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太过个人化的故事,有一定的文化壁垒,不了解或不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纯粹对观众来说,我个人认为移情作用不强,是一个不太动人的故事。
但导演的手艺精湛,使得整个影片在导演视角成为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68年,北爱尔兰教派冲突,少数激进的基督教新教教徒为了自身利益,驱逐天主教教徒,而发生的骚乱、破坏事件,且越演越烈,贝尔法斯特则是该事件的主要发生地。
影片从一个小孩-巴迪的视角,讲述了住在贝尔法斯特他们的一家,原本与街邻过着祥和、宁静的生活,被暴力事件给打破。
从此街区不再安宁,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在动荡中寻求出路。
其间巴迪一家在事件的笼罩下,表现出勇敢、乐观、正直和友爱,但也有无奈、不安、痛苦和愤怒。
那段记忆对大多数人包括巴迪的家人来说是沉重的、灰色的,但对成长中的巴迪来说却具有深刻的意义,让他能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视角,来看待这段时光,虽然令他紧张、不安,也有成长道路上的恐惧和迷茫,但有关爱他的家人、邻里和他热爱的电影、戏剧。
与很多在贝尔法斯特的家庭一样,他们在选择离去或留下的痛苦中挣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但最终为了家人的安全和前途,不得不割舍掉亲情、友情和爱情,离开了带给他们很多回忆的贝尔法斯特。
在观看了影片之后,觉得故事非常平淡,虽故事背景显得恐惧、暴力,但从小孩视角,削弱了戏剧张力,很难激发我对巴迪及他们一家的移情作用。
为什么导演会这么用心来制作这部电影?
电影的开放式结局让我们明白了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终极欲望。
影片的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是一位才华横溢导演,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出生于60年代,生活在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为了避免受到“北爱尔兰问题”的波及,肯尼斯·布拉纳一家在他9岁时搬到了英格兰伯克郡雷丁市。
《贝尔法斯特》其实是导演本人的真实写照。
他想要告诉我们影片中巴迪的那段时光对成就后来的肯尼斯·布拉纳是多么的重要。
这一段是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个人成长的生活故事,故事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局限。
巴迪及家庭成员是该片的主人公,在宗教冲突的环境下他们不是直接的受害者,虽然也被卷入其中,但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而这种选择也不需要拥有很强的意志力。
他们每个人在事件面前都展现出了个人的优秀品质,但事件作用于他们每个人时,没有因为某方面的弱点而导致危机更大。
他们在危机面前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或躲避,没有从行动或内心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父亲史蒂夫·麦奎他没有受到少数激进的新教教徒暴力行动的影响,坚持个人立场,即便是受到比利的威胁。
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四处奔波,背景事件让他决定要带家人离开贝尔法斯特,而现有的经济条件成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的困难,但不是绝对的障碍。
妈妈在整个事件中是一个保护者角色,为了巴迪和哥哥威尔的安全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在道德上对兄弟俩绝不降低要求,她在暴力事件面前显得惊恐和无助,在每次爸爸的离开时表现出不安,但也无奈。
爷爷和奶奶对巴迪的困惑能像朋友一样给予最中肯的建议,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事件面前非常淡定,特别是一家人决定要离开贝尔法斯特,奶奶虽然不舍,但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她独自留在了贝尔法斯特。
哥哥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次要的角色,这可能是因为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是家里第二个孩子的原因,所以在虚构故事中也不能缺失这个角色。
巴迪在整个影片中是故事的中心,家人爱他,邻居对他友善,他自己是一个听话、懂事、有上进心的小孩,影片中的他或许还不能理解父母想要离开贝尔法斯特的真正原因,只有现在的肯尼斯·布拉纳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要不要离开贝尔法斯特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
更加关键的是,任何选择结果,都不会导致他们更大的风险。
在通常的情况下,生活、工作和学习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他们的房屋没有被破坏,家人也没有受到直接的攻击,虽然在影片最后巴迪、妈妈和巴迪被劫为人质,那也是一个巧合。
