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极深,对于人的一生也经常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小时候从来不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会养成自信且有同理心的性格,而经常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以后不是性格过于张扬就是自尊心太强,所谓的原生家庭影响其实也不无道理。
电影《向阳的日子》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文艺片,因为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能给人以暖意洋洋的感受,整部电影表现出的深厚父子情成功做到了用平实和真诚打动人心。
以死亡为影片开场让电影有了关于生死的思考。
抚养小张向阳多年的奶奶去世,擅长作画的父亲张恒远为奶奶的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成为一幅“彩色”遗照,还特立独行的穿上黑色西装,在白色孝衣的送葬队伍中异常扎眼,遭到不少亲戚的埋怨,但也用这种颇有创新性的方式冲淡了张向阳对于死亡的恐惧感。
和奶奶的生活关系,来自父亲的再婚,因为张向阳的母亲很早就去世,再婚的张恒远要承担养育另外两个孩子的重担,便由自己母亲抚养张向阳,而母亲这一走,抚养张向阳的责任自然又返回到张恒远这里。
为了“破冰”,张恒远在家中一隅的墙壁上画上大朵大朵的向阳花整个房间都溢满了洋洋洒洒的暖意,也让一开始还有些拘谨的张向阳眼前一亮。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张恒远可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擅长画画并且热爱画画、不怎么种地反倒去城里奔波、天性浪漫有想象力、随便什么小东西都能玩出花样儿来……这些在其他村里人看来,都是些典型的花里胡哨不能顶饭吃的玩艺儿,这种“自由且无用”的理想追求,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张向阳。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导演张罗平之所以创造出张恒远这个比较理想化的人物,也是在为“捍卫童年”的理念发声:不曾真正拥有一个无忧无虑快乐童年的小孩子,实在是有点太委屈太可怜。
对于父子之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父爱如山、深沉沉默这种形容词,而《向阳的日子》却让观众看到了张恒远和张向阳之间明媚的、敞开的父子情,父亲的爱像一双手推开张向阳紧闭的心门,让阳光温温柔柔地洒进来。
影片以一场死亡开始,以父子之间的磨合过度,然后,以另一场死亡为结束,但此时,张向阳再无对死亡的恐惧,他已经接过父亲传承下来的理想情怀,足以让他度过即将失去阳光的这段日子,
《向阳的日子》最令人感动的应该就是非常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画面。
多年来始终从事专业摄影师的张罗平,在拍摄电影时对于画面的和谐与美感同样相当重视。
灿黄的向阳花、大片金色麦田、衣带飘飘色彩鲜艳的稻草人、波平如镜的清澈湖面,田野,长路,皆是画面……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场景和意向,都包含着导演张罗平的独具匠心,在极致的美中徜徉,“向阳的日子”变成观影者对自己童年的一次回望。
电影随导演,台词不多但是通过导演多年的摄影方面的技巧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地淋漓精致。
第一,采景地点就是目前居住在聒噪城市人们心之所向往的地方;第二,电影原本就由一帧帧图片而组成,而我确能从电影中看出了一种由一张张图片组成的一个很动容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第三,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太巧妙了,特别是后妈慧娟开始接受向阳的几个片段,细微而感人。
但是我还是有一点是有困惑的,也是我个人看法,因为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这是一个父爱的电影,我只能说是部亲情的片子,这里的父亲,不可否认对于向阳来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也是一个偏私的父亲,在向阳的问题上处理得也非常好,每每父亲在对向阳好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另两个小孩是怎样想的,如果在现实中这样的家庭,估计另两个小孩是完全坐不住的,虽有共鸣的点但是不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讲座宣传海报
影片放映过程中
