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清河县涝灾,因为没有朝廷赈灾粮食,饿死人口超过三万六千,几乎是全县的三分之一,逼得县令李忠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迫于无奈,乾隆元年,阴兵借粮,补充官仓不足,引起乾隆雷霆震怒,对于李忠没有丝毫怜悯,下令斩立决。
阴兵借粮一方面意味着雍正的新装已经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等于是利用鬼神等神秘力量对抗朝廷,从意识形态方面直接威胁皇权,又是在地方灾年之后,新君登基之初,容易诱导民意,更加危险。
所以,乾隆强硬处理,目的是以儆效尤,防范于未然。
简单地说,乾隆真正最关心的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死活,而是自己的权力,所谓的天下粮仓,只是乾隆进行政治清洗的契机而已,因为雍正朝最大的内政工程是摊丁入亩,当然也就成为利益集团最庞大,贪官污吏最集中的领域,终于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最佳突破口。
老戏精田文镜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最大功臣,也就是雍正朝利益集团、贪官污吏的最大后台,敏锐地意识到了乾隆的杀机,不但进献《千里嘉禾图》、五谷树,而且,张嘴闭嘴都是“先帝”,个中三昧,昭然若揭。
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在耕藉大典上的难堪遭遇很可能也是田文镜等人搞的事情,通过警告乾隆,想要达到的是反对乾隆政治清洗的目的。
乾隆只是封锁《千里饿殍图》,而不是焚毁,说明只是暂时妥协,而不是改弦更张,于是,调整策略,从地方包围中央,用基层撬动中枢。
浙江也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重点地方,由雍正心腹李卫主持,与河南平分秋色,不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在雍正朝末年就已经暗流涌动。
因为上万言折而被田文镜搞得罢官的宋大秤就是喊出雍正一丝不挂的小孩子,连剃头老板都知道宋大秤上万言折等于是骂雍正不公,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雍正的新装的牺牲品,却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关键人物。
用钱塘县令王干炬、杭州知府孙敬山等浙江官吏,牵出仓场总督苗宗舒、漕运总督潘世贵等中央权贵,剪除的是田文镜的外围党羽。
在这个过程中,乾隆批示,钦差巡视,贪官污吏,忏悔哭泣;经典的套路,熟悉的味道,在浙江有效,到河南也管用。
因为河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所以,乾隆对于河南官吏也就更加不留情面,纵容刘统勋、米河等人发动群众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暴打河南巡抚王士俊致死,在河南彻底肃清田文镜流毒,从而在中央正式瓦解田文镜集团,逼得田文镜差点服毒自杀,宣告乾隆政治清洗获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在事实上实现改朝换代的政治局面。
天下兴亡,从1999年的《雍正王朝》到2002年的《天下粮仓》,百姓呼唤的总是皇帝,于是,河南百姓山呼万岁,打死雍正皇帝的王士俊之后,终于等到了乾隆皇帝。
粥厂施粥,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林中多疾风。
仓场这座林子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刮起些大风,那才奇怪。
有钱讲究,没钱将就。
贪官鼻子底头闻的是上等的鼻烟,这舌头上嚼的是山珍海味。
老百姓说的,上衙门坐的是官轿,下窑子花的是官银,端起碗来是官米,这么一张嘴,嗨,官腔。
跟您说句糙话,就是放个屁,都蹦出油花来。
大灾之年必有大盗。
大盗有两类,一类是聚啸民间,趁灾打劫之盗,二类是那些趁大灾之年狂征暴敛之墨吏。
人无胆量,如同国无明君。
想做成天下大事,没有胆量是万万不行的。
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把刀,一把尺,这把刀就是国法,这把尺就是皇纲。
做官就是一头摆着官帽,一头摆着棺材。
救子民必先救冤臣,开仓门必先开狱门。
这才是大灾之年脱灾之要诀。
办事讲究一竿子到底。
要想查实仓中存粮之数,必先查实历年来各省漕运到仓的数额。
两账相对方能核准。
钱塘县官仓舞弊案的快速告破,轻轻挑破了覆盖在大清国数十万粮仓之上的第一层黑幕。
朝廷把米券发给三部六院大大小小的官员,但在官仓里头,官方米券根本买不到不掺假的好米。
京城的官俸米券一个劲儿地掉价,那些卖了米券的官员只有多掏银子到这粮店里买好米吃。
往好米里掺沙掺水掺白灰,导致米券掉价人们只好去粮行买高价的好米。
有人被银子撑死吗?