电影《贝尔法斯特》的很多场景就有导演肯尼斯的未来成为导演和演员影子。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的阐述我将巴迪换成肯尼斯,这也是导演采用小孩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所在,也体现出导演自身内在的冲突,那段历史,对肯尼斯家庭和大多直接经历者来说,是伤痛,是无奈,所以导演从形式上采用了黑白色调,但对于肯尼斯个人来说,负面的影响可能只是很小的部分,更多的是对他成长的正面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给他的教育,家人之间的关爱,邻里之间的友谊,成就了他高尚的品格;电影一开始,剧中小时候的肯尼斯在游戏中扮演的中世纪战士形象与他未来自编自导的《亨利五世》有着某种必然的连接;看戏剧和电影成了肯尼斯童年最期待的事情,也许这是肯尼斯未来成为导演埋下了种子;在学校里,为了能接近凯瑟琳,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算数成绩的排名,这丰富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糊里糊涂地混在了激进分子队伍中,又惊慌失措地“抢劫”了商店,还莫名其妙被当作了人质,这些亲身经历对肯尼斯作为演员又有非常大的意义。
用阿德勒关于“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理论来说,肯尼斯在这段时期的无助,最终成为他提高个人的价值,为个人带来安全感而不断追求优秀与卓越。
这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作者有绝对的自由来组织故事结构和选择故事场景。
如果一个(德国)孩子看待大屠杀的视角都能像《乔乔的异想世界》那样荒诞,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样天真,那一个北爱尔兰新教徒家庭里的八岁男孩眼中的宗教冲突民族纠纷国家动荡城市骚乱大概也不会太负面。
作为一部半自传的私人电影,导演兼编剧Kenneth Branagh任性的撒播着乡愁和回忆杀。
对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不以为意,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经历和个性化的人物。
爱开玩笑但也不忘教做人的爷爷,沉默寡言藏情于心的奶奶,头上扎着蝴蝶结一起做作业的梦中情人,鼓动人加入帮派头脑简单的大姐姐,连同慷慨激昂的牧师、债务缠身的父母、激进的青年、铁丝网路障、会飞的汽车等,一起组成了记忆深处的童年。
他再也回不去那条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走在路上都会互相打招呼的街区,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年那人那城。
因为那里是故乡。
此片最大的亮点在于色彩的虚实倒置,虚的部分(电影电视)是彩色的,现实部分反而全是黑白的。
其表达很明确,现实中的贝尔法斯特就是黑白的,那里的人们处在黑白世界之中,什么都非黑即白,不是天主教就必须是新教,不是白人就必定是黑人,不参与暴动就要被暴徒迫害……但他们从黑白电视机上看到的竟然全是彩色的画面……此片拍于去年,实际也给小粉红递刀了,你看,至少在另一形态的社会(比如我国)里是没有宗教矛盾和种族冲突的……电影整体情绪如片尾萨克斯,蛋蛋滴忧桑,所诉说的无非是背井离乡的那些事,故事太单薄了。
有相当一部分被归为“剧情”的电影是属于实在没啥剧情却又无法被归入其它类型的类型,包括本片。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你光是穿了一身风格化的衣服,凹个造型斜倚门旁,深沉得一批,燃鹅归根结底,没有故事怎么都是不行的,三星已是天花板了。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翻拍片意外在今年奥斯卡上大出风头,不仅占据了提名名单近半壁江山,而且以黑马姿态擒获最佳影片奖。
除了翻拍之外,也有导演把目光投向了回忆录式的题材,用私人回忆重塑特定年代的环境和人物,《甘草披萨》和《贝尔法斯特》也获得本届奥斯卡青睐,后者更俘获一众芳心,拿下最佳原创剧本奖。
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用黑白影像重现 60 年代末北爱尔兰的动荡时期,透过一个 9 岁小男孩的视角重温一段私密温馨的回忆。
很多人将此片与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相提并论,两部作品不仅在美学风格上有所相似,还不约而同地采用回忆的口吻展示叙事。
不过相比起《罗马》展示当年军政府镇压民众和民众反抗的场景,《贝尔法斯特》在还原血腥的历史细节时显得相当暧昧。
影片把重点放在了一个新教徒家庭,时而温馨时而伤感。
爷爷和奶奶打情骂俏,母亲为生计和是否背井离乡与父亲争吵,小男孩完全不关心这些,他只想着心爱的女孩……在这些糖水一般的家庭场景里,完全感受不到当时高压的政治气氛和民众绝望的情绪,历史感在虚假的街区布景和 Van Morrison 的怀旧金曲里渐渐消失。
除了开头骚乱时引爆汽车的一幕稍让人胆战心惊外,后面小男孩在抢劫超市拿了一盒洗衣粉回家后被母亲斥责归还的情节,更像是临时误入一部荒诞幽默的喜剧。
这种商业片的手法让我想起《乔乔的异想世界》,毫无例外地对残酷的历史采取了虚无的态度。
也许导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拍一部关于社会、政治或宗教议题的宏大历史剧,只不过想以私人的回忆,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致敬。
然而,用梦幻的回忆替换真实的历史,用温馨的口吻回避残酷的人性,是否让不熟悉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观众产生误会?