映后刘靓老师(左)及张罗平导演(中)的访谈环节导演介绍:张罗平,美术专业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毕业,2001年成为职业摄影师,开始了⾃已永⽆⽌尽的影像追求之路。
多次为国内顶级时尚杂志拍摄⼤片,与众多明星合作拍摄,作品风格极具特⾊。
2018年10月19日,执导的电影《向阳的日子》上映。
获奖情况:奥本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儿童故事片 、印度Jagran电影节闭幕式影片、孟加拉达卡国际电影节亚洲竞赛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提名。
注:笔记为关键词,仅有少量原话,其余为我本人编写。
本文不具有专业性质,仅供参考。
┈┄┄正文┈┄┄ 在视觉方面,刘靓老师注意到了很多画面具有油画的风格。
金黄的原野、湛蓝的天空、灰白的羊群,配上十分舒服的构图,看了让人有一股写生的冲动。
这也许与张罗平导演美术专业出生有关。
同时,片中对农村风貌的呈现,少了贫穷破败的景象,而多了山水田园的意境。
中国的农村,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比片中所呈现的落后得多。
对此,张导的解释是:“既然其他导演都比较写实,那我就负责农村美的部分吧。
”他平时的习惯就是只注意事物美好的部分,所以电影里也想展现美好。
此外,张导还谈到说,他曾经把一幅很满意的油画作品给朋友欣赏,事后马上给自己的作品泼了墨。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朋友能记住那张画所展现的美,而这也是他在《向阳的日子》里设置父亲最终死亡的原因。
声音方面,刘靓老师称赞影片的音响十分用心――诸如打雷时是现有闪电后有雷声的细节也被照顾到了――并且音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对此,张导说自己对声音其实比对画面更敏感,接着谦虚地称影片还是有许多不如意的音响处理。
张罗平
刘靓(左)
现场合影 到了观众互动环节,在场的观众踊跃提问,张罗平导演也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以下为一些(不完整)本人记录的问答内容。
(根据关键词整理补充) Q:听说您曾经是摄影师,后来毅然辞职成为了导演。
我想请问您对“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的看法。
A: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做都还没做的事情给吓到了。
“现在是春天,不应该冬眠”,大胆地选择自己的方向吧,其实能做好的。
Q: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跑回家时画面突然变红,有猫出现;接着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躺在干旱的土地上。
请问这两个镜头是什么意思?
A:这有点带浪漫魔幻主义的色彩,你看,向阳是担心父亲会出事的嘛,然后那个画面就是向阳做的梦,他其实已经回家了。
然后猫是要吃鱼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父亲在影片里炸了好多次鱼,是不是有点破坏生态平衡了呢?
所以龙王爷要惩罚他们,就让天地烧灼,土地就会干旱。
Q:影片中父亲死了,是不是向阳因此就会绝望了呢?
A:父亲虽然死了,并且没能盖成新房子,但是房子已经在向阳心里盖起来了。
你说是心里有了新房重要,还是实际盖了新房重要?
Q:为什么片中人物不说方言,而是说普通话?
A:演员都学方言会比较难,而且当年有一个南下的打工潮嘛。
还有一个是我喜欢展现美好。
Q:父亲死了以后,向阳的反应不应该是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吗?
为什么不追着父亲的尸体再多看他一眼?
A:其实向阳当时应该是懵圈的,一下子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哭反而不自然了。
然后向阳其实对于家里其他的亲人,都不如对父亲那么亲近,所以他要找一个安全的无人的角落去梳理情绪。
Q:请问这部片子拍摄花了多久?
中途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花了38天;有困难也忘记了,只记得美好的部分。
Q:影片里有很多的景深镜头,请问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A:你有点过度解读了。
感觉这么拍好看,所以我就拍了。
拍片子要感性一点。
Q:我注意到影片里有一个色调由明到暗的变化,请问是表达了什么?
A:就像是一天一样,由亮到黑,这反映了向阳的心情。
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归为白与黑,就像太极八卦图一样,向阳的世界是黑里一点白,所以白才显得额外珍贵。
Q:请问影片里的一些具有较强对比的调色效果,和您学过的油画有关吗?
