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发烧历程是从租看奥斯卡获奖影片的VCD开始的,若干年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对文艺片感兴趣,便离老美的片子越来越远了,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影片。
可是尽管如此,我感觉在老美那炉火纯青的娱乐片生产链条之上或之外,总会有一些让自己感觉很美、很爽、很痛快的影片存在。
想到自打从欧洲手中夺过电影制作大国的旗帜之后,老美的地位至今屹立不倒,不得不承认其确有过人之处。
如何即没有真正的交火和冲突,又依然把军队生活好好陈述?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从2019年开始反复问自己,此刻2022年将过一半,我依然没有答案。
就像很多已经写了些东西的人那样,他们也都不知道,他们也试图表达但又并不会,并因此胡编乱造了些东西出来。
这部分我们看看就好。
在军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些大众想象里的cliche偏离现实太多,可也并不能就此说“其实一切都没什么”。
毕竟军队的世界依然与平民的世界相差太远。
两个轨道两种mentalite,平民世界的一切规则几乎都在这里失效,可又并不全都要赖到死亡与受苦上去。
那到底该说些什么?
该展现什么,又如何展现呢?
总不能只是沉默地坐在吧台后面,嘟囔些“懂的人自然会懂”,然后看跳梁小丑们和平民胡吹些nimport quoi吧.....甚至是Restrepo那样的故事,偶尔也会有,但那对于亲历者甚至是幸运的:因为大部分人,最终,该走的流程都没少走,却并没有经历过任何真正值得铭记的事情。
就像2018年在TBU,我们都觉得遗憾:我们没有那个机会,因此也最终无法知道在真正的工作中,我们又会不会是自己自以为的那样的人。
... ... ... PS:曾在看过电影以后,专门去看过原书:you know what? 原书无聊透顶 没有新意,没有任何深度,甚至有些杂乱无章,不过是普通的大头兵的某些平淡的碎念。
但,这部由此改编的电影,却把那些零散的素材结合在了一起,用镜头和对白,和演员本身的功力(大部分演员或者来自军人家庭,或者已经扮演过许多次军人角色),重新塑造出一个真正的鲜活的,更重要的是,有深度的故事。
前半截,精准又生动展现了军中处处体现出rien a branler的貌似瞎jb胡搞氛围;后半截,则刻画了平白无意义的suffering,和最终全然一无所获的遗憾。
是心中永远的五星电影了。
1991年海湾战争,在57万联军开战的第一天,“我们预计会有三万人伤亡”,它将堪比二战中海军陆战队所参加的任何一场惨烈战斗,世界规模第四的伊拉克陆军也将成为锅盖头们遇到过的最强有力的敌人。
这是开战前121天驻守科威特边境的士兵的结论,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是一场“一枪不发”的战争,伤亡来自友军误击,繁琐的官僚体制,老婆女友的出轨,内心的自我怀疑,看出这像什么了吗?没错,生活。
For fuck's sake,我这辈子走过最棒的路,就是萨姆门德斯的套路。
以以海湾战争象征生活的战争,处处是戏谑,戏谑之后是痛苦的嚎叫,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爆发之作。
那些年轻人,那些本该在超市打工,贩卖毒品,留杀马特发型,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勇自杀的人们,被抹去了个性,成为了杀戮机器“锅盖头”,即海军陆战队。
他们本想体验另一种战争,人活这一辈子总要打一场仗,但他们想要激情澎湃,死得其所的那种,而不是表面平庸,实则暗流汹涌那种,然后他们来到了伊拉克,做着和原来差不多的体力活,还看到自己的老婆出轨,被上司意气指使,情绪失控,心里明白只有开一枪,杀个人才能缓解压抑与痛苦,嚎叫和裸奔早已试过,没用。
这是最近第一部让我看完愤怒的电影,就像结尾男主狠狠地拍了一下搭档的棺材板,我感到面对这场战争,无能为力,无处发泄。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这辈子总要打一场仗,杀一个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你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时,你会有一种把镜子砸碎的冲动,不管有多痛,鲜血四溅,你咬着牙拔出那些该死的碎片,就可以安然入眠。
所以男主说,每一场战争都一样,每一场战争都不一样所以男主说,我们仍在沙漠。
我觉得现在正处于这场战争中,我没心情关心你们那些破事儿,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打赢自己的仗,我甚至想狠狠地给你们来上几拳这样我会好受点。
我只知道,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I got long long way to goBut I will be fine.
