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天堂

Far from Heaven,天上人间(港)

主演:朱丽安·摩尔,丹尼斯·奎德,丹尼斯·海斯伯特,派翠西娅·克拉克森,维奥拉·戴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远离天堂》剧照

远离天堂 剧照 NO.1远离天堂 剧照 NO.2远离天堂 剧照 NO.3远离天堂 剧照 NO.4远离天堂 剧照 NO.5远离天堂 剧照 NO.6远离天堂 剧照 NO.13远离天堂 剧照 NO.14远离天堂 剧照 NO.15远离天堂 剧照 NO.16远离天堂 剧照 NO.17远离天堂 剧照 NO.18远离天堂 剧照 NO.19远离天堂 剧照 NO.20

《远离天堂》剧情介绍

远离天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7年的秋天,凯茜(朱丽安•摩尔 饰)与丈夫弗兰克(丹尼斯 •奎德 饰)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们的生活舒适平静,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们一家吸引了很多人的羡慕。 令凯茜意想不到的是,她发现了自己的丈夫竟然与一名男人发生了关系,她感觉自己的世界将要沦陷了。她与教养甚好的黑人园丁雷蒙德(丹尼斯•海斯伯特 饰)交谈,雷蒙德的安慰让凯茜感觉到了鼓舞。但很快因为种族问题,众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对待凯茜。 凯西与丈夫害怕流言蜚语,因此他们一直勉强维持着双方的关系,但各自心中都各有爱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拜见婆婆大人Ⅰ中途客栈贝拉的奇幻花园纯白交响曲黑客扑通扑通的青春大宅惊魂摇曳百合3欢喜婆婆俏媳妇追爱大作战怪诞夏日野兽之中福斯特医生第一季自由国度废柴兄弟5:泰爽我们的电影掌心难逃狂风压境天空中的露西BanGDream!少女乐团派对☆PICO~大份~奈莉知道秘密:致命的订婚海盗的遗产最后一搏超能少年第一季主妇的反击十三纽伦堡审判天网重案六组4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远离天堂》长篇影评

 1 ) 远离天堂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上世纪50年代 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当时种族歧视很严重,白人上流黑人低贱,黑人给白人工作,女主除了参加晚宴就是接受模范主妇义务采访,她拥有优雅得体的裙裾,好看的头巾,一辆车,适合拖儿带女满街窜。

她万万没有想到,温柔体贴的丈夫竟然是个同性恋,这在她看来,丈夫是得了一种不能启齿也没有办法治疗的病。

她和他需要维系一段爱情,一个美满的家庭。

因为有病就要去治疗,电击疗法让丈夫狂躁不堪,但是她只能受着,只能维持着一场没有任何性趣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不好维持的,所以她在极度压抑中寻找了出口,自己家的园丁。

 2 ) 「Quotes」

「Sometimes it's the people outside our world we confide in best.↓But once you do confide, they're no longer really outside, are they?」「One person could reach out to another, take an interest in another, and maybe for one fleeting instant could manage to see beyond the surface, beyond the color of things?↓Do you think we ever really do see beyond those things, the surface of things?↓"Just beyond the fall of grace, behold that ever-shining place." Yes. I do. I don't really have a choice.↓I wish I could.」 「I've learned my lesson about mixing in other worlds. I've seen the sparks fly. All kinds.」

 3 ) HEAVEN?

第一千片 选择了我喜爱的Moore的提名电影 这个导演似乎很喜欢拍四五十年代的禁忌关系 可能放在十五年后这部电影会因为女权弱化 抹黑LGBT被批得体无完肤 因为性别和种族造成了情感隔阂 无论是先天&后天 在剔除周围人的眼光后 都显得很自然 似乎导演并不想讨论责任而是只想表现男女在恋爱关系中不同的处理方式 想到导演的最新作「CAROL」里两位女性最终选择自己所爱 不知道是不是多年以后导演给这部电影的一个补偿 Moore全片穿遍了美丽硕大的蓬蓬裙 亮亮的高跟鞋 难得尝试的金色大卷发真的非常漂亮 印象里她很少有这样的贵妇角色 少有的几场爆发戏也演得如舞台剧一般夸张 和我看她演的很多中产女性并不一样 轻声细语 温柔体贴 又因为家中的不体面而时刻提心吊胆走在钢索上的表演实在让人同情 没拿影后真的挺可惜的