A:其实这些色彩自然界里就有的。
这样一家人就住在这么美的地方,颇有一种诗与远方的情怀在里头。
(部分资料来源:搜狗词条、微信公众号狮山电影馆)
导演是摄影师出身,每个画面构思都很美!
从片子看不出来取材地是在内蒙古,画面很辽阔!
因为小演员的家乡就在这儿。
扮演父子的演员表达也算到位,从故事框架来说,真的撑不起来剧情。
总体又很割裂,在最幸福的时候,也要时刻担心害怕失去。
有些隐喻就靠观众猜,悲剧比喜剧深刻,但表达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应该在选择在父亲节公映,毕竟《向阳的日子》讲述的是不一样的父子之情,电影描述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却有着难言的情感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描写父子情的电影不胜枚举,但本片的特殊之处在于时代的质感下,那质朴的情感,最动人的父子之情,绝非跌宕起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是在最快乐的日子里,有你陪伴。
这样的情感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本片的导演张罗平乃是圈内著名摄影师,跟多位明星有过合作,并且荣获2010-2011年影像先锋年度人物。
张罗平充满艺术气息和质感的摄影风格,也决定了这部《向阳的日子》的主题特色,电影全片在内蒙古拍摄,广袤的美景中,极具考究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对比与静谧的冷暖色调搭配,造就无与伦比的美感,以景写情,点缀在美丽画面之下的,就是淡淡的情感。
看过张导摄影作品的朋友都会发现,《向阳的日子》的叙事风格与其摄影作品很像。
极具美感的镜头语言和独辟蹊径的视角,构成了张罗平作品非常静谧且随性的风格,就像一位诗人一样,我觉得这位导演真是多才,又是摄影师又是导演和编剧,当然一定会成为一位诗人的。
而关于这部《向阳的日子》,大概这部可以解构拉片的电影实际上根本不需要一篇纯正的影评,可解构的地方太多了。
索性就像这部电影的风格一样,如随性的诗人那样,想到什么说到什么。
如此风格化的作品,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品味。
其实作为一部亲情电影,以吴超、王力可为首的几位主演之外,本片其余大部分角色都是非职业演员,气质清新,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这样格调清新的文艺作品或许不是他们的菜,让这部《向阳的日子》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但恰恰是这样,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
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
风景寄情,两代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电影的主题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张向阳1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张恒远再婚,向阳跟着奶奶在大伯家长大。
向阳10岁的时候,奶奶去世,张向阳不得不回到新家。
面对与自己生疏淡漠的儿子,张恒远感到非常歉疚,主动亲近向阳,花更多时间陪伴向阳,父子间的奇葩相处笑料不断,向阳也渐渐接受了这个像大孩子一样特立独行的奇葩父亲。
故事主线就是父子俩相处的日子,儿子的调皮的情节,父亲与孩子在一起也变成老顽童,就是这样简单。
但简单的故事中信息量却很大,因为在电影的主线故事中,有着隐藏线索,表面上勾勒出一段段家庭絮语,实际上映射的是亲情。
儿子向阳疏离亲情,回到父亲身边,在新的“家庭”中面对继母和新弟弟妹妹,他表现出的叛逆也不言而喻。
而作为父亲,对儿子百般呵护,甚至儿子偷了自己的钱之后还不得不包庇。
实纵观全片,父子二人之间的纠葛一直在各种充满戏剧性元素的过度中展开,导致情节有些破碎化。
好的地方在于电影的主题,很深刻。
你得承认,如果这世界上对于亲情的最好表现,那就一定是陪伴。
电影讲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父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父亲对儿子亲情的补偿,也是父子之情最好的宣泄,这些内容一点一滳渗透在影片每一个精美的画面里,唯有亲情才最为熟悉,是打通全年龄级观众的通用语言。。
虽然这些生活化的片段相对比较常规,但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爱情的可贵。
