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导演太有眼光,选了一对好遥远拖累了整部剧!
也不知道黄磊演技是被拖累了还是这个部剧还原了一个事实,这部剧翻牌韩国的深夜食堂。
学人家就学像样点吧!
人家深夜食堂好歹做点吃出来都是真实食物,在看这个深夜食堂除了泡面还是泡面,吴昕他们三姐妹的吃个泡面能浮夸成这样,导演在取景录像的时候难道不觉得尴尬都要犯了吗?
反正我就只看到了这里三姐妹围绕泡面的故事,很精彩!!!!
让人没有了看剧的愿望!
从此弃剧!
话说黄磊在这里好像没起啥作用呀!
看完《深夜食堂》汉化版的第一集,我如赴盛世般上豆瓣打了一星,看它从2.4滑到了2.3。
剧组心大,也艺高人胆大,错把金主当金刚钻,以为大卡司、大制作、大宣传,就能揽下这瓷器活。
看他们一边套磁又一边碰瓷的改编,轰然倒塌的心情,不亚于目睹心中的白月光被资本的哥斯拉给强暴。
虽说集体泄愤式的一星,有极端情绪“作祟”,但在捍卫审美情操这件事上,我不想放弃说不的权利。
道歉有用的话,要豆瓣评分干什么。
对不起,你对“深夜食堂”的侮辱有多不手软,我捍卫说真话的自由就有多不心软。
我们先来说说《深夜食堂》的“食堂”,论吃,在我们这个舌尖上的国度,一半人是吃货,另一半是美食家。
即便在号称“美食界A片”的《孤独的美食家》里,对着“鸡肉刺身”这种料理,我等也曾仰天长笑呵呵呵。
所以较真的重点其实不在食物本身,而是食物与人之间的惜存,还有食物作为艰难人生一丝回甘、曲折世道片刻温存的存在意象。
想想看,大半夜的,被泡面、炸鸡、手抓饼卷油条(剧中叫煎饼果子)这么不用心的料理粗糙对待,只会感觉人生更糟吧。
再来谈谈人,泡饭三姐妹、脱衣舞娘、娘气大叔、黑道大哥……在原版里,他们是生动的、真实的,哪怕处于边缘,也像活在身边。
食物为帐,撩开繁华都市的暗角,在主流高光覆盖不到的一隅,亚文化的涓涓细流,暗涌着对中下阶层和边缘化人群的悲悯与抚慰。
他们因浸透世情而通透,因挫伤愈合而练达,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对物质的淡泊,才会生出入世的温柔。
反观国语版,遍地流金的密集植入令人发指,原版价值观里深深摒弃的一切,就是他们在做的事情。
诚然,形式化地保留了原本人设,注意,是人设,不是人,其中的区别在于,如果是人,你会觉得他们是为黑夜而生。
但在人设里,你会满腹狐疑:为什么他们宁愿尬聊也不去睡觉,可以提前约的饭、续的摊为什么要夜半2点完成,接近凌晨5点还想睡个美容觉,是连常识都不要了吗?
架空的情节,不合理的倒时差,无视国籍语言转换后的鸿沟,填塞悬浮式的表演,把深沉演成面瘫,把酷演成失明,把佻达演成花痴,把天真演成造作,令我们想起了被越南版《还珠格格》与《西游记》支配的恐惧。
尤其一盒方便面引发的悲剧之后,企图用生硬如“真正的友情就该像方便面,在任何时刻给你最暖胃的陪伴”的台词圆场,说着自己都不信的道理,良心不会痛吗?
