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马的时候,直到结束,都没有意识“莫子仪”“影帝”是多么重的荣誉。
入围者的笑脸放大放大超倍数在屏幕上,莫子仪微微皱眉的一张脸就显得冷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影入围,他发型和角色看起来相差不多。
桂小姐的发型也和角色相同,别的演员没太注意。
虽然没有看过内娱的活动,但稍微有些印象的艺人,气质也绝不是这样复杂的。
我看他像有心事压在身上。
起身,领奖,致辞。
没有激动,拿奖不拿奖对他似乎没什么区别,鼓掌也敷衍了事,仿佛随时准备在镜头转移的下一秒把手放下。
没有紧张,语速不快不慢,简简单单几句话,除了特意感谢淑芳阿姨,只有最后几句露出来一点不那么冷淡的热气,一听就是他能说出来的话。
尊重电影,尊重人权,爱惜自己。
电影里健一明明是隐忍的男人,给别人留下的也是很压抑的印象。
我记忆最深几处都是他在哭。
检察官拷问健一为什么不在男朋友死后搬走,一点体面没给人留下。
我以为的大吵大闹,或者更戏剧化的桥段都没有出现,健一只是冷冷淡淡几句话,甚至是刻意处理过的平静。
好像在这之后所有的尊严都失去了,抱着小尤大哭,看着悠宇掉眼泪,在绝望中笑着哭。
电影看完,首页推荐的耸动标题视频,莫子仪怎么样怎么样,一刷新也就划过去。
林健一的隐忍,脆弱,温柔,我觉得这些才是莫子仪。
最重要,为什么声音这么好听,咬字发音克制,腔调也刚刚好。
【有剧透内容】只说自己动容的点1.如果我是女生,你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爱人离去,替他照顾母亲;以及完成他的遗愿:照顾他的小孩。
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
因为只是一个房客,一个同性房客。
2.你愿意叫他爸爸吗?
不愿意(因为我有自己的爸爸)我可以叫他把拔二号(虽然但是我想让他做我的爸爸)我的作业本上家长签字都是你的名字哦3.谢谢你有把我当一家人总归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生死关头有些事情如果害看不开,我跟觉得还蛮可悲的。
阿嬷罹患糖尿病,每日哀嚎,迷信偏方,时日无多。
但是她可以临终托孤,办好转让房产,收养手续等,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她总是说: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苦?
她说第一遍我以为是在说自己的身体,她说第二遍我才知道,她在气。
气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喜欢的是男人,她的人生才会这么苦。
或者她并不怨儿子,她只气眼前这个男人,仿佛没有他,自己的儿子就是不同的结局似的。
4.你收养小孩,你还约炮啊性欲竟是这么的肮脏龌龊,不屑提及。
仿佛每个人都只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培育祖国下一代才进行生殖繁衍行为。
看似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实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长大后也必然要为这个社会畸形的要求付出代价。
“养父为了你一辈子不结婚不约炮不打飞机,你怎么可以不洁身自好呢?
”5.我不会跟你去的为了躲债,把烂摊子留给自己亲哥哥,自己跑去大陆。
浪子回头金不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基本不会发生。
自己母亲都看的透透的,这样的小儿子不值得托付。
宁肯把亲孙子的抚养权交给一个外姓旁人。
可是这样都逃不开血缘两个字,最终还是轻描带写地改判回了叔叔。
而他也终究还是卖掉老房子,这所升值了的老房子。
6.男主的发型一开始和小宇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为了爱情,所以头发还是自己叛逆和自我的紫色中长发。
后来照顾小宇和阿嬷,头发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男中年,黑色中长发。
再后来就是一切尘埃落定,小宇被改判给叔叔抚养,他留了黑色短发。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定位竟是如此清晰和精准,没有多余的一秒可以来浪费。
【最后的最后】生活充满坎坷病痛,能够平凡无灾地走完这一生,真的是件很难的事。
奇怪的是有很多人都看不透这一点。
阿嬷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自己又病魔缠身,按理说人生的大灾大难都经历过了。
却还是哭着喊道:“我好痛,我好痛。
”我也好想哭,哭这一切一切。
为什么人生这么苦?