张罗平在这部电影里,大量片段化的情节堆砌,以及时空之间的交错和疏离,让本片也成为一部作者电影,风格自成一派,其中甚至能看到塔可夫斯基的影子,但魔幻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在每个人的笔下都会幻化出不同的风格,就像儿子最后去寻找父亲那样,其背后悲怆的人物命运却被导演以极其温存的诗意风格完成。
《向阳的日子》终究还是一部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电影隐忍的情感刻画,用一起陪伴,一起走过的开心时光,来衬托亲情。
毕竟,情感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文:田金双
很多年前,和独立民谣歌手马条相识。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他家喝酒,酒兴正酣,马条半醉,抱着吉他即兴弹唱起《阳光中的向日葵》。
听这首歌时,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
在这首民谣中,我听出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更多是一种真实的表达,没有悲伤。
看张罗平导演这部《向阳的日子》亦是如此。
在张罗平这部处女作中,我们体验到一种真实的情绪,无力自拨。
这种情绪,随着不急不缓的剧情和画面推进,达到一定极致。
这就是由职业摄影师转型为导演的张罗平其人真实的情绪表达。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过去,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相比民谣歌手马条的诗意吟唱,张罗平这部《向阳的日子》中的向日葵更多有关亲情的精神隐喻。
张恒远本是一个街巷中谋生的画匠,母亲去世后,留下了小向阳。
张恒远给母亲画了一幅彩色肖像,作为遗照。
然后他平静地对儿子向阳说“奶奶这回终于有彩照了”。
看,这是一个有趣的人吧,无奈但不甘,更多激情和浪漫气质,对生活,不妥协。
在他面前,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小向阳的到来,对二婚的张恒远夫妻来说可谓一个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张恒远和妻子婚后又生了两个孩子,张妻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小向阳相处,没有任何血缘的两个人纷争势不可免。
这是现实,无法回避。
而张恒远领小向阳回到新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子画了一幅大大的向阳花,向日葵爬满整个整面。
金黄中洋溢着生命的光芒。
那些怒放的花朵,就像要涌出墙面一样,让向阳感到一种全新的体验,新鲜而释然。
这就是生活,热爱气息满怀。
这部诠释“爱与陪伴”的电影中,处处都是张罗平导演的美学痕迹。
这种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田壮壮早期作品的风格,却又全然不同。
你到过梵高那部《向日葵》吧,更多忧伤和不甘,而之张罗平作品的向日葵,更多诗意绽放。
相比他片,张罗平这部《向日的日子》中更多温暖的色调和魔幻的味道。
你见过会说话的鱼吗?
你见过画笔勾抹出来的印章吗?
科天,轻风拂过草面,父子两人静静地坐在那儿,大片的金黄金掠过镜头,茫茫的草野,就像一幅温宛的油画,父子在草地上嬉闹、作画,其乐融融。
这是最美好的童话,温馨惬意。
虽然随着剧情的推进,很容易逝去,但情绪仍在空气中弥漫,意尤未尽,意味伸长。
该片中,张恒远和小向阳最开始的关系是疏离的,两人一起亲密互动,从满墙的向日葵到儿子学画画,从学骑自行车到一起抓鱼,亲情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父子紧紧牵在一起。
似乎在该片中,创作者张罗平总是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最好的爱不是守望,而是陪伴。
尽管,将来的我们,天各一方,生死两端,亲情亦不会随着时光消失。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处处闪耀着爱的光芒。
所以,没有亲人的日子,再苦最再的日子,我们的世界里全是孤独,也不应该忧伤。
之于人生,甘苦并存,悲欣交集,大爱如斯,人生亦是如此啊!
《向阳的日子》,是一段回想起来会疼痛但绝不灰暗的温存记忆。
影片整体的调性是温暖的,色彩是明艳的。
美术没得挑,调色、打光、构图,无不精彩。
观影过程中我会醉心于孩子在爸爸喷漆的向日葵背景墙下沉思时明暗相间的极致光影,也会赞叹这对父子穿梭于灿烂农田时唯美的构图和欢快热烈的色彩。
但时尚摄影出身的张罗平导演在他的这部长片处女作里呈现的绝不止是他美学上的造诣,更有他哲学上的坚持。
失去,得到,再失去。
首尾呼应的故事中,中国特色的野生父子情被书写,一个男孩的成长轨迹被雕琢。
一对缺乏感情基础的父子,在父亲独到的相处方式下,建立起奇妙的甚至更牢靠的父子情。
于是当情感出现反哺时,剧情变得有趣而揪心。
如果不曾得到,他如何学会给予?