作为黄老师前文艺时代的迷妹,我不忍倒戈相向。
但摸着良心说,不是所有的刀疤都叫故事,有的也叫塑胶感。
小林薰的老板,神秘沉默,甚至有种静水流深的慈悲,对任何事,他不强行干预,让它自然发生,自然结尾,他的存在就是慰藉,是有点禅意的。
再看黄老板,有时硬憋着不说话,但片长注水到40分钟,拖沓婆妈,他又不得不像居委会大叔,为这一片区的婚嫁丧娶、撕逼调解操碎了心。
这用力过猛歪了楼的毛病,跟所谓“挽尊”的马克单元是一样的。
我承认,马克的故事看得我涕泪四流。
老辣的导演,在每一秒都花狠劲,死掐观众的泪点,如果翻拍的是《我是山姆》或原创八点档苦情戏,我不吝给五星。
很遗憾,母题是《深夜食堂》,其精髓或者说高级的地方,就在于适可而止。
咸淡话寻常,有味是清欢,而不是往鼻子灌芥末,可劲儿煽。
日版的故事不一定让你流泪,但是心酸、体谅和释然,这些感性沉淀后的历程,足以百转千回好几趟。
世道的浇漓诡谲,点到为止,光阴的凉薄无寄,哀而不伤。
不炫示,不漫溢,不泛滥,其间的留白,才是时常捉襟见肘的人生在舒服角落伸展出的一点点余裕,是生命的韧度,是绝佳的治愈。
观众的泪腺不是自来水开关,不要把情绪撩得太廉价和随便。
在《深夜食堂》的语境里,不管是整容般的演技还是毁容版的演技,很可能,吃相之难看,无甚差别。
俗话说得好,未尝长夜撸串吹瓶者,不足以语人生。
可怜这部从根源上就错了的剧,为了蹭热度IP,千里迢迢求了一副水土不服的偏方。
时而凌空蹈虚、悬置于浮云,假装自己踩的是烟火气。
时而跌落到泥浆打滚,担心重口灌溉的收视群,无法习惯日式小清新。
可珠玉在前,过分下猛料,在我看来,都是对原本意境的偏执、片面理解,更是不自信的露怯表现,由此洒出的鸡汤就算再滋补,我也拒绝享用,因为满口都是味精——烧心。
抄的不伦不类,演的惨不忍睹,编的空洞拖沓,导的浮躁乏味,此剧绝对是刷下限来的。
回过头又去看了一眼日剧的深夜食堂,可以说原版的深夜食堂真是百看不厌,暖胃暖心,小人物的小日子,看似缓慢的节奏压根没有浪费一个镜头,从导演到编剧到每个演员每一布景道具看的出来都很用心,再说食物,虽然也是最简单的食物,但是人家一出场的炸鱼排是自制的好不。
看看咱们得深夜食堂,你弄个速冻的炸鸡块是几个意思,还有那看着就不好吃的劣质红色香肠,人家的深夜食堂食材大部分都是原生态,黄老师的深夜食堂大部分都是半成品,透着一股浓浓的各种添加剂的味道,平民的生活并不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好不。
再说5根小香肠一瓶啤酒就要人家30块,这丫的绝对是黑店。
说完食物说人设剧情,编剧绝对是本着凑时长来的,戏不够感情凑,三女遇上一个渣男,剧情还能再狗血一些么,编剧你到底是没生活经验还是读书太少,你见过哪个女博士一副装腔作势草包老姑婆样,你见过哪个广告业的女白领是一身土到不能再土的土豪金,你又见过哪个年过30的平庸的公司职员大龄剩女天天顶着夸张廉价的头花带着塑料项链去上班的,渣男绝对是智商负数才会去勾搭她啊,你这是演小品呢啊?
你还脱衣舞娘,我大中华啥时候这么开放脱衣舞娘满世界招摇了,对了,黄老师开黑店的,有脱衣舞娘也没啥,再加上那俩装X的黑涩会,这应该是一部宣扬女人读书多赚钱多嫁不出去人生暗淡不如开黑点混混黑涩会反人类题材的小品。
来说说演技吧,四字概括,惨不忍睹!
全剧只有红色香肠会演戏么?
