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波兰女孩Zosia佐西亚·戈瓦卡的故事,她来自沃希尼亚的一个由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定居的村庄。
故事发生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佐西亚的妹妹与一位乌克兰人结婚。
在婚礼上,佐西亚的父亲决定她必须嫁给一位年长的村长和一位鳏夫Maciej马切伊·斯基巴,尽管她深深地爱上了当地一个年轻的乌克兰男孩Petro彼得罗。
当地的乌克兰人对波兰官员表现出很多不满,因为他们喜欢沃里尼亚的波兰少数民族。
因此,一些乌克兰人对波兰当局和乌克兰合作者进行恐怖袭击。
波兰政府对这些袭击采取了严厉行动,包括关闭东正教教堂和羞辱乌克兰民众。
尽管如此,乌克兰人和波兰人中的一些人试图和解。
战争开始时,马西吉被征召加入波兰军队,在9月的战役中与德国人作战。
战役失败后,马西吉和其他幸存者试图返回家园。
在他们返回的路上,除了马切伊,该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被当地乌克兰人抓获,遭受酷刑和杀害。
多亏了把自己伪装成乌克兰人,马西吉才得以到达村庄。
该村位于波兰东部,被苏联占领,共产党在该村建立了统治。
当地的乌克兰人和犹太人与苏联当局合作,取代战前的波兰当局担任州长。
与此同时,佐西娅怀孕了,很可能是因为佩特罗,但她希望马切伊相信孩子是他的。
作为苏联在1939-1941年间大规模驱逐波兰人口的一部分,佐西亚、马切伊及其子女将被送往西伯利亚或哈萨克斯坦从事强迫劳动。
佐西亚和孩子们在火车即将出发的最后时刻获救。
彼得罗用伏特加贿赂警卫。
当他们回到佩特罗家时,佐西亚宫缩。
在她生孩子的时候,卫兵赶到并杀死了佩特罗。
然后,佐西亚在马西吉不在的时候照顾他的家和孩子。
孩子们被送到苏联组织的学校。
然后,剧情切换到1941年,当时德国军队正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征服沃利尼亚。
德国人开始杀害当地犹太人,并从积极参与大屠杀的乌克兰合作者那里组织当地警察部队。
然而,佐西亚和其他乌克兰人仍然试图帮助犹太人,把他们藏在安全的地方。
与此同时,马西吉在设法逃脱流放地后回到了家。
随着波兰人面临来自乌克兰邻居的敌意增加,这家人试图在变化了的现实中组织自己的生活,导致后者对波兰人的谋杀增加。
一天,尽管佐西亚出于对他的安全的担忧而提出抗议,马西吉还是出发前往当地市场。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因为其他波兰邻居几天后抵达,马切伊的头被砍掉了。
佐西娅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尽量过得好。
然而,有一天,她为一名乌克兰警察的强奸未遂进行了辩护,她隐藏的犹太人的存在被揭露出来。
犹太人是一对老夫妇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男孩,他们逃到当地一名乌克兰人的家中过冬。
在犹太人答应给他一大笔钱后,乌克兰人同意提供帮助。
当犹太人的妻子去世,冬天来临时,乌克兰人要求付款。
当他发现犹太人付不起钱时,他就在森林里杀了他。
年轻的犹太人被乌克兰人的儿子救了出来。
1943年夏天,关于乌克兰人杀戮的消息在村里的波兰人中传播开来。
当时,一名受重伤的波兰年轻男子抵达佐西亚的家。
当他康复后,他定居在那里,因为这让佐西亚感到更安全。
他联系了当地的本土部队,根据英国波兰政府的命令,该部队不保护波兰人免受乌克兰的袭击,但准备在未来与德国人作战。
当这位年轻人被要求在前往与乌克兰叛军(UPA)会面的路上为本国军队的成员做向导时,佐西亚拼命地劝阻他不要去。
她没能阻止他。
按照协议,当两名母国军队成员抵达会场时,他们被UPA士兵包围,被俘虏,然后被马肢解。
然后,UPA的士兵们开始搜寻本集团军的其他成员。
他们只找到了佐西亚的朋友,他已经逃跑了,躲在一个满是波兰人的教堂里。
仪式期间,乌克兰人进入教堂,杀死了路上的所有人,但佐西亚的朋友除外。
她跑到教堂的塔楼,不知怎的躲过了袭击。
与此同时,当地的乌克兰人、这位前乌克兰警察和他的朋友在森林里加入了UPA。
他们聚集在一起,呼吁根除波兰人的土地。
图中展示了乌克兰东正教牧师的两个仪式:第一个是关于爱的邻居的布道,第二个是呼吁杀光所有波兰人,最终获得纯净的乌克兰土地。