为什么爱一个人这么难?
电影没有过多描述林健一与他伴侣之间的情感有多深刻。
从他细心照料过世伴侣的妈妈、儿子来看,林健一对伴侣的情感有多深厚。
也许是带有自责的成分,也可能有忏悔的成分,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不愿意与伴侣切断关系的成分多一些。
有多深刻的爱,就有多难放下。
林健一的隐忍、忧郁、愧疚且深情,把所有的温柔都留给了过世伴侣的妈妈以及儿子身上。
导演生怕观众不知道他要拍一部有“内涵”的电影,安排了很多复杂的剧情,把一些思想较为“传统保守”的观众作为“假想敌”,放在“对立面”,设计了很多“挑衅性”的“诘问”句式的对白,不但不会引发他们的“反思”,还会显得十分刻意,引起他们的反感。
通俗一些讲就是看起来不是很真实、很假。
另外导演想深刻叙事的同时,想表达的主题又太多了,一部电影的时长很难一起把那么多事情都讲清楚,导致电影实际看上去又显得特别单薄。
这是很多“文艺片”的通病。
说实话一部电影专注一个主题,导演和编剧把这个主题讲好,演员把它演好,摄影和剪辑把每个镜头衔接好,其实就很优秀了。
譬如《美丽人生》揭示的主题是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花束般的恋爱》讲述的是情侣之间像花开花落的感情,《暹罗之恋》叙述的是两个青春期少年之间的纯情,等等。
如果导演固执的将太多的主题融汇交错在同一部电影里,只会像《亲爱的房客》一样,最终泯然大众,注定被时代遗忘。
很久没有看过明明节奏那么慢,却让整个影片充斥悲伤的电影了,好多话都让我觉得很难过,“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老公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就这么一句算不上质问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很憋闷的不公。
我必须承认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林健一这样的人,无论是男性伴侣还是女性伴侣,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少见的情况发生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身上,构成了故事的合理性,也带动整个故事的情感。
我想说导演没有把这个群体美化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点,无论是王立维过世后健一约炮排解苦闷,还是当初在社交平台上告诉小孩妈妈她老公是gay,这都是人性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导演没有刻意避开这些,因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对恋人的占有欲,不能容忍他或她之外的另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吧。
最后再私心补充一句,林健一的演员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都很适合这个角色,忧郁气息简直刻在呼吸里了(仅针对这一部电影而发言)
亲爱的房客 (2020)7.52020 / 中国台湾 / 剧情 同性 / 郑有杰 / 莫子仪 陈淑芳影片中规中矩,差一点力气,每次要爆发的时候却泄气了,演员的表演也一直憋着憋着,沉默就沉默啊,不是一定要靠呼吸来展现内心的,收音本来也比较简单,这样一来就显得尤为刻意和粗糙了,反倒小孩、阿嬷和警察们的表演更好一些。
另外,剪辑真的有点奇怪,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泄气,突然的一些镜头切换也缺失一些含义,其中较为明显的会有1小时30分左右的健一的全景,我还以为是远处的王立维被找到了,1小时33分的闪回也没有太多意义,如果只是为了突出当时愤怒扭曲的内心的话。
整体像长篇连续剧,缺少了一些内核力量,台词大部分都是水词的感觉,偶尔几句有力量感的台词蹦出来却显突兀和刻意,剧本基本功还是差了点,但还好矛盾都展开了,也都交代清楚了。
开头和结尾还有点风格和设计,钢琴、山峰、帐篷这三个反复出现倒很有记忆点,最终呈现的结果也比较好,故事紧扣这三个客观事物展开,令人有回味和印象。
警察:“为什么这里会有个帐篷?
