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战火旗迹(港),硫磺岛的英雄们(台)

主演:瑞安·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父辈的旗帜》剧照

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7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8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9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0

《父辈的旗帜》剧情介绍

父辈的旗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绯色恋天幕下的恋人骷髅神庙的宝藏新灰姑娘皇室冬日魔法少女伊莉雅第四季犯罪现场:赛西尔酒店失踪事件胭脂错小城季风奇招尽出我们在黑夜中相拥小鱼三七日屠魔战士白河警事开心超人之时空营救最近的侦探真没用甜蜜寂寞女孩你猜我是不是英雄!我的夏天起跑线狱前教育富兰克林红丹心重获光明之旅刿心剑白兰美人心蛊一起用餐吧3素素

《父辈的旗帜》长篇影评

 1 ) 父辈的旗帜

战争画面和巡回演讲回忆不断交替制造大反差,突出硫磺岛战役的残酷与血腥,反而作为英雄巡回演讲变得无力而可笑,以至于在和平年代,这些所谓的英雄已被遗忘,仅仅只能出现在一张照片里,最后风餐露宿而亡。

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明白,战场上的人就像等待宰杀的牲口,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

愿世界和平!

 2 ) 《父辈的旗帜》:还其本色

(芷宁写于2007年2月12日)终于观影结束了,听着片尾的背景音乐,看着缓缓出现的战时记录照片以及相关字幕,感觉音乐还真不错——弦乐似在触动引发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与若有若无、由远而近、低沉雄浑的背景整体交响乐相互应,听上去有点敏锐、沉寂、沧桑,又有点警示感,还有点厚重感,仿佛担忧人们对影片参悟不透似的。

影片伊始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照片上的旗手英雄之一、战时医护兵、老年的约翰·布莱德利的话外音:每个傻瓜都以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们喜爱美好而简单的事物,善良和邪恶,英雄和恶棍,很多人两者兼具……我所认识的很多人都不愿意谈过去的事,因为他们正在试图忘掉,他们确实不认为自己是英雄……的确,一群不满二十岁的、年轻单纯的美国大男孩们原本想得并不复杂,然而历史和战争让他们在硫磺岛上经历了生命中的炼狱,打了36天的血战,他们中的多数尸骨不存或已成为零部件,然而当他们在山顶竖起美国国旗的那一刹那,嗅觉灵敏的政客们便立刻知道该做些什么,“我得找到他们。

”“这年头,一张照片就能影响战局。

”那时,这个位于北美的国家面临破产,甚至连生产拉链的工厂都停产,“……没汽油,我们的朋友阿拉伯人只认黄金,而我们已负债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冷嘲热讽,厌倦战争。

”于是,在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一个需要铭记和值得“炒作”的时刻诞生了。

几个陆战队队员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上,场景也被拍摄了,不过此照因胶卷损坏而没能洗出来。

某高级领导看到山上飘扬的旗帜,一时兴起,打算收藏此面旗帜——有了它,我敢说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能存在500年。

于是,通讯兵瑞尼捧着一面替代旗帜,和另一拨人爬上去,放下了第一面,再次竖起了另一面,美联社记者及时按下了快门,于是这张有背部没面部、貌似造型过的照片便诞生了,进而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支柱。