〈Belfast〉译为《贝尔法斯特》,虽然它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镜头完成了仿黑白片的创作,缺点显而易见,但一些片段的表达是拉长了时间的,“爱尔兰人生来就是要离开的”、“贝尔法斯特这一带没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贝尔法斯特》没能沉淀下大事件,但把被信仰放逐的普通人无论去向何方,都得承接住遗憾、痛苦的拉扯讲得令人动容了。
电影里因为有异于所处小镇Belfast的主导信仰,本质上是没办法认同主导信仰下的生活、行为方式,不得不离开前往伦敦的家庭,三代人选择离开还是驻守,都牵扯着其中每个个体在这里或那里的连接和期望。
Buddy作为家中最年幼的成员,他在小镇的连接在成年人的视角下并没有那么多,可能只是学校,熟悉的街道,和将来想要结婚的小女孩,但这就足以让一个孩子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
当他只能是一个最大程度跟随大人决定的孩子时,他选择了相信:我会回来的。
Buddy的父母思考的更多是在大事件下整个家庭生活的质量,伦敦肯定是更好的选择,而伦敦也只会是起点不是终点。
他们只需要一些鼓励:“爱尔兰人生来就是要离开的”,就能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Buddy的爷爷奶奶很一致地认可“向前看”,爷爷遗憾离世,永远地留在了Belfast。
奶奶年轻时曾因一些电影向往过香格里拉,但“Belfast没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现在有了,好像也不太重要了,任何的风浪都已经无法刮倒奶奶了,奶奶的根已经扎得比谁都深了。
有人相信:我会回来的,有人相信:爱尔兰人生来就是要离开的,有人相信自己的根。
好像人生就是这样,颠沛流离,总要相信点什么。
我们通常不会去在意那些平静的日子,总觉得它们平淡少了份刺激。
只是,当灾难或纷争降临我们才会体会到那些日子的珍贵,可以自在地笑,自在地享受阳光,自在地去寻找角角落落里的美好。
愤怒的年轻人拿起燃油瓶砸向那些所谓仇人的家门,他们砸碎的不只是别人的生活,还有自己被谎言蒙蔽的良心。
岁月会留时间让他们去悔恨,为自己的当年忏悔和赎罪。
当每个人最后只能选择逃离,也许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至少在异乡,即使水土不服,即使无人问津,一个人至少能在一片小小的天地找到在家乡已被污染的净土。
【致留下的故人,远方的游子,以及所有迷失的人们】一语道不尽乡愁,影片最后的文字让我们陷入了深思。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离开舒适圈,离开熟悉的地方呢?
可是,生活不可能一直如你所愿,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需要你去做出改变。
这是以孩子的视角所呈现的一部电影。
关于时代的变迁,关于游子,关于漂泊,关于家,温暖有力。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不论是漂泊还是守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但是,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和家乡,和家人相隔多远,你都要记得,他们在家里等着你回家,那里永远是你的避风港❤️
肯尼斯布拉纳的自传式新电影《Belfast》真的很好看,瞬间唤起乡愁。
多伦多电影节夺冠。
肯叔真是世间珍宝!