章鱼脚张开的绝对真实感爆表。
好吧这么说的确是太夸张了,应该说一直看戏的那个二人组相对于其他人,绝对是两个好的小品演员了,其他人你们都是新来的群演么,看的出来都是黄老师的高徒,黄老师这么多年不食人间烟火完全不知道我们人类是咋生存的了,三个字,太假了。
导演剧本演员布景我就不说你了,实在是无从下嘴了,咱既然镜头不美颜了咱就真的别美颜了,你这一会儿美颜一会儿不美颜,让人想夸你都没法夸,夸了打自己嘴啊。
还有全剧几乎一半时间都在插广告,见缝插针都不行,这绝对是没缝楞插,整个剧组是有多想挣钱啊,完全一部披着电视剧外衣的广告片,咱还能更无耻一些么。
日本原版9.1分,中国版本第一天首播3.2分,这脸打的啪啪的。
广告硬性植入,老旧斑驳的木屋改成了大酒吧,黑社会龙哥被小年轻的刻意莽撞模仿的彻底让我看的想打人,吴昕看的我想骂人,频频出现的统一方便面让我想捅人,最后黑社会小弟送葵花油的广告也硬性植入了,看到这我想杀人。
把我的日剧经典糟蹋的一塌糊涂。
只能用丢人现眼评价。
这可能也是豆瓣上国产剧翻拍就低分了。
丢人现眼~~~
我一向不是很喜欢日剧,因为表演风格大多浮夸。
就连比如广末凉子,在电影与剧集中的表演也是全然不同。
也因此我愿意追的日剧就少之又少。
但《深夜食堂》却是我极少每一集都看过的日产电视剧。
所以昨天发现国内翻拍版上架了的时候,我还是很有兴趣的点开看了一集。
观后感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悲从中来。
首先是选角。
我一直怀疑大陆电影制片们对于观众的智商有严重的错估。
观众对于他们好像只是一个用标签来区分的目标群体。
所以在拍电影电视剧时,就好像做菜一样,有人想看无脑女的爱情故事,他们于是找了吴昕。
小鲜肉好像也火,那就加一个帅哥,黄磊演技不错,好主角就他了。
所以一集片子看下来,就好像是抹茶麻婆豆腐或者酸辣冰激凌,端上来好像没啥问题,一口下去只想后悔自己味蕾被打开了。
故事与台词方面也是同样惨不忍睹。
如果一个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一辈子只能看一部中国电视剧,而他运气不好刚好看了这部,那我估计他百分之九十会对中国人的智商产生好奇。
剧中人物的对话,可以说只要高考语文超过及格线的人就看不过去。
一种小学生式的互相嘲讽,一堆作者可能还洋洋得意的机灵。
一集四十分钟,却连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都做不到。
意义不明的对话和日食记式的烹饪镜头充斥了大半集电视剧。
并且翻拍版似乎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现出制作者愚蠢的元素。
比如说烹饪,这个元素在原作中其实与其说是主题,倒不如看作是某种情绪与故事的象征。
因此菜式和故事都呈现出来一种极简白描的风格。
而国内拍摄的这一版则用极其生硬劣质的方便面植入广告来替代了串联起原版故事与人物的菜肴。
一个为爱情悲伤的少女难道只配吃老坛酸菜吗?
太过分了吧!
而且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电视剧都拍成都市言情剧。
翻拍版一开头的城市全景镜头和《小时代》或者《欢乐颂》有什么区别?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相信这样的拙劣与文化背景是没有关系的。
同样是以饮食作为线索穿起故事的电影,李安拍的《饮食男女》就非常精致而丰满。
他知道自己要拍什么,怎么拍,决定翻拍《深夜食堂》的人却不知道。
他们看到这部剧很火,或许看了以后也很受触动。
但具体为什么,怎么做,他们一概不知。
而如此的成品表现或许是工业与市场发展程度的反映。
但中国既然曾经靠文化影响了上千年我们的邻居们,那到现在这个时代与他们相比即使中落,也不该到这样不堪的地步。
如题,强忍着胃里的不适看完了到现在为止的所有评论。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首先我是通过深夜食堂的主题曲发现的这部剧,然后用了一个晚上看完的前三季,看的有些囫囵,但是晚上看日剧的时候真真切切的让我感受到了以前看舌尖的感觉。
后来又重新看了一遍,这次看的是故事,每一个来到食堂里的人都有一些让他们执着的,不愿意放弃的东西。
比如龙哥的香肠,美食评论家的黄油盖饭……很多很多都可以感动到我。
反过来看看中版的,我的天,有一个词叫做不知所措,刚好可以形容我刚看的心情。
街道上的垃圾是什么?
