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nblogs.net/yvonne-lu/2007/07/blog-post_3870.html应该说是昨天,从昨天到今天,在c6看完了这部片子。
本来完全是冲着ROMAIN去的,不过这部片子里为了刻画人物貌似有把他丑化一点,不过也格外地符合片子。
其实,我就是很喜欢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而不是那些彻底英雄式的,因为我觉得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人,也是真正有故事的人。
这部片子也是这么一个故事。
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也因此陷入矛盾与挣扎。
我心遗忘的节奏,这个名字就美丽地道出了这样一个焦灼的状况。
父亲:没有音乐的生活,继续用各种手段获取商业利益,用那双手赶走拦在眼前的麻烦(房客,移民……),放弃音乐。
母亲:沉浸于古典音乐中,做一名钢琴师,自己:其实作为父母的孩子,他只是最后很好的取了当中的部分。
这种取舍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是自己的选择。
他选择了音乐,却是电子音乐,在失败地奏完巴哈後,走上街头的他选择的仍然是如他自我性格一般的电子音乐。
他选择了商业,他最后做了经纪人,却是古典钢琴师的经纪人。
确实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
影片的一开始就表达了他对于父亲的态度。
他急躁、粗暴一如父亲,却如爱自己孩子般散发着母性爱着父亲。
我甚至怀疑他自己是不是也没有认清楚自己的角色,在父亲即将再结婚时,对父亲说那人是妓女,又一次次出面为父亲摆平事端。
他的粗暴似乎又正好没有太多,他只是那个在酒吧劝架的人,忽略一切周遭的嘈杂沉浸于音乐中的人,不停地用手指在吧台上敲击的人。
同时他自己的生活也是混乱的,我指的是私生活——与合伙人——那个托马斯多次为了他的猎艳去圆谎的人——的妻子,甚至与杀父仇人的未婚妻。
而这一些,我觉得却是为了影片的真正女主角——苗玲而准备的。
影片中母亲这一形象并未饱满地出现过,而苗玲这是这一形象的延续。
首先是她的身份,也算是一位钢琴师了,至少2年后是了。
和托马斯的母亲一样。
同样,她作为他的钢琴教师,虽然鸡同鸭讲,但是却展现出了威严,对他进行教育。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的关系。
而最后他成为她的经纪人,是否也是他自己对父亲对母亲偏见的看法的显现?
关于最后,导演之后又安排了仇人相见。
其实如果托马斯真的非常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的话,那俄国人也算是他的恩人吧。
对于他最后并未选择用那只昨天在舞台上试过琴的手叩下扳机,但是他确实选择了报仇,这也是他的混合方式吧。
他的挣扎,结局会是什么呢?
我觉得他很快将被俄国人复仇,一如他父亲一样,在天堂上和他的父母活在一起。
你觉得呢?
但是这重要麽?
这个年代,只要现在爽到就可以了……
这个题目实在翻译的太好 让人过目不忘法国人喜欢用日常的琐事来表现内心的挣扎 没错 这是部有关挣扎的片子老父亲打着爱的幌子盘剥儿子的自由与生活。
我其实并不想这样说 。
父母老了 他们将越来越像我们的孩子 这是普遍存在的 你可以将他理解为某种轮回。
而爱 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爱之深 一定程度上 它将趋于一种毁灭的力量。
它开始霸权 开始占有 它成为了你自由生活与追求的绊脚石一如对待爱 对待自我放逐与亲人束缚的摇摆不定的生活 我们都无能为力。
一边要求父亲忘记自己 一边又不忍他被租户欺凌。
一边讨厌父亲的女友 一边又愿意出高价希望她回去照顾父亲男人对于父亲的爱 没有争议。
然 爱带给他什么。
投机商人的阴影 暴力笼罩 毫无意义的生活 即使极赋天赋的钢琴也早在十年前放弃。
钢琴 是一种象征 艺术或者高洁 那是理想的节奏 没有瑕疵的洁白。
他对待钢琴的热忠 他的努力 他时时的狂暴 无不提醒着我们他内心的挣扎。
十年后的首次上台 仅仅只有一个听众 他依然还是失败了。
难道他只能再回到流行舞曲的节奏里 做不可辩驳的妥协么父亲死了 他在父亲的尸体前极力忍住呕吐。
2年后的他 不是同事美丽的妻子 亦不是父亲债主年轻的情人 他选择了指导他钢琴的越南女子。
再次遇见杀父仇人 他痛打他 却在最后关头 放弃杀死他。
他哭了 那仿佛是对父亲的愧疚与爱 亦仿佛是对自己多年来努力坚持的释放。
再次回到女友演奏会的现场 即使尚未洗净血渍 他的心已经明显地平和了。
那曾经被遗忘或者被迫遗忘的节奏 此时 他应该已经牢牢握住挣扎 只关乎自我。
只因是个重感情的人 对于挣扎的意义便体会更深假若你是 我会用两个字来祝福你。
坚持
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
学会屈服 学会隐忍 学会谎言 选择沉默 选择逃避 选择放弃在生活的边缘如履薄冰 然后被偶尔一丝的美感动的一塌糊然后自己说服自己 自己催眠自己 笑着一代而过不是不屑一顾 而是太过在乎我们仅仅是这样一个在梦境边缘背着背囊看梦想越飞越远的的浪子么?