不想对电影本身做过多评判,只是之前看过老库的《全金属外壳》,再看《锅盖头》,有种别样的乐趣。
同样是海军陆战队的故事,“marine corp”的故事,《全金属外壳》讲述的是越战,《锅盖头》则是关于海湾战争。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苏联解体了,老库归天了,科技日新月异,战争的样式早已今非昔比,但最让我感到有趣的一点是,几十年过去,陆战队的新兵蛋子们领枪,教官说的话还是一模一样:This is my rifle,there are many like it,but this one is mine。
Without my rifle,I am nothing;without me ,my rifle is nothing。
别的且不论,这几句大白话实在是酷劲十足,至少比让我念忠于革(和谐)命忠于D来感。
虽然审视战争的视角大不相同,也不知道导演有没有致敬库布里克的想法,但我相信萨姆·门德斯的确通过镜头给我们展现了美军的传承。
我军一向以人民军队的“军魂”为傲,可不要以为这玩意只有你有。
美军不是宣传抑或想象中被一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整天Fword不离口的迷途青年。
《巴顿将军》开场就是巴顿站在硕大的星条旗下,说:”记住,你们参军不失为了为国捐躯、马革裹尸,而是为了让对面的可怜虫为国捐躯躯、马革裹尸。
那些说美国人爱好和平想置身事外的都是扯淡,真正的美国人一向好战。。。
“世界的近现代史的确给了美利坚民族无比的自信,这种自信甚至自大的体现无处不在,比如奥巴马可以在胜选演讲中霸气地讲:”The world was cennected by our science and immagination“,自然也会折射在美军身上。
美军相比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不缺历史、传承以及对胜利或失败真切的体验。
这是一支值得我们敬畏的力量。
电影对人性的挖掘是相当的地道的,但并没有在影片中具体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士兵对爱人的思念,在战争结束后大家脱下军衣扔进火堆,几十人举枪对天狂射的时候,你才看出电影本身其它是一部反战的影片,影片里面的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当英雄,但是却只把战争当成工作而已,并没有一心走到地,大家思想单纯的行走着,工作着,训练着,一心在战场上有所建树,战争的结束,并不以为一切的结束,而是他们带着青涩的眼神,顶着代表着无知的锅盖头重新走进人类社会。
估计闷得死受到了诺兰逼的影响,或者是诺兰逼受到了闷得死的影响。
某些大场面无声,小场面喧闹,大场面剪影,小场面特别描述的套路二者像极了。
但是锅盖头的冗长硬拖2小时却没有表达出宁人深刻的东西,尽管他在此片里极力想表达深刻……………比较失败…………………比较失败……………………
从美越战争结束后的1978年开始,美国出现了众多以越战为背景的反战影片,如《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早安越南》、《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等;而两次伊拉克战争结束也有十多年(第一次海湾战争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类似题材的影片却寥寥无几,难道因为这两次战争美国都获胜就不反思了吗?