掺石灰是为了使米发涨,掺沙子是为了使米增重。
米汝成是仓场最大的蛀虫。
卧薪尝胆:改造官秤,在秤杆上一石之处戳凿一孔,将砣绳贯穿其中不可移动。
悬砣如悬胆,凿孔定戳铁打江山:打造收粮官斛,木斛改为铁斛,可绝任意改形,任意收放尺寸之弊端。
赤脚大仙:若心黑要踏斛淋尖,那脚尖就是踢断了也撼不了斛中之粮火龙烧仓阴兵借粮清河县令李忠私开官仓救民,后又阴兵借粮试图补上亏空。
难以饶恕的是“阴兵借粮”之举,蛊惑人心,所以乾隆才不饶恕他,斩立决。
尽管他爱民,但他不爱国。
阴兵借粮使李忠官德无存。
田亩失察,粮仓必定失查;粮仓失查,国策必定失衡;国策失衡,百官必定失意;百官失意,奏章必定失真;奏章失真,君目必定失明;君目失明,国家必定失色;国家一旦失色,国基必定失恃,民心必定失重,大清朝必定坐失江山。
做无品之官,做有品之事。
头上有田,方知累也。
这世上富贵二字,从来就没有人能看得破。
若是真的看破了,便见得那堆金积玉,不过是棺材内带不走的泥沙瓦砾。
那绿酒红粟,也不过是皮囊内装不尽的臭汗粪土,那高堂广厦玉宇琼楼,不过是坟山上盖不起的高堂。
那锦衣绣袄狐服貂裘不过是骷髅上裹不住的败絮。
从最喜欢的角色说起——高斌高大人。
在禹山上米河担心高大人因得罪了户部的六位大人进而再遇上“官降一级”,高斌却说,千金难买老来瘦。
在他看来“老来瘦”或许不仅是在肉体上更要在精神上“瘦下来”。
年轻时花去数不清的时间从秀才走到状元,最后登上二品大员的高大人终于走到了高处,在那他看见了世界的广阔却也感受到了不胜的寒意。
清河县对于他便是寒意最浓的地方,这寒意或许来自李忠为救万民而破坏纲纪最终失去生命,亦或是小刀子的爷爷鞠躬尽瘁官品却越做越小。
人生处处有伏笔大抵如此,自从给小刀子爷爷上了香高斌的仕途不断地退步,也不知道有一天会不会退到无路可退,“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话又能否给他一个不枉此生的圆满?
高大人的故事线很简单,镜头也少,但在这个故事里他是宝贵的。
没有被戏剧化被英雄化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思路、态度、情感。
不被主角“正确”的思路所引导,而是勇敢地呈上自己对案犯处理的建议,哪怕最后只能在刑场上无力地脆弱地为李忠失声痛哭。
但哭过笑过的人生才有血有肉,才酣畅淋漓。
哪怕这滋味是苦的。
元朝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兴亡之间苦的何止百姓,苍生皆不易。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万民送李忠,百官送卢焯”的场景。
没有人会否认卢焯是百官的榜样,但也没有人会否认卢焯的错误。
国法在上其所犯之罪就连皇上也只能赐帕为之送行。
刘墉对其父说,我看到了皇上的脆弱。
可见从寻常百姓到帝皇之家没有人完全容易,没有人一辈子不受苦不思虑不忧愁。
百姓为生计奔波苦,百官为前程仕途担忧苦,帝皇为保江山社稷苦。
就像卢焯说的,人来这世间就是受苦的,所以孩子一出生就哭。
难道苦难才是人生之本?
