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想看一个情节跌宕的故事,那是挺失望的。
整部电影平淡,不起波澜,呈现一种非常淡漠的色调和人物情感。
这并不是一部“抓人眼球”或者令人激动的电影,却是一部第一次看觉得无聊,第二次看觉得心寒,第三次看却会微笑,第四次看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电影。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的表演都达到了根本不像是表演完全就像是本人出演的地步,仅仅这一点就非常难得。
没有一个角色是不需要的,没有一个镜头是不需要的,吉田导演一共拍了五部电影,有三部获奖,几乎所有的电影主题都直逼现代社会的人性挣扎,人性与社会的相互碾压和斗争几乎成了唯一的主题。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社会的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如果脱离社会(既我们所处所知的这个社会),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影片忽略了梨花在忍受不了家庭生活的平淡而去银行兼职工作之前很多年的挣扎,在片尾有一段当她的丈夫提到,你想要个孩子吗?
这样的一句话时,会让人觉得非常的寒冷,那么多年的家庭主妇生涯,为一个男人放弃工作的机会(实际的工作证明她是有能力工作的)和接触社会的机会,甚至生孩子也需要男方的认可。
如果我们要剥除女性所有的个性、热情、魅力、权利的话,那不仅仅是一种倒退,更加是一种背叛,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有权利支配,对生育有发言权,对居住有决定权,对爱情有追求的权利,这些在亚洲社会里就是被强大的直男癌社会华丽丽的忽略了。
甚至女性在工作上的进步与否都会被贴上“利用女性身份和性魅力”的标签。
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里,一个被视为“第二性”的女性在男性身上追求爱情只能是镜花水月(点题,为什么叫做水之月。
还有为什么最后在与女性同事的对话中出现了,月亮消失了,这样的词汇)。
如果影片停止于这里,那么我并不会觉得它是一部值得参加电影节或者值得得到电影学院奖(日本电影最高奖项)的电影,纸之月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人在社会中以金钱去追逐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理想和梦想也注定是不会得到的。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梨花身上,更体现在片中的男性身上。
梨花的先生以为提供物质条件,买一只昂贵的手表(包括科长也买了一只昂贵的手表给自己的情妇)就可以表现自己的感情,其实不恰当的表达只能适得其反。
梨花以为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光大的感情,就能得到光大的忠诚,并且扮演一种圣母一样的施予的角色(包括她小时候偷爸爸的钱去捐钱),最终还是失败了。
电影中的老年客户每天就是买买买,最后花了大价格买的东西还不如一串假的宝石项链得到满足。
金钱所代表的购买力似乎可以令所有人心醉神迷,然后金钱所能买到的,却并没有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反而带来的是巨大的空虚。
电影中有大量对于日本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的社会的广角镜头描述,然后转回主角的脸色,服装和地铁里的人们的神色,都是冷漠的灰色调,几乎从画面中就能读出一种冷来。
这种冷是来源于,安于普通平凡的生活是沉闷无聊的,然而使用金钱去追求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带来的繁华也只是泡沫而已,最终还是要破灭的。
贪污了三千万以后梨花终于明白了金钱的虚无性,所谓水之月也是指金钱和青春的荷尔蒙所能带来的繁华是虚无的,影片后半段有几个镜头,光太牵着小女友的手在街头漫步,看似登对然而他的眼神是默然的,梨花的老公在上海繁华的街头坐豪车,脸上的表情也是木讷客套的,这些活在套子里的人,一生都是被金钱这个“水中月”吞噬。
结局竟然是温暖的,女主走在异国的街头,一个面部毁容的异乡人给她一个免费的水果。
似乎在这里导演把主旨落在了:世界上真正的幸福是免费的。
相比较于《红楼梦》的结局,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竟然是一个比较热情的结果呢。
看完会骂女主虚荣的人,我只能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不活在套子里,生活出不同的可能性,是每个人,之所谓为人的意义所在,我坚信我们的人生,不是为了单漫地走过一生,身为羊群的一员,得到一些甚至没有一些微小的安慰和哲理,然后在虚幻的immortality里死去。
社会人,是改变社会的人,而不是习惯社会的人。
人,不能像家畜一样的活着,为了口粮和享受放弃自由的意志!