电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优美直白的对话 线性的剧情 衔接巧妙的场景 难以忘怀的近镜头 duris精致的粗轮廓剪影 柔和中迸裂着阴冷的色调与游走在两个世界的音乐混合的恰到好处当然 还有晦涩的内涵电影美的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娓娓走来却又残忍的把赤裸裸的生活一同暴露出来身在电影中仿佛是在走夜路般 恍惚看见闪烁的灯光 如此渴望 又如此遥不可及他可以是黑夜里的魔鬼 张狂的笑 粗俗的谈吐 放诞的行为他也可以是阳光下纯洁的精灵 静静的冥想着琴谱 手指在空气中舞的纯净 美好的笑 穿干净的衬衫 温柔的教越南师傅法语心在渴望着美好 可身体却处于另一个世界音乐是最好的麻醉剂 沉重的鼓点 电子化的噪音 遮盖了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当麻醉醒了 现实还是一如既往的盘绕着两种生活在疯狂折磨着他的心 或者说他脆弱的手指所有一切的挣扎放映在他面对钢琴时 他会在弹琴之前用手帕温柔的擦过琴键 面对钢琴 就像面对纯洁无辜的灵魂 面对自己内心的明镜他久久不能弹奏那平静的音符 喘着粗气 暴躁 愤怒 继而变得像狮子般怒嚎直到他厌倦了 厌倦了一直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心像平静的湖水般 不起一丝涟漪 然后 琴声也变得像水珠滑落般优美 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见证了一段鲜花的绽放可是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这个世界残酷的不容你选择 无奈然后跌在两个世界中的漩涡中他说他爱他的父亲奔跑 冲撞 流血 他可以位父亲不顾一切 直到看到父亲的尸体 镜头久久停留在他颤抖的双手上 他无声的抽泣咬着手指 那一刻 时间驻足了 像乐章画上了重重的休止符 那个世界再也没有牵绊……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转眼间 他已坐在钢琴前 手下流淌着银河般寂寞流淌着的音符直到两年后生活再次脱轨了 驶向了难以目及到的黑暗 他一次又一次的瞪着自己的杀父仇人 遏制着心中的愤怒 终于还是遮不住目光里狮子般的血腥 终究他还是失声哭了 在已软弱的敌人面前 在沁人心扉的旋律的环绕下 他洗净双手 走回本属于他的的世界你看到了么 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刹那 他的眼神如此明亮而明净的钢琴声却一直没有停止…………阳光?
谁不向往阳光?
可是 又有多少人懂得有阳光就会有影子 有望不见底的黑暗和恐惧在游移走在边缘也有风景 只是边缘的风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得起(PS...男主角帅爆了!!!!!!!!!!!