据说有近300家报纸刊竞相登了这张照片。

“每个看过照片的人都以为插旗就意味着胜利。

”几个星期后,照片上一半的人都死了,六人中的麦克、富兰克林、哈伦战死,约翰(医护兵)、瑞尼(通讯兵)、艾拉(印第安人)被接到了美国本土做宣传以便替政府募捐。

瑞尼将插旗的哈伦说成了汉克,引起了艾拉的不满,然而第一面旗的升旗手中有汉克。

汉克而非哈伦的母亲被邀请参加了“金星母亲”(死去旗手的母亲)见面活动,面对汉克母亲的泪水和疑问,“我是他妈妈,可我认不出哪个是汉克。

”好心的医护兵只能指着哈伦说这是汉克。

这出“张冠李戴”,给两个家庭平添了一些多余的不幸。

因为“成为照片中的一员颇有意义,看着它,就会相信所有的牺牲并非白费。

”配合此话外音的镜头是汉克母亲的哭泣,接下来的画面是认出儿子哈伦背影的母亲,因为报纸上的名字不符,而和哈伦父亲争执。

杜鲁门总统对幸存旗手说:“你们曾经拿下太平洋上的一座山,现在需要你们去拿下钱山。

”于是三人在全美巡回,效果很好,双倍完成了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

然而天生实在憨直的艾拉受不了做作,面对做成六个战士竖旗造型的冰淇淋被浇上鲜红的草莓汁,他受不了;看到善于做秀的通讯兵瑞尼仿佛职业偶像般的表演,他感到恶心。

不仅瑞尼·盖格南本人善于演戏,他那个无时不刻地都要表现自己的未婚妻也十分受媒体追捧,债券卖得很好。

艾拉·海因斯最先离开了“巡展”阵容,临走时,他对上司说:“……我知道我们需要钱,但是我受不了他们叫我英雄,我所作的不过是让自己没被打中而已……没有什么可自豪的……麦克才是英雄,他是最好的海军陆战队员,你见过麦克吗?

”上司回答:“没有,不过如果他坐在这里,我想他也会说这些话,因为,他也不想做英雄。

”战后,艾拉在田间劳作,有一家人开车路过,认出了他,要求合影,“他可是个英雄”,临了塞给艾拉几个零钱作小费……若干年后,艾拉步行1300多英里,找到哈伦·布劳克的父亲,告诉他升旗照片上的那个人是哈伦,“虽然艾拉已看淡了这些,但这对哈伦的家人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媒体知道了此事,告诉汉克·汉森的母亲,她的孩子不是升旗手。

于是,在海军陆战队的雕像揭幕仪式上,汉克的父母没被邀请。

始终被英雄之名所累的艾拉最终暴死在阳光下,善于作秀的瑞尼最后看大门了此一生。

退役后的医护兵约翰·布莱德利不愿和妻儿提及自己的过去,他经营着殡仪馆,或许和活人打交道太累,更或者他所关心着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宁可和死人接触。

在影片快结束时,观众通过约翰·布莱德利的儿子,即原著作者对父亲遗物(美国海军十字勋章和国会荣誉勋章)的好奇和对父亲健在战友的采访,得知了作为医护兵的父亲的人生——他给大伙儿理发,不在乎人们说他什么;他不愿拒绝他人,即便他的刀已磨了三次,在伊基提出磨刀遭大家拒绝时,他递出了自己的刀;虽然他不喜欢爱出风头的瑞尼,但在瑞尼提出要求时,依然担当了瑞尼的婚礼伴郎;在战场上,他忙碌而勇敢,只要听到或看到受伤战友的召唤,他就奋不顾身地在炮火中前往救护,甚至在自己受重伤的情况下,依然爬着去救助他人,自己却差点因流血过量而死……“不放弃任何人”对医护兵约翰而言不是口号,而是准则。

医护兵之子在寻访探究的过程中、在父亲的行为中逐渐明白了一点:英雄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英雄。

对他们而言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为的是他们的战友……他们为国而战,但为友而死,是为了他们身前身后的普通战友们……如果我们想要真正铭记这些人就应该还他们以本色,正如我父亲做的那样……或许这才是通过此片人们应该获得的思考,不可否认,这也是作者、编剧、导演的共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812266_d.html)

 3 ) 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

1945年2月,欧洲战场上的硝烟渐渐隐去,太平洋战场上的炮声却在不断升级。

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Iwo Jima)战役。

从2月19日海滩登陆开始,美军在长达36天的时间里,阵亡6821人,伤21865人。

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

此次交战,美日双方伤亡比例1.23 :1,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

硫磺岛,不仅使美军获得了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还打开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

不过,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折钵山上树起国旗的照片曾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其父约翰•布莱德利是当年硫磺岛幸存的插旗英雄之一,电影导演和监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耗资9000万美元。

既有战争对峙场面的恢宏惨烈与真切,也有人物个性纷繁人性纷存之一览无余。

电影音效真切,电影配乐也很美。

第79届奥斯卡奖中获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提名。

与《父辈的旗帜》同时拍摄的还有个姊妹篇《来自硫磺岛的信》,该电影也由伊斯特伍德披挂上阵,反转使用日语从日本人角度讲述的战争。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

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

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

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

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

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

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

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

”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

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

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

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

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

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

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

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

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

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

历来的战争,是要强大的军备资金支持的。

电影故事里,在国家面临财政赤字、人们开始愤世嫉俗、厌恶战争的时候,插旗照片就是政客眼中最煽情最鼓舞人心的新闻噱头。

John Bradley, Ira Hays,Rene Gagnanon,从世界末日样枪林弹雨中逃出来的三位战士,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接受杜鲁门总统的召见:“既然你们能在太平洋攻下敌山,相信你们也能攻下金山!