 4 ) 【译】「回望现实两次」:托德·海因斯谈道格拉斯·瑟克

原标题:Look Twice at the Present: Discussing Douglas Sirk with Todd HaynesAt a Douglas Sirk retrospective, the director of "Far from Heaven" talks about the films and influence of Hollywood's great melodramatist.【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作者:Keva York译者:覃天校对:易二三来源:MUBI(2022年10月10日)「制片厂喜欢《深锁春光一院愁》(译者注:All That Heaven Allows,英文片名直译为『天堂所允许的一切』)这个片名,」道格拉斯·瑟克在谈到他于1955年为环球公司拍摄的、由简·怀曼和罗克·赫德森主演的第二部「明星风采片」时如此说道——在《天老地荒不了情》(1954)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益后,瑟克得到了拍摄此片的机会。

「制片厂认为这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上天是吝啬的。

」讽刺贯穿于瑟克的作品,然而他在好莱坞拍摄的那些作品中的讽刺感却常常被人忽视,观众反而被特艺七彩技术赋予的色泽、女性哭泣的肥皂剧叙事所吸引。

直到60年代末,在这位德国移民导演放弃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前往瑞士卢加诺十年后,他作品中的残酷性才开始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托德·海因斯毫不吝啬地通过自己的作品《远离天堂》(Far from Heaven,2002)向瑟克致敬,这部影片翻拍自《深锁春光一院愁》——其风格和视觉元素则来自《苦雨恋春风》(1956)、《春风秋雨》(1959)以及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1974)。

影片开场镜头展示了一种局限的景致——艾森豪威尔时代的新英格兰式的画面。

托德·海因斯不愿暗示观众,朱利安·摩尔饰演的打扮得体的白人家庭主妇凯茜会和她的黑人园丁雷蒙德(丹尼斯·海斯伯特饰)是否会走到一起。

至少在凯茜生活的小镇上,种族和阶级的鸿沟最终使他们不能相爱。

但是,《远离天堂》可被视为海因斯的突破之作,这是他的第四部长片,他不仅通过它对瑟克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致敬,还证明了自己是「新酷儿电影」导演中长于拍类型片的佼佼者。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过去,这使得它和《深锁春光一院愁》以及《恐惧吞噬灵魂》都显得有些不同。

我们能轻易地想到,从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上世纪50年代到2003年的美国社会取得的种种进步,也能理解为何海因斯会为这个故事设置一个压抑的结局。

观众或许能从这样的设置中找到一丝慰藉,但这也取决于他们对「天堂」的设想。

2002年8月,《远离天堂》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进行了放映,首映场爆满。

而在2022年的洛迦诺电影节上,策展人罗伯托·图里格利亚托和伯纳德·艾森斯基兹特意将《远离天堂》作为瑟克回顾展的重要影片展映,并且悉心为观众准备了导赏手册。

除了1951年瑟克与环球影业合作的《与父亲共度周末》之外,回顾展几乎展映了这位导演生平的所有作品。

瑟克回顾展作为电影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似乎旨在展示制片厂时代古典而熠熠生辉的影像遗产。

「纯粹是肾上腺素的快感。

」海因斯谈到在大银幕上观看瑟克电影的机会时说。

图里格利亚托告诉我,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位导演的作品,是他十几岁时在电视上看的意大利语配音的黑白版本的《春风秋雨》。

(事实上,他说,直到90年代,这部影片仍然是意大利电视上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海因斯最初则是在大学里,看到了16毫米胶片版本的瑟克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进步,但仍然不是能与瑟克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和美感相匹配的最佳媒介形式。

「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些影片让我感到震撼,因为每一帧都是如此的生动。

」海因斯补充道。

在电影节期间,我有幸和海因斯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着重谈到了他和瑟克作品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导演,他在《远离天堂》中继承了瑟克的社会批判视角。

海因斯在《超级巨星卡朋特》(1988)、《天鹅绒金矿》(1998)和《卡罗尔》(2015)中也展现了这一点:社会的压力才是影片中最大的道德前提。

海因斯谈到了瑟克对自己的影响,洋娃娃的意义,消费主义潮流的消极影响以及他对手持摄影的负面看法。

问:道格拉斯·瑟克是一位在你的电影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导演。

他的影响在《远离天堂》中最为明显。

从广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家庭情节剧,具体来说则是对《深锁春光一院愁》的改编,以及对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的致敬。

这两位导演——法斯宾德和瑟克——彼此之间以及与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很好奇哪位导演首先影响了你的创作?