)
我心遗忘的节奏人过了一个年纪,就更相信保守带来的安全感,相信人生有限的精力,要贡献在有价值的事儿上。
与其和不同人缠绵悱恻,不如对一个人用尽余生。
看电影也是这样,与其以身试法博览烂片,不如选信任的导演,挑几部靠谱的老片儿。
全年最好的看片感受来自于重温2005年的老片儿《我心遗忘的节奏》。
《我心遗忘的节奏》的故事不复杂,28岁的Tom正式身份是商业地产开发公司拆迁办的打手,楼道放老鼠、狠揍钉子户之类的。
Tom需要不断给他捅娄子的爹揩屁股,与此同时,并不成功的音乐家母亲遗传给了Tom对音乐的热爱——偶遇了母亲生前的经纪人,Tom希望重拾钢琴演奏的事业。
Tom一边儿在琐碎灰暗的生活里拼杀,一边儿跟着来自中国(越难)的苗琳练习钢琴,等待试演那天的来临。
如果按照主旋律的价值观来理解,影片讲述了小人物坚持追求梦想的不易。
但《我心遗忘的节奏》不落窠臼的地方在于,一不渲染坚持之清苦,二不虚构成功之回报。
强化这两点是所有励志片惹人烦的软肋,前者奋力催泪,后者猛打鸡血,说白了都是滥情。
诸如对电影、音乐、文学的追求,期冀和成功学挂钩,就无法脱离鸡贼,就只配每年立春的时候等风来。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拆迁办的Tom都不算生活在正常轨道,但影片中你看不到纠结和不满,他对待生活有一种孩童式的简单和任性:搅黄父亲的婚事又试图挽回,帮乱搞的哥们儿把风、把哥们儿老婆给上了,去对付俄罗斯黑帮老大,和其情妇调情。
不埋怨命运出身,不用道德感压迫自己,罗曼杜里斯将这个血液里饱含愤怒因子的青年演绎得出神入化。
与Tom混乱匆忙的生活相对比,他和苗琳学琴的过程,能看到他抛却生活琐事之后,沉醉在古典音乐中的放松,这和他平时戴上耳机听现代音乐来逃避生活也形成了对照。
学琴时,他为失误而不耐烦、焦躁,他为进步而欣喜、快乐,一切反应都来得自然无掩饰,对古典乐缺乏鉴赏的观众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他和苗琳之间超越语言的互动,也含蓄轻巧。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Tom在试演失败后,一贯脾气暴躁的他,反倒没有任何的失态,而是礼貌的致歉,再来,再弹错,再礼貌的道歉,起身静静离开。
梦想破灭的时候,矜持而克制,这个总是行为粗暴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对音乐、对艺术足够的尊敬。
才华欠奉、不哭天抢地、不自怨自艾,这多难得。
从电影手法来说,本片导演雅克欧迪亚真是个伟大的导演,10年只有三部作品,每部都是心头好。
《预言者》凌厉,《锈与骨》绵长,回头再看本片,发现三部电影镜头语言完全不同,他的作品完全突破艺术和商业的藩篱,也没有类型结构的限制,技巧熟稔得不露任何痕迹。
《我心遗忘的节奏》通片跳跃割裂,每一段的情绪,都是刚刚撩人就迅速转换频道,却给了一个情绪极其连贯震撼的结尾。
三观正、又有办法,这样导演的作品就是品牌保证。
所有纠结于梦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音乐的魅力从不在于成就音乐家。
我怎么还没成功?
我不该这么惨?
你怎么还不认可我?
你知道我多不易?
——所有的怀才不遇,不是自视甚高,就是本末倒置。
什么叫做我心遗忘的节奏?