萨姆·门德斯拍摄于2006年的《锅盖头》,是为数不多反省伊战的影片之一。
锅盖头(Jarhead)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俗称,因为每个新兵入伍后,都会迅速被剪成锅盖头发型。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即是向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致敬——海军陆战队教官近乎变态地对着全体新兵训话,这为本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开场明亮的画面和轻松愉悦的配乐Bobby Mcferrin(鲍比·麦菲林)——《Don't Worry,Be Happy》是新兵初入军营的心情写照,同时这段轻松音乐也伴随着一段段戏虐和讽刺的段落——接待处军官称陆战队士兵为一帮白痴和混蛋;男主角史沃夫德自述:Marine的头就像一个锅盖,一个空容器(空虚,没思想)。
影片开场就是这种轻松戏虐的气氛。
训练中虽有意外死亡,但陆战队士兵对战争是充满渴望的,他们的好战情绪在观看《现代启示录》的经典段落(瓦格纳《女武神》的伴奏下,美军直升机屠杀越南平民)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暗示这些新兵里被打满了爱国好战的“鸡血”,无知且缺乏同情心,全然没有意识到越战的残忍和非正义性。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士兵们被送往沙特阿拉伯,这之后配乐更多的是战争环境下的音乐,其中著名游戏《真实战争》里的配乐在片中反复呈现。
可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没有奔赴前线战场,而是在后方保护沙特的油田。
这道出了美国打这场战争最真实的动机——保护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
在等待参战的过程中,训练、游戏、谈论女人、接受采访,他们越来越无聊,开始想念家人。
在无聊等待和女友背叛的刺激下男主终于迷失了,他不断违反军纪,荷枪实弹瞄准战友,坚持要看一个战友妻子偷情的录像带,而士兵们以为是要看越战片《猎鹿人》。
在后方等待半年之后,士兵们终于参战。
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凸显出来:烧焦的尸体,焚毁的车辆,火焰冲天的油井,天空中下着的黑雨,染成黑色的沙漠和白马,一副人间炼狱般的骇人景象。
这与影片上半段轻松戏虐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
战争带来的不再是胜利和英雄主义,甚至没有快感和刺激,而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经历了敌军炮火袭击、己方空军误袭和地狱战场的士兵们还是一枪未发,他们感觉沮丧,情绪失控,一等兵弗勒竟然把阿拉伯人的尸体据为胜利果实,这在海军陆战队里是个别行为,但在陆军里似乎很普遍。
残酷战争中美国军人的丑陋变态行为可见一斑。
“锅盖头”终于有任务了,他们奉命狙击共和国卫队的两名指挥官。
正当史沃夫德和搭档卓伊瞄准伊军指挥官时,美国空军指挥官取消了这次狙击。
空军要炸掉这个伊军基地,他们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干掉几百名伊军士兵(而不是杀掉指挥官后迫使军队投降)。
卓伊为此和空军指挥官发生冲突,因为他可能将永远错过开一枪的机会。
这里导演在引导观众思索:战争的意义难道是为了满足军人的杀戮愿望?
伊拉克似乎成了美国国家军事机器的狩猎场!
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更暗示了这次空袭的屠杀本质:前景是由窗框形成的、象征耶稣受难的巨大十字架,透过玻璃窗,是伊军基地被轰炸而燃起的烈火和浓烟,以及失望迷茫的男主。
在阴森苍凉的中东音乐伴奏下,史沃夫德和卓伊失魂落魄走在幽暗无垠的沙漠里。
他们回到美军基地,戏剧性的转折出现——陆战队员们兴高采烈地狂欢庆祝,战争结束了。
全体士兵向夜空开枪,把压抑已久的情绪发泄一空。
长达半年的等待加上四天四小时的战争,“锅盖头”们实际上没有一枪射向敌人,战争的黑色幽默与荒诞在影片最后达到高潮。