而人生又怎么会只有得到,没有失去?
有朋友笑着和我说,这是部彩色版《八月》。
但很明显的是,和《八月》不同,《向阳的日子》在朴实自然的生活质感中多了些艺术升华的设计感。
尽管你可能批评这是不够纯粹的表现,我却特别能理解导演在这方面的坚持,现实与艺术加工之间的平衡度是每个导演真正的特色,它是用来区分导演个人特质的属性,而不是用来评判作品优劣的属性。
毕竟张罗平导演赋予爸爸张恒远的特点就是:拥有超出环境超出年代的生活情趣和不动声色的艺术追求。
他去做喷漆工,源于对美的热爱,而非仅仅为了生存。
所以在身边人的眼中,他是个个色的人,他要为老人的遗像涂上色彩,他要在墙上给儿子作画,他还会去吹奏和那个小山村似乎格格不入的乐器埙。
他心中有爱,无论是死去的前妻还是现任妻子他都尽力去爱,甚至是被外人认为一无是处的小舅他也格外照顾。
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个脚踏实地的人,潜藏的艺术理想并没让他成为一个空想主义者,从头至尾他都在尽力的挣钱养家,履行为人夫和为人父的责任。
所以,他很懂得怎么去征服这个与自己并不亲甚至不会叫自己“爸爸”的儿子,不是简单粗暴的驯服或纯粹用物质去诱导,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去悉心相处。
吴超的演绎恰到好处,很生活,很舒服。
而王力可的继母角色内心层次也很复杂,一方面她爱这个男人,一方面她也有初为继母碰上顽劣少年的无奈,其实很难用好或不好去形容她对待向阳的态度,而且这个态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从表面和气都做不到,到爱屋及乌逐渐适应释放出一些母爱光辉,再到最终终究不是自己的孩子的深层反应,或许因为剪辑的原因剧情方面这些转折还略显生硬,但演员传递的感觉却特别精准。
而电影的核心视角依然是孩子,他的成长是从缺乏对爱的信任和感知,到逐渐感受到爱,再到慢慢作出爱的回应,这个过程是具体的,令人感动的。
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可以说完全不输大人,没有杂念的表演,即便稚拙也会充满真实的力量。
看到结尾他在稻草堆里逐渐蜷缩成一团,这个可能程式化的动作被他表现得非常自然,不由得暗自赞叹。
三位主演的表演让我有很强的确信感。
不无私心的还要提一下片中我很喜欢的另外一个角色——小舅,吕聿来一开始的造型让我有点儿迟疑,真的是他吗?