做了想做的事,却忘了它本身的好。
天空飘着细雨,冷飕飕的风吹个不停,梧桐的枯叶在风中乱舞,落得满地都是。
在这种凄风苦雨的时候,总喜欢打电话回家。
母亲说家乡从昨天就开始下雪了,现在地上的雪大概有两寸厚了,他们正坐在火炉旁看电视呢。
乐天诗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可能他们也在边看电视边说着我吧。
父亲又说起毕业回家乡工作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吧,我每次都这样敷衍。
大概父母总愿意孩子们在身边,过着安定而幸福的生活,但对我来说,可能生活在别的地方的时候,总能以自己的记忆和想象重建故乡,使她具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气息。
但要是真让我回到故乡去生活,可能我就会厌烦了,会忍受不了她的落后和愚昧。
大概人总是这样生活在别处吧,当你要走向某些东西的时候,总会有来自现实的力量让你踌躇。
可能人总要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徘徊,摇摆不定,直到某个契机的出现。
托马斯•森尔,母亲是个钢琴师,父亲是个靠收取房租享受奢华生活的人。
母亲去世后,曾经喜爱音乐并且被认为具有钢琴天赋的托马斯成了一个以收债为生的打手,他的职业就是打扰别人的生活,放蛇,扰人清梦,破坏生活设施已迫使人们就范。
他似乎也很享受这种充满刺激和暴力的生活。
但那些被我们的心灵遗忘的节奏,其实只是随着时间沉淀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犹如深深埋入土壤中的种子,只要碰见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总会在某一天发芽。
偶然的机会托马斯邂逅了当年母亲的经纪人,他允诺可以给托马斯一个机会视听。
托马斯内心的节奏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机缘触动了,从此现实的一切对他来说虚无缥缈起来,在奔驰的汽车上,在喧嚣的酒吧,在每一个时刻那曾经被遗忘的节奏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让他的生活重新获得了意义。
但父亲的死,又把他从音乐的世界拉回了现实。
后来在女友的钢琴演奏会之前,他发现了杀害父亲的凶手,他与之展开殊死搏斗,都却在最后时刻放弃杀死他,重新回到演奏大厅,音乐的节奏慢慢让他平静下来。
在我们被现实打磨得越来越靠近那象征现实的“父亲”而远离象征梦想的“母亲”的时候,那些来自的内心的节奏,能让我们从琐碎甚至无聊的现实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我。
有人说,我们和我们的梦想,就像树和它在水里的倒影,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爱上了倒影。
可能人总要在现实和梦想之间犹疑不决,左右摇摆,就好像我们总是在父亲和母亲之间难以抉择一样。
在现实的阴影里,大概只有凭借着那些来自内心的曾经被我们遗忘的节奏,我们才能找到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分是在结尾。。。
他送越南女人去音乐会,帮她拿伞,关车门,感觉到的是有些无奈,无论怎样。。
感觉到的是,那是一个典型的法国男人。。。
早几个礼拜就看完了这部电影,老实说,和最近看过的众多电影相比它实在算不上起眼:慢悠悠的节奏,平淡无奇的情节,杂乱无章的拍摄,还有根本谈不上帅哥美女的主角。
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部在家里电视上无意瞥到的电影令我念念不忘,比起许多所谓的大片,这样一部法国电影更让我心有戚戚然。
故事很简单:一个做生意不光明磊落的蹩脚房地产商,靠偷偷放老鼠发家致富,无意间遇见了自己母亲从前的经济人,被邀请参加钢琴比赛,于是拭去了家中钢琴上蒙的那层厚厚的灰,开始重新练起了钢琴。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眼神渐渐变得柔和,动作渐渐变得轻快,对于过去习以为常的商业伎俩开始心生厌倦。
当他最后来到音乐厅,观看妻子的演奏,在台下用沾满仇人血迹的手轻轻在空中跟随音符弹奏的时候,我的眼睛居然微微有些发酸。
我就这样在电影里找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共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感同身受。
作为曾经的琴童,我也有一段被音乐包围着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伙伴,没有书本,没有自由。
我曾经对这种生活那么深恶痛绝,在每天的练琴间隙,总是一个人趴在阳台的扶栏上望着楼下嬉戏的小朋友羡慕不已。
还记得在小学的那篇作文《童年》中,我仅仅写下了一行字:拉琴的孩子没有童年。
那句话足足令我的语文老师回味了好几年。
和Thomas一样,后来我也放下了手中的琴,那几年,我连音乐都不敢听,我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一切可能接触提琴的机会:看电视时一见提琴就快速换台,匆匆走过琴行,再也不去听任何音乐会……我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忘记所有烂熟于心的旋律,可以逃离提琴带给我的所有不幸。
可是,越是这样我就越感到不安。
即使手上的琴茧换上新皮,即使肩上的烙印渐渐退去,即使偶尔听见音乐脑中不再反映出指法,我还是无法忘却提琴,无法停止在梦中反复出现的所有关于练琴的场景……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逃不掉了,一辈子都逃不掉了。
提琴带给我的,早在拿起它的那一秒,就已经在我的灵魂中深深打下了烙印。
那近十年的音乐生涯带给我的绝不只是提琴技艺,更多的是一种对音乐的依赖。
原来音乐就像鸦片,令人欲罢不能。
但当我重新拾起琴时,那种心情正如同面对钢琴无能为力的Thomas一样不甘,我们一样拥有音乐家般的姿势,也一样再也找不回乐曲的节奏。
当他又一次投入音乐怀抱时正值人生的低潮:父亲的再婚,对好友妻子的迷恋,商场的世俗……所有的一切令他厌恶,曾几何时,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他也追求单纯的生活。
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是什么让我们对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是时间?