一部看似平常却后劲十足的作品。
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担心它是不是会沦为一部俗套的犯罪/偷情/伦理剧,但同时也感觉到女主梨花身上有一种隐含着的奇异张力。
没想到这种张力在剧情走向(意料之中的)急转直下时竟然变得越来越鲜明强劲,在似乎被情人的背叛和罪行的败露逼得走投无路的绝境面前,梨花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迸发出惊人的反向动能。
在与出于责任感揭发了自己犯罪的前辈隅姐的那次关键性的对话交锋中,循规蹈矩、恪尽职守的隅(和大部分观众一样)本以为自己处在一个绝对的道德制高点上,好意的试图劝说梨花采取悔罪补赎的行动,以求社会和法律的网开一面。
万万没想到,这时的梨花已经完全看破了之前生活的一切,她的自我和自由意识以一种令人恐怖的方式彻底觉醒了。
她明白了,一切都好像那个可以被指头抹去的纸月亮一样,不过是一个虚无的幻象。
但让人惊奇的是,这样的彻悟并没有让她走向对生命的绝望和毁弃,反而是从中发现了真正的自由和美的无限可能——“因为是假的,被摧毁了也没关系,自我崩坏了也没关系,不必害怕。
这样一想就觉得轻松了。
啊,我变得自由了,所以,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承认,直到她拿起椅子砸碎玻璃的那一刻,我还担心她是想一了百了(因为无力面对,无处可逃,这似乎是最自然的选择。
尽管之前积累的若干迹象和细节已经暗示了这并非梨花所想),但随后发生的事可以说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梨花不但没有选择自毁,反而以一次让人瞠目的绝地反击式的逃亡奔向了新生。
在天主教的颂歌声中,她的一头短发在狂奔中飞舞起来,镜头交叉剪辑到她曾经的丈夫、客户、情人的生活场景,同时梨花的眼前迎来了越来越灿烂的阳光。
更妙的是最后结尾的段落。
这位曾经不惜贪污巨款包养小三的已婚银行女职员并没有被绳之以法,反倒在某个遥远的异国他乡再次浮现于人流中(行笔至此,不禁感慨岛国审查之松缓,要是放在光腚总局,岂能容忍此等是非颠倒、不忠不义之情节公然出现?
)。
这时的梨花没有了拘谨的银行制服,而是一身色彩鲜艳的热带裙装。
在不经意路过的水果摊前,她突然看到了那张曾让自己的少女时代念念不忘的男孩的脸——当年在教会学校上学的梨花被教导“施比受更有福”,修女导师鼓励学生们捐助外国的受灾儿童,而那位男孩就是梨花的定点捐助对象。
当别的同学后来放弃了捐助计划的时候,梨花却偷了父亲的钱,一个人捐出了整个班级的预期金额。
修女发现大额捐款后错愕不已,批评不该如此张扬炫耀时(更不用说偷父亲的钱了),她站起来反驳说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样做会让那些远方的孩子们高兴,而想到这一点自己也就觉得很幸福。
原来,在那时的梨花其实已经懂得,在某种更高的意义上,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实际上处于善与恶的彼岸。
P.S. 片尾曲选用了“地下丝绒”于1967年发表的专辑《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中的歌曲《Femme Fatale》。
另外,摄制过程中导演始终纠结如何表现“世间伦理被情感的獠牙所撕开的那一瞬间”,关于梨花的结局也一直不能决定。
在此期间,吉田导演反复听天主教的颂歌和“性手枪”乐队主唱Sid Vicious演唱的《My Way》。
《Femme Fatale》和《My Way》,这两首恰好都是当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也特别喜欢的歌。
And now, the end is near;现在,我的末日将近,And so I face the final curtain.面临人生的最后落幕,My friend, I'll make it clear,我的朋友,我要说个清楚,I'll state my case, of which I'm certain.向你讲述我的人生之路。
I've lived a life that's full.我活过一个充实的人生,I've traveled each and every highway;我经历过每一段路途,And more, much more I did,而更重要的是,I did it my way.用我自己的方式——MY WAY
何谓真实?