很快,大屠杀的第一批幸存者来到村庄,讲述乌克兰邻居杀害波兰人和所有抗议屠杀的人的故事。
当地的乌克兰村长抵达佐西亚的家,确保她和她的孩子们可以待在家里,因为他们不会受到乌克兰邻居的伤害。
此外,其他波兰人也对自己的安全感到放心。
然而,这些只是让乌克兰人尽可能多地杀害波兰人的欺骗战术。
村子里的杀戮从晚上开始。
佐西亚带着她的孩子逃跑了,但当她逃跑时,她看到波兰人正在遭受折磨,包括孕妇在子宫中被刺伤,人们被掏出内脏,眼睛被挖出。
佐西亚的继子在这次屠杀中被谋杀。
然而,她的继女是乌克兰农民。
在逃离死亡的途中,佐西亚和她的孩子来到佩特罗的前一所房子,在那里他们被佩特罗的母亲救出。
当佐西亚带着她的孩子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时,她在每个村庄都遇到了波兰婴儿、妇女和老人的尸体。
在一个地方,她撞上了德国军队的一个单位,这使她免于死亡,就在乌克兰人即将杀死她和她的孩子之前。
德国人一开始很惊讶她为什么会和他们一起走,但当他们在路上发现越来越多被谋杀的波兰人时,他们为她感到难过,并护送她去她姐姐海伦娜居住的地方。
她在那里受到欢迎,因为海伦娜的乌克兰丈夫瓦西里对波兰人很友好。
佐西亚和她的儿子躲在他们的小屋里。
由于该村的大部分人口已经卷入杀戮,瓦西里的兄弟试图说服他加入民族主义者,并杀死他的波兰妻子,以便他能拯救自己和孩子。
当他们争吵时,瓦西里用斧头杀死了自己的兄弟。
第二天晚上,全家都遭到波兰人的袭击,他们想报复乌克兰人。
他们谴责海伦娜和一个乌克兰人住在一起。
他们在她眼前杀死了她的新生儿,杀了瓦西里,斩首了她。
佐西亚从棚子里观察一切。
她惊恐万分,再次逃跑,现在又害怕乌克兰人和波兰人。
她和儿子躲在树林里。
随后的场景显示,UPA在森林中疾驰,兴高采烈地庆祝,同时跟着一辆马车,车上挤满了波兰人,是杀害了海伦娜的家人和其他乌克兰人的波兰人,现在这些波兰人明显看得出被毁容、打击,并明显遭受酷刑,作为报复性袭击的惩罚。
一个面容模糊的年轻金发男子把佐西亚的儿子放在一辆马车上,然后来到佐西亚在森林中的休息地。
然后,影片交替拍摄,昏迷的佐西娅被放在在车上,佐西娅和她的儿子穿过一座桥上的德国检查站,最后昏迷的佐西娅安置在车上,她的儿子坐在车的前面,和这个年轻人坐在一起,这个年轻人看起来像已经被苏联红军枪毙了petro,他们三人,坐在马车上,行走在沃利尼亚广阔的绿色田野上。
本片优点不必多说了,每个人都能看出来。
另外是,这部电影的台词很少,相当于半个默片。
缺点是,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剪辑手法有点乱,并且对于脸盲症太不友好了。
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本来就长一个样子,多数中国人对欧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没到区分他们的服饰的程度。
这部电影里我唯一认识的能区分群体差异的标志,就是德军和苏军的军服了。
本片的人物关系比起同样的历史电影要略微复杂一些,并且同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交织在一起。
不懂历史的人看这个电影绝对是一脸懵逼地点进来。
再一脸懵逼地退出去。
懂历史的人也可能因为脸盲而搞错人物或跟不上剧情发展。
并且本片的台词对剧情的交代程度不足。
1939年9月那段,全程硬是没一句台词提到他们是在东线和苏军交战,还是在西线和德军交战,但我根据作战方式和坦克上的标志,推测出来是德军。
另外看完了这个电影看影评,我发现我弄错了一些剧情。
这个电影只看一编不够,但也没到非得二刷一遍的地步,因为二刷一般只适合那种有大量细节需要推敲的推理电影,这种节奏比较舒缓的电影恐怕多数人没有耐心二刷。
残忍至极,和平年代,深思什么东西控制了人群思想,悲哀民族无容身之所…好片看一部少一部,沃伦之后再无好片,压抑,又“压抑”,经典片,跨超时间,情节就是跟普通片不一样,干净利索,又不走马观花,如男友看到出生宝后就爆了,其中的感受,要我们脑补,高,这部片除写尽人性外,还加上赤裸裸残忍现实的写实勇敢,这是有别于其他一切反战片最大特点,它因稀缺而贵,沃伦,食人,启示之后无沃伦…好感叹啊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在短评里写下“形形色色的令人胸闷以至于想要呕吐的暴力死亡和恐怖”两天后,还是心有戚戚焉,不吐不快,于是随便写点什么,只要能够忘记。
忘记是人类的本能吗?