托德·海因斯:对于我来说,这都要得益于我在大学时的观影经历。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由于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和法斯宾德的重新评价,瑟克再一次回到了观众的视野中。

我在1980年读大学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关注瑟克、家庭情节剧、夏布洛尔的著述是多么丰富。

那个时候我还在布朗大学攻读符号学方向——那会儿还没有院系的概念,但这毕竟是一门前沿的学科。

之后,各大院校都开始建立并发展文化研究学科,并在文科类大学中普及,但布朗大学却没有顺应这一趋势。

我最先在学校接触到了法斯宾德和瑟克的电影,而法斯宾德在82年突然去世了,我当时看了他的遗作《雾港水手》,所以可以说两位导演同时给予了我重要的影响。

问:在《远离天堂》中,朱丽安·摩尔装扮的像是一个精致的洋娃娃,她生活在类似于玩偶屋的环境中。

你的早期短片《超级巨星卡朋特》中的主角也是一个玩偶。

我认为这种「模拟表演」的方式带有瑟克的印记,因为它展现了对「生活的模仿」(imitation of life)。

托德·海因斯:这一点显然触及了许多我探索过的主题,我并不总是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构建身份、了解文化规范、以及如何努力遵守或抵制它们的方式。

这些都是我从游戏中学到的——孩子们玩娃娃,把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

玩洋娃娃的有趣之处在于,你真的在讲一个小故事,而且通常是家庭故事,这就是情节剧的内容。

我们通常是通过电影中完美、幸福的家庭场景来认识和了解家庭情节剧,以及家庭生活的。

这其中有一种强烈的消费主义倾向。

问:这正是美泰公司(芭比娃娃的版权拥有者及生产者)对你发火的根本原因——你颠覆了这个形象。

托德·海因斯:美泰公司制造了很多微型的配套装饰品——你可以把它们放在娃娃的房子里。

同样地,瑟克情节剧中这些女性的周围充斥着奢华、消费主义的生活,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一遍遍在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享乐。

我们都知道,这一问题带来的无疑是令人空虚和绝望的答案——直到今天,这样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我们很容易对过去产生优越感,但如果多回望现实两次,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问:瑟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拍摄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他的影片的结尾通常都很突然——被揭示和加深的冲突在结尾处常常戛然而止。

然而,《远离天堂》的结尾并没有交代凯茜和雷蒙德之间的爱情之后的走向。

你为何选择了这样一种暧昧的结局,不像往常那样使用「扭转乾坤」(译者注:deus ex machina,直译为「机器之神」,这个比喻起源于古希腊戏剧。

当主人公面临绝境时,一个装扮成神的演员会在最后一刻突然降临来拯救他们。

后被广泛用来代指突然解决故事问题的叙事手法)的叙事模式?

托德·海因斯:我不记得我为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设置了某种虚假的大团圆结局。

之所以给《远离天堂》这样一个结尾,是因为我本能地希望观众哭出来,感受到一种绝望和释放,那是一种对不可调和的冲突,直观的释放。

然而瑟克在许多(不是全部)作品中使用的外部干预因素是如此的复杂且有趣。

这让我有些紧张,因为瑟克和法斯宾德的作品中这样的设置并不能满足观众,这会给人一种轻描淡写,就将已展现的冲突解决的感觉,会让人对叙事机制产生不信任感。

问:「扭转乾坤」也是许多影片推动叙事的惯常做法。

托德·海因斯:正因如此,即使在《远离天堂》令人难以置信的宣泄性结局中,也再次出现了一个迷人的转折。

问:在《安然无恙》(1995)中也有一个曲折的结尾,而那是你和朱利安·摩尔的首次合作。

乔纳森·罗森鲍姆认为它是《远离天堂》的姊妹片,我倒觉得它像是暗黑版的《远离天堂》——不能简单说是恐怖片,至少也是有恐怖元素的作品。

你在《毒药》(1991)中尝试了将恐怖作为一种寓言的手法。

我想知道这是否也是你拍《安然无恙》的初衷,以及你如何看待它和《远离天堂》的关系?