”因为这是五年前的那个帐篷啊。
(原谅这超煳画质)
影片最后王悠宇和林健一来到山峰
一个陌生的房客心甘情愿地照顾一个老太,和她的孙子小宇。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要比亲人还要尽心尽力。
所以,当被问到为何如此时,这个房客反问:如果他是一个女生,那么照顾恋人的家庭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一个男人照顾另一男人的家庭就显得十分奇怪了。
同性之爱的尴尬和被误解就这样推到了眼前。
影片用了许多沉默而优美的镜头讲述了房客林健一对恋人王立维的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
爱是美好的,无论是在什么名义下。
老太突然去世,在其死因不明的情况下,林健一受到了检方的搜查,怀疑他的动机跟争夺老太的遗产有关。
而报案的是老太的另一个儿子,警方也认为定然如此。
他们根本没想到林健一的唯一动机就是爱,是纯粹而温柔的践行对逝去爱人的诺言。
而对于小宇,房客林健一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代替他的父亲给与他家庭之爱,这也是一个悬念。
一方面是林健一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小孩,一方面是他也需要同性之爱的释放和治疗。
他带着小宇去高山看云海,陪着小宇的父亲一起冲顶巅峰。
他扮演了一个半父半友的角色,一个爱的伴侣的角色,他的使命就是付出和坚持,去治愈人心,去点燃希望。
此片没有过多讨论同性之爱是对是错,而是探讨了在艰辛的生存中,在冷漠而艰困的世界中,如何坚守着爱,坚守着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和温柔。
影片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向观众说明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个汲取你和给与你温柔的人。
因为点滴的温情会慢慢汇聚爱的河流和大海,会带走我们的悲伤,也会化解生活的残酷。
电影基本上都是在回顾林健一和小宇还有老太的幸福生活。
还原这个亲爱的房客来到这个烦恼多多困难多多的家庭后慢慢有了起色的点点滴滴。
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老太多服了止痛药(麻醉药)造成了类似于安乐死的结果,其罪不在林健一。
而林健一也确实有罪,他为了独占恋人,从而破坏了一个家庭,尽管在爱的名义下,但一个符合社会伦理的家庭的分崩离析的确会对老人和孩子造成伤害。
最终,小宇的回忆洗脱了林健一的杀人嫌疑,但他也失去了小宇。
在远方的小宇的钢琴曲和歌声中,在需要重新面对新的人生的时候,他会不会依然选择用爱和温柔,坚强地面对这个充满不幸和艰困的世界呢?
此片获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台湾对“同性”的探讨,一部接着一部,这是个社会问题,能解决的,大概只有时间。
故事中的这位,在面临检察官的询问时,发出了灵魂拷问——如果一个妻子失去了丈夫,在此后一直侍奉公婆,抚养小孩,会有那么多的质疑么?
这个问题,着实无法回答。
只是,现在的社会,好像对“女人”都没那么高的要求了。
一个男人做到了,反而让人惊奇。
按照世俗的眼光,当然会怀疑你的居心。
这是人的本性,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还映照出自己的“恶”,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应该打压的。
故事中另外三个人。
一个是失去儿子的母亲。
对于这个“儿媳”,做婆婆的心中当然有怨念,她总认为是这个“儿媳”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一个是失去地位的弟弟。
这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之所以还偶尔回来,只是惦记着家里头的一点房产,谁曾想自己的老妈,竟然早已把房产留给了自己的孙子,而自己的侄子却被那个“嫂子”个领养了。
亲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财产。
故事里头的事儿,大都经过艺术的夸张,可是现实真是活生生给我们上了一课,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候还没有生活“残酷”。
一个是失去父亲的孩子。
年龄成为他最大的桎梏,很多问题,都不由他做决定,哪怕他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好吧,还是看看这位丈夫的“死因”。
说起来,“妻子”好像还是有点责任的。
毕竟是因为自己的嫉妒,摧毁了“丈夫”的家庭。
男男之间的妒火,能燃烧成这个样子,也是厉害了。
故事其实没有太多的戏剧性,一个人的抗争,终究是要输给世俗。
我们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总是会说慢慢来。
其实,并不是时间能够解决问题,只是时间能把“问题”给拖死罢了。
炸裂呀。
建一是造了几辈子的孽呀?
