就因为都是同性恋吗?
在网上和blue聊得那么热烈,在现实生活中却觉得自己和ethan没有共同点?
这些差别仅仅是个体差异吗?
《爱你,西蒙》因为是校园浪漫喜剧,只轻轻碰了一下这些问题。
可以再对比之前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那个处在贫困底层的黑人男性同性恋。
对于生活在贫民窟中的男主chiron,在高中宣布“出柜”是个可能的选项吗?
他从瘦弱文静的little变到浑身肌肉紧实、雄性荷尔蒙爆棚(表面上看)的毒贩,拼尽全力将自己真实的柔软内心和同性恋形象深深隐藏,原因是什么呢?
他周围没有朋友、亲人、或者社会力量支持他。
同为同性恋出柜,白人中产阶级之子simon和处在底层阶级的黑人chiron,就像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中,差异大到让人惊骇的地步。
这些差异仅仅是个体差异吗?
不要把电影当真,sure,但电影中的世界多少是现实的映射。
simon和chiron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着各自阶层(白人中产和黑人底层)的普遍状况呢?
如果阶层之间差异如此之大,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应该如何解决呢?
最后,观众们对两部电影的观感,同样值得反思。
作为观众,你其实很可能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无论你是什么取向,你闭上眼睛想到的理想gay couple,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带金牙的黑人毒贩歪着头,和金发大眼睛的simon歪着头,你更容易理解谁,更容易喜欢谁的故事?
不要觉得这些仅仅是颜值问题,我们因种族和经济状况所产生的偏见和歧视,比看上去、说出来的更深、更多、更隐匿!
而这,正是长期结构性不公正在我们心灵上留下的印迹。
所以,《爱你,西蒙》这部电影的成功,并不代表LGBT平权运动的成功。
一部分人的生活改善了,他们被世界更温柔地对待,这本身当然没有错,这肯定是进步;但也需要记住,问题远没有结束,平权不能止于此。
还有更多人,仍陷在泥潭中不得解脱,和Simon的嘉年华摩天轮相隔万里。
而他们,和simon一样,值得拥有甜腻的故事,美好的爱情,值得拥有你所在的主流社会365度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可见于深焦: 谁在阻止我出柜?
风影电影纪: 出柜!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青春的蓬勃
LGBTQ题材的理解隔阂与创作困境众所周知,LGBTQ题材的大多数影片长期以来接收着类似“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或是“假如换成异性恋就极为普通”的评价。
就2017年而言:强调LGBTQ身份意识的作品如《每分钟120击》自然免不了被如此评价的命运;而被誉为超越“同志”标签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对不少观众也缺乏说服力;即便是《普通女人》也无法以“平凡”逾越理解的结界。
这种隔阂似乎正在走向(或说终将)消除,但目前却依然使得不少相关电影的评论区像是LGBTQ群体的封闭式狂欢。
其中暗含的文化困境是如此错综复杂而难以梳理。
一部十分“同志”的电影的受众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而一部尽力剔除“同志”色彩的同志片又难免暗含了对同志所处客观社会环境的忽视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背叛。
当然,一部尽善尽美讨所有人欢心的同志电影并不存在也没必要存在,但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去求得电影艺术与社会效益的最大程度共振已越来越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Love, Simon似乎在打破这层屏障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一方面,我们绝对无法将影片中人物的同志身份直接剔除——因为这本就是人物行为的根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会因为主人公的身份而产生距离感——影片借力青春片类型使得Simon和他的伙伴在观众面前如此亲近而真实。
青春童话何以真实?