还是那被我们遗忘了的音符?
也许每个学过乐器的孩子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音乐的纯净让我们将这个世界想象得太过美好。
但还是要谢谢音乐,至少我们有了一个心灵的庇护所,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是它让一切还原到本来的模样。
有一本电影杂志对这部电影有如此精辟的评价——“高尚的下流人生”。
高尚?
下流?
岂不矛盾,有点像真实的谎言。
其实不然,主人公的人格是高尚的,可是谋生的手段是下流的。
主人公汤姆有一个钢琴家的母亲,却有一个黑社会父亲(真是一个奇怪的组合),小时侯,他跟着母亲学习钢琴,熏陶着艺术家的气质,可是,由于母亲的早逝,他的人生轨道逐渐向父亲偏离,最后终于交汇。
成年后,他成为了父亲的翻版。
巴黎不是只有似锦的繁华,也有穷街陋巷。
每天,他都衣着光鲜的走在街头,看上去似乎是白领,其实是一个打手,专门帮助不动产开发商清除那些钉子户,有时用放老鼠的方法“智取”,有时直接用暴力方式解决。
偶尔,与父亲在小餐馆见个面,父亲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叫儿子出马。
他暗恋着朋友的妻子,却为朋友的婚外情作挡箭牌,当朋友的妻子知道真相后,他就乘虚而入,做了朋友妻子的情人。
帮父亲去找黑帮老大解决问题,还顺便钓到了老大的女朋友……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证明,他是一个无耻的小混混。
在一次“上班”的途中,他遇到了母亲以前的经纪人,一瞬间他又想起了心中遗忘的节奏。
原来,他还学过钢琴,原来,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钢琴家,原来,自己应该离现在的生活方式很遥远……他在“业余时间”找了一个钢琴老师——中国女孩儿苗玲教他钢琴,音乐的力量让他在污浊的空气中得到喘息。
然而苗玲的高要求使他烦躁,面对“同事”的嘲讽、父亲的冷漠,他活在了犹豫与彷徨中。
但是,他始终被心中的节奏召唤着,母亲的音乐被一遍遍的播放,他在一遍一遍的烦躁后,又坐到了钢琴边,闭上双眼,在键盘上挥舞起双手。
想不到扁人的双拳舒展开来,也可以流淌出如此美妙的音符。
此时,他过着高尚而下流的生活,依然迷茫,究竟是彻底摆脱下流,融入高尚,还是过着这种双重的生活,他不确定,因为父亲,与父亲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要金盆洗手谈何容易。
直到有一天,他来到父亲的寓所,发现了父亲已惨死在寓所中,此刻,他的眼神里,有悲愤,也有解脱,他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今后的道路。
高尚,亦或下流,只能选择其一。
最近爱上了非美国电影,那些听不懂的单词在耳边跳跃,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浪漫忧郁。
个人认为,最好听的是法语、意大利语次之,然后是西班牙语。
而且,从欧洲片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欧洲人与美国人生活方式的不同。
例如此片,男主角虽然是个混混,但却混的斯文,混的优雅。
试想,如果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小青年,想必是穿着希奇古怪的衣服,满口嚼着汉堡包,迷恋重金属摇滚,家里自然是越乱越好,这样才能体现他的愤世嫉俗,喜欢的女孩,当然要胸大无脑,越性感越好的。
而看本片中的欧洲小青年,家里自然是乱的,但是别人那叫艺术,衣柜里挂满了整齐的雪白衬衫,总是去一家餐厅吃饭,来点红酒和肉卷,或来一杯咖啡慢慢品味,高兴起来,就弹弹钢琴,记住,是钢琴,可不是吉它。
他喜欢的那个女人,在我眼里算不上美,甚至极为普通,也不再年轻,但是在他眼里,想必是有独特风情的女子。
喜欢欧洲,因为它闲适,却总是不可思议,也许走在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就是一位艺术家或诗人。
好了,言归正传,主人公最后当然选择了高尚。
但是,影片在结尾时仍然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在去看苗玲音乐会的路上,遇到了杀害父亲的暴徒,顿时愤然上前,为父报仇。
让人揪心的是,除了两个扭打在一起的男人外,还有一把枪,真的害怕影片里突然一声枪响,就将他刚刚开始的高尚人生彻底葬送,那样,未免太过残忍。
还好,他只是将暴徒痛扁一顿,就带着眉梢上的伤痕和雪白衬衫上新鲜的血渍走进了音乐厅。
看来,他已经懂得,真正的高尚须懂得克制。
暴力和美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有人不禁质问:你究竟看上的是他在键盘上挥舞的手指,还是那眼角眉梢新挂的伤痕?