”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

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

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

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

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

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

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

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

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

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

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

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

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

华盛顿广场,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五名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正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旗的巨型雕像揭幕,尽管汉克有份升起硫磺岛上空飘扬的第一面国旗,其父母却没受到典礼邀请。

仪式之后不久,Ira死于暴晒。

Bradley也开车到威斯康辛州另一头伊格母亲的住处。

伊格妈妈获悉儿子阵亡后,曾不停地去了解他的死因,但没人告诉她。

Bradley一生在梦中不停寻找的,也是硝烟战场中的伊格。

那次激战中,Bradley要去救伤,留伊格在原地等他。

可等他回来,怎么也找不着他了。

电影里Bradley的梦中一再回放寻找伊格的场景。

事实是,伊格在战场所呆的坑道下面,是一个日军的地洞井口。

他们将伊格拖进地洞。

在那里,伊格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非人道磨折后死去。

Bradley后来在地洞找到他的尸身时,已无以辩别生前身份。

伊格的死是Bradley心底最深的痛。

他见到伊格的妈妈,自然不能告之真相。

他只是要告慰解除年迈母亲百思不得求解的痛苦而已。

当然,Ira从战场返回之后,也曾找到了弗兰克林的母亲,告诉她插旗照片中确实有她的儿子,那个背影是弗兰克林,不是汉克。

因为新闻报道将图片中的弗兰克林误作汉克的事实,弗兰克林的妈妈不相信那个背影不是他儿子,从而也没能原谅其父亲将儿子送往战场的事实,夫妇离婚失和。

Ira带去的真相,在其夫妇的关系上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

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

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

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

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

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

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

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

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硫磺岛,很厚的火山灰,有硫磺的气味,很臭,外形像一块猪扒一样。

不到八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双方伤亡人数近五万人。

战争的残酷令人难以想像。

电影里,最优秀最男子气指挥若定的陆军军官迈克,那么年轻那么勇敢机警,却死于自家的炮火。

汉克,弗兰克林,伊格……他们还不到二十岁,那么年轻,被子弹打中时甚至都不相信:“医生,他们杀死了我!

”医护兵Bradley,电影中叫得最多的Doc从来没跟儿子说起过英雄或插旗的事,唯一一次聊起的,是他们插完旗后,就下到海边游泳的场景。

“那真是有趣的一幕,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却像孩子一样在水里嬉戏,我记得伊格的也就只有这件事了……”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

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

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

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

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 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

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4 ) 父辈的旗帜

《父辈的旗帜》是特意和《硫磺岛家书》一起看的。

两部电影都是以硫磺岛战役为背景的。

同一个导演,影片中甚至出现了相似的镜头。

百度百科的资料硫磺岛战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和美军为争夺硫磺岛 (Iwo Jima)进行的一次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岛的日军里,只有1083人生还。

美军则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负伤。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美军士兵在该岛折钵山上插入国旗的照片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来信》中栗林忠道的形象塑造的很不错的。

“不过很抱歉来不及拖厨房地板”可能是日本人的性格的刻画,其实也是一个黑色幽默。

很有喜感。

一些小细节体现栗林职业军人的出色(刚上岛就去巡视,体恤下属,做为一名指挥官出色的预见能力,在战争开始前让岛上居民撤离,写给妻子温暖的信)。

套用一句就是:这些刻画顿时让这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鲜活了。

在西乡这个人物上的煽情也拿捏的恰到好处。

但是。

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篇高分作文。

而且有向日本人献媚的嫌疑。

反观另一部电影《旗帜》。

反思的更多。

影片中印地安人“酋长”可以很享受的当英雄,但是为了真相,放弃了。

与此相反,恶俗的雷尼的未婚妻就是民众的代表。

酋长:“筹集军款是件好事,我们也需要钱。

但是我受不了被人称作英雄,我的战绩就是躲子弹。

我的所见所闻,根本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而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迈克,他才是。

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

你见过迈克吗?