或许故事想告诉人们消受苦难,才能“有福消瘦”。
那些逃避了的苦难终究让人没有资格老去,也没有资格拥有“老来瘦”。
昨天晚上刚刚看完《天下粮仓》,结局让我感觉说不出的伤感。
卢焯被尊为百官楷模依然难免被斩,田文镜老迈含恨而终灵堂前门可罗雀,米汝成清贫一世死后却因贪赃枉法被开棺鞭尸,高斌一贬再贬最终老死江南终身遗恨,刘统勋被迫丧家离乡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还有那含月化烛,品月落发,庞旺自杀,蝉儿流浪,小梳子无踪……米河虽然平步青云,实现了报复志向,却失去了一切重要的人。
众多已在心中固定的形象像入冬的一片片树叶,零落、离散,正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老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撇看官场的主题不说,真的喜欢这众多人物。
唯一感到差强人意的就是蝉儿此人,出场很惊人,但是后来心里一再沉沦,自伤伤人,虽然悲情,但是总让人感觉她的消极让人丧失力量,没来由的不喜欢她。
而且其演员的眼神,为什么我总感觉像是一直瞎的,复明的眼睛也很无神,没有焦点,可以看出失明、复明、再失明,眼神始终感情。
不如含月的双眼,一直闪烁智慧和情感。
含月是个才女,让人惊叹不已,自愧弗如。
此剧中众多人物,没有人对她不是敬佩万分。
米汝成唯一一次失蹄就是因为没有听她的话。
如此佳人,难怪米汝成要将他留给儿子,刘统勋劝米河莫要辜负,卢焯也提醒他不要错过。
含月品月两个惊世奇女子,一个化烛一个落发,像是尘世容不了这两个惊才绝艳的女子,无法让她们过尘世人的生活,所以让她们出世。
尤其是含月的化烛,真如老师太的说法,“都是入了化境的人”,一般死法不足以成全她的传奇性。
最后米河入京看见朦胧中照着自己的烛火,又好像看见含月正凝眸看着自己,相信他心中也是沉重、悔恨,百感交集吧。
小梳子其实也不是凡品,看似一个乡间野丫头,但是正如白爷所说,是个天生的小精灵,就该自由自在。
堂前对拜,红妆素裹如何能束缚的了她。
她是真正和米河性情一样的人,就是“真”,不欺人,不自欺。
所以米河无法娶蝉儿,也不会娶含月,所以小梳子不会真的跟了白爷,留下头上木梳,算是报答白爷真的爱自己。
庞旺是真正可怜的人。
尽忠,忠的是虚伪自私的人;爱人,爱的是不爱自己的人。
田文镜是真正的官场中人。
不贪,不贪钱财清贫一世;贪,贪一身名望结党固权。
顾琮就是个固执可爱的老头。
固执,为官陈腐不知变通;可爱,拖病骨残躯行热血之事。
卢焯是个伟大的父母官,亲力亲为舍身忘死,为民;却更是伟大的父亲,一身名节一朝毁,为女。
高斌是个豁达高尚之人。
为官数十载一降再降尤不悲,保护知交得罪六农官毫无怨。
刘统勋智勇仁义、忠孝两全,是乱世能臣。
他尤其为官不傲,能敬人,敬含月之才,敬周忠之智,敬米河之真,敬小梳子之性,更能敬田文镜之清。
此人为官,可以做作,可以真实,得为官之要;此人办事,运筹帷幄,千里决胜,具处事之能。
米河只有两个个字可以形容,“真”,“敢”。
至忠至诚至孝,真性情体现到极致;敢想敢为敢担待,真本事发挥得无余。
米河是个真正的主角,集齐了全部的厚爱和幸运。
所有的人都愿意为他牺牲,想法设法的帮他。
刘统勋用他,老和尚托他,高斌顾琮卢焯保他,含月为他化烛,蝉儿为他自伤,小梳子为他……做的太多了,更为甚者的是其父,为他铺官路自毁一世名节。
看的时候我就想米河何德何能能让这些人为他如此牺牲,能力不及刘统勋,才气不如柳含月,灵气不如小梳子,决断不如卢蝉儿,智慧不如老和尚……有什么特殊的魅力么?