仔细想想,好象还真是后者。
没办法,女人啦,天生就容易对貌似强悍,受伤时又带着惊恐的双眼默默舔舐伤口的困兽动情。
写于2006年8月
一直很喜欢法国电影的分格,强调叙事对白,表现手法侧重写实主义,淡化背景音乐,却有意突出场景中声响的运用,混合着低沉快节奏的法语风格-咕噜咕唧。
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一部纪录片,或者是误入新闻现场,如同偶遇文学系的女大学生,乍一看是清汤白水,平凡无奇,聊了几句才发现肚里大有文章,令人耳目一心,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迷人,禁不住生起了约炮的念头。。。
导演贾克欧狄亚的《我心遗忘的节奏》,是一部秉承一贯的法式片的风格,故事情节一撸到底,平铺展开。
但电影内容所蕴涵的鲜明的矛盾冲突的元素,却紧扣人心,回味无穷。
但是电影技术风格不是令我心动的重点,牵动心绪的是故事表达出的人文现象。
《我心遗忘的节奏》的主人公从一个争强好斗,喋血街头恶徒自我救赎成一个钢琴演奏家。
这条故事主线看似夸张矛盾,但是在写实主义的电影叙事手法的表现下,却显自然真实。
首先,音乐对于人性的感染力量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主人公托马斯的母亲是个钢琴家,自小在音乐的氛围中熏陶,音乐艺术的感知已融入了血液,成为人性的一部分。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讲,作为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血液里,细胞里都带着某种特殊的才能。
有的人对音乐敏感,有的人对数字敏感,有的人对色彩敏感。。。
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质是需要被发现,被引导才会全然释放,从而获得自我成就。
但是大千世界能够幸运地全然释放人性本质的人是极少的。
因为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客观无常的世界。
〈心灵捕手〉中的威尔是个与生俱来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但也同样混迹街头,打架斗欧,靠打零工维生,直到教授蓝博发现。
现实生活总是这样和人性一直对抗着。
许多人都或深或浅地可以感知到自我的本性才能,都强烈地渴望能够从事本性驱动的事情,也即所谓的梦想。
但大多数人都是在与现实生活的对抗中落败,放弃了对强烈渴望的坚持。
托马斯的钢琴家母亲去世后,缺少了驱动本性的力量,而父亲是个整天只知道逐利争财的自私家伙。
他在与现实生活的对抗中落败了,于是他也混迹街头,成了靠暴力驱逐流浪者的所谓的房产从业者。
其实无常的生活不一定总是和人性对抗的,偶尔她也会给你一个温柔的拥抱。
威尔遇到了教授蓝博,托马斯也偶遇了母亲的钢琴经纪人。
“你本来很有才华的。。。
我对你充满期待” -经纪人几句简单的鼓励让托马斯重新燃起了钢琴梦,开始了本性的自我驱动。
很多时候人性的改变都是从认同开始的,他人的认同以及自我的认同。
而自我认同是最艰难,最痛苦的。
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自我认同后才会自我驱动本性的发展。
当音乐的本能重新萌芽的时候,托马斯的生活开始了充满矛盾的改变了。
他对细节开始敏感,先前他武断地判断父亲的女朋友是个荡妇,现在他可以敏感地察觉自己和老板娘独处的时候是彼此吸引的。
他发现了爱,也更渴望爱。
对用暴力驱赶房产住户的工作越来越排斥了。
自我驱动本能的痛苦,不仅来自要跟原来生活中的人和事做对抗,更来自要和自身做对抗。
托马斯要对抗父亲和同事的反对,还要在练琴中不断和自己对抗,战胜自己的恐惧和焦躁。
这种对抗的痛苦,电影也表达的相当的细致,看着辅导托马斯的中国钢琴女老师,憋红着连吼着越南腔的法语,个中滋味就可窥知一二了。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事态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托马斯在不断挣扎中和音乐和钢琴越发融为一体了。
只要找到本我,找到自我,人就会越发的理性。
当托马斯快抓爆了杀父仇人的蛋蛋时,而没有选择开枪杀他。
这或许就是音乐所具有的美的力量,爱的力量。
是人性本能的善。
重新回到音乐厅钢琴演奏现场时,托马斯终于是完成了从一个街头暴徒到钢琴家的的自我救赎,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二次生命是从先前被现实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发现自己本性,发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某种天赋,然后追随自己的本性开始重生之路。
重生之日何时开始?