” 英雄对大众来说只不过是给个刚嘣,和自己的孩子和张影,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当战争结束,所有的人好象已经不记得发生过这件事了。

战争是绝对错误的一件事情,所有人都知道。

但它就是会发生。

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

 5 ) 沉迷过的偶像 一个个消失

英雄主义几乎是美国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父辈的旗帜》中,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得用一幅图片背后的故事摧毁了它。

就如同这部学院派电影注定不会像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热卖全球一样,硫磺岛战役也没有诺曼底登陆那样广为人知,但它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后者。

就在美军登上了硫磺岛第一座山头时,他们升起了一面国旗,由于一位官员想要收藏那面国旗,于是又有一拨士兵第二次升起了国旗,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升旗被胶片永久定格了下来。

于是第二拨升旗手们成了美国人的英雄,成了慰籍那些开始对这场战争(二战)怀疑和厌烦的人们的心灵鸡汤。

他们得以提前回国,他们受到万众瞩目,他们要为接下来的战争筹集军费,可是他们的心灵却在矛盾中挣扎......与其说战争造就英雄,还不如说是战争太需要英雄了。

它需要英雄鼓舞人心,需要英雄树立官方所需要的榜样,需要英雄来筹集军费,需要英雄的光芒能使战争继续下去。

可是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

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在面对死去的战友时怎么解释自己头上的英雄光环呢?

很喜欢电影最后一句所说的,“英雄,只是我们创造的,我们所需要的而已。

”电影中那些被誉为英雄的士兵在战后过着并不精彩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还很落魄潦倒,Of Course,当“我们”不需要英雄的时候,比如和平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给“英雄”们鲜花和掌声?

我想起了我国1980S自卫反击站中的“英雄”徐良,在鲜花和掌声过后是大量关于他是伪英雄的传言,诸如他其实是逃兵、他的伤是自己开枪射的等等,而在去年我还看到《鲁豫有约》对他的采访,和这部电影中的“英雄”一样,他的后英雄时代过的并不如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得用非常学院派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的疑问,也使得电影真正的看点不是爆炸,不是明星,不是飞机和军舰,而是更深层次的主题,当然这并不妨碍N夺奥斯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得在把主题深化的同时也把战争的细节完美重现。

电影以回忆和叙述两条线铺展剧情,交叉展现战争带给“英雄”们的创伤,15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秒会让人感到无聊,只会在电影结束时陷入沉思并会产生一定要说点什么的欲望。

很多影评人对该片给出了高分,但几乎他们都定论该片不会在奥斯卡的主要奖项上有所斩获。

的确,这部很学院派的电影表现的是一个学院派不喜欢的主题,但我想对于7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得来讲,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要比那尊和他家里橱柜上的那一排一模一样的小金人要重要的多。

这是我自从5年前看过《黑鹰降落》以来看到的最好的战争片,它们不像《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那般主流,但它们诠释的战争也许是最真实的。

 6 ) 被简单化了的战争

虽然曾经在军队服役8年,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军事迷,不仅不能对各种武器如数家珍,而且即使再经典的战役对我来说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名词,比如硫磺岛战役,在没有看过《硫磺岛的家书》和《父辈的旗帜》之前就是如此。

就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关系,我认真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战役的资料,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该战役始于1945年2月19日,3月26日宣布结束,长达36天。

日军死22305人,被俘1083人。

美军死6821人,伤21865人,陆战三师的战斗部队伤亡60%,四师、五师高达75%,第五两栖军几乎失去战斗力。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总统和指挥作战的尼米兹将军出于道义的考虑,遵守《日内瓦公约》对隐藏在坑道或岩洞中的日军使用毒气,结果增加了美军的伤亡——影片对此丝毫没有涉及。

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列举这些或许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无论《旗帜》还是《家书》,落脚点都不是战争,对战争中个体存在价值的探究、对英雄主义的质疑和对战争的反思才是Eastwood的目的。

因而,有人说,这两个片子是披着战争外衣的人文思索片。

但是,任何质变都是来自于量变的,对战争的反思自然也不能例外。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亲历战争的士兵,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故事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也是最容易陶醉于欢呼、鲜花和英雄光环的,因此,如果影片中对战争本身投入的笔墨太少,没有残酷的战争和惨重的伤亡作背景,没有来自于真实的震撼力,想通过这样的人物来达到上述目的,是有困难的。

试想,如果一个士兵积极投身于一场以正义、祖国或者荣誉为名义的战争,而这战争又始终兵不血刃、所向披靡或者伤亡极少,他有什么理由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呢。