然后因为是首映,我见到真人了!!
电影结束之后肯叔亲自出来了!
……妈耶我追星成功了!!
肯叔专门提到《雷神》电影,“我小时候最爱的漫画书就是索尔,直到十年后我有机会成了它的导演。
”(笑,顶级凡尔赛)一开始是从《维兰德》开始追关注肯的,他和抖森是好基友,还推荐他去演了《雷神》的洛基。
俩人都是莎士比亚狂热粉。
他和伊万一圈人都是好基友,之前星球大战差点选了肯来演欧比旺……很有文化和思想深度的人,highly cultured British(人家是Irish anyway🤣🤣)最后有个观众问:Ken你回去看那个女孩了吗?
肯叔:你知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学好的,一种是数学好的。
她喜欢数学好的,而我的数学很烂(hhhhh笑死)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会不喜欢,私以为这是今年最有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
作者拍出了一个平实朴素的故乡,各种角色都非常鲜活,小男孩的甜美纯真可爱让人仿佛见到了童年的玩伴,爷爷教孙子去追女孩和与妻子的对话也让人忍俊不禁。
很多地方的台词雕琢都非常细腻,很幽默。
很多看完的朋友扣分点是去和《罗马》比,导演的经历和路数本来就不一样,为什么拍黑白的故乡就要拿来比较呢?
怎么不和《八月》比?
不和《伊万的童年》比?
我觉得比较的对象应该是和肯洛奇的《男孩与鹰》以及《这就是英格兰》这样的作品。
依旧是英国工薪阶层对童年和故乡的挽歌。
淡化的冲突,简简单单地记录童年往事。
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音乐铺太满,而且最后的升华也有些刻意了,但映射到现实中的乌俄冲突之下,也许可以坐等拿奖。
这是一部关于童年和故乡的温情电影多数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色彩都会有所丢失。
但那时所看的电视、电影却是十分鲜艳的,就像它们被涂抹在了大脑中,多久都不会褪色。
本片正是用这种方式展示了50多年前,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普通社区里,小男孩巴迪平凡又波折的生活虽然巴迪身处分歧和冲突的中心,社区里的天主教家庭遭受到了极端新教徒的大清洗,但他显然更关心怎样跟学校里心仪的姑娘搭上话。
巴迪的父亲在英格兰工作,几周才能回家一次,家庭也深陷税务危机,但巴迪也只关心父母带自己去看的电影和话剧电影很巧妙的将小男孩的快乐与大人的烦恼分割开,用了大量温情复古的歌曲充当了粘合剂。
观众既能重拾童年的记忆,又能体会成年的不易最终爷爷病逝,巴迪一家为了躲避混乱以及父亲的工作离开了家乡,奶奶则独自留下。
电影在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中落下了帷幕,画面上出现了如下文字For the ones who stayedFor the ones who left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笑、泪、爱、离别都揉进了琐事里,这是布拉纳童年的创伤、是他写给故乡和亲人的情书,也是他在这个分裂混乱冷漠的世界里,送给观众的礼物。#爷爷和奶奶演得未免也太好了。#口音真的有点难懂,打算做个中文字幕
多伦多的观众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影片的开头是彩色的,影院里的电影也是彩色的,而除此之外只能看见一个黑白灰三色并存的暗淡世界,散发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占据了荧幕的每一个角落。从孩童视角出发的记忆碎片,随着未泯的童心而飘荡的视线,偶尔出现的欢声笑语显得十分吵闹,小孩聆听的时刻恍若成长的历程,老人的内心独白像是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故步自封的影像,难以触及人心,时间留下来的是建筑的残骸,被遗忘的是渺小的名字。以绚丽的景致开场,以昏黄的落日结束。