托德·海因斯:我在拍《安然无恙》的时候并没有把它设计成一部恐怖片。

我会有一点这样的感受,但更多我是从女主人公的想法中发展出了整个故事——她被自己的家里的一切以及中产阶级的文化吞噬了。

这显然是受瑟克和家庭情节剧的影响,片中的人物完全没有能力处理自己所面临的事情。

我对《安然无恙》中的卡罗尔和《远离天堂》中的凯茜这两个角色非常感兴趣——但不同的是,我在拍《远离天堂》的时候,更多是想找寻家庭情节剧的源头和传统。

因此整个拍摄就成为了一次学习,每次重看瑟克的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学习经历——许多和我有过交流的导演对瑟克的作品也有同感。

瑟克作为一名较晚才被重新发掘的作者导演,你会一遍遍被他电影所折服。

所以,《远离天堂》是一部真诚向瑟克致敬,向他那些独特的、展现美国生活和女性主题作品致敬,向受制于环境的自由灵魂致敬的电影。

我还记得导演韦斯·克雷文称《安然无恙》是「1995年最恐怖的一部电影。

」我听到后想「这真的太酷了!

」我对电视中经常播放的那些「疾病类影片」非常感兴趣,具体来说,这些影片中的人物通过认同自身的病症,从而重塑自己的样貌,并且接受自己在新语境中的种种条款。

当时的康复行业总体上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人们对一种语言俯首称臣,并将其与一种代理感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是对一系列关于自我的术语的服从。

这真的让我感兴趣。

因此,《安然无恙》整个后半部分反映了这种形式上的要求:一旦角色被充分压抑到她的新身份中,你就会觉得叙事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问:我们一直在谈论你制作的一些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但你最近的几部电影所聚焦的话题较为具体,例如2021年的纪录片《地下丝绒》。

另外,《卡罗尔》和《远离天堂》的背景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前者的视觉风格参考了当时的一些摄影作品,而后者则具有50年代老电影的质感。

你曾说,想在虚构中寻找真实,你觉得你是否在寻找新的展现真实的模式?

托德·海因斯:没有。

我想说的是,我仍然把「真实性」视为一个目标或方法,我总是喜欢把它看作是一种结构,一种语言——我们为我们认为的「真实性」创造线索。

最平庸的例子是,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影,在数字电影中,许多场景都是手持拍摄完成的,摄影机的移动都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然后再把这些素材剪辑到一起。

手持摄影曾经是真实的代名词,但现在不再是了,它变成了《法律与秩序》中随处可见的技巧,变得像......问:约翰·卡萨维茨的作品?

托德·海因斯:是的,手持摄影和数码摄影机的轻便性和移动性有关,在这个意义上,你不会认为摄影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你不再会认为它占据了一个空间或一个视点。

问:我觉得你谈的这一点和赛博格理论有关。

托德·海因斯:是的,所以在我看来,手持摄影恰恰削弱了视点的力量。

这也是我对像《卡罗尔》这样的爱情故事感兴趣的原因。

我总是被那些历史上展现个人视点的爱情片所打动——这和瑟克的作品很不一样——影片通常以更为弱势的主人公作为主观视点,而占据权力的人却是欲望的对象。

在《卡罗尔》中,这种关系随着剧情的展开发生了变化。

你首先看到的是特芮丝的视点,而卡罗尔是欲望的对象,她是这段关系的掌控者,显得更沉稳、冷静,但这种关系最终反转了。

我从《相见恨晚》中得到了灵感——在片头和片尾展现同一个场景,我想这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因为一旦视角发生了转变,她们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也会随之而变。

问:你提到你不断在瑟克作品中发现新的东西,和你交谈的其他电影人也会有这种感觉。

当我与伯纳德和罗伯托谈到瑟克回顾展时,罗伯托意识到,尽管瑟克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忽视,但他一直是一个「导演中的导演」。

托德·海因斯:我想我可以将很多导演都归为「导演中的导演」。

但对我来说,像希区柯克和瑟克这样导演的显著特点是,他们一直想展现主人公身上的脆弱感和牵连感。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那是一种对事件的颠覆性关系;而在瑟克的作品中,那是一种无力感——一种被社会遏制和击溃的感觉。