毫无疑问,Love, Simon的故事本身是一个当代童话:生活优越的美式中产环境下的出柜故事。
然而,影片正是将这一童话的“轻巧”拍出了真实感。
影片的核心挖掘在于“出柜”这一条线面前主人公的浮动心理。
这种“柜中”而“将出未出”最终“走出”的过程获得了颇为细腻的呈现。
最开始,性取向的秘密只是Simon“正常”生活中的一颗豌豆:他不会对它有过多的注意,更不必说为了它去冒险撼动所处的“完美”世界——但他常常能透过重重柔软呵护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这一状态中Simon有诸多关于自我心态的思考:或许是仍对性取向不确定,或许是对“出”这一行为本身的质疑,或许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影片就这样在一种青春期轻盈但又封闭的“不确定”中展开,而这种美好外壳中微妙的残缺与异动便成为细腻的真实感之基。
Blue的出现为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微小出口——这仅仅是极其谨慎的一条缝,然而正是这私密的一条缝打开了交流与互动的可能。
青春的封闭空间通过社交网络这一渠道缓缓打开,在展现Simon在交流中逐渐积累的愉悦同时,也零碎地勾画出Blue漂浮的形象。
这一勾画的过程,也是通过一众配角与Simon的关系展现变化丰富性与真实感的过程。
当这一切细腻庞杂的青春思绪都已经铺垫完成,Simon的出柜即便看似突如其来惊天动地,实际上又已经水到渠成。
生活的惯性还在机械地维系着,却又因为“出柜”这件小事而逐渐变得不同。
在阴差阳错中他终于选择揭开那一层蒙在眼前的纱,在摩天轮的人生起伏中寻找未曾谋面的Blue。
无论结局是圆满还是残酷,青春的那一步关键的跳跃都已经完成。
多面的青春群像青春片的魅力除了与观众最为直接的记忆追溯与联结之外,更在于青春视角下人物属性的模糊。
一切直截的判定都处于悬置状态之中,多数人物因而具备了朦胧的流动感。
Love, Simon便凭借青春片的如此优势构建出了多面的人物关系与生动的联结。
出柜因而成为青春期众多普通而又被无限放大的烦恼之一。
影片中最为突出的配角毫无疑问是Martin这位直男。
不似当今网络舆论环境盛行的对“直男”一词的片面矮化,在调侃刻板印象中的直男同时,影片也着力勾画出Martin略显古怪却又难以完全否定的自私、真诚与勇敢。
Martin在一开始威胁Simon追求女生时便已说明:他的需求并非“改造”自己,而是让她喜欢的女生喜欢上现在的自己。
相形之下,Simon的第一反应却是以“高端审美”对Martin进行外部改造——这甚至可以看作Simon压抑自身性取向(因而面对他人也采取“改造”态度)的潜意识外化。
Martin在全片所做的令人嫌弃、“愤恨”之举数不胜数,甚至自私到侵犯了Simon的私人自主。
他在松饼店与Abby一起尴尬的高喊,他球场上在全校面前对Abby的表白,他最终在摩天轮下希望“搭救”Simon的“告白”……这些行为或许愚蠢、自负,但又洋溢着青春特有的释放感与勇气。
客观来说,Martin同样是Simon出柜不可忽视的促进因素。
与Martin相对应的则是一众对Simon表示关怀的人。
对于他们而言,所谓的“理解”只是一个预设的“正确”立场,并没有太多真实深入的交流。
Simon的父亲就是如此众多“局外人”中的一个。
他的关心绝非虚假,但这样的“关心”空有“真心”却不“真实”,因为它难以抵达青春期Simon变幻的心灵深处。
他时不时和他开自己早已预设好(儿子是异性恋)的老套荤段子,他自以为自己制作的结婚纪念日视频很动人;甚至在Simon出柜后,他还疑惑“是哪个女朋友让他变弯”……这一切的一切,都出于他完美无缺的“成功”人生给他带来的思维定式:生活必将如“我”想的这样。
而和蔼可亲的副校长,即便他的办公室再“开放”(open door),即便他日日游荡于学生的人流之中试图增进了解,Simon不被注意的心思在貌似多元实则依然缺乏疏解渠道的环境之中也不会自动向他表达。
一起成长的好友与Simon的关系则更为复杂。
即便共同生活十余年,他们都无法看穿各自“心里的宇宙”(《大佛普拉斯》)。
反而是刚刚来到他们生活圈中的Abby,因为她自身生活经历的不稳定,因为她对Simon并没有十二年的既定印象,让Simon有更强的倾诉欲——这足以见得,童话一般宁静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了Simon多大的束缚。
为了维护自己的秘密,Simon甚至选择欺骗十多年的好友,甚至违心地捆绑或是出卖他们的人际关系。
这除了Simon最为直接的自我保护,是否也是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拒绝与反抗?
无论是Simon还是他的好友,他们都陷在了那种岁月静好的幻境之中,这恰恰突出了出柜的意义:它是带有意外冲撞性质的事件。
它使得Simon在人群中获得了新生,既与朋友达成更为紧密的联结,又进一步丰满自我的相对独立性。
影片的真实感就这样通过多面向的事件与人物构建了出来。
哪怕存在部分的符号化倾向,观众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转变,那是一种跨越年龄的对人的可能性的认同,一种跃入汪洋般开阔的“青春”力量。
走出“歌厅”的Simon影片中,Simon与朋友们排练鲍勃·福斯的《歌厅》舞蹈。
初看难免觉得:鲍勃·福斯诡谲而怪诞的《歌厅》与影片气质并不相符,而实际上《歌厅》的政治影射与Simon的生活状态却存在契合。
一方面,歌厅中的主人公内含市井生活中恣肆的生命力与纯粹的情感,鲍勃福斯在其中寄托了无限温情;但另一方面,歌厅是二战前夕德国中上层阶级醉生梦死的场所。
即便现实的世界中,纳粹党已经逐步扩张,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已被煽动得越燃越旺,歌厅里的人们也沉醉于幻梦中不愿醒来。
鲍勃福斯用极端庞杂的碎片式剪辑与丰富机位的镜头,将歌厅中流动的梦幻感与潜藏的悲剧感融合一体。
而Simon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衣食无忧的美式中产家庭,开明和善的校领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大可以继续过着柜中野兽的生活——毕竟这已足够完美,足够舒适。
然而细细想来,所有美满的设定并非不存在裂痕,比如:为什么一个如此多元文化的中学校园,在Simon之前出柜的男生却只有Ethan一人?