何谓自由?
金钱能买到什么?
纸之月.. 也许在虚假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彻底的自由就是假象 看见一个演员的诞生,摆脱青春的美貌,蜕变出内敛又深沉的情绪铺陈 喜欢片中的声光与运镜,精准含蓄,蕴染了女主内心幽微的转折 无关道德,不问是非,对现实保持怀疑质问,让想像无所顾忌,直逼灵魂的边际,也许就是艺术的价值
本来以为 这部按照这个节奏演下去 就是被小三甩 然后自己牢底坐穿 简直就是三线手册的案例典范 但是看到后来 觉得自己把女主想的太简单了 你说她在自我麻痹吧 但是如果跳出世俗框架 其实她的逻辑没问题 我只是在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哪怕他是虚假的 反正已经是虚假的 那么哪怕崩溃 也是无所谓的 也就是说 我已经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最坏的打算 那么就无所谓了 我没有什么是负担不起的 我只求我的爽就ok了 看到这里其实想到自己的很多价值取向很相似 主张生来就是享乐的 我是来体验世间的各种美好的 但是不同的是 我希望他能够长久 哪怕只是虚幻我也希望能保持一生 所以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可以维持下去的世界 既然不能名留青史 那么就用自己短暂的一生 享受这世间的美好 记得裹尸布上没有口袋~
片长2个小时。
看完了心里很不好受,很久没缓过来。
翻了下豆瓣影评,好多是在讲什么追求自由,什么释放欲望,什么过度施舍的虚荣心(施舍这个看起来最有说服力,但是可惜导演已经借女主之口否认过了)。
日剧总是喜欢研究心理探索人性,《罗生门》就是个中经典。
本片主要讲的,其实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需求。
只不过女主自我满足的途径比较特殊,是去满足别人。
一、被人需要的幸福 我看完心里不好受是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还有很多人的影子,女性尤甚。
如果有人哭着向你喊“我爱你”,你能够狠下心来离开。
但是如果换成“我需要你”呢?
你还能安然自若地走开吗?
这种情况在对方处在弱势地位的时候尤其明显。
比如哀求你、需要你的是个尚未成年的小孩呢?
或者是个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呢?
再或者是个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的处于底层的年轻人呢?
我找不到理由拒绝了,不管我将要牺牲的会是什么。
这种事并非没有发生过。
女人对弱者的博爱,似乎与生俱来。
讲个高中隔壁隔壁隔壁班同学的例子。
他父母在学校食堂工作,闲暇时常见她过去帮忙,我跟她算是点头之交吧。
她学习成绩一般,虽然不是很优秀,但是考上个普通高校肯定没问题。
问题就发生在高考前一天。
拿到准考证后,同学们相约去看考场,熟悉下环境。
她在外校考试,我在本校。
傍晚在食堂遇见她,跟她熟识的同伴问她在考场第几排,她没回答,慌慌张张地走了。
我抬头看时,只看到她哭肿的眼睛。
同伴跟她是同乡,便追上去了。
后来我才听说,她看考场时遇见个体育生,正好坐她后边。
他成绩很差,便找机会把她喊到没人的地方哭着求她考试时给个便利,据说还给她下跪了。
下跪这个我觉得不至于,男儿膝下有黄金嘛,说不定以讹传讹呢。
不管怎样,反正她被这个为了训练没时间看书,而父母卧病需要他养家的人打动了。
考场上为了方便他抄答案,她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做完一面装作检查给他抄一面。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她落榜了。
那个男生反而凭借体育生的身份去了河南某高校。
如果你以为接下来是一段惹人泪下的真爱故事,那就太幼稚了。
那个男生从此从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
她又复读了一年,仍然没考上。
转校又复读了一年,终于死心了。
我有次回校看望老师,在食堂后门看到了已经发福的她,围着个油乎乎的围裙正在搬卸蔬菜。
很多女生在择偶时,有很多优秀的男生放着不要,反而选择最不起眼的那个,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最狗血的剧情,你的男朋友为你把你的一个追求者打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
轻则跟男友吵一架,重则对这个弱者暗生情愫吧?