我记得小梳子只是听说有这么个对影子说话的疯少爷就去救他逃离阁楼;卢蝉儿听他道破自己的剑法、看见自己未瞎而瞬间倾心;含月在其父死前从未见过他最多只是看见他飞鸽传过来的奇怪家书;其他人都是得知他连破两件案子才对他刮目相看的。
要说他和一般人不同的是:被迫读书读到疯,所以做事都带三分看不懂,这是智慧和机变;白衣便想为百姓做大事,而且敢想就敢做,不问后果,这是人品和勇气;骂顾琮、斥高斌,帅百官头撞城门,这是官德;初得知卢焯没有贪污而手舞足蹈,这是朋友之义……我想,一个男人有志有才有情有义有品有德有勇有谋,那总算得上是一个男子汉了。
这样的人是值得托付爱情和期望的。
这部电视剧让我想到得是三国,因为人,各种各样的人,各种魅力吸引我。
很难得所以很喜欢。
在反思中看完了《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首次开播的时间是2002年,我才不到10岁,如果说那时候的我能看懂这部剧,一定是开玩笑。
但是我却记住了电视剧的大结局,柳含月化为了红烛,隐隐约约出现在米河面前,他转身离开,策马赴往山东诸城。
在该剧最后的画面中,米河在一个大大的“累”字下勒马不前。
从那时起,桥上这片红烛和那个遒劲的“累”字像谜团一样住进了我心里,直到今天才清晰。
首先是主角米河。
他不是天才,全剧的天才只有柳含月一人而。
可他是个怪才,他被阁楼温书的经历折磨成了一个书呆子,对着影子说话。
虽然在小梳子的指引他下逃离了象征着科举取士的阁楼,但他还是不忘拿走《状元策》。
直到他遇到了明灯法师,法师才为他开解了心中的影子。
在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浙江巡抚卢焯,并助其扳倒了偷换皇粮的杭州知府,借此改良了验粮收粮器具,深得皇上赏识,被封六品刑部主事。
在清河县米河又同河道总督高斌机智地揪出了阴兵解粮案的主使,之后他随刑部侍郎刘统勋奉旨彻查河南虚报田亩案,用一把尚方宝剑降服河南巡抚。
当他回到浙江,面对无粮可赈、饿殍遍野的现状,他大义凛然地率领杭州百官撞开城门迎灾民,和卢焯一道平息了蓄势待发的民变。
这几件事无不体现他“做无品之官,行有品之事”的从仕格言。
我印象最深之处,一是米河处理阴兵借粮案。
该案件的主谋清河知县李忠在大饥之年私开官方粮仓赈灾,救了县里的饥民,但是在粮仓亏空的情况下又使人偷漕粮,惊动了皇上。
高斌难掩同情之心,欲上书为李忠求情,但是米河却在反复挣扎后仍然断定李忠该当死罪,劝高斌勿上书。
因为米河意识到:放粮是功,偷粮为过,但是功不抵过,法度不废,李忠必死。
我认为从这里开始他就不再是个书生了。
二是米河把求雨不得、意欲“自焚”的刘统勋、顾琮和卢焯等人从火堆里救出来,这点更证明了他的书生意气已全无。
朝廷命官是受皇上的委托节制一方或者督办国家要是,办不好岂能一死了之?
这样愚蠢的死毫不悲壮,反而是不负责任。
米河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堪当大任的干臣,其从政之道强过刘统勋的坚定如初,强过卢焯的舍生取义,更强过米汝成的老谋深算。
可他在情场上却困惑重重。
他与卢蝉儿私定终身,却又不敢辱没父命而与柳含月结婚。
两位姑娘的名字那么美,蝉儿如诗,含月如画,性格却又那么刚烈。
她们都渴望奋不顾身的爱情,最后却都无法独得米河之爱,万念俱灰,只能一个个离开他,可以说是命运捉弄了她们的爱情。
谈一下剧中案件对现实的启发。
一是火龙烧仓案,实际上并不难破,必然是官商勾结所为。
没有管掌管仓场的官员做内应,粮就运出不去;而没有米店的收购,粮就无法变现成钱。
可怕的是这些瞒报和倒卖的伎俩,当代和清代完全雷同,且过犹不及。
二是流民冲击杭州城事件,原来大规模群体事件在清代也很让地方头痛。
不过电视剧中的处理方案还是太缺乏智慧。
城外灾民要粮,朝廷可以直接买(或者说借)城中财主的,哪怕摘掉雍正御批的匾额,只要再来一个乾隆同款即可,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因为这些商家平日里赚的就是国家和百姓的钱,遇丰年则盆满钵满,遇欠年就要做好被征用或者调用的准备。
当然有人说这种行为会降低政府(朝廷)的公信力,但准确说降低的应该是上一届政府(朝廷)的公信力,地主效忠的必须是当朝皇上,而不是先皇。
此时若不向朝廷表忠,后面的生意将很难维系。
其实漕运和仓场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地位都极其重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化,研究它们的文献汗牛充栋。
尤其是明清时期,官粮的运输、检验和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但是大案仍然频出,严重动摇执政者的根基,《天下粮仓》就是依此为大背景下创作的,编剧通过米河这样一位人物把众多历史事件集中在几位主角身上演绎。
米河视天下粮仓为己任,救黎明百姓于水火,是一位清醒、智慧、有担当的读书人。
虽然他是虚构的,但是天下的粮仓不是虚构的。
这粮仓连着江山社稷和千万黎民百姓,为官一任如何能不负国家,不负群众,从而造福一方,才是看完这部剧该反思许久的。
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天下粮仓。
20180616天津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呀?