为什么如此高知的中产父母能够与孩子一起看成人的电影片段却对Simon一人的性取向长时未察觉?
这一切看似矛盾的情境就如此平淡地存在于影片之中,并毫不突兀地成为影片主人公试图突破的一部分。
恰恰是因为它们看上去不合逻辑,反而刺激我们从更深层去思索Simon迟迟没有出柜的原因:这真的不过是Simon自己的心理作用吗?
环境到底对Simon产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恰恰是因为这不符合观众想象中合理的剧作准轴,反而更贴近了生活光鲜外表下的重重困境。
轻歌曼舞却又暗藏裂隙的笔法就此缔造出了Simon所处的“歌厅”。
而“歌厅”之中的状态,既是青春的过程之一,又是青春选择突破的舒适场景。
“出柜”也因此过渡到了更为宽广的青春意义:它应该是对既定生活规范的冲击与突破,既是对外部力量的抵抗,又是自主的内化与成长。
它应该不断地追求生命的丰富延展,去向更多同样昂扬的人们敞开怀抱。
它走出社会规范的束缚,也走出狭窄的“自己”,走向多彩流动的真实。
最终,Simon走出“歌厅”,走出“柜子”,走向奔流的生命。
而 Love, Simon,绝对同志特征的“出柜”题材又进一步拓宽视野,成为献给一切蓬勃青春的灿烂诗篇。
文/寒枝雀静 4.21 初稿 4.23 修改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这是一个讲述普通高中生被迫出柜,但最后越过困难、皆大欢喜的故事。
或许圆满的结局会给有同样境遇的朋友们带来鼓舞与感动,但它就像一道撒满了味精的菜,美好,却是那么的刻意。
对于男主角与屏幕对面的Blue之间爱情的发生,无需多谈。
两人从未见面,却仅仅因为邮件的互动而爱上了对方,这种事情似乎并不常见,但结合人物处境而言,可谓合情合理。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双方拥有同样难以启齿的境遇,惺惺相惜,互相鼓励,这的确能够成为二人相爱的理由,可影片真正最大的问题,是导演并不知道如何推进这段感情。
当男主刚被迫出柜时,面临了方方面面的考验,这段的刻画令我对角色充满了同情,满怀希望男主角最后能收获尊重与认同;当男主重新振作,为了去寻找心中的Blue,他在学校的平台上发布公开消息,Blue果然赴约,双方最后走到了一起,可喜可贺。
当欢快的片尾曲奏起,我的脸上却必然写满了愕然:这真的是爱情吗?
判断有关特殊的人群的问题,我们总会在裹挟怜悯、慈爱、关怀等带有倾向性的思维色彩,对待这部影片,如果我们抛开所有“善良的偏见”,会发现男主角的行为其实称得上是不可理喻。
在男主因为性取向而蒙受巨大折磨时,Blue因为私人的立场没有发声,男主对于Blue的沉默表示理解,可当男主角收拾好心情,从阴影中走出时,却选择用公开的方式“鼓励”Blue站出来与他一同面对,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逼迫吗? 我们进一步探讨。
的确,男主角的公开邀请给予了自己“爱人”拒绝的权利,可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Blue选择了失约,那他究竟会面临怎样的心理负担?
所爱之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沦为一个巨大的笑话,一直以来鼓励与支持自己的那个他却因为自己的选择而不可避免的受到内外在的二次伤害。
当男主角在未来因此而受到各种歧视与嘲弄时,知晓对方真实身份的Blue究竟会承受多少惭愧与揪心?
换一个角度继续思考,男主角会不会是想以这种方式来继续鼓励Blue,让他对这个世界进一步袒露心声?
如果情节的设计是基于此论调,我认为非常不合理。
因为影片对于出柜,从头至尾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是:自主,自主选择出柜的场合、述说的对象、可以接受的时间。
可是男主角将这些本应该交给Blue自主决定的事项全部否定掉,强硬的丢下一份邀请函后扬长而去,这无异于将自己这段时间所受到的所有痛苦,以爱的名义让Blue彻彻底底亲身感受一次,这不是爱人应所为。
电影《完美陌生人》中,一位同性恋这么说道:“我不希望他受伤,我要保护他。
因为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就会为他挡下全世界的子弹。
”这部影片中的男主角,不但没有保护另一半,反而毫无愧怍地让对方承担起一份无中生有的心理折磨,爱情的表达绝不应该扭曲到这种地步。
影片一直营造出一种现代童话的基调:主角周围的善良之人,脸谱化严重的反派角色,有模有样的生活难题,完满幸福的最终结局。
因此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宣传片,一部倡导少数群体应该被认可、被接受的宣传片,而不是爱情片,里面根本没有爱情的模样。
爱慕是私密的情感,爱情是一个人或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不是一件值得摆在众人目光下的展示品,更不是一件为特殊群体谋取认同的武器。
男主角的署名邀请,引起众人看热闹般的围观,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公开逼婚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这只体现了对对方情感的不尊重与对私域边界的漠视。
我们再深入点思考。
一个特殊人群是不是真的能够依靠如此公开的方式来获得久违的认可与尊重?