以孩童的视角来看待宗教引发的社会、个人创伤,前30分钟有点慢,但是后半段使我常含泪水。这个街区谁都认识你照顾你,但离开这里,Belfast也永远会在。追寻伤痛的出路,可以是离开,也可以是带着伤痕留下。很感性的一部影片。
简化版罗马 我的故乡往事
平坦的黑白画面,庄重的构图,摄影已经饱含深情。疫情给Branagh一次将心比心的机会,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个showman,做不到/不习惯纯粹的内省,所以还离Terence Davies有很大差距。差快20岁又如何,Dench阿姨就不能搞姐弟恋么…… 3.5/5
黑白影像,对称构图,走火入魔这一块儿恰好处于《法兰西特派》和《罗马》之间,中产阶级童年怀旧往事,一些纯真的点睛之笔掩盖不住表达的纯粹。不论是褒奖还是贬低,肯尼斯布拉纳都是目前好莱坞最会拍开心麻花的导演
矫揉造作
我看不懂
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懂为啥评分这么低。也许是在英国待了很久,也去Belfast游览过,所以我能共情到这一份乡愁。配乐和John Wayne都超有年代感。非常多有趣的台词,尤其是爷爷,真是位deep thinker,导演的童年投射很多。“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很受触动,其实单纯从触动的角度来说,本片于我而言比《罗马》要共情的多。
to the ones who stayed
#🍋观影# 因为最近看了《爱尔兰简史》这本书,就很能理解电影中这家新教徒在贝尔法斯特天主教徒街区的境遇。小巴迪一家就像北爱尔兰一样,有家即无家,何处是归途?谁不依恋出生之地,但时光无法倒流,向前走,总比回头看要好。片子拍的美极了,载歌载舞,格外动人。推荐~
非常私人。真实印证了影人在成名过后会把自己的回忆过水捞一下给大家吃的流程,里面一定会加自己最喜欢的料,比如这部铺的满的不行的音乐,但是却给观众0感动。(非常努力的代入了,你真不能说它拍的不好,但是真的很流水账)
3.5/5 “There is no way to Shangri-La from our parts of Belfast.” “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全片最爱的还是Judy Dench的两句台词,后者我哭到失语。
2.8/10 #PFS30 北爱尔兰口音听得我全程头痛,本片唯一亮点全部汇聚于朱迪丹奇一身。黑白的色调不过是在高度伪造的狭小的一条街道上简单撒上“历史”的灰尘,而当摄像机开始运作,如此轻易地就将这些把戏戳穿,剩下的就是伴随着小男孩的第一人称视角(如1917那样的)在这个显而易见如片场一般的街道上穿来穿去。前言不搭后语,生活的碎片伴随着不幽默的幽默和不戏剧化的戏剧被胡乱涂抹在银幕上,然后试图用各种倾斜/扭曲/畸变的镜头视角去构建视觉冲击,还有密度过浓的各类歌曲去试图调动情绪,但是没有任何成功之处。历史家庭剧的尝试中,没有任何真实历史的痕迹与浓重的表达,毫无章法的剧作,连家庭都散发着被刻意黏连的气息,单调的冲突(是否离开家乡),单调的外界压力(无数封的账单),一切的情感和冲突只觉得吵闹刺耳,只有死亡与被留下的人可获共情
影片有些过于刻意了,人物都带着一种弧光,仿佛都生活在滤镜之下。肯尼斯•特拉纳这次的风格有点儿向特伦斯•戴维斯靠拢,但构图与运镜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不得不说影片的画面一流。
5.3 一个馅饼切成几块足矣,但吃前非要捏得粉碎(主观叙事碎片化);糖少放点就够了,但它偏偏要搞得齁甜(配乐满得莫名其妙);馅料看上去挺足,然而却不入味(尴尬单薄的情感表现力);厨师忘记在表面撒上糖粉,还是不正宗(画面太"新",像个做旧不彻底的电视电影)。传承于肯尼先前作品的舞台式布景,到头来还是如作戏般轻浮。M夫人与荒原老狼的罗曼史,乃观影过程唯一戳人的动情之处。提名奥斯卡BP不是离谱,而是谱子从中间直接裂开。😠
肯尼爵太努力了,无论炫技还是塞梗,然而…meh… 【而且主题真是讲跑路吗?第一世界的人民投胎好,跑路好轻松
可以理解导演的童年粉红滤镜(虽然这是部黑白片),但是回忆里的父母似音乐剧演员一般的美丽且能歌善舞会不会也太失实了
High Noon is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