能遇到这一家人。
傻逼孩子的爸爸,演技很差的弟弟,还有没有脑子的警察,真的同情呀。
还有那种不经意的歧视感,真的牛。
真的,这电影才是真的同性恋,那些他妹的,你是喜欢男人还是娘们的同性恋,让我很迷惑,责任感看不到,就一天天的看看脸,外在大于内在,就现在这些同性恋,国家不同意合法化是有合理的。
这电影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受伤者拯救了恶心人的一家人,真的可怜,但对于这剧,孩子他爸死的真慢,当得知建一告诉他情况后,那种愤怒让我无语到家,为什么?
自己什么情况不知道?
同妻自己没数吗?
拿孩子当借口,那你最后还找建一或默许你们在一起,这不是典型婊子立牌坊。
真的可怜呀,建一,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数这种真实情况,虽然都没有建一的这种责任感,忍气吞声,用行动让其家人接受。
还有这一家人真的阴险,老奶故意做一些事情,小儿子为了财产如此下贱,老人死了来装孝子,男票又是一个自私阴险的家伙,玩了就跑,呵,我可以完全肯定,这家伙认定这人对自己的喜爱,故意这样一出,让建一可以提自己照顾家人,老奶又故意故意的提起,加深内疚感。
(电影中老奶有几个镜头是笑了,然后又哎哟)还有一点,真正的同性恋真不容易呀,小孩子的“爸爸二号”,这种认可、鸿沟比喻太难了。
吐槽:警方真的有些弱智了,除了检察官,很多BUG,有点强行无脑了。
情绪、偏见办案真的很真实。
温和。
以上我只看过一边所想。
不太明白很多影评依然着力于同性恋歧视,其实这部戏已经越过这个层面,它表达的是“同性恋也一样面临生老病死上老下小的无奈人生”。
所有配角对性向的负面反馈,都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如果主角是所谓“小三”或“荡妇”,这种反馈也一样存在,即使是其中最大的“反派”弟弟,他的动机到底是争夺利益、关爱亲人还是反对性向,其实非常模糊和复杂,就像生活本身。
年老丧子、病痛缠身的奶奶,年幼丧父、充满自责的孩子,痛失爱人、爱恨交加的成年人,如同每个观众的人生,丧失、获得、快乐、痛苦……叙事清淡克制,悬念分寸得当,深得我心。
只有一个疑问:孩子的妈妈呢?
离婚后共同生活的一方监护人去世,母亲应该顺序有监护权利和义务才对,虽然不了解台湾法律,但这个一般性伦理原则似乎不该有不同——无论母亲对该事项如何处置,毫无交代终归是个大漏洞。
有机会去找本台湾家事法律学习一下。
最后歌挺好的,剧本太散了。
这夹缝中的爱呀,留下的悲伤真是绵长。莫子仪的影帝,陈淑芳的女配,都是重量的。
“如果我是女生,你还会问我同样的问题吗”一句话戳破不信任的根源
一个“好同性恋”的感人故事,切入面有点窄。
TGHFF57- 剪接點和時空穿梭銜接得滿流暢的,但一切都略顯[匠氣],工整/煽情都讓人感覺得出背後導演的安排… 但溫情部分還滿打動人的(親情[?] 愛情…) 一開始覺得個別演員狀態[不對],但可能連這種[怪怪的]都是導演刻意的,讓觀眾好奇看下去… 但一些台詞真的硬傷,在那個當下講出來非常彆扭… 大量的晃動手持鏡頭/長鏡頭,有點太[過]了… Foley有的地方失真了… 評分很"有趣",影評人圈大概是2.5-3星,TW本土觀眾圈大概給到3.5-4星… 最近也在處理同志議題,通過本片忽然領悟到了老師所說的[窠臼]:現在再說同志,不能再停留在[正常/不正常]這些老議題,太陳腔濫調… 莫子儀的詮釋為本片大加分,影帝實至名歸… 如果是新人編導的作品,這片能入選[資優生]佳作…
相比于“同志电影”,更应该把本片看作是争议性社会议题的集结,从同志婚姻到单亲收养(不仅限于同志收养),从药品管制到安乐死,甚至还包括独孤老人的照料问题等等,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想要的太多 ,到最后呈现出来每一个单一议题的力量反而削弱了,这确实是蛮考验编剧和导演功力的。至于莫子仪的表演,又特别好的几场戏,也有比较尬的一些地方,整体来说肢体和表情好过台词部分。