对于日本人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乌克兰人来说,也许是的,人们想要忘记的不仅是仇恨,还有那些剧烈痛苦的创伤。
一个战争中的幸存者有什么责任义务在战后充当一个仇恨的宣传品呢?
因为人们需要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假想敌,从而更团结,更有凝聚力,这是它的积极意义。
但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在战争的催化之下抬头,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极端苦难。
在这部电影和它讲述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人杀犹太人,德国人杀庇护犹太人的波兰人,波兰人杀乌克兰人,乌克兰人杀波兰人,极端民族主义的波兰人杀和乌克兰人结婚的波兰人。
异族相诛,乃至于同族相残。
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是荒诞的,看了电影后我却笑不出来。
这部电影和它讲述的史实带给人的恐怖感源于它的生活感。
那些恐怖残暴的行径,很多并非由陌生遥远的异族带来,而是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街坊邻居,用平时用来创造幸福的农具,麻木愚昧而又无情地残杀另外的生命。
女主角带着孩子逃跑途中想要喝水,可是水井里是婴儿的尸体;本该让人觉得舒适的草料,却被捆在孩子身上燃烧;本以博爱精神为怀的神甫,成为了仇恨精神的领袖(这一幕让我想到《焦土之城》里AK上贴圣母像的场面)在仇恨与愚昧面前,荣耀与诗意没有任何意义。
影片中的一位军人卸下武器,带着军人的荣耀去进行和平的交涉尝试。
对方的头子说,我读过你的两首诗,我很喜欢他。
当我以为军人会有好下场时,他被马分尸了。
呜呼,平庸之恶,人多不知。
比恐怖片还恐怖的战争片。
讲述二战期间一个波兰少女的遭遇,让观众了解到Volhynia这个地方曾经发生的可怕的历史。
Volhynia二战前是在波兰人统治之下,但这个地方的多数民族是乌克兰族,第三种人是犹太人,二战开始前犹太人就已经被两个民族的人歧视了。
二战刚开始,苏联红军来了,波兰人被流放。
后来德军占领了Volhynia,波兰人回来了,犹太人被清洗。
再后来,乌克兰起义军(UPA)成立,乌克兰民族主义抬头,波兰人和犹太人被乌克兰人无差别屠杀。
应该说在苏联或者德国控制Volhynia的时候,事情已经变得非常糟糕了,但是女主还能勉强生存下去。
但是UPA统治下,也就是电影的最后二三十分钟,乌克兰人被煽动起来,对所有其他民族的人进行的屠杀,简直残暴得令人恐惧。
曾经的邻居、朋友、乡亲,甚至夫妻,昨天还一起喝酒聊天、下地干活,今天就拿起斧头要了你的命。
电影最后展示的砍头、剥皮、挖眼、人体火把、两马分尸……真的惨绝人寰。
关键的问题是,你知道电影都是假的,但你同时也知道历史是真的。
电影一开始婚礼时的民俗,门槛上砍掉新娘的头发以示嫁为人妇,以及围着圆圈接力扔燃烧的木桩的传统游戏,与后来门槛上砍掉妇人的头和小男孩火把,都是讽刺的对比。
女主从青春美丽的少女变成精神崩溃的行尸走肉,到底最后女主活下来了没有?
一说是最后已经死去的初恋赶着马车来接她说明她已经死了,另外一种理解是这是她精神崩溃后的美好幻想。
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遭遇了这么多恐怖的事情,死去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看电影比较难分清角色到底谁是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斯拉夫人长得都差不多。
波兰电影《沃伦》是一部以二战期间沃伦地区民族屠杀为背景的历史战争片,对暴力场景的赤裸呈现和对历史矛盾的深刻揭露,冷峻地风格以及近乎纪录片式的对暴力的极致呈现,揭露了意识形态对人性的异化,仇恨如何被政治宣传煽动,对于10万被仇恨虐杀的波兰人而言,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正是这种赤裸的真实性迫使人们深刻反思!