同样在美国,在当年黑人社会地位开始提高时,政府决定采取“黑人学生获准进入白人学校”的方式来改变种族歧视的观念,可事实上,第一批走入新校园的“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苦难痛苦或许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改变传统的观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应该用此等粗暴、冲动、缺乏思考的方式。
LGBT人群,没有人有义务成为那个被爱人迫使出柜的孩子、那个踏入白人校园的学生、那个即将忍受“特殊”所带来的痛苦的人。
公之于众,那是革命的手段,无法收获平等,更无法收获爱情。
谢谢阅读。
二刷补充:Simon房间装潢真的太棒了 Simon家好大装修超棒还有妹妹每天做饭(消耗实验用的食材)他们家绝壁很有钱…里边很多台词和情节其实都特别幽默 发自内心地笑了很多配角都很可爱很真实很温暖,而且台词往往都直接把我逗笑Simon的心理活动特别戳心 感同身受 种种暗恋的情愫 “他会不会是blue” …就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啊!
zzzq梗就是要这样玩的没错哈哈哈哈哈哈哈以及,在北京的电影院看爱你西蒙,简直是有生之年系列…手动分割线——————————————看完这电影感触颇深。
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
首先谈谈我的小吐槽吧~我感觉这里边的故事简直太美好了,虽然不完美,可这简直要比现实中真正遭遇这样事情的人的境遇要好得太多太多了。
也有可能是国家不同,文化氛围以及对LGBT的接纳程度不同吧,不过我敢说现实中的美国高中也不会有这么理想这么美好到以至于让人羡慕得无以复加的故事的。
当然这是电影,描绘出这样美好的故事,有种浪漫与理想色彩,毕竟生活总是艰辛,也体现了我这样的人的美好追求嘛,对吧。
电影里的大部分人物,即便是路人,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对Simon很包容,完全没有那种对gay异己的感觉。
怎么说呢,就像在国内,比如我的学校,假如我被这样公开出柜了,或许不太可能是像电影里边那样的一个场景…朋友们都Normally say hi,甚至是投以友善的笑容(当然这是电影的手法啦~)没有人开那种无聊的基佬玩笑(那俩货就是电影剧情需要才塑造出来的“反派角色”,不过这是作为一种现实中存在的那种反同且恶心的直男直女癌的夸张化手法象征存在的),没有一大片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自己…当然电影里并不是Simon一出柜就氛围这么好…在故事中段Simon fucked up everything and went through a period that sucks.但这样的环境真的太美好了,美好到让我嫉妒…开明开放善解人意懂得尊重的家人,朋友,这不就是一个Gay最需要的一切吗?
他不需要什么,其实…仅仅只是需要身边人的支持和理解啊…然而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在现实中不知道有碍于多少因素而显得尤其地难…接下来谈谈那些直戳我内心的,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小细节吧。
首先是Simon的老爸在知道Simon是gay 之前对Simon开异性黄腔,还有Nick对Simon讲Abby咋样咋样魅力性感啊,Lyle问Simon是不是喜欢Abby这么hot的女孩所以才跟他做朋友,Simon的那种尴尬的心情我简直不能再理解了。
那种朋友们谈论着女孩的东西时自己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尴尬地笑(当然一般来讲是看不出来尴尬的)或者甚至随声附和时心里的感觉,简直不能再真实了。
这个共鸣真的非常强烈…强烈到我都有些心痛。
和同性好友毫无隔阂谈论自己喜欢的男生,这对gay 来说真的只是奢望 ,因为不同性取向在谈论性方面真的无法从内心上get到对方的点 我想这个大概生而为人 懂得都懂吧。
其次是Simon寻找Blue的历程。
撞见Bram和女孩亲热发现他原来是异性恋不是我要找的那个人的失望 还有后面的Lyle和Cal…那种一次次寻找 感觉好像找到同一类人了,从一开始接触搭话成功给人家留下好印象了耶高兴!
对方看起来也对我有好感的样子 报以微笑他竟然也很友好地回了一个哇好激动!