老板坚强的疤怎么就化脓,变黄了呢?
……这些都可以归功于化妆,造型,场务工作不认真,建议剧组注意一下,钱不能这么白赚了。
尴尬的是为什么是泡面三姐妹?
为什么是泡面?
亲,难道楼下没有便利店的么?
还是说便利店的都是康师傅或者是今麦郎的?
还有,龙哥。
你是什么货运公司的?
就算是不正经的,也不能出场就感觉到一股尴尬的气息弥漫出来吧。
角色的失败我就不提了,毕竟才是第一集,设定还没有全发现。
但是三姐妹的妆是什么情况啊?
上了一天班的姑娘,下班休息不卸妆?
反倒是在食堂坐半宿,脸都不要了么?
我不是说中国的就没有日本的好,我也想夸他们啊,我也想心烦的时候看国产的啊,但是你得给我一个坚持的理由吧?
我从来没有看一个4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5分钟就看完的时候,好伤心。
本来呢,是对这部片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跟希望的,现在从第一集来看,我很没信心,觉得好难过。
写出来呢,是想发泄一下对这部片子的不满,顺带怀疑一下,你们打两分以上的大神是通过什么审核的,还是我们看的不是一个东西。
以为微博沦陷了,没想到豆瓣也是这样,真是尬到了极点。
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质疑,谢谢要是非得质疑,那我就骂你!
我的女神,就这么给毁了?
求求各位导演,编剧,各位娱乐圈的大拿们了,别总用情怀说事了好不好,我每天晚上想要的就是安安静静地看看别人的故事,能领悟就领悟不能就当个乐呵,别再强灌鸡汤了好不好。
还有说我不配看这部剧的,真的,不跟你们多BB,我是真不看了!
大家都说第6集开始才是本剧的开始,好吧,我再多BB两句,等今天看完,我重新写上一篇。
新开了一个评论,说了一下我为什么给一星,别跟我bb什么真正开始了,我不听我再重申一遍,都看好了,要不你就给我一个能让我信服的你打五星的理由,要不就赶紧走开,妈的,你们是从小没挨过打吧?
说我水军的,说我无脑黑的,说我是傻x的,你们都牛x都厉害,别上我这找jm存在感,傻吧?
我说了,你在我评论里多bb一句,我指定骂你,所以你们别特么找骂了好么?
我就看了前六集,我就是再多看一集都特么觉得恶心,所以,一天没事干瞎几把水的都看好了,我真是尼玛太和蔼了,不骂你们你们是真特么以为我好欺负呢?
还有那些可能特么连剧都没看过的,上我这刷什么赵又廷的,我不想骂你,赶紧走,愿意那刷那刷,多bb一句我指定骂你。
关注日剧的每一位,都难逃被好奇心折磨或者被高仿片摧残的厄运。
国产剧的漫不经心当真成为一种传统,即便是兴师动众搬来半个华人娱乐圈,也难逃评分与口碑呈现断崖下跌势头的悲剧。
靠“摆烂”吸引眼球的国产片见过不少,这么烂的还真不多见。
倘若是婆媳关系、不婚不育、抗日谍战这些传统国片一条路走到黑,还可以自娱自乐地宣称咱这是中国特色,那么坐在日本风格的酒屋,穿着日本风格的服饰,吃着日本风格的食物,用着日本风格的餐具,竭尽所能地在场景设置、角色设定、美术置景、画面色调甚至是故事情节都向原版靠拢,狠心求变却又没能彻底放下姿态,输到这种程度可以说相当难看了。
播出以来骂声无数、差评如潮,此等盛况也算是许久未见,发生在黄磊身上更加匪夷所思,想必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令人啧啧称奇。
抖机灵、神吐槽、绝妙段子、直白唾骂一时间蜂拥而至,有些说到点子上,有些吐槽到心底,简直比电视剧本身有趣多了。
起初也有些自不量力的水军试图反转风评,无论是否昧着良心打五星,最终都吐槽到一个神奇的点位上。
“你们日剧粉有什么好高冷的”。
日剧粉高冷么?