尽管导演在片中多处表达了对伊拉克战争性质和军人行为的反省,但这种反省比较收敛,基本点到为止,批判和反思的深度不及《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等经典反战影片。
这或许和本片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不像在70、80年代美国社会主流意见对越战基本达成共识,这是一场不必要、不应该卷入的战争;而两次伊战,尤其是第二次伊战之后,美国似乎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烈的舆论氛围,即批判这两次“正义”战争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压力或许限制了导演的发挥。
素材来源于网络SJBD补标
昨天晚上看了锅盖头。
本来是冲着杰克吉伦哈尔去的,他最近很火,不过《断背山》我没有看过,我以前只看过他演的讲自虐癖的影片《秘书》。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除了2战,越战,讲其他的战争的电影太少了,这次终于又有了一部关于海湾战争的电影,所以很感兴趣。
不过看完了觉得,表现战争的电影都是差不多的。
本来是想看个战争片让自己爽一下,没想到看完才知道这是一部“不开枪的战争片”。
后来看到大部分的影评都将它和《陆军野战医院》相提并论。
而我觉得里面的黑色幽默成分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十分的相象。
在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比如遇到炸弹在身边不断爆炸的时候,就用静音来表现主人公的shock,或者是大家列队前进的时候,有一个人非常激动的到处乱跑,然后就突然遇到了袭击等,好像许多电影里都是这么表现的。
当然,海湾战争是一场与众不同的现代战争,所以这部电影也是一部现代战争电影,而当它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是,你就会觉得它不是现代,而是后现代了。
电影中的开始部分,新兵们接受训练,大声喊叫的sargent等,还和以前的越战电影十分相象,但过了不久,就显现出了时代的差异。
有一场,是海军陆战队员们在影院里看《现代启示录》,群情激愤。
而当他们到了沙漠里后,营地里播放的再也不是大门的摇滚乐,而是强劲Hip-Hop音乐,片中有一场,当响起了大门的《break on through to the other side》的时候,一个哥们说,这是越战的音乐了,有没有新鲜点的。
而片中最后现代的一场,是他们在油井被点燃的沙漠里行军,四周都是黑色的浓浓的烟柱。
然后下起了石油雨,天黑了,被点燃的油井发出红色的火光,天空责备黑烟完全笼罩,队员们全身都覆满了石油。
这一段看起来,简直像科幻片中的场景。
而穿着沙漠迷彩的队员们在沙漠中行进时,摄影又故意把画面弄得过亮,更增加了这种超现实的感觉。
最近看战争电影我总是会觉得是在看电游,看到斯沃福斯和特洛伊去执行狙击任务是,我觉得这画面简直就是从三角洲特种部队里截下来的。
起初还以为是一部战争片,也许有壮观的空中轰炸和刺激的短兵相接。
看过才发现以上的一切全都没有,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只不过地点是在密布枪林弹雨的前线。
Welcome To The Suck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报效国家是这一腔热血最好的宣泄口。
他们报名参军,来到了海军陆战队。
当一群人看着电影中的轰炸镜头,一个个热血沸腾时,他们对战斗的渴望已经接近顶点。
伊拉克的沙漠,一群士兵,除了每天的训练,就是赌博,闲聊和手淫。
你当兵时时间不会停止似乎所有女人都会变心,更何况你远在千里之外,她也许还会给你写信,还会在电话中听到你声音时表现的兴奋不已,但并不妨碍她和别人做爱,运气好的话还会寄给你录影带。
理想与现实曾经信誓旦旦的认为两个星期就会回来,曾经自信满满认为一定会打死几个伊拉克人,曾经无限幻想过自己一扣扳机,眼前血雾溅起。