然而却一次次因为铁打的证据原来他是直男啊而失望透顶的感觉,对此的共鸣也实在是太强烈了。
以为A喜欢我然而虽然他是双性恋但我们注定不是一路人;男生之间的“小摩擦”“小游戏”让我误以为B对我有意思 等我接近他却发现他是个实打实的直男 我还欺骗自己沉浸在能和这位帅哥调情谈恋爱的幻想里 最终幻想破灭 还是接受了和他只能做朋友的事实 不然不断越界迟早连朋友都做不成 其实他人真的很好我真的很想和他继续做朋友;还有一众可疑的CDEF男生 也许只是我想太多吧,你们这么直男的人为什么我还会抱有你们是深柜的幻想呢哈哈哈…当我听见“那个女孩你看见了吗,太性感了”类似这样的话时 我和Simon的心情想法真的就完全一样啦…这样的细节描写简直不要太真实了 我想大多数的gay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尤其是在校园生活中 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就像异性恋会对喜欢的对象怀有ta也喜欢自己的幻想 gay也一样。
只不过电影里是用了以blue的邮件的线索细节来找可能的男生的方式,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啊。
中间看到Simon停车突然对Abby出柜时不知道为啥看哭了。
眼眶忽然地就湿润了。
也许是觉得,有这样的好朋友,可以面对她出柜但是她表现得没有吃惊没有讶异完全正常反应真的好幸福好奢侈。
虽然Simon最后说了选择对Abby说而不是Leah是觉得刚认识半年的Abby对他来讲,比Simon内心害怕改变了和认识13年的leah的关系要轻松的多…但这个瞬间就不知怎的打动了我,也许是我压抑太久,伪装太久的一种心酸吧。
还是那句话,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实在是太美好,太让我羡慕了。
那么好,善解人意又活泼可爱的家人朋友,简直是上辈子拯救了世界才能有的吧,但电影毕竟是电影,我觉得理想化一点,戏剧化一点,表达了人美好愿望与理想,也不失为一个好电影呀。
就像我喜欢la la land 一样,那样子浪漫的爱情(虽然以悲剧告终),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可谁又能说电影里的故事一定能出现在现实中呢?
更何况爱你西蒙里想表达的,其实不就是gay is gay,it is not a big deal 嘛,不需要什么“虽然你是同性恋但是我们还是会好好和你相处”这样刻意强调的“我们理解你”,还是那种很政治正确的支持,其实,只要身边的人能够仍然正常对待自己,不就足够了吗。
然而这“不就足够了吗”是一件多么,多么,多么奢侈的事情啊。
btw Love,Simon 看得我真的有一股想出柜的冲动哈哈哈哈…
“It doesn't seem fair that only gay people have to come out.”看完电影有人的感受是“我的父母和朋友决对不可能这么开明”,或者是另一个极端“都什么年代了,出个柜还扭扭捏捏”。
的确,出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看了别人无数的故事,轮到自己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男主无疑是比较幸运的那几个。
除了那两个欺负他的男同学,全世界都站在他这边。
爸爸那一段特别戳我,知道儿子是Gay后他最大的感触竟然是“为什么四年多了我都没发现,我真是个失败的父亲”。
现实往往不太可能这么美好,但这部电影提醒着我21世纪已经是个崭新的时代。
改变虽然缓慢,但从来没有停止。
这部电影的分级是PG-13,影厅里坐的一半多是放春假的高中生。
看到他们从大笑到流泪再i到欢呼鼓掌,我觉得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应该达到了吧。
我在一个十八线小城市里长大,LGBTQ是一个不在我认知里的话题。
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我的高中有个人出了柜,我会怎么看TA呢?
TA会被霸凌吗?
TA会被父母抓去电疗吗?
我不知道。
但要是高中时候的我看了这部电影,应该会过去给这个勇敢的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结局有点狗血套路,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甜就行了!
好想谈恋爱啊(//▽//)
还挺喜欢看同性题材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单身男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断背山》等都看了很多遍,看完很感动,但是也很憋屈,为啥同性题材的电影就不能基调欢快点,给个好结局呢?
这部《爱你,西蒙》就深得我心,为啥不能给我们的小gay们一个美好的结局呢?
同样是谈恋爱,同性恋就不能开开心心谈恋爱了吗?
非常佩服电影里Simon的勇气,他出柜很不容易(而且很丢人),可是他还是做到了!
给人往学校的公开论坛上发一句“我就是gay,Blue我要在某时某地等你来哦”,这要多大勇气!
男主宣布出柜这段话简直不能再认同。
“向世界宣布自己真正是个怎样的人本就很困难,因为万一这个世界不喜欢你怎么办?
所以我们都尽可能保守自己的秘密。
”哪怕对是最亲近的人,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毫无保留。
真希望自己也能拥有Simon一样的勇气,对世界坦然说出“哦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一个泪点很低的人,几乎每次一个人看电影我都会哭,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Blue把邮箱注销的时候,Simon和他爸妈谈话的时候,Simon在摩天轮上的时候,我都哭成傻子。
让你体会到同性恋的痛苦,但也让你体会到家人的爱和朋友的支持。
同性恋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并不能代表整个人,即使出柜了,我还是那个我。
All in all,可可爱爱又解压的电影,非常适合我这种喜爱大团圆结局的腐女。
虽然俗气,但是俗的可爱,虽然结局仓促,但也算是圆满。
Ps:男主眼袋好深,但是好帅!