但逐渐地,依然纯净的少年感,依然软糯的美好音色让我确信是他。
小舅这个角色为向阳认识他父亲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的天真让他一事无成,却也让他保留了最可贵的真实。
他之于向阳亦长辈亦朋友,是片中很机动的一个人物形象,串联起了向阳和他父亲生母的故事,也适时的打破节奏,活跃了气氛。
总的来说,张罗平做到了用影像表达情绪,用叙事树立人物,展现成长。
这是部视觉和心灵都让人享受的作品,不能说很完美,但成熟得不像是处女作。
影片中的画面很美。
尤其是田园风光,每一帧都可以铺在你的电脑桌面上。
影片中一贯的拍摄手法完全符合韩国偶像剧的气质。
但是此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并非是一部唯美的韩式爱情故事。
导演用接地气的写实镜头诉说着日常。
小屁孩们调皮捣蛋,家中的女主人整天絮叨。
这琐碎的一切被抠像后,叠在桌面式的田园风景画上,似乎有些不搭调。
影片中,父子抢厕所的一场戏,透出浓浓的烟火气,被叠加在矫正过颜色,毫无杂质的风景上后,似乎有种在五星级豪华酒店里撸串的味道。
不知是体会到了奢华的享受,还是生活的真实。
如果能让生活中的斑驳与凌乱更多的投射到故事中去,也许更能符合整部影片所述故事的气质。
故事更多的是以向阳小朋友的经历和视角展开的。
田园生活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方式。
恬静,舒服,天高地阔,云淡风清。
如果不是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张向阳的生活也许如你、我一般普通到无法引起注意。
影片开头干净利落的交代了家庭变故给向阳带来的巨大影响。
而这些在一个十来岁少年的心中无疑是敏感而不愿触碰的。
他用世俗与大人们不能接受的方式来逃避,反抗,从而试图抹平心中的伤口。
而那个有着大男孩气质的爸爸就成了向阳灰暗生活中的一点色彩。
导演对于父子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的描写和渲染十分到位。
成功的让观众被影片中散发的浓浓的父子之间真实、细腻、绵长的感情所感染。
影片行之后期,父子分离后,向阳的焦虑,不安以及由此而闯下的一系列祸,把父子之间的无法割舍的情感渲染推向高处,并由此带领着观众直接站在宇宙中心祈祷父亲回归、呼唤爱,这也符合观众心理要求。
而如果就此结束,故事难免走向乏味与俗套。
结尾,向阳的爸爸并没有如观众希望的那样回到向阳的身边。
向阳没有表情的表情和蜷缩在草堆上的身体,强烈的透露出绝望的气息。
影片就此结束,没有交代向阳今后的生活如何。
影片最后的绝望情绪和之前的父子之情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被放大后毫不留情的终止在结尾处,导致我心中压抑、闭塞的情绪无法宣泄,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难道导演最后只是想通过一个少年表达绝望,以及绝望后的苦难?
影片最后,一朵向日葵也许给出了答案。
向阳花,向着阳光就能生长。
这才是鲜活、顽强的生命教给我们的意义。
也许生活中的所谓苦难是让花朵向着阳光肆意绽放的动力。
我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导演说故事的本领很差。
导演的想法是:不需要太大的故事框架,仅仅是一些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电影。
并无异议,但是关于日常小电影的一些操作也可以多参考一点别人的剪辑。
就我观影三天后仍然觉得很是不对的几个点来说吧:①三块钱。
他爸爸发现三块钱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冲进来就问谁拿我钱了!!!
我们从影片知道、背景钱的衡量是1毛2可以买块肉,但是和三块钱相比,在裤子里面还有另外好几张更大额的纸币这样,是不是可以有个镜头说的是他爸爸在花钱的时候想到他好像还有三块钱的巨款遗丢。
(同时我认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1毛2也可以买块这么大一坨肉的时候,怎么起码也要5毛以上啊...这一点,由于影片也没有交代到更具体的年代背景,观众很缺乏代入感。
)②鞋子。
爸爸给儿子买了鞋之后,儿子马上练自行车是穿的新鞋,但是后来跟儿子爬上楼顶那一个镜头他穿的旧鞋。
在后来很长日子里他穿的也还是旧鞋,直到他坐上离家的车,才舍得换上新鞋找爸爸。
1是我认为说明儿子的鞋子其实没旧到导演用背景音乐这么悲怆的镜头去描写“儿子你好苦啊你的鞋这么旧了竟然还在穿”好像另外两个孩子的鞋很了不起只有他受欺负没鞋穿一样的一些观感展现。
2他儿子在车上穿上新鞋的时候、鞋新的痕迹太大,鞋底没有任何的泥垢,道具完全没用过,没有时间的痕迹、太新了,而且还是特写。
这是真的在表明儿子真的很舍不得穿吗?
还是洗得很干净?