真是奇怪,达尔文进化论失效了。
这种心理需求,有与生俱来的性格倾向有关,也与成长环境有关。
然而这就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了。
二、自我满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被人需要的幸福,绝不是出自于单纯的善良或者奉献精神。
说自私一点,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
梨花是一位典型的日本女人,轻声细语地说话,下班后任劳任怨的做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公的饮食起居。
老公是一位正直的好男人,然而同事相川看来梨花老公的“明显的爱”,在梨花眼中,恰是不被需要的一种表现。
她从银行临时工转为正式社员,买了一对腕表,结果老公因为表的档次太低,委婉地拒绝了上班时佩戴,又考虑到妻子的心情高兴地说适合打高尔夫时戴。
更是在去上海出差回来后,给梨花买了新的卡地亚腕表。
梨花想要攒钱还房贷,老公对她说,你挣的钱自己花,还房贷这种事还是我来吧!
(哇!
标配好老公啊!
)从梨花的需求来看,婚姻是不幸福的。
梨花上学时偷爸爸的钱去捐给灾区儿童,被修女发现后暂停捐助计划并批评她。
她反驳道:“我想到那些孩子会高兴,自己也就觉得很幸福。
”重点是后半句。
为了让孩子高兴而从中得到幸福感,她完全不在乎实现途径,偷窃又何妨呢?
那位男大学生光太跟踪她,她发现了他的需求,便主动去开展了一段“婚外恋”。
是因为爱情么?
当然不是。
她自己后来口述,那是一个可以擦掉的月牙儿,故事“一开始就是假的”,所以坏了也无所谓。
很不幸,男大学生需要的是钱。
她偶然发现了以后便为了实现基于别人满意的自我满足,开始从所在的银行“偷窃”,偷窃存单、伪造存单、做假明细,技术越来越熟练。
从第一笔200万日元,到后来的几千万日元。
她在整个过程中是极为享受的,感觉到“身体都变轻”了。
最后梨花逃跑那段有点突兀。
本来决定要服刑,并且沉浸在殉道的伟大中不能自拔。
结果突然就逃跑了,扯什么自由。
后来我才明白,是为了让她见到她资助过的那个灾区儿童,实现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自我满足。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被人需要的幸福,绝不是出自于单纯的善良或者奉献精神。
说自私一点,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
梨花是一位典型的日本女人,轻声细语地说话,下班后任劳任怨的做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公的饮食起居。
老公是一位正直的好男人,然而同事相川看来梨花老公的“明显的爱”,在梨花眼中,恰是不被需要的一种表现。
她从银行临时工转为正式社员,买了一对腕表,结果老公因为表的档次太低,委婉地拒绝了上班时佩戴,又考虑到妻子的心情高兴地说适合打高尔夫时戴。
更是在去上海出差回来后,给梨花买了新的卡地亚腕表。
梨花想要攒钱还房贷,老公对她说,你挣的钱自己花,还房贷这种事还是我来吧!
(哇!
标配好老公啊!