竟然又是圣母白莲花男主的苦情大芭乐…😅我真的搞不懂
就一般…林健一是受虐型人格么?感觉一直是自己虐自己……看完一种无力感
同性题材也掩盖不了狗血八点档的内核。
#R# 3.5分。莫子仪和陈淑芳确实值得表演奖项提名,全片甚至都没什么掉链子的表演;但不觉得剧作和剪辑很好。剧作概念上用换直人会显得更狗血的剧情,勾出了同志在华人大柜子社会中直陈时的尴尬、和许多内在厌同恐同的社会机制需要被审视这点。不过我不太喜欢王立维死亡的情节,甚至后半程不少地方都拼接/设计的不够好;而且本片作为家庭片竟然将孩子同妈妈的关系如此理所应当处理为淡漠/略笔,有点让我事后莫名其妙。
陈淑芳应该这部拿最佳女主而不是孤味,孤味的角色太脸谱化了,房客里的阿嬷表演极其有层次,既筑起了高墙,又在高墙的背后守护着她最珍视的亲情之间的爱。本片的编剧也是值得赞赏的,不紧不慢地一层层拨开迷雾,就如同电影里被雾环绕的群山一般,太带感了。唯一遗憾的是对男主的刻画太down了,一路走下坡,能不能给他一点快乐呀!
题材还是处理的不错,镜头风格也不错。故事情节实在是太老套,一个悬疑故事拍的如此缓慢而无所谓。小演员毫无演技,非常出戏,导演这方面指导水品欠佳。
“你也不要一直怪自己”
山川从不喧嚣,即便它吞没了爱,还是云雾缭绕像无事发生。爱向来寂寞,哪怕它征服了山川,还是无法抵抗世俗的斥逐。他弄丢了爱人,却成为了父亲。她失去了儿子,却理解了幸福。没有了你轻松,有了你快乐。没有了你想飞,有了你长出翅膀。两人相拥,他说不要对我太好,吃了太多苦头,多一点甜都会难过。
三星友情分。什么玛丽苏剧情,男人死了守寡么?快进,脑壳疼。
比较臭长的狗血情感片,人物和故事都设定的很糟糕,完成度没眼看。简直就是集合矛盾体的那种做作形创作,探讨的问题太浅显,干嘛这么一味的想靠苦情戏骗观众情感啊。此处必须要提到陈淑芳奶奶,稳如泰山的表演,提高了影片的可看性。白润音真的是天才型演员。莫子仪这个影帝来的真就是小年捡漏,空洞无力没有灵魂的走完全场,按照以往混个提名都万幸了。7.5的评分,个人认为六分足够了,大家对lgbt题材还是过于宽容
181st 浓浓的电视电影味儿……男酮还是不要太圣母了
电影的克制风格没能坚持到底,在结尾依然陷入了台湾商业电影的温情套路之中。台湾近年一系列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已经明确展示了其区隔于其它华语地域的新兴意识形态的成熟。这是一种不仅限于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认同,而是为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增加了一层更加难以消解的外壳。同性恋问题不仅仅是同性恋的问题,电影跟随台湾社会的脉搏,在同性恋问题中嵌入更多社会议题——收养、养老、濒死,这是一个同婚合法化地区势必会面临的诸多问题,而由这些议题产生的社会互动,又会在客观上推动它变得与隔壁更加不一样。就这一点来看,近年来的台湾同性恋电影,他们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电影本身。而我怀念的可能依然是《蓝色大门》那时候没有社会包袱的澄澈吧。
最失败的地方是:完全与感情无关,没有任何视听服务于此,没有表现亲爱的,也没有表现房客,一部电影被拍成了电影简介,概要一样的情与法剧情冲突如同摆拍。
因為淑芳阿姨哭得唏哩嘩啦。小莫內斂卻堅定的愛意也很觸動人心,愛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後,做可以讓對方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