部分日剧粉的高冷,的确作用在了不讨人喜欢的韩剧粉和国剧粉身上了,但是相比欧美剧粉,日剧粉已经足够低调谦虚。
何况《深夜食堂》作为一部在国内培育大量日剧铁粉的经典级深夜剧,无论是被何人翻拍,制作方也应该做好了应对各种评价结果的心理准备。
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日剧粉,这部剧又如何会被购买被翻拍呢。
并且仔细观察事实,日剧粉也多半是被消费的,也在不明真相的国剧铁粉面前为制作方担当着背锅的角色。
《深夜食堂》首播第三天,评分人数近5万,而上个季度人气口碑收割到手软的《四重奏》到目前为止也不过6万多评分。
《四重奏》收获多少非日剧粉的芳心不得而知,虽然从各大视频站点和网上评论足见形势强大,没有具体数据也不好妄下定论。
每个人心中可以自行假设一个比例,再将《深夜食堂》的评分数量减掉可能产生的相应比例日剧粉的评分数量,最终沉淀下来的评分数量应该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国剧粉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吃瓜群众。
另外,按照比例来算,目前有几百人打了五星,仔细翻了翻五星评论,不过是借着嘲讽拉分数,例如说这部广告片拍得真好,浑水摸鱼之徒而已。
《深夜食堂》最表面的问题是广告植入。
作为个人我其实能够理解挣钱,但是不能理解一部如此需要情怀的剧集为何要选择用这种方式挣钱。
我不能理解的还有通过电视剧的广告植入来挣钱的产品。
虽然没有康师傅那么普及和亲民,统一也算是耳熟能详的品牌,市场份额不理想已经不需要从知名度来找原因了。
挑选包含观众品质期待的剧做植入,也应该接受观众更倾向于有品质的审美的假设。
真是恶心到了观众,就是不买,就是不喜欢,再要使其黑转粉可就难上加难了。
演员选择问题也是《深夜食堂》被吐槽的重灾区。
我不赞同的观点是,一上来就否定某位演员的演技。
即便他她真的这辈子都没法跟演技搭上边了,也不应该作为被讨厌的理由。
你就想想看,演技好和受欢迎本身就是不对等的,不是么。
很多没有演技的演员也很有魅力很受欢迎不是么,演技好却不招人待见的演员也有很多,不是么。
对比宋阳和松重丰饰演的相同角色,其实是高下立判的,并不需要给出特别详细的理由,做过多的解释,明眼人都能看懂。
但是,评价这个角色的时候,就要评价这个角色本身,给松重丰加戏,增添井之头五郎的加成,这对于宋阳来说并不能算公平。
同样的道理,谈到快乐家族,演技浮夸就是浮夸,就事论事,没必要谈论适合不适合。
如果说的狠一点,适合他们的场合只有快乐大本营,也许换个卫视都不一定好使。
但是作为对《深夜食堂》的评论,拉仇恨显得没必要,毕竟演技烂的又不止是湖南卫视,演技烂的又不止是《深夜食堂》一部国产作品。
很多人诟病国产版《深夜食堂》的风格和设定,因为这牵扯中日文化差异。
有人认为贴近现实倒不如从一开始就烧烤排档面点搭配秃头金链子大妈广场舞。
也有人认为一旦这样就彻底沦为“从前”的国产剧,逼格尽失。
那么,我特别想知道,这部剧拍给谁看呢。
倘若市场细分是资深日剧粉,制作方有多少信心能拍的比原作好呢,资深日剧粉能买账毫无精神力量的翻拍剧,概率又有多少呢。
倘若受众目标是国剧粉,照搬照抄日本原版又是几个意思,正统日剧正宗日系审美人家都不爱看的好嘛,指望一部山寨剧就能架起中日电视剧观众的审美桥梁,还是没想好啊。
还有剧本的问题。
如果仅凭人气高或者表面看上去改编难度小就选择《深夜食堂》那么投资方的如意算盘真可算大错特错。