)从梨花的需求来看,婚姻是不幸福的。
梨花上学时偷爸爸的钱去捐给灾区儿童,被修女发现后暂停捐助计划并批评她。
她反驳道:“我想到那些孩子会高兴,自己也就觉得很幸福。
”重点是后半句。
为了让孩子高兴而从中得到幸福感,她完全不在乎实现途径,偷窃又何妨呢?
那位男大学生光太跟踪她,她发现了他的需求,便主动去开展了一段“婚外恋”。
是因为爱情么?
当然不是。
她自己后来口述,那是一个可以擦掉的月牙儿,故事“一开始就是假的”,所以坏了也无所谓。
很不幸,男大学生需要的是钱。
她偶然发现了以后便为了实现基于别人满意的自我满足,开始从所在的银行“偷窃”,偷窃存单、伪造存单、做假明细,技术越来越熟练。
从第一笔200万日元,到后来的几千万日元。
她在整个过程中是极为享受的,感觉到“身体都变轻”了。
最后梨花逃跑那段有点突兀。
本来决定要服刑,并且沉浸在殉道的伟大中不能自拔。
结果突然就逃跑了,扯什么自由。
后来我才明白,是为了让她见到她资助过的那个灾区儿童,实现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自我满足。
梨花奔跑途中闪现的老公、光太、平林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好歹让那一段看起来不再那么突兀了。
预报有台风,但还是拿着雨伞出门了,今天晚上同评的是电影《纸之月》,也翻译《钱去哪儿了?
》,绝对舍不得错过啊。
赶到的时候刚开映,第一个镜头我就入戏了:银行的女职员在休息室换工作制服,这场景太熟悉了,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一段在银行工作的岁月,然后是宫泽理惠扮演的银行职员梨花去客户家里吸收存款推销国债,当梨花站在客户家门外的时候,独栋的修饰精美工整的日式建筑立刻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京都蹓跶的时候看到的民居,完全一样,我戴上耳机,老师熟悉的声音开始介绍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有点走神,忽然发现自己对这声音已经上瘾有了依赖,整个咖啡馆安静下来,只有这声音在缓缓讲述,电影是造梦,评论的声音就让我在这梦境里沉醉得更深,不知道如果生活里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声音该怎么办?
这自然是一部好片子,“好”的意思如今是指值得老师来同评和赏析,整个画面几乎像黑白片,演员们的表情也都很克制,一切都非常简洁朴素,和影片涵盖的丰富主题、人物的情感起伏形成对比,如此便有了巨大的张力。
相差17岁的不伦之恋,原本贤惠节俭的主妇竟然一路贪污至3000万日币,罪行败露后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女人到底要什么?
钱去哪儿了?
老师忽然化身金融专家,总结的时候差点让我以为在金融课堂,从日本的降息说到金融危机,从老龄化说到离谱的福利制度,我竟然走神了,一切都是假的,其实从纸钞被创造出来它就是假的,是个替代品,它本身毫无价值,这一点在影片中说得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
影片里面的钞票是假的,存单是假的,人们说的话是假的,包括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月亮是假的,好看的东西是假的,但是手表和宝马是真的,第一眼的心动是真的,欲罢不能的高潮是真的,少年时被教育的宗教信念是真的,曾经的捐赠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是真的,历经一切后的那个“结果”是真的,但所有这些真的最后也终将被擦去,一切都是假的,当然,好看就够了。
是追求满足千万种欲望难,还是克制一种欲望更难?
某年中秋夜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一切现实的欲望都被满足,钱不再是个问题,你会做什么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月亮下愣住了,朋友说当这个问题挑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呆住了。
我们前所未有地富有,也前所未有地贫穷,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也日夜不停地污染我们创造,也被毁灭。
在那面被打碎的玻璃窗前,梨花问:要一起来吗?