在《旗帜》中美军几乎是唱着歌乘船开赴硫磺岛的,如果他们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胜利,谁还会想东想西呢。

《旗帜》中,印第安战士Ira始终在说Mike是自己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但由于影片对战斗的表现过于零乱和粗糙,纵观整个影片,除了能记住Mike参与了插旗并被自己人误伤而死之外,我们对他几乎毫无印象,因此,Ira抱着Mike母亲痛哭不已的场面让人一头雾水。

由于没有惨烈的战争表现作支撑,英雄们因失去身边战友而过分痛苦显得有些幼稚可笑,毕竟没有哪一场战争是可以不死人的。

在《家书》中,日军的溃败是那么迅速,根本无法让人想象那是一个36天的漫长过程。

由于影片过于吝啬笔墨,所以我们无法体会到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弹药物资的消耗殆尽,士兵们因死亡日益临近而受到的精神折磨和心中日渐增强的绝望情绪,因而家书的分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旗帜》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外音:“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但通常他们都未经沙场,他们看事情喜欢简单化,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坏蛋,但事实却相去甚远。

”这些话似乎表达出了Eastwood的本意。

应该说,通过这两部影片他基本达到了向观众揭示事实真相——至少是他认为的——的目的,但他同样把它简单化了。

因而,无论《父辈的旗帜》还是《硫磺岛的家书》都没能达到它们所应具有的力度。

 7 ) 更合评论人胃口

战争这个可怕的东西将一切扭曲,人性,还有事实。

如今,在美国电影界有极高的威信,又敢于说话的人恐怕只有老牛仔Clint Eastwood了。

76岁高龄还保持这么强烈的创作欲望,精神头不输年轻人,真是老当益壮,令人佩服。

这次他老人家想说点什么呢?

英雄主义,美国精神的支柱。

影片原型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回忆录,经过不同人穿插的各段回忆,事实渐渐清晰,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人们需要一些虚构的东西,来满足自己,虚荣心,兴奋,骄傲自豪,国家机器也是一样,统治,胜利,等等等等,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残酷,矛盾,现实,无奈。

从评论家的角度讲,该片属4星佳作,各方面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在Steven Spielberg和CG的协助下,硫磺岛战役拍的也是《拯救大兵瑞恩》标准,大场面却又恰到好处,始终没有让战争偏离了影片主题。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讲,实际观感为3星,因年龄境遇不同而浮动。

坐在我旁边一位60岁左右的人在中后期一直在抽泣,我有些不解,正如很多人觉得《百万宝贝》多感人一样,可能是因为我不太喜欢过于正统的学院气很重的电影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部好电影!

 8 ) 父辈的旗帜

这种群像式电影对我这种智商比较低又不了解战争史的人来说的确有点吃力,更何况外国人基本都长的差不多,再都带上一样的大钢盔就更是认不得了,所以基本跳着看了2遍。

主题是不错的,很严肃,反战和拷问群众英雄观的影片,揭露政客发国难财的丑陋嘴脸。

“他们不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的是我们”。

但是叙事结构过于凌乱了,战争时、战后、现代三组时空交错,一开始交代的不清楚,叙事者也很乱,一会以医生的儿子的口吻,一会又以那个采访对象的口吻旁白,一会又切换到那三个扛旗的第一人称,感觉导演有点故意卖弄他的剪切手段的样子,结果却耍的适得其反。

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伊基是怎么死掉的,难道是医生片头打死的?

(因为片中打量运用黑白,而且敌我穿戴的都一样,很难分辨哪些是日本兵。。

),他们在找伊基发现的那个洞是什么?

里面有什么惨象?

电影没有直接交代。

还有那个叙事的老者是哪个战士,还是那个拍照的?

当然也有为老克的另一部姊妹篇《硫磺岛家书》铺垫的伏笔,比如那个涵洞里的日本兵尸体。。

 9 ) 父辈的荣耀

记得之前看谁说过一句话。

现在跳蚤不安蠢蠢欲动得人的幸福,都是他们父辈浴血奋战舍弃性命所患来的,这些是所有夸夸其谈的政客们所遗忘的。

他们遗忘了战争他们遗忘了父辈的荣耀。

 10 ) 非常特别的战争电影

特别在于真实:没有人是英雄,政客只是做秀,人民要的是希望。

没有国家大义,使命感,但真实;好像谁都没有错,事情也只能这么办。

1. 人民看到插旗就认为是胜利了,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胜利。

从没想过这张照片中的一半人,几周之内都死了2. 成为照片中的一员也是有意义的,看着照片,你就会知道所有努力都没有白费3. 这不是正式的旗,这只是替代的旗。

升起这面旗子是第五天,后面又打了35天,所以这面旗子代表了什么?