但两位导演都以各种形式受罪的负面案例作为自己的「招牌」,大量观众可消费的内容都和这两种受虐倾向有关。

众所周知,希区柯克创造了悬疑惊悚片,你会好奇与片中人物走向自己命运的过程。

而家庭情节剧更多面向的是女性观众,它讲述的不是女性突破自身的局限、压迫的故事,而是她们屈从于家庭规范和压力,最后变得愈加渺小却维持尊严的故事,但不要忘了,影片开始时,她们却是被动的一方。

瑟克和希区柯克都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导演,但他们都没有得到当时应有的严肃的批评和关注。

但哪怕是因为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我也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他们都明白电影必须回本,作为导演,他们必须履行与观众以及电影公司签订的「契约」和合同。

他们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且以最不可能、最为独特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而没有创造出普通观众所期待的——关于我们是多么稳定、强大和不可侵犯的平庸故事。

来源: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look-twice-at-the-present-discussing-douglas-sirk-with-todd-haynes

 5 ) 无题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天堂之中,然而幸福却渐行渐远。

表面光鲜内心枯萎的主妇Cathy,每天衣着精致,谈吐得体,热心投入社区公益,为丈夫和家庭奉献自己,过着无性婚姻。

在发现了丈夫是Gay的秘密后,痛苦不堪的Cathy为了体面,仍然维持着表面的假笑,扮演着幸福主妇的角色,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放声痛哭。

无处释放的Cathy在人生最脆弱的时候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黑人园丁,友情,或者说朦胧的爱情却由于种族歧视,被小镇上保守的人们所不容。

不堪忍受来自白人和黑人攻击,黑人园丁割舍了这段还未开始就结束的感情,被迫带着女儿远走他乡。

站台上,迷茫的Cathy不知如何安放自己。

丈夫已经远去,抛弃了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同性幸福。

黑人园丁慑于世俗压力,无法僭越种族的鸿沟与她结合。

而身后的小镇,知道她全部秘密的闺蜜已成路人,无数的眼睛和嘴巴会将把婚姻的失败归绺于她的不得体和出轨。

而丈夫,这个自私的男人,虽然有他的不幸,却毫无疑问是这一切的推手。

一个完美而没有自我的主妇,在五十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美国,家庭就是她的天堂,抑或是地狱。

电影色彩浓郁复古,树林,小径,房屋,人物衣着妆容,都如同油画般有质感。

尾声处低饱合处理,画面阴暗,令人对Cathy的不幸充满同情。

一个不会说“不”的女人,一个一昧忍辱负重,只为顾全颜面而不懂为自己争取权力的女人,无论在什么年代,结局都不会好。

 6 ) 远离天堂

从某种角度上讲,这部电影确实显得有点儿闷,但是这部女性题材的电影却充满了细腻和别致,对情感的表述非常入微。

导演一看就是个细心严谨的人,华丽而复古的整体气氛,显得很文艺,服饰场景精致,但却摒弃了一味的豪华和奢侈,音乐更是配合的好,总之恰当的时候给出气氛。

以朱丽安·摩尔为核心的表演出色,虽然没有大的情感流露,但正是这种细微的感情才真正考验演员的演技。

电影围绕女主角两条故事线,同性和种族,脉络清晰,交待明确。

对同性和种族这两个概念都将其生活化,没有大悲大喜,平淡中流露真挚,还伴着点儿淡淡的惆怅!

 7 ) 离天堂有多远

这也许是我见过的最高尚的女人。

她所做的一切都高尚的让我语塞,所有人在她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她的丈夫,自称是她最好的朋友、实际与那些狭隘的长舌妇没有本质区别的中年妇女。

      面对自身和身边的约束,人,到底能超越多少?

很多时候,只能屈服和忍耐。

      起初,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她能给予她的丈夫如此多的宽容和忍耐,以至于在他要提出离婚时,仍然能那么“平静”的接受,虽然那只是表面上的平静。

看到最后,我懂了,懂了她没什么能够理解和宽容她的丈夫。

其实他们都经受着同样的桎梏和煎熬,她的丈夫受着天性的束缚和折磨而无法挣脱,她自己则受着社会偏见的束缚和折磨同样无法挣脱,她是懂得她丈夫的痛苦的,尽管她自己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她的丈夫造成的。

      也许,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痛苦和无端的束缚始终是无法摆脱的。

只是时代不同,形式不同罢了。

 8 ) 海因斯的“天堂”

远离“天堂”,那么海因斯的天堂又是什么样?