————分界线——————在看完这电影以后的几天,我去小组里求相似的电影推荐,但是发现几乎没几个是类似的电影,我现在才体会到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让观众意识到,即使是同性恋也可以作为普普通通的校园青春恋爱片。
它有甜蜜,有焦灼,有迷茫,它的结局可以是美好的。
主人公的二三心事和我们差不多,主人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并不会因为他是同性恋就特殊。
它让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平等。
这部电影没有其他同志电影的露骨/痛苦/遗憾,它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它的俗气,它俗成一部普普通通的青春爱情电影,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此类电影!
本日记隶属于 2018 随影随行院线观影写作计划,计划详情请点击这里,所含文章列表,请点击这里。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若感兴趣,请私信--如果说去年的《伯德小姐》是一部现代美国女生视角的小品,那么《爱你,西蒙》就是现代美国男生青年的爱情宣言;只不过《爱》更为简单直接,它没有故乡情结,母女羁绊,没有“大城市”“小乡镇”的企图心对比。
它有的,就是直率的爱情故事,一个男同志高中生的爱情故事。
我们无法想象《伯德小姐》的发生地从萨克拉门托变成棕榈泉,但我们可以把西蒙变成皮特,变成杰瑞,变成身边的朋友,甚至代入自己。
如果说去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展现了八十年代南欧风情的男同故事,细腻地描绘了懵懂男生的憧憬与自我认同,那么《爱你,西蒙》就是2018年3月的北美自由派主流的同性青年爱情观。
主流并不是指数量上的绝对,也不是指意识形态上优势;主流是一种被青年人普遍接受的同性爱情观。
少了时代背景的限制,《爱》显得更为普通大众。
它真诚的以男青年学生身份,在大银幕上展现了同性爱情的另一维度:没有苦大仇深,没有环境的不解,没有悲惨的结局,没有艾滋的环绕,有的只是青春期恋爱(puppy love)的小事两三件。
但是,直率与真诚,并不等同于真实。
这部以十七岁高中生西蒙,通过网络和另一位代号为“蓝”的柜中男生邮件交流,而产生爱慕,最终更为清晰认识自己的爱情喜剧小品,充满了陈词滥调和一定的“政治正确”:古怪呆瓜的校长,大嗓门的黑人女老师,古灵精怪的妹妹,包容但却埋在鼓里的父母,两白两黑两男两女的友谊小团体…故事情节中的反转,结尾的恍然大悟,掐着时间高潮结尾的叙事节奏,都不甚新鲜。
但有着丰富电视剧经验的导演伯兰蒂,却把如此套路的背景和故事和盘托出,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巧合意图,甚至用片段自嘲的方式来告诉观众某些政治影射。
而这些陈词滥调,经由充满活力的学生说出,反而稀释了那些“做作”“讨巧”而变成了一种幽默的调剂。
比如在万圣节化妆派对上,就有着担心自己政治遗产被川普破坏的,穿着夏威夷衬衫带着花圈的退休版奥巴马;在面对爱情拷问时,西蒙(白人)对尼克(非裔美国人)直言所说的自己不喜欢艾比(非裔美国人)的原因不是因为她是黑人;在车上找寻《柠檬水》(碧昂斯)专辑但找不到…这种调剂和套路背景,没有令观众反感的原因,除了受众明确(自由派年轻人,LGBTQI+群体)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同性爱情套路上的翻新与突破。
最为直接的突破有在大荧幕上,以学生男同身份作为主人公背景的亲吻和爱情探索。
虽然同性题材,相比以往,已然有了大幅度的自由度和接受度,但是以学生背景,并且作为主人公直面探讨的还是极为少数。
这种程度上的突破,不亚于在《威尔和格蕾丝》中所说的“小荧幕男同绝对主角第一吻”。
当然,这并不是说《爱》是独一家,但是大面积商业院线直铺受众,并且跳脱了同志欺凌甚至被压迫的主题,绝对正常化最大限度缩压背景的学生视角,《爱》无疑做出了现在好莱坞的明确表态。
因为商业院线商业影片的背景,让它不得不考虑整个宣发时的市场影响和公司品牌。
更为关键的突破在于同性题材表达方式和表达维度的改变。
随着社会运动的发展,同性,尤其在欧美国家青少年眼中,不再被视为绝对的异类。
虽然描述同性运动和同性压抑的主题依然占据影视主流,但有越来越多的作品从“自我压抑”“环境压抑”的视角,变成了“自我正常化”“融入环境/环境接受的困境”;而《爱》则进一步跳过了身份认知的角度,变成了“出柜权力”的身份肯定。
简而言之,《爱》中的环境阻力和自我阻力是有的但是是被弱化的,它强调的是,作为同志,出柜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环境压力被出柜。
由于弱化了同性题材中最为关键的身份与环境冲突,于是如何展现权力的攫取就成了关键点。
这时,“陈词滥调”的背景设置(支持的家庭,友谊的坚固,高中爱情生活的锁杂)就成了最好的平台。
西蒙可以轻易地以电影开头的一段话跳过冲突的缔结,而去探讨出柜的另一面:父母会支持我,朋友会接受我,但是我不想让出柜改变我现在“普通,与你们一样的”生活,但是,我要一直拥有何时何地选择出柜的权力。
同性恋不再是桎梏,自我肯定不再是桎梏,环境也不再是桎梏,问题转移到了在包容的环境中,当出柜的直接结果不再是担忧时,我们又该如何出柜,是否还要出柜呢?