但事实是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沙漠中的军队一天天的增加,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
手中的步枪擦了又擦,靶子打烂了一个又一个,可却连伊拉克人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当枪口对准了敌人的脑袋,就在扣动扳机的一刹那被制止。
Troy疯了似的喊叫,为了这场战争我们失去的太多了,这一枪不是为了什么国家大业,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所失去的东西找一个理由。
战争结束了,步枪回到了军械库,直到这时它仍然没有穿透过任何一个人的身体。
也许军人会因此而失落,但如果可以,真希望世界上所有枪支的使命都如此结束。
《锅盖头》对我来说,最为精彩的段落静止于美军在燃烧的油田不远处慌乱的挖坑儿。
从天空飘落的石油燃烧物把一匹突然出现的马弄得气喘吁吁,它让整部电影都笼罩上了一层奇妙的梦幻色彩。
战争从来都无法单一的固定在“残酷”这样的名词上,萨姆·门德斯最强大的一点,便是随时都能从既定的环境惯性中抽身而出,然后把自己的意念贯彻进已经开始变换轨道的电影列车上来。
《锅盖头》的开始,误让我觉得重新看到了《全金属外壳》。
但《锅盖头》光凭结尾就已经彰显出了十足的无力感——它虽有像“没有杀人战争便结束了”的闪光,但远远不及《全金属外壳》具有多重意义上的深度。
杰克·吉伦哈尔的表演并无违和,只可惜《锅盖头》想要用快节奏来讲更多的故事。
“贪多嚼不烂”这句民间谚语,用在《锅盖头》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太过平板
3星半吧,文化不同,理解不同啊,就像当初美国人不理解硫磺岛到最后一个日本人也不会投降一样。。。。
只看到军纪差,无意义的仗,没了。没什么美感。
战争电影与我最有意思的电影就是每场战争都有着很多不同的角落,不是所有人都在战场上拼杀,而拼杀的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
真的不喜欢这种文艺战争片
看电影前别看书,否则总是串味儿
老美就喜欢在战争中探讨人性
电影有没有好到五星另说,但它却是战争电影里最独特的一个,要讲的远不止是战争,远不止是无意义战争对士兵对人类的异化。另一面又是讲最普世的生活状况,只是把生活搬进了战争的语境中,荷尔蒙喷薄了两小时,没有畅快淋漓,没有英雄凯旋,没有属于个人的胜利,最后几分钟离开战场回到城市散落各地的锅盖头重新塑造生活简直虚无到了不得不自杀才能踩灭生命里巨大的幻觉,残酷极了。(罗杰狄金斯和托马斯纽曼后来在《1917》里再次完美配合。
类似《全金属外壳》,依旧很牛X,牛X的音乐牛X的人
他的心情我不在意,他的肉體我很在意
Naked Jake in the hat for Christmas is sooooooooo lovely!!!! 配乐很impressive, 军队, 沙漠和摇滚, I like it. 节奏很赞,拍出了不太寻常的军队题材片。
一个关于忍耐和恐惧的人性故事.
Every war is different. Every war is the same.
1.5🌟 杰伦哈尔主演的传记类电影 新兵参加伊拉克战争前的激动 赴伊后在沙漠的苦逼训练 最终执行实战任务可以发挥苦练的狙击本领时 却因要为轰炸让路而丧失了唯一的开枪杀敌机会 当晚得知伊拉克战争结束 只能在篝火庆祝时开枪宣泄 感觉是拍给美国参军过的士兵看的 抚慰他们苦练却无从发挥 最终还得回归融入美国社会的心灵 但他们永远都会是那些在沙漠里的锅盖头们
我咋个就觉得Gyllenhaal这张脸啊。哎,,弄得波斯王子都不想看了
2
“战争结束了,我却一枪也没开……”
真心感觉这部片子明显是有些吹过了头。不可否认,从原著作者亲身经历改编的故事,军伍生涯的真实性自然毋庸讳言,但仅此而已。近两小时的剧情,通篇表达的都是一个‘’烂‘’字。48小时结束的战争烂不烂,一枪不发的狙击手烂不烂,差点点燃自己军营的连队烂不烂,军人在前线拼命女友却被人勾走烂不烂,造假的简历、有犯罪记录也能入伍的军队够不够烂。很欣赏美国人自嘲的能力,啥烂事都敢摆出来,还要出书改编成电影,甚至成了畅销书!但这真的是进步吗?我看未必。
致敬全金属外壳吧 jake戴着圣诞帽搅和屎桶那点看得我很开心 男人还是平头帅啊
对宣扬的东西有异议。。电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