不重要,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可以拿它来去募集资金而已。

4. 但官员也没办法,再筹不到资金,仗就打不下去了5. 街头巷尾的人,看到这张照片,就会重新燃起希望。

看到这张照片,我们就会觉得我们正在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就只是需要你们把他的意义再深挖一下6. 让他们再表演一次插旗,对观众来说只是一场表演,但对他们来说,就是又一次揭开了战争的创伤。

7. 酋长说我受不了的,是人家叫我英雄,我所做的只是不让子弹打中。

8.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讨厌被称为英雄,因为他们只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是我们需要英雄,所以我们希望他们是英雄。

9. 其实他们不是为国而战,而是为他们而战友而死,不愿意抛弃他们的战友别人的评论: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

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

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

人们的麻木。

真实的英雄。

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

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

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

反战的主题。

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

《父辈的旗帜》短评

老头子真是了不起。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分开看,都是四星电影,但是合在一起看,绝对是五星佳作。他干了一件我一直希望看见的事情,他从两方审视了同一件事,并且他居然带着对本国的嘲讽和对敌国的尊重。旗帜事件不过是一场闹剧,三个人下场可悲。但日本表现出的则是令人敬佩的品质。很纠结,但是这就是单一的价值观所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老牛仔怎能把自己生生剖开。

8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本想和硫磺岛来信连着看,可惜这部看了4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12分钟前
  • 昨天你说今天
  • 很差

有时英雄的诞生也是可悲的

14分钟前
  • 肖以默
  • 还行

没有永远的英雄,那都是政客捏造出来的。但是看到他们在海滩上耍,还是小小酸了一下。

1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比起其姊妹片,硫磺岛家书还是差一些,结尾游泳那点还不错

24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纵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会发现有他自己所特有的道德伦理体系。《父辈的旗帜》同样如此。但借着战争的外衣,想要表达反战的思想,让人思考战争中的政府,媒体等外界力量对战争的参与与利用,同时也描写战后,那些所谓英雄的生活。虽然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总体感觉有点混乱。

25分钟前
  • 小黑大白
  • 还行

伊斯特伍德还是老老实实演戏吧。故事是不错的,但是电影拍的很一般。失速的节奏,混乱的剪辑,混乱的人物交代,看完后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中场战事的灵感来源于此么

27分钟前
  • David&Movie
  • 较差

同是Clint的电影,差别咋就这么大呢。难看

30分钟前
  • 低头吃草
  • 还行

世上本没有野生的英雄,人们需要英雄,人们就创造英雄,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人造英雄。

33分钟前
  • 亻壬
  • 较差

啥都想要,啥都没做好

36分钟前
  • Jun confused
  • 较差

好惨烈啊,又有情怀,只是有点支离破碎,连音乐都是伊斯特伍德诶

39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编造的故事片,只不过打了二战的擦边球。作为外国人对切入点毫无认同感。内容倒序插叙显得很乱。表现人格的复杂性导致主题不明。

40分钟前
  • 爱德瑞弗特丶噗
  • 较差

似乎想表现的主题挺好,剪辑和安排都不错,但剧情和人物的问题就很大,看起来不连贯而且有些情绪很难理解。

45分钟前
  • 金融大亨
  • 较差

个人比较更钟情于琉璜岛来信。

50分钟前
  • zenz
  • 推荐

客观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是一种自信和勇气。只有透过战争才能看到人之本性的宝贵。

53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还行

叙事太乱

55分钟前
  • 吴登淡
  • 较差

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但通常他们都未经沙场,他们看事情喜欢简单化,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坏蛋,但事实却相去甚远。

57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叙事切换的太琐碎了,影响感情铺展。总体立意不错,拍摄一般。还是觉得表达浅白了点,总之人物感情都太显了,旁述繁多,很累赘。做旧的画面颜色处理得很不好。

1小时前
  • smalldie
  • 还行

美国主旋律,真不是一般的烂

1小时前
  • 较差

比“硫磺岛上的来信”要差!

1小时前
  • 小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