日剧编剧擅长通过各种日本当下社会现象去探讨人性内心,而国剧编剧擅长把本就肤浅的国内社会问题夸张到更加肤浅和极端的剧情展现出来。
现实中婆媳意见不合,到了剧中就变成拳脚相向。
现实中丈母娘和女婿有关婚房可以商量,到了剧中就变成没房不嫁有房嫌小房子大住不饱。
无奈的点就在于明明只会添乱的编剧也可以坐拥无数拥趸,本就没什么辨别是非能力的无知观众一路跟风,从恋爱开始九九八十一难考验伴侣,到瞒天过海动辄离家出走以死相逼智斗双亲,从砸锅卖铁逼死孩子努力争第一到徒手撕小三争当社会正能量。
舆论导向和社会价值就这么被带离正道,只要能赚到钱就是牛逼,别的都是狗屁。
还是那个观点,挣钱这件事无论何时都是正确的,但当一切只剩下钱可以谈,就不会好了。
包括拍一部电视剧。
经过了《求婚大作战》、《问题餐厅》、《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众多经典日剧翻拍失败案例的洗礼,观众终于忍无可忍地在《深夜食堂》播出后将一切槽点彻底爆发出来。
其实这是好事,毕竟不破不立,也许这就是国产剧走向高品质的起点。
为什么偏偏是《深夜食堂》,为什么偏偏是可怜的黄磊。
比起其他几部翻拍剧,《深夜食堂》在“黄小厨”的号召下,可谓众星云集,阵容空前强大。
如今的黄磊,与曾经《人间四月天》中的徐志摩和《似水年华》中的文恍若隔世,变成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带娃秀厨艺的所谓“中国好男人”,说是时下国内最接地气的中年男演员完全不为过。
如此接地气的黄磊,却演出如此不伦不类的烂片,观众们不会幡然悔悟自己瞎了眼,只能把一切责任通过最凶狠的批评和唾骂留给与这部剧有关的一切人和事上面。
很多人理解《深夜食堂》被骂的原因,却不理解为何会被骂得如此凶狠。
以上大概就是原因吧。
最近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了吧。
毕竟,原版日剧是那么深入灵魂和治愈系,曾经治愈和释放过许多深夜里最孤寂的心。
多年前,我和朋友看日剧原版的《深夜食堂》,记得有一集的故事是寻找父亲有关吧,看着看着,我发现她泪流满面,后来她给我讲了她的故事,父亲在她很小时就车祸去世,对父亲的记忆,始终模糊又执念。
深夜小食店里一个食客的缓慢讲述,打开了她关于父亲的情绪闸门,再也抑制不住,我始终记得那个场景。
这才是《深夜食堂》最动人的地方,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是在深夜里,人最难隐藏孤独的一面。
何况,这部剧是根据日本漫画改编的,御宅族们,更是在定格的漫画中,在其中的性工作者、变性人、黑社会、同性恋——每一个奇形怪状的人背后,找寻到与自己心灵相通、温暖共鸣的故事。
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之剧。
我曾经听一位试图自杀的朋友,因为看了这部剧,而放弃了轻生。
可以说,把这样一部认真治愈的日剧,改编成用来植入老坛酸菜方便面广告的肉便器,真他妈是生孩子没屁眼的勾当,完全可以用亵渎和冒犯来形容。
观众和网友们的愤怒,剧组似乎也感觉到了,于是乎,种种解释说法出现。
看完这些解释之后,我的感觉就是,《深夜食堂》之所以开不下去,因为锅不见了,因为剧组的编剧、导演们已经都快把锅甩飞了。
先是编剧。
一位貌似编剧界业内人士,在《深夜食堂》的豆瓣剧评下面写道:他要为编剧说两句公道话。
他的所谓公道话,就是说,这个剧这么烂,不能怪编剧,因为编剧无法拒绝投资方的植入要求,因为中国有剧本审查,原本日剧里什么变性人、同性恋、黑社会、性工作者都不能写,只能写上班族。