或许是在你感受最强烈的幸福时候,也或许在你陷入最绝望的痛苦的时候。
谁知道呢?
重要的是当某种欲望强烈地推动着你的时候,就顺势跟随着,就像托马斯一样耳机里放着电子乐,手指却不由自主地在桌面上轻盈地弹节奏,口中配合着duan duan duan duan .....重生,就是 跟随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发现并重拾那遗忘的节奏。。。
“我心遗忘的节奏”是一个美好的译名,法语原文直译为“心脏停跳”,讲述了一个子承父业的年轻房地产商在偶遇母亲生前经纪人后,经人介绍找到一位越南裔钢琴家练习演奏,准备重拾音乐梦想的故事。
在好莱坞类型片中,这样的开头通常意味着一个不懈追寻梦想的励志人物的美满童话,然而这部法国电影毫不留情地向我们揭开了卑微而破碎的真实。
钢琴家母亲与房地产商父亲象征着他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两面,而母亲的早逝伴随着没有继续下去的钢琴深造,把他从梦幻推向了残忍的现实,他也成为一名房地产商人,大多数工作内容是通过骚扰和暴力驱赶流浪汉和欠债租户,通过灰色交易牟取暴利,以及收拾父亲生意上的各种烂摊子。
勾心斗角和疲于奔命的生活让他变得暴躁,然而面对音乐,他依然表现出一种落魄的心高气傲,努力维护那些残破的自尊碎片。
他与乐手和钢琴老师的争执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刺痛,曾经的骄傲少年突然感觉到的落差,是很久以前被改变的生活轨迹中迟来的一击重锤,精准地指向破碎的梦想。
理想与现实表现为了一种不加掩饰的对立,那双在明亮房间里优雅弹奏的手下一秒可能在幽暗的走廊里用于殴打,像他弹奏的古典音乐和耳机里的流行音乐一样分裂成鲜明的两面。
在历经艰难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试奏的那天,他却没能在台上演奏完,那首深情流畅的曲子突然拦腰折断如同年少时戛然而止的钢琴生涯。
“这太可惜了,你很有天赋。
”当惋惜压倒赞扬的时候,曾经的那些天才的过往会更让人心碎,那些一闪而过却被人记住的光芒更衬托出现实处境的黯淡。
两年后他成为钢琴老师的经纪人,演出时在后台与自己的杀父仇人相遇,复仇却在理智的最后一刻被阻止。
他洗干净血迹坐到台下,不由自主地随音乐动起手指。
然而新鲜的伤口却提示着不会轻易愈合的过往。
他从“想找一个经纪人”最终“自己成为经纪人”,不知道坐在舞台下,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感到过落寞。
但毫无疑问,至少他脱离了作为房地产商的令人厌恶的生活,与杀父仇人的恩怨终结也预示着他挥别过去的人生。
无论把这种结局称作一种积极的平衡还是悲观的妥协,很显然都不是好莱坞那种皆大欢喜的圆满,这种模糊性赋予了影片无限接近生活的特质。
所以我甚至会想,如果是我在那个落魄而倔强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种可能,继续待在阴暗与堕落里才是麻木的舒适,而近在咫尺地站在聚光灯外缘反倒会不断揭开伤口和挫败自己的尊严。
在这种心理尺度上,人类并不是趋光性的动物,但无论如何,站在光明的地方就意味着最终对自己的接纳。
愿意继续生活下去的人,可能有不愿和解的过去,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被接纳的,因为发生过的一切都会以一种无法抹去的方式真实存在着,如同人本身的存在一样,是不可抗拒无可辩驳的、无比清晰残忍的真实。
很多人讨论这部影片中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然而追溯起前因后果,更像是一种因命运无常而破灭的生活。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他会顺理成章地成为钢琴家,根本不需要在历尽艰苦与挣扎后,重新追寻当年的梦想并最终接受失败。
然而生活充满着不可避免的意外,随着引领他钢琴生涯的母亲离去,仿佛心脏漏跳了一拍,尖锐的楔子突然嵌进柔软的生活里,生生斩断了最后一个音符。
对于很多不能遗忘的人,那枚楔子一直钉在心脏上,萦绕着不能消逝的节奏反倒成为了一种折磨。
我心遗忘的节奏是对停在过去、无法前进的自己的饶恕,而重新拾起的节奏则是奔向生活的希望,和拥抱此刻自己的温柔。
公众号/影调radio
罗曼·杜里斯的独角戏。
怎么我看着男主像男版的夏洛特·甘斯布..