电影无疑给了正面的答案:出柜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看似简单的答案,却往往在影视作品中被忽略。
因为绝对多数的影片依然(当然,这类题材是必须且重要的)以负面的出发点去探索同性所面对的各类压力。
除此之外,在面对同性题材屡屡被提及的这不是同性故事,这是所有人的爱情故事一面:本片一部分肯定了这一做法,比如和“蓝”交流时的随时查邮件的小心思,措辞多次不知如何调整语言,生活细节似乎都是“蓝”的映射等等,都是标准的青春期恋爱表现,和性别无关;但影片同时进一步普通化全面化地把从爱情单一故事中拉出,放在现实的多维度世界中。
于是,爱情就像是高中生活的一个重要“注脚”,和友谊,舞台剧功课,等等串联在一起。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青年在爱情中审视自己,而是一个普通人在各种烦杂中找到清晰的爱情脉络。
而这一切,又要归功于那些陈词滥调的背景设置了。
对于普通观众,相对而言,他们不在乎陈词滥调的庸俗程度,他们喜欢配角的“刻板”所带来的哈哈一笑。
他们喜欢故事中的小心思。
这是个人在2018年院线看的观众最为投入热情的作品。
在电影结束的深情一吻中,场上不约地响起掌声。
而这种掌声在影片不同片段,多次出现。
而对于影评而言,他们也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直率与真诚,不得不承认导演毫不掩饰的陈词滥调是为了铺垫作品内核的必要表现。
于是,在影评人场,大家也纷纷给予好评。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厌烦陈词滥调的平庸,大家厌烦的是给陈词滥调套上各种噱头去掩盖自己的粗浅浅薄,而毫无创新意图。
(看完这部电影,心潮澎湃,一点闲言碎语的观感,不喜勿喷。
)要重点强调一点,LGBT人群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是绝对跟直人是不一样的。
在同志电影渐渐趋向去政治化的今天,这部Love, Simon也许会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因为它不但恰到好处的完成了所有青春片该做的事情,还让人看到了同志电影可以很商业的一面。
不夸张的说,这部洋溢着青春荷尔蒙气息的电影,代表着同志商业电影将会走上新的征程。
同志商业电影的启航之作?
影片交代的故事,是“男孩为出柜而挣扎”这样并不新鲜的话题,可它散发出的青春气息,与我们以往见过的所有热门青春片一模一样。
它并没有因为主人公是同志就变得苦闷,相反的,主人公Simon跟朋友们,就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肆无忌惮的玩耍,毫无顾忌的喝着iced coffe,会因为那些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而闹矛盾...可偏偏就是这些日常,才更让人感觉到这部电影的真切与可贵。
充斥全片的青春气息,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如果说电影就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那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很多LGBT人群(特别是华人界) 来说,绝对是一场让你想要长眠不醒的美梦。
在华人世界,面对传统的价值观,别说跟家里人出柜,就算只是跟朋友坦诚心扉都会有所顾忌,面对5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出柜这样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容存在的。
正因如此,在看罢这部电影之后,才更让人觉得它甜,觉得它梦幻。
这部电影就像一场美梦,它遥不可及,但又那么充满魔力。
我们内心无比的期待着,在有生之年,可以跟自己的家人坦诚相对。
当家人知道自己的同志性向以后,我们渴望妈妈即便眼泛泪光,也会与我们交心,而交心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妈妈还会继续用她的所有去爱我们;我们渴望爸爸会给我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告诉我们他依然以有我这样的孩子而骄傲。
我们更渴望的,是与自己心动的人,在嘉年华游乐园,月夜星空下的摩天轮上,轻轻一吻...
家人终究是家人,无论你性向是何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太过完美,就像一场永远无法企及的梦,可是我们又无比矛盾的想要徜徉在这梦里,长眠不醒。
最后赘一句,自打《夏日之王》就开始关注的Nick Robinson,看样子终于要红了...也该轮到他了。
小哥,你终于要红了
看完了真是觉得好无聊啊,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尬吹一波好片。
男主莫名其妙的交换几封邮件之后就至死不渝的爱上对方了吗?
这么几封邮件我觉得是可以和任何同在gay圈的人都能进行的正常交流呀,这样一来男主仿佛可以爱上任何一个gay。
况且跟爸爸的交流里也提到有gay间的facebook,Simon已经4年是gay了难道以前没有试图过跟别的gay交流吗?
非要好朋友告诉他一篇gay写的帖子然后他就跟发件人天雷勾地火了?
收写邮件的时候他也是表现的莫名在意,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就神魂颠倒?