我想,银幕前的观众都是羡慕她的。
最后出现在泰国街头的梨花好美,时光对于女人是残忍的,有一种女人却可以被这残忍加持。
刚到家,外面大雨倾盆,老天爷最近下雨上瘾,这是真的。
2015.7.10三山于上海。
梅泽太君:斯米马赛,真的很对不起偷了你的钱,但我真的很需要用这比钱去跟小鲜肉约会,虽然很对不起你,但我不后悔,因为至少我快乐过了 ᥬ🌝᭄,斯米马赛,再次鞠躬。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只有日本能拍出来,毕竟小清新,礼貌恭顺的妻子是日本电影的标配。
看评论里有人,把梅泽的不怕,说成是对自由的追求,对桎梏的不屈服,我整个一大懵逼,原来看个日本电影,也能把有些人看出优越感。
何谓纸月?
伸手一摸就会消失的虚假之物,镜花水月是也。
“因为知道其虚假所以不会担心害怕。
” 这是女主的自我洗脑,梨花的幸福从来不是获得而是付出,这听起来似乎无私而又美好,电影花了很大篇幅描述这种助人情节的养成,从小就读基督教女校,是来自宗教的道德要求与思考:“究竟是付出还是得到能让人更幸福?
”宗教的答案是付出,但是你的付出必须是无私的甚至无声的沉默的,不可以炫耀你的付出。
那么到了少女梨花这里是如何内化这个规则的呢?
她需要的不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自己能力所及的默默付出,而是一种高强度的不惜一切的付出及得到回应时那种惊喜的沉浸的满足感。
所以当被批评时她大声质问老师为什么不能给那么多?
为什么不能炫耀付出?
最后结尾时也是一样质问同事隅 为什么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然后砸窗逃走 亡命天涯。
细想来这真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这里面有任何爱的存在吗?
梨花是因为爱上年轻男子不顾一切飞蛾扑火吗?
其实这个年轻男子和梨花少女时代资助的泰国难民小男孩一样只不过是她内心深处那个自大、傲慢、愚蠢的自我投射而已。
看起来不惜一切付出,且表现的浪漫洒脱的行为恰恰是最自私的行为,那圣母般的面孔后面藏着的是扭曲又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从送给老公便宜手表被轻视那里就能看出付出不能得到回应时的打击,而拼命要塞钱给年轻男子被拒绝的表情以及终于成功时的激动都描画了她内心那种等待着被她的救赎者接受的极度渴望。
这真的是急切的想帮助别人吗?
不!
她为的是得到血包需要和肯定时的快感,那些她看中的被救赎者不过是她的血包罢了,用来供养和浇灌她内心那种偏执的所谓道德信仰,以及实现她扭曲的自我满足。
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善良的利他主义者 不可能会不择手段不管周围人的死活拼命摄取财富去满足一个其实根本不需要的人。
PS:几个喜欢的点:1 隅说选择银行工作的原因是:“ 想知道自己的钱从哪里来以及要到哪里去。
” 短短一句话很简单的概括了金融的意义。
而女主只是回答因为看到大家工作的样子所以憧憬。
2 电影中后段着墨颇多的银行内部职场生态颇有点《半泽直树》的调调,各种纠缠与角力。
3 梨花服务的客户几乎都是富裕阶层的老年人,有老年痴呆、孤身一人、存款多的用不完 总想买贵重物品却第二天就忘记的老太太,年近古稀依然精明干练的老头,以及健康多金喜欢旅行的老年夫妇,可说是对日本富裕阶层老年化的细致侧写。
果然大部分的财富都在老年群体的掌握之中,可是有钱却失去了支配和享受的能力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宫泽理惠 。
可是她确实老了,看着比较憔悴,也许剧情要求这样,尤其在男主演的对比之下尤其显得苍老憔悴。
但是理惠的演技确实不错,把一个良家主妇变成的职业妇女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犯罪道路演得很逼真,感觉这个就是日本那个时代会发生的真实故事,导演讲故事方式不错,娓娓到来,细腻微妙,没有大段的说教,让你自己去看,真的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悄悄的看着女主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爱上小男主,最后变成罪犯的。
但是最后的结果太出人意料了,感觉是为了那个结局子就安排了一个高尚的理由。
好像女主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日本人的三观到哪里去了!