《沃伦》的价值在于打破沉默,让一段被掩盖的屠杀史进入公众视野。
影片结尾的字幕“沃伦的波兰人死了两次——第一次死于斧头,第二次死于沉默”,直指历史遗忘的可怕。
民族主义的极端化与政治操弄可能随时重演,正如导演所言:“这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沃伦》是一部兼具艺术野心与社会责任的作品,其震撼力源于历史真实与人性黑暗的碰撞。
尽管存在叙事视角的争议,但它成功撕开了和平表象下的伤疤,迫使观众思考:当仇恨成为集体记忆的底色,人类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可惜,乌克兰的仇恨再次被操弄,这从还是意识形态,以及对记忆的扭曲性选择,那个被煽动集体性仇恨的斯捷潘班德拉,如今有了新的变种——泽连斯基,他成功地鼓动起仇恨和恐惧,致民族与万劫不复之深渊。
因此乌克兰死于两次,一次是屠杀,一次是恐惧。
这部电影最令我震惊的是对于杀戮和暴力采取的直接呈现的方式,这一点好像在此前的任何类似电影中都未曾如此呈现过。
除此之外,可以说,这部电影我看的晕头转向,原以为凭借我的历史储备,应该可以应对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但我还是小看了面对的困难,高估了自己,我只知道这应该是发生在现今乌克兰西部(大致在利沃夫附近,当时应该在波兰境内),二战前应该是波兰领土,然后被德国占领,然后出现了反德游击队,以及苏联的势力,最后大面积杀戮的应该是斯捷潘·班德拉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
但即便如此,我归纳的应该还是太简单了。
不熟知这块的历史真的没法看懂这部电影。
另外,这部电影我一开始就选错了,我一开始想看的是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记者揭露斯大林治下的乌克兰大饥荒的电影,结果看到一半,发现依然毫无大饥荒迹象,于是再次确认,原来才发现我看错了电影,我想看的那部名叫《琼斯先生》。
豆瓣上,这部电影高达8.3分,有34.6%的人打了满分。
我想问,那些看过这部电影并打高分的分,你们真的看懂了吗?
今天看了《沃伦》。
导演是波兰的斯玛佐斯基这部片子拍摄于2016年。
那时候,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还没有开始。
现在,战争已经持续一年了。
很多国家舆论一边倒。
这种一边倒的大形势,让这部片子里做的反思变成明日黄花。
讲的是乌克兰与波兰、前苏联、德国、犹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种族仇杀。
没肯定谁,也没否定谁。
剧情跌宕,画面惨不忍睹。
看完之后,很揪心。
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极端民粹,都具备两个特点:1.宣扬自我民zu中心论 2.宣扬自己受委屈最多。
政客、庸众,莫不如此。
UPA成員大都是偽警察,有德國人供應武器提供訓練,而且在四一至四二年協助SS清剿聯共黨員和猶太人期間已經練習過怎麼搞圍捕和屠殺。
所以後來在43年大屠殺期間他們的效率極高。
女主逃亡路上保護過她的其實是德國陸軍並不是什麼黨衛軍,那麼多影評都會認錯也是天曉得了。
至於為何不讓紅軍游擊隊出現,電影裡其實交代過:蘇德聯合滅掉波蘭後NKVD已經針對波蘭人搞過清洗。
這部電影談不上血腥,都比不上白俄羅斯的「自己去看」,43年屠殺的真相要比電影慘百倍。
受害者1
受害者2
波蘭人對UPA成員展開報復
最近波兰又和乌克兰产生摩擦,波兰政府拒绝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起源就是乌克兰向波兰倾销粮食,让波兰农民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从历史上来说,波兰和乌克兰就是世仇,1921年3月,波兰和苏俄代表在里加签署了《里加条约》,瓜分了现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波兰吞并了乌克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并承认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白俄罗斯。
这波兰新占地区的乌克兰人希望获得自治权利,但这显然不符合波兰利益,于是波兰开始打压乌克兰人,不断用政策进行压制。