原来在我国编剧眼里,上班族就是来了大姨妈的木头人,没有故事可讲,没有情绪可谈,有上班族白领出现的剧,注定就是烂。
编剧甩完锅,导演坐不住了。
导演蔡岳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连减掉“广告植入”的权力都没有........以后我不会再接受这样的事。
得了,这位台湾导演又把锅甩给了投资方,后面那句话更可气,什么叫“以后不会再接受这样的事”,意思就是,这次的钱,反正是吃进去吐不出来了。
但是翻一下这位导演的作品列表就知道,这位导演似乎就没停过接受这样的事,烂片《痞子英雄》从第一集拍到了第三集,根本停不下来。
你连减掉“广告植入”的权力都没有,你可以不导啊,你可以不编啊,每个人都是签合同拿钱的时候毫不眨眼,制造出烂剧挨骂了,又一脸无辜,频频甩锅,似乎全世界只有投资人才是坏蛋,导演编剧都是拿了钱还满肚子委屈的小白兔。
轮番甩锅,也不能减轻你们的罪孽。
良心大大滴坏了。
据说这剧投资方之一是黄磊,再说说黄磊,好多人一提到他,就觉得他特别好,什么都明白,特高深,还顾家。
可是翻翻黄磊的作品列表,他到底演过什么青史留名、令人难忘的角色吗?
《霸王别姬》里,他就是跑腿的;《夜半歌声》里,他还是龙套。
大家曾经记得最深刻的,就是《人间四月天》里斯斯文文的徐志摩,但是你知道吗,温源宁笔下真实的徐志摩,是天真开心、毫无拘束的大孩童,但是黄磊却演成了面无表情的木乃伊。
他真的没演过什么令人过目不忘的好角色,综艺节目倒是参加了不少。
简单说吧,编剧,导演,主演,投资方,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就是个不走心的组合,一心一意、处心积虑地植入广告圈钱。
怀念一下原版日剧的剧照吧对不起了,《深夜食堂》。
不考虑方便面和广告,不考虑制作,单纯聊剧情。
以下剧透:马克聋哑人,船员,不识字。
有天在码头看见一伙人(实际是一伙人贩子)驾船逃跑,过去看发现人贩子遗留下一个婴儿,婴儿随身带着出生证明。
惊慌失措的马克抱着婴儿去找食堂老板。
然后……就特么这么把孩子留下来收养了,一帮人还无视出生证明强行给孩子取名乐乐。
(生过孩子的都知道,出生证明上有婴儿姓名,父母姓名,父母住址和父母双方身份证号)期间没人报警,没人提到要寻找孩子父母度过了相当欢乐的五年后,一次偶然事件,孩子找到了亲生母亲,原来当年乐乐出生后被人贩子在医院就给偷走了,乐乐妈妈就这么找了女儿五年。
然后马克不想把乐乐还给她亲妈,还带着孩子逃跑,被警察抓住。
再然后就开始跟乐乐亲妈打官司争抚养权。
最后结局,孩子跟了亲妈,亲妈原谅了马克,马克被判无罪。
哎呀,就是这么个让人蛋疼的故事,竟然有那么多人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现在说下里面的问题:1,马克本质上就是人贩子,虽然没有买卖,但是捡孩子不报案私自收养就是拐骗,是要判刑的,没跑。
2,孩子不是有出生证明吗?
上面啥信息都有,捡孩子在哪个医院出生的都清清楚楚,你就不去找,非要自己养,是有多不要脸?
3,导演编剧瞎特么煽情啊,五岁的孩子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她只知道谁最亲,不关心谁是亲妈,食堂里的大人们你们也是法盲也傻?
4,警察发现乐乐跟马克不是亲生父女,孩子不是有出生证明吗?
上边就有孩子亲妈的所有信息啊,还特么上网上比对dna去,你傻呀?
5,出生证明写着孩子叫啥名字呢,你们一帮人还在那其乐融融地取名字,编剧你的脑子啊!
