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至尾一直被剧情拽着走。
只到最后那一枪结束。。。。。。
整个片子没有因果,没有逻辑。
却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回味不尽。
相信最后男主人公叫什么谁都不会知道了。。。。。。。
挺诙谐的。
也挺讽的。
感觉没有什么感觉,却又存在一丝感觉。
因为涉及的内容太多,新老两代黑帮的恩怨纠葛(不能用情仇,正如上面老兄说的,老外的黑帮中只有利益,没有义气),主人公接的两件事本身联系也不是太紧密,所以看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药丸最终怎么回到主人公手里,交待不清。
刚看完《the lord of war》,顺着豆瓣的评论于是看到《千层膏》,看完了最后才知道这片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男主角的名字。
只是,大概真的也不是人人都那么聪明吧。
不知道那软弱的一枪要了他的命没。
英式英语听起来虽然很gentle,不过大概真不适合我这种嫩头青,我是说我还要在这部片子中努力的分辨各种不同的英语口音,很累。
长的非常棱角分明的男一号很合我的口味,尽管大家都说他很俄罗斯,不过俄罗斯也谬啥不好,男人就该长成这样。
老实说,第一次看还是感觉很混乱的剧情,从头到尾都非常紧张,但过于庞杂的分支让人很累,我想我得抽个时间再看一遍。
Layer Cake典型的英伦黑帮片,导演是Matthew Vaughn,英国近些年红一点的《两杆大烟枪》、《Snatch》、《Mean Machine》和《Swept Away》都是由其监制。
当Guy Richie抱着麦当娜在好莱坞闯荡的时候,他留在英国导演了这部《Layer Cake》。
同片名一样,新版金发007 - Craig演的是一个毒贩头子,在金盆洗手之前状况不断,他就像一块夹心蛋糕一般被压得动弹不得。
可故事提供的线索太多,剧情陈铺又凌乱,前40分钟让人摸不到头脑。
所以虽然《Layer Cake》的摄影剪辑仍是Guy Rochie的MV式的,但在电影整体的把握上两人还是有差距的,电影让人看得累。
不知不觉整部电影中没有出现男主角的名字,满牛比的,片尾字幕上打的是 XXXX - Daniel Craig。
《两杆大烟枪》里的厨师和那个高个小气鬼都有出现,还是一样搞笑。
只因为他们不是肌肉男,就不能和Jason Statham一样混美国片。
英式英语真的是好听。
《千层糕》,看名字不像是一部黑帮片。
但是影片内容却是一部现时很流行的黑帮风格。
那就是人物和线索众多,尽管可以勉强看懂每场戏的意思,但影片过半之前仍不太清楚整个故事框架是什么。
直到下半部的时候才逐渐明朗。
Daniel Craig扮演的一个成功的毒品中间商,在其赚够钱准备退休前夕,接到了两个任务。
一是找到一个黑帮老大的吸毒成瘾的女儿,二是帮助一个毒贩为价值百万英镑的毒品出货。
这个对于Craig看来本是手到擒来之事,但行动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
他发现自己夹在众多黑帮势力之间无法脱身,这也就是千层糕的意思。
不过看着这个孔武有力以扮演当代007出名的Craig在此片中扮演手无缚鸡,多次被人轻易撂倒的角色,倒也有些滑稽。
影片有些台词很有意思,比如:“出生时忍受诸多痛苦,出社会承受更多鸟事。
爬高点,鸟事就少一点。
直到某一天爬到高峰。
你会忘记什么是鸟事。
欢迎攀登高峰。
”又如:“好生意的艺术,在于当个好中间人。
”
夹心蛋糕(Layer Cake)imdb得分7.1,由与盖里奇合作过《两杆大烟枪》的马修沃恩导演,丹尼尔奎格主演。
典型的英国黑帮片。
一个在黑帮中安分守己、按部就班期待退休的人莫名卷入纷争,像夹心蛋糕样平衡两边,夹缝中求生存。
相较于《教父》、《美国往事》那种厚重,背景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大的美国黑帮片,更喜欢这种英伦黑帮片,比较另类,黑色幽默的感觉,酷而有趣。
《夹心蛋糕》很难不让人想到《两杆大烟枪》,无论开头结尾、配乐演员、叙事方式都似足了伊。
好看是好看,只是不及《两杆大烟枪》,看过前作,本片只是中规中矩。
就像赝品,单看尚可,有了真品比较,高下立现。
故事涉及太多人物,对于外国人名字又记得不清,又很多情节和述说,看到一大半还没明白咋回事!
但是凭借着又一次伟大的觉悟,我又猜到男主角最后功成身退但会因为抢了别人的女朋友,这件小事,而被小器的小男人杀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别去抢小男人的女友,虽然他很差劲,但是正是因为他差劲,他会做一些你想像不到的蠢事致你于死地!