同时波兰政府还向当地大量移民,希望稀释削弱乌克兰人的影响力,这些波兰移民不仅有大量的土地补贴,还能获得社会地位较高的职务。
乌克兰民众的仇视心理逐渐加深,并成立的很多极端民族组织,其中最有名的组织头目叫斯捷潘·班德拉。
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认为他们正与波兰作战,要取得胜利需要盟友,他们把这个宝压在德国身上,主动要求与纳粹合作,希特勒也乐于看见这些人朝他效忠,还任命班德拉建立乌克兰的伪政权。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后,班德拉认定第三帝国必将灭亡,同时他也相信波兰在战后复国,到时候绝不会轻易放弃被瓜分出去的领土,于是他打算先下手为强。
此时德国自顾不暇,苏联还尚未抵达西乌克兰地区,班德拉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动了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
波兰游击队不甘示弱,也用了同等手段对乌克兰人实施报复,根据苏联与波兰方面的不完全统计,光是1943年到1944年,在乌克兰西北部地区有30万波兰人、20万乌克兰人死于民族仇杀。
这就是本片的背景
where to go
内容是震撼的,但是拍得真的支离破碎的,配乐几乎没有,镜头乱切换,如果不是时长对上,真以为是剪切版本……人类发展到今天,却还在为宗教和种族而互相虐杀……
血腥起来比丧尸片还厉害,所以感谢现在的和平年代吧。这片看起来太费劲了,各种脸盲,身份也分不清楚。
人性最大的恶,是民族主义。
比《契卡》《卡廷》《自己去看》更致郁的电影。
我只能说,中国人可能真的无法理解这帮斯拉夫人到底脑子里到底在想些啥,所有的仇恨都是自己做出来的。
三星半,与本片中各民族间混乱复杂的关系相似的,电影本身缺少一个明确中心,虽然片中女主的命运沉浮看似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线索,但是导演却缺乏进一步升华的能力。片中对性和暴力的描述也算极尽真实,大背景下各种族间的争端矛盾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拍出来也足以吸引眼球,但仍感觉最后差一口气。
这算是恐怖战争片了,本片倒是没有过多正面描述战争的残忍,反而是战争状态下,同一个村庄上波兰人与乌克兰人的悲惨命运,让人惨不忍睹。一会儿是乌克兰人屠杀血洗同村的波兰人,一会儿又是得势的波兰人报复相熟的乌克兰人。各种死亡展现,剁头,开膛,剥皮,焚烧,车裂,挖眼,摔婴儿,各种酷刑,看的人头皮发麻。不管战争如何正义,苦难的永远是平民。
好混乱,乱世纷争
真正的恐怖片
疯狂的杀戮,拍摄残暴尺度没有丝毫遮掩,震骇到令人不忍直视的程度!如果有人想见识一下极端民族主义之间的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何景象,我会良心而慎重地力荐此片。愿世界和平!
真恐怖片……
俄国的红色入侵,德国滥杀犹太人,这些都逊毙了,看看一向高贵的波兰人以及不服低贱的乌克兰人都干了些什么,剥皮分尸,尸横遍野,断臂残肢,死相各异,简直就是丧尸乐园,这哪里是残忍的历史呈现,分明是惊悚大师血淋淋的手笔,一介弱女,活路在哪儿?
说故事的能力略差,我还得去维基去查情节才搞的清楚。不过,说实话,这段历史太沉重了,可能是导演野心太大想什么都讲。不过,基本的情节要清晰。再,特点是很血腥,施暴都是特写的,我有点受不了。不过,也学会了极端主义的狰狞。我再也不幻想革命了哈哈。
罗马人是正确的,斯拉夫,日耳曼,凯尔特确实是蛮族。我操他妈的杀人场面真惊悚啊,导演牛逼。
叙事基本上是彻底失败的,凌乱的剪辑更是雪上加霜。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个无比凝重的题材,可惜这么拍真是暴殄天物。
愿世界和平!真的太惨了,人间炼狱,大过节的我为什么要看这么丧的一部电影!
除了小成本文艺B级片,西方这年头处理史实题材间离留白的手法娴熟多样,多少受中上层意识形态上自我保护和审美上追求subtlety的影响。这片子不但无以复加地顶风作案,而且达到了罕有的效果:每个死亡都撼人心魄。虽是feature,但也粉碎自作聪明,明确理论了解和亲身感受是两回事
不爱看这么沉重的电影
人性本来就脆弱不堪考验,更别提在连年战争下。虽不完全了解波兰与乌克兰历史遗留的国仇家恨,但最讽刺最恐怖的在于这场屠杀并不是德国人造成,而是两个民族间的相互厮杀。全程随处可见的死亡都像人间炼狱,本以为女主会成为幸存者,可结局也令人绝望到心疼,或许死亡在某些情况下真的是一种解脱吧。