然而很宝贝的镜头或者勤洗的镜头都没有,还很新的话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了。
3他都没穿过拖鞋出境、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鞋放外面呢..........③鱼。
鱼那段拍得不明就里、猫的出现、干涸的场景、迷雾的场景、还有鱼对他说“放了我吧。
” 都给观众造成很大的错觉。
那几段场景构图是好看、然而实际对剧情对整体构造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涸的场景既不是要表明吃了鱼之后地方会干旱的预言、猫的出现也对鱼没有任何伤害。
这一多出来的部分除了让我单纯很难受以外、对画面的美一点也欣赏不起来。
(好像还有另外的场景说明、然而我也忘记了) 我觉得从这段之后的剩余片段很大程度上是评分不能再高的原因了。
那场雨本身很大,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很大、足以支持塌方于是想要造新房的剧情推展。
并且以前也不是没炸过鱼没捞到过这么大的没吃过、但是只有这次抓了这条、然后吃的时候给特写显得是很稀有的丰盛晚餐。
所以这条鱼是不是可以去暗喻一些什么东西,所以才塌方啊怎么样的。
或者爸爸很多次侥幸没死、跟“龙王爷”的关系设定已经建立起来了、如果把那天抓到的鱼就是神仙来设定的话会怎么样呢、后来观众期待的爸爸/儿子其中一人出事的场景没出现..也不是说非得按照观众的想法,要的就是出乎意外的效果嘛是不是?
我们可以理解导演觉得日常不就这点破事、死不了的还没到死的时候的想法,那么最结尾他爸爸死的时候能不能给个死的缘因...能不能去考查一下一般在矿场会因为什么死掉然后再给个镜头交代...比如跌落啊比如啥的.....④最后那几块钱的交代。
他后妈叫某叔叔去学校跟老师说了什么、老师是不是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有个表态。
他后妈在他爸走了之后对他也挺好的,但是这件事情上她不维护⑤他爸爸、身为三娃爸应有的操作。
他也会去找工作的时候说:“家里娃多、想多挣点。
”但是他对也是自己生的其他两个孩子缺乏一些表面关注,完全是一点交流都没有,不要因为主角光环太大就缺少对另外两个小孩子的戏份关注啊,这个父亲形象并不鲜明。
他死了我最后一点都不惋惜。
并且也可以看见其实另外两个小孩也是知道这个偏爱现象的、他哥哥去偷钱可以说是一种报复心态。
他后妈最后对他也挺包容、怎么就不能大家都包容一点。
要不就一狠狠到底,塑造一个毒后妈形象之类的。
唉总之看得我简直是不明白一些前因后果、大家的关系相互没有很大的联系,想好时好、不喜便坏。
⑥孩子离家出走之后后妈没想过去找吗?
这一部分是转拍儿子的公路片吗??
⑦自行车坏掉那个笑点卡得有一点奇怪 。
⑧前妻死因我竟然是在剧情梗概中知道的。
啊?
片中有写吗?
⑨中间那段两人关系紧密玩耍的镜头很像菊次郎的夏天,其实还蛮好玩。
但导演BGM操纵能力不行...更多的已忘记or下次有空查看盲写的笔记本再来补充。
就摄影来说、导演确实未来可期、请前期准备再充足一点。
希望加油。
片尾曲一定要听完,那是一位父亲从天堂给儿子回的信:你小时候的委屈,爸爸都知道。
然后,你才能体会,《向阳的日子》这部电影是一个叫“向阳”的孩子,拍给父亲看的思念和想象:是不是当初我不觉得委屈,爸爸就不会死了?