借用上个世纪50年代道格拉斯塞克的家庭情节剧模式来反讽那个道貌岸然、禁欲虚伪的美国中产阶级社会。

一边是战后迅速崛起的美国经济,物质财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可以看到汽车、郊区独栋、黑人女佣和美丽的后花园,美丽贤惠的家庭天使和一双聪慧可爱的儿女;另一边是有色人种运动、同性恋运动暗流涌动。

导演聚焦到这个开场如天堂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最终在种族危机和同性恋两股力量入侵下惨遭解体。

温暖的色调,冷峻的叙事,强大保守的社会道德和文化机制压抑着人类正常的性欲和情感。

作为中产阶级的完美代言人的弗兰克,却成为第一个叛逃对象,当他工作不保、妻离子散时,他和爱人相守在一间窄小的宾馆房间里,却在导演酷儿视角下显得异常温馨和动人。

也许这就是海因斯留给观众的天堂:那是一个远离种族歧视、包容性欲差异的天堂,那是每一个异于主流文化的边缘群体都能有尊严生活的天堂。

如果塞克用冷酷反讽的方式将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的矛盾转移给了道德和良心,那么五十年后的酷儿海因斯则将他的新酷儿精神赋予了每一个人物,愿他们去反抗去爱去争取属于每个独特个体的尊严。

 9 ) 但是,你很漂亮。

原始的欲望促使他去酒吧钓凯子。

已婚妇女之间会谈论性生活频率。

自我不认同,搞得夫妻两个都很痛苦。

敏感的闺蜜看出她跟丈夫有问题。

性不和谐是个大问题。

漂亮的金缕梅。

夫妻俩,谁比谁勇敢?

为了所谓的声誉,两个人要维持着虚伪。

你觉得我们能看穿这些事物的表面吗?

就像超越落魄的儒雅,视为曾经沧桑的华殿。

在这个年代,我这个白人女不能跟你这个黑人男在一起,但是,你很漂亮。

仅仅靠目光和腹肌就能勾搭上。

爸爸,我今天学了劈叉,你想看吗?

丈夫对妻子说:我爱上了一个人,他想跟我住在 一起,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我在艰难抉择。

好闺蜜最终也无法完全理解她跟一个黑人交往。

值得骄傲的生活、美好的生活。

曾经爱过,虽然得不到。

车站离别的场景好美。

 10 ) 写不完

贤惠的主妇Cathy,富有的金融家Frank,这对夫妇令人羡慕。

然而Cathy爱到半夜送餐却撞见丈夫男同打破一切,她给丈夫医治的机会,丈夫自己也想改变,同时也忙于社交,和好友El见到长舌妇Mona,而她老园丁死后儿子Raymond继任,她发现他善良有趣而体贴,对艺术也有研究,她也是黑人权益倡导者,家仆Sybil和R都是黑人。

她在丈夫难以改变之际和R外出游玩改善心情被Mona看见而到处议论,而黑人们也不待见他带白人。

丈夫生气,她只能解雇他,偶尔见面仍会被所有人歧视。

圣诞节度假,丈夫再搞男同,黑人进游泳池全部人跑了。

丈夫终究改不了男同,而R也被黑白一起打压,女儿被三个他还示好过的白男孩石头砸,他最终被迫离开,她只能无奈告别。

同性恋不是病,种族歧视才是病。

原来复古Sirk,我说配乐一股黄金时代味。

可笑的是,最终她跟好友El袒露自己对黑人的爱时,好友也鄙视她了。

El的信任,建立在相信黑白没有越界接触上,说几句话她前面已经觉得不太好,更别提真的有爱情。

《远离天堂》短评

评论同“杯酒人生”

7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尴尬微笑,每每轮到转场就开始替导演叙事功力尴尬,所谓精致和年代感更像是电影只有美剧水准的遮羞布,镜头设计粗糙得不行更浪费好表演。卡罗尔就不怎么样看了这早期作品实在对海因斯水平满脸问号。