美国这么开放的大环境下,大家对gay有这么恐惧吗?
男主怕被Martin告密做的是什么智障事啊?
他凭什么可以把朋友的生活弄的一团糟?
喜欢了他多年的异性好友也是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宽容……要是我爱了整个少年时代的异性是个gay …… 头秃头秃 不是因为他是gay,而是这么多年错付的心意,那么快就可以轻易放下吗……为了大团圆的结局剧情也是完全不讲道理啊……不过话说回来,整个剧情发展都不讲道理……后来男主勇敢的出了个柜上个摩天轮kiss大家就为他鼓掌了吗?
观众这么捧场的吗?
整个剧情的发展我都觉得好智障啊,能打零星的话我就这么做了另外让我感觉恶心的还有Martin,Walf House里让Abby喊的那几嗓子鸡汤真是让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Abby还觉得interesting ? Excuse me ? 总之,一切发展或是转变都很突兀反转也丝毫没什么逻辑,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Brandon是个gay不清醒的时候还能和女人kiss,看来也没有那么坚定是gay吧?
最后突然跳出来说我就是Bleu OK fine,导演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整部剧仿佛就是男主自己不知道为啥莫名4年才出轨,出柜的契机是莫名一个Blue 男主对Blue莫名的爱,男主的朋友莫名的宽容,男主的家人超级无敌好。
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外界对我没什么压力是我自己不愿意出柜,出柜了之后一切都没有改变,世界都是如此美好。
Ok fine Très bien.....最后,感谢陪我看的室友,陪我看的时候是第二遍看了,这种片子还能陪我看一遍,着实室友情深了
虽说是LGBT登上大厂商业领域的第一步里程碑 虽说出柜对于每个人都是艰难的 但还是觉得有钱白人小孩的出柜故事拍出来就是用来气人的 气那些万千在苦痛中挣扎的人
在这个没有爱情喜剧的年代,不招人烦的校园爱情戏也是好的。其实笔友的真实身份并不重要啊,重要的是谁是那个风趣幽默又能get你的梗的人
所有都挺好的,唯独摩天轮亲吻桥段必须掐掉!!I'm straight。
不如把Dear Evan Hansen看一百遍。不过感人的是,散场的时候,看见有家长是带着家里小朋友们来看的
天了噜 这片子既不搞笑表演也不自然,整体肉麻到看不下去,谁写几个邮件就能fallen in love,卡斯也不能更加政治正确,这么cringeworthy的电影是怎么被刷到8分的
青梅注定是败犬啊0 0主角对朋友做的事情有点过分了
what the heck is this
这部片子拍得太四平八稳了。
有Jennifer Garner和Josh Duhamel当父母太棒了吧!
感觉整个创作团队都没什么个性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题材的影片,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商业青春片。和任何一个美式商业青春片套路上没有区别,经历坎坷重重终觅得真爱,淡化其同性爱情的特殊色彩。没有负面挣扎,也没有安利说教,让男主的一封封信和旁白见证成长。
看完的第一反应是好假。学妹说这是一部拍给LGBT身边人看并教会家人朋友与学校如何正确面对出柜的教学片,想看更多男主内心的纠葛,却用被出柜一笔带过@regalunionsquare
可爱极了。非常开心LGBT的题材去边缘化可以成为大势所趋,撇开同性元素作为校园片来说也很优秀了。Elio是诗意,Simon是青春。
还行,败给了结尾。做为一部出柜电影,前期都还很不错。但最后Blue的演技太拙劣,看不出他爱他。如果结尾在「hey,wait」这样一句画外音,大家都期待都表情然后结束,让观众无限遐想,绝对比现在的结尾强。另,爸爸和所有家长强行忏悔有点too much。
既然有同志交友软件为啥还要邮件交友还不互发照片??情节故意设计而不自然的地方太多,不过可以原谅,就当是同志主流商业片的初级阶段吧。结尾不揭谜底会更好,只要交代有人来然后露个下半身就够了。即便社会如此开放,对于同志来说,出柜还是件大事。啥时候能随便一出不需纠结那才是走到头了。
重色轻友的逻辑竟然能让朋友们理解主角操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我无法理解。
一个只有白人和黑人存在、而且黑人都性感迷人白人都无比卢瑟的奇妙宇宙。
在《灾难艺术家》出来时我就说过了,向这个世界展示真实的自我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LGBT片终于进入mainstream而不用遮遮掩掩走文艺片路子 太感动太激动了。男主casting完美 那种纯真自然的感觉好喜欢!最美好的是first love 心动爱恋 无论同性异性。最出戏的是爸妈。
政治正确啊,男主朋友宽容,爹妈讲理(尤其大直男老爹表白仍然疼爱儿子的时候超感动),余下的部分大多是套路,夹点狗血,小许悬念。相比之下《SKAM》更好看更感人,所表现的小受在出柜前的压抑和幼稚以及走出阴霾的转变更到位(自然他的友人圈也更感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