就算你本已很小心,也很聪明,却也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所以小心!
小心!
再小心,别惹小男人!
最后十分钟大营救什么的很美式,突然在一片和谐声中被毙了很港式有木有?
嫩版的汤姆哈迪这酱油打的巨到位,可惜男一号丹尼尔大叔放眼腐国演艺圈里真算是无演技,万年冰山面瘫的一个表情。
只有在冰柜旁边被打的吐血爬起来又倒下去的时候居然中我笑点了。
反观小本塑造的农村风二货少爷倒是更活灵活现嘛。
再就是遗留问题,男猪脚啊你都平安无事了,干嘛找人再去截比你段位高的多的人的货,还泡人家女儿,这不明显没事儿找死型么。
至于小本同学为什么要杀他,好吧。
难道是受闺中密友被男人拐走而受打击了然后被他爹出钱买凶杀人?
小本你就是key man.握拳
看到影片的最后一刻:男主角在要退隐的时候,刚刚走出门就被人用枪给撂倒了。
这让我想到了《上海滩》,也是最后,也是要退出,也是刚刚走出那个门,许文强被打死了。
开篇主人公的自白,就让我深信这是个职场故事,不过行业特殊而已.主人公一路的遭遇,从头至尾的自白,道尽了"职业经理人"的辛酸:你年轻聪敏,行业里的新生力量; 你一路行事低调沉稳,恪守所有职业操守,努力牵线搭桥,扮好"中间人"的角色;你每天踏实积攒着养老金,只盼早日退休上岸...只是你的老大早已为了自己的利益设局将你出卖,你那一班实在有点"二"的手下/同僚又在外招惹了麻烦,要你出来善后...你于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果敢,和一群相当的同道中人结成盟友,共同作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释放了一点小宇宙的"魄力"...一次次化险为夷后,终将一切摆平...只是最后的最后,你还是成为了一个"小白"无谓的牺牲品...虽然一路兢兢业业的你,有点小能耐,但终其一生,下场惨淡...只盼下次轮回中,投胎到好人家,一生做个"职业学生",不必出来做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实在是真的...这个故事,看了实在是有点"戳心戳肺"的...痛的...C'est la vie...只好先睡一下,明天继续...
我发现这中片子总是靠开头那种炫炫的电影技巧激你一下,等你坐下来看了,就开始用别的东西吸引你了。这片子开头玩了些啥呢,说穿了,就是依靠形似的东西不停转场而已,小把戏。这里面的丹尼尔·克雷格帅啊,眼睛蓝的好像假的一样。还真是要看到最后一分钟啊。剧本方面,还是喜欢盖伊里奇那种编织性的精巧。
糟糕的故事,破电影,浪费个两个钟。
失败...
007崭露头角
微笑。真不好看。丹尼尔感觉很没气质这个时候还不是演过007的人所以感觉衣服在穿人。剧情,微笑。最后一幕,为什么要和观众说话?世事难预料。最后一幕一颗星。汤老师在这部微笑片中只是打酱油。
学了点老盖但拍得好乱。
浓浓的盖里奇味道,然而跟钙导后期电影的错误一样,高潮太多,线多繁乱,没有重点。倒是成全了Mr Q和James Bond的初遇。最后一首歌是打雷姐新砖的翻唱曲啊。
这么多线索,居然能没一条有意思!对白驱动太过,闹得有点像小成本,让我有点担心《王牌特工》!间歇性蹦出来的小幽默,火花漂亮。格局很大,就是无聊。
最后的一枪啊!!活生生的
完全让人提不起精神来的作品,开头的转场都很不错,马修·沃恩在海扁王进化前也只能算是一般般
long lives for the king .(who is the king)
剧情混乱简直就是一部加长版多雄性花瓶版美剧..亏得这导演还是<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的制片........纯粹是浪费演员浪费钱了..
整个风格还是非常的盖里奇,结局也是
马修沃恩的风格还真是一脉相承。最后一分钟那机灵抖的,都想扇导演耳光了= =
daniel craig因为演了这个才被选为007的吧?
最后吓到了下。。想想也是必然。。
人算不如天算,蛋糕还是蛋糕。(马修·沃恩的导演风格真是一贯如一,复杂却有趣,峰会路转却又不算离奇,那么多如今的大碗十年前都甘做麾下,成名只是早晚而已)
如果之前还属于正儿八经地卖弄技巧,那最后一枪就是直接使全片提升了一个段位,太讽刺了:英国的地下世界就如同夹心蛋糕——层次分明却又相互交错,即便如主角一般小心翼翼,还是躲不过该死的宿命。
看海报的时候以为是Daniel大叔耍帅的电影,看完才知道他在电影里被暴揍了一顿,黑吃黑的故事,不喜欢,剧情给两星,Daniel给一星
电影拍得着实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