某朱格格吗?
还是张无忌?
乱七八糟的 看不下去了看不下去了 开头看的我热血沸腾以为是部历史好剧 可惜呀 从疯疯癫癫的小梳子和疯疯癫癫的米和一出场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 十几集就磨磨叽叽不知所云 情节冗长每帧都透露着无力感 打发时间都嫌墨迹 唯一欣慰的j是只要一看就可以治好我的失眠症 真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必备佳剧呀!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看到三十集婵儿还要把自己熏瞎,谁咋对不起她了这么作践自己?
真踏马矫情!
父亲脑袋贪了12000两都白贪了,再说了,借商人12000两也是死罪那何苦打个借条?
脑袋都锈逗了?
另外,在以农为生的年代,包括八十年代以前,江浙遇灾很多都逃荒到东北,那时东北人都善待他们,从没有骂他们穷鬼,如今靠商业富裕了也别得志便猖狂,浅薄!
此剧是影射剧。
撇开现实不说,清朝的皮相也挺那个的。
清河县令李忠率阴兵劫了皇粮,只为平账。
他被捕后,说去年发洪水,百姓饿死太多,不得已开了官仓,这才造成了亏空。
钦差震惊:朝廷明明拨了十万石赈灾粮。
李忠说清河县一粒米也没见到。
这和开头的“筷子浮起人头落地”是一样的,又被贪污了。
然而乾隆的怒火只对李忠,定要严惩。
男主米河更是振振有词:“李忠爱民而不爱国!
”“李忠只爱一方百姓,不爱全国百姓。
”非杀不可。
好一番诡辩。
李忠只是个县令,他当然只需要管好一方百姓。
为全国百姓考虑,那是最高统治者该做的事。
男主如此为皇权背书,想要传递什么信息?
隋大业六年,张须陀私自开仓。
他知道请旨必然拖延时间,饥民却是一天都等不得,不待帝命,冒死放粮。
炀帝非但没追究还大加奖赏。
这个剧的乾隆连杨广都不如。
李忠干犯天威,死固宜然。
可视他为首恶的荒唐就在于,当朝皇帝不为江山社稷考虑,纵容巨蠹,却要求一个县令为秩序的破坏抵罪,他当得起吗。
李忠听说来日问斩,自缢于牢中,尸体被推出去砍头。
百姓在刑场哭天抢地,拼命扔纸钱。
在场诸公,当扪心自问:一朝身死,有人为你扔纸钱吗?
2025.1
影视剧,什么才是好?
尤其是现在的舆论场,楚乔传成了年度好剧,观众们为配音剧叫好而不再喜欢原声剧。
一派美图摄影,浮夸的情绪表演,扯淡的台词和情节。
这种剧霸屏,造成的后果是审美低下,整个中国社会审美低下。
天下粮仓无疑是好剧,经典剧。
服装精致还原,场景以实景拍摄,现场收声,哪怕是配角,跑龙套,都是演技担当。
人物设置上,没有绝对好人坏人,有的都是一个个的人。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事出有因,都是来自于他们的选择,应了那句话,每个人都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整个剧的节奏把控,特别精彩,每一集都有高潮,都有泪点笑点。
每个人都有可怜之处,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
个人一直觉得,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还在的时候,拍了很多经典剧集。
只是后来好像改革,影视部没有了。
当大家都以挣钱为目的的时候,艺术怎么可能不庸俗化呢?