我从没有当面叫过他“爸爸”。
我一直叫他的名字,张恒远。
那是一个人民币最大面值,还是十元的年代。
那是一个1982年的电影《少林寺》刚刚在县城电影院里放映的年代。
那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2个鸡蛋掉地上,都恨不得打死人的年代。
而我所有委屈的起点,是我父亲张恒远对我母亲执着、热烈的爱。
我母亲在我还只会哇哇大哭的时候,就死了。
而我,被父亲扔给奶奶抚养,他又有了新的爱,新的家庭,新的儿子。
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奶奶也死了。
我不得不跟父亲和他的家庭一起生活,他们住有瓦的大屋,我住草房;他们是一家人,我是一个人;我每收到一份来自父亲的礼物,或者关怀,都意味着我刚刚闯了一次祸,我受了委屈,他给点补偿。
我委屈到离家出走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当众承认,张恒远,他是我爸。
而这一次,我的爸爸,张恒远,再也不会答应我一声了。
他死了。
死于,矿难。
死前的梦想,是给全家盖一座二层小楼,把我从画满向日葵的漏雨草屋,搬进永远向阳的楼房。
【备注】片尾曲:孩子不要悲伤演唱:莫西子诗作词:肖枫作曲:Yun Xie-Loussignian
故事节奏卡的不太好,服装时代感不强,有那么一会儿让我有穿越的幻觉,搞不清是现在的还是以前农村的事儿,爆爆米花的时代离我们得有二三十年了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绪化处理方式展现,关于处理孩子的错误方式和探究原因,当孩子失去可以依靠的亲人的巨大无措这些画面的呈现让我觉得是这个影片的重点
嵩哥推荐的,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
梦幻
《向阳的日子》是一部令人牵肠挂肚的片子。一个从小就没了母亲,父亲又找了一个后妈,也算是还在幸福的童年中成长的孩子。因为父亲想给家里盖一个小楼放下自己技术含量很高的画匠话,非要到煤矿去打工,结果撒手人寰。令人唏嘘不已。
摄影并不等于电影。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讲故事。即使导演有着很漂亮的长发,但是电影的“梦”并不能替代一种深刻性。至于那段“魔幻”,照他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总是差了点什么。
画面很美,导演的想法确实蛮多的,这么年轻也不容易,就像看看电视剧一样
童年,向阳的记忆
这是部乡村电影,拍摄的乡村自然堪称美轮美奂。故事叙述的情节曲折坎坷,也许就像导演所言,希望能够破茧而出。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就如同向阳的花朵,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就会茁壮成长。
这么美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是正常的。演员、摄影、配乐、服化甚至一些转场镜头都很优秀。有很多大片的影子。并不是为了拍乡村而乡村,而是很窄的题材和背景下在淳朴、自然与匮乏中点滴升华。不是以头抢地、万马齐喑、旁征博引、刻意的模仿称之为“像”的就是好电影,很多人刻意在“演”上,却忽略了美的本身,就如玉兰清秀典雅,苔花虽小也华。期待导演的更优秀作品。
画面太美,
参加毒舌影迷会活动很开心~然后还见到了导演本人~导演拍的画面确实很美~昨天是2刷了~就是结局真的是太悲惨了~
挺好的一部亲情片,整部电影画面也很美,还是值得看的
许老师也看过的
画面挺好的。颜色的搭配也很好看。就是前面节奏很慢。中间有点不知所云。后面那一段找父亲还不错。支持国产。4四星鼓励
导演好像是摄影师转行 这部片子情节真的太弱了 说句不好听的 仿佛是为了拍摄取景而成片 而不是为了成片而拍摄取景 唯一可赞的拍摄手法跟同档期的 影相比也难以出彩 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 但是我觉得还是得就事论事 平心而论
讲故事的能力是弱了 但是摄影真的很美
看完评论才知道原来导演以前是摄像,怪不得……画面极美。故事我感觉只有中间一小部分父子互动的还行,其余的完全没有前后逻辑。也没有故事主线。
#毒舌影迷会#导演的摄影从业经历使该片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好导演。叙事逻辑混乱,表达苍白无力,像是一部“城市人臆想的农村生活故事”,观影后毫无感触。
劫训挖
镜头语言特别好,剧情残念,所有flag都等于领便当。导演喜欢用洒落这个意向出现了很多次,飞扬的总会落下。画面的冷暖与情境交织,言有穷而情不可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