6,马克的行为至少十年有期徒刑好吧,不管他跟乐乐感情多好,犯罪就是犯罪,导演偷换概念啊。
总而言之吧,这一集就是除了演员演技好外一切都是低劣到一比的,完全忽视逻辑和道德和法律,硬煽情瞎编排。
举个例子,我大街上走着,碰见个走丢的孩子,孩子小不会说话,我是把他抱回家呢,还是找孩子父母呢,再不济打110会吧?
就不,我就把孩子抱回家,心肝宝贝似地养起来,孩子大了,孩子她妈来找了我就不给,凭啥给你,孩子是你生的了不起啊?
我跟孩子感情好,这就是我孩子。
这剧不就是这么个逻辑吗?
单从这一集来看,给一分都是多的,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三观不正,价值观扭曲,作为出品方和主创人员的黄老师,您也是有孩子的,怎么就把故事讲成这德行呢?
黄磊不能再油腻,明明是个时时时刻刷存在感的话唠,偏要凹温和低调的绿叶人设,结果就是:分分钟出戏!
从剧情到菜品到布景,通通复制黏贴,连敷衍都懒得敷衍,简直刷新了翻拍剧的底线。
既然如此,以后不要再吹几百年前那个不食人间烟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艺青年了,因为那个优雅潇洒的青年演员已经拜倒在奶粉钱脚下了😒😒
戳中泪点赵又廷就是那种高冷但不面瘫的男演员
虽然剧真不好,但是我喜欢黄老师,给三星平衡下
老板脸上的伤疤是被油溅的。
前面几集真的很渣,但是打一分的你们肯定没看到马克的女儿,赵又廷和小女儿演得真的不错,虽然剧情有点硬伤
其实是想打1星的。但是看到原作是9.2,现在这边是2.8.基于自己喜欢对称的平衡的所有东西。希望这边能到2.9。yeah。想打1星。
本土化不好和广告太多的问题很多人都说了,但是看下来发现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马克的女儿和红烧肉这两个故事都很不错,赵又廷、金士杰和梁静的演技可太好了!我觉得如果第一个故事不是三姐妹,而是这两个故事,深夜食堂的评分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前两集的三姐妹和老坛酸菜真是给这个剧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被刷屏了一天,亲自看了一下。果然好烂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好想给他们配上日文配音!妆容,打扮,动态,人设放在日剧里毫无违和,就是假日本鬼子啊,为什么让他们讲中文啦!换日语配音可能还能涨两分。
每一个角色都像是吃地沟油吃出了毛病。
评分这么低非常不公平,其中一些故事,演员非常出色,比如马克的女儿三集
有赵又廷的三集最好。
这剧不值五星我知道,但也不值一星。
2.3分太低了吧 豆瓣比较好的是可以随时回来修改 确实食堂蛮违和的 稍微本土化一点吧 但是马克的女儿这篇章还行啊 赵又廷演技在线 而且女儿超可爱啊 为了我的老萧再回来加一星 另外胡冰卿的颜真的蛮耐看的哎 一开始看旋风少女的时候还以为是和郑爽一样无聊
贞观六年以后,我就没有看过这么烂的剧。
我靠真的土死了。要我拍就拍一个门脸是一个小破店,里面是特别高大上的会所,没有菜单,想吃什么只要得起钱都可以吃到,新贵们趋之若鹜但求一虐,平时山珍海味尝多了,现在就想吃口双汇淀粉肠+红油方便面。黄磊本是官员私厨,下海假装开店实际专门牵线当包打听。
虽然前两集看不下去 但后面越看越…蔬菜补充日 跳舞西西 苏主任 群演大明星 很感动的故事
姑父拯救此剧
给个四分吧。真的是满满的日式风冲击的一些人的民族自尊心还有吴昕的大眼睛恶心到了大家,把大家逼走了。忍过第二集,你会发现其实还好。
黄磊掉钱眼里了,从麻烦家族到深夜食堂,这哪叫翻拍,完全就是抄袭!这种翻拍有何意义!还不如直接引进原版呢!至少还看个原汁原味!黄磊已迷失在资本大潮中,愧为人师。
这个看了会厌食
这么多年过去了,台湾导演拍出来的日本IP还是透着一股奴相。这种“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像日本人”的心态,真是宝岛文化最可悲的一道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