所有以盈利为目的去做的艺术品都会成为庸俗化的东西。
央视影视部当年几乎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为了引导大众生活而做。
所以,那一代电视人真的在静要求精的做艺术品。
现在很多影视公司说都是广电原因,我只能说真是臭不要脸,看看新世纪前面十年的剧吧。
天下粮仓为起头,然后有雍正王朝,有走向共和,有士兵突击,有我的团长我的团。
现在呢?
琅琊榜么?
这是倒退。
审美,我们为什么要好的艺术品,因为这才是好的审美。
中国教育,尤其是近三十年的教育体系里,不允许审美教育。
中国的孩子一代一代美学意识甚至是在倒退。
美学是意识形态的一即,懂得美才能明白人性解放和自由。
对对经典剧集,不想评论,我也没有资格评说。
网络时代,带来话语权分散,权威瓦解,人人都爱评论。
但,对专业评论,尤其是艺术品这样的专业审美评价,我们可以说,但请保留一点敬畏之心。
一个社会,人人都没有敬畏了,对任何专业都去评头论足,甚至还自以为是的以为正确,形成的只有社会舆论垃圾导向,让行业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比如现今的影视行业。
个人意见,什么是好剧,标准不一。
但基本都几个点必须做好: 原声,实景,不美颜,说人话,讲人事,服化道讲究真。
美的极致是真,真的极致是善。
孔子讲德,苏格拉底也讲德。
这就是艺术对于人类的贡献。
最大的不同是小说里,小梳子嫁给白爷了,没有逃婚。
开头两人初次见面,白爷教小梳子江湖规矩一狗不看二门,一女不嫁二夫。
从庞旺这条守财狗自杀,对应小梳子和米少爷的缘分尽了。
另一个电视剧没有拍的剧情,就是米少爷逃出阁楼后,和小梳子住在破庙,米少爷说,小梳子等我办完大事就娶你吧,我25了可以娶亲了。
小梳子说不行我做梦梦到个老头说我们不般配。
米河说是月老吧,小梳子说不他拿着鞭子,然后接着说我16了是大姑娘了,可以做你的梳头丫头。
米河说好以后你就是我的梳头丫头。
说到最后,米河说,如果我成了二品京官你会怎么做?
小梳子说会把碧玉梳子扔到运河,再也不给米少爷梳头。
米河问为什么,小梳子说,京官应该都是用金梳子吧。
然后就哭了。
对,不是银梳子,是碧玉梳子。
小梳子和蝉儿的几段对话也被删掉了。
主要就是讲卢蝉儿看出小梳子也喜欢米少爷,但是小梳子选择退出成全蝉儿。
小梳子说她是那种看到别人要杀米少爷她会去阻止那个人,而蝉儿会一声不吭替米少爷挡剑。
就是这么一点点差距,她小梳子做不到。
所以米河回京城前,小梳子骑马追来,但是米河走后小梳子的独白被删了。
蝉儿要小梳子告诉米河的那句话,是我不喜欢你,而不是小梳子告诉米河的是蝉儿很喜欢你。
蝉儿想骗米河和小梳子,成全他俩,因为她试图用自己和孩子拴住米河的行为令她良心不安。
所以两个女人都是在互相成全,所以最后也只有卢蝉儿看出米河爱的是小梳子。
小梳子和米河的感情线实在埋的太深了,以至于删掉这几段就完全get不到米河对她的感情。
剧中和书里,米河唯一一次对着众官员介绍小梳子,说的是“我内人”。
被人拆穿小梳子自称本姑娘,用的理由是她不愿意行房事。
这个和前文庙里的对白是对应的。
人在最紧张的时候第一反应编出的谎言,一般就是潜意识里最真实的感情。
不然的话为什么不说是我妹子?