12分钟前
  • 雷罗尼
  • 较差

david palmer时代的dennis haysbert,一晃就是10年啊

15分钟前
  • W.
  • 推荐

【豆瓣电影日历2021.05.06】“爱情告诉我们要抛弃生活和规则,一切只为了短暂地与维纳斯女神相触。”

16分钟前
  • 文心孤竹
  • 还行

black man+gay man在50年代崆峒种族歧视背景下对家庭主妇的male fantasy,试图靠配乐烘托情绪但是就是很恶心人,给咩姨演技加一分

18分钟前
  • heavywithmood
  • 较差

period film竟然全無現代精神。。。不知道還以為是當時拍的,而且在當時也不先鋒,服裝不如mad men,當然是mad men的靈感來源說不定

21分钟前
  • 黄小米
  • 较差

1. 1957年,同妻、黑人白人的隔离,这种像是各种矛盾来个交集,就出来一个这样的故事,题材取胜吧。2. 色调很好。

23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3.5 托德海恩斯能够高保真临摹一部1950年代瑟克式风格的家庭情节剧(连用的照明设备都是1950年代的),确实有本事,不过对于女主角的处理有点问题,只停留在“情”,没有触及到“欲”,毕竟开场没多久一群太太聊天时的主题是性,作为情节剧,这个伏笔断了,有些不太合理。

24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我从来没试过爱情的滋味…"这句话太残忍了。种族和性向,表面光鲜的上层社会的背后,全是讽刺。画面很精致,摩尔在这里面不可思议的美艳。可惜片子太收太平淡,很多可以深入的地方情绪都出不来,配角们演技一个比一个差很容易出戏,就这样晃过去了,没能给我留下更深的感触

27分钟前
  • Chan
  • 还行

原本都在隐秘试探边缘,丈夫不伦的败露仿佛推了妻子一把,让她竟踏入了种族尖端。这样一个多重争议下的完美中产家庭,被幸福驱逐逃离,溃败实则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时代的叹歌!导演对于女性视角的捕捉让人着实惊叹,摄影剪辑风格时代感达到了巅峰!

28分钟前
  • 推荐

摩尔阿姨啊,有点失望了。重点还是在种族歧视,身份认同上吧

33分钟前
  • eter
  • 较差

即使是因为同性恋被主流社会排斥的白人男性也可以伤害女性和黑人;最令人沮丧的是同为女性和黑人的其他人不仅不对被伤害者施以援手,还会推波助澜、落井下石!

38分钟前
  • Arthur
  • 还行

热衷围观中产阶级的光影生活,《远离天堂》也不例外。起初的光鲜靓丽,中途的屋顶坍塌,末尾的凄凉重生,生活循环往复。深锁一院愁,此刻换秋霜,可暖光冷调下,华袍里有虱,恐惧依旧吞噬灵魂。从瑟克到法斯宾德再到海因斯,日子老是被蒙上黑布,留下禁忌的圆圈,在原地暗自打转。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拍得很像黄金年代的好莱坞。结合最近的心情,有以下几个体会:孩子是中年婚姻最棘手的拖油瓶,非绝对认同传统婚姻的男女就不要选择生孩子;任何形式施加的一点点不自由都是令人痛苦 需要摘除的;外表的隔膜 社会压力,即使内心有共鸣也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偶然。我支持个人追求绝对的情感自由,换位思考却仍是不容克服的漫长之路。

46分钟前
  • 嗷尼美
  • 还行

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男人竭尽努力去隐藏,女人却大摇大摆地和黑人招摇过市,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全他妈都活该。套路还是比较严重啊,但最后男人努力跨过去了,女人因为并非真正爱对方,因此没有成功,有点可怜。

49分钟前
  • VAN
  • 还行

她老公亮了。

52分钟前
  • 八十千
  • 还行

久违的摇臂;-“有时,对外人吐露心声会比较容易”-“可一旦说了,他们就不再是外人了,是吧”;丹尼斯奎德的爆发戏看着好尴尬;跟[恐惧吞噬灵魂]还是很不同的

54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2024-06-02 17:03:24

59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好莱坞某个特定年代的陈词滥调

1小时前
  • 低**人口
  • 较差

导演想讲述的观点都有了,人物的情感不是随时间产生、纠缠,事件理所当然,情感理所当然,但是彻底消灭了剧作真实感。场景很棒。

1小时前
  • 也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