我发现雅克·欧迪亚喜欢把事件无限细化。事无巨细而叙述得很散,这应该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电影手法,但这部电影却没有把所有的情绪集中化,形散而神不聚,让人很难静下心去观看,差了点火候。
看到试奏那段几近落泪,大概只有失败才会令他如释重负。雅克·欧迪亚总是在拍窘迫的人,时而愤怒时而惊慌,与世界格格不入,又无暇怨艾,唯有杂草般用力去活。男主角居然是新女友中的异装癖,看完发现整个吓到,对流浪的迪潘更多期待。
音乐到底是线索还是什么!奋发中的故事呀!
当初在央6看得 虽然很平淡 但是感动得很啊。。。。。
结局的安排有点混乱。电影一般结尾如果安排一个时间跨度的话,之后就只是交待后事了,但这里又安排一个高潮,像是前面叙事没有安排好所以在最后又匆匆加上情节,结尾非常臃肿,而且事实来说结尾是悲剧,男主什么也没得到,最后肯定还要蹲监狱或者被杀,但导演还是以男主抚摸幻想中的琴键这种留白的,在情感上偏平和的安排作为结束,像是粉饰太平,和人妻的爱情线也完全没交代,即使导演有意塑造他们的爱情戏,总之是很混乱的。
对于经常看法国片的人来说,Romain Duris不是个陌生的面孔,这部电影里其表现像是有躁动症一样,让人很难有同理心,也可能是角色的定位所致,不断翻涌心头的钢琴梦和打打杀杀的地下生活交织上演,还穿插了很多过场人物,剧情有一丝混乱,让人很难入戏。反倒是梅拉妮罗兰的出场十分惊艳,不愧是我喜欢的法国女神,泳装的身材实在是夺人心魄,钢琴女教师是个中国人,但是片中为什么要用越南语交流?导演是不是对亚洲人有什么误解?凶杀和复仇的情节感觉完全没有必要,如果结尾男主能演奏一曲就能撑起主题了,另外这个ost也没觉得多好听啊,怎么就最佳配乐了?每次配乐刚一响起就戛然而止,也是让人无语。
怎么看都不属于励志片吧。。只是说。。不道德房地产商人。。重捡过去幼时因母亲而习得的钢琴技艺或记忆。。。从而减少了暴戾乖张的气息。。从而。。木有杀死。。杀父仇人。。
最后一段还行
无感。XX后男主跑去弹钢琴的戏全被他的胸毛毁了。。。
片名翻译得多好听,多有内涵!正契合男主角的命运:丧母,父亲是个有钱的包租公,自幼随身为钢琴家的母亲研习钢琴,可这双本该在黑白琴键上纷飞的手,每天却是打打砸砸!是命运遗忘了他,还是他遗忘了选择命运的权利?看着他弹琴的沉迷劲儿,那节奏一直在他心中烙印,从未遗忘。对于梦想,我们亦然!
本来还以为是个闷片呢
久已遗忘,再拾起,需要多大的勇气?
★★★半 ~ !
比较喜欢男主在《全局》里面的..
我们在努力
只对有亚裔钢琴女教师的片段看了下去 what I want to saying is an asian girl is a gun
我们交叉着,白天做着现实,晚上做着理想。
剧作一般,不过这个导演视听语言肉眼可见的强!不华丽却极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