纸之月,不能以天朝女人特有的狭隘眼光来看待片中梅泽的姐弟恋,这里的姐弟恋仅是一种符号表示,影射了类似“小时候偷拿大人的钱私自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逃学去打台球”、“给老师或给领导撒谎请假去旅游”……之类的生活中常见的困境存在,跟伦理不伦理的都不沾边。
日本导演把处于以上困境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镜头画面来给予刻画和展现,并成功的让观众有着内心深刻的体验,确实导演的艺术功力深厚,特别在影片最后梅泽关于“自由”的一番阐释,并非要把“自由”扯上哲学层面来探讨,而是人物内心心理活动的自我剖析,是整部影片最为精彩的画龙点睛之笔,日本影片的艺术特点,就在于总是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的刻画和展现见长。
至于,影片给了我们什么道理,那就是都30好几的梅泽,还只是一个没成长大的小孩而已,没有完成从小孩变成人的“从偷到抢”的进化演变。
因此,M一下,提醒自己,你今天“是偷还是在抢”了没?
宫泽理惠赞。
姐姐为了享受到弟弟的性爱,大肆挪用公款,又是何必。。。不过,我也这样傻逼来着
先看了小说,就觉得电影味同嚼蜡,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好的文学具有形式上的不可替代性
宫泽理惠长这样了... ...
月亮与六便士
头一回在影院看文艺片。露骨画面略不习惯啊大庭广众之下。
这个超级好看。和告白比下,告白就显得中二病的多了。
丝毫没有感受到宫泽将欲望堆砌起自由的心路历程。。。。池松壮亮脱上瘾。。。。
藤本泉还是长发好看啊
给了没有保护色的反道德一个温柔的结局,宫泽和小林的互相压制最好看,太会拍。
日本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女性的影剧让人觉得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无论是《昼颜》《问题餐厅》(这两部都没看完,有点看不下去),无论是家庭或者职场,日本女性似乎都被禁锢在沉重的枷锁之中不得喘息,自由与自我都是奢谈,以至于这么多刻画“三观不正”但是又似乎“可以理解与同情”的女性人物的故事。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女主好好地生活过着非要节外生枝
“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自由了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洗脑大法好
好压抑
故事和人物都讲的太差,没看过电视剧的话会觉得莫名其妙。背景音乐强行高潮,表现手法也把中年妇女强行拍成思春少女。完全照搬桐岛退部的那种青春期的悬疑感拍法,简直行不通好么。。也就看看池松小哥那充满年代感的少年气息海不错。
宫泽理惠演的真的好,画面也非常好。但是其他年轻演员真的拖后腿。故事从第一个升格镜头开始就不太对劲,接着加入电子音乐更加不对劲,接着剧情就慢慢崩了,银行层层权限这么严谨的,不是口头上就能代替客户去做决定的,至少得有客户签字才行吧。于是乎片子就不在意逻辑了,全都不对了。
电影技巧弱了点,总是不断的在想办法圆角色的心理动机,电影其实干不了这事,这是小说干的事
用罪恶积累起来的善,也是恶!
施比受更能让人感到幸福,但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金钱,来实现自由挥霍随心所欲享乐的生活,终是一步步走向深渊。水中花镜中月,不切实的幸福,是罪恶的梦境。// 一个本分踏实的银行职业已婚妇女的堕落历程,ost赞 // 看了原著小说的介绍后,觉得电影讲的还是太局限了
改编不如日剧版。电影版的梅泽转变太“急”,未能充分展现女性欲望缠绵与释放间的微妙变化,仅利用与光太的情欲镜头简单带过,抹去了禁欲与挣扎部分不太明智,光太的性格也改得判若两人。唯一可赞:高潮压在阿隈的羡慕与梅泽的可悲对比上,奔跑起来特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