柳含月爱米河,许是灰鸽传书中他的智慧(梯子)打动了她,她爱上她想象中那个她将辅佐的有才华的男人;卢蝉儿爱米河,是爱上那个说她不瞎的男人,希望他帮自己恢复光明。
这两个人的爱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蝉儿直言画中是她梦中的男人。
唯有小梳子,救米河是因为他被困在阁楼快疯了,她一路就是帮米河完成他想做的大事,即使她发现米大人已经变了,她还是不离不弃。
小梳子的爱没有任何自私的要求且十分清醒,不奢望米少爷娶她,但求做个梳头丫鬟陪伴左右,甚至当米少爷当上二品京官,就是她小梳子离开之日。
我一直在想小梳子喜欢米河什么,因为他最初是个无人相信的疯子,只有小梳子相信他不疯;他纯真的以为偷三样证物上京呈给皇上,小梳子就帮他偷;小梳子帮他打探军情,小梳子陪他丈量荒地,小梳子帮他骗洪家开仓放粮……小梳子可能是喜欢他有文化有能力帮助百姓吧,因为这是她想做却做不到的。
小梳子爱米少爷但是没有失去自我,或是说她年纪小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一直保持着一份懵懂。
她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知道这么做是对的。
比如她从没把米河当作嫁人考虑的对象,或许因为她心里知道米少爷要做大事的人,小梳子不能跟到京城做金梳子。
再有明灯法师让她找自己的归宿,她说嫁人,也就是选择离开米少爷,或许是因为米少爷在含月和蝉儿的事情上,伤了她的心。
而选择嫁白爷,她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可是白爷知道。
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她心疼白爷,白爷人好,对柳品月一片真心,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她想补偿和报答白爷。
白爷失去品月,是因为米少爷不能在蝉儿和含月之间取舍而害死了含月,而含月的死促成了品月出家。
换言之,从佛教的因果角度,如果白爷一生不幸,那是米少爷造的孽,所以小梳子是去替米河还债的。
小梳子是一个佛性重的人,所以最后由她去扮观音大士。
米少爷去救济天下,小梳子既然帮不上,她就去报答那些因为米少爷被伤害的人,这是她对米少爷最后的爱吧。
剧中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绝世神算,都能隔着肚皮看透人心,都能足不出户而心知天下,仔细一看,全是意淫。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看起来很有深意,仔细一想,还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白。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佩服。
大马拉小车,越走越离谱。
小学时代的回忆~至今还能唱出部分片尾歌曲
不为民请命的官不是好官,到头来刘 米只是用百姓和别的官的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当时感觉挺好
这部剧不是导演就是编剧,肯定有个变态。前二十五集大义凌然国家利益,后十集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那些G日的还能再把电视剧剪掉主题吗?
认识了聂远
又通了一遍,情节弱到难以自持,对话拿腔作调令人作呕,关键点都是靠怪力乱神和变态人格在支撑,表演夸张,全都不在铺上,就几条老梗还算说得过去。总之一塌糊涂。
最后结局真是童年阴影,柳含月居然跳蜡水化蜡烛了,自尽还要那么惊悚。男主和三个女的纠缠不清。刘统勋动不动乱杀人
小梳子!
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不难,难在克服人性的贪婪,难在玩转一套规则,难在情理的平衡,我们曾经可以拍出这样的好剧。
题材加分,大致让我们了解了乾隆年间不止有精彩纷呈的后宫争斗,还有饿殍遍野的饥荒场景,但是也有两个bug,一是田文镜雍正年间已经去世,二为柳含月的存在,虽在府中,庙堂之事了然于胸,太不科学
看了三遍
回忆向。为民请命的清官侠客,纷繁乱世儿女情。
9.5分。如果没有男主的感情戏,那就完美了。饿殍千里,易子而食,米肉菜人,唉,哀民生之多艰。
片尾曲我到现在都会唱,因为历史在押韵脚
柳含月 嘻嘻~
好看的正剧。
浪漫主义官僚片,中国的老百姓永远在求天降好官,而好官们总在祈求天降好雨……结果就是“看老天爷的安排吧……”,死胡同。里面几个老头的角色极赞!首推田文镜米汝成和陈老头。主角就是用来吐槽的,屁都不懂。白爷可惜了,好男人啊……
小学的时候播的,很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